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白話藏傳法句經35--參參、波羅門品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7016)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7/6/2 上午 10:40:41
--  白話藏傳法句經35--參參、波羅門品

參參、波羅門註一

1.波羅門和修行人,雖然身戴寶飾,內心不離正法,寧靜而平和,具有清淨的戒誓,清淨的行持,不傷害惡人。

 

2.並非不穿衣服,並非頭結髮髻,並非把頭剃光,並非禁絕食物或睡在地上,也不是泥巴或塵土或那種蹲踞的姿勢,能令吾人淨化,並引導吾人超越變幻無常和疑懼。

 

3.不論他們被稱為波羅門或修行者,所有這些仍懷著執著的「自我」,尚未達到染污之終結(無漏)者,都會墮入中陰世界。

 

4.不論他們被稱為波羅門或修行者,所有這些仍懷著執著的「自我」,都會墮入中陰世界,不能達到感受的終結註二

 

5.不論他們被稱為波羅門或修行者,所有這些仍帶著執著的「自我」,懷著幼稚者的邊見,都將墮入中陰世界註三

 

6.不論他們被稱為波羅門或修行者,所有這些仍帶執著的「自我」,懷著惡劣的心態,都將墮入中陰世界。

 

7.不論他們被稱為波羅門或修行者,所有這些仍帶著執著的「自我」,都會墮入中陰世界,不能到達神聖之地。

 

8.你的心態卑劣!為什麼要將頭髮結成髮髻,身穿鹿皮衣,裝出這種無瑕疵的外貌,卻將黑暗隱藏於內?註四

 

9.你的心態卑劣!為什麼要將頭髮結成髮髻,身穿鹿皮衣,裝扮出這種無瑕疵的外貌,卻將染污隱藏於內?

 

10.波羅門不因世襲而生,不因結髮而生;擁有「正法」和「真實」的清淨者,才是波羅門。

 

11.波羅門不因世襲而生,不因結髮而生;能消除一切大大小小錯誤的人,是謂波羅門。

 

12.剃光的頭並不能產生修行人,唱誦「嗡」也不能產生波羅門,擁有道德之「正法」的人是清淨者,他們才是波羅門。

 

13.剃光的頭並不能產生修行人,唱誦「嗡」也不能產生波羅門,能消除一切大小錯誤的人,是謂波羅門和修行者。

 

14.河水並不能將在此沐浴的大部分人淨化,能消除一切大小錯誤的人,才是波羅門和修行者註五

 

15.已無結使的佛陀,已盡除一切錯誤,於一切時中皆具覺照,他是一切世界中的波羅門。

 

16.波羅門消除一切惡行,沒有狡詐與煩惱,圓滿吠陀之道(The Vedio Path),行持清淨,是名波羅門註六

 

17.波羅門、修行者和比丘,不懷欺騙與傲慢,沒有「執取」、「自我」和「希望」,克服了「競爭」,接近「涅槃」。

 

18.凡從母胎生者,具有某種唸誦,故賦予某個名號,我不說他們是波羅門註七

 

19.沒有愛著和執取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20.善攝三地,身口意清淨,沒有過失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21.出言柔和悅耳,不粗暴且有意義,不製造煩惱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22.具自制力、忍辱力,不殺、打、責罵或怨恨他人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23.若被他人侵欺,無有怨怒,守戒自調,不犯過失,心地平和,在最後身,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24.已離家業,沒有欲望,不與出家人為伍,而不與在家人為伍,不與此兩者為伍,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八

 

25.勝利者解脫了男女性慾(淫慾)的結使,對於未來無有歡喜,對於過去亦無悲痛,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九

 

26.對未來無有歡喜,對過去亦無悲痛,心地平靜,離塵無苦,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27.少欲知足,獨居守戒,諸根調伏,心住涅槃,無染無善,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28.於一切法中,超越欲望,沒有此地或彼此,亦無以上二者之結合,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

 

29.於三處沒有執著,沒有此地或彼此,亦無二者之結合,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0.不執於長短、粗細或善惡,乃至對世間之絲毫而無執著,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1.深明應捨棄之法,已了結痛苦,解脫執取,沒有煩惱,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2.已離善福、罪惡二法,或二者結合之執著,解脫塵埃,心地平和,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一

 

