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淺析魏延慘死的真相,諸葛亮死得突然,蜀漢陷入權力爭奪導致內訌
234年,魏延與楊儀爭權失敗,帶著兒子和幾名隨從逃往漢中,誰知被馬岱率領軍隊追上,魏延等人被當場斬殺。
隨後,馬岱提著魏延的頭顱向楊儀交差。
當見到魏延的人頭那一刻,只見楊儀順手接過魏延的頭顱,直接扔到地上,隨即一腳踩在那顆人頭上,憤憤地說道:庸奴,你還能作惡不?
緊接著,楊儀以謀反的罪名將魏延夷滅三族,這場權力爭奪戰總算分出了勝負。
誰也不曾想到,蜀漢集團一代名將,最終竟然落到身死族滅,人頭落地,還被人踩著羞辱的結局。
然而,魏延被殺的背後,卻是疑點重重,十分蹊蹺,似乎有一部分很重要的細節被刻意抹除,真相根本就沒那麼簡單。
魏延被殺的過程
蜀漢集團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百余日後,因操勞過度,一病不起,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諸葛亮病重之時,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和楊儀、費祎、姜維等在五丈原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囑托後事。
這是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因為一旦諸葛亮死了,10萬北伐大軍將要面臨的重大問題有兩個。
一是諸葛亮死後,北伐大軍是繼續伐魏還是撤回蜀漢,二是軍隊誰來領導。
這是關乎蜀漢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所以諸葛亮在秘密會議上與眾人商議了一個自己死後的撤兵計劃:
令楊儀帶著主力大軍先行撤退,姜維所部緊隨其後,令魏延率領所部斷後,如果魏延到時候不服從命令,就不管他,大軍按原計劃繼續撤退。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
幾天後,諸葛亮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楊儀決定按照諸葛亮此前定好的計劃撤兵,但魏延還不知道諸葛亮已經去世的消息,也不知道魏延會不會服從命令。
于是,楊儀派費祎前往魏延所部的大營,將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以及諸葛亮制定的撤兵計劃告知魏延,看他有什麼反應。
誰知,當魏延得知諸葛亮已死的消息後,認為這是掌控軍權的大好機會,便對費祎說道:
丞相雖死,但我魏延還在,你們丞相府的屬官大可以帶一隊人馬護送丞相的靈柩回成都安葬,我將親率大軍繼續北伐,豈能因一人之死而荒廢國家大事?
很明顯,魏延這是打算拒不服從諸葛亮的遺命了,而且這言外之意,魏延不僅要抗命,還要接管北伐大軍的兵權。
費祎聽完,沉吟數秒,剛要準備回話,結果不等他開口,魏延接著又說:
更何況,你當我魏延是什麼人?豈能受楊儀那廝節度,去給他充當後衛,做斷後將軍!
緊接著,魏延趁熱打鐵,當即提出一份新計劃,對于安排哪些人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成都,哪些人留在前線,進行調整。
還要求費祎來起草,并且要費祎跟自己一起在這份新起草的文件中聯名,再由費祎傳閱各部將領。
費祎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身在魏延的大營,要是直接反對的話,容易被魏延宰了,于是假意對魏延表示支持。
隨即說道:我可以去幫你說服楊儀,他原本就是丞相府一個文職人員,根本不懂軍事,我去勸說的話,他肯定不會違逆將軍的意思。
魏延顯然是智力出現故障了,直接相信了費祎,還讓他趕緊去,費祎眼見可以脫身,趕緊就出門騎上快馬,一溜煙就跑了。
等魏延反應過來,再派人去追時,費祎早已跑遠,根本追不上。
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祎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祎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三國志》
費祎回去後,自然把魏延抗命的行為向楊儀、姜維等人和盤托出,因此,楊儀決定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親率主力南撤,姜維所部緊隨其後。
然而,魏延這邊,雖然沒追上費祎,但也同時派人去楊儀軍中探聽虛實,正好探聽到了楊儀等人的撤軍計劃。
當得知楊儀試圖獨立帶著大軍南撤,不管自己時,魏延頓時大怒,隨即率領所部,趁楊儀的大軍尚未開拔時,搶先帶著部隊南撤,并且日夜兼程。
大軍撤到褒斜谷以南後,魏延干了一件蠢事!
