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包公遺骨記

您是本帖的第 2796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包公遺骨記
yikinki123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黑俠
文章:613
積分:73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8月2日
 用支付寶給yikinki12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訪問yikinki123的首頁

發貼心情
包公遺骨記

包公遺骨記
陳桂棣、春桃 著
沒想到竟會有人專門研究「墳墓」,更想不到在清理包公墓的過程中,會出現那麼多坎坎坷坷、曲曲直直、令人髮指、淒然淚下之事……歷史上真實的包公是何面貌?什麼時代會產生包公這樣的清官?

★800萬冊暢銷書《中國農民調查》作者,再度攜手挑戰執政者良心
★美國《時代週刊》2005年亞洲英雄人物、柏林「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得主
★亞洲週刊、博客來……一致推薦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
——2000年中共總理朱鎔基回答丹麥記者提問

四百年來第一戰,要把台灣變青天!
——1994年台灣已故法務部長陳定南競選省長口號
  
家喻戶曉的包拯,大家更習慣稱他為「包公」,生於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即西元九九九年。
雖為二品小官,卻享千年盛名,每當世風腐敗、小人得志、百姓水深火熱時,大家就會想到他——「包青天」。

陳桂棣、春桃繼《中國農民調查》之後再度合作,這次是尋找包公遺骨。
文革期間,合肥一家鋼鐵廠只是要建一座石灰窯,舉世聞名的包公墓就得搬走,這個中國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事,不只挖出了包公幾代人命運多舛的真相,也挖出了一部中華民族的秘史!

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
——包公墓誌銘

發掘包公墓的幕後故事反映出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歷史悲劇,也可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希望讀者從中得到?發,以史?鑒。
——作者陳桂棣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

中國社會確實需要包公這種質素的人才來推動法治。
——作者春桃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
          
我一直覺得《包公遺骨記》如果拍成Discovery影片必定精采非凡。
這故事不僅有著古墓密碼式的精彩情節,並且,靠著許多幽微的人性光亮累積成一把火炬,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包公。
中國面臨著黑心處處的考驗;在台灣,數十年來的前帳未清、後帳又湧來。
我心痛的想到包公在臨死之前,擔心後代會受到朝廷恩寵,格外的放心不下,他寫下一份算是遺囑的最後文字,要求刻在大廳牆壁上,讓世代人都能來監督包家子孫,如有貪贓枉法,將受到中國傳統家法最嚴厲的制裁……。
——Blog讀家「WC看看」,台灣

我們祖宗祠的東壁真的有這句話:「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刑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包氏族人,中國

作者簡介
陳桂棣(1942年生)
安徽蚌埠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1986年開始從事創作,迄今長篇小說、報導文學、散文、電視劇本等作品已有四百萬字之多,代表作有《中國農民調查》、《包公遺骨記》(與妻子春桃合著),以及《悲劇的誕生》、《淮河的警告》等,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和當代文學獎等獎項。

春桃(1963年生)
本名吳春桃,湖南醴陵人,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
作品涵蓋小說、散文、報導文學、電視劇本,曾獲當代文學獎。
夫婦二人均為合肥市文聯專職作家。

陳桂棣與春桃合著之《中國農民調查》,曾獲2004年德國柏林頒發的「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亞洲週刊》「2004年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好書」,以及同時被台灣三大書店(金石堂、誠品及博客來)推薦為年度十大好書。
該書雖然在大陸被禁,但地下流通近千萬冊,影響社會巨大,二人因此獲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2004年度亞洲之星的輿論領袖,以及美國《時代週刊》2005年度亞洲英雄人物。

兩人都因為《中國農民調查》及《包公遺骨記》開罪不少權貴:
《中國農民調查》出版後被地方高官控告誹謗,大批農民到場聲援,法院至今不敢宣判,讓政府傷透腦筋,甚至造成整個安徽省政府刮起廉政風暴。

