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學大方,不害羞 寶寶是「安靜」or「自閉」?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26813)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1 上午 01:05:13
--  學大方,不害羞 寶寶是「安靜」or「自閉」?

學大方,不害羞

2011/03/21

每個寶寶的先天氣質本來就有差異,而天性害羞的寶寶也有其優點,爸比媽咪不要一昧責怪不夠大方。本篇就教導想要讓孩子學習大方的父母,如何在適度保護下,引導害羞寶貝踏出大方的第一步~

【整理撰文/陳韻如;諮詢/臺安醫院藝術治療師 邱寶慧】

PART1.為何寶寶好害羞?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特質,因為擁有不同的特色而特別;世界上也本來就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更無法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臺安醫院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表示,每個孩子的趨避性與適應性的強弱高低不同,而這兩類的差異會造成寶寶屬於「大方」還是「害羞」。

若趨避性較高的孩子,對陌生人較不會感到害羞,接受度高,待人接物方面都很大方;而趨避性低的孩子則容易害羞,尤其看到不熟識的人會躲避,在大人眼裡就是有退縮的傾向。而適應性強的孩子在新的環境中,很容易適應,去過的地方或空間,就不會感到陌生或害怕,多幾次經驗甚至還會很自在;若是適應性差的孩子,因為對於新環境的接受度低,只喜歡待在熟識的空間,因此對於社會環境中的各種規範,較難馬上接受,也會比較黏著父母,較需要爸比媽咪的從旁協助。

從氣質瞭解害羞寶寶

大方寶寶和害羞寶寶的特質,與天生的氣質有相關的影響,或者與從小的教育有影響。邱寶慧治療師認為,每個寶寶出生時就伴隨有天生獨特的個性,一般將其命名為「氣質」(temperament)。而寶寶天生對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具有的獨特反應方式;這些天生反應的方式(包含行為、情緒、人際互動等方面)都有個別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也讓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

若是能先了解孩子專屬的特有氣質,就能找出合適的教養方式,進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邱寶慧治療師透過九種向度的內涵與觀察特徵,順便了解孩子的害羞從何而來:

觀察1.活動力

孩子在活動中,其動作節奏的快慢及活動頻率的高低有別。可以看到的是,有些孩子都喜歡「衝來撞去」,而有些孩子則是安靜的坐著,即便是嬰兒時期也都喜歡乖乖的躺著。這些其實就是很好的觀察指標。

活動力較強的孩子,相對的較不怕生,願意與人打成一片;而活動力較弱的孩子,因為安靜時候居多,所以也就內向和容易被忽視。

觀察2.規律性

指孩子反覆性的生理機能,如睡眠、清醒的時間、饑餓和食量等是否有規律;而這個向度的表現,在嬰兒時期最為顯著。有些孩子很容易養成早睡早起,三餐定時的習慣;有些孩子就必須仰賴父母的幫忙,像是:上學,吃飯等。

缺乏規律性的孩子,其情緒平穩度不高且易怒,相對影響孩子的社交活動;大家都喜歡跟脾氣好且好相處的人相處,所以養成孩子的規律性很重要,可從後天慢慢培養矯正起。

觀察3.注意力

是指孩子是否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聲光、環境、人事物等),而改變或妨礙正在進行的活動。媽咪要幫baby換尿布時,都會拿玩具轉移其目標(baby都不喜歡被換尿布),而這樣的轉移方式是否有效,即可看出孩子的注意力。

這會影響孩子慢慢長大在就學時,是否容易分心或可以專注的指標。而專注性較高的孩子,可以在融入團體後專心的一起遊戲;若專注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則對於新的人事物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對人處事上也比較容易分心。

觀察4.堅持度

當孩子進行工作或是想要做某件事時,若遭到困難或挫折,仍然能繼續原活動的意願或是行動;較不容易觀察出堅持度的高低,一旦進入學步期,父母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堅持度為何。「走路」對孩子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孩子可以不靠成人的力量,自己獨立探索身邊的世界。

當孩子正在學走路時,總是爸比媽咪最頭痛的時期,因為永遠來不及阻止孩子的好奇心;但這開啟孩子好奇心的開始,也可以讓孩子接觸更多更新的人事物。因此,堅持度的高低會影響孩子認識新事物。

觀察5.趨近性

當孩子第一次接觸人事物、場所和情況等新刺激時,表現接受或拒絕的態度。趨進性高的孩子,表現出大方的態度,當處於新環境或是面對新朋友時,可以馬上融入和大家玩成一片;而趨進性低的孩子,因為內向害羞所以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適應,才能勇敢邁出第一步。爸比媽咪還可以藉由baby面對新褓母的適應、換不同牌子奶粉的反應等來觀察孩子的趨進性;隨著孩子年齡增加,爸比媽咪可從其嘗試新的食物、對新朋友的反應等來觀察。

