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1)
----  靜涵老師文集_學佛雜感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4481)

--  作者:小師兄
--  發表時間:2007/2/1 上午 07:23:22
--  靜涵老師文集_學佛雜感

學佛雜感

作者:靜涵

自從發表一系列各宗音聲法門修行的文章後,錄續收到各方鼓勵,也收到部分人士認為深奧難解。其實那些文章內容不算深,只是限於篇幅,無法說得淺些,只能用精簡、扼要的文字來表達。但是,要說文章深與淺,它們之間的差異只有一個:就是熟不熟悉名相與思維的模式。如能熟悉這些佛教的思維方法,就會了解,那些討論音聲修行的文章不算太深。

 並非因為身在一行,才說行話。我早年也是早上金剛經,晚上普門品,從這樣誦經的日課,這樣一路慢慢學過來。由於從日課、參訪、法會,乃至營隊,最後來到了研究所。那些講修行的文章,有這樣類似的學思經歷,應該都是不陌生的東西。讀書,寫文章現在是常做的事情,但從這一路走過來以後的心得與感想,我深覺實修,真的很重要。重要的原因是,假如你不從一個操作者的立場去思考,佛法名相只是文字的堆積,毫無含意。真正操作過了以後,佛經如同電腦使用手冊那樣,具體而明確。

 過去許多年,佛教曾帶給社會一個落伍,無知的印象,因為過去佛教一直鼓勵與提倡:不必識字,也可以成佛作祖。這樣下來,自然有許多人樂意參與佛法的實踐,可是,因為很多這樣的鼓勵與提倡,佛教便帶給社會的印象,就是只有誦經唸佛,但卻不見得了解所唸誦的內容在講甚麼。就因為這樣,難以向他人解釋的情況下,社會也就用迷信的角度去批判佛教了。

由於誦持經咒是有感應的,所以「感應」成為佛教團體宣教的重點。這就增添了社會對佛教的一個印象:神通,後來也成為學佛的重要內容。佛教喜好強調不可思議的現象,也就引發了援引氣功(法輪功),或是用科學磁場來解釋佛法的現象。具有科學性的解釋,表面上看起來很科學(也不知道佛陀是否同意),在未經批判的情況下樣說給大家聽,以致雜七雜八的東西跟著就岔進了佛教。本來這樣說無非就是想要解釋,為什麼學佛會有不可思議的現象,卻也因為這樣的解釋,佛教也成為了氣功,或是宇宙物理學體系下的脈。

 多年以來的佛教的宣教內容,時常徘徊在感應與神通的範疇裡。部分不滿這樣宣教方式的人們出來,有些人追求佛教的慈悲教義,慈濟就是這樣出現的,後來種種社會福利的觀念也被加入了。佛教也因此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印象。但是,強調慈悲,卻也變成排斥誦持經咒的藉口。強調救濟,只讓人看見聚積財力的能力,絲毫不見尊胸懷與智慧的真面目。

 到底佛教徒在期待什麼?是曠古絕輪的大師來救我們嗎?為什麼佛教徒總是在期待著聖者,而不想辦法成為它們等待的那位聖者呢?為什麼佛教徒總是自自艾地期待他人賜與的加持與庇祐呢?學佛的目的,就是「迴向」這樣,向虛空裡發出求救訊號嗎?從皈依三寶以來,這一路到現在,帶給我的感想就是:學佛,不是念經,也不是念咒,更不是打坐,也不是搞救濟,而是知道為什麼要念經,為什麼要念咒,為什麼要打坐,為什麼要搞救濟。尊留給我們那麼多的經教,我們竟然可以略而不論,視而不見?

