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觀賞。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 達賴喇嘛_四月四日下午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您是本帖的第 4136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達賴喇嘛_四月四日下午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小師兄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3197
積分:4024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3日
 用支付寶給小師兄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達賴喇嘛_四月四日下午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四月四日下午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二、「貪愛親方如水動,瞋憎怨方似火燃,癡昧取捨猶黑闇,離家鄉
  是佛子行。」

三、「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
  是佛子行。」

  這兩句偈頌,說到初學者因為沒有辦法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還沒有對治煩惱之前,應該要盡量遠離貪境和瞋境,這是很重要
的。許多的先賢大師,都曾說過:與其對治煩惱,不如先讓自己避免
接近貪境和瞋境,這是對初學者而言。所以「依靜處」的意思,可用
兩種角度作解釋:(一)以身的角度依靜處,那就是到沒有喧嘩的地
方。(二)是斷除遠離內心的妄想、妄念,使心安立在依靜處上。以
台灣人而言,要遠離自己的家鄉去依「靜處」的話,認為假使依靜處
是一種國土或家鄉遷變的話,就必須要找像加拿大、美國、新加坡…
…為依靜處了。所謂「依靜處」並不只是身體上的一種遷變,最主要
的是使內心遠離貪、瞋境,否則無論我們到那裡,都會受到處所的貪
、瞋境影響。在內心還沒有完全能控制之前,會很容易受到四周環境
的影響,而形成障礙,所以以身心受環境影響去說明依靜處。難得暇
滿人身獲得的時侯,為了使心不受貪、瞋控制,所以於聞思修有次序
的來了解何謂所取?何謂所捨?正如第一偈所說。(註:此生幸得暇
滿船,自他須度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四、「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舍去,捨現世
  心佛子行。」

  此說明過分貪著今世的安樂,假使所追求的唯有今世安樂的話,
今世能獲得什麼享受?財物、物質的享受、親朋好友、肉身的裝飾品
、以及名聞利養,這些都是屬於今世的利益。我們追求今世的安樂最
主要也就是這些了。如此仔細去思惟,無論再富裕,錢財再多的人,
他的死與一個街上的乞丐,兩人的死法是一樣的,同樣要放棄一切而
離開這世間。而且富裕的人死時,死不甘心,因貪執放不下世間的一
切;但另一者死的時侯卻容易放下一切。而且富裕的人的四周很容易
遭惹到酒肉朋友,因為金錢而來親近你、與你交往,有錢時這些朋友
就會圍繞在你的身旁;當你沒錢的時侯,他們則不會理睬,我們需要
這種朋友嗎?我們需要的是可靠的、可信賴的、值得我們相信的朋友
!有了這些朋友,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快樂。可是,這些親朋好友在我
們死的那一天也必須要離開,我們今世所付出的一切成果、享受,死
的時候沒有辦法帶走一絲一毫。

  以我個人而言,我在活著的時候因為掛著「達賴喇嘛」這四個字
,我相信多多少少會有人幫助我。但是在我離開世間那一天,沒有辦
法帶走我的弟子,我沒有辦法請別人跟我一起離開,縱使有再多的財
物或是享受,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要讓這些能隨著自己離開世間!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死時唯有自己孤伶伶的離去。在我今世的最後一
天,身體會與意識完全分開,我們稱為「死」,此時唯有我自己一個
人的意識流到後世。除了一種力量可以幫助我,那就是我活在世間時
所累積的善業,此外沒有任何方法能讓我得到安樂。我們活著的時侯
,遇到困難可以找朋友幫忙,可以向某些人學習或請教問題,但是在
臨終的時候,沒有辦法依賴他人,唯有靠自己善業的力量去面對死亡


  現在,會場裡有很年輕的小孩,雖然他的年紀很小,可是從今天
算起的一百年以後,這會場的人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存在,所有的人都
會死去!以我個人而言,我已是六十多歲的老頭子了,與我同樣年紀
的人,可能還可以剩下二十年或三十年,甚至於四十年的歲月,但幾
乎在四十到五十年以後,都會一個一個的離去。所以可以証明:人一
定會死,死是決定的。而且在死之前,我們沒有辦法固定或肯定何時
會死?因此「死無有定期」。我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希望,能肯定明
天可以再的來這會場聚合,但是卻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肯定明天不會
死,因為「死」非常的突然、無法預料,所以有二件事情可以決定,
就是(一)一定會死,(二)死無定期。

