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嚇唬和勾引不是真正的佛教洛桑活佛訪談(一)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25464) |
-- 作者:小逝趴玩 -- 發表時間:2011/1/21 上午 11:06:56 -- 嚇唬和勾引不是真正的佛教洛桑活佛訪談(一) 編者按:洛桑活佛曾接受天涯網主編李國盛先生的採訪,訪談內容在天涯網發表後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反響,很多人都表示受益很大,現通過我們的博客刊登,以利益更多在心靈的道路上求索的人們。 李國盛:我雖然前幾天看了不少佛學方面的書籍,但還是對佛教了解不深,有些術語更是不明白什麼意思,希望您能諒解。 秦麥洛桑活佛:阿彌陀佛,我們一起學習。 李國盛:我聽說您是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教授的學生。 秦麥洛桑活佛:對,我是他的學生。樓先生專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和佛學,曾經帶過很多的學生,現在也在帶博士生。我不是博士生,但也跟他學了快兩年了。 李國盛:現在還在繼續學嗎?您感覺漢地的教授和西藏的上師對比,他們在學問上有什麼相似或者相區別的地方嗎? 秦麥洛桑活佛:我還在北大繼續學。我見過很多的大學教授,他們都談佛學,但他們不一定信佛。我相信樓宇烈教授是信佛的,他的道德、文化和修養很深。他本人對佛教的理解我覺得跟其他學者不太一樣,他有更深的一些個人體會。 現在很多大學的博士生、研究生光用一個佛教的名詞來做論文就可以寫出幾萬字。我不能說他們沒有領悟,但是佛教更重視通過體驗來領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在漢地這邊上佛學院的時候,老師大部分是大學的教授。他們講得非常生動,說實在的,我西藏的一些上師不見得可以講得過他們,但是有一點,他們感動不了我的內心,我只是覺得他們講得好而已。我有一個西藏上師,他講的都是乾巴巴的,吞吞吐吐的,但是他每句話講出來的時候,我的汗毛都豎起來,因為他完全觸動了我的內心世界。漢地這邊可能是這樣的一個教學方式,像佛學院的教授也好,或其他學者也好,不一定要打動人的靈魂,他們只在乎講課的內容是是否生動。我上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講《金剛經》,我聽著很彆扭,從佛法來說,講課的人的體驗是很重要的,當時我舉起手說,“你是憑藉什麼樣的境界說出這些的?你個人對《金剛經》的領悟是怎麼樣的?”當時他就愣了,說這是複旦大學的一個教授寫的。我說“我不管復旦大學的教授怎麼樣,我最想听到你從內心發出來的聲音”。佛學不是用來做學問的,而是一種從內心中可以體會到的東西。 李國盛:來漢地後遇到的能夠感動您的人多嗎? 秦麥洛桑活佛:我最欣賞的一位法師叫“宣化上人”,他後來到美國建了“萬佛城”,他講了很多關於禪宗的東西。 西藏的教育方式和這邊的教育方式不太一樣。西藏的每個寺廟都像一所大學,包括了人文、哲學、宗教,醫學也在寺廟裡面,藝術也在寺廟裡面,還有西藏的天文學。我所在的寺廟叫郎依寺,有13個班,每個班學的課程都不一樣,而且分得很細。 李國盛:每一個寺院都有一個完整的教育體係是嗎? 秦麥洛桑活佛:目前來說,大部分寺廟是這樣的。西藏的寺廟是修學的地方,修正做人的缺點,因為我們人不是完美的,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和不良的習氣,這個習氣是要改善的。一個修學得好的佛教徒可以成為什麼呢?不是成為神,而是擁有一個完美的人格。 李國盛:這個跟中國傳統文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相似的地方。 秦麥洛桑活佛:相似的地方有,但是境界和追求是不太一樣的。佛學非常講“發心”,也就是你的“動機”。特別注意你現在做一件事情,你的“動機”和“目標”是什麼。 佛學裡面講到“皈依”,那個也就是你的“發心”,“動機”要純、要清淨,才可以入佛門。如果是為了名和利,學佛的意義不大,因為學佛是要熄滅我們內心世界的“貪、嗔、痴”三毒。 李國盛:現在去寺廟燒香拜佛的人好多是為了名和利,是公眾對佛教的誤解嗎? 秦麥洛桑活佛:是的,現在很多人對佛教的誤解很深。