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明朝官員"窮得只剩下錢"

您是本帖的第 4086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轉貼】明朝官員"窮得只剩下錢"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32
積分:11952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明朝官員"窮得只剩下錢"
明朝官員品級和俸祿(以萬曆年間爲準) :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正六品(月俸十石) 
從六品(月俸八石)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從七品(月俸七石)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從八品(月俸六石)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從九品(月俸五石) 
未入流(月俸三石)


明朝的1石,大約相當於現在1.073石,即107公升。我不知道俸祿米一般是稻穀還是加工好的大米,不知道是粳米還是糙米,還不清楚應該用現在大米的收購價、批發價還是零售價。京官領到的俸祿經常是加工好的大米,當時叫做白糧。根據加工好的白米每石160斤,明朝的一斤為590克的說法,一石白米為94.4公斤。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每公斤粳米的零售價在2.6元人民幣左右。本文的計算就是根據這些一概從優的假設。


明朝官員的正式工資可說是歷史上最低的:

省級的最高領導,每年的名義工資是576石大米,折成現在的人民幣,月工資大概是11780元。
正司局級每年的名義工資是192石大米,月薪大概相當於3930元人民幣。
七品知縣,每年的名義工資是90石大米,合月薪1840元人民幣。
股級或副科級幹部,每年的名義工資是66石大米,折合人民幣月薪1350元

(參見《明史》卷七十二:職官志)



我反覆 強調“名義工資”這個詞,是因為官員們實際從朝廷領到的工資並沒有這麼多。那時候發的是實物工資,官員領回家的有大米,有布匹,有胡椒和蘇木,還有銀子和鈔票。不管領什麼,一切都要折成大米。於是這個折算率就成了大問題。《典故紀聞》第十五卷曾經詳細描述成化十六年(1481年)戶部(財政部)是如何將布折成大米的。朝廷硬把市價三四錢銀子的一匹粗布,折成了三十石大米。而三十石大米在市場上值多少錢?至少值二十兩銀子!假如按照這種折算率,完全以布匹當工資,縣太爺每年只能領三匹粗布,在市場上只能換一兩銀子,買不下兩石(將近200公斤)大米。這就是說,朝廷幾十倍上百倍地克扣了官員的工資。至於明朝那貶值數百倍,強迫官員接受的紙幣,就更不用提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明史   食貨志:

洪武時,官俸全給米,間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成祖即位,令公、侯、伯皆全支米;文武官俸則米鈔兼支,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六、八;惟九品、雜職、吏、典、知印、總小旗、軍,並全支米。其折鈔者,每米一石給鈔十貫。永樂二年乃命公、侯、伯視文武官吏,米鈔兼支。仁宗立,官俸折鈔,每石至二十五貫。宣德八年,禮部尚書胡濙掌戶部,議每石減十貫,而以十分為准,七分折絹,絹一匹抵鈔二百貫。少師蹇義等以為仁宗在春宮久,深憫官員折俸之薄,故即位特增數倍,此仁政也,詎可違?濙不聽,竟請於帝而行之,而卑官日用不贍矣。正統中,五品以上米二鈔八,六品以下米三鈔七。時鈔價日賤,每石十五貫者已漸增至二十五貫,而戶部尚書王佐複奏減為十五貫。成化二年從戶部尚書馬昂請,又省五貫。舊例,兩京文武官折色俸,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蘇木、胡椒。七年從戶部尚書楊鼎請,以甲字形檔所積之布估給,布一匹當鈔二百貫。是時鈔法不行,一貫僅直錢二三文,米一石折鈔十貫,僅直二三十錢,而布直僅二三百錢,布一匹折米二十石,則米一石僅直十四五錢。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戶部尚書,該說你盡責還是?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食貨志寫的可能有點複雜,簡單說明一下

實際上,當時每月只發給1石大米,每年發12石,這叫本色。上上下下都是這麼點。其餘部分要折銀、折鈔、折布發放,這叫折色。按照常規,這位正七品的縣太爺每年實際領到手的是12石大米,27.49兩銀子,360貫鈔(參見萬曆《明會典》卷39)。這360貫鈔,名義上頂了36石大米(十貫鈔折俸一石),但是較起真來,由於鈔法不行,貨幣嚴重貶值,這筆錢在市場上未必能買到4石大米。這樣計算起來,明朝知縣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130元人民幣。按照明朝的規矩,官越大,折色所占的比重越大,吃虧越多。


紙鈔貶值的原因不在發行量..而在於只發行不回收→官府拿寶鈔兌換百姓銅錢,卻不允許百姓拿寶鈔向官府兌換銅錢..銅錢恆久遠、一串永流傳..紙鈔..會糊、會爛..特別是擦完屁屁後..^^

是以寶鈔官訂一貫兌換銅錢1,000文..洪武年間-也就是發行之初..實際僅能兌換160文,永樂年間兌換80文..正統年間則僅能兌換2文..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原值五百分之一
大明寶鈔違背貨幣的最重要一個功能_兌現能力

