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5)
----  【圖文】現在的草莓兵不知敢不敢跳??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5&id=40898)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14/4/9 上午 07:27:31
--  【圖文】現在的草莓兵不知敢不敢跳??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傘兵節」,我國傘兵部隊成立迄今七十年,曾在抗戰時期及與美軍協助蒐集中共情報任務間,無數傘兵不畏犧牲投入敵後作戰,以突擊、破壞、襲擾牽制敵兵力,獲得敵後勝利;在這屬於特戰部隊的日子,全軍官兵應向我中華民國「傘兵」獻上至高敬意。
回顧中華民國傘兵成立,可追溯到民國三十二年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司令陳納德將軍建議先總統蔣公成立傘兵部隊,經採納後,三十三年元旦在雲南昆明市北郊崗頭村永豐寺成立「陸軍傘兵第一團」,考量單位機敏性,對外代稱「鴻翔部隊」;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八日改編「陸軍突擊總隊司令部」,我國真正有裝備的傘兵自始而生,同時訂四月八日為「傘兵節」。民國三十八年七月傘兵部隊奉命轉進臺灣,駐紮於屏東。另國人知曉的「神龍小組」則是在民國五十一年,由美軍顧問團協助下成立。爾後,我國傘兵部隊歷經多次編制調整與番號變更,至今日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規模。(文/青報張立臻,圖/邱榮吉)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4/9 上午 08:12:41
--  【轉貼】抗戰中的中國空降兵

要追溯中國空降兵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前半生積極反共,而後來又被稱爲“我國著名的愛國人士”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將軍。1942年,中國國民政府應緬甸政府的請求派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杜聿明時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入緬後,中國軍隊雖浴血奮戰,但由於孤軍深入、補給困難等原因,最終不得不退回國內。杜聿明所率第五軍回國經過之處,都是些崇山峻嶺,人煙稀少的地方,給養困難,而又蚊蠅成群、螞蟥橫行。官兵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時,病死幾乎一半,杜本人亦感染重病,幾乎殞命。最爲嚴重的是在轉移途中電臺不慎丟失,中國遠征軍與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繫。直到有一天在大洛地區有幾個士兵在烤吃蛇肉時發出的炊煙爲美國空軍巡邏機發現,中美兩國政府才發現了這支失蹤已久的部隊。從那以後,美軍曾多次向杜聿明的部隊空降攜帶電臺的通信兵、攜帶藥品及醫療器械的軍醫,還有一定數量的食品。雖說數量不多,但對缺醫少藥的中國遠征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看著徐徐落下的降落傘,杜聿明暗暗立下了心願:「將來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空降兵。」 


建軍昆明,突擊總隊艱難起步

杜聿明回國後被任命爲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這給了他實現自己心願的機會。1944年1月,杜聿明從第五集團軍各部中抽調素質較高的2000餘名官兵,在昆明組建了一個空降兵團,並任命第五集團軍司令部少將參謀處長李漢萍任團長,司令部上校科長簡立任副團長。但當時的中國既缺少飛機又無可以滿足空降的裝備,空降訓練一直無法展開。鑒於此,杜聿明多次寫報告給蔣介石,請求美軍幫助訓練空降兵。

1945年春,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派出顧問團,攜帶空降兵所需的專用技術裝備和降落傘來到昆明,指導該團的訓練。同年3月末,時任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來昆明視察工作,一併視察了空降兵團。4月何應欽頒佈命令,將空降兵團更名爲陸軍突擊總隊,直屬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部。按當時的編制,空降部隊由原先的2000餘人擴大到3200人,下轄20個空降兵隊。空降兵隊爲獨立的戰術單位,每隊編3個步兵分隊及炮兵、機槍、工兵分隊共160人。步兵分隊編有4個戰鬥小組,每組12人。當時空降兵隊的主要武器裝備包括:40毫米火箭筒9具,噴火器3具,輕機槍12挺,重機槍2挺,40毫米迫擊炮4門。

 

1945年的6月9日對中國的空降兵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就在這一天,突擊總隊進行了首次跳傘。至7月上旬,第1、2、3、4隊全部完成了跳傘訓練,每人平均跳傘6--10次不等,其餘各隊完成了部分人員的跳傘訓練。到此爲止,突擊總隊的成員可以驕傲的宣佈自己是名副其實的空降兵了。
 