  所謂的「死亡」,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有一個生存的時間,當時間
過去之後,生存的能力消失,它就沒有辦法持續了,這時候意識必須
離開身體,稱為「死亡」。以花來講,花有花開的時候,也有花謝的
時候。同樣的,人的身體會隨著時間的轉逝而衰敗壞滅,當我們看到
狗或是自己寵物等死去的時候,會覺得很可憐,但是不會非常在意。
如果我們無意義地浪費我們的人生,那就非常可惜了。人有思想的能
力,我們有心力可以讓自己認識教理,認識非常殊勝不可思議的智慧
和菩提心的修持。我們可以學,而且可以拿來用,由此而獲得快樂。
這麼好的機會,如果沒有好好的把握,只是隨著放逸的心態,糊裡糊
塗死去的話,豈不是非常可惜嗎?人活在世間時,有思想的能力,藉
由思想的能力和心力可以讓我們得到永恆的安樂,但是如果沒有好好
把握而浪費的話,就好比有一個人接到一筆生意,卻因為某種理由而
放棄,如果這樣的話,不但他會覺得非常可惜,別人也會對此事婉惜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認為今世沒有關係,後世可以繼續慢慢的來
,如果以這種懈怠的心情去學法,那就像剛剛說的那個人一樣,浪費
了自己最良好的時間及機會。既然我們有這種修法的能力,就應該從
現在開始好好的去學,在臨終之前讓自己策勵自己,鼓勵自己,過一
個有意義的人生,這是思惟念死無常的用意。所以我們生存在世間,
有這樣一個良好的修法工具,不應該浪費一分一秒寶貴的時間。

五、「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
  是佛子行。」

六、「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
  識佛子行。」

  為了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所以應該遠離逆緣惡友,以及接近
善緣及善知識的教授。在此說到善知識,所以還沒有依止善知識之前
,我們必須要認識善知識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善知識的定義?這是
很重要的。當我們想要去依止一位師父或是善知識的時侯,須透過教
理上所說善知識的定義去認識、觀察說法者有沒有具足上師或善知識
的條件,進而再去作依止,倘若沒有透過觀察,就急促的去依止、完
全的依賴這位善知識的話,會很容易看到對方的缺失而造成毀謗,這
樣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好。所以可以先作法友想,從他的座前聽聞佛
法,不一定要把他認為是善知識或是上師才可聽聞他說法。除了傳灌
頂或傳戒,傳戒和尚和灌頂師父,都一定要作上師想才可以。除此以
外就不一定要作善知識想而聽聞教法的講授。所以還沒有依止這位師
父之前要好好的作觀察,縱使要花上十二年以上的時間也是值得的。
在經論裡面時常強調師徒之間的關係是要透過反覆長時間的觀察才建
立的。

  對於善知識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條件,在《莊嚴經論》裡面有說
到;善知識所需要的條件有十法,在戒律裡面則提到對於傳戒和尚或
教誡阿  黎必須的條件。同樣在金剛乘密宗裡面也說到上師所需要的
條件是什麼。在此,因為最主要的是依據大乘上師的條件而言,所以
是以《莊嚴經論》所說的十法為主。(註:莊嚴經論云:「知識調伏
、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
應依止。」)

  《莊嚴經論》裡面所說的十法內容,最主要的是說為使他人內心
調伏的緣故,首先必須調伏自己的內心。光調伏自心是不夠的,還要
善巧的指導他人走上成佛之道,為了讓他人了解調伏內心的方法,所
以自己要懂圓滿的教理。光是懂也是不行,如果沒有善巧的宣說則會
造成誤會,所以必須要善巧的宣說。

