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文明與氣候變化的驚人「巧合」

您是本帖的第 653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轉貼】文明與氣候變化的驚人「巧合」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7
積分:119920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文明與氣候變化的驚人「巧合」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介紹:挪威冰川學家繪製了近10000年來挪威的雪線升降圖。雪線的升降與溫度有密切關係,氣候溫暖則雪線上升,時代轉寒,雪線下降。把我國5000年來氣溫升降與挪威的雪線升降相對比,大體是一致的,在殷、周、漢、唐時代,溫度高於現代;唐代以後,溫度低於現代,挪威雪線也有這種趨勢。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氣候變冷,都從一件很難讓世人接受的重大政治事變開始,而最寒冷時期,往往是中國政治動盪、人心不安的時期;而每個氣候溫暖期,則往往政清人和。這是一種巧合嗎?


從距今1萬年開始,冰川大量融化,氣候顯著轉暖,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最冷月溫度約比現在高3℃-5℃,黃河兩岸竹子遍地都是,當時的海平面很高,延伸到目前的地區,這是中國文明史載的第一個溫暖期。這就是中國的堯舜禹、夏、商和西周時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基礎。


 
儒家從孔子開始,就對夏商周三代讚嘆、羨慕不已,有人甚至認為其「厚古薄今」,如果看竺可楨的氣溫變遷圖,似乎真實不虛,那時比漢、唐盛世時代的氣溫還略高一籌。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后期,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一個寒冷期,降溫幅度較大,但持續時間很短。公元前995年,周昭王即位,兩次伐楚,皆屬不義,亦皆失敗,空耗國力,西周從此走向衰敗。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厲王生,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漢水結冰。

公元前850年——公元前770年,氣溫迅速回升期。這是宣王復興時期,但總的衰落趨勢已無可挽回。

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二個溫暖期,據《左傳》、《詩經》等古籍記載,那時山東冬季經常無冰,齊魯地區可一年兩熟,並多見竹子、梅樹一類的亞熱帶植物。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開始了東周春秋時代,這一時期,國家雖然分裂,但還沒頻繁發生戰爭,中華文明開始燦若星河的「百家爭鳴」時代,先後誕生了對中華文明史影響深遠的諸子百家。這個文化的高峰,是難以超越的,當時的溫度也是僅次於西周的第二高峰。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100年,從戰國初期一直到西漢,挪威雪線顯示世界氣溫迅速下降,在竺可楨的氣候變遷圖上也有下降。

據地質文獻研究證實,這一時期的沉積物植矽石組合帶主要由表示溫暖濕潤型的長方型和示暖型的鞍型,以及表乾冷型的棒型、尖型與少許裸子類、闊葉類植矽石組成,溫暖類型植矽石含量下降,說明戰國後期氣候開始由溫干向涼濕轉變。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在秦漢之際確定的,始見於《淮南子》。其霜降平均日期,在黃淮海地區相當於公曆10月24日,比今天鄭州、西安(10月30日霜降)提前了一周。

公元前476年開始的戰國時代,戰亂不斷,這是中國文獻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大動盪歷史時期,之後由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劉邦建立了中華民族文治武功第一個最強盛的大漢朝代。

公元前100年——公元初年,氣溫明顯回升,鄱陽湖平原ZK01孔有機碳同位素值和孢粉組合表明,西漢中後期為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華北北部的渤海灣出現大範圍海侵現象,其範圍波及4米等高線以下地區,其現象反映在歷史書籍記載上,即「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


 
這是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公元前141—87年在位),他北抗匈奴,南滅三越,東征朝鮮,西撫西域,為後代奠定了遼闊的疆域基礎;他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後來2000年的中央集權制樹立了政治樣板。

從公元初年——公元60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二個寒冷期,平均溫度比現代要低l℃左右。這是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以來的第二次大分裂期,但時間延長了兩三倍。

王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王莽天鳳四年八月,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