 常聽人說:「大藏經有一百多冊,一輩子念不完。」錯了!不是這樣子!假如毫無目標的念,不知為何而念,當然是會讓我們有這樣的錯覺:「永遠念不完。」果真是「一輩子念不完,那「法門無量誓願學」豈不是用遠辦不到?是的,假如你願意去國家圖書館看,許多佛學研究所的論文,裡面密密麻麻引用許多《大正藏文句,很多人都讀過大藏經了。如果你有心要聞法,讀一百本經典還算少數的。真正想要發心搞清楚佛教的問題,到那時你會覺得:一百本根本就不夠!所以,學佛,哪有那麼簡單?只是念念咒,念念經,等感應,就這樣而已嗎?否則怎麼有這麼多的經藏呢?

 你是否會想一個問題:什麼是業障?業障真的只是冤親債主在作祟嗎?夫妻吵架,感情失和真的是相欠債嗎?個性不合,就是我欠他嗎?原因有這麼簡單嗎?報章雜誌常報導,夫婦吵架,有人和雙方當中一人說:「你前世和他有冤仇,你要念多少經咒去還給他。」這樣的話,很多人都會相信。為什麼我們就不去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我錯在哪裡?可是有人(平時不去讀經典的)卻常常想成,這就是冤親債主的作用,大家把問題的答案通通歸咎於這個地方,自然就鋪了一條坦途,通往神通靈異的方向去解決(層出不窮的探討靈異與命運節目都是基於這樣想法下製作)。佛菩薩常常變成負擔我們日常生活的奴僕,而自己也常常變成人家眼中的「那個怪人」,在人際關係上常常變成了弱者。

 業障是什麼?說實話,就是我們對問題的本質認識不清。業障的對治,就在於般若。如果般若不生出來,怎麼會有所謂的功德呢?

 有些人因為信仰佛教卻不去究法義,把自己的理性給放棄了。自己發生了問題,不去追問原因,就說那是業障現前。然後大家都排斥他,只因為他的表現是呆的。實際上,問題的本質和原因並不是那麼單純。放棄理性思考並不是佛教的本質,因為大乘佛教教理的根本是般若,但是大乘佛教的要義絕對不是神通,也不是感應,因為那是究竟。信佛的人永遠想得比人家多,也比人家深,但是不一定會讓人家看出來。因為他真的掌握了學佛的本質,簡單而自然。

[此帖子已經被版工於2008/8/9 上午 07:03:59編輯過]

--  作者:版工
--  發表時間:2008/8/9 上午 07:04:23
--  

 藏經裡面有無窮的資料與秘密。這一切的祕密是需要專注與定力才能發現,好好培養定力,你會發現到文字以外的世界,那橫豎的一片天空。修行當然很重要,可是沒有讀經,盲修瞎練的情況更是恐怖。

 因此,我才了解到:佛教很需要教育工作。但是教育工作的著眼處則是做好基礎教學,基礎教學端視對於了義教與成就儀軌的掌握。在此希望大家也能重視讀經,更要了解與掌握佛教的歷史發展,那對修行來說是很重要的佐助工具。

 這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現代學佛人應該支持佛學研究,並從佛學入手。請問你如何向別人解釋:「何謂佛教的聖者?」今天不少人支持所謂的「聖者」,是在山裡修得「正果」的人。那所謂的「正果」要怎麼樣定義?通常佛教徒都解成「獲得很深的禪定」。但是一般俗人是否認同這就是聖者?好比,大家會說廣欽老和尚是聖者,但是教外人也許認為證嚴法師才是聖者,因為她的救濟事業很大。為什麼想法上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教外的人對於佛教的認識不足,不足在何處?在於佛教對於世間法的貢獻為何。舉例來說,禪宗的貢獻,一般人就認為比佛教其他宗派還大。為什麼?因為禪宗的思想對於世人有解放的功能,使大家體認到「面對自己的心性」的緣故。淨土宗呢?可能世俗人覺得淨土宗的貢獻在「協助往生」這個部分。那密宗呢?外面的人怎麼想?我願佛教會或是有人發心做個調查,了解一下社會對於佛教的印象如何,就不難而知了。