  雖然藏傳佛教具有顯密完整的教法,可是有時候我們也會做出一
些不應做的事情。就像阿底峽尊者是一位具有大証量大成就的上師,
以他個人而言,非常謙虛,持戒非常清淨。當他來到西藏某一處傳法
的時候,許多西藏出家人穿著奇奇怪怪的美麗帽子、大衣、袍衣、、
等。他們很整齊地排列著,迎請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看到以後馬
上說:「西藏的魔鬼來迎請我了」,所以他馬上拿著三衣蓋著自己的
頭不敢看,這時在排隊的西藏出家眾們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透過侍者的說明才知道:阿底峽尊者惶恐的說:「西藏的魔鬼來了
」。於是他們很不好意思,馬上把這些不需要的外裝卸下來。穿著整
齊的出家三衣,很謙虛的迎請阿底峽尊者,於是阿底峽尊者歡喜的接
受迎請。這是一個公案,沒有錯,這也是一個事實。但是我們了解了
這個事實之後,卻還願意去做「西藏的魔鬼」。我有這種感覺:這些
西藏的魔鬼,最多都來自華人區,這些華人製造的魔鬼。怎麼說呢﹖
紅包愈多,魔鬼就愈多,魔力就愈強。他們把那爛陀寺的大論典的教
派、教理,認為是次要的修持。他們認為主要的修持是外形的一種炫
耀,徒弟愈多、各種各樣的法會花樣愈多,就代表他最有名,最有証
量。這種錯誤的想法這是不好的,所以你們不要把我們西藏人寵壞了


  我認為以上師的法座高低來衡量上師証量的高低,這種想法是完
全錯誤的。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時曾經有一公案。在某一會場迎請很多
大師的時候,所有的大師座位幾乎都是同樣高,但是侍者非常的聰明
,在棉做的墊子裡面放扁扁的石頭進去,所以當二位師父坐上法座時
,一位因為有石頭而不會陷下去,但另一位因為沒有石頭而陷下去了
。所以沒有被陷下去的那位上師,他就很高興。因為他比另一位還要
高些。

  (身為達賴喇嘛我有這樣一個權利,高坐在法座上,所以我可以
告訴別人坐在高位上的缺點,以我個人而言,我很適合扮演這種角色
。)出家人穿著三衣,假使內心完全受到世間八法的影響,他可以說
是受到世間八法的誘惑所形成的外邪,只是外面以一種美麗的三衣包
裹著而已。其實他所做的與佛陀的本意完全相違。我在這法座上為你
們說法的時候,慢心幾乎不會生起,可是卻從內心另一個角落,會去
顧慮到今天我所說的法你們到底有沒有歡喜呢?會產生這種疑惑,(
大眾鼓掌)法王善巧的說:「這就是世間八法!」所以要了解西藏人
的問題,更不要讓自己造作同樣的錯誤與缺失。(註:八法:苦、樂
、利、衰、稱、譏、毀、譽)

  有時上師本身沒有缺點,但是弟子們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容
易造成「偏黨」的一種觀念,所以弟子們在上師座前求學的時候要要
有三種條件。第一,正直心,不要有自我的觀念。第二,判斷是非的
智慧,思想的能力,判斷的能力。第三想要向上求學的心態。這三者
是弟子們所需要的條件。(廣論28頁,四百論說:正住、具慧、希求
為聞器。)