空降丹竹,中國空降兵初戰告捷

1945年以後,德意日法西斯昔日的驕橫已蕩然無存。在這種形勢下,侵華日軍開始收縮戰線,將位於中國南方的作戰部隊北調,以集中兵力對美蘇作戰。其間,日軍位於廣西等地的4個師從4月開始撤退,預計8月撤完。中國國民革命軍乘此機會在桂北、湖南、黔東一線發動了局部反攻,於5月下旬收復了南寧,6月下旬收復了柳州,日軍遂退往桂林。爲打亂日軍撤退計劃,配合正面部隊實施局部反擊,中國國民革命軍統帥部決定使用剛剛組建起來的空降兵部隊,在廣東、廣西、湖南等地日軍淺近縱深實施空降作戰,以取得空降作戰的實戰經驗。中國空降兵的第一戰于盧溝橋事變8周年之際,在位於廣西境內的丹竹打響了。

丹竹位於廣西貢港潯江北岸,西北距柳州150千米,當時爲日軍的一個補給基地,附近有一簡易機場,由日軍1個小隊防守。陸軍總司令部決定于7月8日使用空降兵奪占這個機場,以切斷日軍在該地區的空中通道,破壞其補給基地。

7月4日,突擊總隊從第8、9、10隊中挑選已跳過傘的200餘名空降兵在昆明集中,進行臨戰訓練。

7月7日,乘美軍第14航空隊12架C—47運輸機由昆明轉場至柳州機場,在參戰人員中,有2名美軍顧問隨機同行。

8日8時,空降兵由柳州起飛,10時在丹竹機場機降。著陸後,突擊隊員分成兩隊,在美軍顧問的指揮下,分別沖向機場塔臺和營區。由於日軍的大意,塔臺當時根本無人防守,所以空降兵很快就佔領了塔臺,並居高臨下組織起了防禦。向營區進攻的空降兵,遇到了日軍的抵抗。但日軍當時大勢已去,只顧著東撤,並無心頑強抵抗,所以空降兵于12時控制了機場。隨後,在機場進行警戒,清理日軍遺棄的作戰物資,等待正面部隊到達。

8日下午4時,正面部隊到達丹竹與空降兵會合。在這次戰鬥中共擊斃、擊傷日軍100餘人;空降兵陣亡23人,負傷25人。中國空降兵初戰告捷。

以後突擊總隊又在廣東的開平、湖南的衡陽等地實施了兩次空降作戰,在這兩次戰鬥中中國空降兵均有不俗的表現。在這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急轉直下:8月6日和9日,美軍在日本使用了原子彈;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空降兵和全國人民一同迎來了抗戰的偉大勝利。

中國空降兵在抗戰後期進行的空降作戰,是國民革命軍首次空降作戰。三次空降作戰雖然對戰略、戰役無大補,但都達到了鍛煉部隊、取得空降作戰的經驗的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降兵在首次跳傘後不到1個月的時間就投入實戰,這在各國軍隊空降兵建設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空降兵創造了歷史的奇蹟。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4/9 上午 08:13:17
--  【轉貼】東山島戰役:失敗的空降作戰

東山島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山島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為東山島保衛戰),是1953年7月16日,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1萬多中華民國國軍,對位於福建和廣東二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突然發起了突擊作戰。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國軍,成功守住東山島而結束。

東山島戰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C-46運輸機
日期:1953年7月15日7月18日
地點:福建東山島
結果: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
參戰方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中華民國國軍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中國人民解放軍
指揮官和領導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胡璉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葉飛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游梅耀

兵力
10,000人
1.陸軍:
陸軍第19軍第45師(欠133團)
第18師第53團
游擊第42支隊
閩南地區直屬第1隊及第2大隊
2.海軍:各式艦艇13艘
3.空軍:
第20大隊
第5大隊
第11大隊
第12中隊
4.海軍陸戰隊:陸戰第1旅所屬1大隊及砲兵、戰車中隊。
5.傘兵:由游擊傘兵總隊下的2個中隊,1個區隊及1個爆破組,編組成一個空降支隊。
11,000人
1.陸軍:
第3野戰軍第10兵團
第13公安師之第80團
水兵第85師第253團之1個營
東山縣自衛隊等駐守東山島
第91師之第272團駐守東山島對面的海澄,漳埔等地
第28軍,第29軍駐守福州及莆田之間
第31軍主力及配屬的砲兵第1師及裝甲兵師在廈門附近
第4野戰軍所屬的第41軍在汕頭
2.海軍:各式武裝機帆船約250艘
3.空軍福建地區無空軍駐守,預估戰爭開始後36個小時後,最近的空軍基地才能前來支援。
傷亡與損失
2,664人陣亡
715人被俘
1,250人傷亡