他下令將褒斜谷中的棧道全部燒毀,阻止楊儀、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南撤。
魏延所部的蜀軍此時是一臉懵逼,這叫什麼事兒啊?怎麼還把棧道燒了,這不是賣隊友嗎?
魏延燒了棧道還不算完,他接著又上表後主說楊儀謀反。
等楊儀抵達褒斜谷時,才發現魏延燒了棧道,頓時大怒,于是上書稱魏延謀反。
而身在成都的劉禪,同時收到了魏延和楊儀的奏章,都說對方謀反,劉禪一時難以分辨,于是詢問大臣們的意見。
這時,蔣琬、董允等重臣都認為楊儀沒有謀反之心,但是懷疑魏延。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三國志》
而另一邊的楊儀,由于棧道沒有被徹底損壞,于是一邊修筑棧道,一邊緩緩撤退。
魏延則是搶先一步南撤并占領了南谷口這個軍事關隘,等楊儀後腳到來時,他就率軍攻擊楊儀大軍。
楊儀隨即派何平(王平)出戰,何平在蜀軍中也是資歷很老的,大頭兵們都認得他,兩軍對壘時,他并沒有急于開戰,而是對著魏延所部的士兵大聲呵斥道:
丞相剛死,尸骨未寒,你們怎麼敢這麼做?
大頭兵們聽完後,面面相覷,本來前面燒毀棧道時,他們就很懵逼了,現在又要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大家都是跟著諸葛丞相來打曹賊的,不是打自家兄弟的。
于是,魏延所部的大頭兵們紛紛自行散去,只剩下魏延和少數幾個親兵,魏延立馬就成了光桿司令。
眼見自己的軍隊一個個都跑光了,魏延當場就慌了,趕緊就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幾個隨從向漢中狂奔。
魏延曾經鎮守漢中,經營多年,在那里興許能躲一段時間,爭取保命的機會。
但楊儀并不打算給他這個機會,他隨即就命令馬岱率軍追了上去,將魏延一干人等盡數斬殺,并帶著魏延的人頭回來交差。
于是就發生了開頭那一幕。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三國志》
魏延被殺一案,其實疑點很大
這裡面最大的疑點就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五丈原會議,為什麼只單獨和楊儀、姜維等極個別人秘密商議并囑托後事?
要知道,魏延自從投效劉備以後,戰功赫赫,而且有勇有謀,懂得以智謀取勝,早在劉備時代就是鎮守一方的大將了,劉備對他的器重程度甚至超過張飛。
像漢中這種北部重鎮,戰略地位幾乎和荊州相當,鎮守之人必須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原本大家都以為劉備會讓張飛去,可他卻選擇了魏延。
足以說明魏延的能力實際比張飛還強,所以在劉備時代,魏延就已經被封為鎮北將軍,屬于重號將軍的封號了。
在諸葛亮時代,魏延也是在歷次北伐中屢立戰功,因而進封為征西將軍,封南鄭侯。
到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魏延已然是蜀軍中地位、聲望僅次于諸葛亮的大將了,屬于蜀漢軍隊的二號人物。
如此重要的人物,諸葛亮臨終召開五丈原會議,竟然把他排除在外,單獨和楊儀、姜維囑托後事。
這說明,諸葛亮此時已經不信任魏延了,所以這種秘密會議根本不讓他參加。
但這正是疑點所在,如果諸葛亮真的認為魏延會謀反,或者說在他死後搞兵變,完全可以提前把魏延給辦了,或者解除兵權。
對于這一點,諸葛亮是完全辦得到的。
其次,諸葛亮如果擔心魏延在他死後會不服從撤軍的命令,其實這個也是能提前解決的。
諸葛亮大可以將蜀軍中最核心的將領召集起來一起開會,然後將自己的撤軍計劃公布,并且形成文件,讓眾將都知道。
當然了,這個會議肯定是秘密的,而且只限于蜀軍最核心的將領參加,這里面肯定也會包含了魏延所部的一些高級將領。
如此一來,大家都知道北伐大軍的下一步安排,以諸葛亮的威望,蜀軍眾將必然是服從的。
即使諸葛亮死後,魏延不服從命令,那他手下眾將也不會跟著他干,畢竟這是諸葛亮的命令,不服從的話,事後追究起來,可是重罪。
而且,北伐大軍中的其他諸將,就更不會拒不服從命令了,剩下一個魏延,他干不成什麼事情。
所以,諸葛亮如果預知魏延會在他死後搞事情,他是完全有能力和手段提前修理魏延的,可他為什麼偏偏沒這麼做?