33.徹底超越了對善福、罪惡二法的執著,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4.離於塵垢,脫於束縛,他非早亦非晚,或介於此二者之間,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5.對他而言,惡法沒有住著之處,猶如水滴之於蓮花,亦如芥子植物頂端成熟的芥子之於芥子植物,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三

 

36.對他而言,慾望沒有住著之處,猶如水滴之於蓮花,亦如芥子植物頂端成熟的芥子之於芥子植物,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7.已拋棄對世間的愛執,猶如水滴之於蓮花,亦如芥子植物頂端成熟的芥子之於芥子植物,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8.不受邪惡之法的染污,猶如無瑕滿月的圓滿清淨光明,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39.不受慾望的染污,猶如無瑕滿目的圓滿清淨光明,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40.拋棄對此世間的愛執,猶如無瑕滿月的高尚清淨光明,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41.不受邪惡之法的染污,猶如泥沼之於太陽,亦如塵土之於月亮,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42.不受慾望的染污,猶如泥沼之於太陽,亦如塵土之於月亮,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43.拋棄對此世間的愛執,猶如泥沼之於太陽,亦如塵土之於月亮,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44.禪坐離垢,思維正法,清淨行持,終止染污,心地平和,在最後身,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四

 

45.具微妙智慧,誠懇而篤實,對於何者是道,何者非道,善能分辨,並擁有最佳的後禪定狀態,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五

 

46.任何人依乞食而活,無我且不傷害任何物命,堅定地清淨行持,依於無所不知的智慧教授正法,我說他是波羅門。

 

47.出家持淨戒,善巧地消除慾望並終止慾望的染污,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48.不殺生、不執行死刑,也不傷害惡人,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六

 

49.慈悲並幫助敵人,以平等心面對敵人不正當的行為,接受一切暴行,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七

 

50.克服了欲望、憤怒、傲慢和執取,猶如芥子植物頂端成熟的芥子,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1.超越了愛渴的護城堡,渡過了輪迴之河,施行至彼岸,不再被變幻無常所束縛,清明在躬,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八

 

52.徹底終止了對諸「有」的愛渴,對此世間和未來世間的愛渴,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3.沒有希望,解脫自在,對於這個世界和未來的世界皆絲毫沒有執取,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4.超脫了喜歡與不喜歡,他涼下去了,沒有染著,堅定地逐步超越整個世間,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5.解脫了一切結使,一切人道的結使,乃至一切天道的結使,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6.心地平和,不知生活為何物,不知天道的生活,乾達婆的生活,乃至人道的生活,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7.能觀無量法,無有不知不見者,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8.自識宿命,見諸天道以及惡道,具勝利者的觀慧,不再有痛苦,生死永盡,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59.自知心解脫,了脫一切欲望,成就三明道,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0.具無限觀慧,如一切有情之生所從來,死往何處去,是佛陀,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1.徹底超越一切愛渴,無有熱惱,是離欲的導師,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2.是大象王,最勝的領導者,解脫清淨的佛陀,大力超勝的聖者,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十九

 

63.超越世間,所有盡無,渡過河流,越至彼岸的解脫者,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4.禪坐離垢,不想、不觀而不談論錯誤之法,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5.衣糞掃衣,居於樹下,謙卑自持,不觀於欲,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6.為消除痛苦,而修行直趨平和之地的八聖道,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二十

 

67.不餘一吻,無所不知,無疑無苦,居不朽地,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8.他降伏了極難降伏的心,蓋此心住於內,無形無相,獨遊遠遊,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69.其心無相、無限、不可顯示,微妙難明,悟了涅槃,痛苦止息,具大智慧,永不退墮,了脫結使,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70.已經切斷繩與網,捨棄痛苦而覺悟,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二一

 

71.拔除愛渴之根,切斷繩和網,斷除物欲和惡法,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72.不犯過失,精進修持,切斷河流,克服欲望,了悟和合法之終結,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

 

73.不犯過失,謀殺父母、國王及二聖,消滅其國家以及諸臣屬,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請參閱對照品之註十)

 

74.不犯過失,殺其父母、國王及二聖,並斬除猛虎,這樣的人,我說他是波羅門註二二

 

75.千萬不可打擊波羅門,千萬不可將波羅門趕走,打波羅門者是愚人,趕波羅門者是惡人。

 

76.不論老或少,凡了知一切正法者,吾人皆當恭敬禮拜,如(印度教的)波羅門敬事聖火。

 

