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轉貼】萬善先資白話解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50592)

--  作者:善達
--  發表時間:2016/12/18 上午 11:02:00
--  【轉貼】萬善先資白話解

萬善先資白話解

  非暴力主義與世界和平論

  ——《萬善先資》導論

  曾琦雲

  中國號稱禮義之邦,中國文化無處不表現出非暴力主義的精神。儒家提倡仁義,克己復禮,屏絕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見齊宣王,不言“齊桓、晉文之事”。儒家認為君子仁民愛物,慈心不殺,先從小事做起。《論語》記:“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他見齊宣王不忍牛之觳觫(hu su,弧素)而就死地,就稱贊齊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認為行王道,先當仁心不殺,“獸相食,且人惡之。”即禽獸互相吞食,人且厭惡它,何況人類互相殘殺?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是說第一個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一定會斷子絕孫的!孟子解釋說“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為偶像是人形,卻用來殉葬,非仁也。孟子說“仁者無敵”,能王天下。而欲仁於天下者,首當戒殺。“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周王征服天下,決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當時的人民在殘暴的商纣王統治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盼周猶如盼救星,天天祈禱周王何不快來耶!我何不能快得救耶!孔子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但臣民不忍纣王暴政,急不可待,紛紛逃亡歸周,故周得天下是暴君把人民趕到他那裡,並非周欲取而代之也。孟子說:“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鵲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纣也。”仁人者得民心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周以仁德感人,以禮治民,成為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八百年天下,國泰民安,四海清平,難怪孔子念念不忘恢復周禮。

  儒家反對暴力,仁民愛物,戒殺止暴,其旨出於“我與民物,其大本出於一源”,與佛教《楞嚴經》“汝心汝身,外洎山河大地,皆為妙明心中之物”意義相似。但佛家戒殺止暴更甚儒家,以其慈悲之心,不但要戒殺,而且要素食,不但不傷鳥獸蟲魚,而且不准無故傷害花草樹木。儒家之仁,從深層次來講遍及萬物,故當戒殺放生,從淺層次來說更重入世做人,惟人是萬物之靈,先把人做好,就能與天地同參,漸達出世之旨。因此,從層次來講,佛站得更高。但從目的來說,並無二致。儒家由淺入深,由易入難,雖適合世人,但由於大義未明,引發後儒之偏見,儒佛之間產生一些無益的爭論。清初詩人吳梅村說“故留殘阙處,付與豎儒爭。”更多的時候因為兩者之間的相通相融性,故能各自發揮不同的優勢,互相補充,共謀和平發展。

  今日世界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強國們的軍事競賽有增無減,小戰不斷,大戰危險性一天天嚴重。科學所產生的武器,足以造成整個人類以至整個地球的毀滅,為了共謀和平與發展,我們的出路在哪裡?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在全球推行非暴力主義,消滅一切戰爭的苗頭和恐怖因子。推行非暴力主義,東方文化就在世界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了。中國儒釋道三教在兩千多年中能夠同時存在,它們之間能夠互相融通與和平發展,本身就是非暴力主義精神的最好表現。

  崇尚非暴力主義精神當首推佛教。《楞嚴經》雲:“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普賢行願品》雲:“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智度論》曰:“諸余罪中,殺業最重。”《婆沙論》曰:“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當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災。”正因為佛教把戒殺止暴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世界上的佛教徒不遺余力地反對戰爭和侵略,倡導非暴力主義,祈禱世界和平。世界上現有數億佛教徒,這種積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今年五月中韓日三國佛教代表團在北京祈禱世界和平,江澤民主席接見時說:“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三國佛教界人士聚首北京,這無疑會對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八月十八日,首都佛教界在廣濟寺舉行祈禱和平法會,趙樸初會長在法會上說:“中國佛教協會在這裡舉行大型的和平祈禱法會,與此同時,我們佛教界將於全國各大寺院舉行法會,以此表達我們廣大佛教信眾渴望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世界持久和平的良好心願。”

  佛教所倡導的非暴力主義精神,在國際和平進程中能夠發揮其他人力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只可惜這種思想還沒有引起人們充分的認識。人們常為政治宣傳所謂“國”、“邦”、“民族”的觀念所迷惑,劃地為牢,把自己局限於一個范圍之內,不斷挑起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紛爭,形成流血斗爭。人類本來應該是一個大家庭,“國家”、“民族”這些概念都是人為的,國與國、族與族、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試圖消滅別人的人,最終也將消滅自己。

  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追求欲望徒受煩惱和痛苦。只要人類還有一天渴望征服他的同胞,人間就一天不會有和平快樂,如佛所說:“戰勝者滋長仇恨、戰敗者於哀痛中倒下。勝敗俱泯的人才是快樂和平的人。”

  要消滅欲望,必先征服自我,入無我之境。佛說:“有人能在戰陣中征服百萬雄師,但是征服他自己的人,雖然只征服了一個人,卻是一切戰勝者中最偉大的。”用武力征服別人,可以得逞一時,最後必自食惡果。想以暴力稱霸世界,滿足無止境的欲望,其必然患得患失,為一時的成敗而苦惱,他本身就成為暴力主義的受苦者和犧牲者。即使其取得了勝利,侵奪了他國,但卻征服不了人心,他表面上成為一個霸主,實則是孤家寡人,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只有慈愛能征服一切,能真正成就帝王之業。印度的阿育王想以武力征服整個印度半島,進行大肆殺戮和兼並,得了“暴惡阿育王”之名。但是,當他接受佛教之後,完全改變了思想,前後判若兩人。他為戰爭而忏悔,為所殺生命而無限悲痛。他宣告永遠不再征戰,“願一切眾生廢除暴力,克己自制,實踐沉靜溫和之教。”他本來聲威赫赫,日麗中天,可以繼續擴大疆域,但他卻放棄了戰爭選擇了和平。歷史證明並沒有任何鄰國因為阿育王修德而乘機攻擊,他的內部也沒有叛逆事件發生。相反全境充滿了和平,連他王國之外的國家也都接受了他仁慈的領導。印度本是非暴力主義的發源地,但今天的印度拋棄了佛教,境內充滿了凶殺恐怖活動,佛陀的教導不復存在,暴力充斥,人們生活在恐怖痛苦之中,這又從反面證明了暴力斗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有些人不解,佛教倡導和平,戒殺止暴,但連動物也不能傷害,崇尚素食主義,這不是太嚴格了,讓世人難於接受嗎?佛教認為,只有慈悲遍及萬物,才能從根本上戒殺止暴實現和平。殺害動物是嗔心所起,必致殺人。一切眾生,包括最微小的生命在內,都應該受到公平、體諒、慈愛的待遇。培養慈悲心必須從小事做起。人與動物都是有靈性的,動物被殺時慘叫的痛苦與人的痛苦又有何異呢?恻隱之心,人皆有之,以我之痛苦體驗彼之痛苦,何能不放下屠刀呢?科學已經證明人與動物都處於生態平衡的鏈條之中,現在禁止捕殺珍奇動物,是回復生態平衡的一項重要措施。從更嚴格的要求來講,既然不能殺動物,就應該素食,崇尚素食主義能從根本上戒殺止暴,實現和平。佛教國家緬甸前總理吳努說:“世界和平,或其他類型的和平,都是取決於心靈的態度。素食主義能產生帶來和平的正確心態。它能導向較好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夠將其普遍實行,也將在國與國之間帶來更多的正義與和平。”非暴力主義倡導者甘地說:“一個國家的偉大與否和它在道德方面的進步如何,只要看它的牧畜受到怎樣的待遇,就可以知道了。我並不認為肉食對我們是必要的,我認為對人種是不適合的。”其他如孫中山、托爾斯泰、肖伯納、愛因斯坦等都倡導素食主義。佛教對素食的解釋主要是從因果法則上闡述了人與動物是一個連環的整體,以互殺為因果,輪回報償。《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有一首戒殺詩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夜半屠門聲。”這就是說刀兵戰爭,來源於人們嗜肉,殺害動物。真正趨向和平之道,就是素食,故古德說:“一日不殺生,天下刀兵無我份!”

