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難得之理:從因的角度成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2933)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6 上午 04:29:51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難得之理:從因的角度成立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辛二、難得之理分二:一、從因的角度成立    二、從果的角度成立

壬一、從因的角度成立分二:一、真實    二、遣疑

癸一、真實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如果這樣想:暇滿人身為何如此難得呢?

論中從三個方面作回答。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就像《中觀四百論》所說:“人們多數都是行持不善業,所以諸凡夫死後多數決定趣入惡道。”這是說,因為善趣的人類等,多數也都行持十不善業等不善品,因此死後多數也都是趣入惡道。

此段是通過人類等普遍造集十惡業,而成立多數人都將失去人身,墮入惡趣。

【又如於菩薩所起嗔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又比如對菩薩起嗔恚心,隨起多少剎那的嗔心,就需要經歷這麼多的劫數住在阿鼻地獄當中。

《入行論》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最極寂靜神變經》中說:“妙吉祥,若菩薩於菩薩所,發起嗔心,發起慢心,起時即彼自言我當經劫住於地獄。”

這是通過對菩薩起嗔心為例,說明人類極易造下嚴重的罪業,由此罪業將導致長劫住在惡趣而不得人身。

以上二者皆由“造集新罪”的角度,來成立人身難得之理。以下再由“宿業未消”來成立。

【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何況人們內心當中,現在還有過去多生以來所造集的許多惡業,這些惡業的果報尚未產生,又不曾以對治力破壞罪業的種子,那怎能不經多劫住在惡趣中呢?

無始至今,在無邊漫長的時間中,我們不知造下了多少罪業。想想自己貪嗔癡的惡習之重,即便在今生短短一天當中都要造下許多罪業,由此即可比量推知,自己往昔無量生中,以三毒煩惱造下的罪業必定無量無邊,就像《行願品》中所說:“假使罪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無法容受。”現在既然相續中存在如此多的罪業,而且果報也尚未成熟,又未曾以四種對治力破壞罪業種子,那麼,這些罪業定將成熟惡趣的果報,而且以其數量之多、罪業之重,必定會使我們長劫住在惡趣。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如是對過去生中所造下的惡趣之因,若能決定以四力懺悔淨治,並且防止未來再造新罪,那麼諸善趣雖然也不是很稀有珍貴,但是能夠這樣做的人實在非常稀少。如果不這樣修治,就必定會趣入惡道,一旦趣入了惡趣,就無法修習善法,只有相續不斷地造惡,因此經過許多大劫,即使善趣的名稱也聽不到,何況修集善趣之因,所以那時想要再得到人身已非常困難。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入行論》說:以我如此放逸的行為,來世將得不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而轉生惡趣,那只有造作惡業,完全沒有善行。如果現在具足人身有能力行善的時候,我卻不努力行持善法,一旦墮落惡趣被劇苦障蔽,那時我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1]孔。”】

在惡趣中非但不能行善,反而造下許多惡業,如此縱然經過一百俱胝劫,也聽不到善趣的名稱,何況轉生善趣。所以,佛陀在《雜阿含經》等經典中說:人身非常難得,就像盲龜的頸項要穿入漂浮在海中軛木的孔隙一樣困難。

“盲龜值木”的比喻,是說明從惡趣死後轉為暇滿人身的可能性很小。盲龜在海底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軛木在茫茫大海中四處漂浮不定,盲龜沒有能看見軛木的眼睛,軛木也沒有尋找盲龜的心,所以盲龜浮出海面,其頸項恰好穿入軛木孔隙的機率,幾乎是零。暇滿人身就如同盲龜值木這般難得。

【“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入行論》說:即便是在一剎那間造作重罪,尚且要在無間地獄中長住一劫,何況無始生死以來不斷地作惡,如此怎能轉生善趣呢?

 

癸二、遣疑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如果有人想:通過感受惡趣苦果而消盡往昔的惡業之後,仍然可以轉生安樂的善趣,因此要從惡趣中脫離並不困難。

這是以“受苦消業”來成立惡趣並非很難脫離,下文即以在惡趣中受苦時仍需時時造惡,破除這種觀點。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因為即便是在感受惡趣苦果的同時,仍會時時造作新的惡業,以至於從惡趣死後,仍然必須轉生惡趣,所以很難脫離。就像《入行論》中所說:並不是僅僅感受惡趣苦果之後,便能脫離,因為正在感受惡趣痛苦之時,又會造作其它惡業。

譬如:狼在感受旁生果報的同時,仍要依賴殺生活命,由於一生所造殺業無數,死後必定又墮入惡趣,很難得到殊勝人身。又如:炮烙地獄的眾生,由於粗猛的淫欲罪業而招感燒紅的鐵柱變現成美女,當彼等被淫欲的業習驅使而擁抱“美女”時,卻慘遭烈火焚身的痛苦。復活之後又忘記此苦,再次抱向鐵柱,如此周而復始地以淫欲造諸惡業。因此,墮落得越深,則越難脫離。古人常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正是這個道理。



[1]    軛木:駕車時擱在牛馬頸上的曲木。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6 上午 04:43:25
--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youshu.pdf

卯二(思維暇滿難得)分三:一、總說轉生普通人身難得之理;二、別說具四輪之人身;三、思維遠離違緣八無暇之理。

辰一(總說轉生普通人身難得之理)分二:一、宣說轉生為人難得之理;二、譴責依此人身造罪。

巳一、宣說轉生為人難得之理:

大海漂浮木軛孔,與龜相遇極難得,

旁生轉人較此難,故王修法具實義。

講《前行》的時候,也引用過此頌作為教證。這是佛經中的一個假設,不是真有這麼一回事,主要是讓我們明白人身難得,尤其是修持佛法的人身更難得。

怎麼樣難得?假設整個三千世界變成一汪洋大海,海面上有個漂浮不定的木軛,它上面有一小孔。在海底有一隻盲龜,每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盲龜並非經常浮出海面,木軛也時時隨風飄蕩、剎那不停,可想而知,二者相遇必定十分困難,但是憑著偶爾的機緣,盲龜的頭也能正好插入木軛孔中。而我們由旁生轉為人身比這更為困難。

如果旁生轉為人身都這麼難,餓鬼和地獄眾生轉為人身更是渺渺無期了。為什麼呢?因為要轉為人身的話,至少要受一分別解脫戒,可是這對旁生來講,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只能在旁生的耳邊念三寶名號,但是讓牠對三寶生起誠信,以意樂心磕一個頭,守一天八關齋戒,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旁生轉為人身非常非常困難,其它眾生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是不是惡趣眾生永無出頭之日了?也不是。早在多生累劫之前,它們也種過善法的種子,一旦時間和因緣聚合,種子開始甦醒,它們也有轉人身的機會,只不過這種機會非常渺茫。《涅槃經》云:“壁上撒豆,針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較得人身為易。”由此可知,得人身有多麼不容易。

現在很多人造業非常可怕,來世很容易轉生到三惡趣。放眼整個世間,無數人每天殺生,每天造惡業,未來的前途只能是墮入地獄、餓鬼、旁生。《中觀四百論》也講過:“由於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於惡趣。”由於在南贍部洲的人類,大多數行持不善業,以此諸隨業流轉的凡夫,多半會墮於惡趣。所以,得人身非常非常困難,得一個具足十八暇滿的人身就更是難上加難,《中般若經》亦云:“轉成人身尚難得,何況暇滿皆具足?”

關於人身難得,《提謂經》也有一個比喻說:一個人站在須彌山頂,吊下一縷細絲,在須彌山下另一個人拿一根針迎著,中間刮著猛烈的旋風,要想細絲恰好穿進針眼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得到人身比這更難[1]

有些人在大城市裡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就認為得一個人身很容易,其實這種想法不對。以前佛陀看到一個螞蟻窩,有無數螞蟻在來來去去,佛陀不禁發出歎息。阿難問佛為何如此,佛陀說:“七佛都已經出世了,牠們還沒有脫螞蟻身,真是太可憐了!”

我們若沒有聽聞佛法、行持善法、守持淨戒,也不可能有機會獲得人身。因此,大家應該經常在三寶面前好好祈禱,令自己的人身具有實義,不要像世間人一樣,每天吃吃喝喝、造惡業,幾十年很快就過了,一生也沒做什麼善事,造的全部都是惡業。所以,擁有人身如意寶時,一定要學會珍惜,一旦失去了,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1]  佛在《提謂經》中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6 上午 04:48:00
--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解釋題目:《親友書》

“親友”,是指釋迦教法弘揚者龍猛菩薩的親密摯友──樂行國王。當時他們沒有見面,龍猛菩薩以書信的方式為其宣說解脫道,這些竅訣集成一部論典,就取名為“親友書”。

印度佛教史記載:為了利益更多所化眾生,龍猛菩薩曾前往北俱盧洲,路上遇到一個孩童,尊者憑手紋而授記他將來會成為大國王。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時,這名孩童已當上了國王,即是樂行國王。樂行國王迎請尊者到皇宮中受供,尊者在那裡住了三年,盡心盡力地廣弘佛法,饒益無量有情。離開樂行國王的皇宮後,龍猛菩薩長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後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給樂行國王傳授了兩大教言:一是《中觀寶鬘論》,二就是這部《親友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8 上午 02:22:37
--  

敬錄自《入菩薩行論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rupusaxgs/default.php

壬三、(說得暇滿時應修善法而謹慎):

