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淨化情慾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5)
----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關於「離邪淫」之最新開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5&id=32399)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4 上午 11:16:27
--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關於「離邪淫」之最新開示

 

邪淫發自於淫心。在造邪淫業的時候,以淫欲驅使,眼根和耳根會不由自主地逐取對方的相貌和聲音,乃至鼻根逐香、舌根逐味、身根逐觸、意根逐法。故以邪淫業的惡性作用,會使眼耳鼻舌身意諸根都躁動而不調順,整個人無法再安靜下來。而能堅守離邪淫的善道,內心有堅貞的節操,就會獲得諸根調順的功德。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ww.weibo.com/yixipengcuo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4 上午 11:17:47
--  

敬錄自《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ayuanmanqx/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2.pdf

己三、邪淫:

邪淫是針對在家人所要禁止的戒律。往昔西藏法王松贊干布在世期間,制定十善法規中明文規定:在家人也務必要遵守人倫道德,也就是以種姓來護持,以正法嚴以律己,也就是遵循正法而守護等,禁止邪淫,一定要奉公守法,護持戒律。而作為出家人,那就必須從根本上杜絕非梵行。

邪淫的過患特別嚴重,而且對毀壞其它戒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再來說說邪淫的分類:包括男人自己出精、與他人的妻子或者別人已經付了賞錢的女人作不淨行。就算是有人身自由的女人,但是在白天、受齋戒日、生病期間、妊娠期間、憂愁所迫、月經期間、產婦未恢復以及有三寶所依的地方等進行交歡,以上這些都屬於邪淫。另外,也包括對直系親屬、未成年的少女,以及在口和肛門等非處行淫。

身為在家人,應當了解從環境、時間的角度所分的不同邪淫種類,進而一併斷除。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4 上午 11:25:03
--  

敬錄自《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ayuanmanqx/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2.pdf

邪淫的感受等流果:丈夫或妻子相貌醜陋、懈怠懶惰,雙方猶如勢不兩立的仇人一樣。現在大多數夫妻之間整天無休止地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進而懷恨在心,他們往往都認為造成夫妻不合的原因就在於對方性格惡劣,其實這完全是由各自前世邪淫的等流果所導致的。因此,夫妻之間不要心生嗔恨,大動肝火,理當認識到這是自己往昔造惡業的果報,盡可能忍氣吞聲。正如單巴仁波切所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切莫惡言爭吵當熱瓦。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4 上午 11:28:54
--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戊五(禪定)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斷除違品散亂;二、修行同品四無量。

庚一(斷除違品散亂)分四:一、斷除對境之散亂;二、斷除世間八法之散亂;三、斷除財物之散亂;四、斷除受用之散亂。

辛一(斷除對境之散亂)分二:一、以轉變內想之方式禁護根門;二、以知對境之法相方式而斷除貪執。

壬一(以轉變內想之方式禁護根門)分四:一、教誡防護根門不貪他女人;二、教誡護根門防止其他欲妙;三、未護根門之過患;四、佛陀讚歎護根門。

癸一、教誡防護根門不貪他女人:

作為一個凡夫人,守護自己的根門非常重要,不然的話,長期行持善法有一定困難。因此,作者教誡國王說: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隨其年齡,

作母女兒姊妹想,若貪真觀不淨性。

樂行國王是在家居士,對在家居士而言,一切煩惱中,貪欲最嚴重。(我們所處的地方之所以叫“欲界”,就是因為眾生的欲望極其強烈。)所以作者對樂行國王說:你不可故意盯著他人的妻子看,一旦不小心看到了,也要根據年齡,如果比自己年長,那就作母親想;比自己年輕,就作女兒想;若與自己年齡相仿,則作姊妹想。《雜阿含經》中也說:“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假使這樣也不能避免生貪,那應該觀其不清淨性。

對於男眾居士或出家人,戒律中規定了這種觀想方法。反之,你若是女眾,無論居士還是出家人,看見不同年齡的男眾也可依此類推,把他們作父親想、兄弟想、兒子想。

然而,現在的社會特別瘋狂,大多數人沒有滿足感,尤其是在家人許多行為非常不如法。《華嚴經》云:“行菩薩道者,於自妻常自知足。”行持菩薩道的人,對自己的家屬理應滿足,否則,就會毀壞世間正規,也毀壞了自己的居士戒。