  為何需要此三條件?(一)正直心:假使沒有處於一種正直客觀立
場,只是因為自己不喜歡,縱使是對的,也不願相信的話,那代表我
們學習的態度有偏差了,這是錯誤的。因此客觀的角度很重要,也就
是叫我們保持正直。(二)判斷是非的慧:假使已經了解何謂好?何謂
壞?好壞是非雖然已經辨別清楚了,但對自己而言卻沒有產生什麼影
響「好就好,壞就壞」的話,那就叫作愚癡。既然了解了這樣是好,
就應該好好隨著善知識努力的去做才對,所以判別是非的智慧,這種
能力非常重要。在了解是非取捨之前,「疑惑」很重要。這裡所謂「
疑惑」並不是屬於煩惱的疑心,而是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如果
是這樣的話會有什麼影響?如果那樣的話會有什麼結果?透過這種疑
惑,有助於求知。假使自己內心本身沒有任何疑問的話,就不會去尋
求答案了。當不想尋求答案的時候,就無法了解真理了。所以自己給
內心問題,這是允許的,這並不是煩惱的疑惑,而是透過問題讓我們
想要去觀察真理,透過這種觀察及尋求,能讓我們獲得真理,讓我們
獲得了解是非的智慧,因此疑惑很重要。  我們有講到,上等根器者
是隨理的;下等根器者是隨性的。上根者在求學的時候首先先保持一
種客觀以及疑惑的態度,不要馬上去相信它,透過是非的認識,努力
地長時間地觀察,假使是真理的話,透過觀察會愈來愈明顯,當他解
開疑惑而能相信的時候,他就能作出肯定的主張。下根者為什麼是隨
性的呢?他剛開始沒有這種疑心,上師、師父說什麼他馬上相信,如
果沒有透過思考就去相信的話,有可能之後造成後悔的危險。所以還
沒相信某些事之前,透過「智慧觀察」是很重要的。(三)想要向上求
學的心:所謂的觀察,如果只一直觀察別人的煩惱,多管閒事,自己
的煩惱卻沒有觀察的話,沒有用。所謂修法,最主要是要修自己的煩
惱。所謂求學,是把所學的法拿來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應用在調整
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只有在別人的煩惱上作調整,這種求學心是需要
的。以上就是弟子們所需要的三種條件。

七、「自身猶築生死獄,世間天等誰能救,故於救度不虛者,歸依三
  寶佛子行。」

八、「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
  罪佛子行。」

  接下來所講的要成辦後世安樂的方法,於是說到「皈依」及業果
。「皈依」的意思是尋找救護、依賴的對象。以「皈依」而言,它有
暫時性和究竟性的。(一)一般人而言依賴暫時的皈依,就像我們生活
上遇到困難,找朋友幫忙,於是皈依了朋友,或者我們會請政治家、
請經濟上的朋友、請法官使我們從困境當中得到救護,因此皈依了這
些人,這是屬於暫時的一種皈依、依賴。(二)每一個宗教信仰都有它
的導師,所以皈依的對象很多,在此所說的皈依,如同月稱菩薩所說
,是因為「希求解脫」的緣故而皈依,所以皈依的對象有,佛、法、
僧三者。為什麼皈依佛?因為佛已經証得究竟的涅槃,以他親身的經
驗為我們作無誤而圓滿的解說,所以皈依了佛。因為我們要走這一條
路,所以皈依法。因為在走這條路的時候必須要有可效法及模範的對
象,因此追隨、皈依僧。因此希求解脫者的皈依處有「佛法僧三寶」


  之前談到的「法」,就是「涅槃」的意思,因此得到「涅槃」這
個法寶的時候,就可以從一切的痛苦以及煩惱中得到解脫。所以可以
使我們真正的得到解脫,使我們從痛苦和煩惱中得到救護,是靠法的
力量。所以「法寶」是三皈依裡的正皈依。如何讓我們得到解脫呢?
就是透過聖者的道諦-証空的現量去對治煩惱,而獲得滅諦的功德。
因此聖者的道、滅二諦的功德,是屬於所要皈依的法,這是皈依境的
法,這是正皈依。唯有我們獲得道諦、滅諦功德的時候,我們才能從
煩惱及痛苦之中會得到救護,正是法寶救護了我們,所以才稱為正皈
依。如是了解法寶的功德,自然會對佛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因為佛已
經證得了法寶,而為我們說如何得到法寶的方法,透過他的經驗覺受
,假使我們努力地學上去,一定可以獲得的。因為佛說了法寶的緣故
,因此皈依佛。  同時現在正在依法行持的僧寶們、已經獲得聖者果
位的僧寶們,他們正在努力的對治煩惱,因為他們依法修持,他們有
經驗,所以我們把他們視為模範,追隨著他們,因此皈依僧寶。以皈
依、信心生起次第而言,首先相信法寶,之後對佛產生信心,再對僧
產生信心。以信心次第而言,認識法而皈依法,之後認識佛的功德皈
依佛,之後了解僧寶的精進而皈依了僧。以教法形成次第而言,佛先
來到世間為我們轉教法輪,使弟子們生起了正法輪,所以先有佛,後
有法,之後才有僧。