《包公遺骨記》繼《中國農民調查》之後再掀波瀾,安徽發行量最大的《新安晚報》因受到壓力突然停止連載,同一天,作者的住宅遭到石塊攻擊,報警無效下只好遠避他鄉。
文化界一方面對《包公遺骨記》佳評如潮,一方面又不得不感慨:陳桂棣夫婦的遭遇跟包公遺骨的故事何其相似。

深度推薦top
WC看看:幸好,還有人為我們追尋那幾乎埋去的風節--《包公遺骨記》

我始終認為,《包公遺骨記》如果拍成Discovery影片一定精采非凡。

如果自認為對包公或遺骨沒興趣,而錯過這本好書,那是虧大了。
尤其當我還有眼不識泰山的並不知道作者就是那對寫《中國農民調查》(出版後中共要求全面下架)的夫妻:陳桂隸、春桃。
我在書店來回走了三遍,終於忍不住拿起來看前言之後,馬上就買了,也馬上就回家看完了。

「……更想不到在清理包公墓的過程中,會出現那麼多的坎坎坷坷,曲曲直直,冒出了那麼多奇怪之事,意外之事,令人髮指之事,不可思議之事,使人潸然淚下之事,使人拍案而起之事,感人至深之事,發人深思之事。」


包公墓的旁邊是李鴻章之墓,另一邊是明朝開國元勳張得勝之墓,因此在合肥被譽為「一里有三公」的佳話。
包公墓經過了改朝換代、近代的世界大戰,穩當的躺在那兒將近一千年,竟然在文革時期,因為一紙要擴建合肥鋼鐵二廠、還指明就是要「包公墓處」的公文,要請包先生離開。
無產階級革命以批鬥清官而起,包公的清官名聲不比海瑞差,自然也是眾之矢的。

不過,在那樣的年代,還有一批人冒著被罷官、被扣帽子的危險,拐彎抹角的企圖保留家國的文化。

幾位安徽的文史博物工作者齊聚一堂,以「研究古人類」為晃子,涉入開挖墳墓的工作。他們之中還包括了一位盜墓世家出身的陳廷獻,他以傳家寶「洛陽鏟」評估地底的狀況,畫出了墓室的草圖。

他們決定先從比較小的一個墓開挖。
一挖竟挖出了非常人所能葬的隆重的楠木棺材,兩塊墓誌銘:一個是包公的、一個是包公夫人董氏的,但只有一套人骨。
這首先就把隊伍裡的包公33世孫包義旭給弄傻眼──敢情這麼每年來都祭錯墓啦? 

工作隊的程如峰又跟著包義旭一波三折的尋找包氏宗譜,希望能從宗譜中觀察墓圖。
最後他們才確認這小墓是一個遷葬墓,包氏子孫為了防盜墓者的侵害而偷偷遷移的,最大的那個主墓也的確是有如地宮般。

正在整理這十一副有名無名的棺材時,一位每天都來觀看進度的老人冷不防的澆了工作隊一盆冰水:這墓是假的。 

這位老人是包公墓世代的守墓人夏廣宏,因此口傳、守候住不少秘密。
工作隊半信半疑的跟著他的指示,排除萬難的開挖了公路,在經過陳廷獻又使出洛陽鏟的探路絕活之後,真的發現了一個大墓,以及極為高貴的陪葬品。
後來才推測應該是在南宋即遷墓,為著一些當代原因,連包家子孫都無法知情。


在這麼多資訊裡要如何判斷,工作隊的程如峰當時找了很多史料來研判。

他先去找了安徽圖書館古籍部的丁寧,她有如一部活字典,不僅說了許多故事,也馬上給了程如峰很多權威性比較強的古籍,並叮囑他注意史料的正確檢視。
丁寧在文革時,是先拿出了自己私房的一堆書給紅衛兵,
她說:「這裡的一切財產都是國家的,要燒,請燒我私人的!」
那筆書不知道是她多少省吃儉用來的,燒書之後,她大病了一場。