公元1年,王莽被封為「安漢公」,公元8年王莽篡位,結束了西漢王朝,在此期間,北方出現了嚴重和集中的降溫事件,氣候開始了由暖而寒的歷史轉變。

公元180年——公元600年,東漢後期,漢靈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邪井中冰厚尺余;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六月,寒風如冬時。此次波動為魏晉氣候大降溫的前奏,自此開始了長達約400年的寒冷氣候時期。公元241年1月襄陽大雪,平地雪深三尺;公元331年8月成都大雪;公元366年,從昌黎到營口的渤海海面連續三年冰凍,冰上可過往車馬與軍隊。


 
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爆發,繼而導致東漢滅亡,形成了後來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歷時四百多年的南北朝多代分裂時期,百姓痛苦不堪。

但中間有一個偶然升溫階段,公元401年由極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極端溫暖,413年後又迅速降溫。這段時期處於東晉末期,科研人員將這次溫度突變命名為"東晉事件"。

公元600年——110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三個溫暖期。唐朝時期的長安,數冬無冰雪,可種梅花與柑桔,柑桔果實味道與四川的一樣。公元七、八世紀,唐代前期氣候轉暖期,黃河流域氣候一度轉暖,長安盛開本生江南的梅花,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柑桔基本無凍寒。

麟德元年(664年)豫北出現「冬無雪」。儀鳳二年,豫西,豫北,豫南均有「冬無雪」的記載,垂拱二年,豫西「冬無雪」。從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至天寶年間,氣候仍然以暖為主。長安三年(703年)大曆元年(766年)大曆十二年(777年),河南地區都有「冬無雪」記載。

公元965—994年出現氣候極暖期,北宋資料中較多記載北宋初期開封有多年的冬無霜雪紀錄,象和鱷魚這兩種熱帶動物尚分布於中原和華南。這是宋朝皇帝宋太祖與宋太宗執政時期。


 
公元1100年——126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三個寒冷期,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且可行車;12世紀中蘇州南運河多次結冰,需破冰行船。杭州地區在公元1131—1264年間,春天下雪就有41次之多,有時四月份還大雪紛飛。

這個寒冷時期,開始於宋徽宗執政時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他信奉道教,重用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大奸臣,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後被大金國囚禁五國城(黑龍江省依蘭縣),導致大宋王朝退出中原,偏安一方的南宋王朝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還把寒冷氣候從北方帶到了杭州。

公元1260——公元140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四個溫暖期,在南宋時期消失的黃河兩岸竹子又重新廣泛分布,但這次不如隋唐時期那樣溫暖,時間也較短。

公元1260年,忽必烈稱汗於開平,之後滅南宋,完成了中國版圖自秦始皇、隋文帝以來的第三次大統一。

公元1400年——公元187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2℃,甚為嚴寒。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四子朱棣1399年發動軍事政變奪取皇位,為明成帝。

公元1580年——1670年最冷,蘇北雙季稻完全絕跡;江南湖泊河流經常結冰,雙季稻所剩不多;經營千年的江西柑桔種植業在17世紀中被二次嚴冬所摧毀,1670年,長江都幾近封凍。

1580年——1670年,正是明末清初國家戰亂時期。明朝萬曆皇帝執政(1572-1620年),初期重用張居正,國力中興,氣溫也略有一個短暫回暖(見竺可楨的溫度曲線),但張居正1582年死後卻被定為「大奸」,萬曆皇帝自此28年不上朝,後連續在西夏、播州、朝鮮作戰,國力大降,明朝從此走下坡路。

接下來的大清王朝所謂「康乾盛世」(1681年-1796年),氣溫也略有回暖(見竺可楨的溫度曲線),乾隆皇帝死後,大清王朝一天不如一天,氣溫也日益降低。

公元1870年——公元1900年,氣溫回升期。

公元1900年——公元1945年,是世界性氣候溫暖時期,也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五個溫暖期。

1945年以後,世界又逐漸開始變冷,1955—1977年,是新中國建立後的最寒冷期。1955年,安徽正陽關達攝氏零下24度,南京攝氏零下14度,連廣東陽江,都降到攝氏零下1.4度。當時正陽關附近的淮河、漢水、洞庭湖曾封凍三日。

公元1980年——現在,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溫暖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2/23 下午 01:34:59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3 上午 01:18:36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