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既然獲得了如此難得之閒暇人身,如果我依然放逸不修善法,那麼再沒有比這更厲害的自欺,也沒有超過這樣的愚蠢了。

暇滿人身如此難得,而且非常容易失去。如果我現在獲得後,不去斷除放逸懶惰,精勤地修持善法,再也無有比此更厲害的誑惑自欺了,也找不出比這更愚蠢之舉!千百萬劫中努力積聚資糧,今生才得到閒暇人身,在三界中能得此條件的如同白日星星一般。有些人明明知道這些道理,仍然不去修持善法,放逸造惡,似乎是忘了輪迴之苦,忘了此閒暇難得一般。他們欺騙、迷惑自己,不讓自己思考輪迴人生之「苦諦」,以為這樣能麻醉自己不感受痛苦,「掩耳盜鈴」,世上哪裡還有比這更大的自欺之舉呢?還有一些人,自以為他們不修學善法是英雄之舉,他們的邪見英明、正確,這些人將今生、來世出賣給地獄獄卒,將自己扔進臭水溝,而他們本人毫無覺察,得意洋洋,這些愚笨之極的人,確實可憐可悲!我接觸過一些老年人,他們說:「我以前信奉物質至上主義,認為人是物質的一種組合,精神也只是物質組合的偶然產物,所以不相信佛法,不承認三世因果,一生中以此而造了許多惡業。現在我老了,心中總不自覺地浮現後世的惡報……,我年輕時怎麼那樣愚癡呢?」諸位好好想想,自己現在具足暇滿,但是否在與這類自欺欺人的愚蠢者一樣,不去斷除放逸惡行,勤修善法呢?

我們人從外表上看上去都差不了多少,但以佛法衡量,有人身心謹慎,精進修行善法,「質量」精純;有人懈怠懶惰,身心放逸,可能是「假冒偽劣產品」;還有的雖然得到人身,但是沒有學佛修善,真是可惜!可惜!

若我已解此,因癡復怠惰,

則於臨終時,定生大憂苦。

如果我已經知道了應當精勤止惡的道理,但因無明愚癡而懶惰懈怠於善法,那麼到臨終死相現前時,一定會生起極大的憂愁苦惱。

上面從放逸捨戒的過患、暇滿難得、惡趣中難脫等多方面宣說應精勤止惡修善的道理,我們大都了解得很清楚。但是無始輪迴中,無明煩惱的串習十分深厚,我們為這些煩惱所牽制,並不一定會時刻不忘地去精進修行。有些人反而讓煩惱占了上風,懶散放逸,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忘了自己必須努力修行,讓寶貴時光毫無意義地流逝了。這樣到了臨終之時,回想一生作為,知道自己沒有利用此身懺罪積資、修持菩提心,以罪業必墮惡趣無疑,因此生起極大憂慮、苦惱。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念住經》中說:「一到臨死際,心生極大苦。」一個在生前未精勤修善法者,死時毫無依處,唯有從內心生起極大恐懼和憂愁。堪布根霍仁波切也說,聽聞佛法而未精勤修習的人,到中陰時都會生猛厲後悔心:「唉,我以前也遇到了善知識,聽受了殊勝正法,但我一直沒有去認真修行,人生幾十年現在想起來好像一刹那就混過去了。現在如同上師所講的,中陰恐怖景象已經顯現了,我卻沒有力量去對治。如果以前我認真修行,有一定的把握,那現在也就不至於這樣膽戰心驚,無處逃竄了。」反覆思考這些可怕痛苦,我們應盡最大努力,珍惜利用現在還有自在修法的機會。

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當惡業果報成熟時,難忍地獄火將長久地焚燒我的身體,那時,悔惱之火也會炙燃,我的內心一定非常痛苦。

我們如在即生放逸,造作失壞菩提心等重罪,這些罪業成熟,肯定會導致我們墮入地獄,感受惡報。眾生墮地獄的時間非常長久,痛苦劇烈程度也不是人間眾生所能想像。在地獄中,從復活地獄到無間地獄,都燃燒著熊熊烈火,焚燒著地獄眾生。地獄烈火非常熾熱,人間的檀香火比一般火熾熱七倍,劫末火比檀香火熾熱七倍,復活地獄火又比劫末火熾熱七倍,如是各地獄之中獄火的熾熱程度以七倍遞增。如此猛烈熾熱的地獄之火吞噬著其中眾生,其時間動輒上億萬年。

在這樣長時間內,地獄眾生不僅要受獄火焚燒之劇苦,自己心裡也產生猛厲悔惱之火,那時偶爾回想起往昔自由自在、安樂舒適的生活,也回想起很多善知識再三勸誡自己不要造惡業,要修持善法,否則將來要受地獄火焚之苦,但當時自己一點也不放在心上,現在確實陷入了地獄火中,長久地受著劇苦。此時,內心的悔恨、嗔惱之苦也不遜於獄火焚燒之苦。我們仔細想想,自己在受到挫傷後,心中悔恨與身體傷害的痛苦一般不相上下,甚至更厲害。平時的悔恨痛苦根本無法與地獄眾生悔恨痛苦相比,他們內外交加的痛苦折磨,我們無論用什麼形容也無法道出其萬一。

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親眼見到惡業後果,不能現見地獄的慘毒苦狀,但是不能因暫時看不見而放縱自己。如同社會上一些很愚笨的人,他們目光短淺,認為自己犯罪行為不會為人發現,不會受到法律制裁,以此而胡作非為,最終導致悲慘下場。同樣,有很多人雖然在善知識面前聽聞佛法,知曉了業果不虛,但以他們的愚癡頑迷,似乎覺得惡果不會落到自己身上,對造惡業犯戒不當一回事。到時業力成熟,地獄火從外焚燒軀體,悔恨火由內燒著自心,那時誰能解救呢?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米滂仁波切的話教誡弟子:「我們現在就是一顆小火星落在身上,也會覺得疼痛難忍;如果一點火星也無法忍受,那麼將來真正在燒鐵地上,無量獄火灼燒的痛苦,又怎能夠忍受得了呢?」反覆思維這個教言,自己內心一定會生起極大的畏懼,趁現在惡業尚未成熟,自己有修法機緣,應該遵循上師的教言,盡全力去修持善法懺悔罪業。

懺悔罪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相續中充滿罪業的凡夫,如果能夠依善知識引導,努力懺盡罪業,即能徹底扭轉墮落惡趣的命運,證得大安樂之果。佛經中有一段勇施比丘的公案,大家聽後定會生起信心,得到鼓勵。勇施比丘是迦葉佛時一位具足多聞、戒律清淨的比丘。一次他去城市中化緣,一位施主家的女孩對他一見鍾情,生起了貪愛心,而且從此朝思暮想,不思飲食,患上了相思病。她的父母原來將女孩許配過某人,女孩因戀慕勇施比丘而拒絕出嫁,她父母只好退了婚約。後來女孩的父親去世,只有母女倆相依為命,但她仍是鬱鬱寡歡,日益憔悴,她的母親再三詢問,才了解到其中原由。為了救女兒,母親便訂下計策,讓女兒先以清淨如法的行為去接近勇施比丘,時間久了,交往漸頻。畢竟是凡夫,日久情生,勇施比丘便還俗,與女孩成了家。女孩原來退婚約的男子,聽到這個消息,妒火中燒,準備帶著人來殺害勇施。勇施得知後,也生起嗔恨心,拿了一些毒藥,讓妻子想辦法,將要殺他的情敵毒死了。過了一段時間,勇施醒悟過來了,他想:「我原來是一個好好的出家人,聞思修那樣精進,持戒也清淨。但現在不但犯了淫戒,又犯了殺戒……,造了這麼大的罪業,後世只有墮入地獄受折磨了!」他生起了強烈的後悔心,白天夜晚輾轉不安,憂惱萬分,患了一場大病。有一天解畏善知識來看他,勇施將自己的經歷講述了一番,說自己現只有等著墮地獄。解畏善知識於是將勇施帶到了寂靜森林中,顯示各種神變,使其生起極大信心,然後給他傳了法,教誡他精進修空性,便能懺淨罪障。勇施牢記了教言,從此勤修空性,於本師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已於東方一個刹土中證得了如來果位。

勇施因害怕惡業果報而精進地修持空性,不但清淨了惡業,而且很快證得了如來果位。由此可見畏罪懺悔之必要性,尤其修持空性無我慧的法門,非常殊勝。噶瑪巴不動金剛也曾說:「懺悔中唯一最勝妙之法就是修持空性。」我們每個凡夫在無始世來都造過無邊罪業,如果不想受這些罪業的苦果,唯有努力修持善法去懺悔。大家如能認真聞思經論,一定能將修持空性的教言融入自心,特別是本論先引導我們發起世俗菩提心,然後是守持、堅固、淨化此心,進一步則能引發勝義菩提心,徹底證悟二無我空性智慧。在此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罪業由粗至細得以清淨無餘,惡趣痛苦也就不會去感受了。

難得有益身,今既僥倖得,

亦復具智慧,若仍墮地獄,

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惑患無所知?何蠱藏心耶?

極難獲得而且能成辦究竟利益的人身,現在我既然已經僥倖得到,也具備了能辨利害的智慧,如果仍然墮向地獄,那麼我豈不是為咒術所迷惑,成了無有辨別利害心識之人!不知道是什麼令我愚笨迷惑?是什麼蠱毒潛藏在我的內心作祟呢?

