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天子門生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34447)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13/1/12 上午 02:04:23
--  【轉貼】天子門生
所謂天子門生,是指參加殿試被錄取的進士。 因為在科舉時代,士子科考被錄取後,稱監考官員為宗師 ,自稱學生。 考官與考生以師生關係的名義互相勾結,朋比為奸。 而殿試是國家最高級考試,皇帝為了防止大臣特別是宰相借做考官擴充勢力,在殿試時往往親自充當考官,那麼在殿試中錄取的進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門生。

唐朝的科舉考試 ,同科及第的進士互稱同年,稱主考官為座主、座師或恩門,自稱門生。 這樣,新進士就和主考官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師生關係,新進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對自己的一種恩情而感恩戴德,於是科舉考試就成了主考官結黨營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勢力的一種渠道,這對皇帝的集權統治是非常不利的,唐末的牛李黨爭是為明證。 趙匡胤有鑑於此,就把最終決定考生能否被錄取的大權移到了自已的手上,從而形成了科舉的第三級考試:殿試。 皇帝成了最終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進士的恩門,所有的新進士都成了皇帝的學生,成了天子門生,他們感恩戴德的對像只能是皇帝了。 這樣,皇帝就把科舉的取士大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 這對鞏固皇帝的集權統治應該說是有利的。

殿試早在武則天時就已經有過了。 武則天為了避免人才被埋沒,就在省試結束後,親自對所有的新進士進行一次殿前的加試予以考察,這就是當時的殿試。 但這類殿試在唐代時斷時續,並沒有形成一種制度。 所以唐代的科舉考試實際上還是兩級考試制,即州府的解試和禮部的省試兩級。

而到北宋時,趙匡胤明確宣布說,所有禮部考試錄取的考生,都必須到皇帝的殿前來進行複試,由皇帝親自確定他們最終錄取的名次。 於是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殿試制度,科舉考試也就從兩級考試制度演進為三級考試制度了。 據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的記載,殿試制度的最後形成似乎是帶有一定的偶然性的。 《石林燕語》說,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翰林學士李昉主持省試,錄取了38名考生,趙匡胤在召對這些考生時,發現有兩個考生材質太差而予以淘汰,其中一個叫武濟川的剛好是李昉的同鄉,這就引起了太祖的懷疑。 而當時一些落第的考生又正好在擊鼓控告李昉營私舞弊,希望能複試。 於是太祖就命令在落第的考生中選出195人,和已錄取的38人一起殿試,結果已錄取的38人中有10人落選。 李昉為此受到了降職的處分,而殿試則由此成了科舉最高一級的考試形式,一直延續到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