此外,面對親友來家裡拜訪,趨進性低的孩子總是躲在爸比媽咪背後,或是粘著照顧者行動,表示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時間適應新環境。所以,要讓這類孩子建立大方,除了多接觸新事物外,爸比媽咪的陪伴與安全感的建立也是極為重要的。

觀察6.適應性

指孩子適應新的人事物、場所和情況的難易度和時間的長短;適應性可以說是孩子在趨進性的表現後,需要花多長時間去適應新的人事物。有些孩子趨進性低(害羞內向),但是有好的適應能力,那麼只要短時間一樣可以在新環境中自處,融入團體生活;但有些孩子不但趨進性低,適應力也低,那就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才能比較大方接受新事物。

觀察孩子與不熟的小朋友玩耍時的情況:擁有較強適應力的孩子,其實很快就可以和小朋友玩成一片;或是放長假回到老家或親戚家住上一陣子,會作息大亂、甚至吃不好睡不好就屬適應性低,若可以很快回復到正常作息就算適應性強的孩子。

觀察7.情緒度

指孩子在一天中,行為表現的愉快感、友善程度的比例;形容一個孩子「笑咪咪」或是「氣呼呼」,就是在說一個孩子的情緒本質。通常見人就會笑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看起來也總是心情愉快;但有些孩子則容易表現出生氣或是不開心的模樣,好像很難逗他開心,這就是情緒本質的不同。

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與同儕(兄弟姊妹)在玩遊戲時,很容易生氣的跑來告狀;身體不舒服時,可以馬上被安撫還是不停安撫仍持續哭鬧。

觀察8.敏感度

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敏感度高的孩子在感官上就會特別敏感。過於敏感的孩子很難與人相處,也很容易有迴避親友到訪的現象;而敏感度低的孩子,比較容易與人親近,沒有設限。

當baby的尿布濕了,就會表現非常不舒服的樣子、或是有點聲音就睡不著覺等,這類孩子就屬於敏感度高的;願意大方分享或「神經大條」的孩子,敏感度較低,其與人相處就比較直爽也真誠。

觀察9.反應度

孩子對內在和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度高的孩子在行為上非常明顯,例如:遇到不喜歡的長輩,顯得很沒禮貌;討厭吃的東西,一口就吐掉;被責罵時,會有明顯的情緒起伏,這些都是反應強度的觀察指標。

而有些孩子對於同儕的欺負,則是選擇默不作聲;或是當身體不舒服時,會選擇隱忍或啜泣;因此在爸比媽咪眼中反應度低的孩子比較乖巧聽話,也常常容易被忽略,個性內向較不大方。

「先天氣質」、「家庭環境」雙重影響

爸比媽咪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孩子屬於何種先天氣質,根據不同的性格特質來因材施教,對孩子的發展才有助益。將來孩子會上學,跟同儕相處的時間漸漸拉長,而此時的孩子若擁有愛好活動、情緒平穩、對人親切溫和、不害羞怕生並願意與他人接觸,會得到較多朋友且相處上較為開心。所以,要讓孩子快樂成長,並獲得好友誼,那麼教導孩子適時的大方也是有其必要性。

邱寶慧治療師表示,其實「大方」與否,是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來決定;而家庭的教養方式,也是影響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前者而言,天生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活動、膽小害羞且適應力差;而後者影響的原因,像是有些爸比媽咪本身屬於性子急的,所以對孩子也缺乏耐心,會要求過高、管教過嚴或約束過多等,孩子為避免犯錯就較不願意先踏出第一步;而有些家長則是保護過度,不讓孩子有與外面或不熟悉事務接觸的機會,也會讓孩子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進而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

還有爸比媽咪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本身就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只會更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當時間一久,孩子就會變得更加膽小、孤僻,不喜歡與人(熟人亦然)接觸。

寶寶過度害羞了嗎?

「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邱寶慧治療師認為,此種特質有些人是與生俱有;有些人是受到後天影響所致。對害羞孩子而言,在成長過程中還是可以改變並學習的。

當害羞小孩碰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環境時,會出現不安和尷尬等自然的反應;因為他們會擔心說的話不好、不知道怎麼開口或不知道怎麼行動而退縮跟封閉自己。

而又因為害羞孩子的退縮與不夠主動,會使得同齡小朋友誤以為他們不喜歡與之相處,導致社交能力不足,人際關係也不好;過度害羞的孩子,甚至無法融入團體生活,被同儕排斥的情況很明顯。所以,邱寶慧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若察覺自己的小寶貝有類似的「過度害羞(內向)」情況,可考慮從各方面協助孩子走出生活中的框框。

