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討論]顯教如何才能更興盛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7344)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06:45
--  [討論]顯教如何才能更興盛

顯教如何才能更興盛

本討論是源自靜涵兄的下面貼文,而討論「顯教如何才能更興盛」,小弟另開這主題,大家來發表你的看法....


有此妙法,何愁顯教不興-永明延壽禪師開示的修持法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7316&page=1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上午 08:08:33編輯過]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10:22
--  

師兄回應:

感謝師兄的分享,從很久以前就很想知道永明延壽禪師的日用108佛事,今日終於知道了。但這種隨事歷心的修行方式是以亂止亂嗎?想來不可能?但這不是和淨土的「一心皈命,執持名號」相反了嗎?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上午 08:11:07編輯過]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11:56
--  

楊松裕師兄回應:

本來!敝人內心深處還在做「最後掙扎」要不要『貼出』『個人的思路』?(貼文早已完成兩天)看到了!靜涵師兄貼出「永明延壽」的『每天都要作到的這一百零八件佛事加上有此妙法,何愁顯教不興標題;個人決定『拼』了!『併』原因就在:

第十五,晨朝。禮《妙法蓮華經》真淨妙法。普願一切法界眾生,同證法  華三昧,咸生彌陀淨方。妙法蓮華經除了「安樂行品第十四」外,無有一法「可言」及。不能因為『他是永明延壽』或是SRC一律平等『都是』迷信妙法蓮華「經」裡的『經王』說。

    第廿九,黃昏,禮《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清淨法藏。普願一切法界生行無所得之方便,具一切種智之圓門。』六百卷要在『黃昏?每日禮多少「卷」?「永明延壽」規定每日《妙法蓮華經》一部七卷逐品,但沒有規定禮《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多少卷或多少品「相信」「永明延壽」說者,請問:「你」如何禮?

 

 

顯教所以不興要不要檢討?敝人「不會」主動去「找」『作古』人的麻煩!也不主動「找」「還沒有作古」人的麻煩!

「古人所作」「非俱不可用」但『要』過濾後再「貼出來」,不要把責任推給『作古的人』要像靜涵兄一樣;加上自我的『認定』承受『自我』的責任,這是敝人的建議。(回應用文;續文在個人貼文區再發表)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12:49
--  

探所者師兄回應:

永明延壽禪師這樣做真能夠讓顯宗興盛???

事實上證明:沒用

光是密宗不談

中國八宗自從明代之後除了淨土宗及禪宗外,其他都彰而不顯

漸漸衰敗

尤其是唯識宗一度斷絕

這是不爭的事實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13:55
--  

師兄回應:

探所者師兄:

  別胡亂講話,中國從古自今,廣大民眾是以文盲居多,且大都經濟不寬裕,這情況即使在佛門中也是一樣,形成金字塔的結構,所以淨土宗「一心唸佛,執持名號」,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且農禪合一的風格,這種教學方法特別適合中國。

  所以除禪淨兩宗外,為何其它六宗會幽而不顯,甚至將近絕跡不是沒有原因的,有很大的原因是受到經濟、戰亂、及識字率的影響。永明禪師的日用108佛事修行方法,仔細一看,會發現經、咒、佛號、懺悔、坐禪、說法等一一具足,這些方法你不覺得和現代佛教很像嗎?所以靜涵師兄說「有此妙法,何愁顯教不興」應該是指這個意思。

  近代中國佛教出現幾個弊病,如教出一堆佛盲、有經懺佛教的傾向、對經典中的咒語不注重的問題存在。而用永明禪師的修行方向就不會出現這種偏差了,這樣佛法還能不興旺嗎?。

  ※題外話,師兄,你知道現在世界上最注重楞嚴、唯識的一批人是誰嗎?你可能不曉得,就是西方的心理學家。西方人研究心學達到一個高度,轉而向宗教取經,以科學實證的方法下去驗證,尋尋覓覓,找到唯識時嚇一大跳,唯識講五十多個心所法,而用現代心理學陸陸續續已經證實了二十多個的存在,這些老外像發瘋一樣的研讀,每天禪坐,不斷的請懂楞嚴的人來為他們上課,不斷研究禪學唯識,師兄有興趣的話,請去看陳軍教授的「佛教心理學」,教授的研究經費,星雲大師是贊助了不少,可頗一觀。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16:15
--  

探所者師兄回應:

以下是引用在2007/6/20 下午 12:12:27的發言:

探所者師兄:

  別胡亂講話,中國從古自今,廣大民眾是以文盲居多,且大都經濟不寬裕,這情況即使在佛門中也是一樣,形成金字塔的結構,所以淨土宗「一心唸佛,執持名號」,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且農禪合一的風格,這種教學方法特別適合中國。

  所以除禪淨兩宗外,為何其它六宗會幽而不顯,甚至將近絕跡不是沒有原因的,有很大的原因是受到經濟、戰亂、及識字率的影響。永明禪師的日用108佛事修行方法,仔細一看,會發現經、咒、佛號、懺悔、坐禪、說法等一一具足,這些方法你不覺得和現代佛教很像嗎?所以靜涵師兄說「有此妙法,何愁顯教不興」應該是指這個意思。

  近代中國佛教出現幾個弊病,如教出一堆佛盲、有經懺佛教的傾向、對經典中的咒語不注重的問題存在。而用永明禪師的修行方向就不會出現這種偏差了,這樣佛法還能不興旺嗎?。

  ※題外話,師兄,你知道現在世界上最注重楞嚴、唯識的一批人是誰嗎?你可能不曉得,就是西方的心理學家。西方人研究心學達到一個高度,轉而向宗教取經,以科學實證的方法下去驗證,尋尋覓覓,找到唯識時嚇一大跳,唯識講五十多個心所法,而用現代心理學陸陸續續已經證實了二十多個的存在,這些老外像發瘋一樣的研讀,每天禪坐,不斷的請懂楞嚴的人來為他們上課,不斷研究禪學唯識,師兄有興趣的話,請去看陳軍教授的「佛教心理學」,教授的研究經費,星雲大師是贊助了不少,可頗一觀。

你的發言更加證明我所說的都沒錯

正因為從明代之後的佛教情況是一堆佛盲、有經懺佛教的傾向、對經典中的咒語不注重的問題存在

所以就算有永明禪師的妙法也無濟於事

對顯教的興盛完全沒有任何幫助

事情的重點是[梅]你完全沒有看清楚

不懂得文字\'一堆佛盲怎麼用永明禪師的方法去做???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17:40
--  

