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8)
----  十 大 誓 願 ─ 選自《克珠傑傳記》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8&id=17511)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5/31 上午 11:38:43
--  十 大 誓 願 ─ 選自《克珠傑傳記》

十 大 誓 願

選自《克珠傑傳記》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那莫革日瑪匝夠卡雅!

以最大的恭敬心頂禮皈依一切上師、佛菩薩,及具大悲力、大願力、無礙慧眼者!

以清淨意樂虔誠祈禱本尊,加持一切所為無有魔障善始善終!

誰以大慈大悲力,自樂些微不關注,

為他難測之行境,無數難忍辛不厭。

發心究竟眾生親,善妙根本恩師尊,

如來佛子足下禮,彼等前曾真受戒,

除三律儀佛制界,此外有何可承諾?

然我跟隨煩惱轉,放逸行習強有力,

屢屢傾向顛倒方,於此深生正知念,

復請佛菩薩護法,作證以強希求心,

沙門我立此十願,從今起至有生年,

縱遇命難亦不捨,設若違越所立誓,

佛佛子視如畜生,護法掏我放逸心。

 

如是祈請垂念後表白十大誓願:

一、無論何時,務必護持他眾的心,除非在講述精彩奇妙之佛理的特殊情況以外,任何時候,有關軍事、盜匪、國王的話題等散亂之語絲毫也不參與,這是我的第一誓願。

二、除非好心好意為清除佛法的染污(指邪見等)以外,無論是以沾染過患的等起抑或無記狀態未經觀察之心的驅使,絕不稱名道姓談論與自己不同相續之人三門的點滴過失,這是我的第二誓願。

三、除非自相續一心不亂,完全是以方便確定無疑對他眾有利之時以外,以有別於自己相續的有情及非有情作為對境,不說一字一句的粗言穢語,這是我的第三誓願。

四、除非是以正知正念決定需要觀察之處以外,任何時候,絲毫也不雜煩惱心而思量親朋好友、名聞利養、散亂喧囂、貪戀瞋恨等處,這是我的第四誓願。

五、除非由於患病、行途等疲勞過度之際以外,在行善期間,對於昏沉睡眠、身體倚靠、有說有笑、飲食過量等,明明發現無有任何修行必要,徒生懈怠,當下中止,毫不遷就,這是我的第五誓願。

六、凡我所擁有的財物,當布施他人時,除非成為失毀善行之緣、增上善根之障,或者於對方必定有害抑或有其他佛事必要、已迴向另外對境以外,無論任何人索求任何優劣用品,杜絕吝嗇不施之心,立即滿懷喜悅的心情奉送,隨即迴向圓滿菩提,這是我的第六誓願。

七、任何時候,無論是誰,不管對我還是我的朋友、受用、眷屬及隨從,進行怎樣的損害、口出怎樣的刺耳之語、揭露怎樣的過失,乃至殘忍殺害之間的所作所為,包括首先心煩意亂、隨之懷恨在心所致的身語細微反常狀態在內必定努力加以制止,絕不以牙還牙進行報復,盡心盡力以直接間接的方式生起饒益之心並發願,這是我的第七誓願。

八、我本人在傳授灌頂、教言、竅訣、講解經續等,及作七七佛事,舉行開光、火施所得的供養,除非用於佛法方面以及最近預備縫紉、裁剪的法衣、已烹飪完畢的食物、當時正在準備的飲食此等暫時必需的衣食受用以外,大大小小的資具絕不自私自利據為己有、執為我所,唯一用於積累福德上,包括四句在內的法施無不以菩提心攝持而為,這是我的第八誓願。

九、除非以絕對為佛法著想之心防止他人於有關經義起顛倒分別以外,對其他任何善知識,絕對不說不敬不讚之語,盡力宣揚功德,無論是上下各層人士,當耳聞目睹他們大小非凡的事蹟、合法的功德時,不生絲毫不快之心,立即充滿歡喜之情,這是我的第九誓願。

十、除非在重疾纏繞、突逢盜匪等身不由己實在無法修行的危急時刻以外,乃至有生之年,每日內十法行(註:繕寫、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與修習。)絕不間斷,六時中受願行心簡略儀軌,尤其上午自受願心菩薩戒廣儀軌,二菩提心修法認真修四座,一切威儀均以此攝持,絕不悠閒放蕩,精勤依止正知正念而適量修勝伏輪迴心念之對治──小、中士道的主要修法四座,如前依止正知正念,無上密宗壇城能依所依圓滿修四座,這是我的第十誓願。

 

如是我之十大願,非不情願他委託,

未假思索信口言,精進無法得實現。

是故自經詳審視,如若努力能成辦,

若成可見大必要,於諸佛子稀有行,

誠心恭敬起信我,請佛菩薩護法眾,

為吾作證立誓願,縱然遭遇生命難,

永不放棄誓言擔,復於佛子遠勝此,

無數廣大之所為,更增希求奉行心。

此理為主三世善,總集合生生世世,

願勝上師攝受我,永不捨二菩提心,

修持廣大佛子行,不怯勇猛至有際,

受持如來微妙法,得文殊尊慈攝受!

 

               二○○四年二月二十五

                譯於喇榮五明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