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下、中士道為上士道支分之理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3691)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11/5 上午 10:27:25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下、中士道為上士道支分之理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辛二、顯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 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今初】 壬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分三:一、下、中士道為上士道支分之理 二、修習下、中士道之後,理應趣入上士道 三、答辯 癸一、下、中士道為上士道支分之理 有人疑問:本論是宣說成佛之道,所以唯應宣說上士道,為何還要宣說下士道和中士道呢? 答:提問者是將三士道看成別別無關的三者,所以才會有這種疑問。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如是雖然分別宣說了三士,但是在上士道的次第中,也能含攝其餘二士道,沒有缺少(但除彼自利下劣的發心),因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支分。 此處三士的“三”,並不是別別無關的“三”,而是次第觀待、關係密切的“三”。如果三士道是毫不相關的三者(比如三個蘋果),固然沒有必要宣說下士道和中士道,然而這裡的“三”是指三級次第的“三”,即第二級中含攝了第一級,第三級中含攝前二級,所以要進入第三級,必須先經過前二級,這樣才能進入第三級。因此在講上士道之前,首先應當宣說其支分──下士道和中士道。 以下再引教證成立: 【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1]。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2],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3],是出離道[4]支。”】 馬鳴菩薩所造的《修勝義菩提心論》和《修世俗菩提心論》,都是宣說修菩提心的論典,而在《修世俗菩提心論》當中,說到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關係。 《修世俗菩提心論》中說:斷除殺生之無害,斷除妄語之諦實,斷除偷盜之與取,斷除行淫之梵行,以及在此四根本的基礎上,捨棄一切所執的布施,這些是成辦善趣身和受用圓滿的正因。周遍觀察一切生死輪迴的總苦和別苦,為了斷除諸苦故而修習真實之道,以此斷除生死之因──業和煩惱,這就是成辦寂靜涅槃的修行。上士道也應攝取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靜行,因為此二者是上士殊勝的大乘出離道之支分或助伴的緣故。 下面四句是顯示,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為道支的基礎上,所建立的上士道修行。 【“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修世俗菩提心論》說:依靠通達諸法性空,而對有情生起相續不斷的大悲心,以大悲為根本因而發起菩提心之後,行持無邊善巧方便的菩薩行,此即上士殊勝的出離行。 此頌前二句是闡明空性慧與大悲的關係,第三句是講菩薩行,第四句明確此乃上士殊勝的出離行,以簡別中士的出離行。 以下根據馬鳴菩薩所說“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而下結論。 【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因此,在這個道次第的引導當中,不是引導學人趣入僅僅以三有安樂作為所求的下士道,也不是要讓他趣入為了自利而唯以自己解脫生死作為所求的中士道,而是將少許共下、共中二道作為上士道引導的前行,成為修習上士道的支分。 譬如:從上海坐火車到南京,雖然中間必須經過蘇州和無錫,但是這兩地並非終點站,而是要抵達南京必經的前行或共道。應當按這個比喻來理解三士道相互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