當包義旭帶著程如峰去找包氏族譜時更是命運多舛。首先他們去找了35代孫包先海。
包先海當時為了躲日本人避難,帶著族譜和包公畫像跑到舒城,舒城包家窪的族長一見包公像就先敬了禮,妥善安置包先海,從此兩城包家成了好友。
沒想到,躲得過日本人、躲不過紅衛兵,包先海收藏的族譜、還有包公任命狀、穿過的朝靴,都給燒了。
但是包先海的女兒憑著閱讀過的記憶,確認程如峰所開挖的包公墓位置應該沒錯。

包訓芝說:「我就不信譜都給毀盡了。」
她先建議去找雙河包家的包訓才,當時他可是跪拜了老祖宗之後,把族譜放在化肥塑膠袋裡才躲過一劫。
不過那兒的族譜有的被孩子給無意撕了、有的被村婦拿去蓋了醃菜罐口,所以沒有程如峰要的部份。

包訓芝想起了舒城的包家窪。
程如峰在包訓甫那兒得到了14冊。
包訓甫在當時還是擔任破四壞的幹部,毀也不是、不毀也不是,就跑去找姚河的包先定,那兒地方小、皇帝遠。
包先定有顧忌於自己好歹也是個「隊長」的小官,便鎖定了性格耿直還年輕的包訓根。
紅衛兵一來,包訓根便挑了兩桶糞水在庭院,大呼小叫自己是八代貧農,加上他觀察到紅衛兵只搜屋內不管屋外,因此這部1918年修訂的十四本族譜,便在屋後的草堆裡完整保存下來。
這真是我這輩子讀過最多包家姓名的時候。剛開始讀的時候,頭都昏了。


程如峰辛苦的讀著繁體版的族譜、尤其是兩塊墓誌銘,發現史實上的極大錯誤。例如錯植了包公的次子為孫,族譜莫名的多了一代;
包公後代完全就是靠一個傭人之子所傳下。
因為包公的子與孫皆早夭,這位小妾在懷孕時因故被趕出包公府外,靠包公的長媳崔氏敏感聰慧,撫養了這個孩子,並且在包公60大壽時抱出了這個男嬰,公婆大喜。
崔氏寡婦一人掌了包家大權,辛苦持家,後來竟以一介女子身份,與包公同時並列在宋史之中。

包公墓群的開挖,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包公,和包公家族。
一如作者說的:「歷史的真相被保存下來,有時候是十分偶然的。」

包家三代都清廉公正,深受人民愛戴,也都被寫入宋史。
但見陪葬時都身無長物,清貧的驚人。
甚至包公的次子包綬,還被懷疑是在旅途中因病又挨餓致死,陪葬的物品只包括一隻安徽硯台。


當時他們決定讓包公一家回去跟包公的父親一塊兒葬。
可是竟遇到地方政府認為遷葬屬於「迷信」的行為,禁止入葬,包家還有人被撤了職。
不過,他們再度發揮了堅韌的家族力,趁著夜黑風高,就是把十一口棺材給換成了十一個陶罐,悄悄的遷葬,只有兩個包氏孫知道。

這一切是在1973年的故事。
五年來卻彷彿沒人知道似的。直到1978年,程如峰撰文描述,給包公墓平了個反,引起重視;1981年,中國的國內報告出爐,接著引起世界各國相關研究的重視。
1982年,已經退下崗位的程如峰提出想要重修包公墓的計畫。
努力到了1986年,當他們大張旗鼓的迎接遺骨,赫然發現11個陶罐內空無一物,但是大包村那個最知情的、那個打死不退的包先正已經過世了。
這再度成為一個謎。

不過,程如峰、吳興漢當初存著政府「不要」的包公30幾塊小塊骨頭(因為非「古人類」所以不列入「文物」收藏。
不過他們之前曾拐個彎以「古人類」申請鑑定,判斷為男性骸骨),讓現在重修的包公祠,還算有著真實的靈魂。