當然,出家人必須斷掉一切淫行,這沒有什麼可說的。假如實在無法對治煩惱,則應觀想對方身體不淨的本質。《中觀寶鬘論》云:“女色皆不淨,汝貪由何起?”異性的身體,從頭到腳裡裡外外分析下來,沒有一處乾淨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剖析,就可以斷掉相續中的貪心。

這些竅訣的確非常深。那天有一個道友說:“我在社會上混的時間比較長,出家時自己也很懷疑:男女問題上會不會煩惱特別嚴重?擔心自己到時候守不好戒,總有這方面的顧慮。後來學習《入行論.靜慮品》後,從內心中了解到身體不清淨,沒有什麼可貪的;然後又學了《智慧品》,從根本上了解貪執者的我和所貪的對境都不存在。我這種見解也許是暫時的,但我確實生起了這種定解!”我聽後生起很大的歡喜心。自己辛辛苦苦給大家傳法,如果像在石頭上倒水,一會兒就乾了,那沒有什麼意義。所謂的學佛,應該通過這種方式來調伏相續。我們以前沒有學佛、沒有出家時,煩惱可能特別深重,人盡皆知,但通過佛法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現在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其實古往今來有些大德也是如此,他們在家時要麼嗔心嚴重,要麼癡心嚴重,要麼貪心嚴重,但後來依靠適合自相續的竅訣,不僅調伏了自己,還度化了無量眾生,這類現象比比皆是。

現在大城市裡很多人經常邪淫,家庭關係處理得不好,最後導致離婚等不愉快事情發生,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你們應像龍猛菩薩所教誡的樂行王一樣,作為在家人,要過一個清淨的生活,雖然無法徹底根除不淨行或者貪心,但也應該有一種滿足感,在清淨的生活中行持佛法,這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癸二、教誡護根門防止其他欲妙:

當如聞子寶藏命,守護動搖之內心,

猶如猛獸毒刀刃,怨敵烈火厭欲樂。

色聲香味等外境時刻都在引誘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剎那也不安住,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對治。往昔如群星般的成就者,最初他們的心也是動搖不定,但遇到善知識得受殊勝教言後,依靠反反覆覆的修持,最終獲得無上成就,心也變得如如不動。所以,只要肯下功夫,誰都能成為堪能者、調柔者,這一點沒有任何困難。

那麼,要如何守護這顆心呢?要像守護聞法、孩子、寶藏、生命一樣,千方百計地護持根門,防止對外境的色聲香味等生起貪染。我們的心真的很可怕,比如你去一個小飯館吃飯,在短短的半個小時裡,這顆心就會四處散亂:一會兒看看廚師在炒什麼菜,他的動作怎麼樣,穿的什麼衣服;一會兒又被旁邊的電視吸引,馬上專注到電視上,覺得熒屏裡這頭犛牛好看,那頭山羊不錯;一會兒前面出現了什麼對境,心又開始起伏不定……《妙臂請問經》中說:“心如猿猴,貪著諸境樂而不捨。”漢地也有一個成語叫“心猿意馬”,說明凡夫人的心猶如猿猴、野馬,剎那也不安住。如果心一直這樣下去,會把我們帶入危險的境地,所以我們要依靠諸佛菩薩和上師們的竅訣,盡量守護自己的心,就如同下面所講的四種情況:

一、聞法:聽聞佛法務必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心完全專注於對境。假如你三心二意、心不在焉,那聽什麼也記不住。

二、母親看護孩子:母親若經常心不在焉,沒有時時看好孩子,就會發生很多危險狀況,比如孩子被大水沖走了、被車壓死了、被惡人綁架了。所以,現在的母親每天都很擔憂,孩子上學時又去送又去接,就算白天上班做事,心裡也一直惦念著孩子。

三、看護寶藏:末法時代雖然沒有如意寶,但錢包、銀行卡就是有些人的寶藏,擁有者隨時對它小心保護,生怕被小偷偷走了。

四、生命:每個眾生最愛護的就是生命,生命一旦受到威脅,會全力以赴地進行對抗。

我們護心也應當像這些比喻一樣,時時刻刻護持,不要為違緣所轉。在《方廣莊嚴經》中,以毒葉、猛火、寶劍之比喻,說明了色聲香味等欲妙的危害性[1]。無著菩薩也說:五欲六塵如同捕魚的誘餌,魚兒被貪欲所牽引,嘗誘餌時就會被鉤住。同樣,凡夫人也因為貪著妙欲,被貪欲所鉤,而在輪迴的網中永遠無法解脫。

