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首先要向大家懺悔表明,末學實在沒有資格向大家介紹戒律,因為末學只是初學,學佛的資歷是很淺,對戒律雖然很有信心,但是研究並不深入,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而且實行的程度也不很好,只能說是藉這一個介紹的因緣,提醒自己、勉勵自己,要盡心遵守佛戒,順便讓大家作一個參考,和大家共同勉勵而已。目前有許多位精通戒律、而且很用心為大眾講解的法師,大家如果對戒律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去親近,恭聽他們的講解,末學在這裡只是作一個很粗淺的介紹。 末學一直很感謝佛門許多位師長、善知識,因為他們的提倡與指導,才讓末學有機會了解戒律的重要性,學習去受持。如果能有一點一滴的受持,都是他們的功勞和功德,如果有作不到的地方,都是末學自己沒有觀照、沒有定力、沒有智慧的差錯。所有一切對不起佛菩薩,以及師長、父母教導之恩的過失,在這裡也要向大家哀求懺悔,懇請大家原諒,慈悲教導。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約束的人,最初聽起來,很可能會覺得是老古板的一種束縛,或者以為戒律是很呆板的法律條文。教我們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是犯戒;又教我們應當如何做,該做而沒有做,也是犯戒。不瞭解戒律的人會想說:限制那麼多,根本就像拿繩索綁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活動不方便,自找麻煩嘛。有人甚至問說:在這個社會上,像法律、交通規則、校規,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有人去寺廟求受戒呢?這實在是活受罪。還有一些自認為很先進、要改革的人,他們主張把佛所制定的戒律廢止,說不用持戒,或者認為戒律已經過時,要改進,好像他們比佛還要有眼光,更了解現代人的需要。其實,這都是對戒律有誤會,不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印度的梵文中,「戒」這個字是「波羅提木叉」這是音譯。要注意它的意思並不是:波羅提著木頭做的叉子。甚至有人望文生義,以為波羅就是鳳梨,所以意思是拿木頭牙籤來吃鳳梨。「波羅提木叉」只是梵文發音,大家千萬別誤會。 波羅提木叉,它原來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別別解脫」,也可以翻成「保解脫」。「別別」是各別各別的意思,所以「別別解脫」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守一條戒,就能解脫某一類的心病、痛苦,得到相當的自由自在。如果我們每一條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脫心病痛苦,過著快樂清淨的生活,和我們原本的佛性完全相應,就可以將佛性中本具的福報、本具的智慧,完全發揮出來,使我們安樂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應該是保護眾生,讓眾生能得解脫自在的原則。所以它另一個翻譯叫做「保解脫」。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證能解脫,未來不會受痛苦的束縛。所以戒律是保護眾生,讓眾生得解脫自在的原則,並不是要將人綁住的條文。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想要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戒律的原則,若不遵守,心就會被心病纏繞,一定不會自由快樂。 我們要了解,戒律並不是很呆板,它是很活潑。我們要先了解「活潑」真實的意義。活潑,是讓我們的慈悲心活潑,讓我們的佛性活潑,起作用,發揮良知良能。我們若是沒有慈悲心,生怨恨,就像我們的慈悲心死了一樣,遵守戒律就是要讓我們的慈悲心「活」起來,發揮功能作用。並不是要讓我們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若是讓我們黑暗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那就是痛苦、束縛的根源。所以說,活潑也得要主題正確,並不是四處活蹦亂跳才叫活潑。活潑是要讓我們的慈悲活起來,讓我們的智慧活起來,必須要把我們的佛性開發出來、放光。這才是「活潑」。凡事能替別人設想,發揮幫助眾生身心安樂的功能,這種活潑才有意義,才是主題正確。 