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千年遺跡人猶誦─── 巡禮都江堰

您是本帖的第 1439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轉貼】千年遺跡人猶誦─── 巡禮都江堰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3
積分:11988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千年遺跡人猶誦─── 巡禮都江堰


 千年遺跡人猶誦

      ─── 巡禮都江堰                         三 學 明倫月刊383期2008/4

  
       

    《左傳》叔孫豹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道德、事功、嘉言,經得起歷史風雨的洗刷,不管歷經多麼久遠,人們依然學其德,享其功,遵其言。歷史上偉大的事功,那一樁還能至今不朽呢?萬里長城、大運河等曠世工程,原有功能都已被現代化設施取代,稱得上不朽事功者,大概只有「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了。雖歷經二千多年,它仍然發揮「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功能,至今仍惠及無數。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都江堰」,歷經二千多年,仍在發揮「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功能。)
       

    活著的古蹟
       

    許多古蹟,留給後人的無非是憑弔、感懷、考古而已。走進都江堰「古蹟」,給人的感受,絕非「翠華想像空山裡,雲雨荒臺豈夢思」的只剩空山荒臺,眼前這千年的古蹟──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到了現在還是活生生地在運轉操作。兩千三百多年前,戰國時代的秦昭王,指派李冰擔任蜀郡太守,首要任務就是解決水患。從甲蕃羌村奔騰而下的岷江大水,流到蜀地,河道變窄,又被玉壘山阻斷,時常引起洪災,大水一退則沙石千里,靠東邊的成都平原乾旱乏水,西邊則是澇災泛濫。李冰、李二郎父子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費了八年對岷江地形和水文作了實地勘察,選在岷江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擬出一套環環相扣降伏水龍的措施。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魚嘴」像一把利刃,把岷江分為內江、外江。)
       

    鑿破玉壘山
       

    首先是鑿開玉壘山,將水引入成都平原。當時火藥還未發明,李冰教人用火燒山壁,再澆以冷水,山壁經此熱漲冷縮,便一塊塊剝落。玉壘山被鑿開一個寬二十公尺,高四十公尺,長八十公尺的缺口,狀如瓶口,名為「寶瓶口」。從玉壘山分離出來的小山丘,就稱為「離堆」。
       

    扳開岷江水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岷江水從寶瓶口得以順利流入成都平原,但是遇到洪汛時,也會釀成災害,所以李冰在寶瓶口前方的岷江中流,堆石建造一道「金剛堤」堤防工程。堤防最前端有如「魚嘴」,像一把匕首伸入江心,把岷江水分為外江和內江。分水比例大約為四比六,枯水季節,或是春耕用水之時,內江水六成,外江水四成;而在洪水季節則倒過來,為內四而外六。李冰以「魚嘴」、「寶瓶口」兩項工程,將桀驁的江水大致馴服了。
       

    泄水排沙石
       

    走寶瓶口流入內江的水,遇到夏季大水,就會像杜甫〈江漲〉詩說的:「江發蠻夷漲,山添雨雪流;大聲吹地轉,高浪蹴天浮」,水量暴漲成災,而隨著江水挾帶下來的巨石泥沙,沈落在寶瓶口,造成內江壅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冰利用岷江河道的彎曲,借用流體力學的原理,將大部分泥沙透過「魚嘴」拋到外江,又在寶瓶口稍微靠前一點,內、外江之間的金剛堤上,開出一條寬約三十多米的淺槽,名為「飛沙堰」。飛沙堰比河底高二公尺,洪水季節,湧入的大水將過量的水流及巨石,從飛沙堰泄到外江,所以稱為「飛沙堰」,而留在內江的泥沙則在每年冬季加以清除。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洪水季節,大水將過量水流及巨石,泄到外江,故名「飛沙堰」。)
       

    來到都江堰,正逢四川百年一遇的乾旱,少量的江水服服貼貼地順著河道而下,未見有超大水流,眼前的飛沙堰只是一片砂礫河床而已,全然不曉得它有此大用。

    都江堰工程完成後,李冰為了掌握水情變化,設置了大量「水則」水位標誌。例如在堰前和堰內分別設立三尊石人,以觀測各處的水位,李冰與江神互相約定說:「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枯水時水位不得低於腳,才夠農田用水;洪水時水位不要超過肩膀,否則會發生洪災,要江神放的水不可過與不及。冬天水淺要深淘灘,淘多深才恰當?李冰在內江埋了石馬,作為淘灘準則,後人只要淘挖到石馬就夠深了。石馬在明代時被洪水沖毀,才改以三根臥鐵取代。
       

    從此宜水宜旱
       

    經過李冰的精心規畫執行,費了二十三年的時間,完成「寶瓶口」、「魚嘴」、「飛沙堰」三道艱難的工程,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這個費時數十年完工的大堰,人稱「都安之堰」,又被譽為「金堤」。司馬遷作《史記》時,在〈河渠書〉上,有這段文字記載:

    「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成都從寶瓶口獲得珍貴的水源後,李冰開鑿了無數條灌溉渠道,兩旁設有護岸,岸邊蓋上裝石的竹籠,以免水流損害渠岸,渠道得以堅久不壞。住在內江兩側的農民,因得水利灌溉之便,良田頃直千金。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憑靠的就是都江堰水利,廣闢農田,做為蜀國厚實的後盾。
       

    其養民也惠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這是孔子對春秋大政治家子產的評語,加在李冰父子身上更是如符相合。李冰父子鑿離堆,致富川蜀,建萬世之利,加惠的百姓,不只一時一代而已,千秋萬代都受其益,若非神祇誰有此功?所以到元代封李冰為「聖德廣祐英惠王」,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二王廟矗立在寶瓶口的玉壘半山,俯視整個都江堰,父子二人仿佛還時時在魚嘴、瓶口、飛沙堰間徘徊巡視,緊緊看住岷江水。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二王廟俯視整個都江堰,父子二人仿佛還時時在岸邊徘徊巡視。)
       

    南宋陸游在蜀地辦理軍務時,來到離堆的伏龍祠,看到英惠王李冰的像,賦詩感慨,其中有幾句詩云:

   「岷山導江書《禹貢》,江流蹴山山為動;

    嗚呼秦守信豪傑,千年遺跡人猶誦;

    決江一支溉數州,至今禾黍連雲種。」

    李冰為官一時,所立遺跡,千年猶為人稱誦,成都百姓至今仍靠著都江之水栽禾種黍。後人若有幸為官,知任一方,就要學李冰太守,為一方黎民謀最大福利。
       

    事功曠世無
       

    世間事總不離「成住壞空」的法則,都江堰建於戰國時期,兩千多年以來時有毀損,歷代治堰大員多能遵守李冰刻在山崖的治水真言:「深淘灘,低作堰」,稍作維修而已,不敢更改李冰的治堰古法。

    現今在都江堰上游不遠處,正在建造一座紫坪舖水庫,說是為了保護都江堰,並取代它的功能,有人質疑說:「都江堰已運行了幾千年都安然無恙,這幾千年哪有什麼水壩電站的保護?」一座現代化的水庫,必定做過無數精算,對極其專業的水利工程,大外行人豈有置喙的餘地?至於它能否像都江堰屹立兩千多年,依然「奇勳偉績曠世無」,就由歷史證明吧!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李冰治水的六字真言,刻在石壁,後人恭敬遵循不敢自創新意。)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10/2 上午 10:12:31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4/3 上午 08:44:00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