  總之,佛教的非暴力主義精神是非常完全非常徹底的,它要變娑婆惡世為人間淨土,讓人們永遠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寧、溫馨的世界之中。其他宗教文化,也講博愛,但佛教用慈悲代替博愛,其大慈大悲無有限制,超越時空,它的愛不只遍及全人類,而且遍及到一切微小的生命,以至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外星生命形態。這也是它不同於其他宗教和文化的顯著特征,別人不能容納它,它在任何時候都可容納別人,這也是它能夠流傳兩千多年的真正價值。

  一切熱愛和平的人們都是崇尚非暴力主義精神的,它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同國家、種族、信仰的人們,為了共謀和平和發展,都應該不遺余力地推行非暴力主義。在這方面,甘地是我們的一個最好的榜樣。甘地是一位印度教教徒,是近代印度民族主義領袖和社會改革家,他的政治運動的基礎是完全建立在戒殺主義之上的,他曾宣告:“戒殺是療治世間一切罪惡的藥!”他始終以為印度文化的保存和印度民族的復活,決不是這樣那樣決裂手段所能辦到的,而需要另外一種較為優良的利器來保護。他一生深信戒殺的普遍真理,堅定地用慈愛和政治仇敵奮斗,從實踐上取得了非暴力主義精神的偉大勝利。先哲的足跡,猶在眼前。甘地的努力是今天必須繼續進行的,在走向新世紀的時候,讓我們的世界充滿友愛和美好,讓非暴力主義精神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永遠擁有一個安寧、和平、幸福的世界!

  (本文原載於中國佛教協會《法音》1995年第9期)

  萬善先資原序

  張立廉

  聖人的教言,不外乎止惡行善,把人引向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在這些聖人的教言之中,只有佛法說得最為精湛。不用去尋找它的微言大義ヾ,就拿戒殺的理論,就是宇宙中最高的真理,再也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一切眾生,無論聰明與愚蠢,沒有不貪生怕死的。因此,一切眾生,自然地就感覺到,被殺是極痛苦的事,救命就成為最大的恩德。由此則可以推出,最大的壞事就是殺生,最大的好事就是放生。動物趨吉避凶的本能,與人類本來就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殺戮烹煮,祭祀鬼神,宴請賓朋,並不在意,而且這些做法還經常出現在史書和文學之中,使我們認為人類本來就是這樣,習以為常。如果佛陀不出現於世,誰會知道一切大小生物,都有佛性,一切眾生本為一體呢?所以,佛陀把戒殺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痛切地告誡我們要經常注意。儒家也講仁民愛物,提倡非暴力主義。我不知道,人們無視動物臨死的慘狀,細細地切碎動物的血肉,剝去它們的骨頭,是不是也叫作博愛?儒書上說,為了奉養父母,砍樹打獵,如果違背天時,就不是孝。卻不知,上天常在,宇宙中本來就沒有可殺的時間。一旦發生干旱災害,就知道禁絕屠宰,以迎合上天好生之德。然而,平常年歲,殺生放毒,擾亂和平,釀成後患,卻不聞不問。我真不知這到底是為什麼!佛經說:“轉輪聖王ゝ出現於世的時候,普遍推行佛陀的慈悲教育,消除一切殺業。那時的人民,壽命很長,生活幸福快樂。世間聽不到戰爭和災禍的名字。”我們現在生活在末世ゞ,世道日下,就像江河之水一樣。古聖先賢見人心不古,萬不得已,只好在書中去掉一些過於嚴格的教導。人們不去好好體會先聖的苦衷,反而從經書遺文中去尋找殺生的借口。這怎能不使我悲憫感歎!道友安士周子,感而著書,啟發良心,挽回殺運,搜羅實證,選擇分析,披肝瀝膽,諄諄告誡。希望人們從大夢中驚醒,找到苦海的慈舟。這本書是他嘔心瀝血的結晶,真是貪殘世界中的指路明燈!善人看見這本書後,互相勸告,印刷流通。考慮到殺為戒中之首,仁是善中之本,聖人的告誡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就把這本書叫作《萬善先資》。這一本書,集中了無量賢聖的精華,為諸佛菩薩所護佑。凡是有此書的地方,天帝鬼神恭敬圍繞,應以香花恭敬供養。所以,只有具備無量善根,才能讀到這本書。讀者諸君,不要忽視!

