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信願法師:不顧善惡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7115)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9/6 上午 08:36:43
--  【轉貼】信願法師:不顧善惡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

【決定往生語錄】不顧善惡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一)

第二十五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有的法語非常的簡要,有的法語就比較詳盡。不管是簡要或是詳盡,無非都是在開示正確的念佛知見。很多念佛人雖然很用功念佛,但是因為念佛的觀念有所偏差,所以念佛的心中充滿不安、充滿顧慮、充滿擔心、充滿害怕。事實上,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只要說到念佛這件事,無論佛經或祖論,都說念佛往生是容易,但是很多人念佛,因為在往生一事還未決定,所以難免心中充滿不安。所以法然上人的法語,可以使不安念佛的行者安心。

請看第二十五段《念佛決定往生文》: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人,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

回顧此身,善時喜得往生,亦屬別種之心;惡時思往生大事,亦屬別種之心。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縱雖信心淺薄,稱名亦弱,亦唯應持決定往生之想;若往生大事有恐懼心,亦屬別種之心。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為決,非以體驗為決,非以聽聞為決,非以傳承為決。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論。


   

這段法語法然上人說的太好了。我們念佛的觀念,如果能夠尊奉法然上人開示的法語,相信念佛的心境是法喜的、是安心的、是自在的、是解脫的。

《念佛決定往生文》是一篇文。這篇文法然上人就是在說念佛決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法然上人、善導大師,這樣了不起的古德,只要說到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都會用很肯定的話,決定往生、必得往生、一定往生。你讀盡《善導大師全集》,讀盡《法然上人全集》,你絕對不會看見善導大師、法然上人這樣了不起的古德,在說念佛往生這件事情,用疑問詞,念佛或許往生、念佛應該往生、念佛可能往生,不會這樣說,因為這是疑問詞。但是念佛決定會往生,你心中也許會這樣問:“也是有人念佛沒有往生的。”沒有錯,也是有人念佛墮地獄的,那就是因為沒有將往生三法做好。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觀經》說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目的就是要使你一向專修念佛法門。四修就是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說這四修法,目的也是要使你一向專修念佛。既然說三心說四修,目的就是為了要一向專修念佛,如果已經成就了一向專修的人,就不需要再論三心四修了。諸位菩薩!你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嗎?所以三心四修你就不必擔心,就是這樣每天念佛念到臨命終,所以法然上人說:

“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人,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修淨土法門,就是照法然上人這段法語去修去做就對了。“成為一向專修的念佛人”,就是每天老實認真在念佛了,念到何時呢?念到臨終,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還要念嗎?繼續念,念到成妙音如來。所以法然上人說“唯相續念佛”,這句話就是教導我們,念佛不間斷的修持,今天也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明天也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後天也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日日都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相續念佛,這樣叫做一向專念。不是說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這樣解釋,這樣解釋就錯了。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怎么有辦法做到,我們吃飯就忘記念佛了,去廁所也忘記念佛了,睡著了也忘記念佛了,忘記念佛的因緣太多了,但是記住!如果要念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相續念佛。法然上人說的很白了,“直至臨終往生”,念佛就念到臨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如此。

“回顧此身,善時喜得往生,亦屬別種之心;惡時思往生大事,亦屬別種之心。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回顧這一身不管行善的時候,還是為惡的時候,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外,沒有別種之心。在這裡說的“別種之心”,就是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譬如說行善的時候,認為往生極樂世界是我行善,這樣就是別種之心——不是!不是因為我行善使我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為我念佛使我往生極樂世界,法然上人就是在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因為往生之正因,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無論做任何善事,都回嚮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錯,任何的修行都一概回嚮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相應第十九願的願力。修諸雜行的行者,回向求生極樂世界,相應第十九願,不是相應第十八願。

那么,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是教導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所以一定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極樂世界清淨報土是無為涅槃界。無為涅槃界的果報,一定要修為無涅槃的真因;無為涅槃的真因,凡夫有為生滅的心無法修成,所以要用這句無為無漏真實的功德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來作為我們往生無為涅槃界的修因,這就是印光大師在《文鈔》所說的,“以果地覺,做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用這句佛號作為我們修行的往生因,因為這句佛號的真因,有無為的功德、有無漏的功德、有無上的功德、有真實的功德,無為無漏的因才能相應往生無為涅槃的果土,這樣因果才能符合。

所以,“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就是盡形壽。所以修行,你的心中就要如此的打算:念佛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天都要吃飯,每天都要休息,每天都要念佛,一天三件事如果你做好了,你的人生絕對是彩色的,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你的人生當然是彩色的。這三件事通常比較會忘記的,就是念佛,所以必須將吃飯和休息,提出來一起說。畢命為期的念佛,相續的念佛,雖然文字所用不同,意思都相同,也就是一輩子,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事實上就是如此。因為有人念佛退道心,所以念佛要像是吃飯、像是休息,不可以不做。