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他是一個企業家,他對佛教是非常認同的,他認為現在的佛教被社會“妖魔化、庸俗化、政治化和邊緣化了”。這種“佛教”跟真正的佛教有很大的差異,就是我說的“嚇唬式”的和“勾引式”的佛教。 還有好多人把神、仙跟佛完全混在一起。有人統計過,世界上的宗教到目前為止存在的大概有3000個,但是我覺得除了佛教之外其他任何宗教都包容不下這些東西。佛教的偉大在這裡,但這也導致了一些人對佛教的誤解。我去過秦皇島、瀋陽還有其他一些地方,很多人搞不懂佛教的佛和神、仙的區別在哪裡,。有時候我看到他們殺豬、殺雞,然後把這些放在佛龕上面,這樣完全是違背了佛教,佛教是完全不講這些東西的。 好多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希望通過這些行為來改變人生,希望成為擁有者,求財、求子。但佛教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佛教是啟發你如何改變你自己。我開玩笑說,如果你們為了發財而求佛的話,乾脆不要學佛了,求你了!釋迦牟尼一天三頓飯都沒有著落,他還給你錢,有可能嗎?釋迦牟尼是披著袈裟、赤著腳的一個人,耶穌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而我們現在為了升官發財而求神學佛,這樣的話,還是不要學佛比較好。 佛教是要我們把握內心世界的清靜,並且學習如何改變自我,消滅你很龐大的“我”。人們往往向外追求幸福,他們所有的幸福都靠外在的東西,他們說自己有錢就幸福。我開玩笑說,你們敢肯定這世界上有一個億財產的人沒有煩惱嗎?他們說肯定有煩惱。那我說你賺到了一個億的時候你敢說你沒有煩惱嗎,你保證,你肯定你是幸福者嗎?所以說我告訴人們,我們的幸福和自在不在外在,而在於內心世界。 李國盛:您覺得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 秦麥洛桑活佛:我把目前的佛教現象分成三類,第一是封建文化式的佛教,第二個是宗教儀式性的佛教,第三是覺悟人生的佛教。 有一本書叫《魔術的舞蹈》,上面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話,可以很好的說明什麼是覺悟人生的佛教:“超越希望和絕望的就是佛教”。因為超越了絕望與希望才可能做到內心的平靜。 李國盛:人如果沒有了希望和絕望,那為了什麼而活? 秦麥洛桑活佛:生命有種很強的動力,是為了趨向喜樂。 李國盛:但是好多人會說,是為了孩子、為了妻子或者是父母而活著。 秦麥洛桑活佛: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藉口,並不一定是真實的,追求幸福和快樂才是背後的原因。而我們對幸福是怎麼看待的?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一個不同的定義。對於一般人而言,,慾望得到了適當的滿足,就是快樂,慾望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是痛苦。按這個邏輯來講,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你的慾望得到了適當的滿足才叫快樂的話,由於你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你根本就沒有幸福。 李國盛:如果把能節制慾望呢? 秦麥洛桑活佛:佛教講超越了慾望才可能幸福。 李國盛:佛教認為快樂和幸福的狀態是什麼樣? 秦麥洛桑活佛:我舉個例子,我去馬來西亞的時候他們讓我講課,他們說請你講一下關於健康的問題。我不是醫生,很難從生理的角度講。但是從我的理解來看,我說當你忘記了你的腳和手,也忘記你的身體、頭腦的時候就是健康。所以說什麼叫幸福?什麼時候忘我,忘記了我,就是幸福!因為“自我”的存在是痛苦的根源。為什麼我們笑的時候會開心呢,因為你笑的時候剎那之間忘記了自己,那個時候你感到很幸福。 李國盛:剛才您提到每一個寺院都像大學一樣,寺院裡面是“修持”和“學習”的地方。可以說修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修正自己的內心,另外一個方面是智慧。那麼以什麼標準來衡量“修持”的成就高低? 秦麥洛桑活佛:藏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講的都是“聞、思、修”:首先是聽到佛教的一些哲理,而後認真思索,最後修持證悟。