靜涵師兄回應:

坦白講,與其用心理學來理解楞嚴,還不如先將印度瑜珈學先作好,佛教心理學在國外已經行之已久了,陳君的學說,是以世間法看佛法,學術見解,倒也無不可。只是如果是修行的話,還是回到修行本位比較好一點。

唯識是要在瑜珈本位上來研究比較實在,持誦真言是其中一條路。但是藏傳佛教是繼承佛教瑜珈的,所以可以獲得比較完整的理解。

至於您提出的各家教法在唐以後會產生絕跡問題,首先關鍵是在會昌法難。因為大乘佛教八宗裡面,教下三家:法相,華嚴與天台,實際上法相宗與其說是衰亡,事實上是還沒有成為氣候,華嚴宗的問題也是氣候尚未形成,這兩家都是要等待開元年間真言宗在中國大盛以後,與真言宗相結合成為一宗。事實上在會昌法難以前,此三家確實有合流的現象。會昌法難以後,真言宗銷亡,連帶解釋真言宗的法相宗也跟著消亡了。事實上法相宗過去主要是皇家支持的對象,和真言宗一樣,華嚴宗也是如此,這三家一旦失去皇家的支持,就很容易衰亡。天台宗則不是這樣,雖然陳隋時代受到皇帝的支持,但是天台到唐代以後,盛況不如從前,也還是地方一霸,在江南有相當的勢力。律宗,事實上有佛教的地方,就會有律宗存在。唐代是由南山祖師道宣大振宗風,受到皇家的支持。唯獨淨土宗與禪宗,長期在民間經營,特別是禪宗,在會昌法難發生以後,這些仰賴皇家供養,仰賴寺廟,寺眾,儀軌與道場,甚且是排場的宗派,一夕之間崩盤。會昌法難的時候,唐武宗規定限制各州郡寺廟數量,各寺僅能存留廿位出家人,而不是宗派為單位去限制,結果很多寺廟被拆毀,像是江南的寺廟,在梁武帝時代不知道建了多少寺院,很多都被拆毀,就像文革時期那樣。出家眾大量要求還俗,不還俗的就處決。這把中國佛教作了致命性的破壞。後來繼位者唐宣宗要恢復被毀的寺院,召回還俗的出家眾,躲在山林裡面有很多是修行禪宗的出家人紛紛回到寺院重建,原先是屬於各宗的寺廟,後來紛紛都變成了禪寺,這就是後來禪宗成為一家獨大的原因。至於淨土宗,在善導大師提出稱名念佛,並且用親民的作為提倡佛教,在民間深耕很久,久之就成為禪僧們用來補助修禪的法門,後來也有禪僧用此來作為了脫生死法門,於是在宋朝就出現禪淨雙修的局面。

中國大乘佛教八宗,事實上除了禪與淨還留下完整的行法與僧制以外,其他各宗只留下思想,屬於清規儀制的已經很少了。就連天台宗寺院也都使用百丈清規。所以現在很多人上課上"八宗綱要",可是都是指思想而已,真正的"八宗綱要"事實上是八家不同修行成佛的法門,在唐朝是有八種不同特色的僧團組織,有八種不同的清規,這個東西已經很少人研究了,末學曾經投入過所以才知道。永明延壽禪師事實上是禪宗的祖師,但因為提倡淨土法門,所以也被淨土門人納入淨土祖師的體系。實質上大家都可以看到,永明延壽禪師是容納八家行法進入寺規當中,等於間接在復興八家修行儀軌。但是後人根器問題,大概也不容易受持這一百零八種行法,只能隨緣盡份。但是中唐到五代,中國佛教是以禪宗為主的發展路線,宋朝以後,就是禪淨雙修的路線,到了明末,可以說是淨土為主,禪宗為輔的天下了。乃至今日,中國佛教是以淨土法門為主。

華嚴,法相,基本上都是真言宗行法的"前行"。因為華嚴的思想與真言宗普賢王如來思想是結合的,法相宗事實上可解釋的範圍非常廣泛,只要是修行禪法,瑜珈的都可以應用。所以,除非你不修行止觀,法相思想等於是沒有甚麼大路用。

要了解法相思想,一定要了解禪法,止觀與瑜珈。特別指出:印度沒有甚麼瑜伽或瑜珈之分的,通通都是Yoga,各位只要知道,婆羅門教的"瑜珈經"是Yoga Sutra,而瑜伽師地論是Yogacara bhumi,就知道,瑜珈和瑜伽是沒有分別的。所以我建議,研究瑜珈術,瑜珈經都有助於了解佛教瑜珈。

你所說的經懺,坦白講,根據百丈清規裡面是有規定,寺院本來就可以為在家居士舉行經懺法會,這在敕修百丈清規與很多禪林清規都有規定,但是重點是,這些經懺主要是在寺院裡面舉行。這種經懺設置的目的,原來是給寺僧種福田,也是和在家居士結善緣,但是在家人太多了,家家都有喪事,有些禪寺為了要讓在家人方便,翻山越嶺直接到檀越家裡面作佛事。寺廟少,人手不夠,才出現了有在家人披起祖師衣,從事同樣的工作,變成了"師公"。

大家千萬別誤會,把"經懺"看作是中國佛教"墮落"象徵,這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經懺"本來是禪林修行的要務,清規都有規定,而且也不限制在哪一宗派(元朝以後,不論是禪門,天台宗與律宗都有)。中國佛教發明懺儀的宗派是天台宗,拜經懺的目的是為了要促進止觀定慧用的,到了宋朝,有八宗融合趨勢,於是天台宗傳人四明知禮,與慈雲遵式都主張拜懺是為了消業障,而且主張禪淨雙修與台淨兼修,華嚴宗後人淨源也在華嚴宗復興基地的道場,大力倡導拜懺,著名的楞嚴經,圓覺經都是華嚴宗倡導的法門,所以這些都與天台法門的融會在一起進入了禪門清規裡面,變成宋朝以後,大家都研究圓覺經,楞嚴經與法華經,甚且很少人知道,大悲咒是因為大悲懺的關係也進入了禪門裡面,所以貼出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今天的課誦,其實就是八宗兼弘的形式,詳細內容我還在研究。