事實上,如果說比較深入的道理,不吃飯這個色身會餓死,不念佛這個法身會毒死,被煩惱毒死了,那哪一種比較嚴重?不念佛比較嚴重,因為不吃飯身體餓死,下輩子如果再到人間出生做人,又有身體了,但是不念佛,法身慧命毒死,墮落地獄受苦受難,那經過的時間是非常的長久。諸位菩薩!你若去看地獄圖,看地獄的種種刑罰,看了你的內心一定非常的難過,也非常的恐慌,那么多人如雨點般在墮落地獄,受苦受難,就是很多人在造惡,墮地獄受苦報,所以要將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傳播出去,讓沒有遇到佛號的人能夠遇見,讓沒有善根的人能夠種善根,讓遇到佛號的人能夠善根增上,讓沒有信心的人能夠增上信心;將阿彌陀佛的救度傳揚出去,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離苦得樂,那你的心就與阿彌陀佛相契相應了。

“縱雖信心淺薄,稱名亦弱,亦唯應持決定往生之想”,法然上人這樣教導我們,就是要增加我們念佛的信心。雖然我們信心很淺薄,念佛也很薄弱,就是念佛念的不多,妄想很多,這就是薄弱。雖然是如此,但心中也應該要這樣想:我念佛決定會往生。雖然我信心不夠,但是阿彌陀佛決定會救度我;雖然我念佛工夫不好,阿彌陀佛也不嫌棄我,絕對會迎接我。不是說因為我們信心非常的好,阿彌陀佛才一定救我們,阿彌陀佛說,“你對我又沒有什麼信心,我就不要理你”,不會這樣,阿彌陀佛不會嫌棄說:“你念我的佛號在打妄想,像你這種人我接引你有什麼用,不要理你了。”阿彌陀佛不會這樣。

就是因為阿彌陀佛,對我們太了解了,知道我們對他的信心不夠,阿彌陀佛更加悲愍;知道我們念佛會打妄想,阿彌陀佛更加哀愍,所以對我們絕對的救度,充分流露在“乃至十念”這句因願文。如果我們念佛的工夫要好,不可能十念念佛工夫會好。不念個三、五十年,一天不念個好幾萬聲,工夫怎么會好?你若一天念三聲,就是念一百年,我告訴你,你念佛的工夫一樣不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今天功課做完了,阿彌陀佛我要去玩了。這樣念佛工夫怎么可能會好?念一百年也不會好。所以阿彌陀佛不會計較我們念佛多或少,才會發願說“乃至十念”。阿彌陀佛如果只要求我們念佛工夫要很好,或是一天念佛要念很多,這是攸關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阿彌陀佛絕對會講清楚說明白,因為阿彌陀佛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他知道我們眾生的心理。我們眾生說話會說不清楚、說不明白,佛發願絕對不會說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11/18 下午 08:59:24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9/6 上午 08:37:21
--  

【決定往生語錄】不顧善惡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二)

法然上人《念佛決定往生文》云: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人,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

回顧此身,善時喜得往生,亦屬別種之心;惡時思往生大事,亦屬別種之心。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縱雖信心淺薄,稱名亦弱,亦唯應持決定往生之想;若往生大事有恐懼心,亦屬別種之心。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為決,非以體驗為決,非以聽聞為決,非以傳承為決。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論。


   

如果一天念佛就要念十萬聲,要念十年才會往生,那么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發願,在第十八願用名號要救度眾生,他就會這樣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一天念佛十萬聲,念滿十年,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樣,我們如果不念十年不可能往生,如果壽命很短的人,念九年就死掉了,就不會往生極樂世界;雖然你念十年,但是一天才念九萬聲,也是一樣不符合往生的條件。可是阿彌陀佛有這樣要求我們嗎?沒有!阿彌陀佛實在很慈悲,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既然說“乃至”就包括多念少念,阿彌陀佛都慈悲平等的救度,你念多我就以你念多接引你,你念少我就以你念少接引你。你一生多念,念五十年,一天念十萬聲,我就以你念五十年,一天念十萬聲來接引你;你快要死了才遇到佛法,念十聲,我就以你快要死的佛號念十聲來救度你。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的一尊佛。

所以“乃至十念”的因願文,充滿了對眾生絕對救度的悲心,跟阿彌陀佛讚嘆鼓掌。

但是,你知道阿彌陀佛如此發願的悲心,你如果想說:“信願師父!聽您這樣說,我何必打佛七,我也不要去念佛共修了,我只要等待快要死了,再來念十聲就好了。”這樣想不對!你臨終不一定能夠念出十聲,你敢保證你將來臨終能夠念出十聲嗎?或許臨終你變植物人了,或許臨終你成為老人痴呆了,或許一場車禍,你根本連準備死的心理都還沒有就沒命了。九二一大地震天搖地動,只不過三、四十秒而已,有的人當場就死了,房子倒下來馬上壓死了,所以人命很無常。因此,時時當下念佛。

