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日本戰國時代的飲食

您是本帖的第 3475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轉貼】日本戰國時代的飲食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3
積分:11987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日本戰國時代的飲食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資料來源來自中國百度,百度又只說轉帖,沒有出處。所以資料來源不明  @@

有些字會有簡轉繁的問題,請多包含。

=========

  

正如玉米和土豆的傳入使中國人口增長,使日本人勉強能吃飽肚子的東西,是蘿蔔。
  

蘿蔔剛被引進到日本時只有指頭粗細,經過日本農民的辛勤培育,蘿蔔終於變成胳膊粗細。蘿蔔營養豐富又易於生長,很快就成了農民的主要食物,即便貴族也對蘿蔔青睞有加,使之上了貴族的餐桌,而且幾乎到了無蘿蔔不成宴的地步。
  

即便是有錢人吃大米,窮人吃小米蘿蔔,山國日本糧食依舊不大夠吃。於是在上古的時候,日本人就形成了一天只吃早飯和午飯兩頓飯的習慣,早上到下午要干活,所以一定要吃飯保持體力,晚上是休息時間,加上那時候人們沒多少娛樂,只要早早睡覺肚子就不餓了,如此便能省下一頓飯的糧食。這樣的習慣不光農民在遵守,上至天皇下至武士,幾乎成了全國不成文的規矩,全國上下都在執行不吃晚飯的習慣。只不過,貴族們夜生活比較豐富,所以他們實在餓的不行,還能找點點心吃吃。
  

有些條件的日本人吃飯時都是堅持分餐制,每人面前一張小桌,上面擺著三菜一湯一碗飯,就算開宴會也是這樣各吃各的。這些有錢人和窮人食譜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吃到一點點葷菜。不過,因為不能吃肉,所以有錢人只能在魚和貝類上做做文章,這已經是他們能吃到的最奢侈的食品。可奇怪的是,作為島國的日本,無論貴族還是武士,都不會放開了任意吃海鮮,他們正餐的葷菜一般只會有一條小到只夠吃幾口的魚,或者幾片醃漬的貝類。魚和貝類基本上不會同時出現,一餐的葷菜只能出現一種。有錢人始終維持著一葷兩素一碗湯的飲食規格,即便是幾百年後統一天下的德川幕府將軍,一頓飯也只會吃一道葷菜。
  

之所以維持三菜一湯標準,據說是因為早期日本貴族忌諱四與死諧音,所以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搞四菜一湯標準餐。
  

當然,有錢人偶然也會吃點別的東西換換口味。歷史劇《武田信玄》裡,北條家統帥北條氏康就曾經在海邊享受著海風,吃大鍋燉煮的蝦貝等海鮮亂燉。
  

即便是領主,這樣的美味也不是想吃就吃。一般他們在正餐意外想和點小酒什麼的,能下酒的小菜不外乎就是指頭細的小鹹魚,或者兩塊醃蘿蔔。戰國時代的日本人忠實執行著禪宗「不妄食」的教規,正餐之外很少吃東西,當然也是沒條件吃。即便再有錢,正餐時吃的魚也只是夠一餐吃的,真正的高級魚和大魚,只有在婚禮和過年之類的慶典活動時才吃的到。
  

後來開開創江戶時代的德川家康,即使在統一戰國亂世後吃的也還是很節儉,連魚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醃蘿蔔就米飯。有此他在家裡遛彎,看到幾個侍女在抱怨,便過去看究竟。
  

侍女們說:「現在的伙食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小菜只有醃蘿蔔。」
  

素以待人溫和著稱的德川家康微笑著說:「好吧,既然你們不愛吃,那就不要吃了。」
  

從此以後,侍女們作為小菜的醃蘿蔔就被撤銷了,侍女們只能乾吃白米飯。
  

這個故事在表現家康小氣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貴為一國之主者的食譜——米飯和醃蘿蔔,淒涼之感油然而生。
  

