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北美佛教生活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8)
----  【轉貼】積福德 獲財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8&id=34033)

--  作者:fz7622
--  發表時間:2012/12/8 上午 04:14:41
--  【轉貼】積福德 獲財富
在《藏傳淨土法》中, 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向我們宣說了怎樣才能獲得財富。

“如果現在能積累福德,以后無需辛勤也會財源滾滾。古德有“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的教言,意思是即生中付出山王般的精勤來尋求財富,這遠不如前世積累火星般微小的福德。如果前世沒有積福,想獲得財富是很困難的,如果前世積過福,很容易就會得到財富。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成為福力王子時,由於前世積累了深厚的福德,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無量財富隨欲就會涌現,甚至當他到窮人家時,這些人的家中也會出現眾多財富。

此外,如果精進積福,不僅本人直接受益,后世子孫也會蒙受蔭庇。《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這句話中蘊含著甚深的道理。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文中詳細分析了祖上如果積德行善,子孫后代必定興旺發達的道理,作者以近代中國的著名家族——宋氏家族為証。清朝晚期,海南島文昌縣有一位叫韓鴻翼的長者,他熱心慈善,經常賑濟窮人,以至於漸漸把家產耗盡了。韓鴻翼有一個兒子,名叫韓教准,因為韓氏后來改姓宋,韓教准就改名為宋耀如。宋耀如有六個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安、宋子良。長女宋藹齡嫁給了財政部長孔祥熙。二女宋慶齡嫁給了孫中山。三女宋美齡嫁給了蔣介石。長子宋子文是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財政部長。次子宋子良曾擔任外交部總務司司長、中國國貨銀行總經理、廣東財政廳廳長等職務。三子宋子安曾任中國國貨銀行監察、香港廣東銀行董事長。雖然韓鴻翼老先生行善積德,一生默默無聞,但上天賜給他的孫輩卻是聞名全國的能人。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明証。相反,如果祖上積惡,子孫后代必定遭殃。有些獵人和屠夫終日殺生造業,他們的后代非常低劣,在相貌、財富、勢力等方面都很不如意。

積福享樂、造惡受苦是顛扑不破的真理,因此,為了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大家應當精進積累乃至火星以上的福德。

從前,阿育王經常大力供養僧眾,有一次宮中的一個婢女見到阿育王供養僧眾,心中非常感傷:國王前世修福,現在享受富貴,如今繼續修福,將來福德會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業,現在身份卑下,如今無錢修福,將來會更卑下,不知何時才有出期?僧眾應供之后,婢女在掃地時得到一枚銅錢,她以歡喜心將這枚銅錢布施給僧眾。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后她轉生為阿育王的公主,這個公主一生下來右手就緊握著。王妃將此事告訴阿育王,國王喚來公主,打開她的右手時,手中居然出現一枚金錢,而且隨取隨生,一直取不盡。阿育王覺得非常稀奇,問耶奢阿羅漢:“我這個女兒前世造了什麼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錢?”耶奢阿羅漢回答說:“她前世是您宮中的婢女,以掃地得到的一枚銅錢布施僧眾,所以能成為大王您的女兒,並且手中金錢取之不盡。”貧窮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銅錢作布施,這樣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后,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報。如果人們能了知這樣的因果,相信人人都會精勤積累福德。

當今時代,許多人不懂善惡因果之理。有些富人常說:我是憑著自己的本事,通過辛勤勞作而發財致富的。有些領導常說:我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現在的地位。其實,此類說法都是錯誤的,說這樣的話是對因果之理愚昧無知的表現。這些人隻是將往昔積累的微小善法的果報,誤認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結果。

我曾經看過一個牧民的故事:有個牧民一直生活在偏遠的牧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這個牧民發現城市裡的人都在使用電燈,他想:這個能發光的東西真好,我應該買一個回去,這樣我也能過上光明的生活了!於是他買了一個燈泡。回到家鄉后,他滿懷希望地在帳篷裡挂起燈泡,可他擺弄了半天,燈泡也沒有放出光明。這個牧民見到燈泡放出光明,就想當然地認為:隻要買一個燈泡就能照明了。實際上,燈泡隻是照明的一個因緣,要照明還需要電、電線等其他因緣,但他不知道這些隱蔽的因緣。同樣的道理,任何苦樂果報都有近緣和遠因,我們的肉眼隻能看到眼前的近緣,看不到隱藏在背后的遠因。比如一個人發財了,我們看到他通過努力做生意而發財,卻無法看到他前世曾經積累過福德。正因為凡夫根識的能力有限,對因果法則存在短視,所以導致在現實中經常出現各種偏差。從這裡引出了一個問題:看問題要有全面、透徹的眼光,否則很容易犯錯誤。拿一個人的成長來講,本來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許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如果有人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概否認他人的幫助,這個人不是愚者就是忘恩負義之輩。我資助過不少貧困大學生,有些學生還是比較愚笨的,當他們從學校畢業后,認為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智慧,才有了現在的成就。其實,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有自己的努力,還有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育、善心人士的資助,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他們根本不會有現在的成就,可是他們完全忽略了這些因素。