再看諸葛亮的實際做法,是單獨和楊儀、姜維等極個別人召開秘密會議,把蜀軍中僅次于諸葛亮的二號人物魏延排除在外了。
這樣做的話,極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而且是可以預知的嚴重後果。
作為蜀軍中僅次于魏延的二號人物,這麼重大的會議,自己竟然被排除在外,魏延知道了會怎麼想?
這樣不是刺激魏延干出格的事情嗎?我們都能想到,以諸葛亮的才智,難道想不到嗎?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魏延和楊儀是有矛盾的,而且是很深的那種勢同水火的矛盾。
諸葛亮臨終召開秘密會議,不讓魏延參加,而事後再讓楊儀等人給魏延傳令,讓他斷後,諸葛亮都死了的時候,魏延收到這樣的命令又會怎麼想?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魏延,作為蜀軍中僅次于諸葛亮的二號人物。
突然有一天,那個跟你有仇的同事,派人來跟你說,丞相死了,臨終前還開了秘密會議,讓大軍回撤,命令你負責斷後。
你會怎麼想?作為蜀軍的二號人物,自己一直深受重用,開重大軍事會議竟然沒有自己參加,這不正常。
再加上發號施令的是跟你有仇的同事,其中會不會有詐?會不會是楊儀在暗中搞鬼,故意說這是丞相的命令,他好掌握大軍的領導權,順便讓自己去做斷後這種危險的軍事行動?
在魏延沒有參加諸葛亮臨終前的軍事會議,并且不知道諸葛亮已經死亡的情況下,他完全有理由這麼懷疑。
魏延和楊儀本來就不和,諸葛亮是很清楚的,他這麼安排,相當于是讓魏延給他有仇的同事充當後衛,還要讓他接受楊儀的節度,他肯定既不服也十分惱怒,更不愿意配合。
這樣做不僅無法讓魏延率部配合大軍撤退,還會直接刺激魏延的不滿情緒,而且會立馬激化他和楊儀之間的矛盾,相當于人為地在蜀軍內部制造對立。
諸葛亮這麼聰明,這種完全能預料得到,而且大機率會發生的後果,他不可能想不到,既然能想得到,那就絕不會做出這樣的決策。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根本不存在五丈原秘密會議!
最後,在《魏略》中還有另一個版本的記載,說的是諸葛亮臨終前把蜀軍的臨時指揮權交給了魏延。
但楊儀怕魏延掌權後對自己不利,所以故意造謠說魏延準備北上投降曹魏,然後發兵攻打他。
魏延一方面擔心如果跟楊儀交戰的話,會坐實了叛變投敵的罪名,另一方面不愿意蜀軍內斗,所以只逃不戰,結果被楊儀追上去給砍了。
不過,這個版本并未被後世認可,因為《魏略》是曹魏的官方史書,對于蜀國的事情,很難知道真相,可能是根據傳聞記載的。
那麼魏延謀反案的真相是什麼呢?