 舉這個問題,就是想說明一個現象:現在的學佛人,有的很投入,卻也有不少人學得一頭霧水。有些人肯定佛教,其基礎卻是在於感應與神通。當我們到寺廟去參訪,大部分寺廟的人總是告訴我們佛法有多不可思議,但較少人強調佛教對世間的貢獻,與現代人學佛的理由。你會發現佛門渡化眾生常常是以「緣」來做理由,似乎經常都是大家上一輩的善根是與佛門有緣,所以就成為你今生非信佛不可的理由。然而,那些上輩子和佛門無緣的人,就沒有緣份了嗎?學佛的人似乎總是和奇蹟、異脫離不了關係。我過去帶社團,常常問人家為什麼來參加佛學社團。社員們要不是父母學佛,不然就是受了別人的影響,要不然就是相信鬼神之說,而老社員學了佛以後,卻常常是因為經典的感應來支持他們的信仰。聽完後,心裡總覺得不是個滋味,學佛人為什麼不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說:「學佛有益身心,與其他宗教不同!」而且可以告訴人家:「你也應該要信佛!」如此在別人面前可以很理直氣壯展現身為學佛人的驕傲!況且,學佛人似乎也讓別人有種感覺:要不,就特別相信前世因果,要不,就神秘析,好像在培養一種神通,見不得人似的。

外面傳播媒體也是這樣:香港電影特別喜歡拿這個當題材,密宗行者總和道教或鬼神在鬥法。大家崇拜密宗的理由,大概就是密宗行者的法力比較高強吧!不信可以做個問卷調查,信密宗的因緣,有沒有是因為乘願再來,立志要渡化一切眾生才修此大法?恐怕不多,那一般人為什麼信密宗呢這裡跑灌頂,那裡跑供養,不是很辛苦,很累?為的是什麼? 

說真的,學佛的根本意義在哪裡?如果我們對於學佛的目的與意義沒有弄清楚,學佛何用?密宗修行本來是以成佛為目標,必須在「成佛」這個課題上來談,才能顯出它的價值來,神通感應並不是重點。但是,這一點很重要:你是否做好了「我就是要成佛」這樣的心理準備呢?

 有人覺得,學佛就是要拼佛號的數量多寡,多少經卷,多少咒語,多久的閉關,好像不談這些就不叫做學佛。結果聽到有人談經教的義理,就說他「所知障重,說他「世智辯聰」,和「毫無大用」畫上等號。我想這是一個問題:如此強調念經,念佛,念咒,閉關,一般人接受得了嗎?假如不是的話,淘汰掉接受不了的人,能接受的人就叫做「有善根,可以學佛」這樣說對嗎?說一句誠懇的話:今天在台灣,大家可以觀察得到,佛教徒渡化眾生,常常是用他們自己的「學佛經驗」來渡化眾生的,而用經教來應機渡化,以思考眾生根器問題,針對解決眾生自身問題,用這樣的渡化方法的人真的不多。這就成為我常常見到的現象:不少人學佛多年,還是常常覺得自己是初機的現象。

 要不是民國七十六年,慧律法師大場面的弘法運動,要不是後來法師們用大型演講來宣揚佛法,恐怕就沒有後來社會大眾對佛教眼光的改變,對佛教有了新的認識。佛教大學也不容易成形。我呼籲,佛教徒一定要支持佛學研究,不能說你正忙於念經在持咒,就可以不讀經書。或許你就是那種「覺得大藏經讀不完」的佛教徒,不要緊,我們應該要擁護經教的研究,支持學者,乃至學問僧的研究,講經與演講活動,讓善巧的大師向我們,也向社會大眾展現釋迦佛的真實義,以及修行的正確知識與步驟。換句話說,佛學研究,事實上就是為了修行與渡化眾生而做的活動。我主張佛教徒真的能夠多支持佛學院校的成立與他們舉辦的各種活動。單打獨鬥的學佛已經過去,我們應該支持擁護學者與佛學院校的師父們,他們的成就不但可以改變社會人士對佛教的印象,更能夠提昇我們對佛教的知見,減少我們在佛法上的摸索時間。