八、「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
罪佛子行。」  
  也就是說為了要斷除一切的煩惱,首先要讓自己不隨順煩惱而做
出惡劣的行為,這是第一個步驟。好比雙方要打仗的時候,我們沒有
防禦的能力,則無法進入戰場,首先要有防守的能力,之後才能突破
重圍上戰場與他人打仗。同理,我們要與煩惱打仗的時候,首先要能
保護自己不隨煩惱而走,不隨煩惱作出惡劣的行為。為了防護自己,
戒是很重要的。當我們不隨煩惱而造惡業的話,就能使我們生生世世
生於天上人間,具有暇滿,能透過正法的學習,而去對治煩惱。這種
修法是非常穩定的,所以戒學非常的重要。戒學裡面十善業道是最基
礎的,為了使戒學能圓滿,我們要相信戒的功德並提起心力去守戒,
而且必須要了解業果。不想要痛苦,所以要斷除痛苦之因,防護自己
不要去造作痛苦之因,這本身就是一種戒行了,透過業果的認識會使
我們的戒體更清淨。

九、「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
  是佛子行。」

  為了使我們的修法清淨,導師釋迦牟尼佛在轉四諦法輪的時候,
說四諦十六種行相,在苦諦說了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相,在這
個偈頌裡面講了佛法最究竟的內容。什麼是無常?續流的無常是粗分
的無常,是我們可以察覺的,甚至於可以看到的,就像死無常一樣,
這是屬於續流的無常,是粗分的。細微的無常是每一剎那都在壞滅的
無常,就是因為有續流的無常,我們就可以推測這些法在每一剎那都
在壞滅之中,無論是內或是外,只要它有續流壞滅,每一剎那就在轉
變之中。好比法座前面的花,雖然現在很美,我們沒有看到衰敗的現
象,可是因為它有續流的無常,它終究會有壞滅的一天,這種無常的
性質不是它壞滅的那一天才有的,而是每一剎那都在轉變。假使我們
能以顯微鏡看花朵變化的話,將可以了解到花朵裡許多細微的性質。
這些微細的性質互相的觸動產生了新的變化,這代表了細微的無常是
絕對存在的,無常的性質在現在就有了,這種無常的性質從什麼時候
有的呢?第一剎那的法,在第二剎那的時候會不見了,這雖然也是無
常,但「細微無常」主要是說:第一剎那的法,在第一剎那的時候,
本身就有壞滅的性質存在,這才叫究竟無常的內容。假使第一剎那的
法,它在第二剎那的時候會消失,是需要依賴其他因緣的話,這是不
可能的,因為在第二剎那會自然的消失,自然的壞滅,這沒有辦法依
賴其他因緣的。可見第一剎那的法,在它本身的時候就具有將會消失
、將會壞滅的性質,這種性質從什麼而有的?就是它本身具有壞滅性
質因緣所產生的,所以這果本身就具有壞滅性質。有時候我們會把生
和滅認為是兩回事,從因緣生,好像就是一種形成,不是壞滅,滅跟
生好像沒有相關,其實生滅並不是完全的分開。生的性質本身就隱藏
了滅的性質,而且是不可分開的。因為因緣本身具有壞滅性質,所以
說所生的果,必須具有同樣會壞滅的性質。只要由因緣而生,在生的
那一剎那已經圓滿會壞滅的性質。可見一切因緣法,完全隨著因緣力
而生、因緣力而滅。受到因緣影響,完全是屬於因緣力而有。  今天
我們的人身是因緣而有的,他的存在完全依靠因緣的力量所形成的。
人這五蘊是怎麼有的﹖是以前「無明」所造的「業」,「業種子」留
置於「心識」上,隨著「愛」而「取得」的因緣,使得後世的「我」
產生了,因此投入於後世,成辦了後世的身,所以身體最主要的是由
「無明」所產生的。究竟的追溯下去,我們可以知道是由無明而感得
今世的身體。所以這身體所依賴的主要因緣最究竟的就是無明、煩惱
。仔細想一想,你今天被無明所控制的話,會有什麼感覺呢﹖「無明
」、「煩惱」光是它們的名字就已經令人感到苦惱了。若還被它們所
控制到的話,會不會覺得更苦惱呢﹖可是事實上我們就是如此-完全
被無明、煩惱所控制。以「苦苦」而言,我們不想要,可以以暫時獲
得安樂的感受,而得到暫時的解脫。以「壞苦」而言,我們應有捨受
,也可以從壞苦中得到暫時的解脫。但是「行苦」無論任何時刻都隨
著我們,因為我們的五蘊是隨著無明、煩惱控制所形成的。真正輪迴
的痛苦,就是隨業、煩惱的不自主的性質,這稱為「行苦」。因此行
苦,是要透過這種方法和內容去思惟的。法稱菩薩在《釋量論》裡說
:因為思惟無常,所以體會痛苦,因為體會痛苦,而尋求無我。現在
一切痛苦皆是由煩惱所產生,由煩惱力而有。所以在每一剎那變化當
中,並沒有自主的「我」而產生的變化,由此而體會無我的道理,無
自性、無自主的道理。因為無常的緣故,這是一種解釋。還有知道無
常的性質,痛苦的認識,所以為了斷除煩惱,而尋求煩惱的根源,了
解這是執著真實所產生,因此去追求真諦「無我」的道理,而認識了
無我。所以在《釋量論》裡講到這三種思惟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的在《四百論》也有說到。