欲妙,就好比凶惡的猛獸、劇烈的毒藥、鋒利的刀刃、殘忍的怨敵、熊熊的烈火,我們稍加接觸,便會感受巨大傷害,其過患無量無邊。諸聖者早就知道這一點,他們不但理論上明白,實際行動中也不會貪執。而我們初學者口頭上說得頭頭是道,可對此並沒有深刻領會。其實,貪執色法就像飛蛾撲火,貪執聲音就像野獸聽獵人彈琵琶,這些比喻都足以說明對五境不應貪執。一有貪執,我們馬上要認識到:“再這樣貪下去,我在輪迴的鐵網中,永遠也解脫不出來。”然後,提起諸佛菩薩賜予的智慧寶劍,奮力斬斷迷亂之網!



[1]    《方廣莊嚴經》云:“我知妙欲諸過患,爭論懷恨憂苦根,如同可怖之毒葉,如火亦如利劍刃。”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08:28
--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壬二(以知對境之法相方式而斷除貪執)分二:一、了知欲界主要貪欲之女身而斷貪;二、了知總貪欲之理而斷貪。

癸一、了知欲界主要貪欲之女身而斷貪:

當觀少女身背後,臭氣顯露九孔門,

如骯髒器難填滿,皮飾遮掩亦不淨。

對欲界眾生來講,貪執異性比較強烈,此處憑藉我們的智慧,男修行者觀察女人的身體,女修行者觀察男人的身體,就會發現正如佛經所言,男女身體都是不淨物組成,沒有一處是乾淨的。

佛經中經常以女身為對境作剖析,這也是有一定密意的。不僅古代如此,現在廣告中女身也比較多。幾年前我隨上師去西方國家時,在一些比較開放的國家,男身清淨不清淨的廣告不太多,女身的廣告卻觸目可見。包括現在電視裡的廣告,也一直圍繞著女人的頭髮、女人的身體。所以,佛教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特定的緣起所致。大家在學佛過程中,也要明白一些世間知識。

此處以女身為例,說在美女身體的背後,骯髒不堪、臭氣難聞,九個孔道[1]暴露在外,流出的不淨物沒有一個可愛的,就如同盛裝屎尿的不淨容器。同時,貪欲極其嚴重,就像無底洞一樣,不論享用多少飲食、擁有多少財富,也沒有心滿意足之時。

有些人說:“女人體內雖然骯髒污穢,但外表有皮膚遮掩,再穿上漂亮的衣服,佩帶金銀珠寶,打扮得非常莊嚴,不是也很好看嗎?”這種說法不對。從另一面來審觀,表面再怎麼裝飾,也無法改變女身本質,用你的智慧來觀察,從頭到腳有哪一處是乾淨的呢?

《出曜經》中說,有一個人叫摩因提,他的女兒非常漂亮,他便想獻給釋迦牟尼佛。他把女兒帶到佛面前,佛就問他:“你認為你的女兒很好嗎?”他讚歎道:“從頭到腳沒有一處不好。”佛說:“我從頭到腳觀察,不覺她有任何可愛之處……[2]”於是開示了很多身體不淨的過患。

所以真正觀察的話,女身內外具足不淨,即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金耳環、金鼻環、金臍環、金項鏈,也只是衣服和裝飾物漂亮,並不是人體漂亮。很多人有種迷亂的錯覺在作怪,喜歡把裝飾物與身體混為一談,其實人體就像一個裝滿不淨糞的瓶子,只不過外面用五色綢緞包著而已。使人生貪的女身,藏在華麗衣服與裝飾下的,實際上是令人厭惡的本性,《入行論》云:“長髮污修爪,黃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聽到這樣的道理,有善根的人會頓然醒悟。《大毗婆沙論》[3]中有一個因儒童的公案說:佛世時,有位富家子弟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很多婆羅門參加婚禮。天還沒亮,佛就帶著阿難遠遠地來了,有些婆羅門看到後,不高興地說:“今天我們辦喜事,沙門瞿曇來幹什麼?”佛對阿難說:“你去告訴他們:若想喜事順利圓滿,假如世尊不來,又怎麼會成功?”阿難把佛的話轉達給他們,並說:“因儒童今天要隨佛出家,任誰也無法阻礙。”那些婆羅門聽後,哈哈大笑說:“你們出家人到這裡,原來就是為了幹這個啊!”有一個婆羅門說:“沙門瞿曇還是很厲害的,不能輕視他,這是有可能的。”那些婆羅門說:“我們這麼多人,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佛有什麼辦法讓他出家。”

