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第一課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7469)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3/9/26 上午 10:08:12
--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第一課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第一課

今天中秋佳節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法王如意寶的教言——《教誨甘露明點》。首先講講造這篇教言的緣起、標題的涵義、教言的內涵以及受持這篇教言的要求。

撰寫的緣起

一九八九年的時候,當時學院的人數增多, 桑管家祈請法王如意寶造一篇教言,從根本和支分的學處裡面,選取最根本的學處來教誡弟子。法王知道後,自然從心中顯現這篇教言,叫做「教誨甘露明點」。

標題的涵義

「教誨」,就是法王教導弟子們一生修行最重要的內容。如果能把這篇教言刻在自己心上,就能像甘露明點一般滋養你的法身慧命直至成佛。

「甘露明點」是一個比喻,「甘露」指的是不死之藥。意思是說,在受用了這篇教言之後,能夠消除修行者心中存在的毒素,潤澤他的法身慧命。「明點」是心要的意思。一切佛法都可以說是甘露,而這裡是從如海的佛法裡提取出三個要點,所以是甘露中的心要。我們受持的時候需要的是這種很簡要的方式,而能把握住要點,逐步展開修行,最終就能達到極其遠大的境地。

尤其是對末法時代的眾生,由於無法受持很多的教法文句,這時候就需要上師賜給你一種心要。而你在得到這個心要之後,如果能夠受持在心裡,時時刻刻依照它來檢驗自心,那就會成為你一生修行的捷徑。你能將這篇簡要的教言從始至終貫徹在修行中,最後一定會修行圓滿。

教言的內涵

那麼這個教言的內涵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有三重架構:一、是人品賢善;二、是持戒清淨;三、是智慧無垢。這就是我們修證無上菩提過程中的三大要點。

能夠將這三大要點把握好,就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甘露的心要,最終決定會建成宏偉的菩提大廈。

我們先想想看,如果要建造非常宏偉的大乘佛法的大廈,需要具備哪些因素呢?那就是三大因素:第一、要有很好的材料;第二、要有穩固的地基;第三、要按照正確的設計圖紙,逐步地施工完成。這三個要點是缺一不可的,沒有前前就絕不會有後後。比如,首先如果連材料都沒有,那拿什麼來建立宏偉大廈呢?其次,如果基礎不牢固,又怎麼能一層層地建立起來呢?最後,如果不依照正確的圖紙按次第來建立,又怎麼能從平地上建起萬丈高樓呢?

就像這個比喻所說,賢善的人品好比很好的材料。在這篇教言中,針對當前時代的眾生,首先提出了基本人品的八個要點,再作歸納就是一個要點——心地善良,展開來有對人品的各方面的要求。這對於當代眾生而言,是一個符合實際狀況的根本要求。只有具足了這些品質或素質,你才能做到守持清淨戒律;也才能建立三乘佛法一切道果的功德。

在具足了好的品質之後,就要依循次第走出世間的菩提道,那麼怎麼才能順利成就菩提果呢?首先是要依靠清淨戒律,所以說戒是萬丈高樓的基礎,如果失壞了它,那麼任何善法都無法成就,後後的功德就更不必提了。

而有牢固的持戒基礎,就不會出現修證大的障礙,也就能在這個所依上,一級一級地建立上去,你就有了這個機會、這種可能。但如果戒的基礎塌掉了,那就會直接障礙究竟果,意思是菩提大廈是絕對建不成的。

通過以上的講解,你就知道這篇教言有多重要了。剛開始,會認為這是很簡單的一篇教言,就像你聽到的各種一般的語言一樣。其實,當你把這篇教言真正地背熟,然後一一地去體會其甚深的涵義,之後就會發現,這確實是對自己一生的修行極重要的一個教誨。

你有了這種認識之後,更關鍵的是要以做為明鏡,時時返照自心;以做為方針,時時指導航向。這樣,你在輪苦海趨向涅槃彼岸的行程中,就能夠平安順利,不會被業的風浪吹翻而墮落。

就像是一個要走遠路的人,他時時都不能離開地圖的指導,不然就會誤入岐途。也就是這篇教言最後所說,通常有三種人會迷失道路:

第一種人,是沒有獲得善道的初業者。這種人才開始起步修行,雖然聽了很多法,但是不懂得怎麼來修道,實際上他並沒有步入善道。什麼是善道呢?就是剛才說的三個要點。這三個要點必須逐漸地趨入,不能跨越、草率、或者忽略不修,否則終究無法成就。