我光有“聞”和“思”,等於是紙上談兵,但是沒有“聞”和“思”,光有“修”也不行,就是沒有人指導,盲修瞎練的後果非常可怕,很容易走偏。這就像盲人騎瞎馬一樣,不知道自己的去向是如何。藏傳佛教非常講究要有引導者,引導者也叫“上師”,上師是我們修行上的指南針,有了他,我們就不會走太多的彎路。其實生活也是如此,有一個嚮導,有一個老師的話,比自己瞎忙要強很多。藏經佛教相對來說是非常講究這個的,這個與漢傳佛教有所不同。 藏教佛教因此也非常重視師徒之間的關係,你找一個老師的話,需要三年時間去觀察他,那個老師也同樣對你考驗三年,這樣經歷六年才可以形成真正的師徒關係。一個人真正從內心欣賞另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對我的師父是純粹的認可和欣賞的,即便他今天和一百個妓女睡在一起,我對他的信心也不會動搖。 李國盛:那是不是說您對上師絕對服從? 秦麥洛桑活佛:欣賞並不等於要百分之百學他的做法,比如說釋迦牟尼是佛祖,但是他當時做王子的時候不一定什麼缺點都沒有,他後來在菩提樹下覺悟。我們要跟隨他的內心世界,並不是他的行為,我們不是要到菩提樹下打坐,而是要學他的覺悟,這是非常重要的。 李國盛: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以前是王子,看到世間的痛苦,想解脫這樣的痛苦,經過六年的苦修,最後在菩提樹下得到覺悟,他的覺悟是什麼? 秦麥洛桑活佛:他熄滅了“自我”的狀態,因此覺悟了。覺悟是他完全悟出了萬物和生命的本質,這樣講還只是一個概念性的認識,這就好比我們說什麼叫甜,在人們不知道甜的滋味之前肯定是沒有特別明確的定義,我乾脆拿一個冰糖給你看,這個是甜的,但是甜和冰糖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因為我讓你看這個冰糖的時候,你看的都是它的形狀和模樣,而缺少甜的體驗,所以說“覺悟”、“涅槃”,都是精神境界方面的體驗,不是用概念能講得清楚的。 李國盛: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什麼主要區別? 秦麥洛桑活佛:我說佛教是沒有信仰的宗教。一般的宗教是有信仰的,信仰是什麼呢?你相信一個至高無上的、無所不能的上帝或神的存在,你永遠是祂的追隨者。 李國盛:靠至高無上去保佑自己? 秦麥洛桑活佛:對,靠祂去保佑,但佛教是不講這個的。這個至高無上的完美的神就好像是地主,你有信仰就是祂的奴隸,你永遠超越不了祂,而且你永遠是祂的僕人。佛教裡沒有這個思想。 佛教講一切眾生平等,一切都是平等的。佛說不光是我和你,連一隻螞蟻與我們都是平等的,佛教尊重所有的生命,我們要尊敬每一草一木,因為這上面有很多的生命存在著,這是他們的住處。我們每個人都有佛心,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基本善良的本性。佛教講,你可以成佛,這和其他宗教完全不一樣。 李國盛:基督教是強調人的原罪,佛教認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秦麥洛桑活佛: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佛教認為有一個非常完美的東西存在,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善良的東西,用佛教的語言叫佛心。 但是我們說你能夠肯定每個人都具有這樣善良的東西嗎?我們每個人看起來都是由“貪、嗔、痴、慢、疑”這五種非常醜惡的東西組成的。如果我們真的具有這種善良的本性的話,我們應該能表現出來才對,但是我們幾乎表現不出來。 李國盛:這種每個人身上的矛盾和衝突也是佛教要解決的問題。 秦麥洛桑活佛:是,因此佛教講究要去修證和領悟。 李國盛:真正的佛教徒的標準是什麼? 秦麥洛桑活佛:學佛,而沒有領悟和改變的話,就是失敗的佛教徒。什麼是成功的佛教徒?你有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見地,有沒有領悟人生,有沒有熄滅內心的“貪、嗔、痴”。你真的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熄滅掉,就是一個成功的佛教徒,否則就是犯戒。 李國盛:佛教中的犯戒與法律上的犯法應該是有所區別。 秦麥洛桑活佛:是的,宗教和法律是不同的,宗教非常講究你的動機和心態是如何的。比如說我想殺人,在佛教的定義就已經是犯戒了。