這故事不僅有著古墓密碼式的精彩情節,並且,靠著許多幽微的人性光亮累積成一把火炬,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包公。
幸好啊幸好,還有那麼多人為我們追尋這幾乎被埋去的風節。
《包公遺骨記》,由於說到了安徽政府的不是,因此兩位作者再度受到「關切」,書雖然沒有被禁到下架的地步,
但是在報上的連載受到腰斬,家裡也被所謂的「神經病」精準的侵擾。
我真的真的很興奮台灣出了繁體版,可以讓更多的人讀到那本報導文學的曲折與豐富。



中共總理朱鎔基在他第一次中外記者會上,就說「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
說是奇怪的施政目標,好像也有需要。
我們投射於「清官」的期待,彷彿是一種對於「法治」的不甚期待;
包公在我們的傳頌下,已經是可跨陰陽的半人半神。
然而,清官,又真是大家永遠都需要的希望。

中國面臨著黑心處處的考驗,在台灣,數十年來的前帳未清、後帳又湧來。
我心痛的想到,包公在臨死之前,擔心自己的兒子會受到朝廷恩寵,格外的放心不下,他寫下一份算是遺囑的最後文字,要求刻在石頭上、砌為堂屋的牆壁,讓世代人都來監督包家子孫: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刑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1062年5月24日,包公卒。他的墓誌銘上,開宗明義說:「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

(本文由圓神書活網提供,到這裡看更多WC看看


目錄top
引言:青山何處埋忠骨
1.一里三公
2.挖出了包公墓
3.關於包公墓的三個傳說
4.想起了包河
5.恩生女
6.包氏家譜
7.一個真實的包公
8.包夫人的一大失誤
9.包公兒媳其人其事
10.包公的臨終遺囑
11.發現了包公遺骨
12.六座無名墓
13.守護包公墓的傳人
14.河南也有個包公墓
15.大包村小包村
16.遺骨偷埋
17.包公被平反昭雪
18.海外來信
19.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20.燃起心中的聖火
21.重建包公墓
尾聲:真正的包公墓,你在哪裡?

附錄: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誌銘

序top
從禁書到包公遺骨

主編/黃暐勝(本文刊於《聯合報.讀書人》版)
2007年伊始,華文出版最重要的新聞,當屬中國大陸發布「八本禁書」,以及《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春桃夫婦被控毀謗案的戲劇發展。

一月十日,中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北京全國圖書訂貨會開幕前一天,以「內容越線」為由,宣布八本書的禁書令,包括章詒和《伶人往事》、胡發雲《如焉》、曉劍《滄桑》、朱凌《我反對──一個人大代表的參政傳奇》、國亞《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袁鷹《風雲側記——我在人民日報副刊的歲月》、朱華祥《新聞界》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年代懷舊叢書」。

八本書遭禁原因不一,有些還諱莫如深,如章詒和《伶人往事》就被認為是針對作者個人而來,鬧得沸沸揚揚,章詒和還親上火線,高呼「堅守獨立自由寫作立場」,獲得作家劉曉波、劇作家沙葉新、民運人士陳子明等各界聲援。
被劉曉波痛斥「出版自由之敵」的新聞出版總署官員見勢頭不妙,二月一日透過新加坡《聯合早報》否認此事,宣稱「這次我們一本書都沒有查禁」。

這場中國大陸頻繁上演的「年度禁書大戲」,歷史顯示,受傷害的肯定是專制政府的形象,得益的一定是禁書──越禁越引發民眾好奇心,想一窺究竟。
這是出版市場想要都要不到的強力宣傳。

