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菩薩寶鬘論略記》時時誓願令堅定...阿底峽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7461)

--  作者:皈依三寶
--  發表時間:2013/9/26 上午 05:17:41
--  《菩薩寶鬘論略記》時時誓願令堅定...阿底峽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恭敬錄自《菩薩寶鬘論略記》 阿底峽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bencandy.php?fid=513&id=4544


時時誓願令堅定,若生懶散懈怠時,

則應對己作呵斥,誠心憶念自禁戒。



     在學佛過程當中,時時刻刻應堅定自己所發的誓願。如果誓願不堅定,今天發願,但沒幾天就違背誓願,那任何事情都無法成辦。自己的誓願一定要堅定,不能隨意退失,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退失,這是智者的行為。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自己生起懶散懈怠,不再繼續精進修法,自己應該呵斥自己:「我已經聞思了佛法,也聽聞了一些竅訣,應該精進修法,但如今卻散亂懈怠,沒有改正自己的惡習氣,實在不應理!」這是鞭策自己修行的一種殊勝竅訣。誠心誠意憶念自己所受持之禁戒,戒律中佛陀已經說過,夜間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睡眠,其餘時間應坐禪、誦經。連睡眠都不能太長時間,更何況去散漫或懈怠,故應恆時精進聞思修行。
--  作者:皈依三寶
--  發表時間:2013/9/26 上午 05:17:59
--  
本論作者阿底峽尊者(982—1054)為伽綁囉國(今孟加拉國)二王子,29歲在摩底毗訶羅寺依持律上座戒鎧論師出家,後依止諸多善知識,獲得菩提心等殊勝教授,行持如海之菩薩行。尊者為無量佛之化身,亦為蓮華生大士之化身,曾經拜見過觀世音菩薩、度母尊,是親見了一切本尊的大德。於公元1037年來藏地弘法,為後弘時期的佛法做出傑出的貢獻。

     阿底峽尊者有許多竅訣論著,《菩提道燈論》和《菩薩寶鬘論》為其一生中最主要之修持法,也是尊者一生中最精華之著作。其中《菩提道燈論》分顯密兩部分,後來宗喀巴大師做了講義,顯宗部分名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部分為《密宗道次第廣論》。仲敦巴尊者向尊者請問法義,尊者回答後,結集成《問答寶鬘論》,共二十三品,其精華歸納為頌詞,即《菩薩寶鬘論》。

--  作者:皈依三寶
--  發表時間:2013/9/26 上午 05:53:20
--  
恭敬录自《二規教言論淺釋》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译释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522

何人事前所承諾,終無變更誓堅定,

若堅誓願獲自利,他眾亦信此人語。




     任何人在事情未開始之前所做的承諾,應該永不更改,若其誓願堅定肯定能獲得自利,他眾也會頗為相信此人的言語。

     麥彭仁波切將眾多格言中的重要及精華之義全部歸納在本論中,並分成十多個問題進行宣說,每一個問題對修行人而言都顯得非常重要。現在宣說有關堅定誓言的問題。

     什麼叫做誓言堅定呢?如果他人有交付於自己的事情,自己也做了承許答應,那麼在完成此事的過程中,不管耗時多長,遇到多麼大的困難,自己也不應改變初衷,一定要爭取完成此事,這就叫做誓言堅定。此處所說的誓言,並非單純指佛法中所謂的誓言,而是泛指一切自己發願或答應他人時所做的承諾。龍猛菩薩於《親友書》中云:「當知心如於水面,土石之上繪圖畫。」此處宣說了三種人所發誓願之不同:上等人發下的誓願,猶如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縱經風雨侵蝕亦不會磨滅,他們的誓願非常堅定。我小時候曾在一些石板上刻寫過觀音心咒,如今,經歷了十七、八年的風霜日晒,這些文字依然非常清晰,由此即能看出此處所用比喻的真實含義;而中等者發下的誓言就如土中的文字,很容易就被擦掉,也就是說此類人的誓言易受他人影響;至於下等人的誓言就好像水中的花紋,不需他人動手攪和,自己馬上就會轉變,他們極易捨棄自己的誓言。比如有些來寂靜道場求法的人,剛來時發願在此住五年、十年等,但不到三天,他們中的個別人便因生活中的一點兒小違緣離開了。

故堅定的誓言應如石頭上的文字一樣,始終不變,若能如是,今生中一切所欲之事皆可圓滿成辦──在佛法方面若誓言堅定,必可得到法益與上師三寶之加持,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死大事就可成辦。如誓言堅定,所說之語不輕易改變,他人也會信任自己,自己的言語也具有威望與可信度,別人自然願意接受。

如誓言堅定,自他均能得益,諸事皆可成辦,故應堅定自己的一切誓言!