77.不論老或少,凡了知一切正法者,吾人皆當恭敬供養,如波羅門敬事聖火。

 

78.吾人應當恭敬禮拜,了知佛陀所說一切正法的人,猶如波羅門奉事聖火。

 

79.吾人應當恭敬供養,了知佛陀所說一切正法的人,猶如波羅門奉事聖火。

 

80.當一位波羅門,於一切法旨修行至究竟時,甚至調伏了可怕的巴庫拉(Bakula)羅剎註二三

 

81.當一位波羅門於一切法皆修行至究竟時,具足觀慧,一切世間感受消失。

 

82.當一位波羅門於一切法旨修行至究竟時,具足觀慧,一切因緣消失。

 

83.當一位波羅門於一切法旨修行至究竟時,具足觀慧,一切結使消失。

 

84.當一位波羅門於一切法旨修行至究竟時,徹底拋棄了生老和死亡。

 

85.日照於晝兮,月照於夜,國王的甲胃照耀軍陣中,波羅門的心光明照耀註二四

 

86.日照於晝兮,月照於夜,不論晝和夜,光耀的大覺佛陀常先遍照。

 

87.波羅門精勤具正念註二五,善由一切深法中出生註二六,了達諸法及其因註二七,則能脫離一切疑。

 

88.波羅門精勤具正念,善由一切深法中出生,了知苦痛及其因,則能脫離一切疑。

 

89.波羅門精勤具正念,善由一切深法中出生,達於一切因緣之終結註二八,則能脫離一切疑。

 

90.波羅門精勤具正念,善由一切深法中出生,達於一切感受之終結,則能脫離一切疑。

 

91.波羅門精勤具正念,善由一切深法中出生,達於染著之終結,則能脫離一切疑。

 

92.波羅門精勤具正念,已由一切深法中出生,猶如太陽升上天空,照耀一切世界。

 

93.波羅門精勤具正念,解脫了一切心的結使,達到離於諸魔的境地,他已由一切深法中出生。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7/6/2 上午 10:43:13
--  

註釋:

  註一:波羅門在此是指究竟清淨者。

 

  註二:中陰是死亡後,再生前的狀態,此地則泛指輪迴。由感受生起愛渴,除去感受則愛渴消除。

 

  註三:由邊見生起的感受造成對三界的執著。

 

  註四:一位世襲波羅門居住在巴估瑪地(Balgumata)河岸,以其外表誤導了許多人,佛陀向他宣說這些偈子,他後來成為佛陀的弟子。

 

  註五:此偈是在伽耶附近所說,當時正值一場宗教慶典,很多人都到恆河邊希望沾到一點聖水,以清淨以往的過錯。

 

  註六:完成之吠陀道是說達到了無色界中的最高狀態,稱為「有之頂點」。

 

  註七:世襲波羅門通常是指唸某些字的人,如「稱他『布』(Bu)」,「布」是世襲波羅門唸誦的一個咒文的第一個字。

 

  註八:不與為伍是「無執」的意思

 

  註九:一位戰勝的國王,在佛陀座下出家,他的妻子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僧團中找他,他們皆默而無言,當她將孩子放到他面前時,他說:「我們都是比丘,沒有執著了。」於是她抱起小孩離去。

 

  註十:許多波羅門渡過沙圖拉(Sathutakoshata)河而去,當他們返回時,佛陀宣說此偈,「此地與彼地」是指六識及其對象。

 

  註十一:善福之法亦不可執著,因為也是輪迴中事。

 

  註十二:「早」是指四十歲以前,「晚」是指老年。

 

  註十三:水滴不沾於蓮花上故,芥子成熟後就會掉落故。

 

  註十四:此偈是說聖者南庫(Namkrus),他深入空定,當時梵天(Brahma)和其他三百位神祇來向他致意。

 

  註十五:後禪定狀態,此地是指涅槃。

 

  註十六:一位掌管行刑事務的大臣來到佛陀處,佛陀為降伏他,示現了地獄中種種苦刑的悲慘景相,當他見聞到這些景象後,深感嫌惡,佛陀問他做何工作,他說他是皇家的行刑者,懼怕果報故,他後來隨佛出家。

 

  註十七:幫助是指教導他解脫之道。

 

