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9) ---- 《五加行開示錄》內 加 行 ─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9&id=16134)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16 上午 06:21:20 -- 《五加行開示錄》內 加 行 ─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五加行開示錄》 內 加 行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個內加行的修法是發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說起來十分簡單,但做起來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的自私心已經串習得太久太久,這個習氣對我們來說是根深蒂固、極其濃厚的。積重難返,想立即將其剷除,自然絕非易事。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們為什麼那麼自私?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沒有慈悲心,不為他人著想,一切的一切只是為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較強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會大功告成,沒有那麼麻煩,沒有那麼困難。很多修法都是有訣竅的,掌握訣竅以後,就不那麼難了。如果沒有訣竅,讓你當機立斷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眾生的事業當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無論有多大的難度,我們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為什麼那麼重要呢?因為,無論是修淨土宗或禪宗等大乘顯宗,還是修密宗,其出發點皆是菩提心,這是它們的共同基礎。 比如,念佛人能否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取決於他的目的。如果他認為輪迴很苦,不願意繼續輪轉其中,要到極樂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享受,這就已經南轅北轍了,因為往生淨土也需要四個條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經蕩然無存,又怎麼能夠往生呢? 禪宗講明心見性,為什麼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要做什麼?其實,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轉法輪、度眾生。如果沒有考慮度化眾生,僅僅為了脫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徹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裡的禪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為基礎,密宗當然也需要。沒有菩提心,所作所為的因從根本上就已經錯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真正發起無偽的菩提心,就會不講任何條件地付出一切。對菩薩的要求就是這樣:自你發心學大乘佛法以後,就不允許為自己打算。 有人會反問,我們現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麼辦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明確地答覆: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無條件地付出,那麼,自己的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成辦,這毫無疑問。對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無不是最佳的例證。所以,現在一定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礎,不發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無論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體上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瑪呢巴美吽」,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體──這六個字上面,並沒有大乘小乘的差別,那如何來區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動機,即你為什麼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為了得到世間的名譽、財產、健康、長壽等而念觀音心咒,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間法; 如果你念誦的目的是為了解脫,但只是為自己一個人的解脫,沒有為其他眾生著想,這個六字真言的念誦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時,沒有求世間法,而是求解脫;不但是求解脫,而且不是為獨善其身,而是為天下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念,那麼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這種發心的基礎上,若具備了密宗所講的殊勝見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來清淨和生圓次第的修法,以這樣的觀點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這就是密法。 這樣,六字真言便有了從世間法到密法的各個層次差別。六字真言就是這六個音節,其上並沒有這些分別,念出來的是同樣的發音,但是由於動機、目的不同,就導致各種差別顯現於其上。 同樣的,在佛像前供一盞燈,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若不看動機,就說不清楚。如前所講,若是為得到健康長壽等而供燈、燒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脫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世間法;如果是為自己的解脫,就是小乘法;如果是為一切眾生的解脫,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盞燈的燈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樣不能區分。如果以菩提心供養阿羅漢,就是大乘法;如果發的是世間的心(健康、長壽、發財、工作順利),即使供養密宗的普賢王如來等,還是世間法。所以,法本無高下,關鍵在於發心。由於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就有著天壤之別。這相當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許多人曾聽聞過密法、接受過灌頂,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禪的人。那麼,現在我們回頭看一看,當你去接受灌頂時,是出於好奇心?還是覺得接受灌頂後,就會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穫?你是為了脫自己的生死,還是為了一切眾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念佛人也是一樣,你一心不亂地祈禱阿彌陀佛,為的是什麼呢?還有,心裡不起任何雜念的修禪人,你的目的又是什麼?請大家都回頭反省一下。 或許很多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那麼,無論是為自己的解脫,還是為自己的健康長壽,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為得到了灌頂,實際上沒有。灌頂肯定是大乘的灌頂,但因為你沒有這樣的發心,就不能成其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頂並不存在,世間法中也沒有這樣的灌頂,那你得到的是什麼呢?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灌頂。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剛才講了供一盞燈、誦一句咒,是怎樣區分大小乘、世間和出世間法的。以前我也有一個這方面的開示,講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大乘和小乘的差別,其中也提到過這些。在這方面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 所有這些問題說明,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須要發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實不虛,發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個比喻,當一個人的母親生病的時候,如果他對父母很孝順,就肯定會把母親送到醫院治療。這時,他是不會求什麼回報的,只是無條件地付出。他不會對母親提出:若要我送你去醫院,你要怎樣怎樣對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母親懷著強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報,這叫作無條件。