  注:ヾ微言大義:《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微言,精微的言詞;大義,奧妙的要義。即指聖人隱含在語言中所包含的深遠微妙的意義。

  ゝ又作遮迦越羅,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又飛行空中,故曰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滅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輪王為四洲,銀輪王為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為東南之二洲,鐵輪王為南閻浮提之一洲也。

  ゞ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就是末法時。

  萬善先資集卷一

  因果勸上

  總論

  (這一篇是戒殺的綱領)

  仁在五常ヾ首,慈居萬德先。三教ゝ偉大啊,金口說玉言。人人愛壽命,物物貪生全。雞見廚師來,驚飛在屋前。豬見屠戶到,兩眼淚如泉。心裡很清楚,只因口難言。忽受刀殺苦,腸斷命猶牽。白刃千翻割,紅鍋百沸煎。身受千刀剮,血肉成人宴。此事罪孽重,頭上有蒼天。古來殺生報,反復如輪轉。從我年輕時,目睹深哀憐。搜羅今昔事,將滿數萬言。誓拔三途苦,歷久志愈堅。落筆傷心處,一字一嗚咽。印刷貧無力,勸募多幸艱。崎岖三四載,今日才流傳。奉勸善知識ゞ,留神讀此篇。

  注:ヾ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ゝ即儒、釋、道三教,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

  ゞ本處指一切向善的朋友。知識者,知其心識其形之義,知人乃朋友之義,非博知博識之謂,善者於我為益,導我於善道者。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雜事曰:“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盤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夢覺戒殺

  (出《夢覺篇》)

  交河人孟兆祥,萬歷壬子科舉考試順利通過。忽得脾疾,夢見自己到了陰府。冥王對他說:“你前程遠大,可惜殺生過多,減損壽命。如果你現在開始戒殺放生,刻夢中語勸世,可以贖罪。”孟點頭答應,但醒後就忘記了。有一天晚上,他又做了一個同樣的夢,大吃一驚。當時會試ヾ失敗,急匆匆回家去完成這件事。孟回家後的那天晚上,他所住的旅捨,大梁折斷倒塌,把他睡的床與竹席砸得粉碎。後來孟印刷流通《夢覺篇》勸世,考取了進士,官至理卿。

  世人因循隨俗,蹉跎一生。孟君如果一念隨俗,就與旅館竹席床鋪同為齑粉了!怎能再享後福呢?他所刻的《夢覺篇》,真是名副其實的《夢覺篇》啊!

  注:ヾ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各省的舉人都可以應考。考期初在二月,後改在三月。

  冥主戒殺

  (見《感應篇廣疏》)

  錢塘鄭圭,在病中夢見已死孝廉ヾ陸庸成來訪,氣派超過他在世的時候。錢問他在陰間擔任什麼職務,陸回答說:“在陰間觀政ゝ。”然後拿出兩本書贈送給他。這兩本書,一本是《孝義圖》,一本是《放生錄》。鄭說:“這本《放生錄》是蓮池大師ゞ刻印的,您在陰間是怎麼得到的?”陸說:“冥主遇到世上嘉言善行,隨時命令記錄,並且頒布遵行,只擔心人們不相信啊!如果您能夠奉行,病馬上就會痊愈了。”鄭醒後找到兩本書仔細玩味,從此堅持殺戒,病果然就痊愈了。

  為人處世,只有仁與不仁兩條路。戒殺就是仁!戒殺書是勸人共同來推廣仁愛啊!一個人戒殺,他所體現的仁就小;勸大家一起戒殺,所體現的仁就大得多。蓮大師本來是儒家麟鳳,看破名利,捨俗出家,成為佛門的中流砥柱。大師祈雨,大地馬上就會灑滿甘霖,大師住山,猛虎就會隱蔽蹤跡。於是我們就可以知道,蓮大師的戒殺一書,上天都不敢違背,何況於人呢!又何況於鬼神呢!

  注:ヾ在漢代為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明清時是對舉人的稱呼。

  ゝ觀政,了解政績。《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後來指從政。

  ゞ明杭州雲棲寺僧。名袾宏,亦稱雲棲大師。俗姓沈,初業儒,後為僧,居雲棲塢。融合禅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清雍正中賜號淨妙真修禅師。

  阻善被殺

  (見《證慈篇》)

  程嗣昌在密州的時候,看見膠西鎮人愛吃生物,就夜拜星斗說:“我程嗣昌發願為一切眾生,並同七世父母因緣,把《戒殺圖說》這本書印刷布施,今日真武真君下降,希望憑借聖力流通!”這本書流通後,彭景的妻子華氏,扯破丟棄到污穢的地方。第二天,華氏買魚回家,舉刀要切的時候,魚忽然跳起來,劃破華氏的眼睛,流血化蟲,繞身咀嚼。事情發生傳出的時候,監鎮郭向看見神從天降,自言我是真武,考察到此地大善人程嗣昌,印施《戒殺圖說》,華氏丟棄到污穢的地方,罪重當死,今後誰再重犯,同樣重罰,等再降時施行。

  末世眾生,惡業越來越多,善根越來越少。看見別人做一件好事,說一句好話,沒有不阻撓的。例如,看見有人戒殺,一定說這是迂腐的做法,沒有福氣!一看見有人放生,就一定會說,放了也不會活的,放了之後回頭就會被人抓去。甚至露齒譏笑,誹謗因果。或者在大庭廣眾之中,譏笑他糊塗。或者引出他其他的過失,指責他愚蠢。一直到使善人面紅耳赤,內心慚愧,退去初心才甘心。唉!這樣的惡人,天仙一見就會發怒,等於惡鬼野獸,一閉眼後,就不知會墮落到哪裡去!敬勸善知識,凡是遇到這樣的人,即使放肆誹謗,只可不予理睬,不可存忿恨的想法;只可勸化他們,不可誇耀自己;只可憐憫他們,不可萌發嫌棄厭惡的想法。看看華氏的例子,怎能不蓦然有所戒懼呢?

  勸宰官

  (以下說當官不宜殺生)

  普天之下,富貴貧賤,萬有不齊。有的人,高車驷馬,威德巍巍;有的人,負販肩挑,伶仃孤苦;有的人,安富尊榮,金珠滿箱;有的人,糟糠ヾ不繼,哀乞窮途。這中間的貴賤榮辱真是相隔天淵啊!如果不相信佛家報應的說法,前世後世互相抵償的道理,那麼上天對待他的子民,也太不公平了!所以佛經說,為人豪貴,國王長者ゝ,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從持戒中來;為人端正,從忍辱中來。前世種了什麼樣的因,今世就得什麼樣的果。好像搞音樂的人,敲鐘得鐘聲,敲磐得磬聲。又如管理園圃的人,種桃必得桃,種橘必得橘。因此,就有富貴貧賤的懸殊了。敲得輕的,聲音就小;敲得重的,聲音就大。種一樹,就得一樹果;種十樹,就得十樹果。因此,富貴貧賤的程度就各有不同了。今天有些人年級輕輕就大考高中,享受高官厚祿,前世都是好善不倦,廣修福德的人。否則,蒼天為什麼單單優待當官的人呢?但是,有權有勢,順風疾呼,做好事有力,做壞事也有力。例如參苓ゞ雖好,但治病是它,得病也是它。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々也。地位高貴,那麼日常生活,賓朋宴會,所殺尤廣。身到一方,一方水陸眾生,就要遭殃。當官一天,無辜物類,就要多殺一天。因此,過去的高官賢達,為保持仁心,處處警戒自己,在哪裡上任,就在哪裡設放生之河,經常張貼禁屠的告示。發一命令說,宰牛者罰,那麼發抖的牛都會從屠店裡逃脫;得一命令說,殺狗者罰,那麼守門的狗就會在尖刀下活命。圍山打獵,干水捕魚,尤其應當嚴加禁止。一旦權勢已去,即使有善願也無善力了!普勸當官仁人,速種善緣,乘機作福。迎合上天好生之德,體諒朝廷平易之心。一操政柄,就應當廣積陰德,挽救生命。不要無所事事,蹉跎歲月。地位尊貴的,就要曉谕部屬禁止屠宰;地位卑下的,就要宣傳法令禁止屠殺。如果終身奉仁,一定會名揚萬世,名掛仙曹。即使恩澤一時,也可為後代積福。否則,不就是身入寶山,空手而回嗎?