  以上是說要了解痛苦,以成辦大悲心。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痛苦
是什麼?在認識痛苦的時候,先是由自己的身上來認識痛苦。也就是
當自己的煩惱沒有斷除之前,隨著煩惱的緣故,痛苦隨時都會產生,
而且會產生許多不吉祥、不安樂的事情,煩惱沒有斷除的話,心的續
流是不能止靜的,假使沒有刻意的去對治煩惱,煩惱是永遠隨著心一
直持續到後世去的。煩惱不會老化,我們不要抱著煩惱會自行消失的
心態,而期盼這一天的來臨,這是不可能的。煩惱是要透過刻意的對
治才能真正斷除的。煩惱到底可不可以徹底斷除呢﹖這是一個關鍵的
問題。之前我們已談到煩惱對治的方法,也就是煩惱的根源是可以對
治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這並不是說八萬四千種煩惱,每一種都要
用一種法門來對治。並不一定要一對一的方式才能徹底消滅我們的煩
惱,有一法可以斷除所有的煩惱,那一法就是空正見,可以對治煩惱
的根源。譬如一棵大樹有很多的枝葉,與其摘下每一片樹葉,或是折
斷每一樹枝,倒不如從根本將其砍除,剩下的枝葉就會自然乾枯。同
理,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於真實的執著,只要從煩惱的根源做徹底的
消滅,一切的煩惱就會自然消除。當我們對「煩惱可消滅」,這種解
脫的內容能深深的體會時,就會了解,原來解脫是可以達到的,是存
在的,因此對解脫產生極為強烈的希求心,也就是滅諦四種行相-滅
、靜、妙、離。滅除一切痛苦,解脫是可以得到的,而生起出離心。
為了要得到解脫,我必須要修學道諦,因此而想到道諦四行相-道、
行、如、出。首先要從自身去體會煩惱的過患,從自身生起出離心,
之後再將這種痛苦的體會轉移到他人身上,進而能體會他人的痛苦,
才有辦法培養成不忍他人受苦的憐憫心,這叫做悲心。為了使這種悲
心力量更強烈,所以「佛子行三十七頌」在此說到愛心的培養。