菩薩就是這樣無條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針對父母親友的,相對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難尋難覓。而菩薩的慈悲心就可稱之為無緣的慈悲心,也就是無條件、無意識、平等地利益眾生。無論你跟他有沒有關係,無論是經常來往的親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這叫作無緣的慈悲,也可以叫無條件地付出,這才真正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除非你不想修學大乘,那就另當別論,人各有志,你也可以從小乘法起修,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只要想學大乘法,即使舉步維艱,也必須迎難而上。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首先培養慈悲心。雖然慈悲心與菩提心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備了慈悲心,就有發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們先講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廣修慈悲心,那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願意太廣,就只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樣,希望更簡單,就可以只強調悲心的修法。你們大多是剛剛開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修習,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現階段,四無量心我們都要修。 為什麼稱作「無量」的慈悲喜捨呢?因為修慈悲喜捨的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其善根深廣難思,故叫作無量心;再則修慈、悲、喜、捨時,其對境是普天下所有眾生,因眾生數量無盡,所以也稱作無量心。 四無量心在經書裡依次是慈悲喜捨,捨心列於最後。但是在修法時,捨無量心卻位居第一。因為所謂的捨無量心就是平等的觀念。如果沒有眾生平等的感覺,則修出來的慈心、悲心都將成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捨無量心。 (一)捨無量心的修法 捨無量心的修法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思維(或叫觀察)。 第一是觀想。 觀想的時候,是以人為對境,無需觀想本尊、上師等。在自己的右邊觀想一排人,左邊也觀想一排人。 右邊這一排是現世當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沒有仇人,就可以觀想經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這樣觀想也感覺困難,就可以想像,在無始以來的流轉過程當中,我們肯定有數不清的怨敵,就把他們觀想在自己的右邊。 左邊這排人是現世的父親、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等親眷,也就是對我有恩的人,觀想他們坐在自己的左邊。 無論是怨敵,或是親友,他們實際的相貌怎樣,就觀成怎樣。觀想就是這麼簡單。 第二是觀察。 首先,對右邊的怨敵像平時一樣發起瞋恨心;對左邊的父母親人生起愛心、貪心。生起貪瞋以後,再回頭省察:剛才我於怨生瞋,於親生貪,而且不只是這一次,長久以來一直如此。但是,這樣做有沒有道理呢?我應該去觀察一下。 具體觀察的時候,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角度來思維。 首先觀察右邊的怨敵:他們不論是人或非人,現在雖然是我的仇人,想盡一切辦法來傷害我,但是,他們是不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都是這樣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他們現在不擇手段地加害於我,但在過去世,他們肯定曾經做過我的父母。當其做我父母之時,也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心疼我、照料我,為了我寧願捨棄自己的一切。他們對我的恩德是那麼深厚,給我帶來了那麼多利益。 再觀察未來的下一世,當我們再次轉世投胎,改身易形時,他們也不會永遠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無有窮盡的來世當中,他們會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時,也會與現世父母完全一樣,要為我克服諸多困難,給我帶來極大利益,可謂恩德巍巍。 也許無需等到來世,在不久的未來,在這一生的下半輩子,他們也隨時可能會發生變化。上半輩子他對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輩子我們也有可能成為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們也曾互為父子兄弟,只是現在回憶不起了。如果這些仇家能夠回憶我們互為母子的經歷,就絕對不會加害於我。例如,在兩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他們若能猛然憶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會瓦解冰消,他們會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鬥,這是肯定的。使我們相互敵視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正是它,使我們前世的父母親友無法回憶過去,所以,即使現在他們害我,我也不能責怪他們。 這並不是精神上虛幻的寄託或安慰,事實就是這樣。什麼叫作仇人?什麼叫作親人?我們在輪迴中流轉,你、我、他都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光,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時是仇人,有時是親人,親怨都是不一定的。 這樣再三思維後,修得比較好時,對仇人的瞋恨心會慢慢淡化,直至最後完全消失。所以,捨無量心的修法極其重要。 之後,再對左邊的親屬進行觀察,對他們的觀察與右邊相反。 他們雖然現在是我的父母或者親屬,為我遣除各種違緣,給予各樣恩惠,對我恩重如山,但他們是否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無始以來的六道輪迴當中,他們肯定很多次地做過我的仇人,甚至傷害過我的生命,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來又如何呢?他們會不會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永遠做我的親人呢?結果也是否定的。當我再投生到另一個身體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會成為我的仇人,那時候,就與現在右邊的人一樣,會千方百計地傷害我,甚至掠奪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雖然此時我們互相牽掛、情意綿綿,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反目成仇、分道揚鑣。這決非聳人聽聞,如果在短期之內不能解脫,長時漂泊輪迴的話,這就是確定無疑的。 這一切就像演戲一樣,現在這邊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邊的飾演我的親屬;但是下一輩子也許就會角色互換,演仇人的扮作親屬,演親屬的飾為仇人。現在,因為我們為無明所遮蔽,沒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對未來的前途也茫然無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暫的時光。但輪迴卻是極為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回憶前世,或以長遠的眼光靜心觀察,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親人與仇人,根本就是無常的,確實像演戲一樣。這就是觀察的方法。 這樣觀察後,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只是以狹隘的眼光去看一個很短很窄的範圍,因此而指定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親人,並對敵人生瞋恨心,對親人生貪欲心。我因為這樣的錯誤認識,就產生了這樣不正常的貪和瞋。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條,不是臆造的神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在這樣輪轉再輪轉的過程當中,在我們投生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現世的冤親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我也做過他們的父母;同樣,彼此也都做過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憶而已。 大家應該思索,這一切究竟是事實,還是教條?如果你認定這是教條,就請你拿出證據來推翻。可是,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學說,都根本無法推翻它;相反,卻會有越來越多極具說服力的、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它。所以,這些都不是教條,不是無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實。 