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轉貼】乞丐與財主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47569)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5/10/20 上午 08:39:11
--  【轉貼】乞丐與財主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有個非常喜歡喝茶的財主,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無論貧富,只要來,他就吩咐下人好生招待。

一天,財主家門口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不言討飯,只說來討碗茶喝。下人連忙讓他進屋,給他倒一碗茶。

乞丐看了一下,說:「茶不好。」,下人見他懂,連忙換好茶來。

乞丐聞了聞,說:「茶是好茶,但水不行,需得上好的山泉水。」,下人看出他有些來頭,忙取了早有儲備的泉水再泡。

乞丐嘗了一口,說:「水是好水,但燒水的柴不行,柴需用名山陰面之柴。因為陽面之柴質鬆軟,陰面之柴質緊硬。」,下人終於確認這是個精通茶道之人,就連忙取好柴再烹,並請出老爺。茶重新上來,財主與乞丐對飲了一碗。

乞丐說:「嗯,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泡茶的壺不行。」

財主說:「這已是我最好的壺了。」

乞丐搖搖頭,小心翼翼地從懷裡掏出一把紫砂壺,讓下人重新泡一壺茶來。財主一品,味道果然不凡,立刻起身對乞丐作揖道:「我願買你這把紫砂壺,要多少錢都可以。」

但是這乞丐也是非常地喜歡這紫砂壺,並不想用來交換,乞丐非常果斷的回答:「不行,這個壺是我的命,我不能給你!」。乞丐連忙倒掉茶,收起壺就走。

財主趕忙攔住,說:「我願出一半家產要你這壺。」乞丐不言,執意要走。財主急了,說:「我願出全部家產買你這把壺。」乞丐聽了,不由地笑起來,說:「我要是捨得這壺,也不會落到今天這種地步。」說完,乞丐轉身就要離開。

財主急忙上前說道:「這樣吧,壺還是你的,你就在我家住下,我吃什麼你就吃什麼,但是有個條件,就是你必須每天讓我看看這壺,怎麼樣?」。財主太喜歡這東西了,所以在情急之下,只有想到這個辦法。

乞丐也在為每天的生計而發愁,有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不答應呢?為此,乞丐很爽快的答應了財主的要求。

就這樣,乞丐住在了他家,和財主同吃同住,兩人每天捧著這壺,無話不談,喝茶飲酒,好不開心。就這樣兩人開心的相處了十幾年的時間,成了無話不談的老知己。

時間慢慢的流失,財主和乞丐也慢慢的變老,顯然乞丐年紀比財主大,這天財主對乞丐說:你膝下無子女,沒有任何人繼承你的壺,不如你去世之後,我來幫你保管,你看如何?乞丐非常感動的答應了。

不久,乞丐真的去世了,財主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這把紫砂壺。剛開始,財主每天都沉迷在擁有這把紫砂壺的喜悅中,直到有一天,財主拿著紫砂壺,左右上下欣賞的時候,突然覺得現在的自己,似乎少了點什麼,這時,他眼前浮現出昔日與乞丐一起玩壺品茶的場景,一切都明白了。於是財主將紫砂壺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故事說完了,結局出人意料,其實,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東西都改變了,財主與乞丐間的情誼,已超越了這把紫砂壺本身的價值,再好的東西,沒有人與自己共享,就失去了意義,再值錢的東西,也沒有知己重要。

轉念想想自己的人生,什麼才是你心中最重要的東西呢?或許就是那個和你一起交心喝茶的人哪!

真正的知己,是一份懂得,一份相知,一種淡淡的陪伴與共鳴。猶如一杯清茶,淡然中,沁入心田。有時候,只要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便一切盡在不言中;有時候,只要一段文字,一次疼惜,便留下永久的感動。

生命中有一種情,不驚擾彼此的世界,只在靈魂深處同行;不妨礙彼此的生活,只在精神領域共鳴。

一生之中,有個懂你的人,便是最大的幸福。懂你的人,也許不在身邊,但一定在心裡。人與人,一場緣,心與心,一段情。

人生能相遇,已是不易,心靈若相知,更要珍惜!

