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轉貼】慈心的功德種類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10959) |
-- 作者:蓮子 -- 發表時間:2008/2/20 下午 12:07:06 -- 【轉貼】慈心的功德種類 慈心的功德種類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文章來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五)
《寶鬘論》雲:“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譬如,煮三百罐飲食,內有六十種各類佳餚,如是一日佈施三次,持續很長時間,其福德卻不如片刻修習慈心福德之一分。 所以,修心比在外相上修行更加重要,後者雖然辛苦、持久,善心卻微弱、狹小,前者只修片刻,但內在是祈願一切眾生具足安樂的大慈心,所以無法相比,就像每天燃三百根蠟燭的光明,遠遠不如片刻的陽光強烈廣大。 遺憾的是,世人雖求安樂,卻不知樂因是什麼,在追求安樂的過程中,也不能明辨緣起的差別,不知輕重、主次、緩急、勝劣,由於蒙昧而不能快速、善巧地改造自己的命運。 論中已如是明示,若仍不知努力趣入,豈非愚者?若誠信聖言,誰不死心虔修呢?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慈心修到究竟,可得解脫。如果暫時沒有解脫,也必定能獲得慈法八德。 “慈法八德”即: 一、人天慈愛,“愛人者人恒愛之”,慈愛眾生,將得到人類與諸天等的慈愛。 眾生都不願受苦,而願別人給自己安樂。具慈心者處處想給予別人快樂,誰不願意親近他呢?嗔與慈是一對行相相反、作用也相反的心理。我們觀察嗔心重的人,即使他曾經饒益過的眾生也不願接近他,誰都不願看到嗔怒的臉,不喜歡見到粗暴的行為。相反,誰都願意和具有慈心的人在一起,就像在寒冬,願意坐在溫暖的陽光下一樣。 二、獲大守護,非人等都會發心守護。 三、內心喜悅,以嗔心會導致內心不安寧、不悅意,即使睡在最舒適的床榻上,也煩躁難眠、惡夢連連。所以,嗔心帶來心理緊張、急躁、粗暴和不悅。反之,慈心生起時,會顯現安詳、輕鬆、柔和、充滿喜悅的良好心境。所以,慈心是歡喜之源,令人當下安詳、寧靜。 宋代永明大師挪用了幾十萬庫錢放生,依律被判死刑。臨刑時,大師臉色不改,內心充滿歡喜。他說:我救活了萬萬生命,怎麼不安樂呢?這是以慈力自然引生的歡喜。 四、身多快樂,慈心能令身體生起樂受。修好了慈心,能讓全身的細胞、組織、氣血處於極佳狀態。從氣色、精力、眼耳的聰明、肌肉的彈性等各方面觀察,可以發現:慈心能讓人年輕、健康、充滿活力。 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以慈力,水、火、刀、毒等不能傷害。慈心與害心相違,以嗔心損害了眾生的四大,由於緣起無欺之故,將會遭受同類報應,而慈心是想給予眾生安樂的善心,不可能感得被損害的果報,否則因果律就錯亂了。 有人說:也有具慈心的人遭遇水、火等災難。 對此,須善加辨別。他遭受災難是由前世惡業所感,並非以今生修慈所致,慈心將在其他時間成熟樂果。 七、無勞事成,心想之事無需勞苦,就能順利成辦。 八、上生梵天,為何佛說以慈心感生梵天呢?《大智度論》中解釋:古印度人尊崇梵天,對梵天家喻戶曉。當時,印度婆羅門數量眾多,他們求生梵天,所有修法福德都祈願轉生梵天。若眾生聽到修慈能生梵天,就會生起信心、嚮往修慈。基於此因,佛說修慈上生梵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過去有位婦人要前往遙遠的異國,她抱著孩子涉水渡恒河。 當時恒河水暴漲,淹沒了母子倆。母親不肯拋棄孩子獨自逃命,結果雙雙淹死。婦人以慈心的善業力,而轉生色究竟天,成為大梵天王。 以上慈心八德著重說明世間安樂。