根霍仁波切說過:如同萬物依於大地,我們的一切善法亦依於自己得人身。我們現在已僥倖地得到了能生長安樂果的人身,同時也具備能辨利害的智慧。這種智慧在我們不斷聞思修行佛法中,也能漸漸得以深廣、成熟。具足了這樣的殊勝機緣,如果沒有去精進修持,反而放逸犯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己仍一步步赴向地獄,那真是匪夷所思,一個正常人不可能理解這種愚昧行為。我經常這樣想:造惡的人與世間違法犯罪的人大致相同,世間違法犯罪者,他大致也清楚其惡行的後果,別人更是「旁觀者清」,但他在未被捕受處罰之前,就像失去心智一般,胡作非為;同樣,一個造佛制罪與自性罪的人,在沒有成熟惡果墮地獄之前,也是糊糊塗塗,好似毫無心智的活死屍一樣,他們似乎覺得不存在死亡,死後也沒有果報。他們在造惡墮落時,似乎在將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扔進火坑一般,無垢光尊者也評價過這類人說:「雖已如是作開示,然卻毫不生厭離,我心真如巨鐵球,或如石頭無有心。」

大家聽聞了這麼多佛法,也應算是正常人,如果有人仍然毫無顧忌地造惡赴地獄,跳進無邊黑暗深淵,這些人可能是被咒術迷惑了心識,精神完全失控,陷入瘋狂狀態,或者是為起屍術所咒起的屍體……,要不然,這些人的行為沒辦法理解。

諸佛菩薩、傳承上師已給我們傳授了無數止惡修善的教言,但有些人仍然一如既往,沒有少許改變。既然是一個有思考能力的正常人,怎麼可能如此呢?只有解釋為中了蠱毒,心識被迷惑了。有些人也是這樣說:「我明明知道這樣做犯戒,但還是控制不住去做了,是不是已經著魔了?」如果是自己真正知道,也能記起上師教言,還要去造惡業,那肯定是真的著魔了,著了很大的魔。將自己今生後世一切安樂棄之不顧,輕率地出賣給地獄惡趣,這種人不知中了什麼蠱毒,不知是什麼魔占據了心。在《佛遺教經》中也說:「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煩惱如同毒蛇一般,睡在我們心裡,常常伺機要置我們於惡趣死地,自相續中如不除去煩惱毒蛇、蠱蟲,則無法成為法器。佛法一點也裝不進去,上師如何教誡也起不了作用,而只有煩惱毒蛇吐出的陰毒,使自己陷入昏醉惑亂中。

世間人大都是如此吧(為咒蠱毒所迷蒙)!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處境,也不知自己行為將導致的後果。在《妙法蓮華經》中,本師釋迦牟尼佛將愚迷的眾生比喻為無知的小孩,三界比喻為正燃著熊熊大火的朽舊宅舍。小孩在火宅中貪玩,不知道火是何物,也不知害怕,看見小動物四處逃竄,還拍著手說:「哈,這些動物和我們一起玩耍。」邊笑邊玩,覺得非常開心……,四周正燃著輪迴苦火,而我們大多數人都迷惑不知,反而被幻境所蠱惑,覺得很美妙,貪戀不休。

應該清醒一點了!諸佛菩薩和上師提醒了我們所處的恐怖世間與以後可怕惡果,督促我們斷除貪求世間八法的各種放逸行為,我們內心不應與石頭等無情法一般,不為所動。如果這樣,阿彌陀佛來到面前也無辦法,本師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親自來到你面前,你也仍然得不到利益。

我相信頑石尚能點頭,更何況我們人呢!我講了這麼多,各位應有所清醒吧!大家當細察自心,以大謹慎精進修行之鐵鉤,除去毒蛇、蠱蟲,使自相續成為堪能法器,使諸佛上師的教言融入自心。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8 上午 02:23:23
--  

 

珍惜暇滿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今天是新年元旦,我們一起來學習「珍惜暇滿」,作為新的一年良好的開端。所學習的內容有:暇滿的體性、暇滿的難得、獲得暇滿義大,以及我們在「珍惜暇滿」方面應當遣除的障礙和今後如何珍惜時間。

一、暇滿的體性

暇是閒暇。脫離了八種無暇,就是所謂的有暇。八無暇包括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這四種人類之外的無暇,和生為邊地沒有開化的野蠻人、持邪見者、無佛出世、根不具足這四種人類中的無暇。

這八種都不具足修持善法的因緣,所以是無暇之處。具體來說,生在三惡趣,極難生起修法的心,即使生起一點,也被痛苦逼迫,不能趣入修行,所以,地獄、餓鬼、旁生這三種都不具足修善法的因緣,是無暇之處。

長壽天就是壽命很長的天人。其中,無想天這種天人除了在最初受生和最後死亡的時候生起心念之外,其它時間心和心所根本不現行,所以沒有善根修解脫道。欲界天恒時處在五欲當中散亂,生不起修法的善心,也是無暇。

人類當中,如果生在沒有四眾佛弟子存在的邊地;或者生在佛不出世的時代;或者自身根不具足,是癡呆、啞巴等等,都不可能了解佛法。(也就是說,在無佛出世的時代,沒有佛說法,就見不到佛法;在沒有四眾弟子的地方,得不到人傳授,也不知道佛法;自己的六根有殘障,也不能領受佛法。)除此之外,自己持有邪見,認為沒有前後世、沒有因果、沒有三寶,雖然有正法住世,也不能信解。

以上這八類,落在其中的一種當中,就沒有因緣修法。遠離這八種無暇,就是具有閒暇。

接下來,「滿」是修法的因緣圓滿,包括自己方面的五種和他人方面的五種,總共十種。先說自己方面的五種圓滿:

一、得人身:就是沒有生在三惡趣或者阿修羅界、天界等的生處,有幸生在人道,得到了人的身體。

二、生中土:就是沒有生在邊地等其他地方,而是生在佛法興盛的中土。

三、根具足:在中土的人類當中,也有癡呆、喑啞等等,而自己生性不是呆啞,諸根具全。

四、業未倒:縱然諸根的功德都具足了,但如果業顛倒──捨棄善法、執持惡法,也沒有因緣修道,但自己在造業方面沒有顛倒善惡。

五、信聖教:聖教就是佛所傳的教法──經、律、論三藏。內心相信這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白法的依處或者出生之處,叫做「信聖教」。

他人方面的五圓滿是:

一、佛出世:如果佛沒有出世,即使得到人身,也是處在無佛出世的時代,無緣修法。而現在釋迦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福慧二種資糧,在印度金剛座現前正等覺而成佛,而且在這個世間應化。這是得到第一種圓滿。

二、說正法:有些佛雖然化身出現在世間,但不說法,因此也無緣修法。現在釋迦佛出世時,圓滿宣說了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法。這是得到第二種圓滿。

三、聖教住世:雖然佛宣說了正法,但如果生在正法隱沒的時期,也見不到佛的教法。而現在生在佛的末法時代,世間還有佛法存在。這是得到第三種圓滿。

四、趣入聖教有正軌:正法雖然住世,但如果沒有能趣入正法真實義的正確軌道,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密意。現在遇到了各位菩薩、祖師開顯佛語密意的論釋、教言、修行引導。這是得到第四種圓滿。

五、師等助緣具足:「師」是指善知識,「等」是指提供自己修法助緣的施主、護持自己修道的同行善友、便於修法的處所、設施等等。如果不具足這些助緣,也難以修法。而現在基本具足了這些助緣。這是得到第五種圓滿。

以上講的八暇十滿,歸納起來,就是「暇」和「滿」兩方面。「暇」是指遠離修法的違緣;「滿」是指具足修法的順緣。

二、暇滿難得之相

分三:(一)以因難得  (二)以喻難得  (三)以數量難得

(一)以因難得

單單生在善趣,也要以持戒等修一種清淨善法作為因,而得到具足八暇十滿的人身寶,就更需要以圓滿的善法作為因,也就是需要以清淨戒作根本、以布施等作助伴、以清淨發願作結合等,要修積很多善根。

意思是說,單單得一個人身或者天身,至少需要以一種清淨善法作因,純是惡法作為因,當然感不到善趣的果。特別地觀察,在善趣當中,具足「八暇十滿」這十八種善果的人身是殊勝微妙的身,它之所以遠離種種修法違緣和具足自他方面的種種順緣,不是沒有因緣、僥倖現前的,每一個都是從各自相應的因緣感得。所以,暇滿人身的因是很多的善根,既要具有清淨戒這一根本,又要修布施、供養、恭敬、慈、悲、喜、捨、聞、思、修等等作為輔助,不然怎麼能在這個身上現前種種修法的順緣呢?而且,前世要以清淨的發願攝持善根,專門在成就自己修法的方面迴向,比如常見的發願:「獲得人身、住在中國、童貞入道、正信出家、長遇明師」等等,總的就是發願自己來世得到暇滿人身。只有結合清淨的發願,才能攝持住這種種善根因緣,特定地往獲得暇滿人身的方面成熟果報。

認識了暇滿的因之後,接下來就觀察它的難得,也就是觀察修積這樣的因緣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從正反兩方面思維:正面思維修積成就暇滿的善因極為難得;反面思維造集失壞人身的業因極為容易,而且數量極多。