楞嚴經的壇場,主要是來自楞嚴經的修證儀,這是一個屬於天台式的楞嚴經懺悔儀軌。這個法,如果我想的沒有錯,總共要修廿一天,天天都持誦楞嚴咒。最後祖師有開示,修這個儀軌,可以得到須陀洹,不然也會見到如來摩頂,自己知道決定成佛無疑。原先愣嚴的這個法,是華嚴宗祖師淨源所製作的。有關楞嚴經的功德,在下就不必多說,後來楞嚴咒不但成為禪門行門之首,更是列為咒王。其實不論是楞嚴咒,大悲咒與十小咒的修持功能,主要是在於幫住禪定,參禪。佛教的清規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今天這樣,早課誦楞嚴咒,大悲咒與十小咒這樣的,禪門本來是以參禪為主的,屬於課誦的部分,是每天"放參"以後,大殿集會才誦經"觀音經",也就是"普門品",也有其他經典的。禪門主要的功課還是每日六支香。到了元朝有"敕修百丈清規"出現,規定天下所有的寺院都要奉守百丈清規,到了明代,明太祖更是規定,寺院不用百丈清規者,一律法辦。這就出現了到今天都還這樣的:不管是中國佛教哪宗哪派,只要是中國佛教的,通通都是用百丈清規。自然早課也一概都是楞嚴咒,大悲咒與十小咒,晚課則是彌陀經等,這樣的功課模式可溯至明朝。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24:37
--  
[推薦]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下午 12:39:03
--  

"佛盲",這個名詞是有些誇張了。老實講,我最近閱讀一些叢林清規,才知道叢林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情。不用說是禪門,還有天台宗的清規,律宗的清規,不過特別的是元朝的時候,因為敕修百丈清規出來,朝廷頒布天下通用,明朝又延續,清朝也延續。各位可能不知道,也可能知道,中國佛教的寺院,僧團教育是師師相承,這種制度算是佛陀時代的制定下來,佛陀時代,僧團因為人數眾多,不可能由佛陀一一親自教導,所以才發明了上座的制度,佛門裡面有"長老",其實長老就是教授法師,這也就是說為何佛門內,長老的地位如此崇高的原因。大抵上,過去中國的佛教,也是這種師師相承,佛門內重視這種師兄弟的倫理關係,所以大家都彼此很尊重對方。後來的要尊重長輩,僧團內執事彼此分攤。是不是真的有所謂的"佛盲",坦白講,要講最不佛盲的,很可能就是學校裡面的學者吧?懂最多?其實不是,大學的佛學教授,很多在解脫道上,也是佛盲啊!大家不會否認。這暫且不說。

繼續講一個重點:禪門有禪門的規矩,台家有台家的規矩,律家有律家的規矩。這些叢林規矩,大家可是很嚴格在教導。拿禪家的規矩來講好了,行住坐臥都有,特別你想要知道禪家是怎麼生活的,在清規裡面有一篇"日用清規",這說明了從早上起床,是幾點鐘,甚麼時候用早齋,早齋有甚麼儀式,然後下來怎麼進行一日的生活,到晚上又怎麼生活。這種生活,我想參加過生活營,齋戒學會的學長們必然不會陌生。我自己參加三次齋戒學會,說真的,很嚮往這種生活。修行與生活的結合,或是以修行為生活,這就是禪宗清規裡面所講的"日用清規"。天天過這樣的生活,而且都在戒律的保護底下,你說是否會成為"佛盲"?坦白講,我自己的認識是:不太可能變成佛盲的。首先,飲食就比我們世間清淨,身口意也在戒律保障底下,還有一點,禪門除了每日例行工作以外,還有一定的典禮,好比每年四月十三日要舉行楞嚴法會,各位可能知道這麼一個法會,持誦楞嚴咒連續七天,到廿一天。我想,也許法師們書念得不多,可是長期在戒律保障,和精進修持,雖然不一定學問很好,但這一世下來,肯定是能獲得幾分功德。起碼也比在家人要好的。每年七月舉行盂蘭盆法會,也是度亡不少。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禪門古代的清規和現在不太一樣,因為禪門修行重點,在於每日六柱香的參禪。古代清規是沒有今天這種早課,起床以後要先拜佛,拜完佛以後,用早齋,早齋以後就進入禪堂開始,禪堂的六柱香才是每日的定課。有些寺廟在固定時間,放香以後會有小參,或者請師父開講座,或者誦經。這都是每日六柱香以外的功課。坦白講,真是這樣下去作,我想是不可能會有"佛盲"的。

台家的日用清規,基本上與禪門大同小異,不同的地方在於台家是修止觀。律宗也是,但律家每日功課不定,有的是持咒,有的是讀經,有的是拜佛。這點就有些個別的特色。

我的看法是這樣:如果都照律法執行,有條不紊,我想顯教一定興盛。

齋戒學會提供一個典範,所以才知道有這麼一種情況。其實,叢林生活也好,台家生活也罷,律宗的生活都好,重點就是,身體看好,經咒讀好,禪修坐好,每天律儀都看顧好,這樣對自己最有利,對佛教也有幫助。修行不外就是生活合理化。


--  作者:探所者
--  發表時間:2007/6/21 下午 12:52:53
--  

靜涵師兄:

看你也是還沒有看清楚重點在哪裡

你要知道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還要多的事實

你一味的只說出家內部的改革就能讓顯宗興盛???

台灣自稱佛教的人口有八百萬(大部份都是在家人)

可是事實有實修的人有多少??

