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觀賞。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 靜涵老師文集_學佛雜感

您是本帖的第 7393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靜涵老師文集_學佛雜感
小師兄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3197
積分:4024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3日
 用支付寶給小師兄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靜涵老師文集_學佛雜感

學佛雜感

作者:靜涵

自從發表一系列各宗音聲法門修行的文章後,錄續收到各方鼓勵,也收到部分人士認為深奧難解。其實那些文章內容不算深,只是限於篇幅,無法說得淺些,只能用精簡、扼要的文字來表達。但是,要說文章深與淺,它們之間的差異只有一個:就是熟不熟悉名相與思維的模式。如能熟悉這些佛教的思維方法,就會了解,那些討論音聲修行的文章不算太深。

 並非因為身在一行,才說行話。我早年也是早上金剛經,晚上普門品,從這樣誦經的日課,這樣一路慢慢學過來。由於從日課、參訪、法會,乃至營隊,最後來到了研究所。那些講修行的文章,有這樣類似的學思經歷,應該都是不陌生的東西。讀書,寫文章現在是常做的事情,但從這一路走過來以後的心得與感想,我深覺實修,真的很重要。重要的原因是,假如你不從一個操作者的立場去思考,佛法名相只是文字的堆積,毫無含意。真正操作過了以後,佛經如同電腦使用手冊那樣,具體而明確。

 過去許多年,佛教曾帶給社會一個落伍,無知的印象,因為過去佛教一直鼓勵與提倡:不必識字,也可以成佛作祖。這樣下來,自然有許多人樂意參與佛法的實踐,可是,因為很多這樣的鼓勵與提倡,佛教便帶給社會的印象,就是只有誦經唸佛,但卻不見得了解所唸誦的內容在講甚麼。就因為這樣,難以向他人解釋的情況下,社會也就用迷信的角度去批判佛教了。

由於誦持經咒是有感應的,所以「感應」成為佛教團體宣教的重點。這就增添了社會對佛教的一個印象:神通,後來也成為學佛的重要內容。佛教喜好強調不可思議的現象,也就引發了援引氣功(法輪功),或是用科學磁場來解釋佛法的現象。具有科學性的解釋,表面上看起來很科學(也不知道佛陀是否同意),在未經批判的情況下樣說給大家聽,以致雜七雜八的東西跟著就岔進了佛教。本來這樣說無非就是想要解釋,為什麼學佛會有不可思議的現象,卻也因為這樣的解釋,佛教也成為了氣功,或是宇宙物理學體系下的脈。

 多年以來的佛教的宣教內容,時常徘徊在感應與神通的範疇裡。部分不滿這樣宣教方式的人們出來,有些人追求佛教的慈悲教義,慈濟就是這樣出現的,後來種種社會福利的觀念也被加入了。佛教也因此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印象。但是,強調慈悲,卻也變成排斥誦持經咒的藉口。強調救濟,只讓人看見聚積財力的能力,絲毫不見尊胸懷與智慧的真面目。

 到底佛教徒在期待什麼?是曠古絕輪的大師來救我們嗎?為什麼佛教徒總是在期待著聖者,而不想辦法成為它們等待的那位聖者呢?為什麼佛教徒總是自自艾地期待他人賜與的加持與庇祐呢?學佛的目的,就是「迴向」這樣,向虛空裡發出求救訊號嗎?從皈依三寶以來,這一路到現在,帶給我的感想就是:學佛,不是念經,也不是念咒,更不是打坐,也不是搞救濟,而是知道為什麼要念經,為什麼要念咒,為什麼要打坐,為什麼要搞救濟。尊留給我們那麼多的經教,我們竟然可以略而不論,視而不見?

 常聽人說:「大藏經有一百多冊,一輩子念不完。」錯了!不是這樣子!假如毫無目標的念,不知為何而念,當然是會讓我們有這樣的錯覺:「永遠念不完。」果真是「一輩子念不完,那「法門無量誓願學」豈不是用遠辦不到?是的,假如你願意去國家圖書館看,許多佛學研究所的論文,裡面密密麻麻引用許多《大正藏文句,很多人都讀過大藏經了。如果你有心要聞法,讀一百本經典還算少數的。真正想要發心搞清楚佛教的問題,到那時你會覺得:一百本根本就不夠!所以,學佛,哪有那麼簡單?只是念念咒,念念經,等感應,就這樣而已嗎?否則怎麼有這麼多的經藏呢?

 你是否會想一個問題:什麼是業障?業障真的只是冤親債主在作祟嗎?夫妻吵架,感情失和真的是相欠債嗎?個性不合,就是我欠他嗎?原因有這麼簡單嗎?報章雜誌常報導,夫婦吵架,有人和雙方當中一人說:「你前世和他有冤仇,你要念多少經咒去還給他。」這樣的話,很多人都會相信。為什麼我們就不去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我錯在哪裡?可是有人(平時不去讀經典的)卻常常想成,這就是冤親債主的作用,大家把問題的答案通通歸咎於這個地方,自然就鋪了一條坦途,通往神通靈異的方向去解決(層出不窮的探討靈異與命運節目都是基於這樣想法下製作)。佛菩薩常常變成負擔我們日常生活的奴僕,而自己也常常變成人家眼中的「那個怪人」,在人際關係上常常變成了弱者。

 業障是什麼?說實話,就是我們對問題的本質認識不清。業障的對治,就在於般若。如果般若不生出來,怎麼會有所謂的功德呢?

 有些人因為信仰佛教卻不去究法義,把自己的理性給放棄了。自己發生了問題,不去追問原因,就說那是業障現前。然後大家都排斥他,只因為他的表現是呆的。實際上,問題的本質和原因並不是那麼單純。放棄理性思考並不是佛教的本質,因為大乘佛教教理的根本是般若,但是大乘佛教的要義絕對不是神通,也不是感應,因為那是究竟。信佛的人永遠想得比人家多,也比人家深,但是不一定會讓人家看出來。因為他真的掌握了學佛的本質,簡單而自然。

[此帖子已經被版工於2008/8/9 上午 07:03:59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2/1 上午 07:23:22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