既然是事實,為什麼以前我們卻從未察覺到呢?因為我們沒有受過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遠矚、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這樣迷茫。現在依靠佛的教育,終於使我們清醒地看到怨親等都是不定的這個事實。 這既是理論,也是修法。觀察以後,一定能有所體會。若不相信,你們可以嘗試在一個月或者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那時,你就會確確實實感覺到親、怨就是不一定的,雖然片面的貪心、瞋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既然已經意識到錯誤,你就會慢慢地去改。以上是捨無量心的修法。 這種修法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它有臨時和究竟的兩種結果,我們萬萬不能停留在臨時的結果上,這是很危險的。有什麼樣的危險呢?當你這樣修了一段時間,體會比較深時,會對仇人沒有特殊的瞋恨心,不想去害他;但對親人同樣沒有親切感,也不願意去利益他,親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們需要的不是這樣的平等,雖然這是修法要經過的一個階段,但最終我們要超越它,如果停頓在這裡,就會成為繼續前進的一大障礙。這叫作無記的捨心。無記的捨心就是不善不惡的平等心,這不是我們的目標,必須要逾越。 但是無記的平等心並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設法將片面的貪心、瞋心降下來,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就沒有了粗大的貪和瞋。然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維:這些眾生雖然對我有利有害,但是,我應該不記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強調眾生對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無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報恩的修法進行思維。這樣,我們對所有的眾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這才是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捨無量心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非常重要。捨無量心修好以後,可以轉入慈無量心的修法。 (二)慈無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麼呢?願一切眾生獲得快樂,這種念頭叫作慈心。慈無量心修法也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觀察。 現在不用觀想兩排人,只需觀想一個對境:現世的母親。她的相貌是什麼樣的,就觀想成什麼樣,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將她生前的模樣,觀想在自己面前。 然後開始觀察這一世的母親對我有怎樣的恩德。這時,要依次作三種重要的思維,也即:知母、念恩、報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輪迴、前生後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現在我們看不見,但是從無始以來,在如此漫長的輪迴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都曾經死過成千上萬次,也生過成千上萬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轉,大多數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們敢肯定,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而且不是一次,而是無數次,這叫作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們要憶念他們曾經做我母親時的恩德。雖然這些恩德是難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裡,可以歸納為五種:第一、賜給肉體;第二、賜給生命;第三、賜予財產;第四、賜教世間法。這四種是從世間的角度講的。第五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憶念,今天我們能有機會聽法,有機會修行,有機會解脫,這也是仰仗母親所賜的人身,如果沒有這樣的人身,這一切都不可能有。母親的恩德,要從這五個方面去思維。 1、賜給肉體:如果沒有父母,則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這個身體,這是很肯定的。 2、賜給生命:出生以後,如果母親不養育我們,則每個剛剛落地、嗷嗷待哺的嬰兒都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從這方面來看,不但肉體是母親給的,連生命也是母親賜予的。 3、賜予財產:我們剛剛降臨人間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兩手空空,身無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親賜給我們的,這是給予財產的恩德。 4、教授世間法:每個人出生時,都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連吃飯都不會。這些人間最基本的知識都來源於母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第一位老師也就是母親。這就是教世間法的恩德。 這四點在這裡講的雖然不是很多,我們卻要反覆的思維:小時候,母親對我是如何的疼愛;她克服了多少困難,辛辛苦苦地打工、幹活來養育我……。每個人都可以從實際生活當中,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們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都是極其關愛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獸也不例外。它們雖然可以凶殘地殺死其他生命,可是對兒女們依然是舐犢情深、慈愛有加,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既然動物都能如此,人又豈能例外呢?可見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難以盡述的。 大多數人對母親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過這些觀察,對母親難以抑制的慈悲心就會源源不斷地生起。 第三是報恩。母親不但現世是我的母親,對我有這樣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當中,她也無數次地做過我母親。每次做母親時,都與現在一樣,對我有那麼多的恩德。她為了養育我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造了那麼多殺生等罪業。一位母親從懷孕到最後命終之時,在養育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造多少殺盜等業,這是每個人心裡都十分清楚的。因果報應,纖毫不爽,她當時為我造業的果報,我沒有辦法代受,卻要讓她獨自去承擔。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經因為為我造業而墮落到地獄、餓鬼或畜生道中,正為眾多劇苦逼迫,備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還是對她的痛苦熟視無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無能為力,還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辦法,為什麼還不立即行動?這樣,想救度母親的念頭就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來。 怎麼去救度她呢?孝敬母親財物嗎?她現在身處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將錢財物品送給她呢?這些是無濟於事的。更何況,錢財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能減輕她的痛苦嗎?能讓她永得安樂嗎?不可能!那該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修法,通過修法救度她,這才是報答母親無邊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這個念頭很強,就可以為了母親而將自己的一切棄置不顧了。 剛才講過,若自己的母親患了重病,孝順的子女絕對會不顧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親背到醫院治療。他不會考慮背母親到那麼遠的地方所要面臨的種種艱難,只會無條件地付出。 同樣,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會有很大的動力。這種慈悲心會一直鼓勵我們,不讓我們停滯不前。生起這樣的慈悲心後,就能夠放下自私的念頭,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沒有關係,始終將母親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這僅是以自己的母親為對境,我們需要再將對境擴大,轉到這一世對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們曾經也做過我的母親,在做母親時,跟現在的母親完全沒有兩樣,同樣賜給我肉體、生命和財產,教我世間法,使我有學法的機會,同樣對我有這些利益。 