十、「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
  心佛子行。」

  這裡要說七因果:首先觀修平等捨,再說一知母,把一切有情視
為最有恩惠的親人,知母之後,二念恩、三報恩、四悅意慈心、五悲
心、六增上意樂、七菩提心等七因果的修持。

十一、「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
  換是佛子行。」

  「自他相換」首先先將自他二者視為「平等」,「平等」是指無
論是自己或者是他人,一切的有情都有離苦得樂的基本思想、觀念,
我們都有基本的權利、能力,我們都有成佛的種性。以這一角度而言
完全相同,你會平等捨、自他平等。於是再去憶念他人的不共恩惠。
之後思惟愛我執的過患,以及思惟愛他心的功德。透過這種勝利、過
患的觀察而去做自他愛心的交換,這之後修取、捨。由慈心而取,由
悲心而捨。之後再修學強而有力的清淨意樂,而生起菩提心。假使「
七因果」和「自他相換」這兩者修持要雙運合一,一起修學的話,首
先觀想平等捨,之後知母、念恩、之後生起不共的念恩、報恩、自他
平等,在瞭解自己愛我執的過患,以及愛他心的功德之後,以悲心捨
自己的善業於他人,以慈心取他人的痛苦於自己,之後生起增上意樂
而觀修菩提心。「自他相換」是在取捨之前而做觀修;

  「本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在果門前的虛空中,在這四周有平常我們
常談到的那爛陀寺大論師們,在這四周有藏傳四派的所有具有証量的
大成就者,在這四周有遍虛空的有情,我和這些如母有情都是一樣想
要離苦得樂,我們都有同樣的權利,同樣的觀念,但是我們卻都隨著
煩惱而受著痛苦。」如此的思惟,為了使一切的有情都能獲得究竟的
安樂,我必須發起希求菩提之心,願與一切有情一起得到安樂。請做
如此的思惟。觀修前方的聖像為資糧田之後,念誦七支供養,念誦時
盡量隨著辭意好好的思惟。請念誦「七支供養」

所有十方一切世界中 三世一切佛陀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等三
一切至誠禮敬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德大神力 普現十方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無量剎塵身 一一遍禮無量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世尊
各處菩薩所集眾會中 無有窮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悉皆遍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之大海 普出無盡無上妙言詞 盡於未來一切之劫數
讚歎佛陀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極殊勝妙花鬘 伎樂塗香及大寶傘蓋
如是最極勝妙莊嚴具 我以供養一切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諸妙香
末香燒香與莊嚴燈燭 一一皆如須彌山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世尊
我以廣大殊勝定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如來 悉以普賢行願威德力
普遍供養十方諸如來 我從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劫來貪瞋癡
從身語意三業之所生 一切惡業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無量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聖者 所有如來與菩薩眾等 所有功德皆至心隨喜
十方所有世界之明燈 最初成就無上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至誠勸請
轉於無上殊勝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現涅槃相 我悉至心恭敬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無量劫 利樂一切有情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佛如來
請佛久住世間轉法輪 隨喜懺悔等諸妙善根 回向一切眾生及佛道

  讓自己盡量的生起緣眾生的慈心、悲心,之後再緣前方虛空的資
糧田而生起信心和皈依,前方的資糧田他們所有殊勝的功德,希望自
己都能獲得,最主要都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透過大乘不共的皈依,
再讓自己生起無上菩提的願心。直到虛空未盡之前,我生存的目的完
全是為了利益他人,要有這種心力去幫助眾生獲得安樂,使眾生得到
利益,無論我的生我的死,完全都是為了他人,為眾生而生,為眾生
而死,用這種心力讓自己生起菩提心。念誦三次好好思惟,念完之後
要讓自己許下承諾,最好是讓自己把今天這種感受永遠的持續下去,
絕對不要讓他遺失,不要放棄這一種非常殊勝的意樂。請念誦「受願
心儀軌」:

希願度脫有情心 諸佛正法與僧伽 直至圓滿菩提前 我於汝等恆皈依
具足慈悲與智慧 為利有情我精進 今於佛前誠敬住 發起無上菩提心
乃至有虛空  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  盡除眾生苦

  思惟菩提心的內容,反覆的串習,所以菩提心會與我們愈來愈接
近。這偈頌文不是很長,我們時常念誦,在念誦的同時,好好地思惟
這偈頌的內容,會對我們很有幫助。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2/8 下午 03:28:47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8 上午 02:33:23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