因為殺人的念頭本身就是犯戒。但是在法律上是沒有任何罪的,因為我沒有乾任何違反法律的事情。 李國盛:您最近幾年在全國各地,還有世界其它地方走訪、交流,對佛教有什麼新的認識嗎? 秦麥洛桑活佛:我最近經常去國內一些地方講課,也到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講課,感觸很深,有些地方的佛教要么是勾引別人,要么是嚇唬別人。 李國盛:什麼是嚇唬別人? 秦麥洛桑活佛:就是說你有多大多大的罪惡,要消滅,誰來消呢?我來消。我當時的感覺是,你自己的罪業都沒有消,你能幫別人消嗎?你自己都不會游泳,怎麼去下水救人呢?但是恰恰絕大部分是嚇唬人的東西居多。 另外的感覺是,寺廟普遍地成了超度的場所。我有一個懷疑,度他們的那些人有沒有能力度自己,先不用說度別人。自己搞不明白,把另一個人搞明白是非常難的。這種超度方式讓別人覺悟嗎?能明白自我的真諦嗎?連最基本的“聞、思、修”都沒有,忙修瞎練的去超度。還有很多地方提倡燒香拜佛,說“你的孽障很深”等等,用這種方式來嚇唬別人。 李國盛:什麼是勾引別人? 秦麥洛桑活佛:比如新加坡建了一個寺廟,金碧輝煌,貼的都是黃金。我們把菩薩當做神聖沒有錯,但是金碧輝煌有用嗎?這個價值觀本身是人類的價值觀。如果把一頭犛牛放在這個金碧輝煌的房間裡,它肯定是很討厭這個環境的。這種情況現在是很普遍的,很少有關乎覺悟的東西。 李國盛:用黃金貼面的寺廟應該是五星級寺廟了吧。您的意思是應該多建些普通寺廟? 秦麥洛桑活佛:不是,我感覺現在在中國,寺廟是只多不少,太多了。所以我覺得不需要再建寺廟了,包括佛像也是。我出去演講,拿一些汗水錢也好,或者是辛苦費也好,在廈門養了一個孤兒,秦皇島也有,現在差不多有二十個孩子。我忽然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許多自許為佛教徒的並不喜歡做布施,做真正的給予。他們建寺的時候拿很多錢,好像是一點都不在乎,但是真正要實際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們又很在乎了,都是那麼不樂意。這樣的給予不是真正的給予,是不單純的,有私心的。 李國盛:以為捐錢建佛像,自己會有回報。 秦麥洛桑活佛:我說那個佛真的是佛嗎?我說你家裡的那個佛真的是佛嗎?不是木頭、銅、鐵或者是瓷做的嗎?樂山大佛建了快有1000年的歷史了,據我所知樂山大佛一句話也沒有說過。真正的佛是什麼?他是不需要燒香或者送東西的,佛會真得這麼在乎嗎?有一些佛教徒,一天必須要燒多少多少的香,還要怎麼樣怎麼樣,尤其是一些傳統的佛教徒特別在乎這個。有個老奶奶天天敲木魚,孩子說你停一下停一下,奶奶說我要念經,就是不停的念,有一天孩子大聲的喊“奶奶奶奶奶奶奶奶”,他奶奶很生氣,這個孩子說,奶奶我喊你幾下你就這么生氣,你天天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難道阿彌陀佛不生氣嗎?這個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李國盛:您剛才的這些話,我可以放到網上? 秦麥洛桑活佛:可以,我今天講的都是通過否定一些形式化的東西來肯定佛教,否則真正的佛法很難得到更好的弘揚! 李國盛:洛桑活佛,我知道今天您公開說這些話需要怎樣的勇氣,您是真正發自內心想為佛教事業做出努力的!我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謝謝您! 秦麥洛桑活佛:我這樣說出來是有代價的。因為什麼呢?我是佛教中人,現在很多的佛教徒都是這樣的,我說出來是有代價的。但是生活是要敢於面對才有成果,無論是你、還是我都應該是一個勇士,才能夠覺悟人生。不然的話,就是一個懦夫。 李國盛: 漢地人對活佛的態度與西藏人對活佛的態度有什麼區別? 秦麥洛桑活佛:我剛來漢地時,有時候像個神,因為是活佛嘛,有的時候又有點像鬼,因為什麼呢?人們不相信神神秘秘的東西,當時我想說的不能說,漢語不懂,我前幾天也去了福建一些地方,他們當我是神,但是他肯定沒有完全把我當做神,他有所懷疑,所以我開玩笑說,我既不是神,也不是鬼,更不是人。 李國盛:您希望在別人眼裡是什麼形象? 秦麥洛桑活佛:他們把我當作一個老師看待比較好。我一直說我是你們心靈的老師。很多人,你知道普遍藏傳佛教的信仰者,把所謂的活佛當做神來看待,很多人跟我們見面,說“活佛啊,我現在怎麼辦呢?指點一下”。其實我不是上帝,也無法改變你。 