當對普通人修得比較好的時候,再轉到對仇人進行觀察,將他納為對境,對他修慈悲心。此人現在雖然這樣害我,我卻不能責怪他。因為無明,他已經忘卻我們曾互為父母的經歷,如果他知道曾經發生的一切真相,是絕對不可能害我的,他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親的時候,同樣對我有如上的四種恩德。我現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應該的。 對現在的母親、親屬、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這樣去思維。最後起座的時候,要把觀想範圍再一次擴大:對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眾生進行觀察。最後,對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會產生同樣的慈心。 為什麼首先以母親為對境,然後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後是一切眾生呢?這是一種訣竅。如果首先對所有的眾生觀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會導致這樣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好像慈心、悲心已經具足了,但實際上,當遇到有人害你的時候,這種不牢固的慈悲心就會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進行觀察。 為什麼要首先觀想母親呢?因為對母親發慈悲心是比較容易的,從易處下手,先對母親生起慈悲心後,對其他人也就會覺得比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難的,否則你會覺得根本無法對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時你就會失望。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就要依次觀修。這樣觀修以後,即使今後有人害你,你也不會對他有太大的瞋恨心。作為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後,也不可能一點兒瞋恨心都沒有。但是,相對而言,這種瞋心不會保持很久,也不會很強烈。 這是慈無量心的修法。 (三)悲無量心的修法 悲無量心的本體是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一心一意祝願一切眾生脫離大大小小所有痛苦的不造作的發心,才是真正的悲無量心。 具體的修法是什麼呢?身、口、意的具體要點如前所講,在觀想上師、祈禱上師之後,就開始進行觀想和思維。 有關悲無量心的觀想有兩種觀點: 1、修悲無量心的時候,要觀想自己母親現在的相貌,就像修慈無量心時的觀想一樣。這是一種觀點。 2、修悲無量心時,要觀想一個正在感受難忍痛苦的眾生。比如,屠宰廠裡待宰的牛羊,或者是,自己認為人世間哪種痛苦最慘不忍睹,就將正在承受這種痛苦的眾生觀想在前面。觀想時,不能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像看戲一樣地看著他們。而要把自己也觀想成這個眾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親觀想成這個眾生。 修悲無量心時,按照這兩種中的任何一種來觀想都可以。 如果觀想自己的母親,就與前面一樣。將母親觀想在自己面前,然後修知母;知母修好後,再憶念母親的恩德;其後,就思維如何才能報答母親的恩德。知母、念恩、報恩修完以後,接下來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養這樣的念頭:願現世的母親脫離一切痛苦,這比較容易。然後觀想,我的母親本來希望自己能享有人天所有的快樂、幸福,不願感受任何痛苦。雖然她不願意接受痛苦,但她經常做的卻是讓自己感受痛苦的業,她的所想與所做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她不願意痛苦,按理來說,就不應該去造業,但事實恰恰相反,她卻不明事理地經常造業,既然造了種種惡業,接踵而來的痛苦就是無法迴避的。另一方面,雖然她希望擁有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但是她卻沒有去做使自己快樂的因──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會得到人天善果。這一切,都是因為無明,正是無明才使她的所作所為顛倒錯亂,最終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親正在飽嘗痛苦,我們該如何觀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條: 1、發願,即願我的母親能夠脫離一切痛苦; 2、希求,即非常希望母親能夠脫離所有的痛苦; 3、發誓,我從現在起就要為母親脫離所有這些痛苦而努力。這樣發誓後,還應有實際行動。作為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要去弘法利生。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強些,但無論能力如何,從現在起,就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和實際行動; 4、祈請,在有了發願、希望和發誓以後,如果沒有三寶的加持幫助,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實現這些目標,所以,要祈請三寶加持我能夠讓我的母親脫離所有痛苦。 這四條不但修悲無量心時需要,而且在修捨無量心、慈無量心以及喜無量心時都需要。 這樣發誓後,要不要去實踐這誓言呢?當然要,否則就是欺騙所有的佛菩薩,是有罪過的。但實現此誓言也需要過程,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讓所有的眾生脫離痛苦,是不可能的。暫時,能讓一個眾生脫離痛苦,就讓一個眾生脫離痛苦,能度一個就算一個。 總而言之,從現在起一定要有實際的行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現在的發誓就等於是騙人的謊言。說具體一點,如果碰到路邊的殘疾人或是真正一無所有、生活窘困的人向你討錢,你卻視而不見,那你的誓言到哪裡去了呢?還有,比如你能講一點兒法,其他人又不懂,請你給他解釋一些問題,你並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出於私心就拒絕了他,那麼,以前你雖然曾經發誓:從現在起為了母親脫離痛苦而努力,但實際行為卻大相徑庭。這說明,當時你也許在心裡誠懇地這樣想過,也許你當時內心根本就沒有真正發誓,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無論是哪種情況,沒有實際行動都是不對的。 大乘菩薩發了大悲心後,並不是必須立即脫胎換骨,對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從此不管,專門去利益眾生。如果能這樣做當然好,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眾生也可以。無論怎樣,在對現世母親進行觀想時,就要以這四種發心反覆修習。 對現世母親發起這樣的心是很容易的。這樣修起來以後,再觀想一個普通人,對他修悲無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現在他雖然不是我母親,但是久遠劫以來,他做我母親的次數也是無量無邊的。她與我現世母親一樣,不願意接受任何痛苦,卻一直在造令自己痛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快樂,但整天種的無非是使自己不快樂的因。她是這麼痛苦、可憐和愚昧,我多麼希望她能夠脫離這樣的痛苦啊!我願將自己三世所有善根迴向給她,使她能脫離這樣的痛苦。從現在起無論有多艱難,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能令她脫離痛苦的事。在這個過程當中,願上師三寶加持於我,使我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利益。要依次從以上四個方面去觀想。 對普通人修完以後,再觀想你的仇人,對他也如是修悲無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眾生觀想在面前,對一切有情觀修悲無量心。這就是悲無量心的修法。 在這些修心的過程中不能認為,因為經書上這樣要求,所以我才這樣思維。所謂經書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應該這樣修,順序就是這樣,可是做不做卻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經書上怎麼要求,發菩提心當然要主動,不能被動,發出離心也是如此。所有認為「修法上這樣說或是上師說要這樣做,所以我才這樣做」或者「因為佛告訴我要這樣做,我才這樣做」的想法,都是不對的。 無論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師的教言也好,若你心裡沒有真實的體驗,就是被動的。我們應該做到,無論佛是否要求我們度眾生,我們都願將度化眾生、利樂有情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些人會想,現在我自己都是一個凡夫,又怎麼去度眾生呢?雖然你現在是一個普通人,連外加行都沒有來得及修,但是你可以發願: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但是我要努力讓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時候,我一定要去度眾生。這樣的發心是必須要有的。如同一名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什麼能力也沒有,但是他依然可以有很多未來的計畫,如畢業後要怎樣去開展自己的事業等等。同樣的,我們現在也需要有遠大的志向:雖然我現在在修行上沒有很大功德,但這些是我能夠做到的,做到以後我一定要去度眾生,一定要去幫助眾生!這樣的抱負一定要有!