不久太陽升起來了,因儒童信婆羅門教,所以崇拜太陽,立即上房向太陽禮拜。突然,見到梵天沿著太陽光在遠方出現,他非常歡喜,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感招梵天來見證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梵天問他:“你今天在辦什麼大事?”

他說:“我今天要結婚。”

“你怎麼操辦這件事?”

“我準備了三萬兩黃金,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一萬兩供養這些婆羅門,還有一萬要送給我未婚妻。”

“你請婆羅門吃飯,又供養他們,這是有功德。但你送未婚妻一萬兩黃金,值得嗎?”

“很值得,因為我最喜歡她。”

“既然如此,那你覺得她的唾液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流的汗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的鼻涕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她的腦漿值多少錢?……”這樣說了36種不淨物,越說越污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最後,因儒童就沒有貪心了。因為他在迦葉佛時曾當過出家人,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在一萬年中修界差別觀[4],而且修得非常精進。由於前世的善根成熟,經梵天一問,他當下斷除了貪欲。(有些人聽到“出家”,就有不同的感覺,稍微聽一下斷除貪欲的教言,馬上就如夢初醒,不生貪欲,這也跟前世有非常大的關係。)斷盡貪欲後,他再仔細一看,梵天瞬間變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佛陀為他宣說四諦法門,他當即證得三果,從婆羅門層層包圍中,隨佛起身乘空而去──他未婚妻可能氣壞了吧,一直在等的丈夫竟然飛走了!

癸二、了知總貪欲之理而斷貪:

如麻瘋病蟲蠕動,為得樂受皆依火,

非但不息苦更增,當知貪欲與彼同。

比如,患有麻瘋病的人,遭受皮下癩蟲不斷蠕動時,為了解除這種難忍痛苦而去烤火,以此使那些癩蟲稍稍不動,暫時停止了苦受,但只要離開火邊,癩蟲就會像報復一樣,蠕動得更加厲害,引生更大的痛苦。同樣,世間人為了快樂而貪執欲妙,暫時似乎沒有煩惱,但實際上貪欲越大,痛苦越增盛。

很多人有了自行車想摩托車,有了摩托車想轎車,國內的轎車不行,一定要國外最好的品牌……貪執越來越大,沒完沒了。他們認為欲望得到滿足非常快樂,卻不知沒有欲望束縛更快樂,《寶鬘論》亦云:“搔癢則安樂,無癢更安樂。具世欲安樂,無欲更安樂。”比如你有手機的話,就希望它的型號越來越高檔,功能越來越齊全,一直不斷地更新換代,但換了無數次的手機後,自己還沒有滿足感。可如果你一開始就不用手機,便不會有這些麻煩了。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但因為我們沒有好好修行,被煩惱賊入於心房,最終將我們所積累的善財全部盜走。《法句經》云:“如蓋屋不密,必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人。”屋頂蓋得不緊密,一定會漏雨(學院很多道友都有這種體會);修心不綿密,貪欲也會漏入相續。如果我們精進地修行,就會像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很多大德一樣,生活隨遇而安,不會有這些煩惱痛苦。貪欲是墮入三惡趣的根本因,《勝月女授記經》中說:“以貪墮入眾生獄,以貪墮入餓鬼畜。”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斷除貪欲,若想斷貪欲,務必要精進修行。



[1]    九個孔道:兩眼孔、兩鼻孔、兩耳孔、口、大便道、小便道。

[2]  “她頭上有頭髮,跟象馬的尾巴並無兩樣;髮下有頭骨,如同屠夫砍下的豬頭;頭中有腦髓,像泥巴一樣,臊臭難聞,放在地上,人們都不敢踩;眼目實際是水池,取出來都是水汁。她的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體內的肝、肺腥臊不淨,腸胃、膀胱裡盡是屎尿。她的四肢也只是骨頭節節相連,筋攣皮縮,靠著氣息牽動,就像木人以機關抽牽而活動。一旦氣息停止,將屍體的頭、足等一節節分解,內臟擺得滿地狼籍。如此虛假、污穢的人體,究竟哪裡好呢?