比如在地獄、餓鬼、旁生這三種惡趣當中,見不到眾生在造作能得安樂的善法,不必說清淨的善法,連混雜煩惱的不清淨善法也看不到。(比如在旁生界,有多少畜生在守持五戒呢?有多少畜生在修上供下施等的資糧呢?在地獄界和餓鬼界裡,有幾個眾生剎那生起了善心呢?幾乎看不到。)又比如在阿修羅界和天界當中,有多少眾生守持戒律、行持十善業呢?阿修羅成天鬥爭、嫉妒,欲天心都散在五欲當中,上界天住在定中不動念,又有多少善念生起呢?人類當中,在無佛出世的時代、在邊地不開化的人群當中、在持邪見者和癡呆、聾啞人的心裡,有多少善念生起呢?在這些無暇之處沒有修作善法的因緣,所以善法極其稀少,幾乎是零。

再說,在佛法興盛的中土,人們平時都在做很多善法嗎?比如在中國十多億人當中,修持善法的人是很少見的,很難見到人們每天精勤地行善。再看這些行善的人,也只能做一些夾雜著煩惱和不善業的善法(也就是大多數人在行善時,帶有貪、嗔、嫉妒、傲慢的心,帶有攀緣的心、顯示自己的心,帶有追求現世福報的心、求名求利的心)。真正做到了清淨善法的人非常少見。

這樣在因上很難修積清淨的白法,果上當然非常難得到暇滿的人身。就像春天在田地裡播的種子非常少,秋天所收的果實自然是很稀少的。

再從反面觀察,眾生處處造集的是失壞人身的因。比如在三惡趣眾生的心裡,剎那剎那現行的是嗔恚、慳貪、愚癡等的煩惱,造集的是殺、盜、淫等的惡業。這其中的每一個剎那都是在造惡趣的業因。在阿修羅界和欲天,也只是增長嫉妒、鬥爭和貪欲。再看人類的造業狀況,大多數人多數時間都在造集不善業等的惡法,所以多數是往惡趣裡走。而且,對於菩薩起嗔恚心,每一剎那都會感得長劫住在無間地獄,像這樣緣著善知識、緣著佛法僧三寶所造的深重惡業數量非常多,而這其中的每一個業都是長劫沉溺惡趣的因。而且自己識田裡還有往昔多生造下的很多惡業,這些業沒有感果、又沒有修對治加以摧壞,合算起來,需要很多劫住在惡趣當中。這些衡量就知道,得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總之,在獲得暇滿人身的期間,能遠離一分一分的修法違緣,能具足一分一分的修法順緣,其中的任何一點都是以修善法作為因而感得的。所以,這實際是由無量劫來精勤修善所感得的無上如意寶。

(二)以喻難得

1、豪華客機

比如造一架大型的豪華客機,需要全球幾千家工廠、幾十萬人為它生產各種精密配件,最後裝配組裝完成。生產這樣一架豪華客機是非常難的,因為需要集聚數以萬計的因緣,龐大數目配件的設計、選材、製造、完裝、整合,是極其複雜、精細的大工程。我們的暇滿人身就像這樣難得,因為這個人身寶上每一份珍貴的修法因緣都來之不易。

2、盲龜值木

比如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區域變成了茫茫大海,在遼闊的海面上漂浮著一根帶有孔洞的木頭,被四面的海風不停地吹動,在海面上漂蕩不已。深海的底下有一隻瞎了眼睛的盲龜,每隔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它的頭部剛好鑽入木頭孔洞的機率實在是太小了。

原因:如果木頭停在一個地方不動,還有鑽進孔洞的可能性,但木頭被四面的海風不停地吹動、漂蕩;如果是面積很狹小的海面,也有鑽進孔洞的可能性,但海面是像三千大千世界的區域一樣廣大;如果在木頭上有很多孔洞,也有鑽入的可能性,但只有一個孔洞;如果盲龜眼睛能看得見,也有可能鑽入,但盲龜的兩眼瞎了,根本看不見木頭和木頭上的孔洞在哪裡;如果盲龜頻頻地浮出海面,也有可能鑽入,但盲龜要過一百年(三萬六千多天)才浮上來一次。所以,盲龜的脖子極難剛好鑽進這根木頭的孔洞,得到暇滿人身寶就像這樣難得。

這個比喻裡說的種種事表示什麼?和三千大千世界同等大的海洋表示眾生受生的三界這個極廣大的區域;海面上木頭的孔洞,是指得到有閒暇、修法條件圓滿的人身;四面的海風不停地吹動,比喻心中邪分別的業風不停地吹動;瞎了眼的盲龜,比喻無明深重的眾生,不知道什麼應取、什麼應捨,沒有打開明辨取捨的慧眼;深深的海底,比喻受報漫長、難以超升的惡趣;每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比喻在長劫受報之後,終於得到了一次善趣之身;又下落海底,比喻得一般人身之後又墮入惡趣。

總的意思是說:由於沒有開啟慧眼,不知道何取何捨,恒時都在隨邪分別的業風漂蕩,而且一旦陷入深深的惡趣就長劫難出,即使再生到善趣,也脫離不開無明和邪分別的狀態,導致在三界六道廣大無邊的生處當中,極難得到暇滿人身。

3、線入針孔

就像有人站在須彌山的山頂上放下一根線,有人站在須彌山的山下拿著針迎接,又有極猛的風吹著線,線極難入在針孔裡,暇滿人身寶比這還要難得。

4、鼓面撒豆

就像天空當中密密麻麻地降下豆子,這些豆子要能停留在鼓面上極難。絕大多數都落在鼓的外面,即使有少許豆子落在鼓面上,也立即彈起,掉在外面。得暇滿人身寶就像這樣困難。

整個三有生處就像一個很大的區域,其中只有落在很小的人類的鼓面上才得到這個最妙的暇滿人身。但是無數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人死後像豆子一樣從天上紛紛掉落,怎麼也落不到這個暇滿人身寶的鼓面上面。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掉到鼓的外面去了。

所以,諸天最希願的就是死後能生在人間做人。天人們對即將死去的天人,都這樣祝願說:「希願你生在安樂趣中。」(「安樂趣」就是指人。)可是,大多數天人死後沒有福氣生到人間,都掉到惡趣深淵裡去了。

其它的比喻:把芥子往朝上的針尖上撒,芥子極難立在針尖上,得暇滿人身寶就像這樣難;在垃圾堆裡極難得到如意寶,得暇滿人身寶就像這樣難;極難見到優曇花盛開,得暇滿人身寶就像這樣難。

(三)以數量難得

在眾多的有情種類當中,得暇滿人身的比例是極小的。經上說,地獄裡的眾生就像大地上的微塵那麼多,餓鬼就像彌滿虛空的暴風雪的雪粒那麼多,旁生就像酒糟那麼多。相比於惡趣眾生,善趣人天的數量就像指甲上的塵土那樣少。又說,六道各種種類的有情和上上相比,下下的有情像大地上的微塵那樣多;和下下相比,上上的有情像指甲上的微塵那麼多。

有人會問:為什麼下下的有情數量這麼多呢?這要看到在因上,有情造惡業的極多,造善業的極少;而造惡業的人當中,造深重惡業的人極多,造輕微惡業的人極少。所以就像走在非常光滑的冰面上,很容易就滑倒在地一樣。

所以在無數種的有情當中,得到暇滿人身是極其罕見的。帕當巴尊者說:「總體上看諸多的有情身時,幾乎沒有得人身的。各別地看單個有情身時,他得人身也只是有可能性。」意思就是,把這無量無數的有情的身放在一起看,清一色的都是非人類的身,幾乎見不到出現一個人。而針對每一個有情來看,看看你、我、他能不能得人身,也只是有一點可能性。

一蹉百蹉

有人會想:受惡趣苦,只要消盡了往昔的惡業,就還可以生安樂善趣。所以不難脫離。其實,生在惡趣當中,正受苦時,時時刻刻都是生惡念、造惡業,所以從惡趣死後還需要轉惡趣,非常難解脫。

古人說:「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今生不修的話,就會一錯而連著一百生錯過。)」這個人身最難得到又最容易失去,一念之差就落入惡趣,三途進去容易、出來難。「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就是佛經上說,有一些螞蟻一直到七佛過後,還是做螞蟻。有些鴿子經過八萬劫還沒脫掉鴿子的身。)」所以我們得人身很難,遇佛法更難,遇到即生成就的法門能夠信受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這一生錯過,打失了人身,哪一天能再得人身呢?又哪一天能再遇佛法呢?又哪一天遇到即生成就的法門而且信受呢?這何止是錯過百生,是錯過千生、萬生乃至無窮生啊!

珍惜福分

《雲居山志》上記載,慈覺禪師行腳,去雲居山參學,前一天夢到伽藍安樂公對他說:「你從前在這座山曾經扛過一擔土,這次來只有一碗粥的緣分。」

第二天午後上山,吃了晚粥,僧值路過寮房,和他發生爭吵,結果被逐出山門。慈覺禪師心中覺得很驚訝。

過了十年,慈覺禪師在臥龍先禪師處得法。南康太守張公和慈覺祖師非常熟悉。這時雲居山正好空缺住持的位置,就請慈覺禪師到雲居山開法。慈覺禪師很高興地答應下來,認為過去做的夢這回不靈驗了,準備在第二天上山。

當晚在麥洲莊住宿,忽然遷化。所以,因果絲毫不錯,一點一滴都是由前因決定的。能在道場住一天,就要有一天的福分;能住一百天,就要有一百天的福分;哪一點是空得的呢?都是福德感召的。所以不要認為我住道場一百天和住五十天是一樣的,其實是不一樣的。有住一百天的福,才能住一百天;福報要再大,就可以住兩百天;沒那個福,只能住一天;福再少,進門一小時就打道回府。

這樣舉一反三,我們去觀察自身暇滿的每個方面,都是由前世的善業因緣來的,要有清淨戒、清淨善法、清淨願,非常不容易!

