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金庸與活死人墓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1169)

--  作者:good
--  發表時間:2010/4/3 上午 02:19:05
--  【轉貼】金庸與活死人墓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全球華人製造了一種奇特的文化記憶。郭靖、黃蓉、令狐沖、任我行、韋小寶、岳不群、張無忌、喬峰等,都成了讓我們溫習華人某些心靈基礎結構的「原型性」人物;而倚天屠龍、華山論劍、葵花寶典、乾坤大挪移等,更是在強化華人才能深刻體會的某些文化符碼。

緣於這樣的「記憶」,而使一個人來到杭州的六和塔下,很自然地想起陳家洛和乾隆在塔上的飯局,還有紅花會和清軍在塔裡的廝殺;上了終南山,也不禁想要折入密林,去探訪小龍女和楊過朝夕相處的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就跟金庸的其他語彙般,具有讓人過目難忘的魅力。根據金庸的「說法」,一代人傑王重陽,在抗金失利後,憤而出家,自稱「活死人」,在終南山擴建了一座古墓,住在裡面,不肯出墓門一步,意思是「雖生猶死,不願與金賊共居於青天之下」。後來,他將活死人墓讓給了林朝英,林朝英創立古墓派,她對門下弟子的遺訓是「在這活死人墓中住過的人,誰也不許下終南山一步」,而且必須「摒除喜怒哀樂之情」。雖然李莫愁和小龍女都先後違背了教規,但「活死人」是什麼意思,《神鵰俠侶》的看官想必都明白。

不知「活死人」是金庸自創,還是另有所本,我倒是在清人葉廷琯的《鷗波漁話》裡看過一則〈活死人〉,大意是說:某富家子弟得了癆疾,群醫束手,他自己買了數十種醫書,關在一個房間裡,不與外界通聲息,衣服飲食均由家人擺在門下小洞。他也自稱「活死人」,默坐室中,倦則臥,醒則閱醫書,如此過了三年,一日破門而出,不僅癆疾全消,豐肌澤顏,而且醫理大通,成了遠近馳名的神醫。

長年居住在古墓中,摒除喜怒哀樂之情,不與外界接觸,苦練神功;然後一日出墓,美貌與武功立刻驚動天下的小龍女,似乎比較像這種意涵的「活死人」。那不只是雖生猶死而已,還有在孤絕的情境中砥礪自我的積極意思。其實,王重陽也是這樣的「活死人」。

為了光大金庸「武學」,我想再引進「活死人」的另一個意涵,它來自遙遠的非洲。非洲的某些土著認為,當一個人肉體死亡後,並不是馬上變成精靈或鬼,他還有一個特殊的過渡階段——依然活在活人的記憶裡,親友和世人仍不時在回憶、談論他生前的種種,他「雖死猶生」;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就叫做「活死人」(living dead),只有還記得他、在談論他的人也都(肉體)死了,那才是他「真正的死亡」,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從這個世界消失。

就這個意涵來說,住過活死人墓的王重陽、林朝英等人,也都是金庸所營造《神鵰俠侶》的那個世界裡的「活死人」,因為他們的傳奇依然被那個時空中的江湖人物所談論、所緬懷。而連小龍女、楊過,還有郭靖、黃蓉、令狐沖、陳家洛、任盈盈等,也都是另一種「活死人」,因為他們也依然被處於這個時空的我們所談論、所緬懷。

所以,對我這個讀者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如同這樣一座宏偉、虛擬實境的「活死人墓」,因為它讓我們對曾經出現在墓中的人物產生了記憶,並不斷地加以談論、緬懷。
--  作者:lin555
--  發表時間:2011/11/13 上午 09:09:39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1/12/11 上午 06:18:1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