他們很渴望改變自己,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改變自己,他們只想成為擁有者,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因為什麼呢?我們根本不可能成為擁有者,連你的生命都要面臨死亡,但是他們忘記了死亡。 李國盛:您來漢地有4、5年時間了,現在的感覺和剛來的時候有什麼區別? 秦麥洛桑活佛:我剛來的時候就像一個盲人,一個字都不認識,也像一個啞巴,一句話也不會說,還像一個聾子,一句話也聽不懂。我和師父一起去五台山閉關,閉了四十九天,當時我對漢地這邊的了解是特別的少,而且根本不知道這邊有信佛者。當時我去的時候很驚訝,最大的驚訝是香火太旺了,當時我們也沒有分析,因為西藏的學佛者是很純的,既單純又虔誠,我們當時以為漢地這邊是一樣的又單純又虔誠,後來發現不是。 我也發現這邊的物質比西藏要豐富幾百倍,甚至可以說是天地的差異。但是我沒有感覺到這邊的人是快樂的。非常簡單的說,這邊27、8歲到50歲左右的人,大部分婚姻有問題。 李國盛:這麼高的比例? 秦麥洛桑活佛:漢地這邊感情痛苦的人特別多。西藏也有離婚的人,但是相對的非常少。婚姻的目的並不是互相傷害,世界上任何貴重的東西都可以分享給別人,但是感情是無法分享給別人的,這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你作為一個丈夫在外面有外遇的話,妻子能受得了嗎? 還有一些感情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上了年紀了,世俗議論紛紛,為什麼不結婚呢?怎麼怎麼樣,父母的壓力,親朋好友的壓力之下,湊合過吧。過了五、六年,甚至三、四年之後,天天生存在一個冷戰的世界裡。還有工作的壓力,可以想像每天生活得多苦惱。 李國盛:我感覺比例沒有這麼高,可能是幸福的人不會找您訴苦,找您訴苦的肯定多是在現實中遇到種種問題的人,因此給您這麼一個錯覺,好像絕大部分人都是這麼痛苦。 秦麥洛桑活佛:也可能是吧。不過現在絕大部分人價值觀的物質化,肯定是一個普遍現象。這是一個經濟的社會,人的價值在於錢的多少,這個價值觀我們已經離不開了,因此我們的生活很痛苦。所以說按這個理論來講的話,我現在非常懷疑一些佛教徒是否真的崇拜釋迦牟尼佛。如果釋迦牟尼佛某一天過來,那些佛教徒能夠接納他嗎? 我在開玩笑的時候說,西藏是精神的天堂,生活的地獄。漢地是什麼,生活的天堂,精神的地獄。 我們能說全人類還沒有文明發展的時候,那些人過的都是地獄一般的生活嗎?不一定,也許他們的內心很快樂。 李國盛:剛才您說好多人現在精神上像地獄一樣,壓力非常大,當這個情況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時候,就不僅僅是個體的責任了,整個社會也應該擔負起責任,比如說現在整個輿論和傳媒引導都是奔向物質的,有車有房才叫成功,而且整個媒體都教導說每個人經過努力都會有想要的物質享受,這樣就導致每個人都向一個目標去奔。但是整個社會的資源有限,能夠達到的仍然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仍然達不到,我覺得這才是每個人精神上受到壓力的原因之一。 秦麥洛桑活佛:佛教不會反對你擁有財產,但是你真的擁有巨大財富的時候,還仍然存在擔憂和懼怕的話,這個財產就絕對不是你幸福的來源,而是帶來巨大擔憂的來源,這是佛教非常反對的,佛教是講如何一個人超越絕望和希望,這是關鍵。 我個人主要是做“大圓滿”的修煉,它是大乘佛教的一種,也是藏傳佛教中歷史比較久遠的一種修煉方法,其他宗派也有很多人修這個法門,“大圓滿”主要要解決兩個問題——希望和懼怕。 在特別重視物質利益的時代,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放棄關懷我們的內心世界,其實你的工作壓力和你的內心是息息相關的,是互動的。但是我們經常會忘記內心的存在。 什麼叫做和尚呢?要六根和合,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我們叫六根,你六根很清靜和合的話,你眼裡看到任何景像都不會產生仇恨的心,耳朵聽到任何聲音也不會憤怒或煩惱,這樣你才算是清靜了。但現在的世俗人純粹是過在一個“五官”的世界裡面,我們對內心了解的太少,總是生活在一個非常焦慮、擔憂、和恐懼的世界裡。 李國盛:這樣說個人的責任還是佔大頭。 秦麥洛桑活佛:我覺得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清淨、覺悟的話,需要個人有領悟內心的要求,同時也要有很好的老師,才能夠帶領他進入內心的世界去領悟某些東西。 