  注:ヾ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

  ゝ積財具德者之通稱。如須達長者等。法華玄贊十曰:“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又,年長者之稱。孟子曰:“徐行後長者。”又,顯貴者之稱。史記曰:“門外多長者車轍。”又,謹厚者之稱。漢書曰:“寬大長者。”

  ゞ人參、茯苓等珍貴藥材。

  々《孟子》離婁:“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因此,只有仁德的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不仁德的人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播散給群眾。)

  刻碑留世

  (出《舊唐史》)

  唐顏真卿,字清臣,精通書法,信奉三寶,曾經在湖州慧明禅師那裡受戒。乾元三年,肅宗在全國設置放生池。在各地水陸交通要道,共設置八十一所。各地從顏公處請到御制碑文,刻碑留世,永垂不朽。顏公官至尚書右丞,封魯郡公,成為一代名臣。

  設立放生池,必須奉命刻碑。一切漁舟網簖ヾ,都不能接近,這樣才能保持長久。魯公所請碑文,雖稱御制,實際出自公手。自唐至今,已經千多年了,這中間所救無量物命,種無量陰功,都來自魯公創始的力量啊!

  注:ヾ簖(duàn斷),攔河插在水裡的竹柵欄,用來阻擋魚、蝦、螃蟹等,以便捕捉。

  魚哭記感

  (見《廣仁錄》)

  宋諸暨縣令潘華,修普賢忏法,禁止捕魚。後來奉诏補缺,夢見江河中幾萬魚都哭泣說:“長者離開,我們就難以免除被烹殺的命運了!”哭聲動天,潘華感到驚奇,寫了一篇《夢魚記》,囑咐後來邑宰。

  聖人的心難道不就是想要保全物命以盡天年嗎?羊豬之類,勢所難禁。可獸類中的牛、犬等類,水族中的蝦、鳝、鱉、蛳等類,沒有不可以禁止殺戮的。應當在幾天前,先發布命令,凡違背禁殺命令,所賣之物,人人見而奪走,憑所奪之物,送官懲治。外面的過路人,也不允許買違禁之物。如有人買,也任憑路人奪去。一定要賞罰分明,善始善終。長此以往,那麼捕殺的事情就再也不會發生了!

  死後復生

  (出《感應篇廣疏》)

  吳郡某司理ヾ突然死去,一個晚上後又醒來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趕快請太守ゝ及其部屬來。太守一到,司理馬上跪在地上,說:“我到陰司,乞求饒命,開始冥官不答應,後來說:‘你能夠勸千人不吃牛肉嗎?’限期三天。因此,今天僥幸再生,如果各位不為我遍勸百姓,我再也沒命了!”大家假裝答應,過了三天,司理真的又死了。郡守很震驚,召集部屬共守此戒,又在交通要道、大庭廣眾中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共同簽名戒食牛肉,獲得數千人的簽名簿,燒給陰司,過了一會,司理復生,說:“被鬼抓去,冥官發怒,正要責問,忽然黃衣人拿簿到,說是戒食牛肉人的姓名,冥官打開一看,非常高興地說:‘不但再生,而且延壽七十二歲’”太守與群眾都得無量福德,司理享壽百歲。

  近來為官者,也有人發令禁止殺牛,但措施不得力,所以布告雖然張貼,牛肉依舊滿街。屠牛為業,本想得利,沒有利益,自然會放下屠刀。應當多派衙役ゞ,輪流糾察。一旦捉拿,當即重罰賣主,賞賜衙役。務必使所賞之錢,高於屠戶私下賄賂之錢。那麼衙役都會樂於為官效力,不會受到他們的欺騙。否則,他們接受屠戶的重賄,互相掩飾,為官者怎能知道呢?又怎麼去發現呢?

  注:ヾ司理參軍的簡稱。宋朝置於各州,掌管獄訟。

  ゝ本為戰國時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時,改郡守為太守,為一郡行政的最高長官。南北朝時,設州漸多,郡的轄境日益減少,州郡區別不多。隋初廢州存郡,州刺史即代郡守之任。隋炀帝及唐玄宗又改州為郡,郡置太守。此後,太守非正式官名,僅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專指知府。

  ゞ舊時衙門裡的差役。

  禁牛増壽

  (出《戒牛匯編》)

  嘉靖間,福建布政ヾ胡铎(duó,奪),設宴招待嘉賓。在座尚書公林俊,忽然昏死熟睡,大家都喊不醒,過了好久才蘇醒過來。說:“真奇怪啊!我剛才被喊到陰間,冥官是我的祖輩林聰尚書。他說,今天的閻羅王就是宋朝的范文正公,我是他的部屬,因為你從前做縣令的時候,沒有禁止宰牛,應當減壽一紀ゝ,所以特意把你叫來。我辯解說,我擔任某縣令時,曾經發布了禁宰牛榜,案卷還在。林聰驚愕地說:‘難道檢查失誤嗎?’趕緊命令再查。一會兒,縣土神把我發布的禁榜呈復。林聰很高興,仍舊代替我上報,還壽一紀,命令送我回歸。”在座客人都為之震驚,一起發誓不再吃牛肉,林俊過了十二年後果然壽終正寢。

  貧人盼望富裕,富人盼望富貴,貴人就盼望長壽啊!冥冥之中,因為殺牛一事,當官者為此增壽的,不知有多少?為此減壽的,也不知有多少?可惜陰陽隔絕,我們不能覺悟啊!