討論顯宗興盛的問題應著手於在家居士身上

從在家人的身上去著手改革佛教

如何讓做才能讓學佛的在家居士能夠從顯宗教法上獲得利益

也唯有在家居士的護持顯宗才能興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12:54:50編輯過]

--  作者:軟體之美
--  發表時間:2007/6/21 下午 12:58:00
--  
以下是引用靜涵在2007的發言:
這一百零八條,也就是延壽大師用來檢點自己每天是否有做到的佛事

請教我一天如何做到一百零八條

時間上如何規劃?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00:51
--  

佛門的教育,坦白講和我們世間法的教育大大的不同。舉個例子,各位認為大學的學分,這樣目前的上課方法,是否能夠學遍那個學分的內容?我舉一個例子,中文系來說,文學史要上兩學年,才可能把三分之二的內容上完。很多在大學內上的課,幾乎都無法在一年內讓你學遍,大部分只能說是讓你學到"概論"。更不要講研究所,各位有機會旁聽研究所的課程,就知道,研究所根本就不是教你學會甚麼課程,是要你講出你學到了甚麼。所以不用功的同學就會倒楣。事實上在美國的大學,常常是學生課前就得把那本書,甚且是那幾本書得通通讀完,那上課的時候,常常是老師被學生考試,如果不用這種方法讀書,很多科目一年是不可能學好的。這是我們世間法的教育。

但是佛們大大不同。佛門的教育,沒有年限,也沒有學位。你是天天都修行,有時候就是聽師父講經,隨緣吸收,也是隨緣領悟。但就是那一個重點:律儀。

坦白講,中國佛教自己的僧團制度已經發展相當好,只是長期以來中國佛教大多只有發展僧團的佛教,對於在家信眾的教導,直到民國才開始有些改變。過去甚且有人把佛教當作職業,出家來當個住持,到處幫人誦經超渡,這就是所謂的趕經懺。實在講起來,認真落實清規,沒有經濟上後顧之憂的,不太可能去跑經懺。經懺就像台北的善導寺那樣,都在善導寺裡面作,不去外面作的。因為那種經懺是清規所允許,用來與檀越應酬。再不然,法會都是例行性,如釋迦牟尼佛生日,還有盂蘭盆法會,達摩祖師的紀念日,六祖大師的紀念日等等,這都是例行的。禪門有專門的功課在,這是自己求解脫的根本之道。修行即生活,生活於修行。可是在家人情況和出家人不一樣,在家人要上班,要看管家業,養小孩,要他們比照清規來生活,實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中國佛教過去對在家信眾教育,大概就是從蓮社開始。所以到現在台灣很多寺院對在家信眾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蓮社方式來進行。這也是正確的。我想只要你能堅持一定的律儀,各種教學步驟都作好,生活安頓好,過著有律儀的生活,自然人都能夠健康,也身心安樂。開心學佛,自然就快樂的往生。也是一條不錯的路線。

過去我們常在網路上爭論哪個法門好,我想每個法門都不錯,你看適合自己的,就好好修。跟著好的師父好好修行,我想自然善果可期。

不過,寺院與信徒取得適當的關係,這是很重要的。以前我曾聽一位師父講過,把在家人當出家人教育似乎不妥當。他這個問題就是指出在家人是應該有屬於在家律儀,但這個是中國佛教比較不熟悉的地方,我想這是有待發展的問題。

事實上,歷史過去曾經記載,假如是由在家人自己發展佛教,經常會演變成宗教亂象。好比元朝時代的白蓮教,明朝中葉的羅教,乃至清末的白蓮教之類的。這些幾乎都是在家人自己主導修行與律儀,甚且向傳統叢林挑戰,其實下場都不太好。到底,法還是有賴僧傳。

說是時代在改變,其實不變隨緣,也要能夠隨緣不變。


--  作者:am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03:02
--  
以下是引用軟體之美在2007/6/21 下午 12:58:00的發言:

請教我一天如何做到一百零八條

時間上如何規劃?

認同軟體之美,請問靜涵前任版主,一天完成108項佛事,不用睡了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06:0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08:43
--  

有關一百零八條的時間規範,這要從永明延壽禪師的自行法的序文中探求。永明延壽禪師提出一點:這是用來檢點自己是否作到應有的修行:

先德有檢覆三業門云:夫剋責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檢校心。凡所修習,既知不及,彌增忽。何謂檢校?我此身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頃,有幾心幾行幾善幾惡?幾心欲摧伏煩惱?幾心欲降伏魔怨?幾心念三寶四諦?幾心悟苦空無常?幾心念報父母恩慈?幾心願代眾生受苦?幾心發念菩薩道業?幾心欲布施持戒?幾心欲忍辱精進?幾心欲禪寂顯慧?幾心欲慈濟五道?幾心欲勸勵行所難行?幾心欲超求辨所難辨?幾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幾心欲作佛化度生?......

我想這裡點出一個重點:檢點自己,是這個行法的重點,時間應該不是問題。照這個自我檢點進行,你自然可以安排適當的課業。

坦白講這一百零八條能夠做到,是相當不簡單的事情。我們只能朝著漸進方式來進行。先作到十條,下次進步到廿條,然後慢慢進步到一百條,總有一天你會進步到一百零八條。學佛有個設定的目標,也是很好的。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12:31
--  
有一種情況,這是我在齋戒學會過程裡面經歷的。事實上,叢林的功課,坦白講已經符合了永明延壽禪師自行錄裡面很多條,可以慢慢去數,有智慧的人就可以安排這樣的生活,要作到一百零八條並不難啊!在懺公座下出家,或是去淨律寺過這種生活,也許不是難事。我有個朋友就是去了淨律寺,他說規矩真的很嚴。
--  作者:探所者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18:49
--  

個人認為靜涵師兄都將事情看得太過簡單

問題在於如何推行\'推動的方法在哪裡?如何著手?

靜涵兄你至少要說個程序及具體實行的報告讓大家明白

例如:找一位大富豪在各大報(自由時報)的首頁下處刊登佛教重要活動訊息,讓每天看報紙的全台灣在家人能夠有多多接觸佛教活動的機會

舉辦不分佛教及各宗教都能參加的八關齋戒,讓在家人獲得利益

等具體的實行報告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01:20:17編輯過]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26:13
--  

戒律這種東西,如一般人所想,都是拿來限制你不應該做甚麼,一般人都有這樣的印象。但是,戒律有其積極的意義,想想看,你就是一個程式設計師。你要如何為"你",這一台電腦,來設計一個優良的程式?那就看你怎麼對"優良"來下一個定義了。

譬如說,我對"優良"的定義,就是"優良的生活"。那麼,你該如何去定義"優良的生活"?好比我就定義在:不要有病痛。那就針對"不要有病痛",下去設計自己如何不要有病痛,譬如說每天運動多少時間,食物要怎麼攝取,比例如何分配等等,諸如此類的。律儀這個東西,其實是很靈活的。人家幫你設計好了,你就是去了解這樣設定的理由,然後才去遵循。當你不了解這樣設定的理由,也許你會認為這是束縛。假如你懂了這個原理,我相信你會樂在其中。這就像是,你知道在兩三公里的路程,你會走路,超過了三公里以上,你也許會選擇搭車,夏天你會選擇搭有冷氣的公車。兩百公里以上,你也許考慮要搭火車。諸如此類的。

