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如此活在世間也會成為世間的莊嚴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3751)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11/12 下午 12:36:46
--  如此活在世間也會成為世間的莊嚴

 

世間庸人或破戒愚人不觀五欲過患,經中說如豬歡喜糞穢,遊戲廁所糞坑不肯捨離。此有漏之身,原是痛苦的根本,百般滋養,反作損害,猶如怨敵無法令彼歡悅。但是為了修習善法應善加保護,以此久住世間能廣積福報功德。不是像世間人貪著身體希求長生不死而保護身體。如此活在世間也會成為世間的莊嚴。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11/12 下午 12:37:20
--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戊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門斷除樂執顛倒之方便)分三:一、於粗身修苦之理;二、佛說身苦之理;三、修習行苦之理。

己一、(於粗身修苦之理)分三:一、略說保護具苦之身;二、廣說修苦之理;三、破除樂有自性。

庚一、(略說保護具苦之身)分二:一、明身雖為苦器亦應保護之理;二、斷除過分貪身。

辛一、(明身雖為苦器亦應保護之理):

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雖然見身猶如怨仇是眾苦之源,然而也應加以保護,因為此身如果具足律儀長久存活,依靠它能作廣大的福德資糧。

正念諸法無常的“銀鐲子”,能使人了知諸有為法皆不離無常苦害的本質,特別是身體,它更是一個無常苦害的大堆聚。身體既然是苦聚,那是不是也應迅速捨棄遠離它呢?很多人會有類似疑問。這種想法肯定是錯誤的,只有外道中才有自殺捨身以求生天的做法,而在內道中,教主大德們嚴禁修行人對身體作無義的損害。

有漏的身體內有風膽涎四百零四種疾病的逼惱,外有刀杖兵器的擊打、寒暑的侵襲等等無量損惱,它實際上是眾苦的源泉,如果不是它拖累,人們就不會有那麼多苦惱。所以有智者見身,如同專門給自己帶來損害的怨敵一般,是苦源,是苦蘊,是苦器,不應對它執著。但是,這種認識只是一方面,從另一方面而言,智者們對身體也會加以合理保護,不讓它無義地受損傷。對修行者而言,身體也是解脫道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依靠暇滿人身,守持清淨律儀,這樣的身體若能長久存活,就可以廣行善法,積聚起廣大的福德資糧。佛陀在《三昧王經》中說過:“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在末法時代,持守一條戒律一晝夜,其功德也不可思議,但只有依靠暇滿人身,才有機會積累這不可思議的功德。因而智者們既了知身體有害的一面,也了知身體有益的一面,古德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為了讓身體能長久行持善法,理應斷除各種非理損害,而對其善加保護。上一品無常的教誡,是讓人明白身體有害的一面,使人捨離對它的非理貪著;而此處的教言,是讓修行人斷除輕賤身體的心念,雖視身如仇,亦應善加駕御保護,使之成為修習善法的工具,這才是合理的態度。

譬如說,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兒子跟著一些盜賊,做了許多非法惡業,於是商主將兒子與盜賊一起關在監獄裡,使兒子生起畏懼而改悔。商主雖見兒子有做盜賊的劣跡,但並沒有立即捨棄兒子,因為將來的家業還要靠兒子去完成,所以他以善巧方便加以調伏,使之歸於正道。同樣,對身體的態度也應如商主對兒子一樣,雖然身體在往昔造作了很多惡業,但不應粗暴捨棄,因為要靠它去度越生死大海,完成取證正覺如意寶的大業。所以,應以善巧方便加以調伏,使之歸於修習善法的正道。

 

辛二、(斷除過分貪身):

問曰:如果應當保護身體,那是否應從衣食住行等各種受用上極力愛護呢?

人苦從身生,安樂由他起,

身是眾苦器,汝何重此身。

人的眾多痛苦皆是從身體而生,而安樂是以其它外緣生起,所以身體是眾苦之器,你為何要貪重此身呢?