  注:ヾ明洪武九年(1376)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以後,全國的府、州、縣等分統於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各一人,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後專設總督、巡撫等官,布政使權位漸輕。清代正式定為督、撫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管刑名的按察使並稱兩司。

  ゝ十二年為一紀。

  補充:陰間冥官公正,一般不會出現差錯。林公的故事,是屬於特殊事件,但因此就教育了我們。我們在平時做了壞事,人們沒有發覺,但陰間卻已經登記,大限一到,自然不會放過。所以,蒙騙了世人,卻無法蒙騙鬼神。所以,我們平時做事,千萬應當謹慎,不要錯了因果。

  勸在官府的人

  有些官府的公務員,看見人被捆綁,受鞭打,一點也不悲憫。把戒殺更看成是迂腐的事情。所以一到鄉村,非常放肆,沒有顧忌,見雞抓雞,見鴨抓鴨。甚至逼迫百姓賣兒賣女,滿足自己吃喝玩樂。個人的欲望達到了,就又以此為傲自誇於同行。於是凶暴的風氣一天比一天厲害。人們哪裡知道天道公平,因果無爽ヾ?作惡必有惡報。有的被亂棍打死,有的身險囹圄,有的一代福已享盡,子孫變成乞丐,都是因為用心狠毒,以致於自食惡果。普勸官府善士,時時要行方便,看見受牽連有苦難訴的,就用好言好語安慰他,無辜受冤的,就在公庭上替他昭雪。至於口腹的欲望,永遠沒有窮盡,與其上犯天怒,不如惜福延年,繁榮後代。古人說,推人扶人,同樣的動手,吃菜吃肉,同樣的張口。明理之人,怎麼不仔細想想呢?

  注:ヾ爽,差失。

  結黨營私

  (見《觀感錄》)

  龍游邵秋芳在縣府任職,崇祯甲申年,縣府禁止屠宰,鄉間屠戶害怕衙役巡查處罰,賄賂秋芳來牽制他們,屠戶因此就為所欲為。乙酉四月二日,秋芳死了七天後蘇醒過來,說他自己到了陰間,看見冥官審理宰牛的事情,有牛來咬。有個屠戶叫作王十一,想要嫁禍於人,牛刀血盆,忽然出現在他眼前。秋芳爭辯,想要脫罪。冥官說:“雖然不是你親手殺牛,但是當時如果沒有你,這些人一定畏罪,未必敢再殺牛。”清查生死簿,壽命未盡,就先遣回陽,死後再處分。

  屠宰的事情,放開很容易,禁止很困難。一旦勸人放開,下輩子自己就披毛戴角變畜牲了!出入官府的人,一定要慎重啊!

  補充:當今時代,要想禁止豬、羊、雞等家畜的屠宰,已經不可能了。實際上,現在的農村養豬,農民自己一劃算,並沒有多少賺頭,何必一定要走這條養豬的路呢?但是,由於惰性作怪,不想開辟其他財源,仍舊相沿成習,把自己引向死胡同。

  雖然無法禁止屠宰家畜,但是,禁止宰牛,在當今還是有條件的。牛的靈性很高,雖然口裡不說,心裡卻很明白。1980年,福建福安賽岐一牧童對一條公牛說:“你明天就要賣給屠戶了。”牛當即流淚跪下。牧童告訴父母及當地干部群眾,大家一齊來觀看,牛就向大家跪求,人們動了恻隱之心,集資買送支提寺放生。牛進寺後,喜歡聽經禮佛。一見善信來寺,就知叩謝。臨終之時,預知時至,自己慢步至曠野臥倒,半日後往生,時1993年農歷10月13日,就地掩埋。放生之牛,可以往生。那麼,屠殺一條牛,就是屠殺一佛子。罪可大啊!據說,現在台灣有專門的放生牛場,我們也可以仿效啊!

  勸養親者

  (以下說在家不宜殺生)

  兒輩贍養親人,辦法各有不同。下養為小孝,次養為中孝,上養為大孝,最上養為大孝之大孝。為什麼呢?下養只知道滿足吃喝,各種吃喝補品,不致於有所缺乏,這已經是世間難以做到了,叫作小孝。次養就能體諒親人的心願,父母所愛我也愛,父母所敬我也敬,使親人心裡安樂,這就叫作中孝。上養就能勸告親人明了大道之理,善就贊成,過就規勸,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潤身心,這就是大孝。至於最上養就更上一層樓,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於天地,父母的壽命,與日隨減,應當用什麼辦法,可以報答親恩,什麼辦法可以延長親壽,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出離生死,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進入聖人之流,最終成佛。譬如戰火臨頭,保護親人逃入山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水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曠野,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輾轉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到最安全的地方。這就是最上養,也叫作無上養,也叫作超出一切世間養。難道不是大孝中的大孝嗎?如果殺物養親,使物類抱冤來世,父母償債多生,不正是用腐肉救親饑,用毒酒止親渴嗎?多麼大逆不道啊!怎麼可以說是孝呢?有人說:讀書人功成名遂,光宗耀祖,可以叫作孝嗎?我的回答是:功成名遂,當然不錯。如果依靠它去做好事,當然可以為親人增光;如果依靠它去做壞事,不反而侮辱親人嗎?樊哙ヾ、嚴嵩ゝ的父親,是宰相親啊。假使今天再來,人們一定會厭惡他痛恨他了。因此,就應當知道孝子盡孝,為親人增光,莫如積德,功名是次要的啊!

  注:ヾ樊哙(?—前515)漢初將領。沛縣(江蘇省)人。少以屠狗為業。隨劉邦起義,為部將,以軍功封賢成君。滅秦後,在項、劉的鴻門宴上,他保護了劉邦。漢初,隨劉邦平定叛亂,任左丞相,封舞陽侯。其妻呂須為呂後妹,因得後信任。哙與呂後狼狽為奸,誅殺功臣,故落下百世罵名。

  ゝ嚴嵩(1480—1567)明江西分宜人,字惟中,一字介溪。弘治進士。嘉靖二十一(1542年)任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專國政二十年,官至太子太師。以子世蕃和趙文華等為爪牙,操縱國政,吞沒軍饷,戰備廢弛。東南倭寇和北方鞑靼(dádá)貴族侵擾,國勢危機。文武官吏與他意見不合的,如主張收復河套的大臣夏言、將領曾銑(xǐ、xiǎn)、抗倭有功的總督張經、指斥他罪行的谏官楊繼盛等,都遭殺害。晚年漸為世宗疏遠。御史鄒應龍、林潤相繼彈劾世蕃。世蕃被殺,他也被革職,家產籍沒,不久病死。