--  作者:皈依三寶
--  發表時間:2013/9/26 上午 05:55:07
--  

恭敬录自《二規教言論淺釋》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译释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522


智者寧可捨生命,而不背棄自誓願,

劣者對此雖生奇,不思守誓之勝德。





     智者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背棄自己的誓願;劣者見到智者如此之行為後也會生起稀奇之想,但他們卻不思維守護誓言的殊勝功德。

     世間人為了自己所做的大事可以捨棄身家性命,如「生命誠可貴」,但「若為自由故」,完全可將之捨棄,智者們亦如是護持誓言。漢地有些老和尚在文革期間,為了不捨三寶、護持出家淨戒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藏地也有很多僧人不捨上師三寶,因不願脫下僧衣而遭迫害,甚至獻出生命。其實早在惡王朗達瑪滅佛時,就曾殺害過很多不願還俗的僧人。這些頂天立地的行為確實值得後學欽佩、隨學,他們在世人面前樹立起了佛法僧的光輝形象。愚笨劣者見到智者如是之行為後,雖也感到很稀奇,但進而就會認為他們太缺乏見識,太過愚笨,不應該輕捨寶貴生命。頑劣者從不思維守護誓言的殊勝功德,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者。

     如果今生捨棄佛法,則生生世世都不會值遇佛法。智者護持戒律、守護誓言,雖為此而獻身,但馬上就可以獲得殊勝安樂,如上升天界或往生極樂世界等,並以此功德,最後定會圓成佛道。在入密乘得到灌頂之時,所飲用之誓言水,如果自己守護好誓言,則會變為金剛薩埵尊,使我們得到解脫安樂;若違犯誓言,則會變為九頭魔王,臨命終時痛飲自己的心血,使自己墮入金剛地獄。如破別解脫根本戒,亦將墮入地獄受苦。故有智者寧可捨棄生命,亦要護持誓言戒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9/26 下午 05:57:02編輯過]

--  作者:皈依三寶
--  發表時間:2013/9/26 上午 06:14:00
--  
恭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514

己三、旁述心之特點:

當知心如於水面,土石之上繪圖畫,
    其中具惑如初者,諸求勝法如末者。



      眾生的心千差萬別,古人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面相而言,有些人胖,有些人瘦,有些人的頭大,有些人的頭小,同樣,我們的心也是各種各樣。曾經有一個茶館,茶葉、茶杯都是同等的價錢,但為了觀察眾人的心態,他們把茶杯做成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結果來了5個人,每個人選擇的杯子都不一樣,有人喜歡黃色的,有人喜歡白色的,由此可見,外境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好壞,完全是不同的分別心在作怪。不僅眾生的愛好不同,佛經中說,眾生的貪心也不相同,有些喜歡老年人,有些喜歡年輕人,有些喜歡中年人。

     既然每個眾生的心態不同,他們的記憶也有差異,此處以三個比喻進行說明:第一、不穩固,如同水面上的圖畫,剛畫完就消失了,隨著波紋此起彼伏,什麼也不會留下來;第二、比較穩固,就像土上寫的文字,除非遇到颳風下雨,否則不會輕易消失;第三、極穩固,猶如石頭上刻的花紋,縱經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上面字跡依然不變。(以前我們去印度時,在佛陀的降生地,看到阿育王立的石碑,說是佛陀於此降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碑文仍然清晰可辨。)我們的心也分為這三種。有些人記什麼都非常牢固,很長時間也不會忘,而有些人聽完就忘光了,今天聽《親友書》時覺得很好,但下完課之後,全部都沒有了,就像水中的花紋一樣。

     我們對煩惱方面,不管是貪心、嗔心、癡心,最好能像第一種──水中的花紋,剛才氣得不得了,一會兒就沒有了,又非常開心,不會想報仇。世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心態不合理。原來有個人跟我講:「此仇非報不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樣冤冤相報,只會增加自己的罪業,不管是什麼冤仇,應該像水中的花紋,當下一筆勾銷,這是最好的。

     至於善法方面,如希求佛法,生起信心、悲心,背一些教證、論典、上師教言,則應像第三種──石頭上的花紋那樣穩固不變,過多少年也記憶猶新。法王如意寶接近圓寂時,當時有70多歲了,但他老人家口中的教證滔滔不絕,一直不斷地引用:「《入行論》中說什麼,上師又說過什麼……」很多不信佛教的人聽了,都特別驚訝:「老年人記性還這麼好啊!」所以,我們修持正法的人,善心善行應該像石頭上的文字,永遠都不要忘。龍猛菩薩還說過:「智者不會輕易承諾,一旦承諾下來,猶如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縱遇命難也不改變。」

     因此,我們行持善法時間要長久,不能今天學習這部論典,明天就忘光了,連一個教證也想不起來,而惡業方面,10年前別人說一句你不愛聽的話,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貪嗔煩惱銘刻於心,善法方面卻忘性極大,這是不合理的。應該要反過來,對佛教的教證理證,多少年也不會忘,滿腦子都裝著善法,惡業卻蕩然無存。上師如意寶的一生就是這樣:他小時候學習的佛法,不管教證還是公案,老年時仍倒背如流;別人對他的仇恨加害,以及世人念念不忘的瑣事,他心裡點滴不存,貪嗔癡、嫉妒、傲慢等對解脫和今生來世無有實義的煩惱,就像水中花紋一樣全部消失。

     我們每個人的心態雖然不同,但長期串習特別重要。本來你對善法記得不好,對惡法記得很牢,然通過善知識的引導,可以慢慢改變。若對論典記得很清楚,對惡法好像沒什麼興趣,那你的相續就完全轉變了。很多道友剛來學院時,嗔恨心也很重,看似根深蒂固,但後來通過自己的精進努力,現在善法不容易退失,惡法很容易斷掉。

     大家也要經常觀察,看自己的心屬於哪一種?善惡方面是像水中花紋,還是土上寫字,或是石上刻字?別人如果問你,你不一定願意說,可是自己問自己,應該知道答案。等晚上睡覺時,不妨想一想:「我是哪種人啊?從明天開始,我應該把所有的仇恨忘掉,所有的善法記得清清楚楚。再過20年,《親友書》的內容還朗朗上口,《入行論》的頌詞也滾瓜爛熟。」若能這樣想,那說明你學習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