像陳桂棣、春桃夫婦的《中國農民調查》,2004年出版後與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同遭禁令,據稱地下流通就有八百萬冊,不但德國柏林頒給「尤利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美國《時代周刊》推選兩位對抗權勢的作者為2005年亞洲英雄人物;
繁體版在台灣推出後,同時被三大通路(金石堂、誠品、博客來)相中為年度好書;
更譯成英、日文流通世界各地。榮譽無數,影響無遠弗屆,越禁越紅。

《中國農民調查》出版時,由於勇於揭弊,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尤其安徽阜陽市政協副主席張西德提出「名譽侵權」訴訟最受矚目。
這場官司引發大批農民到場聲援被告的陳桂棣春桃夫婦,案子一拖三年,法院不敢宣判,陳桂棣說:「中國沒有一部法律允許一個案子拖這麼長的時間不判。」

讓人詫異的是,陳桂棣夫婦今年元旦得到消息:張西德「名譽侵權」訴訟案雖然還未宣判,但原告張西德已經得到被告之一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五萬元人民幣賠償費。
陳桂棣打電話向人民文學出版社求證,聽說張西德當時提出的賠償金是十萬元人民幣。
陳桂棣夫婦至今一直沒收到法院的正式通知,猜測張西德可能因此撤銷訴訟。
是否中共動用黨紀和行政手段,以致寫書的第一被告沒人敢判罪,卻找了出版的國營機構開刀交代的怪現象。

陳桂棣夫婦為中國大陸帶來的震撼還沒結束,緊接著2005年《包公遺骨記》再度刺到黑官痛處。
這部記錄發掘一代清官包拯身世的報導文學,對照揭發貪腐官員黑暗劣行的《中國農民調查》,真是完美的諷刺。

《包公遺骨記》背景是1973年,在清官被指比貪官更壞、連包公也成為批鬥對象的文革年代,合肥一家鋼鐵廠為建一座石灰窯,長眠九百多年的包公墓就得搬遷。
在這段政治黑暗期間,一批文物工作者冒著風險,清理出包公的遷葬墓和原葬墓,還發現包公的衣冠塚,考證出包公家族史真相,大大補足《宋史》記載的不足。
然而,發掘出的包公遺骨送回包公出生地肥東大包村時,當地政府怕惹麻煩,竟不准包公遺骨入土。
包氏後人幾經努力,還是無法為包公遺骨覓得安葬之地,大部分遺骨至今下落不明。

「發掘包公墓的幕後故事反映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歷史悲劇,也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希望讀者從中得到?發,以史?鑒。」
與包公同鄉的陳桂棣與春桃,重現這段包公遺骨的流浪經歷,以及包氏後裔和家鄉父老千方百計保護包公遺骨的動人傳奇。

《包公遺骨記》在大陸問世後佳評如潮,文化界曾感慨陳桂棣夫婦的遭遇跟包公遺骨何其相似:安徽發行量最大的《新安晚報》受到壓力突然停止連載;
作者住宅不斷遭到石塊攻擊,報警無效只好遠避他鄉。
目前陳氏夫婦一家已離開安徽。

《包公遺骨記》因為內容曲折動人,合肥市政府以「促進旅遊」著眼,邀請中央電視台CCTV-10「百科探祕」節目製作兩集《包公遺骨漂流記》專題,2006年十二月十六日播出。

「老百姓喜歡清官,對清官的企盼應該是永恆的主題。」
陳桂棣夫婦說出這句話,想必是心有戚戚焉。
《包公遺骨記》二月底由究竟在台灣推出繁體版,相對於大陸的「禁書令」,兩岸中國人一千年來追求公理公義的長路,似乎還沒有走到終點。

內容連載top
§內文1
引言:青山何處埋忠骨
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做著有關「三農」問題的調查,雖然艱苦,卻也苦中有樂。
只是沒有想到,卻惹上了這樣一場官司,這官司,打得我們身心疲憊,十分的無奈。
本來,我們是想把調查和思考好了的有關「三農」的另一本書,一鼓作氣地完成,但是,力不從心,我們感到難度太大,也有諸多的不便,不得不先把它放一放。