了知善御此身則可持戒積集大福德後,有些初學者便以應保護身體為由,對身體不斷除愛著,而貪執衣食等享受,這也是必須斷除的偏執。人們的各種痛苦,如生老病死四大痛苦瀑流,無一不是因有身體而起;從長遠來看,有情正是因為身體,而不惜造作種種惡業,以滿足身體受用的需要,由此而感召無邊的痛苦。所以身體是人們眾多痛苦的直接來源,是一個充滿痛苦的器具。有些人想:身體雖然是苦器,但有時也會有一些安樂舒適。然而仔細分析,所謂身體上的安樂,其實是依外緣而起,如飽暖賴衣食資具而起,並非由身體自己生起。從身體自身而言,它無疑是純苦之聚合,無有絲毫值得貪愛之處,而且只要對它有一分貪愛,痛苦即會增加一分,有十分貪愛,痛苦也就增加十分。因而若求斷苦者,必須僅以微薄衣食維持身體而捨棄對它的貪執,唯有徹斷貪執,才能徹斷眾苦之根源。

譬如說,有一男子駕車經過某險惡處,見一美豔羅剎女,那位男子不知其為羅剎,反而生起貪愛,與她共乘一車。其後不久,車前顯出了一凶惡的羅剎,那位男子大驚,拔劍將羅剎砍為兩段,而羅剎不但未被殺死,反而一分為二,那位男子又將兩個羅剎砍斷,結果又化出四個羅剎,如是越砍越多,無法殺盡。此時那位男子平時祈禱的天尊,在天空中發聲告訴他:“你這樣永遠也殺不盡,只要將車上的羅剎女殺了,其餘的羅剎自然會消盡。”此時男子方知美女是羅剎女,車前羅剎亦為她所幻化,於是他回頭殺死羅剎女,果然一切怖畏全部消失。同樣,身體如同美豔的羅剎女,如果不能認清其苦害本質,而對它貪執不捨,那麼痛苦便會由此而源源不絕地產生。而且若從外境著手滅苦,付出的努力越多,會如將羅剎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一樣,痛苦也會越增多,只有遵循本師釋迦牟尼佛與諸菩薩的教導,回頭從自身下手,徹斷身執,輪迴諸痛苦則會頓時息滅。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11/12 下午 12:39:35
--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為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為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四百論》尤應深加研習。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11/12 上午 11:49:04
--  

敬錄自《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7.php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在整個世間當中,弘揚釋迦牟尼佛教法的論師當中出現過“六大莊嚴”,我們以前也給大家做過介紹。首先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等有關經典裡面,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登地的龍猛菩薩,他造了《中觀》的相關論典;第二個是彌勒菩薩親自攝受的無著菩薩,也即開顯廣行派的無著菩薩;第三個是文殊菩薩親自攝受、獲得戰勝一切悉地的陳那論師。此三大論師人們稱之為“三大造論者”:《中觀》的造論者龍猛菩薩;《大乘俱舍論》的造論者無著菩薩;《因明》的造論者陳那論師。後來弘揚他們的教法、解釋他們論著的有三大論師,也即在蓮花當中化生的聖天論師解釋了龍猛菩薩的觀點;能背誦九十九萬部論典的世親論師解釋了無著菩薩的觀點;勝伏一切外道、抨擊一切外道的法稱論師,他解釋了陳那論師的究竟意趣。一般來講,人們稱這六大論師為“六大莊嚴”:三大造論者、三大釋論者,總共有六大論師。有關“六莊嚴二殊勝”也有不同說法:有些說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為二大殊勝論師,加上功德光尊者和釋迦光尊者兩位論師作為“六大莊嚴”。

不管怎樣,釋迦牟尼佛所有的大乘小乘教法,依靠這六大論師而進行弘揚的,這一點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其他傳承的佛教都是公認的。所以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密意,必須要依靠這些論師們特別珍貴的論典。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4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