目錄

[隱藏]

[編輯] 背景
 
此役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化身—西方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計劃的。1939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的「獨眼龍」漢彌頓中校(Edward Smith Hamilton)草擬的作戰計劃中包含中華民國陸軍、傘兵支隊、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政戰人員等,再加上中華民國海軍、中華民國空軍的配合。西方企業公司成員何樂伯(Frank Holober)著書中國海上突擊隊(Raiders of the China Coast)記載了此役。
 
1953年(民國42年)2月初國防部即開始計劃突擊東山島,原本計畫使用兩個師的兵力,因故延至七月。七月初國防部計劃完成,代號為(粉碎計劃),由金門防衛司令部成立聯合任務指揮部,由金防部司令胡璉中將擔任指揮官。而此次戰役的目的,在於以實戰驗證三軍聯合作戰的能力,尤其是對於傘兵的運用,進行一種實戰測試[1]。
 
國防部在戰前研判中認為,在開戰36小時候後,東山島120公里範圍內,解放軍可以增援1萬2千人,如時間延長,北起廈門南迄汕頭,解放軍將可以動員5萬5千人的部隊。所以,最初的戰術計畫,就是不論成敗以作戰36小時為限,並不會佔領東山島。[2]
 
東山島上當時駐守有解放軍福建軍區公安第80團及1個水兵連共1200人,團長游梅耀是閩西籍老紅軍,抗戰時曾當過陳毅的副官。駐軍在島上構築了工事並制定了在東山島遭到攻擊時的增援方案。東山島為福建沿海最南端的島嶼,是福建省內第二大島,與1950年5月被解放軍攻佔。[3]
 
[編輯] 過程
 
[編輯] 第一日
 
7月15日夜,金門國軍第19軍第45師等1萬餘人從金門出發,駛向東山島,此前,國軍空軍炸斷了解放軍增援東山島的必經之路「九龍江大橋」,至國軍出發之日,國軍所得到的報告仍稱九龍江大橋並未被解放軍修復。[4]
 
國軍航行出料羅灣後被解放軍海岸觀察哨發現,福建軍區遂立刻通知沿海部隊做好戰鬥準備。當晚,九龍江大橋即被民工修復,使得汽車又能順利通行,此點為胡璉所始料未及。[5]當國軍偵察機報告解放軍已成功增援東山島的時候,胡璉還不信,說:「不可能吧,九龍江大橋不是已經炸毀了嗎,我算葉飛的增援最快也得48小時。」而解放軍僅用2小時就修好了九龍江大橋。
 
[編輯] 第二日
 
7月16日凌晨4時,國軍以海軍陸戰隊步兵第1旅第3大隊配屬第135團第3營在蘇峰尖以北實施首波登陸進攻,同時第42支隊則是在蘇峰尖以南進行登陸。在強大的艦炮火力支援下,與解放軍守島部隊激戰,國軍憑藉較大的兵力,在坦克的掩護下向東山島縱深不斷推進。解放軍鑒於國軍的猛烈進攻,根據命令改變了原來主力轉出島外的作戰方案,轉而節節阻擊國軍,同時向東山島縱深後撤。至16日上午,島上解放軍全部退守到島上的制高點公雲山410高地,以堅固的即設陣地組織抵抗,固守待援。其間,頂住了國軍10次進攻,守住了東山島上解放軍最後的核心陣地。[6]戰鬥期間,葉飛一直通過躲過國軍搜索的東山島守備部隊主機與游梅耀保持聯繫,從而能夠準確掌握敵情,及時指揮戰鬥。[7]
 
解放軍第31軍在7月16日拂曉得知了國軍在東山島登陸的消息,立即命令機動部隊第272團前往增援,5點50分,戰鬥剛剛打響,先頭部隊就已坐上軍車出發了。其餘指戰員則急行軍到交通要道,向來往的客車、卡車叫停。一時間,通往東山島的各交通要道上,不同型號、顏色各異的轎車、公交車、卡車紛紛加入軍車行列,向東山島方向進發。[8]
 
7月16日上午11時後,除了在公雲山(410高地)制高點上的少量解放軍守軍(僅幾十人,重迫擊炮幾乎全毀,已斷水)利用有利地形還在進行小規模的有組織的抵抗之外,國軍控制了東山島的絕大部分。
 