比如,坐在這裡看一本經書,安心地坐上三個小時,不受打擾,那就是莫大的清福!身心是健康的,不瞎也不癡呆,看書時沒有邪見障在心裡,又有清淨的善願,願意學法,這樣念念心緣於法,世上有幾個人有這樣的福呢!

從這裡去體會,哪點不是前世的善根因緣所感的呢?這樣去算,才相信以無量劫來的因緣才造就了暇滿人身寶,要沒有無量的善業因緣不可能出現這麼好、這麼圓滿的身。

比如,現在教一個小學生,哪怕教會他寫一個字都要好多天,何況真正讓他去行善、去持戒、去發願、去長年這樣做?這要積聚多少因緣才能讓他自願這樣做啊。而這樣所做到的是非常稀有、珍貴的善根,我們今天學法的福分,就是由這樣的善根感得的。所以現在哪怕有兩分鐘學佛法的安閒,也都是珍貴的福報。

也許你認為兩分鐘的安閒不算什麼,我要問你:以眾生墮在地獄中的處境來說,他在億萬年當中能出現這樣的兩分鐘安閒嗎?像人間坐在這裡安心地聽佛法,他多少億年也夢不到。

又比如一隻黃牛,在它一輩子十來年裡,出現過一剎那這樣的福報嗎?它能享受到這樣的清福嗎?它前世沒有種這樣的因,只有在勞苦中度過一生。

又比如地球上不信佛的人,在商界、政界、學界、演藝界的人,誰有這樣的兩分鐘呢?

這才理解順治皇帝的出家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這個「僧家半日閑」是皇帝身上求之不得的,所以他羨慕這樣的清福。他求不到一天安閒無事。這樣才知道,我們身上擁有的是修法的清福啊!

北俱盧洲、天上的人有福報,但不是暇滿,修不了佛法。整個北俱盧洲人的福報,加起來比不上我們現在一天聞思修的福報大。人間一億個比爾.蓋茨的福報也比不上我們半天學法的福。這才知道暇滿的珍貴。這才知道有半天的聽法、學法,是所有的北俱盧洲人、所有的欲界天、一億個比爾.蓋茨都得不到的。好好想一想,為什麼我們會把這麼寶貴的時間白白地浪費掉?像把如意寶隨隨便便扔掉一樣,用它去搞貪嗔癡。把一億兩黃金買不來的暇滿時光,拼命在手機上「嘩啦、嘩啦」地打發掉,這是糊塗到何等的地步!真正懂了人身難得還會問:今天該不該上網打遊戲、該不該看電視、該不該上飯店、該不該參加聚會、該不該旅遊、該不該裝修、該不該逛超市、該不該花幾個小時去美容、該不該花半天包餃子、該不該去種花、養魚、該不該彈琴、煉功,這些通通都沒有了。所以了解了人生的珍貴,即使用億萬美鈔跟你換一寸光陰,你也不會換。你有這種珍惜暇滿的觀念,給你一萬輛小車換你三分鐘,你也不換。如果有人說:你今天浪費三分鐘不學佛法,就給你一億美鈔。你會拒絕說:我不要!

古人就是這樣,他不願意把寶貴的人身用在無意義的事上。像卡拉貢穹格西要出山洞,有一叢荊棘擋住了洞。他正想去砍時,轉念一想:暇滿這麼難得,怎麼能浪費!所以,珍惜暇滿的人哪怕用億兩黃金去買他向無意義的事走一步,他都不願意。倒添一萬塊錢拉他出去吃飯,他也不要去。不用說兩三個小時逛超市,就是超市的老闆把整個超市給他端過來,他都不看一眼。就算半壁江山送給他,他都不要,何況區區的五欲。這時,讓他浪費時間是一萬匹馬也拉不動的,肯定像錐子插入地中一樣,沒有人能把他從修法當中拉出來。

像古德,皇帝請他做國師,他寧可斷頭也不去。這個道比去皇宮受賞都看得重,比當國師都看得重。所謂的世間娛樂,上網、看電視、打手機、看報紙這些,都只是糊塗人才會做的。

接下來我們再觀察一下「遇佛出世難」。

比如從毗婆尸佛開始,先後有尸棄佛、毗舍浮佛出世。然後在無數劫中無佛出世。成劫過去之後,到了住劫的第九小劫,人壽六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人壽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人壽減到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人壽一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釋迦佛滅度已經近三千年,時值末法,鬥爭堅固,到下尊彌勒佛出世,還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

彌勒佛以後有四個小劫,沒有佛出世,到減劫的第十五個小劫中,有九百九十四尊佛相續出世,然後又有四個小劫沒有佛出世。到第二十小劫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樓至佛出世。然後水火風災前後出現,世界已壞,是二十小劫的空劫。不知道什麼時候佛會出現在世間。所以說佛出世難遇。我們在遇到時怎麼能不珍惜呢?如果這一回錯過,生在無佛出世的時代,那是億億年的長夜黑暗,連佛經的一個字都看不到。現在我們遇到了這樣寶貴的佛法,怎麼能不珍惜呢?怎麼能不晝夜勤學呢?

像剛才舉例那樣,對自己所擁有的十種圓滿,每一個都應當這樣想:「稀有啊!人身是這樣難得,絕大多數的芸芸眾生只得到三惡趣和天人、阿修羅的身,我這次得人身實在是稀有啊!」又想:「稀有啊!佛陀出世極難值遇,大多數時間都沒有佛出世,而我竟然生在釋迦佛出世的時代遇到了佛的正法,實在是稀有啊!」又想:「稀有啊!能行正道斷惡行善,實在太難,現在人間大多數的人都執持惡法、捨棄善法,而我這一生竟然能業不顛倒,一向斷惡行善,實在是稀有啊!」又想:「稀有啊!我竟然遇上能趣入無上妙法的正軌,那麼多人都沒有機會趣入佛法,即使信了佛也不知道怎麼趣入修證佛法,而我竟然能趣入,實在稀有啊!」像這樣,每一條上都看到有極多數量的眾生不具足,而自己竟然具足了這項功德,所以不應當虛度。

像這樣一一地思維,八暇十滿中具備一項也非常難,而自己已經全部具足。自己竟然得到這樣殊勝的修法所依,這不是曇花一現嗎?要想到:像這樣殊勝的人身寶,過去難以得到,將來也難以得到,所以這一次務必要用它來成辦大義。

如果得到人身寶的今生這段時間,沒有用它修持菩提,將來斷斷不可能再得這樣的人身,決定漂泊在無邊的輪迴苦海中。宿世多少積資淨障才成就的這個人身寶,不能散亂在世間現世的瑣事上,唯一要修持菩提,這一點極其重要。寂天菩薩說:「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法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金厄瓦格西是我們修行人的榜樣。他徹底捨棄了睡眠,一生精進持誦不動佛的心咒,到他圓寂時念到了九億。他的上師大瑜伽師對他說:「法子啊!有時要調調身體。不調身的話,有四大衰退的危險性。」他說:「是這樣的!但一思維起暇滿難得,就沒有睡覺的空閒。」要像這樣下至一剎那、一彈指的光陰都不浪費。

 

三、思維獲得暇滿能攝取大義

我們要知道:(一)什麼不是攝取大義  (二)什麼才是攝取大義  (三)暇滿義大的比喻

(一)什麼不是攝取大義

世間人都把人生的意義錯誤地建立在獲取心外的五欲等法上,其實這最多是小義,不是什麼大義。所謂攝取大義,就是像人在寶山當中用手去攝取珍寶一樣,用這個暇滿身去攝取解脫、成佛的大義。

遊山玩水,腳走走、眼看看,上黃山覽勝,去長江暢遊,看所謂的壯麗山河、看所謂的小橋人家,這並不是攝取大義。

收集郵票、古董,學習電腦、設計程序,把房屋裝飾得富麗堂皇,擺滿一屋豪華家具、高檔電器,這也不是攝取大義!

掌握很多現代知識、技能,這也不是攝取大義。

擁有財團企業、億萬資產,這也不是攝取大義。

擅長琴棋書畫,煉就一身功夫,這也不是攝取大義。

儀表堂堂、口若懸河、談古論今、能歌善舞,得到億萬觀眾的喜愛,也不是攝持大義。

仕途中直步青雲,當選為國會議員、首相、總統,這也不是攝取大義。

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取得種種成果,這也不是攝取大義。商業巨頭成就種種事業,這也不是攝取大義。所有的外道仙人的修行,哪怕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也不是攝取了大義。他們都用錯了人生。

所有運動會中的蹦蹦跳跳,所有世間的影視、小說創作,只是無意義地浪費人生。多少演唱會、運動會、搞多少科技發明,都不是攝取大義。

生產多少套服裝、多少輛汽車,建設多少城市廣場、立交橋、地鐵、高速公路,放多少衛星上天、開多少宇宙飛船登月,都只是人生小義。

世間所謂經濟界、政治界、科學界、文藝界、體育界,在那些領域得到名聲、地位、成就、事業,都不是攝取大義。

沒必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這上面,即使用盡了一生的心血,也不如學習佛法一個偈頌的利益。凡是障礙善用暇滿的那些東西都要撥開,才能成就生命的大義!