[3]  《大毗婆沙論》: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相傳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弘護佛教,鑒於當時部執紛紜,人各異說,便請脅尊者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建立伽藍,召集500位有名論師,以世友為上座,費時12年,造《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

[4]   界差別觀:根據《聲聞地》觀點,修此法應當思維六事,即思維義、思維事、思維相、思維、思維時、思維理。《中阿含經》之界差別觀是:“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11:01
--  

敬錄自《中觀寶鬘論廣釋》  喇拉秋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24.pdf

丑二(破貪形色)分三:一、總破貪女人形色;二、破貪容貌美麗;三、思維與女身相同自身亦為不淨。

寅一、總破貪女人形色:

容色美或醜,年老或年幼,

女色皆不淨,汝貪由何起?

如果認為:因為女人青春年少、美麗可愛等而貪戀。

女人無論是容顏美麗也好,還是相貌醜陋也好,無論是年邁老朽也好,還是年青韶華也好,實際上女人整個身體都絕對離不開不清淨,本來應當說出:“你的貪愛到底是由什麼原因而生起的?”可是你無話可說。所以,愚昧的具貪者不應該貪著女人,《念住經》中云:“常為欲樂愚昧者,彼即耗盡善業已。”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13:10
--  

敬錄自《中觀寶鬘論廣釋》  喇拉秋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24.pdf

子三、破貪女是樂因:

搔癢則安樂,無癢更安樂,

具世欲安樂,無欲更安樂。

黃水雜症的類別麻瘋或皮癬病,如果用手指搔癢,則表面似乎有些許利益的安樂,但搔癢只是暫時舒服,因此認識到搔癢並不是安樂以後依靠藥物等去除病患才會真正安樂。同樣,具有追求世間五境欲望的人們,享受欲妙表面似乎快樂,但實際上只是痛苦偽裝的舒適而已,因此,依靠對治而使恰似皮膚發癢病一樣的欲樂銷聲匿跡則更為安樂,所以應當遠離貪執欲樂。《念住經》中云:“喜愛欲樂交歡者,彼將恒常受痛苦,摧毀煩惱之歡喜,彼即恒常享安樂。”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13:46
--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解釋題目:《親友書》

“親友”,是指釋迦教法弘揚者龍猛菩薩的親密摯友──樂行國王。當時他們沒有見面,龍猛菩薩以書信的方式為其宣說解脫道,這些竅訣集成一部論典,就取名為“親友書”。

印度佛教史記載:為了利益更多所化眾生,龍猛菩薩曾前往北俱盧洲,路上遇到一個孩童,尊者憑手紋而授記他將來會成為大國王。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時,這名孩童已當上了國王,即是樂行國王。樂行國王迎請尊者到皇宮中受供,尊者在那裡住了三年,盡心盡力地廣弘佛法,饒益無量有情。離開樂行國王的皇宮後,龍猛菩薩長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後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給樂行國王傳授了兩大教言:一是《中觀寶鬘論》,二就是這部《親友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20:26
--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壬五、(明貪欲之過失):