其實佛法也是資源,就看你怎麼整合,怎麼運用。如果一百零八條作不到,也許兩百五十條的比丘戒都有人在受持,還有那種八萬四千細行的,對不對?我也曾經問過像這樣的問題:八萬四千細行怎麼辦到的?去過蓮因寺以後,我明白了。原來那是一個自我生活設計的問題。你懂得設計屬於你自己的生活,符合一百零八條的環境,自然都能運作順暢的。說來說去,就看自己肯不肯做,還有就是決心去一步一步做到的。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28:27
--  

假如你願意登報紙照你的提議去做的話,我也很隨喜。

我的文章,主旨不在勉強他人,個人修行,原來就是隨緣盡份,一切都不勉強。上討論版,就是交流,增長知識。

願所見者,發菩提心,則我願足矣!勉強非我討論的本義。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01:32:32編輯過]

--  作者:探所者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1:42:00
--  
以下是引用靜涵在2007/6/21 上午 01:28:27的發言:

假如你願意登報紙照你的提議去做的話,我也很隨喜。

我的文章,主旨不在勉強他人,個人修行,原來就是隨緣盡份,一切都不勉強。上討論版,就是交流,增長知識。

願所見者,發菩提心,則我願足矣!勉強非我討論的本義。


這麼說的話就是你沒有這種具體的規劃囉

那麼靜涵師兄你說要讓顯宗興盛的心願,到頭來豈不都是...............空談?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01:42:38編輯過]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2:13:31
--  

要讓顯教興盛的重點,是從談與交流開始的,不是勉強他人去接受你的意見。討論版是開放的,這問題還得大家來看,你也是要看看大家怎麼說。在討論版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更何況,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大家都接受我的意見,我只是回答你對我的意見疑惑而已。

我可以告訴你:我並不空談,好嗎?我覺得,自己好好學佛,對於興盛顯教也是盡一己之力而已。

你也可以談,談談看你打算怎麼在自由時報上面刊廣告,讓大家知道持八關齋戒的好處,不錯啊!我很隨喜!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2:23:47
--  

更何況,談到規劃,說真的,最多我們只有規劃自己。我不是皇帝,其實元朝,明朝與清朝三代都對禪宗夠好了。降旨把清規頒授到各寺院去。清規也確實有好處,只是說在家人再怎麼樣都還是跟著師父來學。就算是百丈清規成為朝廷立下的佛教公制,但也是還有有志者願意復興他家的規制。佛教就是這樣百家齊放。我對自己確實有所規劃,但是不必人人都要跟著我。人人都有自己的方便道。

佛教雖說是從印度語文翻譯到中國來,不管是否有問題,好歹中國佛教並沒有走錯路,而且也開發出一條印度佛教意想不到的亮彩出來,這八宗雖非全自印度來,但經教也都是遵佛所囑。修行即生活,很好的理念。我自己覺得,假如我在古書裡面,讀到了一些好東西,蠻願意就貼出來給大家看,這就是我對興盛顯教的願望具體展現。

淨堂啊!要講方便,隨緣。成功不必在我,但也是隨緣盡份。各自努力。

這世上,一切都是點點滴滴的。多少令人崇拜的大師,對於後代,大家都取得了能夠利益他的那一面,這就足夠了。佛陀也是這樣,如果世間人都不信佛陀,大藏經消失,這也是緣分啊!拿得起,是因為你能夠放得下,這句話我真的花了好多工夫才學到的。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2:39:15
--  

講講自己這條梵文心路歷程,說真的,學了梵文不免對於漢譯佛典有些輕蔑,這是真的發生在我心裡,我承認。可是當我到香港去和老師談,老師的一句話把我點醒:他說,不管翻譯哪裡有狀況,但是中國佛教依然走出自己一片天地,這你必須要明白。這句話,我從此都放在心裡。

有學者講,禪家的修行與道家很像,坦白講,那又怎麼樣?你說與道家很像,我真的想請你也來體驗一下道家所沒有的清淨生活。坦白講,這份真實體驗,是世上買不到的。老師的話,讓我想起蓮因寺的幾天,才三天而已,我原來是要下山的,三點半要起來,早課作到六點,肚子又餓又累,還要打掃寺院各地,地上抹得一塵不染。可是三天以後,我開始有了第一個好眠,睡得很好!自然三點半又起來,也不用人家搖醒,自己都知道上早殿,一切都很自然進入軌道。這種經驗,世間上買不到的。我想不到世上竟然有這樣清幽的生活,非常清靜的日子,難怪最後一天總是有幾個人想要留下來。他們是為了這種生活,知道了學佛的好處而出家的。一百零八條,不要說這個,就連個五條戒律而已,辦得到的,不多耶!光一個不殺生,要你吃素,多少人為了這一條不敢學佛。但是讓你看到吃素的好處,讓你身體健康起來,我想你一定不會拒絕的。

我是凡夫,若說要有甚麼具體規畫,我想就規畫我自己吧。我能作得到的,假如你想要作,就可以告訴你。這討論版都是給有緣人來看的,真的願意結緣,才好交流嘛!想要鬥氣就別來了,你真的得到的也是這個"氣"而已。都是業力,清楚了就好。


--  作者:tom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2:58:59
--  

淨堂兄,你們兩個從佛網舊討論版吵到新討論版,可能前世有什麼仇?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不過大家都算理性。大家加油。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3:08:12
--  

這裡也介紹一個,可能大家都聽過,但是廣泛運用在師公於喪禮上唱念的"銷釋金剛科儀",大家可能以為這是師公唸的,多少有些不屑。可是這部"金剛科儀"可是影響中國佛教法儀發展相當大的一部儀式,也是把"金剛經"成功地介紹給民間的一部儀軌。講起來,你對它不熟,但是對於幾句詩文,你一定聽過:千江有水千江月,......人人有個靈山塔,......等等絕妙詩文,你恐怕不知道原來師公唸的是這種高水準的禪師所作的文章。