第二種人,是空修暗證的人,假瑜伽。由於腳跟沒有落地,心沒有按照這三大要點實修,口中說的都是些「無因無果、無善無惡」等聽起來高深莫測的話,其實心裡既不具足賢善的人品,也沒有清淨的戒律,依循次第的聞思修更是被拋在他腦後,因此在空修的黑暗裡飄飄蕩蕩,漫無歸宿。

第三種人,一味地耽著在言說、辯論當中,喜歡高談闊論。這種人自以為是智者,實際上他的腳根本沒有踏在實修的地上。以上這些都是修行中的毒素。

而如果你能夠遵照這篇教言切切實實地來做,用一生的時間來奉行它,那就能徹底消除上面這三種毒素。所以,從今天聽到了這篇教言開始,先是要發起終生奉持的心,接下來就是不折不扣地實行,每天都用這篇教言檢點自己,這樣就成了真正的甘露明點了。一方面是能消除你原先種種盲修、空修、耽著言說等的毒素;另一方面你的法身慧命會逐漸地成長。

受持的要求

學習這篇教言的要求,就是法王最後勸請時說到的話:一切想遵循教導實行的人,都應當在心裡持文之後領取其義。意思是,首先要心裡記住這篇教言,然後領會到它的精神,貫徹在日常的修行中。

我們記不住太多東西,但對這篇教言的八頌,容易記憶受持,因為天天都要用到它,如果能背出來,那很方便,在什麼時候都可以想這三個要點。比如這樣想:對於第一個要點,我現在在切實地奉行嗎?對於第二個要點,我現在有守護戒律嗎?對於第三個要點,我現在是在尋求無垢智慧而聞思修嗎?

如果你每天能這樣按教言鞭策自己修行,那就成了你心中真正的導師。雖然法王的色身不在你面前,但法王的言教時時在你心裡,不斷地指導著在菩提路上前進。

受持教言則成為法王究竟的心友

法王在教言裡明確講到:凡是具備這樣三種德相的人,那就是我最究竟的心友了。

我們平時理解的「朋友」,一種是經常待在一起的人就認為是朋友;或者是指世間的學業、事業上合作共事的人;還有就是親屬以外有交情的人。但這些只是世間的朋友、外在的朋友或暫時的朋友。

這裡要先理解「朋友」這個詞的涵義,然後會明白究竟的心友是指什麼。「朋友」的「朋」字是兩月相照的意思;「友」是兩手相攜的意思,表明了心與心之間的一種關係。佛法上的朋友,絕對不是為名利而相交,而是正法上的志同道、同心同德。這樣結下的是法的友誼,那是極其綿長、深遠的,一直到盡未來際為止,心和心都不分開,就是因為彼此同心相印。如果心和心的氣氛不相,那是無法相應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和心之間感通,就是彼此同心同德,意樂和行為彼此隨順,自然就心心相應而成為朋友了。就像兩月的互照,兩手的提攜,心和心之間相通、相應了,就是真正的心友。

如果自己經常違背法王的這三個教導,那即使供再大的法王的像,而心裡沒有法王,即使心裡有一個法王的形象,而沒有在法上跟法王的心相應,這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應。所以是依教奉行。平時你能認認真真地修這三個要點,也就是,時時關鍵修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人品修養越來越賢善;而且在持戒上都注重時時謹慎、不放逸,有很堅固的清淨戒的基礎;並且每天都堅持緣著佛法的真實教授聞思修習,來求無垢的智慧。如果你心裡有這些功德,那就成了法王究竟的心友,再沒有比這更了義、更真實的朋友了,也沒有比這更合心、更深、更密、更長久的朋友了。所以一定要懂得怎麼來和聖者相應。

在座的道友中,有一些曾經直接得過上師的法恩,有一些是在傳承法脈之中得到上師的法恩。既然我們已經得了法王這麼大的法恩,那我們心裡自然是希望生生世世能和法王在一起,無論何時何地不分離,在盡未來際的弘法利生當中都不離開。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永遠不離開呢?你不要到外面去找方法,其實心和心是沒有距離的,法王的心遍在一切處,就遍在你的心裡。如果你的心具足這三個條件,那是最隨順法王的心了,也就自然被法王攝受。但是,如果你與法王的心相背,就像說本來父親是要攝受孩子的,要給他最好的教導,唯一希望他快速成佛,可是這個孩子背離了父親的教導,叫做「離父逃走」,他要走到不好的路上去,那也沒辦法。所以凡是想生生世世和法王不分離的人,關鍵就是要按照這三個要點切實地去奉行。