問曰:如果貪欲非樂因,那麼世間男人數數追求女人又怎麼會有安樂生起呢?因此,可了知依貪欲一定能得真實安樂。

貪蔽如搔癩,不見欲過失,

離欲者則見,貪苦如癩者。

貪者為貪欲障蔽就如同患癩病者搔癢,不見欲樂的過失;而遠離了貪欲的聖者,則能現見有情貪愛之苦如同患癩病的人一樣。

世人對女人追逐不捨,並不能由此證明貪愛女人是真正的安樂因。世間那些貪愛女人者,其自心智慧已被貪欲煩惱的無明黑雲所遮障,因而見不到事物真相。本來貪愛女人追逐欲樂是墮輪迴的惡因,有著種種過患,其本身是一種痛苦,然而愚者根本見不到過患苦惱,反而執著為安樂,這種人就像患癩病者執搔癢為安樂一樣。患癩病(即麻瘋病)者全身皮膚都會潰爛化膿,本來非常痛苦,但是病者因覺得潰爛的傷口非常癢,所以忍不住要搔抓,在抓癢時病者會覺得有安樂生起,可是傷口越抓撓,以後會潰爛得越厲害,為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而患者為搔癢安樂所蔽,為了暫時的快樂,根本不顧其後果。貪欲者執著與女人相會的欲樂,其實與癩者執著搔癢為安樂一樣,雖然欲樂本身是一種痛苦,而且會為將來帶來更大的痛苦,但為貪欲癡暗所蔽,他們根本不知欲樂之苦,也不顧將來的果報。而那些已斷除貪欲煩惱的智者,如阿羅漢聖者們,他們以無垢智慧,能現見貪欲過患,在聖者眼裡,貪欲熾盛的世人與癩者一樣,是病情十分嚴重的病人,將貪欲煎熬的大苦惱執為安樂,實屬愚癡可憐。

譬如說,有些人喜歡賭博,有些人喜歡酗酒,賭博、酗酒本身就是一種苦惱的行為,既損錢財又傷身體,而且也是更大痛苦的因,但是當事者卻認為很安樂,覺得很有意義。同樣,貪欲者愛著女人,其愛欲本身即是痛苦及痛苦因,而沉迷於其中者卻認為是樂,值得追逐執愛。在有智慧者看來,這些愚人是多麼的可憐可悲!龍樹菩薩說過:“癩蟲穿已痛,求安就火邊,止息無由免,耽欲亦同然”。“由欲作無利,譬如兼博果。”耽執欲樂者如同癩病者以烤火求息痛苦一樣,結果越來越痛;欲樂本身也如同兼博果,初嘗似有甜味,結果卻是會毒發身亡。月稱菩薩在大疏中總結云:“有如豬狗等,樂於不淨糞,愚者貪欲樂,智者誰喜彼?”貪著欲樂者,實如豬狗喜歡不淨糞一樣,有智者誰會對彼生歡喜心呢?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22:06
--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庚二、(破現見身不淨而生貪愛)分六:一、為貪女人之嬌媚而忍輕賤不應理;二、因貪女人者會生嫉妒而執女人為樂不應理;三、不應明知女身不淨而起貪愛;四、不應說無有過失而不能呵毀;五、破耽著女身為淨;六、破執身為淨的其他理由。

辛一、(為貪女人之嬌媚而忍輕賤不應理):

問曰:追求女人雖然有痛苦,但是她有嬌媚可愛的身姿,依之能獲得安樂,所以即使她對追求者有唾駡等動作,也應忍受。

無怙飢所迫,飢時所動作,

貪者遇女時,動作亦如是。

無有依怙的人為飢餓所迫,乞食充飢時會忍受輕賤羞辱而做出諂媚的動作;貪愛女人者遇到女人時,所做動作也是同樣的。

貪欲者執女人之嬌媚身態為樂,而認為忍受女人對他的輕賤行為也值得,這種顛倒執計極其愚昧。為貪欲所繫縛,為得到欲樂而不得不忍受輕賤,這種忍受又有何價值呢?這種作為與那些無有依怙的窮人乞食一樣,為了解決肚中的飢餓,那些無有依怙的人,不得不向人們乞討,或為富人做事以換來食品。那時富人無論怎樣謾駡、侮辱甚至毆打,那些可憐人也得忍受,做出諂媚討好動作,以便求得一碗殘羹剩飯。而貪欲者,在女人面前的討好動作也是如此,為了求得可憐的欲樂解決苦惱,而不顧羞恥,做出種種諂媚行為,這種行為並非因女人是真正的樂因而生起。為了短暫而虛妄的滿足出賣自己,這種行為絕不應視為合理,藏族的民諺也說:“不應為一時之淫樂,做一生之奴僕。”在智者眼中,這些貪欲者無疑是極為愚癡,是極可悲愍的對象。

譬如說,有些關在監獄中的人,為乾渴所逼,將牛糞水也作為飲料,其原因是它能給自己解決渴惱,而並非因它是真正的甘美飲料。貪欲者皆是為貪欲煩惱所繫縛的囚犯,在欲愛苦惱逼迫下,對女人的不淨及輕賤也甘心忍受,而視其嬌媚為解除苦惱的方便,其實這並非真正的安樂。大疏中說:“一般有智慧的人,聽到愚者受女人輕賤,心裡即會生起厭離與悲愍,從此不願再依止女人。”而世間眾生,如果稍微淡薄貪欲遮障,對此完全能夠醒悟,故有志者,當力斷貪欲!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22:39
--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辛三、(不應明知女身不淨而起貪愛):

問曰:女身雖然不淨,然依靠她能生起安樂,所以為追求安樂而貪愛她,難道不應理嗎?