戰國時代的是日本空前的大混亂時期,糧食產量跌到谷底,武士也經常吃不飽肚子,不少城主也時常要自己下地種糧食,他們的老婆還會帶著一些人上山去挖野菜。
  

城主活的都那麼慘,農民生活就更苦了。在日本,六公四民的稅收規格,也就是產出糧食60%歸政丄府,40%歸自己已經成了常態,這還沒算地主的那一份地租。有時候,狠心的領主會把稅額訂到七公三民,甚至八公二民。島原農民起義的起因,就是領主在只生產八萬石糧食的土地上收取十萬石的地租。
  

口糧根本不夠吃的,為了填飽肚子,農民揀貝殼撈魚挖野菜,只要是能吃的東西他們都會找來吃——這還不是在荒年的時候。閉塞的日本窮人並不知道海對岸的中國有一種名為「觀音土」的好東西,那東西吃下去肚子就能脹的一天不用吃東西,雖然偶然脹會死人。
  

飢餓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從武士到農民,想吃飽肚子都不是件容易事,就更不要想吃的好了。如果能頓頓能吃到本篇開頭列的兩道食譜,恐怕有錢人和窮人都能樂開了花。


打仗的人吃什麼

  

戰國時代的日本,雖然沒規定農民不許吃大米飯,可因為大米產量少,於是產出一點也被領主收走,農民基本上是沒機會吃到的。正是因為吃大米飯幾乎成了特權階層的專利,所以就有了領主為了招兵,派人扛著大米去募兵的事,當兵沒別的優待條件,就是能頓頓吃上大米飯,順便還能順便在敵人的領地裡搶搶劫什麼的來貼補家用。
  

後者是要活著從戰場回來才有價值,但前者對於等閒吃不飽肚子的農民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於是便有了許多農民為了嘗嘗自己種的大米是什麼滋味,自願到前線去拚命。後來的江戶時代有句流傳至今的諺語叫「捨命吃河豚」,戰國時代去吃糧當兵的農民卻是「捨命吃大米」了。
  

誰說只有鳥才為食亡?有時候人比動物更會為了兩口吃的干捨棄性命的事,還是前仆後繼的。
  

大米作為戰略物資,最重要的用處就是行軍打仗時作為軍糧食用。
  

作為山國的日本交通很是不發達,所以要是和中國軍隊那樣行軍打仗還要帶著一大堆的鍋碗瓢盆就實在是太麻煩了。山地行軍,為了保證機動性,最好就是能不帶的東西都不要帶,所以飯糰就成了戰國時代軍糧的主要形式。
  

飯糰最大的優點的是便於攜帶,食用的時候也方便,用不著什麼容器和筷子,拿著就能吃,而且還不容易餿掉。製作飯糰也很簡單,就是將大米用手團成團,在手心裡反覆壓實了就可以。為了使沒有味道的飯糰吃起來更好吃,有時候裡面還要放上一小粒梅子,更高級的外面則要用切成小塊的海苔包起來。
  

製作飯糰的工作多數時候要在戰爭之前就進行,作為隨身乾糧的飯糰一般是由士兵或者武士家中的女人來製作。做好後用長條的乾糧布包裹起來,按照一個飯糰管一頓飯,兩個飯糰管一天的標準再用繩子在乾糧包外面打上結,最後斜系在士兵或者武士肩上,這樣的攜帶乾糧一般最多只帶不超過十天的量。需要食用時,只要拉開繩結,就可取出夠一頓飯量的飯糰,這倒真是個方便的設計。這種攜帶兵糧的布袋名為「腰便」。
  

除了個人攜帶的乾糧,領主也要製作大量的飯糰作為公糧,這項工作經常是領主夫人帶著城裡的婢女還有武士家的女人們集體義務勞動去做。實際上,戰國時代的領主夫人並不是件輕鬆的差事,她不但要照顧丈夫生活,還經常要帶領婢女和武士家的女人們上山挖野菜、捆紮箭桿甚至給砍下來的敵人的人頭清洗化妝,不但辛苦和膽大,還要具有相當的組織能力。可是,作為領主的小妾倒好像很少有參與進這些義務勞動的情況,這大概就是因為黃臉婆具有天生的家庭責任感,而狐狸精一般只是保持著得過且過的露水夫妻心態吧。
  