“若往生大事有恐懼心,亦屬別種之心”,“別種之心”就不是念佛的信心。“恐懼”,就是因為對自己往生不敢決定才會恐懼。《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悔就是後悔,懼就是恐懼。一般人快要死了,會恐懼。諸位菩薩!你常常去安寧病房看快要死的人,你就會發現,快要死了的人,很多是很恐懼的。“我不要死!我不要死!”不要死也是會死,生命最無奈的就是死神降臨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能力可以搏鬥。死神的工夫很好,你凡夫的力量,怎么可能打贏他?世出世法,唯有阿彌陀佛的力量才能打敗死神,所以當然請阿彌陀佛出來。要如何請阿彌陀佛出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馬上請馬上來。“阿彌陀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來至此行人之所”,這是《觀經》的經文。“常來”就是常常來,每天都來,一天來了好幾遍。如果阿彌陀佛一天去你家好幾遍,你會歡迎嗎?你一定會很歡迎的。但是你一定會說:“我又沒有看見。”如果看見,你還需要聽師父講經嗎?我們就是因為對佛的真身無法親見,所以信心才會薄弱。如果佛菩薩每天在你的面前出現,你能親眼目睹,你一定會很有興趣念佛的,也會很認真念佛,這是一定的心理。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這句話說的真好。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念佛,這句話就是這樣解釋。“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你是不是得到決定往生,就看你是不是有念佛;有念佛就得到決定往生,沒有念佛就決定沒有得到往生,就是如此。

“非以心情為決”,是不是會往生,不是看你念佛的心情,是看你有沒有念佛。你心情很好,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救你,你心情很不好,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救你。阿彌陀佛要救你,不是說你心情好念我的佛號,我才救你;你心情不好,念我的佛號還會心情不好,我不要救你,四十八願沒有一願,阿彌陀佛有這樣發願,沒有!所以心情好念南無阿彌陀佛,心情不好也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是以心情為決定往生,是以有念佛或沒有念佛來決定往生的。

“非以體驗為決”,法然上人說的真好。就是因為有人認為:你信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你對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沒有體驗,所以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夠,這樣你不會往生。錯了!這樣的觀念不對,不是以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有體驗才會往生,是有念佛才會往生。有體驗沒有體驗,阿彌陀佛都會救你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你念佛。體驗,各人都不同。有的人聽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心中非常的感動,有的人聽到阿彌陀佛的慈悲,認為阿彌陀佛原本就這么慈悲的一位佛,說到體驗、說到心情,這會因人而異。同樣是看一輪月亮,有人看到月亮內心非常的高興,可是有人看到月亮內心卻是非常的傷心。各人的心情不同,所以不是以心情、不是以體驗做往生的標準,是以念佛做往生的標準,有念佛就會往生,沒有念佛就不會往生。

“非以聽聞為決”,也不是說一定得聽經聞法才會往生,如果沒有聽經聞法就不會往生,不是!是有念佛才會往生,沒有念佛就不會往生。不過,你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要多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妙法。確實是如此,同樣念佛,當然我們要歡喜心念佛,不是要傷心念佛;同樣念佛,我們要信心念佛,不是要疑心念佛,這是一定的道理。

“非以傳承為決”,也不是有傳承有師承才會往生,沒有傳承沒有師承就不會往生。念佛人一般都比較沒有師承的觀念,但是如果有師承,在念佛的修行比較不會走錯路,觀念知見比較不會偏差,譬如你以善導大師為師,你就是一心根據善導大師的法語開示實踐,善導大師怎樣修行,你就怎樣修行,學習善導大師,有這樣的師承,你修淨土教法不會偏差。或者是你要以印光大師為師,依止印光大師,你將印光大師的《文鈔》一本一本好好的讀,照《印光大師文鈔》的開示去實行,那你念佛也絕對不會走錯路,一定是往生極樂世界。看你對哪一位祖師比較能相應,你喜歡善導大師,你就照善導大師的教法念佛;你喜歡印光大師,你就照印光大師的教法念佛;你喜歡親鸞大師,你就照親鸞大師的教法念佛,都會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如此。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份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論。”也就是在論身分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身分,念佛就決定會往生;論心情,不論你是什麼心情,念佛決定會往生;論體驗,不管你是什麼體驗,念佛決定會往生;論聽聞,不管你聽聞淨土教法深或淺,有體解或沒有體解,念佛決定往生;論傳承,就是你有傳承沒有傳承,有師承沒有師承,念佛決定往生;論善知識,就是你有善知識的教導、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念佛決定往生;論善同行,就是同樣在念佛的蓮友叫做同行,同樣修行念佛法門的人叫做同行,也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蓮友,有沒有蓮友一起共修,念佛決定會往生;論淨土宗,你念佛專修淨土宗,或是雜修淨土宗,同樣會往生,只是報土和化土的差別而已。就往生這件事,不管是專修或雜修,是第十八願的念佛、第十九願的念佛或第二十願的念佛,都決定會往生,是到了極樂世界報土與化土的差別而已。“此外一概不論”,一概不論就是唯論念佛,其它一概不論。不管念佛的心有清淨沒有清淨,有智慧沒有智慧,有禪定沒有禪定,只要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法然上人就是在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這樣的道理我們明白了,會使我們越安心念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9/6 上午 11:53:18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