  註十八:「愛渴」之所以被稱為護城堡,因為它極難克服故。

 

  註十九:真波羅門被稱為象王,因為他或她具有廣大高貴的善德故。

 

  註二十:一位苦行者以刺來鞭打自己企求獲得解脫,佛陀教導他此偈。

 

  註二一:重負是用繩和網綁在車子上的。

 

  註二二:猛虎是指「瞋怒」。

 

  註二三:在摩揭陀國有一羅剎名為巴庫拉,他經常嚇國內的小孩,後來被佛陀調伏。

   

  註二四:「日」是離欲之智慧,「月」是慈悲,「甲胃」是安忍,「波羅門的心光明照耀」是其了脫生死後的狀態。

 

  註二五:佛陀於成道前,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深入地逆順思維十二因緣法,那天清早他從禪坐起:宣說以下七偈。

 

  註二六:深法是指十二因緣法。

 

  註二七:這是由禪思十二因緣來看四聖諦。

 

  註二八:諸因緣就是造成感受生死的觸。

【全書完】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中華印經協會印行,法救尊者著,葛雷.斯帕漢藏譯英,孫一居士英譯中,若有錯別字請告訴末學。謝謝!阿彌陀佛!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7/6/2 上午 10:45:44
--  

南傳法句經新譯

法增比丘譯

第廿六  婆羅門品(Brahmana Vagga)

Brahmana除惡業者)

 

383、

勇於斷欲流,離欲婆羅門,

知諸蘊滅盡,汝便證無為(涅槃)。

 

384、

依止觀二法,清淨達彼岸,

一切煩惱滅,彼為婆羅門。

 

385、

無此無彼岸,兩岸亦皆無,

無苦無束縳,彼為婆羅門。

 

386、

無垢離諸漏,林中獨修定,

清淨無煩憂,所作皆已辦,

親證最上果,彼為婆羅門。

 

387、

日光與月照,武士甲冑閃,

婆羅門定光,佛光日夜照。

 

388、

棄惡為梵志(婆羅門),寂靜為沙門(Samana),

自除眾穢行,是為出家人。

 

389、

莫擊婆羅門,婆羅門勿怒,

擊彼者可恥,發怒更可恥。

 

390、

婆羅門制心,制止貪執心,

斷除害他心,唯此能減苦。

 

391、

不以身與語,或意造惡業,

調制此三處,彼為婆羅門。

 

392、

無論師承誰,徒眾應敬師,

敬師說佛(正覺)法,如梵志(婆羅門)敬火。

 

393、

不因於髻髮(Jata結髮外道),不因於種姓,

亦非是生來(印度的生來的四種階級),而為婆羅門,

見法具德者,具福(Sukhi幸福、清淨)婆羅門。

 

394、

邪慧髻髮者,何用著鹿皮?

內不捨欲貪,外徒具嚴飾。

 

395、

汝著糞掃衣(Pamsukula弊惡衣,出家者的袈裟),清瘦筋脈顯,

林中獨修定,彼為婆羅門。

 

396、

非因母胎生,而稱婆羅門,

若有諸垢染,但名「婆洼底」(Bhovadi﹕Bho尊稱君,Vadi說;與君說者),

淨除諸染著,彼為婆羅門。

 

397、

斷一切結縛,心無有怖畏,

無著離繫縛,彼為婆羅門。

 

398、

斷除勒皮帶(瞋恚),皮韁(貪愛)與繩索(六十二邪見),

及彼附屬物(隨眠、煩惱:欲貪、有貪、瞋、慢、見、疑、無明),捨棄其闌閂(無明),

自覺證悟者,彼為婆羅門。

 

399、

他惡罵打罰,默忍不起瞋,

忍辱潛力軍,彼為婆羅門。

 

400、

不瞋恒行善,不貪自調伏,

此乃最後身,彼為婆羅門。

 

401、

如蓮葉水珠,針尖之芥子,

愛欲不能染,彼為婆羅門。

 

402、

人世知苦盡,捨棄諸重擔,

身心得解脫,彼為婆羅門。

 

403、

具甚深智慧,善辨道真偽,

親證無上果,彼為婆羅門。

 

404、

不親於僧俗,遊行無住所,

心中無愛欲,彼為婆羅門。

 

405、

無論強與弱,捨棄於刀杖,

不殺害有情,彼為婆羅門。

 