可我們畢竟是作家,作家就不能停下手中的筆,何況許多讀者也希望我們拿出新的作品,於是便決定寫一點閒筆,這就想起了過去的一段經歷。
世紀之交的一九九九年,正是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在那個即將跨進新千年的熱鬧非凡的歲月裡,我們曾經沉下心來,以一種十分平靜的心情,翻閱過一個人的命運。這人,便是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包拯。

其實,對包拯,大家更習慣稱他為「包公」。
他生於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即西元九九九年,一九九九年正是他的千年誕辰。
一千年過去了,中國的歷史上發生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出現過多少指點江山的風雲人物,如今都消失在了歷史的深處,很少再被人們提起。
但是,包公卻是個例外。
他雖為官只是二品,卻逾千年而享有盛名。
每當世風日下,腐敗彌漫,忠貞之士遭受壓抑,勞苦大眾溺於水火,正氣不得伸、有冤無處訴的時候,人民便會想到這位敢說真話、敢鬥邪惡、為民請命的著名清官。
他好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夙願與希冀,抑或成為華夏兒女的精神支柱,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走過那漫長而苦難的歷史征程。

人是不能沒有夢想的。包公實際上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正直之神」。

老百姓喜歡「清官」。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但有的專家則說,國人的這個傳統實在不可誇耀,因為把希望寄託在「人」(官)的自律上,而不是法律的他律上,終歸還是一種「人治」的陋習。
但是,老百姓的觀念總是來自直覺,而直覺往往又是合情合理的。
朱鎔基顯然深諳其道,他在當國務院總理後的第一次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就說,他的目標是「做一個清官」。
不少人都有過不解:堂堂一個大國的總理,怎麼可以把「做一個清官」確定為目標呢?現在看來,要真的做好一個「清官」,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國人的這種「清官」情結,是否有悖以法治國,其實,這種爭議沒有多大意義。
說到底,就是在法治的社會裡,說法律是最高權威,實際上就是在說法官具有最高權威。
特別當法律被違反或對法律有爭議時,尤其如此。
再說,法律是靠「人」來制定的,又是靠「人」來執行的,法官的自律問題同樣不能迴避。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人治還是法治社會,對「清官」的企盼應該都是永恆的主題。

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就是包公的家鄉。
身為包公故里的作家,在迎來包公千年誕辰的日子裡,不可能不對包公其人其事無動於衷。
當然,包公雖出生在合肥,但他的許許多多廣為流傳的故事,卻大多是與合肥無關的;
更不用說,傳來傳去,傳到今天的那麼多故事,早就把他傳成了無所不能的神,他白天能判人間是非,晚上還可以去斷陰間曲直,那些原本別人幹過的事,甚至壓根就不曾發生過的事,都編排到了他的頭上,
因此,我們最初做這項調查時,最想知道的是,真實的包公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當我們走近本書的主人公——合肥市一位文物工作者——去聽他講述有關清理發掘包公墓的那許多陳年往事,我們並沒有想到要寫一本書。
因為,我們認為,沒誰會對挖墓的事感興趣,想想那個場面,就會使不少人敗了胃口。
可是,不得不承認,聽著聽著,我們竟被發掘包公墓的故事吸引了,以致被打動。
在這之前,只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沒想到竟會有人在專門研究「墳墓」,並成為知名專家;
更想不到在清理包公墓的過程中,會出現那麼多的坎坎坷坷、曲曲直直,冒出了那麼多奇怪之事、意外之事、令人髮指之事、不可思議之事、讓人淒然淚下之事、使人拍案而起之事、感人至深之事、發人深思之事。