這些作為公糧的飯糰在做好後,要用乾淨的草蓆捲起來,用人力拉的大車運送,隨時分發給士兵食用。除了製作好的食物,作為軍糧還要準備許多的生米,以備在戰爭延長時食用。
  

在大將下令休息後,士兵們就會找塊乾淨的草坪席地而坐,生起火堆,燒上一些熱水,取出一頓飯的份飯在火上烤熱食用。有些人喜歡將飯糰放在火裡烤的焦香,這樣吃起來也是別有風味,後來這種烤飯糰還成了日本料理中一種重要的主食形式保留至今。

酸酸的梅子汁滲進米飯中,使飯糰吃起來更有滋味,本身就帶有海鹽鹹味的海苔也使吃飯糰的人可以把它當小菜吃。另外,包在飯糰外的海苔也起到了包裝紙的作用,使食用者無需直接接觸到黏黏的米飯,把手弄髒,這點很能體現日本人在細節方面的用心。
  

梅子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且能殺死逐漸變質的飯糰裡的大腸桿菌和葡萄鏈球菌,戰國時代的日本人未必知道這點,不過後來的科學證明,梅子放在飯糰裡著實是益處多多。海苔具有多種營養,又便於曬乾食用,將它作為包裝紙和便攜式小菜,也著實是很高明的設計。
  

日本人飯量很小,平時吃飯也只吃到八成飽,一天又只吃兩頓飯,兩個飯糰足夠一名士兵保證一天的體力加上那時作戰的範圍也不大,多數時候只是在方圓幾公里內,最遠也不過百十公里,關西霸主毛利元就和土豪武田家作戰時,兩家主城只有不到兩公里,實際會花在路程上的時間實在不是很長,所以那些小規模戰爭經常會在士兵攜帶的飯糰吃完的時候也就結束了。


茶泡飯真好吃

  

泡飯最初的起源已經不可考,但中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南方就已經非常流行喫茶泡飯。
  

中國的茶泡飯起源於江南漁家,最初可能只是漁民們在船上不方便生火做飯,於是有時圖省事就煮點熱茶倒在隔夜剩的冷飯裡,這樣也算吃上熱飯。在當時的中國,即使是普通漁家,也有喝茶的習慣,加上江南水鄉多以船為家,家裡所有什物都在船上,不大佔地的小茶爐放在船艙裡都可以燒水煮茶,茶泡飯自然就成了很方便的一種食物。
  

後來,茶泡飯逐漸兩極化發展,一些讀書人在讀書無暇吃飯的情況下,也習慣於用熱茶泡飯吃,甚至成了習慣,有的人還會講究用什麼茶去泡飯更好吃。至於漁家倒是隨著時代發展素質降低逐漸失去喝茶的習慣,茶泡飯墮落成了開水泡飯,不過由於古代南方一些地方管白水也叫茶,所以白水泡飯也還是頂著茶泡飯的名字。至今,南京、上海一些地方,茶泡飯還是人們很喜歡的食物之一。

與茶泡飯淵源最深的人就是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
  

董小宛擅長烹調,做的一手好菜,烹調手藝號稱秦淮第一。秦淮八豔各有各的特長,董小宛的特長就在鍋勺碰撞之間,也許她之所以能被時人青睞,就是因為抓住了男人的胃。不是有那句話嗎?要想抓住一個男人,就要先抓住他的胃。
  