若沒有這種發心,所修的菩提心就是無根無蒂、不具生命力的。 (四)喜無量心的修法。 喜是歡喜心,願一切眾生不離開快樂,就叫作喜無量心。修歡喜心的時候,也有觀想和思維兩個步驟。 觀想的時候,也要先將自己的母親觀想在前面,然後對她修知母、念恩和報恩。每一座裡一定都要有這三個修法,接下來就修喜無量心。 這時,要將母親現在所擁有的無論是出世間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間的種種圓滿(如健康長壽等)作為修行對境,進行如下四種思維而修歡喜心: 第一發願:願我母親生生世世不離開現在的快樂、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親不離開現有的世出世間種種功德,而且願她所擁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發誓:從現在起,為了母親不離開這些世出世間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發誓以後,還應將這些誓言付諸於實際行動; 第四祈請:願上師三寶加持,令我能夠讓母親不離這些快樂和幸福。 這四個過程都要一一觀修。修好以後,再換一個普通人的對境;對普通人修完後,再換一個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觀想天下所有眾生,對他們修喜無量心:願一切眾生永遠不離開快樂! 這些修法就是四無量心的修法。實際上,四無量心中的捨心,也應包含慈心和悲心,這種慈悲心沒有任何親怨分別,沒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對一切眾生都平等相待,這才是真正的捨無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即使嘴上說得再漂亮:「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實際上也是心口不一、名不符實。有些人只是因為經書上是這樣寫的,所以才鸚鵡學舌般地跟著念誦,心裡卻沒有絲毫菩提心的影子。我們修發心的時候,發心的偈子要念十萬遍,如果你的心裡沒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麼用呢?沒有用。只有心裡有這樣的決心,口中也如是念誦,才能使發心更堅固、更穩定。所以,我們要真誠地念誦發心偈十萬遍。這樣念不僅是有很大的善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鞏固我們度化眾生的發心。 這樣修並不是自我欺騙,而是在明瞭真相以後,將以前因愚昧而導致的各種錯誤盡力挽救,改邪歸正而已。剛才所講的都是確鑿的事實。以前我們因為盲目無知而沒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現在恍然大悟以後,就會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修完外加行和皈依以後,一定要下功夫修菩提心。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不是別的地方,而是輪迴。即使是輪迴中的天堂或者人間,也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從這個恐怖的地方逃出去,當然要下一點功夫,想輕輕鬆鬆地逃脫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接受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這雖然有一定難度,但也不是常人力不能及的。前面講過,這不是神仙、登地菩薩以及佛才能做的,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像我們這樣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們已經做出了表率,我們只要願意,做到這一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會想,這些太麻煩了,只要求求福報就行了。為了求福報而信佛當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這絕對不能解決生死輪迴的根本問題。現在講的都是能讓我們解決根本問題的一些修法,所以難度當然會有。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辦企業、上班以及從事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也會有難度,但還是要去做。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錢。既然為了錢都願意這樣吃苦、這樣努力,那麼,為了解脫、為了全體眾生的解脫又怎麼能不付出呢? 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是佛菩薩為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經之路,除非你覺得輪迴好,不需要解脫,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現在覺得好不等於以後覺得好,來世轉入三惡趣時的境遇更是不堪設想。到那時,好與不好已無力扭轉,趁現在有辦法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時機。 前面也曾講過,發出離心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就什麼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單位的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家庭事務、孩子的教育、自己企業的發展等等,可以照樣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什麼呢?普通人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發財等世間利益,這些就是他們最崇高的理想;學佛的人一旦發起無偽的出離心,就不會覺得這些是最好的,他們了解還有更崇高的人生意義,雖然這些世間事務暫時要去做,但只是一種臨時的謀生方法而已。 現在儘管發了菩提心、出離心,可還是人呀,人要活在這個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這些生存條件當然要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佛也沒有對在家人要求自從發出離心的第二剎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這些,而是求解脫,這樣的觀點叫出離心,這是每一個學佛的人應該做到的。佛不會勉強每一個人都要發出離心、菩提心,但是,如果你想解脫,就要接受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這樣去想、不這樣去做,就無法解脫。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解脫道,若不接受,就等於是拒絕解脫。除此以外,佛也沒有告訴我們第二條解脫道。 像菩提心這樣偉大的發願,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具備的。其他世間的鬼、神,或是任何一個未修法的凡夫,不但白天沒有這樣的念頭和實際行動,即使連做夢都夢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種發心,這一世我們有機會去感受這樣的發心,去修習菩提心,實在是千載難逢,應該值得慶幸。所以,外加行修完以後,一定要去體會、去感受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這些。念咒、磕頭、燒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標準取決於有沒有這樣的發心。所以,四無量心的修法至關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這樣修,就要有這樣的發心。沒有這樣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會為眾生付出什麼,即使付出,也是有條件的,希望自己能有所回報,這樣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講過,大乘菩薩要付出,而且要無條件地付出,這才叫作無緣大悲,這是很重要的。 總結歸納從外加行到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我們應該明白:有三種心行一定要放棄,若不捨棄,便無法修學大乘佛法,無論念佛、參禪或修密……,都絕對不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這種「修行人」該如何稱呼呢?簡單地說,只能稱為信佛的人,但不是學佛的人。我們講過,信佛、學佛是兩回事。信佛是指,你覺得佛陀很偉大、佛說的是真理,你不反對,自己卻不去行持佛法,這叫作一般的信佛。而學佛是指,佛陀怎麼做我也一定要這樣去做,雖然現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所作所為無法與佛陀一模一樣,但是要有這種決心,這才是學佛。那麼,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要斷除哪三種心行呢? 第一要放棄追求世間圓滿的欲望。這種貪欲若不肯放棄,那麼燒香、拜佛、念佛、打坐、做功課等,都是為了獲得世間的圓滿,就根本與解脫無關。貪圖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都叫世間法。 不能貪求世間法,並不是指從今以後不要去工作,不要去發展自己的企業等等,但是,只能將這些當作臨時的生存手段。做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的人生目的和價值不是這些,而是在輪迴裡尋求一條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個要放棄的就是貪求世間的念頭。 如果你割捨不下,就只能算是修人天福報,與解脫還相差萬里。