合肥一家鋼鐵廠只是要建一座石灰窯,舉世聞名的包公墓就得搬走,可以說,這算得上中國的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一件事了。
當然,這事只能發生在以批清官海瑞揭開序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發掘中,一批可敬可愛的文物工作者,冒著那年頭特有的風險,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敬業精神,
不僅清理出包公的遷葬墓和原葬墓,還發現了包公的「疑塚」、「衣冠塚」甚或「張冠李戴塚」,
最後把包公一家老小三代人的墓群一個不剩地全都給發掘出來,這在世界的考古史上也屬罕見。

發掘中非但出土了包公墓誌,還出土了包夫人董氏、長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媳文氏、長孫包永年六方墓誌,計八千餘字。
這些長年被深埋在地下的珍貴的文字,記載了包公前後七代人的婚嫁喪葬、任職政績;
特別是包公墓誌那洋洋灑灑三千多字,幾乎是《宋史》中〈包拯傳〉文字的三倍,
這是包公辭世九百多年以來,唯一被發現,最全面、最豐富也是最真實的文獻資料,
它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一個真實的包公,還對《宋史》以及包氏家譜記載中的謬誤,作了權威性的校正,從而開創了包公文化研究的新紀元!

發掘中人們發現:地下的世界原來是那般的撲朔迷離,埋藏的簡直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秘史!
當後來我們調查的範圍不斷擴大,調查工作進一步深入時,便越覺得怪事迭出,謎團叢生,甚至不能不發出人生的感歎:這個世界也真的太複雜,複雜得讓人永遠琢磨不透!

包公在西元一○六二年病歿開封,第二年歸葬合肥,直到一九七三年被強行「遷墳」,這中間,歷經了多少回社會動盪,多少個王朝的更迭,多少場兵燹的侵擾,但他的遺骨尚能完好地留存下來。
然而,誰也想不到,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裡,在冠以「建設」的名義下,包青天的遺骨卻會橫遭厄運。
我們早在兒時就曾拜讀過陸游「青山是處可埋骨」的詩句,知道蘇軾在寫給弟弟蘇轍的詩中,也有「是處青山可埋骨」的句子;
後來,在杭州,在岳飛廟,還看到過「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著名楹聯;
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曾引用過「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同一詩句,這些詩,說的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這就是:國家之大,疆土萬里,青山處處,「是處」都是能夠「埋忠骨」的。
即便在最黑暗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打成了「地富反壞」的「四類分子」,就是被押回原籍,總還是允許葉落歸根的。

但是,被挖出的包公遺骨,已經被送回了他的故里大包村,當地政府卻不准入土,成了「死無葬身之地」。
這位曾經使得那些為非作歹的皇親國戚都感到聞風喪膽的一世名臣、千古忠魂,竟只能在合肥一處民房的山牆邊上,在臨時搭起的一間漏雨透風的「披廈」中,度過了一段屈辱與辛酸的日子。
後來,在一個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的寒冷的冬夜,包氏的後裔才將包公的遺骨秘密運回家鄉的龍山,偷偷埋葬了。
「文革」結束之後,當合肥市政府決定重建包公墓,並設法將包公的遺骨「遷安」時,卻終因歷史造成的遺憾已無法彌補,包公最後落了個「身首異處」。

這一個個可歌可泣又讓人一嗟三歎的故事,因為大家都能想到的原因,就這樣遭到長期的封殺,至今鮮為人知。
雖然這以後,我們改做了中國農民的調查與寫作,但有關包公墓的這段往事,卻一直凝滯在心,以致耿耿於懷。
現在,因為我們別的東西不便去寫,於是就萌生出了將這段往事記錄下來,並寫成一本書的念頭。

我們相信,我們在這裡講述的,或許是你從未接觸過的一個生活領域。
這些故事,看上去充滿了傳奇,甚至還有一些宿命的成分,但我們要告訴你的卻是一個真實的包公,以及包公一家幾代命運多舛的真實的故事。
自古道,蓋棺定論,我們在這裡要告訴你的是,即便「蓋棺」,到頭來也未必就能「定論」的故事。


森蘭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6/18 下午 12:18:53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