江南菜系清淡,不像北方菜大油大肉,一兩片藕撒點佐料就能是一道菜。但是,董小宛雖然擅長做菜,自己卻不好吃(不好吃的廚子,真不知道是怎麼愛上廚子這勤行的),而且即使是清淡的江南菜在她來講也常嫌油膩。她平時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用上好茶葉泡的溫茶一壺,淘一小盅精米白飯,香噴噴的卻又清致香雅。
  

後來一代名廚據說因被多爾袞企圖霸佔而命殞,江南人感念董小宛的美貌和氣節,又可惜她一身的勤行手藝,吃著茶泡飯便有流淚的,號稱是吃著茶泡飯的清雅就想起了董小宛。其實他們這就是自欺欺人,董小宛還發明了時稱「董肉」的過油肉呢,怎麼就沒人吃過油肉吃的滿嘴流油的時候想起董小宛來呢?
  

也許正是有董小宛這樣的美女愛吃,茶泡飯在一些文人看來才成了雅食。
  

日本的茶葉是被譽為「日本陸羽」的高僧榮西禪師1191年從南宋回帶去的。他在帶回《茶經》和茶種的同時,想必也把江南的泡飯習俗帶回了日本。
  

日本茶道形成的很晚,但喝茶的歷史卻不短。不過,日本人喝茶遠沒中國人那麼普及,茶屬於貴族和武士享用的奢侈品,一般百姓並不能輕易喝到。
  

日本人一貫以吃的清淡著稱,這茶泡飯傳到日本,自然是極合日本人的口味。加上這茶泡飯也實在是很方便的食品,無論在床上鞍上甚至廁上,端起晚晚泡點茶水就能吃。苦澀的抹茶茶汁泡透米飯,吃到嘴裡舌根卻又能在苦澀裡感受到一絲甘甜,再加上那淡淡的茶香,碗裡的冷飯頓時變得甘甜美味。對於經常在外征戰的武士來講,征戰一日後騎在馬上吃那麼一小碗茶泡飯,著實是件很愜意的事。
  

即使在正式宴會上,茶泡飯也是正規菜品,而非於老家中國時是上不了檯面的方便食品。
  

戰國霸主織田信長年輕時和有「美濃蝮蛇」之稱的岳父,老奸巨猾的齋藤道三在正德寺見面。信長先是以奇怪的裝飾讓岳父覺得自己就是個大傻瓜,到了正德寺又突然換上正式禮服,彬彬有禮的來了個形象大變身。當時作為宴會主人的齋藤道三大吃一驚,兩人默默對視誰都沒有說出話來,過了半晌,道三宣佈上菜。
  

2009年中國兩會提倡節儉,代表們的伙食標準的四菜一湯,可幾百年前這次日本戰國兩大國主的宴會,卻只有三菜一湯,而且除了一小條魚外,再也沒有一樣葷菜。至於這次的主食,就是茶泡飯。
  

兩人吃飯時都是端起碗,用筷子稀里糊嚕連茶水帶米飯扒到嘴裡,一邊吃還一邊仔細觀察著對方。算起來這次宴會也是決定後來戰國未來的一次宴會了,可誰又能想到,天下的命運就是在兩碗茶泡飯被吃完後決定的。
  

後來最終結束戰國亂世,建立天下霸主的德川家康也是茶泡飯的忠實擁躉。軍務繁忙之餘,他經常就是靠一碗茶泡飯、兩塊蘿蔔乾鹹菜解決肚子問題。雖然日本的所謂大餐標準其實和現在公司食堂的員工餐差不太多,但作為天下人只吃靠茶泡飯果腹,連可憐的三菜一湯的標準餐都吃不上,可就也太可憐了些。
  

當然,茶泡飯也並非完全只是權宜食品,在後來經過一代代好吃武士艱苦不懈的鑽研下,逐漸也變得奢侈起來。他們將鮭魚子、鱈魚子、海苔、酸梅之類東西一股腦的倒進茶泡飯裡,使這種本來是為方便而出現的食物變成複雜的料理。
  