李國盛:說到當今社會每個人的壓力問題,我昨天查了一個數據,全世界42%自殺的人是在中國,而且從15歲到34歲之間,死亡原因最高的就是自殺,世界各地的自殺者90%以上都是因為精神問題,而在中國不是,自殺的人精神都基本正常,我感覺應該跟您說的精神上的地獄有很大的關係,人的壓力太大了。 秦麥洛桑活佛:說實在的,我旁邊想自殺的人很多。我來漢地以後非常大的感觸是,為什麼他們受過這麼多的教育,還有這麼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精神食糧。現在的人特別空虛,我們中國沒有一個特定的信仰,不像西方那麼完整,為什麼?多年的戰爭,從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文革大革命為止,這期間對信仰的破壞是非常大的。但是說沒有信仰的中國人還是有一定的信仰,特點是信的東西特別多。現在到處都有所謂的假和尚、假喇嘛,還有其他的一些邪教。為什麼他們能夠生存呢?原因是我們的精神特別空虛,需要有個信仰。所以我說假喇嘛也好,假和尚也好,不要怪罪他們,首先是我們給予了他們空間,他們才可能發展。 我們的內心很空虛,我們從來沒有寧靜的看過自己的內心世界。曾經有一個博士生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生活有三種層次,最低級的是物質生活,第二級的是精神生活,第三級的是靈魂生活。 李國盛:您感覺大部分人最大的空虛感來源於什麼? 秦麥洛桑活佛:我覺得人感到空虛的原因是根本不知道內心的世界渴望什麼,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東西。 我們需要的東西太多了,同時不需要的東西也太多了。你真的能夠知道你需要什麼還好辦,你這個時候是非常容易改變的。問題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舉一個例子,也許你小的時候比較喜歡鮮豔一點的顏色,但是到了中年以後會喜歡比較沉默一點的顏色;也許我們小的時候喜歡吃甜的,而過了一段時間喜歡吃辣的或者是鹹的。但是,你今天喜歡的和討厭的,我曾跟學生們說過,把你們今天最討厭的東西記下來,同時也寫下你最喜歡的東西,過了一年以後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或許你當時最討厭的東西是你今天最喜歡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生命總是在需要和不需要當中徘徊,這個需要和不需要纏繞著我們,我們永遠沒有一個自己的空間。 李國盛:您現在北大上學,在日常的接觸中,您覺得在中國頂尖的學府中,這些學生的精神世界如何? 秦麥洛桑活佛:清華我不是很了解,北大相對來說了解一些。有許多學生存在著精神方面的問題,當然這與現在的社會壓力有一些關係。我覺得佛教可以是一種精神食糧。 李國盛:那這麼說在當今社會,佛教應該有很大的需求。 秦麥洛桑活佛:我覺得真正的佛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也都可以學的。如果說宗教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話,那麼佛教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的。 李國盛:或者說通過佛教來教育每個人修正自己的內心世界。 秦麥洛桑活佛:教育是帶有說教性質的。真正的佛法是“道諦”和“滅諦”。 李國盛:什麼叫“滅諦”和“道諦”? 秦麥洛桑活佛:我們熄滅了貪婪的心態,這叫“滅諦”。 “道諦”是什麼呢?你要爬到最高的頂點的話,首先要建立起一個正確的思想路線,這個叫“道諦”。 “道諦”是正確的思路,“滅諦”是把你負面的情緒一個一個的滅掉,這樣講的話佛法是什麼呢,佛法是純粹精神和心靈的東西。 李國盛:您剛才說到每個人要發現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我以前看過一本書,有一篇文章是說假設今天就是人生的最後一天,然後再看看你今天做的事是不是你想做的。 秦麥洛桑活佛:佛教是講生命無常,傳統的一些佛教徒就是晚上睡覺之前要把水杯裡的水喝完,鞋也放好,這樣意味著他們時時刻刻都提醒自己死亡的存在,因為我晚上睡覺,早上不一定能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覺得人會感悟更多的東西。 