朋友,淡淡交,慢慢處,才能長久,感情,淺淺嘗,細細品,才有回味。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6/12/16 下午 10:18:39編輯過]

--  作者:平禪
--  發表時間:2015/10/23 上午 04:50:55
--  

如來今宣妙蓮華

龍女獻珠見寶塔

化城藥草火宅喻

啟我悟性佛心發

 

佛陀講經: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说般若,法華涅槃共七年

如果人生可分成『死、生、長、壯、老、死、生、長、壯、老、...........』, 那麼我認為,華嚴經為死的部分,阿含為生的部分,方等為長的部分,般若為壯的部分,法華涅槃為老的部分。

 

死人只有靈魂沒有實體,但能像菩薩一般的明白宇宙真理,所以佛陀對菩薩講華嚴經宣示修行的重要性,人出生後接著講阿含經,成長後講方等經,再講較深的般若經,最後講法華經,  宣示人人佛性具足,總結如果依法修行,人人成佛,所以法華經為經中之王。

 

少年懵懵懂懂,到了老年,各個都才明白人生是怎麼一回事,感嘆時不我予,後悔虛度光陰。  如果各個年輕人都能明白老年人的境界,這樣雖然有點像小學生在讀博士,也未嘗不是好事。

只可惜多數人不知法華經的好處,如法華經中所說,罪根深重及增上慢離席比丘般,無緣修學法華經,實屬可惜。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6/12/16 上午 10:21:51
--  【轉貼】為什麼紫砂壺不能沖泡兩種茶葉?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紫砂壺是中國一種傳統茶壺, 相傳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間。 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宜興紫砂礦土。 因產自江蘇宜興, 又稱宜興紫砂。 好茶者認為, 用紫砂壺泡茶, 茶味雋永醇厚, 紫砂壺因泥礦配合窯燒(還原燒)造成特殊的雙氣孔結構, 能充份透氣產生活性轉換水質, 改變茶香茶味, 因此茶壺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的記載, 文章指「創始; 金沙寺僧, 久而逸其名矣, 聞之陶家雲, 僧閒靜有致, 習與陶缸、 甕者處, 摶其細土加以澄練, 附陶穴燒成, 人遂傳用。 」該書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紫砂茶壺的專論, 反映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 但是考古發現紫砂壺宋代就已經大量生產, 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出土。 當時調查人員就認為「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 盛於南宋, 下限延至明代早期」1982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曾斷定, 「紫砂器」創始於宋代, 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紫砂壺一直是文人藝術的一部分, 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 而紫砂壺的特殊性質, 也成為文人的生活中一個美好的追求。 因為紫砂壺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 善於吸收茶湯, 所以一把久經使用的紫砂壺, 即使不加茶葉, 單用沸水亦能衝出淡淡茶湯來。 為了有這種效果, 文人們還認為紫砂壺「一壺不事二茶」, 就是害怕兩種茶的味道會互相影響。 因此, 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沖泡出的茶湯才能保持原味的鮮度與純度, 否則今天烏龍, 明天普洱, 後天花茶, 那麼必然茶味混沌, 了無個性可言。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有些人為了在壺內形成「茶山」, 使其看來更具古意。 所謂茶山就是紫砂壺長期使用, 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 俗稱「茶山」。 有了茶山, 即使倒入白開水, 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 於是就有人泡茶後將茶葉留存其中, 任其陰乾, 但在高溫多濕的地區, 黴菌極易孳生其間, 若就衛生觀點考量, 此法實不足取。 更有些人泡茶後, 故意將最後一泡茶湯存於壺內, 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 認為此法可收內浸外養之效。 殊不知, 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擅於吸附茶湯, 自然也易於吸收黴菌。 以此養出的壺, 只怕日後沖茶時, 亦會帶有異味, 甚至有礙健康, 實是得不償失。

但其實兩茶混泡, 亦無不可, 《陽羨茗壺系》有載: 「壺宿雜氣, 滿貯沸湯, 傾即沒冷水中, 亦急出水瀉之, 元氣復矣。 」請先充分洗淨壺內外後, 再注滿沸水, 靜置幾分鐘再倒掉, 如此反覆幾次, 便可正式使用了! 但為防某些砂壺胎薄易裂, 因此古人所謂「……傾即沒冷水中……」的做法應斟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