406、

眾敵中友善,眾仇中安祥,

貪執(執著五蘊)中無著,彼為婆羅門。

 

407、

貪欲瞋恚落,我慢虛偽落,

(如)芥子針尖落,彼為婆羅門。

 

408、

善說和婉語,法語真諦語(善說四聖諦八正道),

不麤言傷人,彼為婆羅門。

 

409、

世物長或短,大小或淨垢(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東西),

不與而不取,彼為婆羅門。

 

410、

於此世他世,彼無有愛欲,

愛盡而解脫,彼為婆羅門。

 

411、

無有諸愛執,慧觀無疑惑,

立於甘露境(涅槃、不死),彼為婆羅門。

 

412、

超越善與惡,不著於兩邊,

清淨無憂苦,彼為婆羅門。

 

413、

如月滿明淨,純潔靜無惱,

滅除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渴愛,彼為婆羅門。

 

414、

越紛亂險路(煩惱),無明輪迴海,

得度於彼岸,超越於一切,

心定無貪疑,彼常無所執,

自證於涅槃,彼為婆羅門。

 

415、

住世棄愛欲(Kama欲情,欲樂),離俗而出家,

愛欲有(Kamabhava欲情的存在)滅盡,彼為婆羅門。

 

416、

住世棄渴愛(Tanha),離俗而出家,

渴愛有(Tanhabhava渴愛的存在)滅盡,彼為婆羅門。

 

417、

棄人間束縛,越天界束縛,

解脫一切縛,彼為婆羅門。

 

418、

捨棄愛(愛慾)不愛(指林中修梵行),清涼無煩憂(Nirupadhi無依著;依著指五蘊,煩惱,行與愛慾),

雄勝世間者(世間,指五蘊),彼為婆羅門。

 

419、

遍知於一切,眾生之生滅,

無執、善逝、覺(Sugata善逝,Buddha佛陀,覺者),彼為婆羅門。

 

420、

諸天、樂神(Gandhabbas乾闥婆)、人,不知彼所趣(Gati去向),

殺賊(斷除煩惱)漏盡者,彼為婆羅門。

 

421、

不執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不著於一物,彼為婆羅門。

 

422、

無畏(Usabha牛王,喻無畏者)如牛王,尊貴勇猛者,

賢聖無欲愛,戰勝諸魔軍,

淨行正覺者,彼為婆羅門。

 

423、

聖者知宿命,知天界惡趣,

亦知生已盡,圓滿無上覺(於四聖諦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証,道已修),

調御梵行立,彼為婆羅門。

原始出處: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5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7/6/2 上午 10:47:25
--  

北傳法句經

 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第三十五  梵志品,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無穢,可稱道士。

 

628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是謂梵志。

629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630 適彼無彼,彼彼已空,舍離貪淫,是謂梵志。

631 思惟無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是謂梵志。

632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633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舍眾惡,是則為道人。

634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舍家。

635 若猗於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是滅眾苦。

636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舍三行,是謂梵志。

637 若心曉了,佛所說法,觀心自歸,淨于為水。

638 非蔟結髮,名為梵志,誠行法行,清白則賢。

639 飾發無慧,草衣何施,內不離著,外舍何益?

640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閒居思惟,是謂梵志。

641 佛不教彼,贊己自稱,如諦不妄,乃為梵志。

642 絕諸可欲,不淫其志,委棄欲數,是謂梵志。

643 斷生死河,能忍起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644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645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646 心棄惡法,如蛇脫皮,不為欲汙,是謂梵志。

647 覺生為苦,從是滅意,能下重擔,是謂梵志。

648 解微妙慧,辯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649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謂梵志。

650 棄放活生,無賊害心,無所嬈惱,是謂梵志。

651 避爭不爭,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

652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653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654 所施善惡,修短巨細,無取無舍,是謂梵志。

655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656 棄身無猗,不誦異行,行甘露滅,是謂梵志。

657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658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659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660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661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諸聚不歸,是謂梵志。

662 棄樂無樂,滅無熅燸,健違諸世,是謂梵志。

663 所生已訖,死無所趣,覺安無依,是謂梵志。

664 已度五道,莫知所墮,習盡無餘,是謂梵志。

665 於前於後,乃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

666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是謂梵志。

667 自知宿命,本所更來,得要生盡,叡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謂梵志。

原始出處: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5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4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