16日上午8點30分,國軍另一支隊第45師(欠第133團)和前進指揮部開始登陸到島上,向東山縣城急進。此時,預備隊第18師第53團因在金門搭乘商船裝載時,潮汐預估錯誤而無法啟航,延後到午後才抵達登陸場。在國軍登陸過程中,由於碼頭處於在制高點上的解放軍守軍重迫擊炮的射程之內,損失了部分運載兵員的艦船。
 
當日,國軍成功登陸東山島灘頭並佔領縣城前,出動一個空降支隊由17架C-46運輸機載運傘兵487人空降八尺門,其中除一架C-46因發動機故障,飛抵馬公上空後折返,另一架因脫離機群後無線電故障以致沒有空降傘兵外,其餘皆準時在6點03分抵達東山島空降區,並於6時30分前空降完畢。[9] 。先空降突擊佔領該地以等待主力部隊的後援。
 
7月16日東山島上的戰鬥,除了解放軍核心陣地外,以八尺門地區的戰鬥尤為激烈,因為八尺門是解放軍增援部隊增援東山島的必經渡口,一旦被國軍控制,解放軍援軍即使趕到,也在短時間內無法渡海登島增援。解放軍方面當時駐守八尺門的為1個水兵連不足100人,當國軍登陸後,水兵連中多數人正在掩護東山島上的解放軍機關幹部登船向大陸撤退。當日,國軍向八尺門地區空降了425名傘兵,當國軍開始空降時,八尺門地區僅剩下水兵連連長和6名士兵,國軍現在200米低空投下部分傘兵。水兵連長發現之後,立即帶領6名士兵從倉庫中取出4挺輕機槍對空進行射擊,擊死擊傷部分跳傘國軍,同時迫使國軍飛機拉高至1000米,進行高空空投,導致了國軍傘兵飄落時間延長,空降範圍擴大,空降後分散,同時在空中成為了解放軍地面部隊的活靶子。空降後一個小時,國軍傘兵才被組織起來投入戰鬥。[10]
 
國軍方面,對於八尺門的空降作戰,記載則有所不同。其稱為了奪下八尺門,胡璉下令海、空力量全部投入戰鬥,甚至首次使用了美國顧問為其精心培訓的傘兵。國軍參戰傘兵後來回憶空降著陸後的四小時傘兵士氣如虹,一鼓作氣攻克八尺門渡口,只是原本要炸毀的活動浮橋已經被撤回到大陸那一邊了。[11]傘兵空降後的第一任務是炸掉八尺門的橋梁,但是傘兵下來看不到橋,這是情報失誤,原來他們用的是臨時浮橋,它可以隨時搭建。[12]
 
解放軍八尺門地區部隊在國軍傘兵空降後處於混亂之機,集合了水兵連隊伍,同時集合了一些民兵,搶佔臨時工事,準備抗擊國軍空降部隊。國軍空降部隊集合完畢後,利用兵力火力優勢向解放軍發起進攻,水兵連且戰且退至渡口,憑藉碼頭的圍牆作為屏障繼續阻擊國軍,使國軍3個小時尚未攻佔八尺門,為解放軍增援部隊的到達爭取了時間。解放軍增援部隊中,駐漳浦縣舊鎮隸屬3野的31軍272團行動最快,16日上午9時,272團率先到達八尺門。緊接著,屬於4野的41軍先頭團、三野28軍先頭團也抵達東山島。[13]
 
解放軍先頭營登陸後,立即向渡口地區的國軍傘兵發起攻擊,將其大部分殲滅。[14]國軍方面則對傘兵的重大損失分析為解放軍重兵增援登陸、火力全開打過來時,輕裝的傘兵再也不能抵擋,只好且戰且走,但沒到達被「圍殲」的地步。等到與友軍會師後,剩餘傘兵又全被充為預備隊,原本已經血戰一晝夜的傘兵官兵未得充分休息,就被指派投入增援圍攻「410高地」(東山島中央最高點)的戰鬥,在解放軍機槍火網掃射下,一批又一批傘兵冒死仰攻山頭,這或許才是使傘兵傷亡殆盡的主要原因。[15]隨後,解放軍增援部隊通過八尺門渡口源源進入東山島。[16]
 