【整理撰文/陳韻如;諮詢/臺安醫院藝術治療師 邱寶慧】

PART2.如何學習大方

邱寶慧治療師表示,依照人類的心理發展來看,大約半歲~2歲的寶寶會有正常的「害羞期」,這期間的孩子多半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隨著年齡的增長,經由學習和教導,他們才會慢慢克服害羞。

而除了少數天生氣質外,大部分的害羞小孩,往往缺乏一套社交技巧;因為這些孩子無法表達內在的訊息,無法清楚讓他人明瞭其真正觀點,久而久之就會害怕與他人接觸,因此也很難顯露同情與關心。

學習6招變大方

邱寶慧治療師表示,有些爸比媽咪本身就很內向,而且對人也很難親近、甚至不與人相處;那麼孩子可能有樣學樣,也會有內向、沉默、害羞的特質。所以,爸比媽咪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問題哦!

此外,以下方式提供給爸比媽咪,幫助害羞寶寶學習大方呢!

1.不要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也是造成孩子害羞的主因,尤其現代家庭孩子生的少,教養都像是溫室中的花朵,很難禁得起挫折與壓力;所以害羞小孩若是剛觸碰新鮮事物,發現世界居然危機四伏,便會快速鑽回自己的安樂窩。

爸比媽咪不要害怕讓孩子去接觸新事物、新朋友,反而應該多多協助孩子去接觸,才可適時提醒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若經常使用威脅、恐嚇的方式來阻止,孩子會越來越趨向內向跟安靜,因為害怕而產生羞怯。

2.了解和支持

爸比媽咪必須了解孩子的個性,並承認害羞是自然的事實;所以對於孩子的害羞和怕生,不必大驚小怪。當孩子需要陪同嘗試新事務時,爸比媽咪應該多給額外的注意和體諒。

而孩子只有在試圖突破的時候,會有些許的尷尬,當爸比媽咪鼓勵後,孩子會漸漸產生信心並願意去接觸。所以,當孩子開始願意踏出第一步時,要記得鼓勵和讚美他的勇氣和改變。

3.模擬場景

父母在家應與孩子多練習人際溝通的技巧,事先在輕鬆氣氛下進行演練,讓孩子輕鬆學習應對進退、待人處世的原則;當孩子熟練這些過程,在外面若遇上需要接納的人或嘗鮮的事物時,也會因有備而減少臨場慌亂。

舉例來說,孩子在幼稚園或外頭遇到新朋友,可以很流暢的與他交談,願意分享遊戲一起玩,或是給予親切的對待和微笑;這些舉動自然也會引起對方的好感並進而交往,此亦為增強孩子自信心的基礎。這樣的自我成就感,會讓孩子變得強壯自信並成熟,遇到挫折也可以知道如何去因應面對。

4.強化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建立於愉快的經驗上,爸比媽咪可以協助孩子找出自己的專長與特點;對於孩子有興趣或有能力的事情給予認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更加強化。自信心強的孩子,對於各種新事物的嘗試會很有耐心與恆心,也較不會有排斥現象。

如果孩子對繪畫很有興趣,爸比媽咪不妨將繪畫工具準備齊全,給予好的繪畫環境,甚至帶孩子參加相關的才藝班;找有相同嗜好的孩子一起繪畫,不僅讓孩子的興趣有發揮的機會,也可以幫助孩子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過,適度的協助即可,不要過度干涉與強迫孩子去做,否則反而造成孩子的反感和不耐。

5.友誼般支持

在別人眼中的害羞的孩子,常被形容為木訥和無趣,所以不想一起玩耍。對於長輩來說,過於害羞的孩子因為很少惹禍或製造麻煩,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害羞的孩子就會越來越沉默,遇到問題或困擾時的處理方式就是「逃離現況」或「躲起來」。

因為這樣的個性,過度害羞的孩子在交友上較易遭到阻礙,友伴關係的發展欠佳。當父母的應培養孩子的適應力與包容力,讓孩子可以順利的獲得好的社交能力;對於同儕間的友誼應該如何重視、如何相處、如何維持等問題要一一告知孩子,或者可以充當以朋友為角色的方式,讓孩子熟稔此關係。

6.創造表演機會

有了爸比媽咪的肯定,再加上外人廣泛的認可,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得到強化;尤其是害羞內向的孩子,外人的贊同感會讓孩子更加願意去敞開心扉。要帶孩子走出家裏的小圈圈,鼓勵他迎向外人的目光並勇敢地展示自己,這個過程可能較長,但只要突破了就會發展成大方的好寶寶囉!