若是這樣,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需在自己家中設置佛堂,供養供養佛,或者去廟裡燒燒香、拜拜佛。或許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長壽以及後世的人天福報。珍寶的人身如今已經獲得;難遇的佛法如今已經聽聞,卻連這麼一點蠅頭微利都不肯放下,那麼,你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開始走解脫道呢?追求世間圓滿的結果對你來說,只能意味著:長劫輪迴在所難免,解脫之日遙遙無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貪著塵世之心。 第二要放棄的是自私心。很多人雖然在念佛、磕頭,但其目的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輪迴。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問他們:「你為什麼要修五加行?」很多人都會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後我就不能聽大圓滿或是其他密宗的修法。」「你不能聽密法又會如何呢?」「沒有機會聽大圓滿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樣呢?」「我不能成就,就會永遠待在輪迴裡,那多苦呀!」他們修五加行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脫離痛苦。若是這樣,就說明這種五加行,從名稱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實際上卻不是,因為他們只是為自己而修,沒有考慮其他眾生的解脫,所以這不是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會提出疑問:如果沒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懺悔自己的罪障?從今以後也不必為了清淨自己的罪業而修法,金剛薩埵也不用修了?不是這樣的,這些修法都需要,修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清淨自己的罪業,但這不是出於自私心。因為要度眾生,必須有度眾生的能力才行。怎樣才能讓自己有能力呢?就要先修金剛薩埵的修法,清淨自己的罪業;再修曼茶羅的修法,增長自己的資糧。這樣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了,才能具備度化眾生的能力。之所以強化自己的這些修行能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將來度眾生。因此,我們也不必有這種疑惑。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淨罪業的能力,如五無間、謗法等很嚴重的罪業都能因此減少,而普通的殺生、偷盜等十不善業就可徹底清淨。如果不修其他法,僅修菩提心,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再有其他修法的幫助會更快。所以,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個要放下的是什麼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後,就要去領悟、去感受無我,即修密宗或者大圓滿正行修法,其中所講的重點就是證悟空性的修法,那時,我們要放下我執,這也是為了能夠更圓滿無私地度化眾生。第三個要放下的就是我執。在修加行的時候,暫時不必急於修空性,此時的機緣還沒有成熟。 修出離心時,要放下世間;修菩提心時,要放下自私;修無我時,要放下我執。這些若不捨棄,所謂的出離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話,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們放棄。 今後,在修行過程當中,要時刻觀察自己有沒有進步,如何觀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時要觀察:在沒有聞修此加行法時,我們對世間有何看法、有何貪執;修了外加行中人身難得等一系列修法後,對世間又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前後毫無改變,一切還是為了自己世間的健康、長壽、快樂等,便可確認自己的修行沒有任何進展、沒有任何收穫。 第二、修菩提心時,同樣要反省:在聽聞修持菩提心修法的前後,我的自私心有沒有變化?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為自己,對他人的苦樂無動於衷;修法以後,雖然口裡天天在念發菩提心的頌詞,哪怕念了十萬遍,但內心深處還是認為其他人的好壞都無關痛癢,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脫、自己能早日明心見性、自己能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仍然沒有為眾生著想,那就可以確認,雖然聽了加行、修了加行,自己卻沒有任何大乘法的收穫。 放下我執,對我們來說還有一定距離。雖然在修加行的過程中,根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見性,但對一般人而言這是比較難的。所以,對這一點暫時還不能要求。 總之,第一要捨棄世間,第二要放棄自私心,但不能產生誤會,認為出離心是消極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實現的妄想等等。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就會成為修行的障礙。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這些修法與你們的工作家庭沒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時,印度的很多國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時,也在發菩提心,根本不相抵觸。所以,你們不能以為一旦發了菩提心,就沒辦法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絕不能認為出離心、菩提心可有可無,從而放棄這萬劫難遇的修行機會。從無始以來,我們已經歷了成千上萬次不可思議的生死輪迴,直到今天還是一個普通人,再過幾十年告別人世時,如果沒有加緊修行,只能再次空手歸去,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業外,其他什麼也帶不走。所以,在整個生命輪迴的過程當中,這一世是非常關鍵的。無情的事實就是這樣,珍不珍惜這個機會,全憑自己作主了。 三、菩提心的修法 四無量心修完後,就要正式修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認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在這裡就是為一切眾生的解脫,自己發誓修此覺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對所有眾生的無緣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後,就會自然而然發起想去幫助眾生的心。 如果已經有了這樣的發心,那麼度化眾生、幫助他人用什麼樣的方法最好呢?搞一些慈善機構、幫助人們解除一些現世困苦,當然也是菩薩的行為,但這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要怎麼解決呢?以前講過,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自己去認識輪迴的真相、人的特質以及怎樣從輪迴裡找到出路……,也就是,為他們指路最為重要。為了讓他們明白這些道理,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智慧。若想為眾生指引一條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要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第二個條件。 具備以上兩個條件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們每次修法之前都要發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我聽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課、所以我去放生等等,這就是大乘菩薩最重視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無量心。然而,若只有四無量心,對一切眾生都非常慈悲,有極其難忍的慈悲心,卻沒有考慮為一切眾生而成佛的話,就缺少了利益他們的方法,兩個條件中就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就不能稱之為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認為:佛已經斷除了所有的障礙和過失,圓滿具足了一切功德,很偉大,所以我要成佛。他雖然有成佛的心願,但沒有考慮到眾生的解脫。因為缺少第一個條件,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完整的動機,才能叫作菩提心。 初發菩提心時,因為慈悲心的程度不同,所發的菩提心就有以下三種差別: 第一是國王似的發心,也是最差的一種。世間國王必須自己先登上國王的寶座,之後才能治理天下。同樣,自己要首先成佛、成佛以後再度眾生的發心,就叫作國王似的發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發心。船夫總是和船上的乘客一起到達彼岸,他既沒有辦法先走,也無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較強的人也會這樣發心:如果我先成佛,再度眾生,就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利益他們,為不讓眾生長劫等待,在眾生沒有成佛之前,我也不應該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們成佛的同時和他們一起成佛。