(二)什麼才是攝取大義

道理是簡單而明了的。用我們的暇滿來聞、思、修正法,就是攝取大義,修好自己的心,覺悟自己的心,再幫助他人覺悟,就是攝取大義,其它都是虛假的。

這個身成了修持菩提的所依,這就是極大的意義。具體一點說,只有在這個身上才能發起普厭三界的出離心、受別解脫戒、修行解脫道。只有這個身才能發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才能受菩薩戒、修持六度萬行。只有這個身才能深入般若、明心見性、光明大圓滿等,才最容易發起信願行,往生淨土。

所以,我們這次獲得暇滿人身寶就真正成為修持大菩提的所依,在這時候應當日夜不斷地修菩提,就像商人進了寶洲,要攝取如意寶一樣。假使我們忘掉了「人身義大」,在捨棄了修菩提之後,去做現世世間的事業、去做世間的學問、技藝、去享受五欲,用在看電影、電視、娛樂、體育、上網這些上,那就是把無價的如意寶變成成辦三惡趣等輪迴苦的所依,這有多麼不合理!

所以,暇滿人身不應當變成造集輪迴業因、更不應當變成造集惡趣苦因的所依,而需要盡量讓它成為成就菩提的所依。

(三)暇滿義大的比喻

1、如意寶

比如,轉輪王有如意寶,在人民缺糧食時,轉輪王就齋戒沐浴,換上潔淨的衣服,對如意寶祈禱:在我的國境內降下糧食吧!國境中就降下了糧食雨。人民缺衣服時,他就祈禱:在我的國境內降下衣服吧!全國就降下了衣服雨。而我們的暇滿人身是十萬倍超勝它的如意寶,能成滿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最殊勝的如意寶。

為什麼是最殊勝的如意寶呢?因為可以如意地從這個身心上湧現無量無邊的功德,湧現一切現時和究竟的利益安樂,這哪裡是轉輪王的如意寶可比的呢?

常常要自己慶幸:我自己就是最珍貴的如意寶啊!我今生終於得到最殊勝的如意寶了!三惡趣、天人、阿修羅,都沒有我這樣的人身寶!我的人身寶能流現無量無邊的微妙功德,能成辦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我要珍惜啊!萬萬不能糟蹋!

2、曇花一現

據說曇花是三千年一開,當佛出現在世間,曇花就盛開了,所以很難遇到。我們得暇滿人身,就是「曇花一現」。無量世以來都沒有開花,今生終於迎來了生命的花季,開得這麼妙好!在自己的暇滿身上終於開啟了覺悟,日夜不斷地放出佛性的妙香,擁有了生命本有的尊貴。

螞蟻、蚊蟲並不像我們的心,能開智慧之花、福德之花、願力之花,能散發廣大事業的芳香。這是我們暇滿的人身上才能開花、才能覺悟,才能發出功德妙香。心有厚重的業障、報障、煩惱障,就不是開花的形態。地上的豬、馬、牛、羊,都是沒有開花的生命,地獄、餓鬼道裡無數的可憐眾生更是長劫在惑業的纏縛中,枉受辛苦。他們身上發不出覺悟之光,發不起厭捨輪迴、欣求涅槃的心,發不起成佛、度眾生的心,開啟不了觀見實相的智慧,不能自在地從自己心中散發無量菩提行的妙香,所以都是沒有開花的形態。而我們是曇花盛開了!

3、最富有的人

看看,我們才是三界中最富有的人,我們由前世的辛勤努力,以極多的善業、願力因緣,終於成就了具足暇滿的人身寶,擁有了行持一切佛法的所依。

4、登上法界機場

在遼闊的太空當中,有一個人間的小小洲島,其他眾生都不斷地受生在小島之外的區域,極難生在這個人間的寶洲上,而這個寶洲的中心有一個翱翔法界的機場。

我們幸運地生在了人間寶洲,又進入了暇滿的機場,坐在即將起飛的飛機上。如果這時候不向上起飛,反而跑到機場外去追求五欲,那就太可惜了。

其他眾生是沒辦法踏上這個機場坐上飛機直接起飛,而我們已經有了這個機遇,這時不起飛更待何時。古人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反面的比喻:

1、王子

就像一個王子本來要做統理天下的事,他忘失了自己的身分,走出皇宮去販毒、偷盜、賽馬、玩鳥。

很多人得到了暇滿人身,不去成辦菩提,日夜聞思修聖法。卻去上網、打牌、旅遊、看電視、逛商場,做這些毫無意義的事,就像這位癡迷的王子一樣。

2、金器裝糞

這個具有了暇滿種種功德的清淨身心,就像用很多珍寶裝飾的金器。外在緣染污境界,內在起非理作意,生起一個個染污念頭,就是在暇滿的金器裡不斷地裝糞。這樣做就是無意義地浪費暇滿,非常愚癡!

舉一個例子,我們看一小時電視劇,裡面有漂亮的男女,出現一個畫面,就會起一個貪心,這是欲界眾生難以避免的。因為眼睛盯著畫面,緣的是可愛的異性,心裡有非理作意,三緣聚合,沒有不生貪心的。只不過一般人沒有自知之明,不認識什麼是貪心,其實是心裡生起了好感,就已經墮在貪煩惱當中了。

按這樣計算,一秒鐘出現30個畫面,一小時有一半生貪的畫面,就生起(1/2×30×60×60=)五萬四千個貪念,也就造下了五萬四千個惡趣業因。如果看了20小時電視,那就生了100萬以上的貪嗔念頭,造下了100萬以上的惡趣業因。可憐,以大好的人身寶在自己八識田裡熏入了無數惡趣業因,一旦熏入就很難再洗乾淨。熏一次,就是中一次毒,身心就受一次損害,就會變現惡趣極為漫長、難忍的果報。這就是用金器裝糞的極愚癡行為。

所以,像世間影視、網絡、書籍裡不清淨的境界,一次、兩次接觸,就生起很多世間念頭;三次、四次接觸,就加重貪嗔煩惱;十次、百次、千萬次接觸,這個身就已經在地獄裡報到了!

這個具有大義的人身,過去即使是一個上午無意義地空過了,也應當生起懊悔之心。像現在這個身很快就會失去,所以唯一要用來成辦究竟的義利,除此之外的一切無意義空耗都是非常不應該的。大家如果有道心,就應當常常按這樣想。不然,連修暇滿的氣味也沒有。

從前伊庵權禪師,每天到了晚上,一定會流淚說:「今天又這麼空過了,不知來日功夫如何。」他老人家在大眾當中,從不和別人交談一句。蓮池大師說:「我早晨見日出就回憶起伊庵禪師這句話。我說:『現在又換一天了。昨天已成空過,不知今日工夫如何。』但我只是歎息,並沒有流淚,就此知道自己的道心遠遠不如古人。怎麼不慚愧呢?怎麼不應當自勉呢?」

宋朝的時候,大愚、慈明等六七個人結伴參訪汾陽禪師。當時趕上寒冬,河東的天氣非常寒冷。大家都怕寒苦,只有慈明志在道業,晝夜不懈怠。

每當夜深昏昏欲睡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難過地說:「古人為生死廢寢忘食,我是何等人呀!竟這樣放逸。生無益於當時,死無聞於後世,我是自暴自棄!」慈明禪師就這樣通宵坐著不睡,後來得到大成就。

我們要學古德,對自己虛度人生常常心生慚愧。這樣常念暇滿難得、義大,就能捨棄世間現世的無義之事,一心修持菩提,自己這個人身寶就真正成了修菩提的所依。

(上面我們講了有關暇滿難得、義大等方面的法義。下面要講是我們學習暇滿之後應該在自己的時間運用上做哪些改變。)

學習暇滿之後,最重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對時間要有新的規劃。現代人的生活迷亂、混亂、黑白顛倒、沒有規律。自由的思想造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已經混亂。這實際是在大大地浪費暇滿。

古代修行人的道心好,連睡眠都不願意。他有很強的心求解脫、求明心見性、要辦生死大事,所以全力以赴地修道。他們得成就,就是因為把全身心都投入在修行當中。

最嚴格的要求是二六時中念念在道,不雜用心,這才是真正善用了暇滿。因此連睡眠都要減少,乃至最終消除。想一想連自己身體最基本的睡眠都要拋棄,何況其它身外之物:車啊、房啊、娛樂啊、逛街啊,這些就不用提了。

但我們現在暫時還做不到這樣,也應當盡量減少。從起碼的要求上說,對自己的時間要有合理的規範,日常的工作、修行要有規律,要保證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身心能安定地緣在法上,這才有每天僅有的一點暇滿。如果身心一直散亂在非佛法的境緣上,收不住心,那就是把自己弄成「無暇」了。

為了保證這一點,要從原來時間上沒規律,轉變成時間安排有規律;從原來外緣很多,變成外緣很少;從原來生活要求很高,變成生活簡單。散亂的境緣和行為一定要去除,行為上一定要有規律。

過去行為上是隨意的,現在要約束自己、有明確的計劃。規定好一天當中應該做什麼。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從不符合暇滿要求的方向上拉回到本位,讓身心真正成為修道的所依。如果心是紊亂的、混亂的,那就不可能靠它來修法。只有身安穩下來、心安靜下來,這個身才成為修道的所依,才是擁有了暇滿,在這個暇滿人身寶上才能修道。