我們現代人的心大都散亂習慣了,心靜不下來,我們知道就像一湖水,水面若是很平靜,就像鏡子一樣,有映照的功能。如果水亂動起波動、波浪,就失去了鏡子的功能。這就好比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減弱了,若是安定的力量減弱,遇到事情就看不清楚,不知如何是好,心慌意亂,忘東忘西,意氣用事,感情用事,辦事情就辦不好。遇到意外的災難,也驚慌失措。甚至有人在火災時,心中一慌張,拿這樣也不對,抱那樣也不對,末了是抱了一個糞桶跑出去。這就是內心拿不出安定的力量來判斷事情。戒律就是教我們一些原則和方法,將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重新找回來,讓我們安定的力量活潑起來。隨時能夠安靜下來,安定的水面就像一面鏡,什麼東西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有安定的心,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處。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智慧顯現,也就是智慧的「活潑」。四處蹦蹦跳,靜不下來,這樣的活潑是沒有用處的,必須是要慈悲心、智慧,「活潑」才有用。 所以我們說,戒律是活潑的,意思就是我們佛性的裡面,本來就有的優秀功能,都能透過「遵守戒律」活潑起來。把沒有必要的心病醫好,把沒有必要的垃圾丟掉,將我們內心種種不好的動亂,不好的作用降伏、消除。所以說,戒律是內心健康安定的基礎,也是開發最高覺悟的基礎,也是成佛的基礎。所以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意思就是,戒是無上菩提,無上覺悟的根本。任何人想要開發自己的覺性成佛,就必須要以戒律作為根本的法則。 以上是解釋「戒」這一個字,是「別別解脫」、「保解脫」的總原則。 以下我們再簡單介紹「律」這個字。我們說戒律這個律,就是合理的規則規律。合理就是和真理相應。要和佛性真理相符合,是有一定的規律法則的。「律」這個字在印度梵語叫做「毗尼耶」,或叫「毗尼」這是音譯。毗尼的意思就是消滅、調伏、是要消滅什麼呢?要消滅妨礙我們成佛的危險和障礙,也就是要調伏我們不好的心念行為,才能消滅危險障礙,才能和佛性真理相應。這也是佛所說的教理。而且是和宇宙的因果規律完全相應相符合的。如果按照這個教理規律去實行,改惡行善。就能清涼安穩。這樣就叫做「戒行」。戒行,梵語叫做「尸羅」,含有清涼、安穩、安靜,種種的意思。 再進一步說,實行規律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保證解脫,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我們研究戒律時,時常會遇到這些名詞,如果以交通規則作譬喻,「毗尼」就好像交通規則、路標,甚至說出如果違犯規則,會有什麼處罰,什麼結果。「尸羅」就是照著規則去實行,一路上安穩清涼。「婆羅提木叉」就是解脫危險,平安到底。所以「毗尼」、「毗尼耶」是就教理而言,「尸羅」是就實行而言,「波羅提木叉」是說結果。 我們又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說到藝術,各種藝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隨意發揮,但是其中必然是有原則、有規律的。大自然當中的一切,也都是有規律的,我們可以觀察,大至星球的運行,到一枝草、一朵花的生長,這一切都是有規律的。我們看每一朵花,它的花瓣都是有規則、有規律的,不會隨便長。一棵樹,樹枝該如何長,樹葉該如何長,一定是有法則。就像我們這個地球,它每天都快速的旋轉,不但自轉,也繞太陽轉,月球也繞地球轉。如果地球轉得很有規律,我們每天就能很安定在地球上生活,也沒有感覺地球在轉。如此合乎規律的世法,雖然在動,但是在運動中間,也可以有安定。動中安定的規則,就叫做「律」。 如果星球的運轉失去規律,星球可能就會互相碰撞,發生大災難而毀滅。我們看到,只要發生地震,地面沒有按照平時安定的規律,就會有許多死傷發生。所以規律、安定是不可少的。一旦失去規律,就會世界大亂。所有一切的安定,都是由規律來的。輪子若是轉得很有規律,我們在車內就坐得很安穩。若是沒有規律,就會出車禍。 同樣的道理,修行中的禪定,也是由規律而來。佛說修行的規律,就是「戒律」。我們遵守戒律,不該做的就不要做,不該想的就不要想,才有可能將心安定下來,得到禪定。禪定並不是靜靜坐在那兒,禪定不管是在動中、在靜中,心都能安定。能安定,才有可能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觀照到明明白白。