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發心。牧童總是將放牧的牛羊驅趕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後。慈悲心極強的人也會將眾生的解脫放在首位,視眾生的利益高於一切。首先最要緊的就是讓一切眾生先成佛,等眾生脫離痛苦以後,再考慮自己成佛。這叫作牧童似的發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這三種都是標準的菩提心。但是,由於慈悲心的強度不一樣,所以願力也不一樣。 往昔的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他們都修菩提心,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動機,他們才能夠排除萬難。有一句話叫「為法忘軀」,那些高僧大德為了修法,可以不顧自己的身體、不顧任何艱難險阻。有了這樣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大乘佛教最關鍵的不是別的,就是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會具足。如果沒有慈悲心,卻妄想修大乘法,實在是癡人說夢! 我們不能望而卻步、灰心失望地想:「這太難了,我肯定一輩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夠做到,關鍵在你願不願意修。這些修法本來就是為人而設的,不是為佛或登地菩薩而定的。你一旦願意接受,不需要一輩子用功修持,只需要幾個月或半年左右的專心修法,對菩提心就一定會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後也不要怕修空性。對世間法非常看重的人懼怕出離心;自私心極重的人懼怕菩提心;特別執著的人懼怕空性。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只要肯修行,無論什麼樣的修法都能適應,最終一定會穩操勝券。 至此,菩提心的初步修法已經講完,自他平等等其他修法,大家可以參閱《入菩薩行論》。 修加行就是自我鍛煉的過程,要親自去觀想、思維、感受。當菩提心真正生起來後,再去受菩薩戒,這樣才能夠得到菩薩戒。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曾經參加過傳授菩薩戒的法會,就自詡受了菩薩戒。我要提醒諸位,自己如果沒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薩戒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於受戒,而要反反覆覆發菩提心,真正有了為度化一切眾生發誓成佛的決心以後,再找到一位善知識,在他面前受菩薩戒,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得戒以後,再去學習菩薩的學處,菩薩的戒律。在菩提心修好以前,不要倉促地去受菩薩戒。 目前最重要的是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的修法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參閱《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內容背下來,並付諸實踐,這樣就很有希望成就。即使今生沒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為有了這樣的串習,而在心田裡已播下菩提心的種子,這個種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會成熟,這是有教證的。經書上有記載: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夠度化整個南瞻部洲的眾生。他之所以會變成這樣的菩薩,原因之一是緣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現在就要下功夫,不能因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卻。恆河沙數般的佛菩薩都是從凡夫地開始修行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現在至少要開始修造作的菩提心,這很重要。 至此,已講了四個外加行及內加行中皈依和發心的修法。你們在每一個修法完成以後,都應回頭比照,看自己的出離心、皈依的決心、無偽的菩提心等等是否已經增上,還要觀察自己修法的發心是否具備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若什麼進步都沒有,跟以前完全一樣,那只是數量上的完成,質量上還沒有完成,就需要重新修。 《普賢上師言教》的作者是巴楚仁波切,他的弟子當中,沒有一個人是沒有修過好幾次五加行的,都是修了一遍又一遍。我們更不能認為這些修法僅是加行,只需修一遍就萬事大吉。加行是需要付出一輩子的精力去修的法,作為一個修行人,終生都不能離開這些修法。只是在修行初期對加行更強調一些,後面會強調其他的一些修法而已,但加行是自始至終都必不可少的。 在修加行期間,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觀想皈依境中的諸佛菩薩、上師、護法都安住於前面虛空中,他們手中法鼓搖動的聲音將我們從夢中驚醒,觀想完後,也可念誦其他語加持的儀軌,如果沒有,就直接念誦《開顯解脫道》。 念誦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身難得,那就從開始一直念到人身難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後反反覆覆地思維人身難得。迴向之前,將剩下的儀軌念完。這樣,在一座裡就要念完一遍儀軌,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兩遍。修其餘的加行時,儀軌的念誦可以此類推。念誦儀軌時,最好念漢文音譯,同時也要知道頌詞的意義。所以,在念誦前,應該首先看儀軌的義譯,對儀軌的內容瞭如指掌,這樣才比較好。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16 上午 06:26:54 -- http://www.zhibeifw.com/book/sdj/sdj-xm2.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全知巴楚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巴楚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公元二○○○年二月八日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16 上午 06:29:09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08.pdf http://211.72.163.194/pdf/09.pdf http://211.72.163.194/pdf/10.pdf 入菩薩行論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廣釋 著論之因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懺悔罪業 第三品:持守菩提心 第四品:不放逸 第五品:護正知 第六品:安忍 第七品:精進 第八品:靜慮 第九品:智慧 第十品:迴向 佛於多劫深思惟 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眾生依於此 順利能獲最勝樂 菩提心如劫末火 剎那能毀諸重罪 智者彌勒諭善財 彼心利益無限量 ─《入菩薩行論》─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16 上午 06:31:03 -- 各位現在正在聽聞《入菩薩行論》,這是一部非常大且甚深的論著,請各位絕對不要輕視它。如果想要從輪迴中解脫成佛,想要自心續中去除業及煩惱的話,就必須要按照《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內容,依著經部及諸佛的教法來修持,如果放棄了《入菩薩行論》來修持的話,是沒有辦法修持好的。 ─ 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 ─ 《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16 上午 06:35:01 -- 寂天菩薩 七種稀有傳記略說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開示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蹟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西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蹟,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關於寂天菩薩的史實,有七種稀有傳記,如頌云:「本尊生喜住爛陀,示跡圓滿破諍辯,奇異事蹟與乞行,為王降伏諸外道。」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在瑜伽師「古蘇嚕」座前求得《文殊銳利智成就法》,通過精進修持,親見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過:「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札Ra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後來,善鎧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寂鎧太子登位,在即將舉行授權灌頂儀式的前一夜,太子夢見了文殊菩薩,夢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鎧太子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說太子夢見大悲度母尊,以開水為他灌頂,太子問度母為什麽用開水為自己灌頂,度母回答:「授王權灌頂之水與地獄鐵水無有差別,我用開水為你灌頂的含義即在此。」