就出世間而言,比如,彌勒菩薩,因地著重修慈心三昧,果地也是以慈悲利益一切眾生,故稱為“慈氏”。 以下解釋“慈心是最殊勝的守護”。 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 如果具有慈心,人類和天眾自然對你慈愛,由於被你的慈愛感召,他們會圍繞在你身邊擁護你。佛陀成道前,也是以慈力戰勝魔軍。這說明慈心是一切守護中最殊勝的守護。 《雜寶藏經》有一則公案: 以前,有位王子被驅逐出境。他在流亡途中看見一位被處以酷刑的人,手腳全被砍斷。王子出於慈悲,就去采一些花果,想救濟這位殘疾人。 王子去摘采花果時,妻子與殘疾人私通。因為心懷私情,妻子對王子生起了怨恨。 有一天,妻子叫王子去采岸邊一棵樹枝上的花果。王子說:下面的河很深,這樣很危險。妻子叫他用繩索綁住腰部,她在後面拉住。 王子快要走到岸邊時,妻子無情地將他推入河中。以慈心的力量,王子順流漂下,並未淹死。 大河下游有個國家,國王剛去世,相師正在尋找新的國王,他遠遠看見河面上飄著一團黃雲蓋,測算“黃雲蓋下必有神人”,就派人前去迎接,結果王子被立為新國王。 再說那位狠毒的妻子擔著殘疾人四處乞討,一天他們來到了新國王的國境中,國人都稱讚這是一位好妻子,不僅不嫌棄殘廢的丈夫,還一路擔著恭敬承事。 這件事很快傳到國王的耳中。國王便派人把他們帶到大殿前面,國王問:“這殘疾人真是你丈夫嗎?” 女人說:“是。” 國王又問:“你認得我嗎?” 女人答:“不認識。” 國王又問:“那你認得某某嗎?” 女人仔細打量國王,認出是自己的丈夫,心中萬分慚愧。國王心地慈善,還是派人養活這對夫妻。這位國王就是釋迦佛的前身。當時,正是以慈力,未被大水淹死,並榮登王位。 《雜阿含經》中也有一則公案: 往昔,諸天與阿修羅戰爭,天人因不敵阿修羅,紛紛潰逃,帝釋天也恐慌地乘車向北逃往天宮。 在經過須彌山下的森林時,樹下的金翅鳥巢裏住有許多小鳥。 帝釋天害怕天人的車馬會踩死小鳥,就對車夫說:你駕車回頭,不要殺死幼鳥。 車夫說:“阿修羅的軍隊正緊追不捨,若回頭會陷入阿修羅的包圍。” 帝釋天說:“寧可死在阿修羅手裏,也不願天人的軍隊踩死眾生。”於是,車夫掉轉車頭向南行進。 阿修羅的軍隊遠遠看見帝釋天捲土重來,以為是天人的計策,一時間驚惶失措,紛紛逃回阿修羅的宮殿。 佛告諸比丘:帝釋天是三十三天自在的天王,他以慈力摧伏了阿修羅的軍隊,應讚歎慈心的功德。 這則公案也說明慈心是最殊勝的守護。 下面,再回到原文。 “等”字表示還有其他功德,比如,以慈心能清淨業障。《十方廣大解脫經》說:“誰在此世間,身語意造罪,縱定墮惡趣,以慈速令淨。” 以慈心能得到好人緣,讓眾生一見到你就心情愉快。《般若八千頌》說:“多修慈心,並得穩固者,令眾生見而愉悅,無有嗔恨。” 《大悲經》中,佛說安住慈心者,能得十一種利益:一、睡眠安穩,醒時歡喜;二、不見惡夢;三、人與非人喜愛;四、諸天擁護;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傷;七、火不能燒;八、水不能淹;九、得好衣、飲食、床座、臥具、湯藥;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壞命終,得生梵天。 以上這一切都是唯心變現的,因果決定不錯亂。以慈心予樂,不生恐怖、痛苦、背離、貧窮,不遭人唾棄、墮落下賤。 慈心是淨水珠,可以淨化心靈,遣除嗔恨、怨惱、嫉妒等污濁。 以慈心三昧之力,毒藥可化為甘露,刀杖能變成鮮花;向刀山,刀山必折;向火海,火海必滅。觀世音普門究竟的無畏神力,也不離現前一念慈心。 慈法是救劫濁之良藥、解冤業之神咒,是實現和平、安寧的最佳妙法。一家行慈,一家幸福;一國行慈,一國太平;人人行慈,濁世頓成淨土。 慈心具有淨化相續、產生喜樂、增上功德、消除業障、創造和平、實現淨土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應將慈心視為如意寶,讓它在心相續中真實生起。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