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沒有人喜歡麻煩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4181)

--  作者:omahhum999
--  發表時間:2019/9/28 上午 08:25:59
--  沒有人喜歡麻煩

 

沒有人喜歡麻煩,很多麻煩是人們自找的

 

  達賴喇嘛

 

    達賴,流離顛沛的一生,歷經磨難與動盪,卻總能微笑以對,「我的內心始終相當平靜。」

 

    回顧過去一年,全球動盪、危機頻仍、民眾普遍不滿。一年來的喧囂紛擾,令許多人感到疲憊、苦悶而不安。

 

    展望未來,只有愈多的動盪與不確定,我們都需要尋找一個撫慰身心的出口,亂世中的幸福之道。

 

    七十八歲的達賴,流離顛沛的一生,歷經磨難與動盪,卻總能微笑以對,「我的內心始終相當平靜。」

 

    追求快樂,遠離痛苦,是每個人生來的本能。但真正的快樂,達賴強調,不在於感官的歡愉,而是讓內心時時保有正向的情緒,包括愛與慈悲、寬恕、包容、知足等。

 

    負面的情緒,例如恐懼、憤怒和焦慮,不僅無法帶來寧靜喜樂,還會吞噬我們的免疫系統。維持平靜健全的心靈,對身體的健康將有莫大好處。

 

    「每個人都有離苦得樂的潛能,就看你是否真的去培養,並且在生活中實踐,」二○一一年底在印度的演說,他以佛教修行者的智慧,開示得到真快樂的路徑。

 

    每個人都渴望能過幸福快樂的人生。沒有人每天一早起床時,會希望自己最好整天煩惱不斷。(笑聲)

 

    其實,世上許多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而矛盾,也就在這裡:沒有人喜歡麻煩,但很多麻煩卻是人們自找的。原因何在?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缺乏對現實的認知,也可以說,缺乏全觀(holistic view);用佛教的說法,是太過執著於自己所見。另個原因,則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self-centered)。這兩個原因,為人們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惱。

 

煩惱的根源是我們自己

 

    困擾發生時,我們不能老是怪罪這、怪罪那。最終,我們必須瞭解,這些困擾的根源,正是我們自己。

 

    所以,該怎麼消除煩惱?不是藉由禱告、財富或者權力,而是藉由更多的瞭解,也就是智慧。

 

    在討論快樂之前,我們應該先對人類的內在心智有多一點理解,因為快樂與逸樂,和悲傷痛苦一樣,都是人類心智的一部份。

 

    我常跟世界各地的許多科學家接觸,發現他們也無法明確地分辨感官(sensory)層次,和心理(mental)層次的意識。但我們必須學會分辨兩者的差別。

 

    人們通常會追求歡愉逸樂的經驗,這些多半是感官的層次。例如,好看的東西、好聽的音樂、好吃的、好聞的、摸起來很舒服的,甚至性。這些感官經驗都很短暫,好聽的音樂讓我們快樂,一旦音樂停止,快樂也消失了。

 

    相對地,人們在心理層次所發展出的快樂經驗,則可以持久,而且往往比較平靜、安詳、穩定。

 

    另個差別是,在感官層次發生的負面經驗,例如刺耳的噪音、身體的病痛等,可以在心理層次的平靜中,獲得舒緩。但另方面,我們的心理如果充滿太多的恐懼、焦慮和壓力,往往無法藉由歡愉的感官經驗來緩解。

 

    所以很明顯,心理層次的經驗,比感官層次的經驗更加重要。

 

    我認為,快樂未必都來自感官的歡愉逸樂,它主要是一種內在的滿足,甚至有時候,即使我們身體所經歷的某些痛苦,也可能帶來一種深層的滿足感。所以,真正的快樂,主要來自於我們的心理層次,特別是這個層次的正面情緒,例如愛與慈悲、寬恕、包容、知足等。

 

    大家都曉得梵文裡的karma(業),這個字的原意是行動。無論是來自身體、口頭或心理,任何的行動,只要是出自於正面情緒,例如,因為慈悲、寬恕而做出的行動,就是好的karma。它的動機是對於他人的關懷,希望讓他人受益,結果自己也因而受益。這就是正面的因果循環。

 

    另方面,如果是出於憤怒、仇恨、猜疑的負面動機,引起了身體、口頭或心理上的行動,就是不好的karma,會得到負面的果報。

 

愛與慈悲帶來真正喜樂

 

    在佛教的信仰裡,並沒有造物者的說法,只相信這種因果論。但是,它與相信耶穌或阿拉等,一神論的宗教,兩者的教義殊途同歸,都強調愛與寬恕的重要。

 

    而我認為,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就是快樂的來源。

 

    要讓內心寧靜喜樂,就必須要發展真正的慈悲心。慈悲心有兩種層次:一種是人類先天就具備了生物層次的慈悲心,但通常只對我們的親朋好友才這樣,所以是偏頗而有限的。我們應該訓練自己的心智,努力超越,提升到更高層次、不偏頗的慈悲心。因為,培養一種對他人真誠關愛的感情,能使我們自然而然地得到內心的平靜快樂。

 

    另外,大家常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心靈。反之,我們的心靈如果長期激動不安,對身體也將帶來極大的傷害。

 

    事實上,曾有科學家指出,恐懼、憤怒和仇恨會吞噬我們的免疫系統。如果我們能保持慈悲,讓內心平靜,減輕壓力與焦慮,對於強化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幫助。

 

內心平靜,有助強化免疫力

 

    有一次,我到紐約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有個醫學專家說,他的研究發現,凡是經常把「我、我、我」掛在嘴邊的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往往比較高。

 

    原因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這些人都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即使遇上小事也會受不了,就容易生病。

 

    反之,如果能夠放開心胸,像我常說的,打開「內心之門」(inner door),多為其他人的福祉著想,這樣,你會更容易和別人溝通,同時也能以更加體恤的態度來看待問題:發生事情了?好吧,沒關係…。這種態度,非常有助於減輕焦慮和壓力。

 

    科學研究顯示了正面情緒的重要。不論我們的目的,是追求快樂的個人、快樂的家庭,或快樂的社會。保持正面的情緒,都是我所認為,真正的快樂之道。

 

    我微不足道的個人經驗,可以證明這點。我在十六歲的時候,失去了自由;二十四歲的時候,變成了失去家園的難民。然而,換個角度想,我雖然失去了在西藏的小小家園,卻在印度這裡,找到了一個更大的家。呵呵!(全場掌聲)

 

    我的一生,歷經了無數的動盪,但我的內心始終相當平靜。這不是因為我很愚昧;相反地,我的心智(mind)非常清明。

 

心智清明讓我愈老愈健康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的健康也保持得不錯。事實上,幾年前,我因為膽結石,動手術切除了膽囊。所以現在的我,身上少了一個重要器官(觀眾大笑),但基本上,我的健康情況非常好。有個醫生朋友替我做了檢查,他說我的身體狀況一點也不像已經七十幾歲了,看起來像年輕了十歲。我認為,這都跟心智狀態有關。

 

    外界有人形容,我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但是否真的是這樣,我可以從自己的心智判斷(搖搖頭)。但我始終認為,人類的智力(intelligence)如果能夠好好運用的話,不但身體會健康,內心也會快樂。我們身為人類,每個人都有離苦得樂的相同潛能,就看你是否真的去培養這種潛能,並且在生活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