這樣就需要把這些教言刻在自己心版上,而且非常尊重它,就像孝子奉行慈母的囑咐那樣,有這種心的話,刻在你心版上的每一個字都會起很大的作用,而不這樣銘刻在心上殷重地奉行,也就跟平常的語言一樣了。要知道先是記住教言,不然就不可能用它來「每日三省吾身」,因為連文字都記不住,怎麼可能時時處處以教言來和自己作對照呢?所以先把教言的文句深深刻在自己心版上,這是第一個要求。

其次,要做到對教言的意義融會貫通。只有融會貫通了,才能展開到各個方面去運用。也就是你要瞭解,做到這三個要點的原因何在?這三個要點之間的關係如何?然後落實在自己身上,怎麼把握好原則靈活地運用?怎麼想方設法把做好?能這樣在心上反覆地思維,直到把教言的精神完全吃透,像這樣才是一個真正能理解上師心意的弟子。自己能體會上師的話,能夠舉一反三地運用在方方面面,那就是可教之材了。

舉例來說,對於第一個要點,比方說,當你聽到「心地善良」這四個字時,心裡會感覺這非常重要,其次就要開始思維:我怎麼來奉行上師的這個教導?怎麼把它貫徹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怎麼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具體地修這一句「心地善良」?而且會開始每天拿這一條作自我反省。這就成了每天的修行項目,沒有做到的地方怎麼來修正、來彌補?已經做到的,又怎麼來保持和提高?

又比如說,聽到了「諂誑少」這三個字,就要作反省,要想:我自己身上有沒有為了騙取名利,為了騙取信任和尊重,有做假表情、假姿態、假行為的心理?如果過去我有這些毛病,現在我該怎麼改正?以後我怎麼儘量做到心口如一?我該怎麼在平時儘量地修真誠的心?像這樣,就是依照「人品賢善」的這些教誨,不斷地貫徹在日常的修行當中。總而言之,首先是掌握原則,其次舉一反三地擴充為一切具體的修行。

教言就是一種指示修行心要的語言,而依教言實行,就是把簡要的原則性的話擴展出來,在無邊無際的範圍裡運用。對一個有根器的人來講,不必要說很多話,只需要在根本上做一種指示,他自己內在的力量能發出來,能不斷地擴大充實,最終達到極完善地境地。所以,上師自己也說了:「我這個教言,是你們終身修行的內容。」

其次,針對第二個要點——持戒清淨,法王觀照當代眾生的根機,也做了根本性的要求。古時候的大修行人有一種為道的精誠,那確實是二六時中堅持正念,能做到一舉一動都嚴密的防護,確實是像保護眼睛一樣守護戒律的一切學處,而現在的人卻很難做到。因為這個時代非常惡濁,修行者處在這種身心環境裡,外在染污緣的干擾力量很大,使人很難守護支分戒的種種細節,再加上自己的身心也不堪能,沒有一種強大的心力時時嚴密地把握好心,使心不違越戒律。

這時候,法王給我們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對於三乘戒裡會直接障礙究竟果的那些根本墮罪,需要時時精勤地防護,不讓心裡沾染。

當你奉行了這一條教誨之後,確實這是甘露中的精要,能夠消除你持戒上放逸、不在乎的毒。所以聽過之後,就要反省自己:我以前很不注重持戒,特別危險,如果沒有持戒的基礎,再做什麼也是空中樓閣,一事無成。今天我聽到了法王這句教導,以後要用一生的努力來奉行這句教導。這樣就成了你終生持戒的極切實的教導,因為如果要求過多、過高,暫時對你來說距離很遠。你會因為沒辦法行持,而乾脆放棄。但是這裡教導的是對三乘的根本戒需要勵力守護,這樣就可以全力以赴在根本的要害處防護。

這個根本的戒律一旦守清淨了,就等於把建立菩提大廈的基礎打穩固了,之後就依靠在上面按次第來建立一切道果的功德。

具體怎麼來建立呢?方法就是每天都不離開佛法的教授來做聞思修。這裡「真實教授處」,指的就是佛菩薩教導、傳授給你的佛法,你就要按照佛法先聞、後思、再修,以這樣就能逐漸地成就道果功德,最終完成佛道。

總之,能夠奉行這三大要點,今生的修行就一定會成功;而不奉行這三大要點,今生的修行也註定會失敗。

下面我們開始逐字逐句地講解教言:

全文分五:一、祈禱文殊本尊賜予加持;二、開示具足三種德相就成為上師究竟的心友;三、達成三種德相的標準和途徑;四、顯示教言的作用;五、說明造論的動機和回向善根。

一、祈禱文殊本尊賜予加持

法王在宣講之前,首先敬禮文殊本尊,祈求加持。

怙主文殊是智慧的主尊,唯一是三世諸佛的無分別智慧身。他以菩薩的形象在盡虛空遍法界的範圍中安住。在有些剎土,示現為一切功德完全圓滿的佛身;在有些剎土,又示現為佛的長子大菩薩身;在有些剎土,還示現為功德尚未圓滿的學道菩薩身;在有些剎土,又示現為普通的凡夫身。總之,以無邊的化現行持種種利生事業。這裡特別敬禮與文殊聖尊無二的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

一九八七年去五臺山之前,法王淨相中顯現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全是人中善知識的形象,而法王從沒認為在全知麥彭仁波切之外還有什麼文殊菩薩。到了一九八七年朝禮五臺山現見文殊本尊之後,淨相中所現的全知麥彭仁波切成了文殊菩薩相。因為這是法王生生世世不分離的本尊和上師,是一切加持和成就的根源,所以在為徒眾宣講這篇教言之前,首先祈求得到文殊聖尊——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加持。

誰之尊名一入耳,終破累劫心愚暗,

祈汝文殊勇猛尊,普降善妙瑞花雨。

有位聖者,只要他的尊貴的名號一入到眾生的耳根,就能馬上徹底滅除眾生心中累劫以來長期潛藏的愚癡黑暗,這位不可思議的聖者就是諸佛智慧的總集——文殊勇士,祈求文殊勇士為一切眾生降下善妙的吉祥花雨。

諸佛無分別智的總集——文殊聖尊,稱為「勇士」。「勇猛」是因為他持著智慧劍,有從根斬斷眾生愚癡網的力量。傳記裡講到,文殊聖尊能賜予眾生智慧,最終能賜予究竟的佛智慧。所以祈求得到文殊聖尊的加被,破除眾生內心的愚癡黑暗,之後種種善妙自然出現。

結合本教言來講,以文殊智慧力量的加持,遣除了弟子們內心的黑暗後,就會認識到自己一生修行的重點,會明確修行的道路和方向。從此沿著這條康莊大道,一直走到菩提果地。

二、開示具足三種德相就成為上師究竟的心友

人品賢善戒清淨,無垢智慧處善學,

具緣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

這一頌先出示弟子要具足的三種德相,就是:在人品上達到賢善,在戒律上達到清淨,在智慧上達到無垢。「處」,是眾生學習的地方,從果上解釋諸佛菩薩所成就的無垢智慧。「善學」,就是依著真實的教授,以聞思修的次第善始善終地修學。滿足上面三個條件,即是三世諸佛的具足善緣的佛子,也是法王上師究竟的心中之友。「具緣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這說明這是法王上師最為重視的三點,也是現在的學佛者應該抓住的核心。

所以,要想生生世世跟諸佛、跟法王不分離,具備這三種功德,就是好的緣起。關鍵要懂得這是一種內在的依止,是一種弟子的心和上師的心的相應。要成為三世諸佛的弟子,成為法王究竟的、心中不離的、心心相應的弟子,就需要具備這三種德相。

《普賢行願品》裡說:「所有益我善知識,……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讓善知識常生歡喜心的因就是依教奉行,這個依教奉行就是按上師的教導殷重地奉行。這不是在外面尋求什麼親密,而是心裡遵照上師的教導去做,這樣三世諸佛都會對你生歡喜心,都願意攝受你,所以生生世世都能不離佛,生生世世不離開三世諸佛的代表——大恩上師。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心和心相應了、感通了,就沒有了距離。更徹底地說,自己已經成了上師心要的體現,心靈的內涵變成一樣了。

所以,先是要有一種尊重上師教言的心,其次是要按照教言真正奉行,這就是親近上師最重要的途徑;也是能直接得到上師攝受和加持的途徑;從此就成了三世諸佛所護念、攝受的好弟子,成了和上師心心相應、不分開的親密法友。

所以,從初、中、後三個階段,先是要求人品要達到賢善,然後是三乘戒律要持得清淨,再就是每天都在無垢智慧處好好地修學。這樣,人品達到了賢善,就具備了修道的素質;三乘戒律守得清淨,就打牢了成道的地基;再緣著智慧無垢處,就是已經得到了建造無上菩提大廈的圖紙——諸佛菩薩所指示的實修菩提道的教授;而「善學」是指按照這張圖紙的指示,把一切道果的功德建立起來。「善」,就是把這個教授納入並融會在自己心裡,時時不離地按照這樣來發起修行,最後學到跟佛菩薩一樣。