不敢在外人前展現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缺乏自信或擔心無法受到讚賞;所以,爸比媽咪不妨從孩子較為熟悉的環境(如:親友聚會等)入手,畢竟面對熟識的人,孩子還是比較放鬆。

透過一些情境,讓孩子開始表演;像是過節團聚時,可以跟孩子小聲的說(大聲宣佈反而讓孩子承受過多的目光而卻步):「要唱一首新年快樂歌,在拿紅包,才會有好彩頭哦!」或是說「你上次不是有學一首小星星,可以哼給大家聽嗎?大家都好期待哦!」當若孩子拒絕,那爸比媽咪也要給予台階下:「今天還沒準備好呢!請各位客倌下次在觀賞吧!」或是「今天寶貝好乖,是吃飯吃最快最好的哦!」藉由別的地方來肯定孩子還是很棒,以免反而造成負面情緒的增長。

邱寶慧

現職: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 藝術治療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 心理師
學歷:英國赫德福德郡大學 藝術治療碩士(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MA. in Art Therapy)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語輔導諮商學系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3月號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1 上午 01:07:03
--  

寶寶是「安靜」or「自閉」?

2011/03/14

 根據內政部統計,99年底全體身心障礙人口與前年底相較時,以自閉症者增加10.9%為最高。不過,很多人對自閉症還是很陌生,甚至有些誤解;本篇即以平常心的角度讓父母了解何為自閉症,同時了解早療的重要與資源!

【整理撰文/彭紹怡;諮詢/新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 林敬恩】

揭開面紗篇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不少原本屬於醫學用語的東西都被拿到日常生活裡當作形容他人的玩笑話,像是反社會和自閉等,但實際上,台灣的自閉症人口可能超過9萬人,我們是否對它有足夠認識?

成因仍無定論

自閉症是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一種發展障礙,約每1萬幼兒中就會有5~10名幼兒出現自閉症症狀,徵狀通常在幼兒3歲前就會出現。多年來對自閉症成因已有不同研究與推測,目前仍無確定成因;目前可公認的是,自閉症的產生與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教養態度無關,也非後天因素造成,而和神經機能發展、生化機能發展、遺傳因素或腦部受損等生理因素所致。婦女懷孕期間也可能因德國麻疹或風疹,使胎兒腦部發育受損而導致自閉症。此外,新陳代謝疾病也可能造成腦細胞功能失調,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功能,因而造成自閉症。還有,窘迫性流產、早產、難產等造成的新生兒腦部受傷,或是在嬰兒時期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成腦部傷害,都可能增加罹患自閉症的機會。

每位自閉症患者的症狀皆有不同組合,有個人可能表現在固執行為及口語表達上;有的人則表現於社交互動與固執行為上。每種症狀又會依不同程度而有輕度到重度的差別,這些因素也就說明為何每個自閉症患者之間也有差異性。

常見特徵

許多人對「自閉症」3個字始終一知半解,一般對自閉症的印象通常是沉默寡言、孤僻,但卻不了解背後原因。其實,寡言只是眾多成因下的結果。根據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自閉症的診斷須符合以下標準:

A、三歲前出現功能之發展異常或障礙

B、交互社會互動方面之質的障礙

C、溝通方面質的障礙

D、狹窄、反覆、固定僵化行為、興趣和活動

E、不是有續發社會情緒問題的語言障礙、依戀障礙,有情緒行為問題的智能不足,精神分裂病,雷特症等。

換句話說,自閉症有以下5個特徵:

1.專注力不足及過動

自閉症兒童也常有活動量太高、活動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動,對某些事物特別的恐懼或特別喜愛,亂發脾氣,甚至他所要求的沒有達成時,有攻擊或者是傷害自己的行為,這些都不是自閉症所特有的,在其他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兒童甚至正常兒童都可能出現。

2. 過分執著於枝餘末節

自閉症孩子往往過分執著於事物裡無關緊要的細節,而忽略了其中被他人視為「重要」的部分。有些自閉症孩子的視覺辨別能力較高,所以會將視線注意力放在不重要的細節,而忽略了課堂的其它學習,例如他們只會注意到牆上有一隻小蜘蛛在爬,卻忽略老師正在講的事情。此外,大部分自閉症孩子的聽覺也較敏銳,很可能會注意到環境裡微弱的聲響或噪音,因而忽略別人在說的話。

3. 較難掌握抽象概念

自閉症孩子在處理語言符號及意思的統合上可能出現困難。通常他們能夠明白具體概念,對抽象概念則較理解。同時,因為他們比較會留意影象而忽略語言,所以處理信息時通常會著眼於片面所得資料,而未能了解事件的全貌。

4. 無法理解事物的關聯性

自閉症孩子不太能將生活經驗作有系統的串聯。由於他們的世界是由許多獨立的小節組成,以致於不太能將小節串聯而形成有意義的網絡,所以對其背後的意義及相互關係都不太能搞懂。但經過適當訓練後,有些人便能依序處理信息,但太過複雜的關係對他們的認知上還是有一定難度。

