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23155)

--  作者:godaikin2003
--  發表時間:2010/8/16 上午 11:35:21
--  【轉貼】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一九七四年於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聖寺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這一段文是第五章,勸勉人有過能改,改過自新。你有過若不能改,那過是永遠存在的;你若能改過自新,罪就消滅了,沒有了。

 「佛言」: 佛又說了,「人有眾過」:這個眾過就包括所有一切的過失,一切的罪過。「而不自悔」:你有什麼罪過,自己若不改悔,還覆諱過失,就是掩藏遮蓋自己的過錯, 不教人看見,不教人知道,這叫不知而不自悔,自己不知道懺悔。「頓息其心」:你不知道懺悔,你把改過的心頓然停止了。停止,也就是沒有改過的心。「罪來赴 身」:你停止你這改過的心啊,等這罪來到你身上的時候,「如水歸海」:就好像那小水流入大海一樣,「漸成深廣」:漸漸地小過也變成大過了;小罪也變成大罪 了;輕的業障也變成重的業障了,所以就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 假設人有過,彌天大罪,一悔便消。罪業有天那麼大,這叫彌天大罪。你罪業和天一樣地大,若是能懺悔,這罪就消滅了,沒有了。「自解知非」:你要懺悔,自己 解開罪業這個結,知道自己的錯誤。「改惡行善」:你改種種的惡行,變成善行,做善事。「罪自消滅」:你若能改過自新,那罪孽就消滅了,就沒有了。「如病得 汗」:就像什麼呢?就好像你有病的時候,出了一身汗,那病就好了。「漸有痊損耳」:漸漸地這病就會痊癒了,病就都沒有了。

 第六章 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這是第六章,說明了善能勝惡,惡不能勝善。所以前邊那章教人止惡行善,改過自新。但又恐怕有這種人,他怕自己做善事,有惡人來擾亂,所以佛又說這一章經。

 「佛言」:佛說。「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這惡人聽見有善人做善事,他故意來給你麻煩。擾亂就是給你添麻煩,來破壞你做善事。「汝自禁息」:這個時候,你要自己禁息,要很冷靜,很鎮靜的,不要慌,不要nervous(緊張)。

 「當無瞋責」: 你不要生瞋恨心,也不要責罵他,不要說他不對。「彼來惡者」:那麼這個來擾亂你,破壞你,給你麻煩的人。「而自惡之」:他是給他自己麻煩,破壞他自己,他 是和他自己過不去,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有一個明鏡似的,在這明鏡裏頭現出很醜陋的一個相貌,這很醜陋的相貌,是他自己在鏡子裏現出來的,不是鏡子本身 是醜陋的。

 這就是說惡人怎麼樣壞,也是他自己的,壞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沒有事了。你若一理他,怎麼樣啊?你就和他歸夥了,你也變成惡人,和他一個樣子。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這是第七章,證明前邊惡者自惡,是惡他自己,所以佛又舉出一個譬喻來說。

 「佛言」: 佛說,「有人開吾守道」:有人聽見佛是一個守護修道的人。「行大仁慈」: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門。「故致罵佛」:他故意來到佛的面前罵佛。「佛默不對」:佛聽 見他罵,默然不出聲、不講話。「罵止」:等他罵停止了。「問曰」:佛就問他了,「子以禮從人」:說你用禮貌來對待人。「其人不納」:那個人不接受你的禮 貌。「禮歸子乎」:濠個禮是不是還回到你自己那兒去呢?還歸到你自己身上嗎?

 「對曰,歸矣」:罵佛的這個人說,不錯!是還回來到我這兒。對方若不接受我行這個禮,這個恭敬,我就把它拿回來。

 「佛言」: 佛又說了,「今子罵我」:子,就是你。你現在來罵我,「我今不納」:我不接受你這個罵。你罵我,我也如如不動;你不罵我,我也沒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這個 罵的境界轉,我不納你的,不接受你的。「子自持禍」:你罵我,你是不對的,但是你一定有禍患的。「歸子身矣」:把這禍歸到你自己身上去了。「猶響應聲」: 就好像你打一個響,就有個聲。如「影之隨形」:好像身影隨著形似的,這個禍一定是跟著你跑的。「終無免離」:你沒有法子免離你罵我的這個禍。「慎勿為 惡」: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惡事。

第八章 塵唾自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八章的經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惡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輕慢人,也就是輕慢自己;你對人家不好,也就是對自己不好。