 解行要能夠「並重」,不可以因為重視行就輕忽了解。行門上的錯誤要比解門上的錯誤還來得更加危險。與其在行門上努力,何不在解門上下好功夫?充分的聞思,是順利成就的前行。願大家好好努力。阿彌陀佛。


--  作者:版工
--  發表時間:2008/8/9 上午 07:04:48
--  

 再來淺談一下「佛學界」。

 過去五十年來的佛教,可以說走在一條被人視為迷信的道路上。過去社會對於佛教的印象已經變成了所謂的「老人宗教」,或是當作民間風俗來看待。民國初年太虛大師看見這個問題,曾經提議要走改革的路線,然而被人家當作只是在文字上下工夫,始終沒有受到重視,這和今天星雲大師的佛光山來說,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佛教儘管被當作迷信,畢竟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五四時代,廢廟興學的呼聲四起,但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佛教仍然是當地的文化之。到今天,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但在家裡附近,或最近的山麓上都有廟宇,那些廟宇都比這些人的歲月還久,爐裡面必須點著香火,菩薩面前必須擺上水果供品,大家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需要知道它的來歷也無所謂,反正祖先們都這麼做,自己也當然照辦。在沒有政府保護的歲月裡,佛教,就這樣潛藏在民間成為一股隱然的清流。

 本來中國人經過了一連串的國恥以後,佛教真的被列入了打倒之列。但是西方學者看見了佛教,起初是當作一種民族文化來研究。在中國,則要到楊仁山才真正開始整理經教的作業。楊仁山居士的影響下才有太虛大師的興革運動。到了二次大戰以後,特別是六零年後,美國興起一個文化反思的運動,西方人透過日本發現了禪學,佛教便開始受到西方重視。同時六零年後,西藏的淪陷,使得藏傳佛教回傳印度,透過印度再轉到西方,成為西方國家佛教當中最具影響力的宗派。佛教這才開始受到西方國家重視。美國的威斯康辛大學可說是最早有佛教學博士學位的大學,其後有加州柏克萊大學等地也開始成立這樣的課程,乃至歐美各國一些主要大學幾乎都有佛教學課程。

 過去世界所有的佛教學課程裡面,最好的梵文研究在德國,最好的南傳佛教學研究在英國,但是最好的大乘佛教研究是在日本。而比較能夠接納,並有良好的西藏佛教課程研究的,在美國。目前佛教學的研究重心在於經論本身,這是因為過去以來最先研究佛教的學者,很多是哲學界與人類學界,甚且是考古學界的學者。只有日本才有佛學界出身的學者。

 大概在十九世紀以後,歐州的考古學家在印度與尼泊爾陸續發現梵文本佛典,以及發掘許多佛教相關的史蹟與文物。佛教學的研究開始興起,當時佛教學是被當成印度的民俗文化研究,梵文佛典則被當成一種古典語言文獻來研究。後來日本一些有佛教背景的學者,如高楠順次郎等人,到了歐洲留學,深受德國與法國學者,如法國著名列維(Levi)等人影響,開始對於佛典校勘下了功夫。他們注意到了印度的考古與民俗研究的成就,並吸收這方面知識,於是開始發展佛教史的研究。由於日本保存有完整的漢傳佛教原典,對於學者而言,最渴望想了解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佛教傳播問題。吸收了西方的學者成績,結合中國傳來的漢傳佛典,日本迅速成為佛學研究大國。佛教史的研究因此取得很大的成績,所謂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等觀念都次第成立。由於佛教學受到西方的肯定,是在考古與人類學上基礎上奠定的,因此西方研究佛學並非來自經教本身,而是歷史考證的問題。但是日本因為存有完整的教學與僧團,兩者的結合,就使日本成為世界佛教研究的重鎮。

 目前佛教學所注意的問題點如次:

 1.佛教史,包含思想史和信仰史兩個部分,另外有傳播史。如中國佛教發展史之類的分層研究。

 2.佛教文化,如僧團,戒律的研究。大小乘戒律的比較。

 3.經論校勘,是以巴利文,漢文,藏文,與梵文四種佛教最重要的語文經典作對比較,企圖彰顯佛教原典思想取得最客觀,最正確的面貌。

 4.佛教藝術,其實佛教藝術之所以被重視,起先並不是在於佛教的工藝水準,而是用來作為考古材料的研究。就像是故宮的文物,對於中國歷史有強力的佐證一樣。佛教藝術與佛教文化有緊密相連結的情況。目前佛教藝術主要是研究佛教建築,佛教繪畫與雕刻等等,特別是佛塔與佛窟。

 5.佛教哲學,這是哲學界與宗教界學者們最有興趣的地方。由於佛教本來沒有神的觀念,是主要致力於個人精神層次的提昇,因此受到學界非常重視。尤其近來在美加地區更有發展出佛教心理學的學科,研究成果甚有發明,受到西方相關學界的重視。

 6.佛教禪定學,由於藏傳佛教傳入西方世界,加上日本禪宗傳入美國,禪定受到了世界佛教學者的重視。因此相關的問題都成為佛教學的研究重點,如三昧,佛性論的問題與成佛的問題等等都成為佛教學界的重視。

 其他方面,如台灣還有佛典目錄學等,或許還有更新的發展,但末學目前也還繼續搜羅相關情報。總之,末學只是想跟大家說,佛教學已經發展蓬勃,特別近來佛教禪定學與心理學相關研究成為主流,實在不可忽視。

 這些發展對我們佛教徒來說,並非沒有影響。如果對於佛教歷史有清晰的認識,對於史料有充分的掌握,曉得怎麼樣運用高僧大德留下來的佛教典籍去解答自己的修行問題,就這一點來說,佛教學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現今世界對佛教學重視的原因,就是在於佛教對人類實質而重大的貢獻,對於人類心靈有一套完整而深入的剖析,並且在提昇心靈層次的方面,提出了具體辦法。目前這些材料在西方正逐漸熱門起來。

 但是問題是在於,畢竟佛教學並非完全建立在文獻之上,進一步地方,就是禪定,就是需要實證之處。這方面是目前國際上的學者們都很想涉足的地方。台灣是有這個條件,可以成為研究禪定學的基地。以學術眼光來說,研究禪定學不一定要信佛,但是禪修實證則是需要相當的信仰來支持才成為可能。

 佛教的學術對於學佛有什麼影響呢?首先就在於聞思修次第上有所增益,充足的聞思,對於修行而言,是最好的準備。其次,佛教學以經論研究與歷史考證上,對於理解佛教文化與思想有正面提昇的作用。好比要了解中國現代佛教的面貌,是必須透過對於史料的剖析才行。但是,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怎麼有時間去做那樣多的研究呢?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成立一個基金會去支持這方面的研究,不然就是捐贈善款支持佛學院校做這方面的研究,我們也許無法自己研究,但可以支持法師與有志成為佛教學者的在家居士來做,等到取得了成果再來發表,就可以利益無量的眾生。或者可以參加相關活動,如法光佛研所舉辦的系列演講活動,可以增廣見聞,省去不少自己摸索的時間。