寂鎧太子醒後,曉悟到這是聖尊對他的授記與加持,以此而對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厲的出離心,於是捨棄了一切離開王宮。寂鎧太子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飲食,只有不斷祈禱聖尊,到了第二十一天,進入了一處森林,飢渴疲憊的太子找到了一窪濁水,正準備飲水,出現了一位容飾莊嚴的女子,告訴他不要飲用濁水,而應該享用淨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邊,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師,瑜伽師其實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現。太子飽飲了甘泉,又在瑜伽師處求得了殊勝法要,修持後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種稀有傳記畢)。 繼後,寂鎧去遊歷東印度,來到五獅國王之國土,當時,得知他武藝高強的大臣將他薦舉給五獅王,他因此成了五獅王的大臣,將武藝等明處弘傳世間。有段時間,寂鎧給國王當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見他持著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劍,便到國王那裡進讒言:「新任大臣是個狡詐者,大王要是不信,請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護衛不了國王。」五獅王疑信參半,便要求寂鎧出示寶劍,寂鎧對國王說:「國君啊,這樣做會傷害你的!」可是國王成見已深,強令取出寶劍,他只好要求國王閉上右眼,然後從劍鞘中抽出木劍,閃耀的劍光傷害了國王注視著木劍的左眼,眼珠當時彈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國王至此方知道寂鎧是位大成就者,與大臣們一起在寂鎧大師前懺悔、皈依,大師便加持五獅王,使其左眼復原。有了這次事件,五獅王心意轉變,完全遵大師之教言,在所轄地高豎佛教法幢,弘揚正法。寂鎧大師在五獅王的國家所住年數,有多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大師調化了五獅王後,便轉到了中印度那爛陀寺(第二種稀有傳記畢)。 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當時大師深隱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受教法,精修禪觀,同時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這時瑞相紛呈,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當時得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各自記下了頌文,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記下的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頌,因此大家産生了爭執懷疑。後來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爾史料記載:吉祥塔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歷史的記載此處不一一列舉),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了他們一千頌的《入行論》為正確,並且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裡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函,並授與這些論的講說修習傳承,自此《入行論》在印度得到了廣泛弘傳(第三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裡鬱鬱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為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與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處。比丘們經常見到野獸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在習以為常中也有人感到異常,終於有些細心的人觀察到了:進入寂天論師所住茅棚的野獸都沒出來。他們在棚外窺視,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比丘們於是推斷寂天有殺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準備當眾宣布寂天的「破戒惡行」,再將他驅逐。正在大眾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裡走了出來,當然,彼此相處日久的比丘對它們非常熟悉,發現這些野獸一個個神氣活現,比以前更為健壯。驚異之餘,僧眾對寂天論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論師不願意讓人了解他的身份,謝絕了僧眾的挽留而離開森林,遊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抛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鄔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跡。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說:「兩天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毀壞此壇城,我將焚毀佛教經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信奉佛教的國王招集了僧眾,告知了外道的挑戰,可僧眾中誰也不敢答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國王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女僕將自己遇到的異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僕去尋找那位異人。女僕到處尋找,終於在一株樹下見到了寂天論師,便將來意說明,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直應允,並吩咐女僕到時準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第三天清晨,外道師開始用彩土在虛空中繪畫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顯示神變,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刹那之間,外道所繪壇城被摧毀無跡,那些嚇得簌簌發抖的外道們也被暴風捲起,如同落葉一般飄落到四處。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明,照亮著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國王他們亦是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僕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為他們洗淨,那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國王等眾人頓覺溫暖舒適,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所有外道門徒也皈依了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那塊地方,一直到現在都被稱為「外道失敗地」(第四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進行了一場大辯論,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種稀有傳記畢)。 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飢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飢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飢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抛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種稀有傳記畢)。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迴、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第七種稀有傳記畢)。 上面簡單地講述了寂天論師的七種稀有故事,我們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後,對他著的論典也就很願意去學習。寂天論師的傳記,在《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中都有,詳簡不一。從史料上看,這位菩薩居無定所,四處遊化,一生充滿了神奇的故事。這次所講的,只不過是這位菩薩應化此世事蹟的萬分之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