以上從正面宣說了“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之理。由於這些因果的道理非常深奧,與那些歷盡艱辛卻依然貧困潦倒的人相反,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一切財產都是不勞而獲,無財不需要尋求,有財不容易耗盡,無論到哪裡,受用都會自然現前,就像《入行論》中所說的“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一樣,這就是在感受往昔所積累的福德的果報。

佛經中講得很清楚,“施心無所逆,於財無吝惜,信解諸佛法,生生獲財富”,如果前世不違逆求乞者的心意,並且對所施物不生吝惜,后世自然會獲得財富。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父母再好,領導再關心你,政策再優越,自己也不可能獲得財富。

既然今生的安樂來自前世的積福,那麼同樣,來世的安樂也取決於今生的積福。人不是活了這輩子就完事了,如果沒有從輪回中解脫,這輩子之后還有無數的生世。因此,如同要為明天的生活有所准備一樣,我們也應當對后世有所准備。除了噶當派古德那樣的修行人外,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貧窮,誰都願意成為富裕之人,擁有比較豐裕的財富時,可能都會有一些舒心的微笑。因此,如果想避免來世貧窮的命運,現在就一定要廣積福德,不管再怎麼困難,也要想盡辦法積福,如果現在不努力,死后想積福也來不及了。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前面我們提到,有些人為了成為富裕之人,從事偷盜、掠奪、打獵等惡業,這在當今時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些人的所想與所行完全是背道而馳。《法句經》中說:“行惡得惡,如種苦種……習善得善,亦如種甜。”意思是說,造惡業必定會得惡果,就像播下苦種出現苦果一樣,行持善法必定會得到善果,就像播下甜種出現甜果一樣。所以妄圖以造惡業來發財,這完全是顛倒的想法。

即便以造惡業的方式暫時獲得了財富,但在有智慧的人看來,這種不清淨的財富根本不值得羨慕。如果一個學生經常偷東西,暫時他也許會很快樂——每天都有錢買零食吃,但這種快樂不會長久,總有一天他的惡行會暴露,那時等待他的隻有痛苦。因此,造惡業也許暫時能獲得一些財富,但將來必定會感受痛苦的果報,佛經中也說:巧取豪奪者要以貧窮還債。所以,我們沒必要為了現世的溫飽,而令此身成為惡趣的墜石。如果以造惡業而苟活於世,這就和鷂鷹、豺狼等旁生沒有區別了。

在如今的濁世,人們普遍沒有三世因果的世間正見,由此導致大多數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日日夜夜肆無忌憚地造作嚴重的惡業,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許多痛苦。如果有了因果正見,公務員不會貪污、受賄,商人也不會制造假冒偽劣產品,人人都會自覺地按因果行事,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人間的淨土。因此,這個時代的人們非常需要佛教的因果觀,我們也祈願諸佛菩薩大力加持,讓人們都擁有清淨的因果正見。“

[1]印光大師曰:“余慶余殃者,正慶正殃之盈余也。正慶正殃,乃積善積不善之本人,受於來生后世,比余慶余殃,當超過百千萬億倍焉。大師又曰: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余慶、余殃,則果矣。又既有余慶余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后世所得之果,當大於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
--  作者:guest
--  發表時間:2012/12/10 上午 09:57:51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leemathew888
--  發表時間:2012/12/10 下午 12:46:05
--  

感恩分享 隨喜讚歎!


--  作者:ajay
--  發表時間:2012/12/11 下午 12:52:11
--  
感謝分享!阿彌陀佛
--  作者:kem6506
--  發表時間:2012/12/22 上午 09:20:54
--  
感恩分享
--  作者:jonscott
--  發表時間:2017/8/20 上午 10:22:3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