[編輯] 第三日
 
7月17日凌晨,解放軍第31軍第272團全部登陸東山島,第28軍和第41軍先頭部隊也已經登上東山島。解放軍守島部隊與增援部隊會師後,游梅耀決定不等增援部隊全部到達就發起反擊,戰鬥開始向有利解放軍的方向發展。而解放軍登陸增援的部隊也發現國軍開始出現動搖,也在兵力還不佔優勢的條件下立即向國軍發起進攻。17日,解放軍31軍軍長周志堅率91師指揮部上島,一夜之間,雙方力量對比徹底轉變。[17]
 
7月17日上午,國軍見預定作戰目標已經不能達成,遂決定收縮兵力。臨近中午,解放軍各部隊向國軍發起全面進攻,重新奪回東山島主控權。[18]16日12時許,胡璉將軍率領部分參謀登上東山島與第19軍軍長陸靜澄會晤討論當面敵情。隨著解放軍的迅速增援,以及胡璉認為突擊作戰的任務已經達成下,在17日清晨6時柯副指揮官親送撤退命令給陸軍長,指示部隊利用12時最低潮的時機順勢撤退。11時各部隊轉移至登陸區進行撤退,其中第134團在由霞湖撤退時遭到解放軍由410高地的不斷襲擊,無法順利脫離,以致抵達海灘時,潮汐以變,部分官兵不得不泅水登艦,加重損失。而擔任掩護作戰的第135團,與解放軍激烈交戰,且戰且走,因通訊設備遭破壞,遲至傍晚6時許才與指揮部取得連繫,利用艦砲的掩護下脫離追擊的解放軍。[19]國軍傘兵精銳死傷慘重,倉皇撤退時又留下一些傘兵未能帶回金門。由於解放軍當時沒有海空軍力量支持,解放軍無法攔截國軍從海上撤退,至17日黃昏,解放軍殲滅了國軍掩護部隊。國軍主力至18日凌晨3時才最終完成撤退任務,撤回金門。[20]解放軍取得東山島戰役的勝利,成功守住東山島。
 
[編輯] 戰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稱此役殲敵3379人(俘敵715人)、炸毀坦克兩輛、擊沉登陸艦三艘、擊落飛機兩架,且這一仗將當時僅有兩個「旅」(團)2000多人的中華民國國軍傘兵部隊消滅了400多人,解放軍則傷亡1250人(包含民兵等)。
 
中華民國國軍稱此役擊斃及擊傷解放軍2000人,俘虜480人,另外還摧毀軍車五輛、彈藥及糧庫多座、機帆船七艘和山砲八門。在損失的部隊中,國民黨軍傘兵參戰487人,陣亡軍官23人,士兵231人(含失蹤71員),共計陣亡254員,陣亡比例52.15%(陣亡比例可能超過80%),除幾十人逃回外,剩餘被俘[21]。因為國軍在時限內無法攻佔410高地,所以從突擊作戰的角度算是失敗。
 
[編輯] 國軍檢討
 
胡璉被批評,傘兵運用不當,傷亡過大。此外,在當初計畫中假定四野不會跨區援助三野的部隊,事後檢討起來也是一種誤判。空降司令顧葆裕則是被撤換。
 
對於傘兵運用的缺失有以下數因:
 1.兵力近一大隊,卻沒有派出大隊長指揮,反而是以副大隊長李厚圻少校指揮,而李少校的指揮經驗不足,被認為是傘兵指揮失當的原因。
 2.傘兵空運時沒有採用戰鬥裝載,反而人與彈分離,砲和彈分離,甚至連火砲與砲栓都是分機裝載,造成傘兵著陸後人找不到武器,有武器卻沒有砲彈等等紊亂的情形。
 3.沒有採用戰鬥高度跳傘,反而是用一般訓練高度跳傘,因為跳傘高度高,傘兵著陸後分散太遠,集結不易。
 4.臨時編裝後的訓練不足,尤其對於空降時很容易分散的傘兵,如果部隊間默契不夠就無法有效的集結。而友軍對於傘兵運用也沒有概念,甚至發生空軍戰鬥機誤擊自己傘兵[22]。當時陸軍158師師長王政乾將軍回憶,尤其地面布板擺設錯誤,導致空軍對己方部隊展開炸射。
 
[編輯] 解放軍表功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第80團2連堅守東山島的一個高地,奮戰27個小時,守住了陣地,為戰鬥勝利作出了貢獻。全連有2人立一等功,13人立二等功,69人立三等功。1953年8月7日,福建軍區授予該連「東山戰鬥守備一等功臣連」稱號。
 