  補充:這裡所講的贍養父母親人,包括四個層次,一個比一個高。四個層次可以相繼歸納為養身、養心、養道、養聖。下等養身,只能給父母提供吃穿,使父母在物質上沒有缺乏。但已經是世人難以做到的了。中等養心,即討得父母歡心,不違背他們的心願,使他們在精神上愉快。上等養道,使父母明了大道之理,提高道德修養水平。最上等是養聖,使父母滋養聖胎,走上解脫道路,最終成佛。這四個層次,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對於下等來說,只要稍加注意還能做到。對於後者來說,要真正贍養好父母,就要能使父母從根本上得到解脫。

  業錢養親

  (見《好生錄》)

  嘉興一個老婦的兒子,以捕蟹為業,常用草繩縛賣,賣後買回柴米供養母親。有一天,老婦生病,把草繩吞進肚中,吞後,又一節一節抽出,出後再吞,吞後再抽,腸肺間的血穢,都從口裡牽出來。她說,兒子用殺生的錢奉養我,所以得到這個報應。如果不這樣做,更加痛苦。觀看的人,越來越多,幾天後,老婦死去。

  從前,世尊在王捨城中,看見捕在網裡的一條大魚,身上有很多頭,每個頭都長得不同。世尊看見後,進入慈心ヾ三昧ゝ,就喊此魚,魚即答應。世尊問道:“你的母親在哪裡?”魚回答說:“母親在廁所中作蟲。”佛對各比丘說,這一條大魚,在迦葉佛時,作三藏比丘,因為常常罵人,所以得多頭報應,他的母親這時受他供養,所以現在落在廁所中為蟲。這樣看來,用有罪的錢供養親人,都不是孝子所應當做的,何況隨從世俗偏見,殺生來供養呢?

  注:ヾ慈心,即慈無量心,四無量心之一。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ゝ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說定。正受所觀之法,故說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說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說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說息慮凝心。智度論五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貪食業報

  (出《觀感錄》)

  常熟人顧順之,住在無錫,一向吃素。康熙庚戌二月初一開始,昏睡七晝夜才蘇醒。醒後說:“有個道人約我去聽經。來到聽經的地方,前法堂講《金剛經》,後法堂講《報恩經》。講經完畢後說:‘吃素的人要堅心念佛,食肉的人要戒殺放生。這樣做,一可超度自己的父母,二可消除自己的罪業。’一會兒,忽然看見母親在血池中哭泣,螺蛳蚯蚓纏繞身體。道人說:‘你今生的母親已經超度,這是你過去世的親母。因為她貪食肥鴨,所以得到這個報應,必須念往生咒超度她。’於是就醒過來了。”

  世俗盡孝,只有一世,佛門盡孝,廣利多生,所以是最大的孝。

  勸愛子者

  兒童殺生,由於父母兄弟不加以禁止,就習以為常。起初只是認為昆蟲蝼蟻不足憐惜,接著就認為屠牛殺狗也不必阻攔。恻隱ヾ之心已經喪失,今後就會道德敗壞,聲名掃地,甚至於斷子絕孫,一族受難。因此,就應該知道,人還在很小的時候,學善就善,學惡就惡,不可一天失教啊!普勸天下做父母兄弟的人,不要認為物命微小而不救護,不要認為兒童還小就不加防范。要使後輩見聞都是善行。即使已經養成不仁的品質,也還要誘導教育,何況品質本來就很好的呢!否則的話,從小失教,長大後再後悔,就已經來不及了。

  注:ヾ對受苦難的人表示同情,不忍。

  湯公回憶到陰間

  (出《觀感錄》)

  溧水湯聘,順治甲午年鄉試ヾ,走出考場後發病,到十月六日夜半時分,全身僵冷,一生所做的事情,都出現在眼前。看到自己在兒童的時候,把一只雞隱藏在溝中,作為戲耍,被黃鼠傷害。又殺死一窩蝙蝠。有一個僕人貪睡,點燃油紙燒傷了他的手。一會兒,看見蝙蝠等,都來討命。心裡很恐怖。其他善事,也一絲一毫記得很清楚。忽然想起《心經》中“無掛礙故,無有恐怖”ゝ的句子,感到心情漸漸平靜。看見觀音大士,楊枝一灑,就蘇醒過來了。到辛丑年,考取進士。

  湯公藏雞殺蝠,只不過是兒童時的事罷了!但剛到陰間,都來索命。於是可以知道,孩童時的殺業也不可寬恕!何況兒童所害,難道就僅僅一雞一蝠嗎?愛子之人,趕緊警覺加以預防。

  注:ヾ明清兩代在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考試。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錄考、錄遺考試合格者,均可應考。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場。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因為鄉試本稱為解試,故名。宋以前稱為解頭,宋元以後又作為讀書應舉者的通稱。

  ゝ《心經》中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補充:開發了最高智慧,就知道罪性本空。既然本來就空,心中就沒有什麼掛礙了,一切顛倒夢想都會遠離。這是就最高境界來說的。明了因果本是空,未了先要還宿債。

  掏鳥巢兩腳燒枯

  冀州有一個小孩,經常去掏鳥蛋吃。有一天,來了一個人,說“有個地方有鳥蛋,可跟我一起去取。”於是,帶他到了桑田中。忽然見到路邊有一座城,繁華熱鬧,小孩感到奇怪,問:“這座城什麼時候建在這裡的?”同行的人要他不說話,牽他進了城。進城後,城門忽然關閉,只見滿城都是燒紅的鐵和火焰,燙得腳痛不可忍。小孩大聲呼叫,奔向城門,但四面八方的城門都已緊閉。這時,有一個采桑葉的人,看見小孩在田裡號叫哭泣奔跑,以為他發了瘋,就回去通知孩子的父親。他父親來了,叫他的名字,小孩應聲倒地,城與火都不見了。父親見他兩個膝頭以下已經燒焦。小孩將經過講了出來,父親抱他回家,請醫生治療,但兩膝以下只剩下了骨頭。

  地獄本是自心所造,自心所顯現的。福力深厚的人,地獄就成天堂;罪業深重的人,天堂變為地獄。就好象害瘧疾的人,一時冷得全身發抖,咬牙切齒,好象臥在冰天雪地之中,一時又汗流如雨,熱不可耐,好象坐在火爐之中,而沒有害病的人並不感到奇寒酷熱。這就說明一切唯心所造。小孩聽到有人說有鳥蛋,這是自心的無明ヾ所顯現的聲音;桑田邊出現的城鎮,是自心所現的冤業城;滿城是火,這是自心所現的煩惱火;城門緊閉不能出來,這是自心所現的牢獄門。因此說,地獄不遠,就在目前,隨人的業報ゝ而顯現。