5. 較難在同一時間處理多個資訊

由於是「直線式」思考,自閉症孩子較不能在同一時間裡去分析多項資料,也比較沒辦法很有次序地完成工作。通常只能在特定的情況下作出某種反應,較難靈活運用已知概念於不同狀況。加上很多時候未能及時將短暫記憶轉為長期記憶,以致很快忘記父母的指令。

在人際上的反應

自閉症的孩子較易有以下的行為特徵:

• 初診時患者父母主述「不理人」、「不看人」、「叫他沒反應」、「我行我素」、「不合群」、「自己玩自己的」等行為是自閉症兒童的主要行為特徵。

• 正常兒童自5、6個月起,逐漸出現認生怕陌生人的行為,而絕大部分自閉症兒童不會認生,甚至到成年都不曾有怕生經驗。

• 正常兒童會認人之後,若與照顧者分開時,會有哭鬧、依依不捨的分離焦慮行為,但自閉症兒童很少在兩歲之前出現分離焦慮,約2%自閉症兒童無法和母親分開,覺得母親是自己的一部份,就像手上隨時拿著的紙片、玩具、繩子或枕頭等特殊物件一樣。

因為以上幾個特徵,轉變到人際關係上也就容易出現以下的幾個問題:

a. 視線接觸不佳

• 迴避和人的視線接觸是自閉症兒童的另一特徵,主要是不會用視線和姿勢動作來溝通。

• 當他們在用眼神表達人際溝通時,就很可能出現不適當的眼神。

b. 奇特的遊戲方式

• 遊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活動,兒童藉著單獨玩以及和別人一同遊戲,來了解及學習事物及人際關係。自閉症兒童使用玩具時,常出現不恰當的使用方法,譬如許多自閉症兒童喜歡把車子倒過來,玩它的輪子,或者把車子放在地上推,只注意車輪的轉動。

• 綜合而言,自閉症兒童在使用玩具方面,比正常兒童有明顯的遲緩,及特殊怪異的現象。在裝扮的遊戲方面,譬如「扮家家酒」等遊戲,自閉症兒童很少能像一般兒童這樣玩的,即使偶而出現一些像玩傢俱的遊戲時,他們也只表現出固定的、反覆性的玩法,而缺少一般兒童想像的玩法。

c. 社交能力障礙

高功能的自閉症兒童仍具有社會性人際關係的明顯障礙,其主要行為特徵如下:

• 和其他兒童交往時,缺少回報式的社交反應,譬如別人幫助他,他不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謝意;

• 缺乏參與合作性團體遊戲的能力;

• 有很多時間既沒有和別人玩也沒有做事情,像在沉思又像在發呆,會讓別人覺得他在作白日夢,無法親近;

• 缺乏同情心或不知如何表達同情心,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反應,無法適當地表達自己對別人情緒的了解和反應,由於上述明顯的障礙,使得他們容易在社交場合做出不恰當或怪異的行為。

d. 語言發展遲緩及溝通障礙

• 在語言溝通方面,以語言發展遲滯、語法奇特、及語用障礙最常見。

• 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的發展過程如下:

• 先有簡單的仿說:聽電視廣告詞、歌、或別人講話,在聽到當時,或聽到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尤其當他們愉快、自得其樂或有需要的時候,會將這些廣告詞、歌、話,「複誦」出來。在仿說初期並不知道所說的意思,等仿說次數多了,才能將所說的話和實際情形配合起來,了解意思。逐漸的仿說字、仿說詞,進步到可以主動的說簡單的字和詞,甚至句子。

• 到能自動說時,他們的語言呈現很明顯的代名詞反轉現象,意即「你」、「我」代名詞說反了,「你的」說成「我的」,「我要」說成「你要」,這種現象可以持續達數年之久。

e. 易對事物產生恐懼

有部分自閉症的孩子會對某些普通的事物產生恐懼,例如聽到某些聲音便會大叫、或看到某種東西會覺得害怕,但他們常對真正危險的事物不具警覺性,比如滾燙的熱水。

f. 專注、反覆的同一性行為:

• 自閉症兒童除了在玩玩具時不按玩具的正常功能玩之外,對玩具的種類也有其偏好,年幼的兒童較喜歡玩會動的、會出聲的、會發亮的東西。

• 年紀較長的兒童,這些行為大都逐漸消失,可是通常會發展出對某些機器或特殊工具的喜愛,譬如喜歡拆組機器、喜歡照相等。

g. 固定的儀式行為:

• 有人對飲食的內容十分挑剔,只吃固定的食物;有人是對食物的烹調方法、口味、質料固定。

• 有些則對日常生活的某些細節要求以固定的方式進行,譬如:睡固定的地方,蓋固定的被子,用固定的奶嘴,坐固定的地方吃,用固定的碗筷,到某個時間看固定的電視節目、坐車坐固定的位置、出門走一定的路線等。