貨幣主要功能在於交易(medium of exchange)與保值(store of value)..它的公信力取決於_
發行的機構本身兌現這貨幣的能力-保證隨時能兌換黃金、白銀、其他可信賴的貨幣(美元、歐元)、石油等等..或者貨幣本身即是有相對的價值_如金、銀、銅等貴金屬。


民間實際上是以銅錢為交易..但有個問題→中國..哪個朝都一樣..發行貨幣從來不是為了方便民間交易..再強調一次..從來不是..而明朝根本就粉少或者說幾乎沒有發行銅錢..有需求就有創造..那百姓就自己鑄私錢..咦?私鑄錢幣豈不是要殺頭?..這也無妨..正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喵

銀一兩=800文銅錢(短陌之故)..私鑄錢行情為銀一兩=1,550文銅錢..利潤之高..殺頭都值得^^

一.大明自己偷懶..故允許歷朝銅錢通用..然無論成色都是一文..造成選錢(把好的收起來埋在床底下..即劣幣驅逐良幣)即使發佈《選錢令》依然無法遏止

二.如此又走日本鐚銭的老路..銅錢也跟著貶值..私錢更只能三個頂一文(日本鐚銭則是四個頂一文)
成化年間(1480s)私錢氾濫加上農作歉收 銀一兩=1,300文銅錢

三.別忘了..前頭提過交稅是用銅錢..於是官倉中除了一堆廢紙以外還有一堆銅錢-貶值的銅錢..那..那就塞給官員當俸祿咩..好樣的^^

如此..寶鈔崩了、銅錢貶了..滿屋子都是錢..即所謂窮得只剩下錢 喵嗚..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總之,明朝的縣太爺每個月實際領到的薪俸,其實際價值不過1130元人民幣。 




請設身處地替縣太爺們想一想。那時候沒有計划生育,每家的人口至少有五六個,多的十來個。那時候也沒有婦女解放運動,沒有雙職工,平均起來一家六七口人全指望這位縣太爺每個月1130塊錢的工資,人均170多塊錢的生活費,這位縣太爺的日子並不比如今的下崗工人寬裕多少。更准確地說,這位縣太爺與如今最貧窮的農民階級生活在同一水平線上。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年,1997年,中國農民的平均年收入是2090多元。


還有一點很要命的地方,就是沒有社會福利。公費醫療不必說了,在成化十五年(1480年)之前,竟連退休金也不給。成化十五年戶部尚書楊鼎退休,皇帝特地加恩,每個月仍給米二石。這兩石大米,價值不過500元人民幣,就算是開了大臣退休給米的先例。戶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部長,退休金才給500元,其他人可想而知(參見《典故紀聞》第十五卷)。


如果看看當時著名清官的生活和家庭財產,可能會對明朝官員的實際收入產生更悲觀的估計。海瑞是一個肯定不貪污不受賄,也不接受任何“灰色收入”的清官。這位清官在浙江淳安當知縣的時候,窮得要靠自己種菜自給,當然更捨不得吃肉。有一次海瑞的母親過生日,海瑞買了二斤肉,這條消息居然傳到了總督胡宗憲耳朵裡。第二天,總督發布新聞說:““昨天聽說海縣長給老母過生日,買了兩斤肉!”(參見《明史》卷226,海瑞列傳)

海瑞最後當到了吏部侍郎,這個官相當於現在的中組部副部長。這位副部長去世之後,連喪葬費都湊不齊。監察部的部長助理王用汲去看,只見布衣陋室,葛幃(用葛藤的皮織的布,比麻布差)還是破的,感動得直流眼淚,便湊錢為他下葬。當時有一個叫朱良的人去海瑞家看,回來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四句可以作為海瑞真窮的旁證:“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菜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如傾。”



這位清官的家境,足以證明正式工資不夠花了。可想而知,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訂的官俸標準,十個大臣有十個吃不飽穿不暖。所以大多數官員不得不去靠以權謀私來混點吃喝的銀子,結果明朝反成為中國歷史上官員貪污最烈的朝代。

明朝官員的薪俸如此地微薄到了不貪污難以維生的地步,無怪乎當時的  蓮池大師會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要「遠官字」:
  

先君子雖不仕,博學而篤行,多格言。嘗謂不孝曰:「帶一官字者,慎勿為之。」因問何謂帶一官字?先君子曰:「領官錢,織官段,中官鹽,作官保,乃至入官府為吏書,交結官人,囑託公事之類,皆是也。」予再拜服膺。後觀親識中,坐此而敗者十七八。由是推而廣之,即為官亦所不願。出家後,又推而廣之,不敢妄干有官大人;並誡徒眾,不得乞緣出入於官家,不得倚官勢與人搆訟,安貧守分,倖免於大愆。雖遵持佛敕,亦素聞於庭訓也。口澤未忘,曷勝於邑?!

由此可知明朝官員能清廉自持已屬不易,能造福百姓更是難能可貴。尤其像袁了凡居士等力行真善求取功名者,苟非純是一片濟世利人之心,有誰自願去作這等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講白了其實就是賠本生意)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8/11/2 下午 01:56:48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4/2 上午 04:44:0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