 「佛言」:所以佛說,「惡人害賢者」:惡人就是做種種壞事的人,賢者就是賢而有德的人。這沒有道德的惡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賢人。「猶仰天而唾」: 就好像仰起面,對天吐口水一樣。「唾不至天」:這口水不會到天上。這也就是說惡人想害賢人,是害不了賢人的。「還從己墮」:你這口水還要慢慢落到自己的臉 上。你做惡人,害賢人,你雖然用方法來害他,到時候,還是害自己。因為世界上始終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風揚塵」:逆風,就是迎風,你對著風來揚塵。「塵不至彼」:這個塵不會到前邊去,到對面去。「還坌己身」:這塵還是都落回到自己身上來。

 「賢不可毀」:賢人是不可毀謗的。「禍必滅己」:你害賢人,將來還是害自己,你給人家禍患,也就是給自己禍患,將來自己是會受果報的。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九章是佛教化修行的人,要聞而思,思而修,修而證。不應單單地就口裏記得,耳裏聽佛法,而身不去行,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才算。

 「佛言」: 佛說,「博聞愛道」:什麼叫博聞愛道呢?博就是廣博。好像阿難尊者多聞第一,那也就叫博聞。但是只知道聞,不能隨聞入觀,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單單憑仗 自己強記的這種力量,記憶力好,能把這經文都記住了,但是不相應,不去思索,不去修行,這是沒有用的。愛道,是這修道人以為這道可真是好啊!但他不明白道 本來就是自心,沒有離開自心,那麼他就向心外再另外找一個道。雖然有愛道,愛慕這道的心,但是向外馳求,這也是不對的。「道必難會」:你這麼樣子向外馳 求,這道你一定不明白,一定遇不著。你遇不著道,你也不會明白道的,因為你越跑越遠嘛!

 「守志奉道」:怎麼叫守志呢?守志就是不打妄想,就是不向外馳求,所謂求諸己,不求諸人,求內不求外。求這個內念念要覺悟,念念要明白,念念要趨向菩提心,連名利心也沒有,不求名,也不求利,這就是守志。奉道,什麼叫奉道呢?奉道就是奉持這道。守志奉道,就是常常念念都不離心,念念能體會自己的心源,心的本體,不會向外馳求,不向外邊去找,這就叫奉道。「其道甚大」:你若這樣修行,這道自然會成就得很大的。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是說明隨喜的功德,自己也有利益,他人也有利益,所以這福也沒有窮盡。

 「佛言」: 佛說,「睹人施道」:你看見人家做布施。

這布施有三種:財施:財施又叫資生施,什麼叫資生施呢?

就是資養你生活的這種布施,這種布施就要用財施。財,有內 財、外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布施這些,都是內施,屬於身內的。外財是金銀財寶、國城妻子,布施這些,就是外施。你有金子,也 可以布施給人;有銀子,布施給人;有一切的財寶,布施給人;你有國家,也可以讓給人;你有城市,可以布施給人;有太太,也可以布施給人;有兒子,也可以布 施給人,這是外邊的。內裏邊的,你的頭,也可以布施給人;目,眼睛;腦,頭裏邊的腦子,也可以布施給人;髓是骨髓,都可以布施給人;皮、血、肉、筋、骨, 都可以布施給人。以上是財施。法施:法施就是講戒、定、慧三學,以這種種的法,來布施給人,令人得到種種的利益。

 第三、無畏施:這無畏施就是人有了什麼災難,有什麼很恐懼的事情,你能把他恐懼的這種痛苦,給拔除了,這是無畏施。

 你看見有人布施,能「助之歡喜」:你若能隨喜和讚歎,「得福甚大」:得福報是很大的,這時候有些愚癡的人說:「哦!我做布施,旁人隨喜就能得那麼大的福報,那我這福報不是沒有了嗎?」因為恐怕有愚癡的人這樣想,所以就設一個問答。

 「沙門問曰」:有一個沙門來問。「此福盡乎」:這福會不會沒有了呢?就說本來做布施的這個人,他能有福,但旁人隨喜也得福很大,那他這福還會不會有呢?是不是會被旁人都把這福給搶去了呢?

「佛言」:佛又說了,「譬如一炬之火」:好像有一個燈火,有一個火燭。「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 這兒只有一個火種,有百千個人,都用這個火種,來點火分取。分取就是分取了這個火。「熟食除冥」:熟食,就是用這火來做飯;除冥,用這火來把黑暗除去了。 「此炬如故」:那麼原來的火炬,還是像原來一樣,它不會沒有了。「福亦如之」:這福報啊!也像這樣子。這就是說人以布施來修道,修了道,將來會證果。熟食 是譬喻,譬如證果。除冥,就是除去業障、報障、煩惱障這三障的惑,除去三障的這種迷惑,這就是除冥。

就是說你有這布施的功德,你會證果,旁人也會證果。你會消除這三障,旁人、其他隨喜的人,也會消除這三障,這功德是誰也不會沒有的。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