二等功臣連:水兵第1團1連
 
二等功臣排:公安第80團6連2排
 
增援200高地守備模範排:步兵第272團12連2排
 
威震東山排:步兵第244團2連2排
 
張學棟班:步兵第244團2連5班
 
[編輯] 影響
 
東山島戰役後,蔣介石不再派出編製部隊反攻大陸,而解放軍指揮官葉飛則是一雪金門戰役(中華民國稱古寧頭戰役)中的前恥,成功打勝了號稱「解放軍版本的金門戰役」。
 通過此次戰役,解放軍一雪一年前南日島戰役之恥。而國軍反攻大陸軍事作戰行動至此告終。挖掘工事堅守與機動增援從此成為解放軍沿海防禦戰術。解放軍於1955年發起三軍協同作戰,攻佔一江山島。
 

在此次戰役時,雖然損失不貲,卻達成國軍對於傘兵運用與三軍聯合作戰的實戰測試。然而在國軍的主力戰鬥機仍使用二次大戰研發的P-51與P-47螺旋槳戰鬥機時,解放軍卻已經從1950年開始換裝米格15噴射戰鬥機,隨著空優的喪失,使國軍不再進行突擊作戰。不過,經此次實戰驗證後,對於大規模傘兵運用與三軍聯合作戰,還是有了實務上的戰術經驗,促使國軍在重新掌握空優後,設計出國光計畫的全面反攻計畫,不過隨著時局的變化,這個計劃最終還是成了一紙空文。
 
[編輯] 參考文獻
 
徐焰. 《金門之戰 1949-1959》. 瀋陽市和平區十一緯路25號: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05-06942-1 (簡體中文).
 Zhu, Zongzhen and Wang, Chaoguang, Liberation War History, 1st Edition, Social Scientific Literary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2000, ISBN 7801492072 (set)
 Zhang, Ping, History of th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Chinese Youth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87, ISBN 750060081X (pbk.)
 Jie, Lifu, Records of the Libration War: The Decisive Battle of Two Kinds of Fates, 1st Edition, 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Shijiazhuang, 1990, ISBN 7202007339 (set)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Anhui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Anhu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Hefei, 1987, ISBN 7212000078
 Li, Zuomin, Heroic Division and Iron Horse: Records of th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2004, ISBN 7801990293
 Wang, Xingsheng, and Zhang, Jingshan, Chines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2001, ISBN 750331351X (set)
 Huang, Youla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Archives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92, ISBN 7800193381
 Liu Wusheng, From Yan\'an to Beijing: A Collection of Military Records and Research Publications of Important Campaigns in th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Central Literary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93, ISBN 7507300749
 Tang, Yilu and Bi, Jianzhong, History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Chinese Liberation War, 1st Edition, Military Scientific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1993 – 1997, ISBN 7800217191 (Volum 1), 7800219615 (Volum 2), 7800219631 (Volum 3), 7801370937 (Volum 4), and 7801370953 (Volum 5)
 
[編輯] 注釋
 
1.^ 空降特戰司令部編印 空降戰史 第六章P.219
 2.^ 空降特戰司令部編印 空降戰史 第六章P.229
 3.^ 金門之戰 (2011)P112
 4.^ 金門之戰 (2011)P112
 5.^ 金門之戰 (2011)P112
 6.^ 金門之戰 (2011)P112-113
 7.^ 金門之戰 (2011)P114
 8.^ 金門之戰 (2011)P112
 9.^ 空降特戰司令部編印 空降戰史 第六章P.243
 10.^ 金門之戰 (2011)P113
 11.^ 空降特戰論壇-參戰人員回憶
 12.^ 頭條文史工作室 東山島的蒲公英(二)參戰人員訪談
 13.^ 金門之戰 (2011)P114
 14.^ 金門之戰 (2011)P114
 15.^ 空降特戰論壇-參戰人員回憶
 16.^ 金門之戰 (2011)P114
 17.^ 金門之戰 (2011)P114
 18.^ 金門之戰 (2011)P114
 19.^ 空降特戰司令部編印 空降戰史 第六章P.253
 20.^ 空降特戰司令部編印 空降戰史 第六章P.253
 21.^ 空降特戰司令部編印 空降戰史 第六章P.258
 22.^ 空降特戰司令部編印 空降戰史 第六章P.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