真的只給你10秒鐘的時間,10秒鐘以後就死了,那麼這10秒鐘的時間對他來說就十分的珍貴,在感受珍貴的同時,負面情緒就忘記了。所以佛教講,你現在生活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只不過是你自己的偏執的心理,讓這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凡夫”的世界,你呼吸之間都有無數的喜悅和自在。但是你和我,包括很多人都根本不知道呼吸之間的珍貴。所以佛教裡面有一句話,我是常這樣說,“不怕你們沒有擁有,只怕你擁有而不珍惜”。這就像我們的呼吸一樣,生命也是如此。 我們剛才說到無常,我們明白了無常才能夠知道什麼叫做永恆。真正的永恆是什麼?無常就是永恆。 李國盛:您剛提到生命無常,不過大多數人好像對死亡是採取一種迴避的態度。 秦麥洛桑活佛:漢地特別忌諱談論死亡的問題,迴避,假裝沒有,很安然的、很優雅的把它隱藏起來,我個人覺得這個是消極的。其實無論怎麼談,死亡的過程是很痛苦、很沮喪的,也是很空虛的。但是如果你有很大的力量來襯託的話,死亡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就是一個展現自己覺悟的最好良機,對於真正有修行的人來說,死亡是他最神聖、最美好的時刻。 李國盛:佛教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秦麥洛桑活佛:佛教的終極目的是改變我們的內心,消滅“貪、嗔、痴、慢、疑”五毒。 李國盛:北大湯一介教授曾經說過:“中國文化受惠於佛教,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我有一個困惑,佛教的基本理論是人生苦,比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好多人也因此認為佛教是消極的,逃避的,或者說看破紅塵就可以取得內心的平靜。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是強調積極入世的,這兩種文化我覺得不一樣,但為什麼可以融合得這麼好呢? 秦麥洛桑活佛:“積極”和“消極”這兩個漢語詞彙我的理解不是很深,也許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們看到的僅是佛教的一點皮毛的東西。現在人類把所有的標準都放在物質世界裡面來判定,這樣的話,佛教的一些價值是不能肯定的。我也見過一些學生說釋迦牟尼佛並不偉大,他沒有造出坦克,也沒有造出飛機。按照這個來說,釋迦牟尼確實是一個廢物,因為他是一個乞丐,乞丐是任何國家都不需要的。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告訴了我們生命的真相。你接受或不接受,我個人覺得是佛教所說的緣分,這個很關鍵。佛教是講八苦,但我們想要得到幸福的話,就必須先要知道什麼叫痛苦。你不知道什麼叫痛苦,難道你真的知道什麼叫做幸福嗎?我們不但要明白痛苦,而且要知道如何去解決痛苦,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講人生八苦是一個非常實在的東西,你生的時候絕對痛苦過,不光是你,父母也是。所以我們一定要感恩父母,佛教是非常講究感恩父母的,在西藏的傳統裡面,過生日完全是感恩父母的磨難日,生日是感恩的節日,絕對不是一個收禮物的節日,但是我們現在西洋化了。 當你生下來的時候會有飢餓,但是說不出來,所以我們說你出生後,父母如果不養育你的話,你就不會存在於這個世界,這是生的痛苦。老的痛苦不用說了,我媽媽不在世了,我父親還在世,但我父親現在是一年比一年老,思維一年比一年模糊,身體也是一年不如一年,這個是一件事實。 生老病死的痛苦根本不用講了,大家周邊的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經驗。但是我們人呢特別能偽裝,他非常痛苦的時候也用虛偽的樣子偽裝起來。 好多人完全是虛偽的活著,不真實地面對生命,我覺得這個才是消極的。什麼叫積極呢?我覺得佛教是真實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因此我覺得佛教是積極的,但是這個觀點別人是不是認同我不太清楚。 |
蝚血���冽�苷辣���望��1璇� 嚗𣬚洵嚗�1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