佛教法儀的民間化-從《銷釋金剛科儀》談起

明朝承繼元朝而立,由於元代對中國佛教的政策是頒布了《敕修百丈清規》,

佛在靈山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去靈山塔下修。

對於中國人來講,《金剛經》很深,但是這四句話,大家不會陌生,它來自《銷釋金剛科儀》。一般說來,以《金剛經》為核心的所發展出來的《金剛懺》有兩種,一是《金剛寶懺》,即以《金剛經》為主體,中間穿插佛號與懺悔文,這是寺廟裡面拜懺法會用的。另一種則是《銷釋金剛科儀》,也是以《金剛經》為母本發展,然用在喪家儀式上常見的超渡,引導亡魂懺悔往生的儀軌。由於後者內容比前者要精采,影響更廣,這裡介紹的就是《銷釋金剛科儀》。

過去佛學教育沒有今天這樣發達,很多人第一次接觸佛經很可能是透過拜懺的法會之上。這類法會大部分都是在寺廟裡面舉行,可是有一個特別的法會,不只是在佛教寺廟,就連道教,民間的宮廟,乃至馬路邊都有,可以說,全中國不管是在哪裡,都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法會,到底是什麼法會?答案是:「金剛科儀」。認真來說,《金剛科儀》可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儀軌,這從台灣的殯葬業者列作標準家祭儀式來為往生者「作功德」就看得出來。

《金剛科儀》是以《金剛經》為母本發展出來的懺本,主要功能是超薦法會上,對亡魂所做的開示,引導懺悔令其往生極樂世界的儀軌。現在流傳的《金剛科儀》,又稱《金剛科儀寶卷》、《銷釋金剛科儀》,或《金剛對卷》,據日本學者,吉岡義豐考證,是南宋僧人宗鏡所作,而流行於元明,乃至現代。這部《金剛科儀》可以說是南宋以來佛教在民間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媒介,不僅僅是在喪家法會上,還有遊方僧在街市化緣,說因緣故事來勸化世人,內容也包含這部《金剛科儀》,被列為「中國四大奇書」的《金瓶梅》就不止一次提到這部《金剛科儀》。就因為這樣,《金剛科儀》影響了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萌芽,白蓮教、一貫道的發跡都與這部懺有關。明代宗教家,羅清(後人稱為「羅祖」),就是在超薦亡母的儀式上聽到這部《金剛科儀》有所領悟,演譯出「無生老母」的信仰,他的理論後來成為「白蓮教」、「一貫道」等民間宗教奉為教旨。也因為《金剛科儀》的盛行,除了佛教以外,燃燈古佛、六祖慧能大師等人也廣受道教與其他民間宗教的崇拜。《金剛經》也成為民間最有名的經典。

到底《金剛科儀》有什麼魅力可以影響至此?《金剛科儀》固然以解釋《金剛經》為母本發展出來的,但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解釋《金剛經》內容的「對唱」部分。這種「對唱」形式淵源於唐代佛教的「俗講」,也就是對在家信眾講演經典義理的場合上的活動。這種俗講的活動,是一種結合了說唱的藝術形式,說一段經文以後,加上一段唱念,唱念的內容通常就是解釋經文,從經文內演譯出來的佛理。《金剛科儀》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這些唱念的內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不僅是用通俗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來表達奧妙的教理,有如禪宗「以心傳心」、「心心相映」的方式來開示信眾,聽者很容易就可以領悟佛理,不僅能夠升起對佛法嚮往之心,並能立刻掌握修道的信念,很多佛門著名的詩文都出自這部儀軌,廣為後人所引用與稱頌,因此可以說,這部儀軌裡面最具的魅力的所在就在講唱的詩文。以下就選幾個段落來說明,原文根據《卍續藏》的清代僧人,達基所錄的《金剛科儀寶卷》。

一、心地若能無罫礙,高山平地總西方

《金剛科儀》在說明這部經的主旨時就講:

「昔日如來金口演,至今拈起又重新;此經佛說數千年,無量人天得受傳;

憶得古人曾解道,更須會取未聞前;人間陽壽真難得,一寸光陰一寸金;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在家菩薩智非常,鬧市叢中作道場;

心地若能無罫礙,高山平地總西方;金剛般若體如如,翠竹黃華滿路途;

八百餘家呈妙手,大家依樣畫葫蘆。

這裡面有好幾句是佛門名言:「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又「在家菩薩智非常,鬧市叢中作道場;心地若能無罫礙,高山平地總西方。」這些話後來成為佛門修行者的格言。「依樣畫葫蘆」也成為後來的通行的俗語。

二、良馬已隨鞭影去,阿難依舊世尊前

《金剛經》開頭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具……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段話看起來只是說佛陀與弟子們才剛剛要開始法會。但作者卻有詩偈說:

「良馬已隨鞭影去,阿難依舊世尊前;乞食歸來會給孤,收衣敷座正安居;

真慈洪範超三界,調御人天得自如;西方寶號能宣演,九品蓮臺必往生;

直下相逢休外覓,何勞十萬八千程;百歲光陰瞬息過,其身畢竟化為灰;

誰人肯向生前悟,悟取無生歸去來!」

作者善巧以世尊與弟子們剛剛托缽歸來這段話,就拿「良馬已隨鞭影去,阿難依舊世尊前。」來起頭,烘托出開悟的人早就應該隨同鞭影下的良馬一樣飛奔輪迴而去,為什麼還要學著尚未了生脫死的阿難還跟在世尊的跟前?當然阿難是示現來代表眾生向佛陀請法的菩薩,不過作者強調,與其跟在大師面前多聞,不如退坐好好修行,與其臨淵羨魚,何不退而結網呢!所以作者就直言:「西方寶號能宣演,九品蓮台必往生」,如同「一跳龍門雲外望,莫作黃河點額魚」一般,好好念佛往生,就不必再有「阿難依舊世尊前」的浩歎了!

三、七重寶樹人人有,九品蓮台處處開

經上說到:「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服其心……即非菩薩。」這段,作者有一段開示:

「生死涅盤本平等,妄心盡處即菩提;頂門具眼辯來端,眾類何曾入涅盤?

覺後再甦無一物,了知生死不相干;七重寶樹人人有,九品蓮台處處開;

不涉一程親見佛,圓音時聽悟心懷;擲卻閻浮似草鞋,更無一物可開懷;

靈明一點輝千古,超日月光歸去來!」

好一句「生死涅盤本平等」!又好一句「覺後再甦無一物」這兩句話充分把佛法般若要義合盤全部託出。但作者最有力量的一句話:「擲卻閻浮似草鞋,更無一物可開懷」道盡了娑婆世界苦空無常的無奈感,還不如「不涉一程親見佛!」還來得實際些!