言而總之,直到江戶時代物質極大豐富前,本該是窮人食品的茶泡飯都算不上大眾食品,而且幾乎就是一小撮人的特權。畢竟一般窮人吃不起白米飯,也喝不起茶。


有時也要吃點肉

  

在美國人詹姆士·克拉維爾寫的小說《幕府將軍》裡,英國領航員被大將軍寅永封為武士,得到一處大房子和許多傭人。但是,他一點也不高興,在這個沒有人吃肉的國家裡,他雖然成了人上人卻不能像在祖國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那樣隨意的吃肉。
  

他的海員們被安置在賤民區,這裡是整個日本僅有的非吃肉禁區,大家在這裡喝酒吃肉根本沒人管,這讓他非常羨慕。後來在會見想將他除之而後快的葡萄牙人時,他幾乎沒有注意聽葡萄牙傳教士說的那些威脅的話語,兩隻眼睛直勾勾的一直盯著餐桌上那隻油汪汪的烤雞直嚥口水。
  

如果不能吃肉,縱然寅永將大將軍的位置也讓給他又有何益?
  

看出他嘴裡淡出鳥來的大將軍寅永非常善解人意的帶著他去打獵,打下幾隻鳥和兔子都讓他自己帶回去打牙祭。
  

看著肥肥的山雞和兔子,領航員饞的唾液橫流,回到家裡就操起自己大廚的菜刀去切肉,然後下鍋烹調。大廚在旁邊看的臉色發白,那是他最珍愛的一把菜刀,從來都是用來切魚的,現在卻被主人拿來切污穢的肉,如此一來,這把刀就算是廢了。如果不是女管家百般安慰,估計他就真的要傷心的辭工走人。
  

做出一大盆香噴噴的燉肉,領航員吃的滿嘴是油,他已經好久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食物了,每日清淡的魚和小菜讓他想死。吃飽喝足了,他開心的將剩下兩隻山雞掛在屋簷下,命令誰都不許動。
  

後來,他因公出差好久才回來,女管家平靜的告訴他,老園丁因為違抗主人的命令扔掉山雞已經切腹自殺了。原來在領航員出差的這段時間,掛在屋簷下的山雞已經腐爛變質,臭氣直灌到房間裡。可是,由於主人臨走時下了命令誰都不許扔,所以沒有人敢扔掉,最後大家開會決定,由上了歲數的老園丁扔掉,然後他再榮耀的切腹謝罪。
  

領航員被活活嚇到,他沒想到為了吃這兩口肉居然會出人命,於是他再也沒敢吃肉。
  

這個故事固然有點誇張,畢竟美國人看東方總是一知半解,但是這個故事倒也深刻反映出了日本不吃肉的現狀。
  

其實,上古時代的日本是吃肉的,而且連大和時代大王的草垛子王宮前也會有又肥又髒的豬跑來跑去,甚至豬還一度成為了財富的標誌。可是有一天,有個叫聖德太子的倒霉傢伙從中國引入了大陸文化,捎帶著還帶來佛教,後來另一個倒霉天皇孝德天皇搞大化革新,索性將佛教定為國教。到了八世紀,日本對佛教的尊崇到了顛峰,天武天皇發下「禁肉令」,宣稱根據佛法,吃什麼變什麼,吃肉要墮入畜生道,所以為了全國人民的好,大家都不許吃四條腿動物的肉。後來又因為神道教的盛行,認為吃屍體的污穢行為,吃肉行為就基本上完全禁止。
  

至於魚和鳥,屬於水生類和羽類,這兩種基本上是可以吃的,只不過日本人一般也不大會吃兩條腿的鳥肉罷了。
  

從此後1200年,日本就變成了一個不吃肉國度,與日本天皇家族同樣從海外渡來、幾乎與日本天皇譜系出現時代相當的家豬終於沒能和天皇一樣萬世一系下去,逐漸的就在日本絕跡了。
  