世俗化吞噬了暇滿

生活在世間的修行人很容易被世俗化,對世間種種社會活動、行為、生活方式,沒有足夠的智慧辨別、揀擇,很容易受社會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漸世俗化。不知不覺就以世俗化把自己的道心和修行腐蝕、弱化。這就是溫柔的魔眾,讓自己的道心疲軟下來,趴在輪迴裡再也不願出離。

有一個比喻這樣說:把一隻青蛙放在涼水鍋裡,慢慢地燒水,這隻青蛙感覺很舒服,不知不覺中就在裡面被煮死了。如果把青蛙放進開水鍋裡,它會立即蹦出來,保全自己的性命。

世俗化給人的假相是:這是有益的,這是給人安樂的,這是正常的,不但沒問題,還是很好的。所以這種溫柔的魔最難提防。實際上,自己已經陷入了迷亂,被樂的假相騙住了,在耽著它的滋味的同時,已經在加深樂執,和厭離、出離的心態完全相反。這種樂執一旦加深,就讓心麻木、壞死,而無心修道了。

「天人」的無暇

天人就是迷在五欲享受當中,使一切的時光都成為無暇。想一想,天人的壽命是人壽命的幾千、幾萬、幾億倍,為什麼說他是無暇呢?他有很多時間,又不需要工作,怎麼是無暇呢?其實他的心已經被五欲這個溫柔的魔王俘虜了,根本沒有心思修道。明眼人看他就是惡趣的候選人,他的享樂、他的花天酒地,就是他落入惡趣深淵的前奏。現在這個時代,欲塵這樣豐富,有點福報的人都墮在「天人」的無暇當中,毫不自覺。

我們定義:看電視就是無暇、進入超市就是無暇、進入高級餐館就是無暇、進入娛樂中心、歌舞場所全部都是無暇、進入風景區跟天人進歡喜園一樣,也是無暇,鑽到娛樂片、暴力片裡也是無暇,進入現在都市就是無暇,跟天人進天宮一樣。

我本人的看法是,對現代修行人來說,認識天人的無暇非常重要。天人的一生都成了虛度、成了無暇,他修道最大的違緣其實就是五欲。反觀我們有點福報,看電視、逛超市、享美食、買時裝、打扮、旅遊,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弄成無暇了。這樣再有時間、再有福報,也是無暇,因為你的時間都耗在享受上。心沒有入在佛法當中,就是無暇。

細算暇滿

從微細角度來說,在某一段時間裡,不修法,這段時間就是無暇。仔細檢視自己的人生有幾分上閒暇呢?大多數都成了無暇!沒福報的人整天要去工廠打工,實際是無暇。有錢的人享受,又是天人無暇。

很多時間裡,有暇、無暇是由自己決定的。很多時候,害自己的凶手就是自己!我們本來福薄業重,生在這個艱難的時代,每天要付出八小時的勞作來謀生。有福報的話,就不用這麼幹了,而僅剩的一點閒暇,也被自己無謂地浪費掉了。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我們還有解脫的希望嗎?是不是下惡趣有份呢?目前已經是跑在暇滿的邊上去了。

牛馬等旁生的無暇,一生中一秒鐘的閒暇都沒有。但人搞不好,就會把自己搞成和旁生一樣。旁生為什麼一秒鐘閒暇都沒有呢?因為它的心沒辦法依於正法,整天負重勞作。如果我們人也是這樣,把僅有的一點閒暇都弄得沒有,那不是跟旁生一樣嗎?

就看自己怎麼做、怎麼抉擇,是把自己人生搞成暇滿人生?還是自己把自己搞成無暇人生?是用人身修菩提,還是用人身造惡業,把自己扔進輪迴。何去何從,請自己定吧!如果有自由的時間,又遇到了佛法,還不把時間用在修學佛法上,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古今對照看暇滿

古人為了辦道不跟別人說雜話、不串門,因為一說話就動心,「瞥爾一念,即墮無明」。所以為了養道,多年不出山、不出門。現在時常在超市裡逛,是什麼修行?古人不說話,現在拿個手機整天東拉西扯,又是什麼修行?居士萬貫家財沉入湘江,現在成天想著賺錢,又是什麼修行?龍舒先生是國學進士,精通六經,認為這都是業習,一拋而淨,現在還有興趣研究這、研究那,又是什麼修行?曇鸞大師燒毀仙經,歸心西方無量壽,現在煉功打拳、醫卜算命、星象風水、哲學物理、網絡論壇,又是什麼修行?最基本的八關齋戒都要求遠離歌舞娼妓,學佛多年還追明星,一集一集地看影片,又是什麼修行?所以,智者應高處著眼,以古德為榜樣,不能隨便效仿現在放逸的世俗人。

戒旅遊

常見有人談旅遊的必要。比如:要感受大自然的神聖啦!大好河山要遊歷遊歷,開拓心胸、眼界,增長見識啦!身心得到放鬆,更有利於以後的學習工作啦!

哪曾想過,這只是在換一種苦。學苦諦時講過,這就像擔子壓在一肩上,時間長了又換到另一肩上。原先待在家裡、單位裡,現在換成兩隻腳不停地走,眼睛東張西望,看到這裡有新鮮的畫面,那裡有什麼景象,這時候是邊看邊生起了苦、空、無常想嗎?想到了無我、如夢如幻嗎?靜時都不見有,動時怎麼會有呢?不是虛度時光嗎?實際上,這跟解脫沒有直接關係,跟成佛度眾生沒有直接關係。如果有關係,不如升天好了,天界的景色比這裡好多了,但天天看天色天景,也不會解脫,何況人間的三山五嶽!

講出離心時,曾經講過所有的輪迴盛事都是欺誑人的,不說看這山山水水,就算家住在頤和園,在皇宮裡享樂,問你是不是修行人?要不要厭捨這些?要不要把它看成火宅?既然是火宅,為什麼還為它耗費錢財、時間、精力?旅遊的動機就是你喜愛輪迴。喜愛輪迴的結果就是增長對輪迴的愛著,直接是出離心的違品,所以,對修行是不利的。

據說虛雲老和尚有一次從安徽黃山去南京毗盧寺掛單。早晨背著簡單的行囊出發。在他感到天色不早時,就睜開眼睛往前看,發現已經到了南京城的城門。再往前走,又一抬頭,到了毗盧寺的山門。他從早上出發到太陽快落山,整整一天,吃沒吃過中飯,他不知道;過了幾條河、過沒過,他也不知道;鞋子走掉了,光著腳,他也不知道。虛老是這樣用功。為了了生死,什麼都不顧,哪有心思看山看水。

戒看報紙

在城市裡,人們在上班路上或者地鐵站台上,花一塊多錢買一份晨報。其實裡面綺語連篇,但大家都愛看。

現在一種論調是人要了解世界、了解時事,了解國際、國內、周圍發生的事情,說這樣能增長知識,開拓見解。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話。

什麼叫做開拓見解呢?就是如實地了知真相,開正知見。世間寫的東西大多是邪知邪見。世間講新聞的人有他的一套評論、一套見解,他的這套見解不知不覺就滲透到你的內心。雖然裡面也會有一些世間善法,但這是極少的。大多數是講怎麼享受、怎麼消費、怎麼娛樂、怎麼競爭,談這個世界的男歡女愛、你爭我奪。

像這些國論、鬥爭論、享樂論、金錢論,都是綺語。在世間言論中,不會談輪迴,不會開示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不會警戒人們造惡的後果,不會揭示我執和煩惱是苦的根源。

我們並非不要拓開見識。從哪裡拓開見識?只有皈依三寶,眼睛看經書法語;耳朵聽佛菩薩成就者的話;心裡緣輪迴的苦、空、無常、無我,涅槃的常樂我淨;想自己怎麼發大願、修佛法、度眾生,要緣這些。這些佛法在世間領域裡怎麼有呢?基本上都是顛倒說,你怎麼能在裡面開正知見呢?所以,世間的報紙、電視、書籍都沒必要看。

戒上網

相對於看電視、打電話,更嚴重的是上網問題。年輕人晚上或者週末上網,兩、三個小時隨隨便便就被用掉。很多人剎不住車,直到深夜、凌晨,還在網上打遊戲、看新聞、建博客、發貼子、看電影、瞎聊天,耗費了大量的寶貴時光。

網絡內容的欲塵太豐富。引得心直接從眼睛、耳朵兩道根門出去,進入欲塵的王國。人的心不到幾分鐘,就癡迷起來,無法自控地跟著欲塵的影子轉。算一算在上網的幾小時裡,受了多少染污?網絡內容的吸引力強,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它就像吸精氣鬼一樣,把人的精氣神很快吸掉。這樣只要上了幾年網,暇滿人身就毀了一半。

戒世間活動

平時不能跑親戚、找朋友、搞世間活動,要盡量少打電話,修行人以正法為業,以正法為生命,不能混同於世俗人。

有人說:這樣做不合群,會被人嘲笑、冷落、拋棄的。

嘲笑沒什麼關係,因為你最後成辦的是解脫輪迴,成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因果律不會因為嘲笑而顛倒。你在積功累德,人天擁護,無數的佛菩薩歡喜,你成就佛陀的事業,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即使被一萬個人同時嘲笑,也不應該放棄。

比如你出發去寶山取寶,很多窮光蛋嘲笑你的行為,你會不會放棄取寶呢?不會的,你只會付之一笑。一大群人沉浸在吸毒的快樂當中,而你不吸毒,他們嘲笑你,你會怎麼樣?也是付之一笑。因為是非、利害你看得清楚。

設想一下,你如果跟世間人同流合污,結局是什麼?為了不被嘲笑,隨順他們,他們做什麼,你也做什麼。拉你喝酒,你就喝酒。拉你唱歌跳舞,你就跟著唱歌跳舞。結局是什麼?是不斷在生死中流轉,喪失了成佛度眾生的大義。怎麼能因為瘋狂者、迷亂者的嘲笑而放棄成佛度眾生的大業呢?