四、寶山歷盡空迴首,一失人身萬劫難

經上講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否也,世尊。……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作者即唱云: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報化非真了妄緣,法身清淨廣無邊;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人命無常呼吸間,眼觀紅日落西山;

寶山歷盡空迴首,一失人身萬劫難;稽首彌陀真聖主,身乘七寶紫金台!

四十八願常無間,攝壽眾生歸去來!」

這裡面又有佛門名言:「千江有水千江月」從此得出。寫到這裡,不禁感嘆,作者真是善巧說法,用水和月來解說佛性與空性的正見,於是引出人命無常的義理勸說大眾來精進修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從此「人命乃呼吸之間」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凌晨淨口念彌陀,避免當來過奈河

經上說:「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段經文是有名的深奧,且看作者怎麼說: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正法眼中無所得,涅盤心外謾莊嚴;

六塵空寂無人會,推倒須彌浸玉蟾;百歲光陰一剎那,凌晨淨口念彌陀;

看經讀誦無休歇,避免當來過奈河;造論弘經大辯才,馬鳴龍樹及天台;

歸豐乃至清涼老,總勸西方歸去來!」

經典上說的是如來昔日在然燈佛處無所得法,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作者就說:「正法眼中無所得!」正法眼中是無一法可得,既然如此,那就好好萊「凌晨淨口念彌陀」吧!好好「看經讀誦無休歇」,可別休歇啊!將來才不要過奈何橋,又輪迴生死了!所以不管是哪位高僧大德,還是哪派哪教,都要勸你,往生西方比較穩當的!

六、或是英雄豪傑漢,回頭能有幾人知?

經上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否?否也!世尊。……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麼深奧的經文,你看作者怎麼說?

直饒講得千經論,也落禪家第二籌;心眼俱通法界周,恆沙妙用沒蹤由;

雲收江湛天空闊,明月蘆華一樣秋;荒郊日落草風悲,試問骷髏爾是誰?

或是英雄豪傑漢,回頭能有幾人知?末法娑婆入苦災,互相食噉惡如豺!

刀兵疫病遭飢饉,厭離閻浮歸去來!

只消一句「心眼俱通法界周,恆沙妙用沒蹤由;雲收江湛天空闊,明月蘆華一樣秋」就交代清楚了。這句話聽不懂,沒關係,下面就更清楚了:「荒郊日落草風悲,試問骷髏爾是誰?或是英雄豪傑漢,回頭能有幾人知?」聽到這裡,大概不感到悲傷的,不起領悟之心的聽者也不多了,而聽到下面:「末法娑婆入苦災,互相食噉惡如豺!刀兵疫病遭飢饉,厭離閻浮歸去來!」,大概不想念佛,好好修行,甚且是去出家的人也很少吧!

七、日炙風吹休懊惱,骷髏總是利名人

經上說:「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否?……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對於這一段,作者說:

達摩當機會直指,廓然元不識梁王;寶施寰中福倍常,華開錦上最難量;

就中挨倒空王殿,露柱燈籠書放光;郊園又是一番春,骷髏縱橫白似銀;

日炙風吹休懊惱,骷髏總是利名人;淨土永無三惡道,寶方寂靜不輪迴;

金繩界道經行,好念彌陀歸去來!

經說福德無故,故說得福德多。作者舉達摩與梁武帝對話,多麼的一針見血!一句「日炙風吹休懊惱,骷髏總是利名人」再也沒有讓人心灰意冷,再也沒有讓人感到,世間上真的就是「日炙風吹」,有上有下,經濟時好時壞,政局有動有盪,真的是「諸法皆空」,該想想「自由自在」的法子了,是不?所以別再作死在名利下的骷髏了!淨土的莊嚴應該要知道,有一個能夠放下身心的好去處,為什麼還要在苦惱的地方徘徊呢!由此可見作者真的善巧,不僅通解教理,更能因勢利導,在悟解真空的當下,皈依淨土,找到解脫的去處。真正是弘法第一!

八、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經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作者對此有一翻開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道本無言喚不醒,藥因救病出金瓶;

可憐萬億人天眾,依舊獃獃側耳聽;鼓聲擊眾下林泉,莫學金剛問普賢;

高坐猊台傳秘要,妙通一指老僧禪;有病有危終退墮,不生不滅不輪迴;

西方淨土常安樂,無苦無憂歸去來!

作者非常強調修行重要性。他說:「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這意思就是別只顧著聽法,如來的法是要修行的。所以他舉了靈山會上的大眾,眼看著迦葉尊者與如來的會心一笑,也不知道他們笑的宗旨是什麼,只是獃獃的坐在那裡聽講,得不到裡面的功德利益。因而與其學金剛菩薩請問佛祖的普賢菩薩的修行是什麼,不如回到林泉底下繼續禪坐修行。普賢菩薩的行願原來就是諸佛的行願,只有入金剛三昧的定力才能觀盡,哪是一時一刻所能解說得了的。所以作者直接就說清楚:有病有危,終究是會退轉,只有不生不滅的證悟,才能解脫輪迴不受後有。想要這樣,就來念佛,往生西方去吧!

九、其心若不從頭改,磕破骷髏當得麼?

經上說:「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作者開示說:

處處綠揚堪繫馬,家家有路透長安;山華似錦水如藍,莫問前三與後三;

心境廓然忘彼此,大千沙界總包含;口裡叨叨念彌陀,心頭人我似干戈;

其心若不從頭改,磕破骷髏當得麼?世人愚上無智慧,惟知愛欲及貪財;

何如一筆都勾斷,好念彌陀歸去來!

既然諸法平等,無有高下,處處的楊柳都可把馬拴住,家家都有路可以通透長安。學佛的人要能明白「心境廓然忘彼此,大千沙界總包含」這就是心地功夫,所以學佛的人不可以口裡叨叨念佛,心裡還在計較名利、愛欲和貪財。這樣就算是磕破頭還是得不到利益的。所以要從心地下工夫,從頭改起,一筆勾斷,好念彌陀。

十、閻王本是平等君,不愛民財只取人

最後佛事圓滿時,作者還開示道:

言言見蹄言非有,句句超宗句本無;金剛本體湛然虛,把斷牢關一物無;

若要山僧通線路,諸人敢取護身符?閻王本是平等君,不愛民財只取人;

陰司若用錢打當,貧者先亡富者存;西方極樂景幽深,寶綱光騰百萬尋;

菩薩為鄰談妙旨,聲聞作伴演圓音。

作者不但開示亡魂,最後還要開示生者。好一句「閻王本是平等君,不愛民財只取人」。說得對!所以陰司不是用錢就能搞定的,既然這樣,沒有什麼好驕傲,也沒有什麼好去計較的,平心靜氣下來好好念佛,想想看,到了西方,有菩薩有羅漢來作伴,怎麼不會快樂呢!