整個日本唯一可以吃肉的是社會最底層的賤民,他們主要從事屠宰和製革業,殺了牛,皮革歸武士老爺去制甲做鞍具,骯髒的牛肉武士是不吃的,於是就便宜這些賤民享用。
  

雖然因此日本人的人均壽命因為多吃蔬菜海產延長了,但這肯定不是當年朝廷有先見之明。
  

到了戰國時代,國家的約束力變得很低,加上糧食不足,打仗更是需要充沛體力,貪嘴的武士們食指大動,開始染指傳統美食禁區的肉類食品。
  

戰場上最好的肉食就是野豬肉。
  

在缺少猛獸的日本,熊和野豬就是最兇猛的大動物了。傳說中的老虎獅子畢竟是抽象的東西,野豬和熊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猛獸,而野豬又比熊常見,所以野豬就往往成為了猛獸的代名詞,所以豬突猛進能和獅子奮迅並列成為形容勇猛的詞彙。
  

在日語中,豬專指野豬,豚才指家豬。「打豬去」在日本就等同於中國的「打虎去」,如果哪天聽說日本古代有個打豬英雄長尾輝熊之類的傢伙不要覺得奇怪,在日本人看來,這就和中國的打虎英雄武二郎沒多大區別。
  

正是因為野豬的勇猛,所以打野豬就成了勇氣的象徵,許多武士都會喜歡去圍獵野豬。打下來的豬不能白打吧,現在在超市裡也要幾十塊一斤,是價值遠超過家豬的奢侈食品,武士雖然從小被教育吃什麼變什麼,可他們腦殼也沒有壞掉,知道豬肉好吃。這正應了那句中國古話,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野豬膘肥肉壯,打下一隻就有幾百斤。這幾百斤肉下了鍋,再放些蘿蔔和野菜一起熬煮,足夠一隻小部隊吃的。就是啊,上戰場本來就是要去殺人的,還講什麼不殺生不吃肉的?真要有這善心趁早就不要來打仗啊,殺人和殺豬,究竟哪個罪孽更深,稍微想想就能明白。
  

打野豬可以表現出武士的勇氣,順便更可以開開葷。一些窮武士如果家裡斷了糧食,或者來了朋友,都會去山裡碰碰運氣,打只野豬回來。電視劇《利家與松》裡,被剝奪俸祿的前田利家為了招待前來拜訪的木下藤吉郞一家,就帶著隨從進了深山老林子去打野豬,老婆阿松則在窩棚裡燒水等肉下鍋。後來木下一家帶來幾條大蘿蔔,於是大家圍著火吃了一頓暖洋洋、香噴噴的豬肉燉蘿蔔。
  

雖然想想在那個沒有什麼調料的條件下,這一大鍋亂燉也未必真的好吃到哪裡去,可比起《我的團長我的團裡》迷龍主勺做的那一大鍋豬肉、牛肉罐頭、白菜和粉條的醬油大亂燉肯定是好吃多了。
  

只不過,嘴裡吃上野豬肉,表面上還要想辦法使之合法化。這些貪嘴的人就有了許多約定俗成的暗號,例如野豬肉要叫「山鯨」,馬肉叫「櫻」,鹿肉叫「紅葉」,騙人騙鬼騙老天,傻瓜才會相信。而且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的是,鯨魚不是魚,是和豬一樣的哺乳動物,就算野豬換了名字叫山鯨,同樣還是和四條腿的動物是一家子的。
  

高級的武士一般不會屑於吃這種粗糙的野食,但他們有時候也會嘴饞想吃點肉。
  

德川家康有一次閒的無聊同家臣們聊天,討論什麼東西最好吃。有人說河豚肉好吃,有人說天鵝肉最好吃,最後家康的小妾阿尾說:「這世界上最好吃的是鹽啊~」在場的家臣哈哈大笑,都覺得女人實在是無知。
  