• 在語言、思考溝通方面也有固定現象,譬如有的兒童有重複的、固定的問題,而且要父母用固定的方式回答。部分年長的自閉症患者因為這種固定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引起困擾。

h 對外界反應異常

自閉症孩童對外界的反應異常。他們可能對聲音、光線和觸覺反應過份冷淡或者過份敏感,而這些行為會妨礙他們留意周圍事物,包括群體正在進行的活動。

i. 自我傷害或破壞外物

通常自閉症的孩子並不會主動傷害或破壞事物。但由於他們常出現溝通和人際關係上的障礙,再加上一些固執的行為,所以當他們堅持要做某些事情而遭受阻止,或被要求做一些他們不能處理的事情時,他們便可能做出一些破壞或自我傷害的行為。

【整理撰文/彭紹怡;諮詢/新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 林敬恩】

實例問答篇

了解自閉症的原因與特徵後,若家中有自閉症的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或者,當孩子班上有自閉孩童時,該如何幫助孩子去了解他們,進而學習與他們相處呢?

Q1對語詞反應好像有時很靈敏,有時又搞不清楚?

A除了喜歡的詞彙或能引起特定反應的詞語外,他們對掌握同義詞,或是同個詞彙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意義容易產生困惑;對幽默或諷刺的話語也不太能掌握。加上大部分自閉症孩子的聽覺較敏感,他們可能會受微弱的聲音影響分心,因而忽略了他人說話內容的一部分。由於語言符號的掌握能力不好,故可儘量將問題改成有提示的句子,以增加自閉症兒的語言表達力;例如用「這個蘋果是紅色的」來代替「這個蘋果是什麼顏色?」。

平常可以用實例協助解釋詞彙,同時重複一些重要的詞彙;要注意的是,有時即使自閉症孩子說出某些字詞,未必等於他明白這些用字,可時常去檢視孩子用字的正確性(即理解層次);當孩子鸚鵡學話時,就表示可能不明白對話的內容,或情緒有些緊張,建議家長可嘗試簡化對話內容的結構與內容。若孩子沒有接收家長指令時,爸爸媽媽則需要完整地重複說話,不要改變任何用字,否則孩子可能誤以為是新指令。

Q2活在自己的世界,怎麼辦?

A由於自閉症孩子的世界是由許多獨立的小章節所組成,他們對大環境的感受可能很迷惘,因此,他們很可能會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忽視四周的環境。又因容易被一些瑣碎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故成人給予清楚且直接的先後次序對他們在處理事情時很有幫助。在進行需要專心的活動時,附近擺設不宜複雜;安排多感官的學習活動,可幫助孩子更注意學習的內容。專家也建議,透過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進行學習,或以此作為獎勵,對孩子亦有幫助。另外,也建議家長對自閉孩子的表現能作出立即的回饋及解釋。

Q3如何幫助自閉兒處理不安情緒?

A告訴學生「冷靜點」,「慢慢來,深呼吸」。避免追問學生為甚麼感到不安,因為可能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避免重複地要求學生停止在不安時作出的行為,例如「不可以打人」或「不可以大叫」。嘗試教導學生作出一些較正面的行為,例如「請你坐下」和「請把手放在桌上」等。在公共場合時,讓學生先觀察其他同學進行有關活動,並從旁加以描述和解釋。預先向學生說明將會出現的改變,如有需要,重複這項預告數次,每次相隔數分鐘。透過角色扮演,與學生預先練習面對改變後的情況。在學生極度不安時,可把他們帶離現場。嘗試讓他們回答一些簡短的問題,以及給予他們一些個人空間,以紓緩他們不安的情緒。

Q4如何與自閉兒共讀繪本?

A由於他們會將專注力放在一些特別感興趣的部分,而忽略了事件的主題。所以在看故事書時,孩子可能只留意書裡的某幾張圖,這時,可就孩子有興趣的圖加以解釋,同時引導孩子掌握故事的因果關係。常用在一般孩子的問題式、引導式閱讀法並不適合自閉症的孩子,因為他們不能準確解釋事件為何會發生,也無法有效預測什麼結果或情節將會出現,所以,家長需要常常指導孩子如何分析事件背後的原因及動機。

此外,因為自閉症孩子比較容易明白具體概念,對抽象概念較難掌握,且對剛聽到的內容易轉為表面印象式的思考,所以當故事中出現小熊哭泣的臉時,他們可能只意識到小熊在哭,對其背後代表的可能意義如難過傷心等,需要再向他們提示。又因為對真實及假設的故事會產生混淆,講述故事時也要留意主角和背景得相襯性,慢慢引導孩子去理解何為真實、何為假設。