寫到這裡,深深佩服這位寫出《金剛科儀》的禪師,這該是一位真正開悟的老和尚,功力圓成不知幾何!他不但能夠用通俗語言來詮釋金剛經,還要冥陽兩利,不僅開示亡魂,也要開示生者,兩者都要明白娑婆苦空無我,不如歸去西方的宗旨。而所開示的內容更是層層遞進,從最下根器一直到文人雅士都在裡面,所以真的是普遍接引。科儀的文句又具有民歌特質,真正能夠披諸管絃唱念,所以南宋以來到現在還是盛行不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一部如此高妙的寶懺,度人無數,卻也是有人,像是羅清,就錯解經義,走錯路變成外道,實在很可惜。觀羅清當時有心求取佛道,雖然遇到如此好的《金剛科儀》,竟然錯解經義,把「無生」錯解成「無生老母」,錯引多人。王陽明也是這樣,想學打坐都沒有得到善知識的引導。想到這裡,不禁令人浩歎,學佛機緣是多麼重要!要有善知識引導,《菩提道次第廣論》說,道前基礎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斷器三過」與「依止善知識」來「聽聞軌理」。隨意錯解經義的後果還比沒有讀經學佛要糟糕。

《金剛科儀》在明代盛極一時,現在也還算是十分盛行。但台灣佛門內似乎很少舉行這個儀式,想必要和明代以來的「無生老母」信仰有所區別吧?不論如何,這畢竟是佛門的傑出作品,也是成功的中國聲明學作品。能夠運用朗朗上口,非常通俗語言去詮解深奧的經義,又能夠三根普被去接引亡魂,冥陽兩利的儀軌,該是多麼不容易的作品!從南宋以來,到現在不知道度化多少人,也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更能夠被道教,廣大的民間宗教接受,到現在還成為標準的喪事儀軌,而它使深奧的《金剛經》竟能普及流行民間,對佛教宏揚的事業有莫大的幫助!我期望佛門能夠好好宏揚這部儀軌,更希望這樣的俗講風氣能夠被繼承,發揚光大!畢竟這是冥陽兩利的事業!無關宗教,但關眾生的生死大事!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3:18:28
--  

百歲光陰一剎那,凌晨淨口念彌陀;
   

看經讀誦無休歇,避免當來過奈河;

特別說明:這篇文章是我新寫的,還沒發表,貼給大家分享,請多多指教。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03:21:57編輯過]

--  作者:淨堂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7:35:12
--  

靜涵兄法安:

我並不是一味的否認你的見解

我也曾經讚同你的意見,並在他人面前處處的讚美你的努力

只是本人一向注重實務型,不喜歡只談理論及展望未來的幻想

更希望的是能付出實際行動

既然你的心願是要讓顯教興盛

所以我才要求你

至少你也得要提出相關的實際規劃

而不是躲在佛堂裡讀自唸經祈禱\'發願

這種光只會在佛堂裡面祈禱\'發願而不實際做有用嗎?

這樣對世人能有什麼實際上幫助???

相信永明延壽禪師不會光是只在禪堂內專修自己的108條佛事

永明延壽禪師真的是有實際站出來幫助世人

這才是重點

假如你認為我從以前是處處在障礙你的發言

你為何就從來不站在我的立場上去想呢??

僅言至此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08:02:46編輯過]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08:19
--  

學佛,要先學習"躲"在佛堂裡面的功夫,那很重要。達摩祖師也是這樣面壁九年。

躲的學問可大啦!

退後原來是向前,那也是清楚了,本質上就是向前,才要退後啊!懂得低頭,自然也有水中的一片天。

我是真的了解到,能伸能屈,能屈也要能伸。

從來都不覺得誰在障礙我發言,我只覺得,講出自己想說的東西而已。

學佛就是隨緣盡份,誰也不勉強誰。討論,只是想交流,其他的就順其自然。

就算是迴向,都算好吧?

你想要務實的,何不講講你的呢?成功不必在我,在你,對眾生都很好的。我也很隨喜。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11:23
--  

顯教真的要興盛,坦白講,也真的不難,答案就在:當你面對你不高興的人事物,哪一念心是甚麼?你真的能夠面對,就算是你有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功夫,看見仇人,你無法超越,還是要掉下來,這就是佛陀當初要離開森林裡面那些瑜珈高手的原因。事實上這些人禪定功夫已經高到很難測的地步了。

智者大師說:"諦觀現前的那一念心,是甚麼?",修行就是這樣,看看自己的不足,也看看別人長處。永明延壽大師的"自行錄",本來是自己用來給自己當功課用的。他的弟子覺得師父了不起,才把它寫了下來。我讀到了這篇,也覺得永明延壽禪師真的很了不起,正確用心來修行,這實在是太好了。讚嘆之餘,才把它貼出來給大家看。你要我拿出甚麼具體作為,我覺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不是?我下下人,只能出下下語,就看大家有甚麼意見。我是覺得驚奇,永明延壽禪師怎麼得罪了這麼一些人?不了解啊!但也是到這裡才講。希望您能夠了解,永明延壽禪師本來沒有意思要大家都這樣作的。可是既然有大師的教法出世,你不需要拒絕啊!反而,能夠活用,不是也很好?這也很務實吧?

誰高誰低,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得到了甚麼?這比較重要。自己熱心,很好,但是熱心也是燙的,別讓自己的熱心燙傷了別人,那可真的不好。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08:23:54編輯過]

--  作者:淨堂
--  發表時間:2007/6/21 上午 08:21:48
--  

呵.........我可沒有像靜涵兄你一樣,一下子就立了如此偉大心願

但是我所想到的\'說到的部份至少都會去實行

比如推廣電腦佛塔\'於各處設立網路佛堂共修處等

目前都已經如實的有計劃的在著手進行\'推廣

淨堂合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6/21 下午 08:22:49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