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課綱實施兩年多,歷史一直是頗具爭議的一科。兩年多來,教師往往拿到新課本就會有新驚嘆,教學現場也不時出現新問題,不少家長也為歷史的空白感到不可思議。國中歷史老師還在感懷消失的三國時代,高中老師又發現歷史已被切得細碎;更讓家長哭笑不得的是,去中國化後的台灣史,竟然帶著孩子大玩歷史跳接遊戲。
最近網路社群流傳一段作家吳淡如的錄音檔,吳淡如提到教導國一女兒和其同伴時驚訝發現,從小學到國一的小孩都不識孫中山;在學生認知裡,在當今「民國」之前不是清朝,而是日治時代,再之前是荷蘭時代,更之前則是猿人時代,其中的歷史都消失了。吳淡如強調沒有批評的意思,也不願以偏概全,但仍懷疑這樣的教育對下一代有什麼好處?
在此同時,一位高中歷史老師投書本報指出,歷史被議題式的設計切得細碎,學生學到的不是具時間意識的歷史,而是破碎的歷史事件記憶;而諸如人民與國家權力等議題框架,則讓歷史教育公民課化,歷史教育名存實亡。這位老師也懷疑,沒有歷史感、沒有集體記憶的一群人,缺乏感情凝聚力,無法產生歸屬感,如何團結成一個國家?
吳淡如和高中老師所指範疇不同,但憂心相同;兩人所談合起來,也就是歷史變色加上肢解歷史,卻正好反映了一○八課綱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的十二年國教歷史教育根本問題。
根據一○八歷史課綱,國中採通史架構,高中採專題設計,原意在以國中學習通史的知識基礎,在高中進行主題探究,除避免重複學習,也提升學生思辨與批判能力。但國中歷史略古詳今,壓縮內容,加上大砍教學時數,不但中國史隋唐以上極簡、三國魏晉南北朝消失,世界史同樣中古時代也不見了。當通史變成胡亂橋接的歷史,國中生如何習得完整的歷史基礎知識?到高中又如何能深度探究?
時間軸殘缺的歷史教科書,只是歷史事件堆積簿。當學生在去脈絡化且不具時間意識的歷史裡探索,若得出時空錯置的結論,大概不必太過驚訝。而如果歷史課本講完戰後的台澎金馬一體化,再回頭討論日據時期的政治與社會運動,那麼學生努力去探究岳飛如何大戰張飛,不也只是剛好而已?
至於「歷史教育公民課化」的疑慮,則涉及課綱對歷史主題的選擇與設定。例如,刻意強調在史學界屬相對冷門專史的「人群移動」,難道真如學者所質疑是要淡化台灣自陸移民的源起,讓台灣人變成東亞移民的一環,從而去中華民族化?學生不是不能被教導以今非古反思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但如果刻意抽掉當時歷史的社會脈絡,又如何能誠實面對過去?
尤其,中華民國也被課綱攔腰切斷。中國史在一九四九年逕由中華民國改朝換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則銜接日據時期成為台灣史。這完全符合蔡英文總統的史觀:「中華民國台灣」橫空出世七十年,一九四九年以前在中國大陸建國、北伐、抗日乃至國共內戰的中華民國,儼然是另一個國家。然而,去中國化的台灣史,就像從猿人、荷蘭、日治跳接現代台灣,根本是殘破不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