資源篇

及早發現 及早治療

一位家有自閉兒的媽咪曾經分享:「兒子從小就不愛黏人,每次睡醒時也不吵鬧,都自己一個人安靜地玩耍,我一直認為兒子只是生性乖巧、安靜又是家中獨生子的關係;直到他3歲上托兒所時,老師告知我的孩子不會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互動,才驚覺我所認為的安靜乖巧其實是發展遲緩的徵兆」。除了家長平日細心的呵護及觀察外,專業的預防保健服務更是孩子健康發展的一大助力,唯有及早發現問題,才能及早讓孩子健康成長。國民健康局於去年初發佈了新一代服務版本,除配合預防接種時程將現行7歲以下兒童預防保健服務修正為7次;亦針對發展檢查部份,增列自閉症(測社會性發展)、聽語篩檢(測語言發展)之題項。呼籲家長們善用手冊及免費檢查資源,以確保寶寶的身心健康與發展。

資源列表
機構名稱
各縣市醫院身心醫學科/兒童發展評估暨早療中心
台北市社會局早療通報轉介中心
台北各區特教資源中心
各縣市自閉症協進會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癒協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自閉症基金會家長會
(北部/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之家;南部/南方璀璨的星星)
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附設星兒工坊,提供台北市15歲以上之自閉症者(含心智障礙者)安置及學習的機會。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林敬恩
現職:新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三軍總醫院身心醫學科住院醫師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3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1 上午 01:35:45
--  

如何處理親子衝突

如果父母用強制性的方式讓孩子聽話,初期可能會見效,但在孩子「心有未甘」的情形下,許多類似的狀況還是一再重演,反而因此造成孩子對父母親的不諒解,嚴重者還有可能用其它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因此這裡提供幾點處理親子衝突時可以使用的原則,以供爸爸媽媽參考: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的囉唆及要求是代表愛。由於中國人的親子關係多半是「管教、約束、壓抑或處罰」,關係比較僵化,所以,親子溝通往往夾雜「責難」,而缺乏「情感的表露」,使的親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因此,當父母在面對與孩子意見兩極時,首先應先了解父母的出發點是因為關心、因為愛,而不是使用權威來讓孩子屈服。

    第二,傾聽孩子說話,鼓勵並讓孩子表達他的看法與意願。許多父母常犯的毛病就是:還沒有深入思考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時,就滿口的不可以、不可以。像這樣不問理由就抹煞孩子的需求,並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反之,如果孩子是對的,父母要虛心接受;如果孩子的看法有偏差,則大可不必認同,但該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讓它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

    第三,以「同理心」對待,設身處地去了解彼此的感受。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孩子的想法,也希望孩子能體諒父母的苦心。曾經有一位家長告訴我,他要求女兒,天氣冷要多加件衣服,女兒就說:「媽,你是快四十歲的人,體溫跟我們不一樣,你覺得冷可是我不覺得。」這位家長想想這句話也蠻科學的,就沒有強制她一定要加一件衣服,因為女兒既然說了這句話,就表示她會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第四,軟性的處理方式。心中感到有氣時,稍微停留三秒鐘或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能紓解一下、冷靜下來,勿用情緒性的話語,做人身攻擊,且就事論事不翻舊帳。譬如,當孩子晚回家,不要劈頭就罵,先緩和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我覺得你那麼晚回來,讓媽媽感到很難過。」你看,是「我」在難過,而不是「你每次都這個樣子,這麼晚回來。」不用情緒性的指責「你」,而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像這樣大家能「理直氣壯、意正辭婉」,相信很多衝突都能化解,成為一次良好的溝通。

    第五,勇於承認錯誤,不管是父母或孩子,誰不對誰就應該道歉。也許是事情發生當時,或者是自己冷靜過後,勇於去跟對方說抱歉,不僅只是針對事情本身的對錯,如果是表達上的不恰當也要向對方致歉,說明自己的無心。這樣的處理,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父母做錯事也要勇於道歉,給孩子一個最好的身教示範,另一方面,也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其實就某方面來說,父母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包括發脾氣在內,對孩子而言是具有某些正面功能的。讓孩子知道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因為他們愛子女,當子女輕忽了這份愛意,或者沒有付出相對體諒時,父母也會難過,這可以增進兩代間的相互了解與體諒。其次,父母發脾氣可以讓孩子明瞭:他們的行為已超過合理的標準了。讓他們知道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念。

                                    (本文選自伴我成長親職教育)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1 上午 01:36:20
--  

媽媽,我愛您! 學童跪奉茶、虔洗腳

更新日期:2011/04/28 04:11

自由時報記者湯世名/花壇報導〕「媽媽,我愛您!」母親節前夕,彰化縣花壇鄉花壇國小二十七日安排三百位小朋友為到場觀禮的雙親們跪下奉茶,還安排小朋友為父母親洗腳,場面壯觀,有的媽媽還忍不住紅了眼眶。校長賴奇俊說,希望透過「跪奉茶、虔洗腳」儀式,讓小朋友表達對雙親的愛與感恩。