我們佛弟子皈依了三寶,是以佛菩薩的教言為準繩的,按佛菩薩的教言去行事,佛菩薩告訴我們什麼應作、什麼不應作,是應當遵循的。這樣想清楚,自己的心就安了。

戒娛樂器具

家裡有電視機、電腦、攝相機、照相機等等,就像酒鬼身邊有了酒、獵人身邊有了槍、餓鬼身邊有了美味一樣,看到手就發癢,心就按捺不住。所以都是障道的冤家,一律要清除乾淨,不能留在屋裡。

有人說:這樣我的生活就沒情趣了、沒品味了。

不會的。修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是生活最高的品味,是往佛菩薩的品位上靠。拍拍照、看看電視,這是庸俗世間的一點樂趣,品味是非常低的。想一想,古今大修行人的關房裡有什麼照相機、電視機,沒有一例是以現代生活方式而成就的。

外物本來虛假不實。佛法是喚你回頭、不要迷在幻化的客塵裡虛生浪死。你倒抱著假相不放,還美其名曰「時尚」、「有品味」、「有情趣」,多半是給「自我」銬上幾副「美麗」的鐐銬,越銬越脫不開。

一天之中哪怕在佛法上花一小時,也能得到千萬年的利益。《賢愚經》上講,稍微對三寶做供養,就得到人天九十一劫的圓滿,何況是緣著正法殷重地聞思修,利益更加不可思議。這一生能努力地修積往生資糧,臨終就往生極樂世界了。耗那麼多時間、精力做世間法,不如做出世間法的億億分之一;無量劫追求世間法,不如一天一個小時花在佛法上的意義大。

你在佛法上得到的是永恒的樂。利用這個人身,能把無量劫要受的苦徹底消盡,能得到盡未來際永不退失的安樂,能徹底顯發佛性功德,能得到無窮無盡的法樂受用,再幫助盡虛空界的眾生脫離輪迴,這樣大的義利是在你這個人身上就能實現的,而且是一生就能成就的。為什麼這麼糊塗,把一切暫時、究竟利樂所依的如意寶,用來造集三惡趣的業因?為什麼用無價的金器使勁地裝糞呢?有人善用人身成了佛、菩薩、往生了極樂世界;有人用人身造業,使自己淪為旁生、餓鬼、地獄眾生。這就是珍不珍惜人身的兩種結局。

我們要去掉虛假的生活,由一整套假相包裝起來的所謂「現代」方式要盡情拋掉,拋掉了就回歸到了道上、回歸到了法上,就返樸歸真,回到了本心,也就能與道相親,道心純厚。修道人不能做到少欲、不能樂在道中,就是沒有道心!儒者求道尚且「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禪者用功,連自己都要忘掉,其他哪裡是究竟法呢?如果不能少欲還說「珍惜暇滿」,那就成了自欺欺人。因為任貪欲膨脹,大量的時間都被耗在裡面,還說什麼珍惜暇滿呢?

很多人大多數時間用在賺錢、追求享受上。他對生活的要求降不下,吃穿用度降不下。能降下來,也不至於這麼累。像眼鏡,普通的一百塊就能配,非要配上千塊的;手機,兩百塊的就能用,非要買三、五千塊的;衣服,幾十塊就能穿,非要買上千塊的名牌。什麼都追求高檔、時尚,當然就成了金錢的奴隸、不得不辛苦勞作了。其實,儉樸的生活才省心、才安樂。

撿回浪費的時間

就是把以往浪費的時間撿回來。佛法並沒有古今之別,只是人的生活方式有不同。如果我們能迷途知返,採取與道相應的方式,就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所以大家從今天開始,要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把不該浪費的時間都撿回來,把浪費人生的事都杜絕掉。把時間盡可能用在佛道上。這樣才能依止人身修道,贏得人身的大義。

暇滿本來是用來攝取大義的,其它與道不相干的都要放下。心只能緣一種,要麼緣法,要麼緣非法,凡是緣非法的都是浪費生命。一切跟修道無關的,能減少的就減少,能放下的就放下。一定要作智慧的安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想辦法節省時間,攝取佛法的大義。

我們修行淺的人,白天在外奔波,做不得主。重點要把握住一天的早晨、夜晚和節假日這些時間,這些時間不能再錯過了。對外,要禁止夜晚出去活動、接觸世間人;對內,要禁止看電視、上網、打電話閒聊等等,這才有時間上的保障。

不改掉看電視、打電話、上網、閒聊的放逸惡行,就只有淪為無暇的人生了。是有暇、還是無暇,全看你自己。喜歡看電視、打電話、上網,就是無暇之人,因為心都被攪亂了,怎麼聞思修佛法呢?連佛法最起碼的功德也難以生起。一般人看電視、打電話、上網、購物時興致勃勃,做功課卻無精打采,馬虎了事。精氣神早被欲塵吸光了,馬馬虎虎念一下,打個哈欠就睡覺了。

作「吞噬暇滿的惡魔」想

舉兩個例子:

比如,看到街上、地鐵站台上賣報紙,就像見到魔鬼一樣,不要碰它。要這樣想:報紙讓我散亂、讓我生種種不清淨的分別,把我拉向輪迴、拉向惡趣。它就是張牙舞爪的魔鬼,吞噬我人身的精華!

又比如,進入一家大型超市,商品琳琅滿目。馬上警惕:這是魔宮,一進去就被吃掉兩、三個小時的暇滿,不能進去。自己的生活能簡化,就可以少進甚至不進大超市。我們修道的人,粗衣淡飯隨緣過。養活自己用得了多少?不應該被五欲所累。像穿的幾身衣服,好好地洗,好好地穿,兩三年都不用換,哪裡要經常逛時裝專賣店呢?像這樣舉一反三,對種種世間五欲都作「吞噬暇滿的惡魔」想。

即生成就的所依

在《虛空珍寶經》裡,佛說:「內心分別沒有摧滅,就是散亂者,沒有閒暇。內心分別寂滅之後,自性安住,稱為閒暇。如此了知心的自性之後,心和真實義相應,稱為圓滿。」

大家都希求即生成就,即生成就的前提就是遠離無暇。什麼是無暇?眼耳等六識入在六塵境界裡流蕩,就是無暇。上等人寂滅虛妄分別,自性安住,叫做「暇」。依止寂止之後,以勝觀智慧照見真實而證悟,叫做「滿」。以這個為所依,止觀雙運,就能即生得大成就。唐代趙州禪師說:「老僧四十年不雜用心,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覺明妙行菩薩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中等人應當放下萬緣,念念緣在法上。最下等也應當為了修道,戒掉上網、聊天、電話、電視、旅遊、串門、請客吃飯這些毫無實義的事情,盡可能地利用時間修法。如果連這個最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那就不是修道人了。因為你連修道的所依──暇滿都不具足,怎麼能修道呢?

來果老和尚講過他自己修行的經歷,他說:

光緒三十三年春天,我住在金山禪堂,發願以開悟為期,不悟不出禪堂,立行不倒單,不請病假、香假、縫補假、經行假、殿假,寧可死在禪堂,不死在外寮。單參「念佛是誰」,毫無其他妄念。

規矩熟悉後,就安心辦道。任何人見不到我的眼珠,聽不到我的音聲,沒見過我回一個頭。

一天洗澡回來,走到大殿門口,忽然抬眼往裡看了一下,就被方丈室的僧人呵斥說:「放逸!」我慚愧得無地自容,到開大靜後,自己打耳光七八下,痛責自己。

又一天,有人問我大殿裡供的是什麼佛像?我回答不出。他又追問佛像有沒有鬍子,也不能回答。因為我從來沒有抬頭向上看過。

一天在齋堂裡受供,工夫得力,舉起碗,一動不動,大約有五分鐘。被僧值打了一記耳光,碗和筷子全都掉地,衣袍沾滿湯水,碗碎成幾塊。還是工夫把住,不許打失。像這樣,從早到晚地用功,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都不虛度。

到光緒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號,晚上第六支香,開靜的木魚一敲,猛然豁落,就像千斤擔子頓時卸下,打失娘生鼻孔,大哭不止,悲歎無盡,迷惑直到今天,沉沒輪迴,枉受種種苦楚。可哀可痛!無限悲思,無法言表。

這就是珍惜暇滿的上等之相。念念心在法上,六根絲毫不散亂,所以能速得成就。古人說:「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大家要努力向上等修行人看齊,即使暫時做不到像他那樣,也一定要做到他的一分。

以上「珍惜暇滿」的內容就講到這裡。

最後祝願道友們在新的一年裡,個個珍惜暇滿,努力勤精進聞思修行!

 

201111

 

敬錄自 顯密佛網

http://www.xianmifw.com/book/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80


蝚血���冽�苷辣���望��5璇� 嚗𣬚洵嚗�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