  注:ヾ無明,就是說愚癡昏暗之心無法明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的別名。一切眾生都因無明而輪回六道。本業經上說:“無明就是不明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說:“於法不了為無明。”同四說:“無明就是愚癡昏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唯識論六說:“雲何為癡?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ゝ一切眾生所造善惡業因的苦樂果報。又是說業因與果報。造善因得善報,造惡因得惡報。寶積經九十六說:“閻羅常常告訴那些罪人,你們的罪一絲一毫都不是我捏造的,你們自己造罪,今天得業報,自作自受,無人替代。”南本涅盤經六說:“那些薄福人受業報故。”法華經序品說:“善惡業緣,受報好丑。”宗鏡錄二十六說:“命是一期之業報。”

  勸婦女

  女子以酒食為禮儀,所以屠割烹煮,往往習以為常。如果不是前世善業深厚,就難以毅然信從戒殺。既然主管一家飲食等事,那麼一家的生殺大權,大部分就操在婦女手裡。愛惜生命的人,難道可以不用慈悲的道理去教導她們,培養她們的美德嗎?

  補充:《詩經》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個淑女應當彬彬有禮,善良慈悲,特別是不敢殺生。如果一個女子,手拿屠刀,於所殺生命毫無憐憫之心,那麼她就失去一個女人應有的本性。過去,女人雖然在家殺雞殺魚,但我們還很少看見女人作屠夫的。現在,女人作屠夫,也大有人在了。一個女人失去了溫柔賢淑的性格,恐怕也是男人所忌。沒有哪個男人,願意去找一個凶神惡煞的妻子。人人喜歡淑女,而要作一個淑女,就要從小事做起,從家庭做起。所以,我認為女人是特別要戒殺的。

  從佛法來說,已經身為女子,就要知道這是報應的結果。雖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女人一樣可以成佛,但在時間上終究有距離。所以,今世為女人,就應當處處為善,早日女轉男身,解脫六道輪回。不過,我在這裡,還要樹立女人們的信心。女人在末法時代,慈悲心反而超過男人,解脫的希望比男人更大,信仰三寶,反而比男人更多。這是佛陀的預計,並不是我的捏造。現在,我們已經是末法時期,所有的婦女應當振奮起來,樹立解脫的信心,早日找到解脫的道路。

  寫經擺脫死後痛苦

  (出《法苑珠林》)

  唐龍朔元年,洛州的伍五娘,死了一個多月時間,托夢給她的姐弟說:“我幼年時患瘡,殺了一只螃蟹塗在上面。病雖然好了,但我已經墮落到刀林地獄。現在有七刀刺在身上,痛不可忍,希望你做佛事救我。”姐姐就把她生前的衣服布施給淨土寺,寶獻法師為她書寫《金剛經》七卷,寫完後,又夢見她致謝說:“今天七刀都已拔除,蒙福托生了!”

  有補於病,都不能殺生,何況無故殺生啊!

  補充:現在有專殺螞蟻作藥的事件發生,還有其他殺生作藥的事,這都有違上天好生之德。雖然救死扶傷乃大功德事,但以彼之命治彼之病,必得因果報應。何況那些藥商其目的只為牟利,初無救死扶傷之意,其所釀果報痛苦就會更大了。

  蠅蟻索命

  (出《觀感錄》)

  明末,無錫余氏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持齋奉佛。但他平生最討厭蒼蠅螞蟻,一見就殺。七十二歲時,病得很厲害,大喊有無數螞蟻爬入口中,又喊有千萬蒼蠅都來索命。一會兒,他看見引魂童子來,就死了。

  從余氏平時喜歡殺蠅蟻以及臨終惡報的現象來看,那麼他一生所謂持齋奉佛,一定只是做做樣子罷了。否則的話,如來有無量威力,至心念佛一聲猶能免除宿世重罪,哪有一生修持,反而不能免除現在之業啊!並且哪有真心奉佛,反而還要殺死蠅蟻啊!

  勸不要養貓

  人造惡業,就像繁殖葛籐一樣,一發而不可收拾。例如,以養貓來論,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所造惡業只不過是捕鼠殺生罷了。如果以明眼人來看,就能知道會滋生無量惡業啊!今試略說一二。因為老鼠本來無意害人,但我們忽起惡意要殺它,這就是“無緣殺”。我們自己無法殺它就利用貓來殺,這就是“教他殺”。看見捕鼠心裡高興,這就是“隨喜殺”。看見捕鼠口裡稱贊,這就是“贊歎殺”。驅使貓到有老鼠的地方,這就是“方便殺”。想要貓天天捕鼠,這就是“誓願殺”。本想養貓用它來吃盡自家老鼠,而貓正想吃盡自家老鼠,這就是“正殺”,也是“通心殺”。本想養貓用它吃盡自家老鼠,但貓反去吃鄰家老鼠,這就是“盜殺”,也是“隔心殺”。養貓只是為了殺鼠,但又烹魚給它吃,這就是“增益殺”。使親鄰仿效,後輩仿效,這就是“輾轉無盡殺”。如此無量惡業,都從養貓那最初的一念引發開來,怎麼能夠不警戒呢!

  老鼠報恩

  (出《古史談苑》)

  李昭暇參加會試,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感覺不太好,就丟棄到一邊,馬上被一只大老鼠銜到枕邊,丟了三次,老鼠也銜了三次。主考官很驚異就取錄了他。發榜後問其原故,李回答說:“我家已三代不養貓了。”

  家中多養一物,就多造一種罪業。《菩薩戒經》說:“如果佛弟子長時養貓狸ヾ豬狗,就犯輕垢罪ゝ。”《優婆塞戒經》說:“養貓狸獲罪,養豬羊等獲罪,養蠶獲罪。”經典記載很多,可惜世人無緣看見。愛惜物命的人,種花養魚之類,都不可率性去做,因為會引來很多殺生的牽累。請仔細思考,不要認為是迂言。

  注:ヾ狸(lí離),即狸貓,又叫狸子,俗稱野貓。象家貓,淺棕色,有褐斑。吃鳥和小獸,常盜食家禽。

  ゝ比重減輕一等,玷污淨行之垢惡也。

  勸生日祝酒

  (以下說吉慶不宜殺生)

  生日祝酒,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是,應當想想,今天兒孫滿堂,舉杯祝壽的時候,正是從前父母悲傷、辛勞生我的日子。今人一遇壽誕,放肆殺生,廣宴賓朋,無量親恩,一點也不想報答,太奇怪了啊!嗚呼!人子一生費父母無量精神,增父母無量煩惱,到白發蒼蒼,還要以殺業拖累親人,怎能安心?在歷史上,唐太宗位居萬乘之尊,尚且生日不敢為樂,何況其他人呢?敬告仁人孝子,每逢生日,應當反省自己:今天不能尋歡作樂啊!當年父母,為了我這個身體,生死置之度外,正在這一天。今天不能尋歡作樂啊!當年過此日後,慈母夜夜朝朝,抱我乳我,推燥就濕,數年不能安眠。今天不能尋歡作樂啊!我現在兒孫滿堂,安享富貴,不知父母托生何道,此時苦樂如何。應當多做善事,以資冥福,怎麼還能忍心在母難之期,飲酒高歌呢?