第二天,阿尾準備了一桌豐盛宴席,從河豚肉到天鵝肉、鹿肉應有盡有,可是每道菜都沒加鹽,被邀請的家臣們這才承認鹽是這世界上最美味的。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立於統治階層頂端的德川家康,也沒有好好的去執行不禁肉令,當他想吃的時候也一樣會隨便的去吃肉。
  

其他關於武士吃肉的故事也不少。像號稱豐臣秀吉的「賤岳七本槍」之首的加藤清正就曾經在侵略朝鮮時大肆獵殺老虎,虎鞭送回日本給豐臣秀吉吃,治他的不育症。老虎肉也不能浪費,不是說吃什麼變什麼嗎?加藤清正自然很想得到老虎的勇猛,所以老虎肉便也沒少吃,估計在朝鮮那幾年,他天天就是在變著花樣的煎炒烹炸的吃老虎肉吃到吐。豐臣秀吉吃了那麼多虎鞭,應該也算是在吃肉,如果他真有來世,而且也真的是吃什麼變什麼,那麼他來世估計變的就是……
  

咳,咱們還是接著說吃肉這檔子事吧。
  

其實在戰國後期,由於來到日本傳教的西洋人越來越多,接受西洋思想的人也多起來,對吃肉的態度也逐漸有所轉變。喜歡接受外國事物的織田信長和他的繼承人豐臣秀吉對吃肉也不是那麼忌諱了,像信長甚至經常會吃著肉,喝著葡萄酒。秀吉也曾經在庭院裡開野餐會,而宴席上的主要食物之一就是烤肉。
  

不過,即便如此,日本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酒池肉林。畢竟幾百年不吃肉的文化早已成了民族習慣,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認真的奉行著不吃肉的習慣。只不過,戰國亂世,吃飽肚子才是第一位的,有魚吃魚,有肉吃肉,也顧不得下輩子變什麼四腳畜生,先填滿了今世的口腹再說吧。
  

但是,戰國的大名們還是會時不時的拿吃肉出來做文章。
  

織田信長看比睿山的和尚不順眼,嫌他們搞國中國,還支援自己的敵人淺井朝倉,便列了和尚們的一堆罪狀,一把大火將比睿山上的寺廟燒個精光,還殺了三千多人。在他所羅列編織的罪名中,就有喝酒吃肉這一條,實際上,織田信長本身作為佛教國家的成員之一,平時也沒少沾過肉食葷腥。只不過當他需要殺人理由的時候,就顧不得自己身上也一樣黑了。
  

戰國時代時局混亂,糧食減產很厲害,饑荒便成了常事,一些村莊甚至到了要人吃人的地步。吃人畢竟不為基本道德所允許,可野豬又不好打,是以一些老人就挺身而出,披上野豬皮假裝野豬,村裡人把他們當做野豬打死吃肉,自欺欺人的假裝是吃了野豬肉。

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們至少在內心認為野豬是可以吃的,實在餓肚子,吃肉也不是不能考慮。
  

後來到了江戶時代,吃肉之風風行一時,在當時的幕府看來,這真是壞了風氣的糟糕事。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愛小貓小狗,他有感世風日下,索性頒發「憐生類令」嚴禁殺生,使吃肉的社會風氣緊急剎車。這一剎車就剎到了明治維新的近代,全盤西化之後天皇帶頭吃牛肉穿洋裝,日本人這才開始再次口嘗葷腥。
  

真正能堅持絕對不吃肉的,除了死板恪守祖訓的公卿和皇室外,就是忍者了。他們倒不是為了遵循什麼朝廷法規,只不過忍者為了保證身輕如燕,就必須嚴格限制體重,否則要是養出個300斤的體重來,不要說飛簷走壁,恐怕連走路都難了。
  

這些都是後話,至少在混亂的戰國時代,吃肉這種偶一為之的打牙祭行為並不被社會所排斥,吃不吃肉是自己的事,反正也不會擾亂社會治安,戰國大名們忙著搶錢搶糧搶地盤,沒人有興趣去管人們的口腹問題。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5/16 上午 01:36:18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