不然,心就胡思亂想,亂波動。心地波動就像地震,就像地球胡亂旋轉,那裡有可能過安定美好的生活呢?光是去受苦受難,救苦救難就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在共同生活的活動中,必須要有規律做基礎。修行是要恢復我們本來得佛性,在恢復本來佛性的修行生活中,也必須要有戒律做基礎。 我們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譬如說煮菜這種藝術,當然我們是可以隨意發揮。但是隨意當中也有它的規律、原則。比如煮麵線,必須要水開了之後才放麵線,若是水還是冷的就放下去,最後麵線一定會糊掉。又比如說炒米粉,若是米粉硬硬的沒有用水燙過,或是沒有加水炒,就會炒成像鐵絲。又比如要做麵包、饅頭,多少麵粉和多少水,多少發粉,多少鹽、糖,都有規律、比例,不可以差太多。要煮飯還是煮稀飯,米跟水也都有一定的比例。炒青菜用多大火,炒多久,這也有規律。如果炒得太久,就會變黃、變爛。不但難看,也沒有營養。若是要沾粉炸東西,要如何才能炸得酥脆,這也有規律。可以說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沒有離開因果的規律。若沒有按照規律去做,就會失敗。每一盤成功的菜,裡面一定含藏有它的規律,那一樣要先放,那一樣後下鍋,都是有次第。會煮菜的人不一定會用言語清楚說出這些規律,但他的內心一定有掌握到其中的規律,靈活運用。如果失去規律,該脆的就爛,該有韌性的就會糊掉,該軟反而硬梆梆,就煮不出好的菜來供養大眾。 人生的修行也一樣,若是沒有把握到其中的規律、道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有成就。 大家都知道音律、韻律,戒律就像音律、韻律的「律」字,是自然的規則。若是彈琴,就要調整琴弦,才能彈出樂曲來。許多樂器,像古箏、小提琴,每次要彈奏時,都要調弦,若是調得不妥當,奏出來的音就會高低不和,甚至鋼琴彈久也會走音,必須要請調音師來調弦。佛教我們修行、修心,就像調琴弦,不可太鬆,也不可太緊。太鬆就彈不出好的音色;太緊,則彈出來的聲音就太高太尖,甚至會把弦弄斷。必須要調整到剛剛好,高低音才會對。到底弦要調多緊,彈出來的聲音才會剛好呢?這其中必定有規律,這個規律就像戒律的「律」,這個規律必須要深入去體會了解。 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就像調弦、調音的過程。將我們的心弦調得剛剛好,才能彈出好聽的曲子來。我們若能調得好,彈得好聽,不但彈得人很快樂,旁邊聽的人也會很快樂。若是弦調得不好,彈得也不好聽,不但旁邊聽的人很痛苦,彈的人也很痛苦。一堆音隨便湊在一起,若不合音律,不合樂理的原則,聽起來就像雜音。所以一個好的曲子,冥冥之中都含蘊一定的樂理在其中。一般人如果沒有接受過特殊的訓練,就說不出樂理的原則。其實,這含藏的基礎原則,就相當於戒律。失去了調和的原則,就不可能產生美感。 戒律裡面,常常有一些看起來好像很嚇人的字句,譬如說,生氣殺人要墮地獄。墮地獄聽起來很恐怖。我們用先前調弦的譬喻來說明。生氣,就是我們內心的弦已經調得不對了,如果生氣又去殺人,等於弦調得不對,彈的時候,使力也錯誤,結果弦反而彈斷了。弦斷就無法繼續演奏,無法在人道這個音域裡面繼續演奏。這條琴弦就得改造了,這條弦也許要送進熔爐熔化,重新製造出新的弦,才能繼續再彈。這種重新熔化製造的過程,就是地獄的痛苦。我們現在有一把很好的琴,有很好的弦,就要好好彈。如果不把握因緣好好彈,反而將弦都彈斷了,當然就要換弦,要改道,送到別道重新製造。 我們再舉例,如果有一個人發心正確,遵守戒律也很如法,等於是將弦調得很適中,演奏的心情也很好,演奏技巧也很高超,結果自己就會彈得很快樂,旁邊的人聽得也歡喜。這就是說,遵守戒律的果報,不但人間的大眾很尊敬,甚至天上的大眾也會尊敬歡喜,保護他,所有的護法神都會照顧他。所以說,遵守戒律,人、天都尊敬。如果了解道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永遠安樂,有廣大的力量度眾生。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動一個念頭,相當於我們的心發射一股力量出去,這份力量是有功能、有影響力的。因為整個空間、時間,是完全沒有界限的,若是發出一個心念,就有一股力向十方發射出去,遍滿一切處。而我們自己也這股力量當中,不但在其中,還是在強度最強的地方。所以我們發出去心念的好壞,對我們自己的影響最大。我們若是發出一個持戒的心念,不但自己會快樂,也等於放出光明的力量。只要我們的心放光,就能將周圍照亮,同時也將自己的路照得很清楚,走起來就很方便,別人也走得很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