  送經答謝

  (昆邑共傳)

  昆山徐母許太夫人是翰林公錫馀之母。持齋好善,禮誦不停。崇祯丁丑冬是她的六十大壽。這一天,她只是修福齋僧,將親友壽禮,刻《法華經》一部,回禮仍用素菜,把所刻的經,每人各贈一部。聽到此事的人無不羨慕,夫人以後身體康強長壽,子孫發達。

  他人做壽時,用酒肉腥膻應酬客人,反招短壽之因。徐母用法味酬恩,就種下了長生之果。誰得誰失,何去何從,請平靜心態,仔細思考。

  福事酬賓

  (思仁目擊)

  昆山張冰庵,諱ヾ立廉,崇祯丙子年鄉試考取。他家代代修德,虔奉三寶。張公尤其精通教乘,雅志禅宗。康熙已未秋是張公六十大壽,送禮的人接踵而至。張公就將禮金匯集起來印刷《普門品》、《大悲咒》數種經書。他的回禮也一如許太夫人盛舉。片鱗只凫都沒有傷害。

  親友賀壽,世人都認為是喜祥之舉,實際上完全不對。人若修善,自然享受長壽。何必大張旗鼓,人人稱賀。唐虞以前,壽命都有百多歲,卻無慶賀之名。此後福德漸薄,壽命漸短,所以受賀漸早。嗚呼!這正是三災ゝ將至、人壽短促的預兆,不可不知。先生所作所為,真是與平常人大不相同啊!

  注:ヾ諱(huì誨),生稱名,死稱諱。

  ゝ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有大小的分別,大三災是世界將毀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馑、疾疫、刀兵三災。

  布施壽禮

  (恩仁目擊)

  武林袁午葵,諱滋,寄居昆地,好善不倦。康熙己卯孟夏,正值五旬之誕,與他有交往的社會士紳,聚集壽禮來祝賀。袁公無法拒絕,就匯集大家到景德寺,把所有壽禮全部布施救濟貧人以及孤寡殘疾者,並且又自己拿出幾金,貯存到同善會中,以作答謝。

  果子成熟的時候,落地已經指日可待;樹木長大的時候,砍伐已經就在近期。因此,聰明的人過了中年後,就應當把家室作旅捨想,把眷屬作同伴想,把光陰作少水魚想。如果等到眼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之後,還要放肆殺生,迷而不悟,那麼此人也太愚蠢了。

  勸節日殺生的人

  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傷。為什麼呢?人在此時,歡呼暢飲;物在此時,魂飛魄散。人在此時,骨肉團圓;物在此時,母離子散。人在此時,穿新衣,賀新禧,山珍海味,杯盤狼籍;物在此時,血淋漓,腸寸斷,肝腦塗地,慘不忍睹。因此,節日殺生,是第一等殘忍的事情。試於操刀的瞬間,蓦地回光返照,雖然佳肴在前,也必定黯然神傷了。《梵網經》有良辰吉日不敬戒,就是說的這樣的事啊!

  鵝死救趙

  (見《戒殺現報》)

  明末杭州府庠趙某,仁慈不殺。要過年了,有人送來一只鵝,家人想要殺烹,趙極力阻止。除夕又請殺烹,趙又阻止。拖延到端陽節,家人又請殺烹,趙發怒,又被阻止。本月十七日,趙患病。到六月初一,病勢危急。看見青衣鬼把他帶到陰間衙門,有三人投訴,判官一一接覽,又見某某,並楊氏老婦,也被抓來了。正要審訊趙某時,忽見一鵝,站起來說人話,對趙說:“你快走,我代替你了!”趙從原路回來,看見自己的屍體放在棺材上,以魂合體就蘇醒了,而鵝在當天,已經自己撲殺在籠內,所見三人都在同日死亡。

  生死之事,父子不能相代。趙雖然對鵝有恩,但鵝又怎能代趙而死呢?法性圓明,眾生同體,互融互攝。精誠所至,怎能沒有感應?鵝能救趙,不能說沒有道理啊!

  勸生子殺生的人

  富家生一子,珍愛如寶玉;物類若繁衍,便作菜中肉。清夜一提醒,此心何太毒?願將《地藏經》,與君三復讀。經上說:“閻浮提人,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殺生,宴請親朋。否則,就會使兒子和母親都不得安樂。”由此看來,想要求得兒孫長命富貴,萬萬不能殺生啊!世人每遇生子,就有一種鄙夫,爭著來討喜酒。口中雖稱祝賀,心內實為酒肉。愚癡的人不知不覺被他動搖,小則烹雞烤凫,大則殺豬殺羊,致使來世今生,怨怨相報,這樣又有什麼好處呢?

  烹羊速報

  (出《法苑珠林》)

  唐顯慶中,長安某氏,生兒滿月,大宴親朋。想要殺一頭羊,羊多次向屠夫跪拜,屠夫不予理睬,竟然殺死。一會兒,羊放入鍋中烹煮,產婦抱子觀看,鍋忽自破,沸湯沖入猛火,直射母子頭面,頃刻都被燒死。

  佛陀在世時,一個鬼王有五百兒子,最小的叫作嫔伽羅。鬼母凶暴,吃別人的兒女。世尊把她的小兒子藏到缽內,鬼母飛行天下七天找不到,向佛陀詢問。佛說:“你有五百兒子,僅僅失去其中一個,為什麼就會愁苦憂慮呢?世人生子,難道就不愛惜嗎?你為什麼要吃他們呢?”鬼母回答說:“我今天如果能夠找到嫔伽羅,從此以後就不再殺世人之子。”佛告訴她兒子就在缽內,鬼母同五百兒子取缽,用盡神力不能動一絲毫,就又來懇求世尊。佛說:“你如果肯受三皈五戒,我就歸還你的兒子。”鬼母就在佛前受持三皈五戒。佛說:“好好守戒!你是迦葉佛時羯肌王的女兒,因為不持戒,所以得到今天的鬼道報應。”(詳載《雜寶藏經》)噫!天下象鬼母這樣的人難道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