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索達吉堪布:明白自己是拜神還是拜佛。現在很多人特別盲目...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9220)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6/5/20 下午 12:35:34
--  索達吉堪布:明白自己是拜神還是拜佛。現在很多人特別盲目...
若問:有什麼理由說佛陀的功德超勝於一切天尊?

如來遍入非現量,梵天大天亦不見,

思聞彼等色力行,觀誰有抑無功德。

對如來與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我(作者) 雖然沒有現量目睹,但通過聞思各自的色身、威力、行為,便可清楚誰有功德、誰沒有功德。

有些人崇拜斷證圓滿的佛陀,有些人信奉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不論是哪一方,都不是作者的現量境。雖然剛才的歷史中說,他見過大自在天的化身,可並沒有像人與人面談一樣時時接觸,以深入了解其功德;再加上,作者出世時,佛陀早已示現涅槃,因此,對於佛陀、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這四位應供處,作者沒有現量見過,不能妄下結論誰有功德。

既然不能斷定誰有功德,那為什麼要讚歎佛陀呢?作者說,我雖然沒有親見,但我有十分確鑿的依據,通過教證、理證分析他們之間的不同差別,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勝過任何天尊。

有關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經》、《阿含經》、《俱舍論》等大小乘經論中都有詳細描述;而諸天尊的功德,從印度婆羅門教、原始教的教義及民間故事中,也可了知他們是什麼樣的。對二者的色身、威力、行為進行比較後,作者可以知道誰具功德、誰不具功德,從而抉擇出所應依止的對象。

且不說永遠的怙主,就算是世間人的暫時利用,也需要對方具足一定功德。例如,公司招聘人才時,必須考試過關才能錄取,倘若一點學問也沒有,任何單位也不會要的。同樣,我們依止天尊也好、世尊也罷,也要通過智慧進行觀察,誰具足功德才堪為依止處。就像依止一位上師,如果他什麼功德都沒有,跟你一模一樣,甚至還不如你,那依止他有什麼用呢?

所以,《殊勝贊》中有一句話說:“我棄餘本師,皈依世尊您,是因唯有您,具德無過失。”意思就是,我放棄大自在天派、遍入天派等其他本師,唯一皈依釋迦牟尼佛您,因為唯有您才具足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沒有身語意任何過失。其他聖尊都做不到,因而我要依止您。

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本論的教言,我們後學者也要通過學習,明白自己是拜神還是拜佛。現在很多人特別盲目,尤其是漢地一些偏僻地方,只要看到神像就拜一拜,根本不管拜的是神還是佛菩薩,什麼都懵懵懂懂的,這種行為不是很好。我們作為佛教徒,應以公正的態度來取捨,誰具足功德就去依止誰,誰不具功德就應放棄他,不要有偏袒心,像世間人一樣,親朋縱然是壞人,自己也全力以赴地歌功頌德,而怨敵縱然是好人,也不承認他具有功德智慧,這是不公正的做法。

我們應當客觀地評價佛陀與天尊,不要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讚歎佛陀,或者不是佛教徒,就竭力毀謗佛教各宗,而應該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智慧反復觀察,最終可以得出結論: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過失。以法稱論師《釋量論》中的豐富比量來證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若能生起這種定解,才稱為真正的佛教徒。否則,連什麼是佛、什麼是神都搞不清楚,見到一個塑像就開始拜,根本不管具不具足功德,這完全是迷信,我們並不讚歎。我們佛教徒理應具足正信,依靠教理的觀察,辨別開佛與神之間的差別。

若問:佛陀與天神具體有哪些方面的差別呢?

遍入勤持兵刃杵,大天佩飾人頭鬘,

佛一裝束最寂靜,當供寂靜不靜誰?

裝束之差別:遍入天勤於執持兵刃杵,大自在天樂於佩戴人頭鬘,而佛陀的一切裝束最寂靜。我們應當供養寂靜者,誰會供養不寂靜者呢?

遍入天為了護持眷屬、征服統治他眾,手持寶輪、兵刃杵等兵器,這些均由金剛製成。婆羅門的故事中說,曾有一位仙人苦行多年,他死後骨頭變為堅硬的金剛,遍入天、帝釋天、梵天用來做成兵器,經常與非天作戰。

大天(大自在天)貪心比較重,時常住於屍陀林中,將死屍粉塗抹在身上,並佩飾著象徵嗔恨的人頭鬘。

佛陀的裝束最為寂靜,全身上下只有三衣一缽,除此之外並無他物。所以,看到莊嚴寂靜的佛像時,人們會分別念頓息,內心安靜下來。

關於三衣的由來及形狀,有這樣一種說法:佛陀在成道後的最初五六年中,起先沒有製定著衣的規矩。後來在一年的冬天,佛陀遊化時,見弟子們個個穿得不整齊,看起來既失威儀又十分累贅,於是開始規定著衣的要求。當時正值印度的隆冬,佛陀晚上親自試驗:初夜披一件就夠了;中夜覺得冷,於是加一件;後夜時還覺得冷,於是再加一件,這樣就足夠禦寒了。因此,佛陀規定比丘不得超過三衣,這就是“三衣”的由來。

最初的三衣,並不是割截後再拼湊而成,而是一塊長方形的整布。有一天,佛陀外出時看到道旁的田地,一方方、一塊塊,溝畦分明,便讓阿難照做這樣的衣服,“福田衣”便依此而來。當時佛陀告訴大家,僧衣如果是一塊整布,盜賊偷走之後,稍加改動照樣可以披著,但割截分裂之後,他們偷走也沒有用,如此可減少比丘的損失。

佛陀制定的三衣,代表出家人知足少欲,衣服若比較少,分別念就不會那麼重。很多人出家以後,一件衣服穿幾十年,平時只需一兩件換洗就可以,並不用積累太多的衣服。現在很多在家人,今天換白色的,明天換紅色的,後天換綠色的……天天都要為穿什麼而傷腦筋,分別念非常錯綜複雜。所以,通過裝束也看得出來,佛陀的內心極為寂靜。既然如此,我們理當供養寂靜者,還是像大自在天、遍入天那樣的不寂靜者呢?答案顯而易見。

或許有人問:“對持兵器的天尊不應供養,那佛教有些聖尊也持有兵器,是不是也不要供養他們了?”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佛教中有些護法神和忿怒本尊,手上雖然持著一些兵器,但按照密宗續部和護法神故事的說法,這些兵器是用來摧毀煩惱、斬斷分別念的一種標誌,並不是用它去殺害眾生。

有些淺慧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到手裡持兵器,就認為統統不能供養,這是不對的。密宗的護法殿中,很多聖尊手持利器;漢地寺院大殿裡供奉的護法神,手中也都持有兵刃。但他們的兵器與外道天尊的截然不同,外道天尊拿兵器是為了與非天作戰,以此去殺戮他們,或者如有些宗教的教義中說,假如有百姓放肆、不信教,則要將他們趕盡殺絕。因此,內道與外道在教義上大有差異,尤其是學了密宗的甚深法義之後,大家就會明白,佛教和外道間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