 其實學佛真的要不怕花時間,而省時間的方法就是參訪,聽經聞法聽人一席話,能收「勝讀十年書」的功效。 

再來談佛教徒的形象問題,這是從「神通」的角度切入的。

 目前的佛教,常常在談生死問題。既是談「生死」,卻又把焦點放在「死」這一來佛教成了「教死、「渡死」的宗教,常使世人有種錯覺,佛教是要到臨死之前才用得到。又因為佛教常強調「感應」,結果人們以為佛教是用來驅闢邪,這一來,佛教幾乎等同巫術。反而佛教所宣揚的真正意義,如因果律和輪迴,慈悲等重要的教義都給模糊了。使得世人覺得佛教「很有用」,但不必去迷的錯誤認知。有的網站,談起咒語,就一定去談有多神通多靈異,可是陀羅尼的原來教義是什麼,恐怕很少有人去談。又佛教有那麼多經典,但是談的人,常常就是那幾部經。談到學佛,就一定要去問念什麼經,持什麼咒,對於他的認識與知見就不去管了。你是否會去想這個問題:既然有這樣的神通,為什麼就沒有相當的智慧,去關照到底可不可以說出來?或是說出的時機到底對不對?既然有這樣的神通,難道就沒有相當的般若嗎?佛教真正的價值在於定與慧,戒律是按照這個原則發展,修行法門也是按照這個目標來開展,解決生死問題的關鍵也在這裡。假如沒有定慧,光有神通,大家都知道這不會是佛教該有的內容。生死本來就是當下的問題,業力也是當下做出的抉擇所成,因果全在瞬息當中成立,但是大家卻錯把生死當作臨命終的那一刻,以為畢生的準備就是為了死亡之後,以為到極樂世界就是去天堂樂園,是享福去的。其實,剛好相反,極樂世界,可以說是相當軍校的「佛校」,畢業後要分發到宇宙各地去當佛祖的。你有心理準備要當佛祖嗎?

 當年在社團,見到學長陳請學校成立佛學社團的簽呈,校長批示:「佛教僅適合個人修行,不宜在本校成立社團。」這條批語讓大家很不開心。時至今日,佛教確實就像那位牧師兼校長所說的那樣,很多人都是各自為政的自了漢,問起佛教,開頭就說「生死事大」,入門就禪坐念經,信了佛教就好像隨時要準備出家,入山修行。曾經中台灣某大團體發生了一個事件,這事件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看起來佛教是興盛了,即使像如此大的佛教團體,信眾們也都無法完全接受出家學佛這件事情。你說他們的業障重嗎?但此刻那些信眾們心中想的卻是:「為什麼我的孩子學佛就要出家呢?」我們是否可以看出,佛教存在於這個社會,但似乎對這個社會不是很了解。由於宣教者以佛教自身為出發點,忘卻了社會民眾的感受,覺得自己在做的善事,別人也應當認同才對。今天假如倒過來,像虛雲老和尚那樣親自到寺廟去叩首要求出家,佛門再來剃度,相信佛教不會受到這樣的批評,反而會稱讚佛門慈悲。

 在過去,寺廟受到信眾的供養,地位很高。但今天不是這樣的,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佛教,也可以選擇其他宗教,佛教,就有責任去把正確的方式來傳教,接引眾生。所以修行是一套,但是傳教與宣教卻是另一項專業,需要大家群策群力。那和修行有關,卻不能完全用修行的那一套,特別是,教育畢竟還是不同於操作實修的

幸虧西藏有宗喀巴大師,把噶當派教學方法宏揚光大,又加上原有密教傳承,而自己融攝而成的心得,成為現在西藏黃教著名的教學體系。而巴利佛教的傳統也沒有中斷,錫蘭,緬甸與泰國的僧團與法師們都還在,所以在西方的佛教大學,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課程都可以順利開學。但是漢傳佛教的師資不易覓尋,往往佛學院校很少有那種可以講修行與教理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依據某經某論的思想研究而已。漢傳佛教的經藏十分龐大,影響也十分深遠,可是竟然罕見完整的教學體系,為的是什麼?這是否與某種急於離開五濁惡,往生淨土的心理有關呢?曾幾何時,一種「佛教功利主義」-在經論欠缺充分理解的背景下,錯誤的期待,加上一點感應神通,成為大家欣然嚮往的偶像。還記得有份「附佛外道」的名單嗎?那一個不是讓這些急於往生與感應的大眾們所培育出來的呢?