基于前文對魏延謀反案的整個過程和分析,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首先,諸葛亮根本沒有懷疑過魏延謀反或者要搞兵變。
證據有兩點,一是魏延在諸葛亮時代深受重用,作為蜀漢軍隊僅次于諸葛亮的二號人物,魏延也沒必要謀反,即便他馬岱追殺的時候,也沒想著投敵,而是逃往漢中躲避追殺。
二是,如果諸葛亮確定魏延在他死後要謀反或者搞兵變,提前解除魏延的兵權或者直接將其誅殺,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換句話說,諸葛亮如果料定魏延必反,一定會將其扼殺在萌芽中,而不是等著事件發生。
其次,諸葛亮沒有理由在臨終前召開重大軍事會議,卻把蜀軍的二號人物魏延排除在外。
這個前文說過了,如果把魏延排除在外,最後還命令他斷後,是一種既會刺激魏延搞事情,也會立刻激化魏延和楊儀之間矛盾,人為地在蜀軍內部制造分裂的行為。
諸葛亮是可以預知到這樣做會帶來的嚴重後果的,所以他沒有理由把魏延排除在外。
因此,這件事的真相應該是這樣的:
諸葛亮的病情雖然有點嚴重,但還在可控制範圍,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所以也沒想著自己會死。
但事情總會有意外的,誰也想不到,諸葛亮的病情突然惡化,根本來不及去召開秘密軍事會議來囑托後事,就嘎嘣了。
諸葛亮死得突然,沒有來得及囑托後事,也沒有來得及指定由誰來臨時指揮北伐大軍,權力就出現了真空。
魏延是蜀軍的大將,僅次于諸葛亮的二號人物,楊儀代表的是丞相府,他平素自認為功高,甚至認為自己將來會繼承諸葛亮主政蜀漢。
在諸葛亮沒有指定誰來領導蜀軍的情況下,楊儀作為諸葛亮器重的人,丞相府數一數二的人物,他肯定認為自己可以領導北伐大軍。
魏延作為蜀軍中威望最高的大將,僅次于諸葛亮的二號人物,肯定也認為應該由自己領導北伐大軍。
于是兩人圍繞著軍隊控制權的問題,展開爭奪,最終楊儀勝出,魏延死。
事情的後續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楊儀回到成都後,朝廷并沒有給他實質性的獎賞,只給他升職為中軍師,這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虛職,升這個職位沒有什麼意義,跟沒升職區別不大。
而同時期的姜維,回到成都後,卻被升職為輔漢將軍,統率諸軍,封平襄侯。
這說明了一點,蜀漢朝廷不認可楊儀的行為,他把魏延干掉這事兒,并不是什麼功勞,更不會因此給他更多封賞。
如果楊儀除掉魏延,真的是平定叛亂或者阻止魏延投敵降魏,那就相當于有平亂之功,理應被加官進爵。
但結果卻根本沒給他實質性的封賞,只能說明,楊儀誅殺魏延的行動,沒有得到認可。
而且,楊儀當時只是丞相府的長史,有什麼權力擅自誅殺蜀軍的副帥?而且還夷滅人家三族,這明顯是公報私仇。
《三國志》的記載中,還說了一點很重要的信息,就是魏延根本沒想過要投降曹魏,他率軍南下的目的只有一個——宰了楊儀,僅此而已。
只不過魏延玩兒得過火了,行事過于偏激,把棧道給燒了,這會危及全軍安危,導致嚴重後果的。
而蜀漢方面最終也沒有把魏延的罪名定性為謀反,因為魏延墓至今仍在,而且有墓碑。
在古代,一個被定性為謀反的人,是不允許立墓樹碑的,換句話說,如果魏延被定性為謀反的話,隨便挖個坑埋了就行,根本不可能有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
至于諸葛亮召開五丈原會議這事兒。
魏延雖然軍事方面在行,但情商不高,跟同事之間的關系普遍不好,尤其是看不慣丞相府的文人。
而他和楊儀爭奪權力這事兒,本質上也是丞相府的人和魏延之間的爭奪戰,魏延死後,先後掌權的是蔣琬、費祎、董允等。
魏延平時和他們的關系就不大對付,所以關于魏延謀反案這件事,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他們肯定會把錯誤過多地歸到魏延這邊。
諸葛亮沒有召開過五丈原會議,但事後的確發生了魏延和楊儀爭權,并且楊儀殺了魏延,還夷滅其三族的事情。
為了把錯誤推向魏延這邊,只有制造出一個五丈原秘密會議,把撤軍計劃說成是諸葛亮的遺命,這樣魏延就成了抗命行為,進而導致衝突的發生。
蜀漢不設置史官,所以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能看到的一手資料,無非就是當時的奏章、檔案之類的文件。
而這些文件,全都是在蔣琬、費祎等人的控制下保留下來的,對魏延有利的那些文件大概是被抹除或銷毀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8/5 下午 06:15:11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