昨天這場別開生面的母親節活動,有數百家長到場,其中有獨力照料孩子的母親,還有父兼母職的父親,也有合力撫養孫子的阿嬤、阿公。

活動開始,校方安排三百位小朋友跪在雙親面前,為辛勤撫養他們的雙親奉茶,並送上他們親手製作的卡片與愛的禮物,有的媽媽感動到紅著眼眶喝下子女親手奉上的暖茶,還有媽媽高興得抱著孩子不放,直說孩子就是她最好的禮物。

在此同時,校方還安排十位家長上台,由小朋友為雙親洗腳,小朋友們都賣力的搓洗媽媽、爸爸的雙腳,其中還有三胞胎同時為母親洗腳、奉茶、搥背,相當溫馨,期盼透過為父母親洗滌雙腳的方式,洗去他們一生的辛勞,表達孝意。

校長賴奇俊說,有些單親媽媽為了負擔家計,往往身兼好幾個工作,都是為孩子們在打拚,在母親節將屆之際,她們不想要孩子送什麼禮物,只要孩子肯聽話、努力求學,就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了。

時間不等人 孝順要及時

更新日期:2011/04/27 07:55

「時間不等人 孝順要及時」(李明朝報導)

古代二十四孝,迄今還是不斷流傳,其實現代也有很多孝順的故事,得到大家肯定以及傳為美談,值得大家去學習,最簡單的孝順,就是對長輩一通電話問安,或者經常陪著他們說說話,散散步,不需要花什麼大錢,就可以讓他們內心充滿快樂。

桃園縣內有幾位的孝行,獲得肯定並且加以公開表揚,其中住在平鎮巿的何小玲,在她出生四個月大的時候,被今年91歲的「阿婆」收養為外孫女,隨著阿婆身體行動不便,貼心的何小玲,負責起「阿婆」生活起居,為了方便照顧,晚上就睡在旁邊,只要阿婆一個小小的動作急忙起來,看看有什麼需求,何小玲說,阿婆身體的關係,加上年紀,牙齒對硬的食物無法下嚥,為了讓她可以吃,都把稀飯磨成泥,雖然阿嬤日前往生,她真的很感謝當年,阿婆從小照顧,長大能照顧阿婆,對她而言是一種福氣。

 住在楊梅的吳邁女士,細心照顧現年八十六歲的婆婆,由於婆婆患有糖尿病,又因罹患中風不良於行,生活起居由她照料,這位媳婦對於照顧婆婆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及累,吳邁表示,回想當年準備出嫁時,父親就不斷的提醒,當人家媳嫁跟女兒一樣,都要照顧家中的長輩及公婆,父親的叮嚀至今不敢忘記,她希望藉由她的身體力行,子女一樣將這種孝道傳承下去。

 龍潭鄉的翁廷掋,服務台北巿政府二十五年的期間,為了母親天天通勤,記得在母親九十歲的那一年,母親還想在菜園種種菜,但是擔心她跌倒,於是就挑水來讓母親澆菜,讓母親依然可以享受種菜的樂趣,如今他的母親已經九十三歲,為了讓母親身體健康,特地養了土雞,將生下了蛋煮給母親享用,保持體力。

 袁明霞女士婚後視公婆為親生父母照顧,高齡婆婆三個月前動刀,目前還是必須做復健,袁明霞每天三次來幫忙做腿部的復健工作,另外,由於她的公公過世,她說婆婆最需要有人在旁陪伴,她認為長輩能夠高興,身為子女也會很高興,老人家不是要錢而是需要人家關心。

 曾久玲女士同樣也是一位細心照顧婆婆的好媳婦,她說由於婆婆喜歡到菜巿場,只要婆婆身體許可都會帶她一起去,有時還順便買些青菜等食物來讓婆婆享用。

 另一個孝行的故事是新屋鄉莊福枝先生,莊福枝服侍他母親完全不假手他人,他隨時都提醒自己要讓母親保持快樂,只要母親想要出門,如回娘家、或者想要出去玩,他都依照母親的指示去做,不會加以拒絕,莊福枝的孝行,得到鄰里間的讚揚,雖然他的母親日前辭世,但他的孝行,卻是鄰里教導子女最好的教材。

孝順要及時,一個遲延或者藉口,就可能讓自己要孝順的機會無法實現,甚至留下遺憾,不論工作再忙或者身體再累,不妨抽個空來跟家中長輩問候一下,因為時間是不等人。


--  作者:佛心
--  發表時間:2011/5/2 下午 12:41:33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5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