於不淨起癡,起嗔較應理,

於彼起貪愛,畢竟不應理。

於不淨物女身生起愚癡或生起嗔恨心比較合理,但對她生起貪愛,畢竟是不合道理的。

從裡到外分析女身,其實她是由三十二種不淨物組成。對這樣的不淨物,如果沒有了知,像那些成天渾渾噩噩的凡夫,為深厚無明愚癡所蔽,對身體不淨一點也不了解,只有一種無記的愚癡,這也情有可原,因為沒有觀察不知道真相,所以對女身既不生嗔恨,也不生貪心,這種態度還算比較合理。然後,若對不淨女身生起嗔心,嫌其臭穢,恨其為自己帶來苦惱,這種態度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明知女身不淨,還要生起貪愛,這種態度無論怎樣分析,也是極不合理,是很難讓人理解的迷亂執著。

譬如說,有人在晚上走路,踩在不淨糞堆上,開始他沒發覺是不淨糞,什麼也沒想就繼續走,對凡夫來說,這當然是合理的反應態度。過了一會,他聞到了臭味,知道自己踩上了不淨糞,於是大發嗔惱,對不淨糞堆十分氣憤。但是後來,他又對不淨糞生起了貪心,覺得自己踩上了不淨糞很安樂。旁人問他:“你為什麼踩在不淨糞上呢?”“因為天黑我看不見。”“那你為什麼起嗔心呢?”“因為是臭穢的不淨糞,不知不覺踩上了,多髒啊,所以要生嗔恨。”“那你後來,又為什麼對它生貪心呢?”那個人被問得張口結舌,沒辦法回答。同樣,世人對女身不淨物,因無明癡暗,不了知其不淨本性,而生起癡心,後因了知其不淨及有害性,而生嗔惱厭惡,這兩種反應都比較合理。可是已知不淨,還要對女身生貪心,這種態度,又怎麼會合乎道理呢?月稱菩薩呵斥說:“不應貪女色,何況嗅聞彼,若人貪此等,嗚呼太愚癡!”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23:38
--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為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為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四百論》尤應深加研習。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7/5 上午 01:24:21
--  

敬錄自《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7.php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在整個世間當中,弘揚釋迦牟尼佛教法的論師當中出現過“六大莊嚴”,我們以前也給大家做過介紹。首先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等有關經典裡面,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登地的龍猛菩薩,他造了《中觀》的相關論典;第二個是彌勒菩薩親自攝受的無著菩薩,也即開顯廣行派的無著菩薩;第三個是文殊菩薩親自攝受、獲得戰勝一切悉地的陳那論師。此三大論師人們稱之為“三大造論者”:《中觀》的造論者龍猛菩薩;《大乘俱舍論》的造論者無著菩薩;《因明》的造論者陳那論師。後來弘揚他們的教法、解釋他們論著的有三大論師,也即在蓮花當中化生的聖天論師解釋了龍猛菩薩的觀點;能背誦九十九萬部論典的世親論師解釋了無著菩薩的觀點;勝伏一切外道、抨擊一切外道的法稱論師,他解釋了陳那論師的究竟意趣。一般來講,人們稱這六大論師為“六大莊嚴”:三大造論者、三大釋論者,總共有六大論師。有關“六莊嚴二殊勝”也有不同說法:有些說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為二大殊勝論師,加上功德光尊者和釋迦光尊者兩位論師作為“六大莊嚴”。

不管怎樣,釋迦牟尼佛所有的大乘小乘教法,依靠這六大論師而進行弘揚的,這一點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其他傳承的佛教都是公認的。所以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密意,必須要依靠這些論師們特別珍貴的論典。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3/24 上午 02:49:18
--  二勝六莊嚴聖像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頂禮南贍部洲二勝六莊嚴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4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