揭示「學」的本義

所謂的「善學」,就是指按照那張菩提道前進的路線圖,在自己的心上實行,來把它實際建立起來,這包括了一切聞思修的方面。

「學」是模仿的意思。平常說的學醫、學儒、學仙、學禪、學密、學佛等等,都不能和現在世間中「學」字的涵義混為一談。今天,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教育的重點完全放在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上。比如說「學數學」,就是把這一門課學完了,能夠演算就算達到了目的。而這裡所說的「學」,不是這種涵義。比方說,你有孝的品德,我就模仿你,也要做到孝,這叫做「學孝」。你有悌的品德,我還是模仿你,也要做到悌,這叫做「學悌」。你有布施的品德,我也學你那樣,在自身上做出施捨來,這叫做「學布施」。或者你能事事替別人著想,我也跟你學,效仿你的心態和行為,這叫學「替別人著想」。你有這麼穩重的心態和行為,我以你為榜樣,學到了這樣,這叫學「穩重」。

比如說「學菩薩的戒行」,也是首先去聽講戒,去了解戒學的內容,比如一條一條的開、遮、持、犯是如何的,它的原理、體性是什麼等等,這樣先消除掉心裡的無知、疑惑和不正確瞭解;等到瞭解了之後,自己還要逐漸地消化,融會在心裡,把每一個內容都在心上決定好;最後就是按照戒律的要求,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實際做出來,這就叫做「學戒」。

這樣擴充開來,發展到大乘的「學菩薩行」,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們是怎樣的一種行為,自己就努力地模仿、不斷地修學,最終在自身上學到這些菩薩行。而所謂的常隨佛學的普賢行願,也是指學習本師毗盧遮那佛從因地到果地的一切行為,這是生生世世永無疲厭的廣大行願。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你從來沒有經歷過這一條路,所以首先要有一個教法的指導,這就好比是一張地圖,而你具體要做的,就是依循著教法由聞思修的途徑,在自己心裡實證到法的內涵。

「聞」,就是首先要聽到這個教法的內涵,要知道學的是什麼,學的方法是什麼等等。之後,「思」,就是對於他的涵義作思維,要想透、想通了為止,然後會生起斷定不疑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定解。而「修」,就是按照定解已經斷定好了的法義,不斷地在自心上去串習,直到最後現證了這個法的內涵。

所以,一切聖賢之道裡的「學」,就是指效仿聖賢的行為,實際去做到它。

大家一定要分清學佛和佛學的差別。只是學佛學的話,最多成為佛學家。這是很多人身上已經出現的偏差,本教言裡說的「耽著言說詡智者」就是一種情況,這就是末法時代特別流行的方式;而學佛的本義是學到佛那樣的智慧和慈悲,這是正法時代流行的方式。所以不能搞佛學知識化,而要使佛法人格化。知識化的結果是使佛教的真精神日益喪失,是使佛法走向沒落。

所以一定要懂「學」字的涵義,才知道聖賢之道的命脈所在,不然就都跑到邊緣上去了。

以上解釋了「無垢智慧處善學」這一句的涵義。最後是落在這個要點上,前面都是學前必備的素質和基礎。沒有那樣的素質和基礎,再怎麼也建立不起來。所以,為了達成後面的功德,就必須打好前前的基礎。有了好的人品,又有持戒的基礎,再來依止實修菩提道的教授進行聞思修,慧命就會日益成長,終至成佛。所以具有這三種德相的人,就自然成為三世諸佛的法子,自然成為法王究竟的心友!

這個心的朋友,既不是因為某種利益需要,而暫時結成夥伴;也不是因為感情的需要,而成為朋友;又不是今生成了朋友,來世就不是朋友;也不會只在有限的範圍裡做朋友。這是在萬法根源的心上達到了相應,所以成為了究竟的心友。

到了最終,當你成佛的時候,十方諸佛都融入你心中,你也融入十方諸佛的心中,這就是法界同體,同本一如來,心與心之間沒有障礙。現在在因地遵循這三大要點實行,就是在跟一切佛相應融通,就是真正跟法王相應。

能懂這幾句的涵義,就會知道:實在太關鍵了!就是要按這樣來成為一切佛的法子,來親近法王如意寶。

能夠這樣走,就會在心上和法王越來越親近,最終和法王以及三世諸佛心心相應、永不分離。

 

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7rr8lzIEnk&feature=c4-overview&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