 可知為什麼漢傳佛教如此深厚的歷史發展,竟然連國人也如西方人一樣,都要靠日本人來研究佛學?難道中國人就不能把佛學研究好嗎?是的,因為現在大家認為學佛是很簡單的,只要你動口-唸經唸佛唸咒求往生,就這樣子,所以研究佛學也該不超出這個範圍。果真如此嗎?舉一個例子,出家眾能夠使用的律儀,在家眾就可以做嗎?這是很嚴肅的事情,如果要在家人修清淨行,卻也必須兼顧娶妻生子,人倫大節,又有事業要兼顧。果真要清淨行,為何不去出家?可是佛學院與寺廟也都得兼辦一些與在家相關的事務,如電腦、法律等類的,本來寺廟是不需要有這些的,但是為了自身的存續與弘法事業,很多寺廟都要舉辦經法會,甚且學佛活動,不用電腦,汽車,甚且是網際網路怎麼辦?有的師父被送去讀佛學院,老師還是在家居士,上課時還要向在家居士行禮,怎麼辦?或許你也會想到,現在台灣寺廟多,出家人數少,這種情況下,大多沒時間修行,年紀輕輕就要擔負起經濟大任,那不去佛學院唸書還能怎麼辦?更不要說有出家法師競選立法委員,參與政治,這些都是佛教學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只靠唸佛唸經來解決的!佛教與社會的相處是很需要大家去思考研究的課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要嘛!你得順應社會發展而俗化,不然,你就會和社會格格不入,繼續山林活動。

 為什麼研究佛學的學者們最好也能唸佛誦經持咒呢?佛法其實不能當作文學研究,最好樣像電腦工程那樣的方式來研究,也就是以實修為立場來做的研究工作。解行二門,實在不可分離,也不可偏廢,是相互增上的。固然在佛教上,解門就是為行門服務的。但是佛教與社會溝通,卻又以解門為主,因為藉由解門,佛教才能吸收到社會的精英份子,也就更能協助他人加入修行的行列。弘法要講究方法,不要老是找那些「乘願再來」的,或是有善根的,那沒有善根該怎麼辦?而且沒有善根的還比有善根的人還多。佛教要如何向社會弘法,怎麼樣在社會當中扮演好佛教徒的角色,這些不會比誦經念佛還不重要吧?

 但我總覺得,如果佛教學研究有修行,也就是實際佛法的操作上做為基礎,就能做出更貼切,更適當,更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好比過去的梵唄研究,有的只是為了記錄音譜,成為在音樂史下的「佛教音樂」而已,但實際上,梵唄在佛教所扮演的角色卻不是用來歌唱的,是用來解脫的。既能成為佛教學者,又能老實修行,這應該是最理想的佛教學研究者了,有待我們多多努力,因為佛教學的領域也非常廣大,佛教需要的學者還非常的多。甚且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當學者,有學者的治學態度。光佛教,除了教史以外,更有社會學,經濟學與傳播學等等這些台灣佛教最需要的學科,好像佛教的慈善事業該怎麼做?學佛人該怎麼樣經營事業,又可以解脫生死?怎麼樣規劃自己的宗教生活與生涯?這些都是很實際,而且很重要的課題,不能說不重要

 佛門是為眾生而敞開的。佛教的法門,是因應八萬四千眾生而有的。在一面修行,一面隨緣渡化眾生的情況裡,很自然會遇到林林總總狀況,般若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為了般若,開悟也是為了救渡眾生,修本尊法也不例外,一切都是為了大乘而發心。假如學佛人做學術工作不是為了這個目的,那學佛無益。但是你修本尊法或是開悟獲得了神通,變成只想搞名聞利養,就會變成大家所說的附佛外道。可知云云眾生是怎麼看待神通的?他們拜拜,不是因為你有德行,而是希望你幫他們求財求利,順便捉妖驅魔,他們心裡不認為應該要反省因果,只想依賴你,把你當成道士而已,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