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制止惡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56787) |
-- 作者:omahhum999 -- 發表時間:2018/8/15 上午 04:51:08 -- 制止惡行 制止惡行,是永遠符合歷史潮流的 一、一塊布洗淨,才能為這塊布染上顏色 戒律是為了規範日常行為而制定的條款。因規範程度的不同,而分為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種層次的戒律。 作為佛教徒,如果不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規範,而毫無顧忌地殺、盜、淫、妄,則所謂的學佛就不會有什麼效果。 佛陀也講過,只有先將一塊布洗淨,才能為這塊布染上顏色。如果布上滿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純正的顏色。同樣,如果要學佛,就要先將行為規範以後,才能在此基礎上修行。 作為居士,最關鍵的是要受持殺盜淫妄的戒條,但因為在飲酒之後,人就會因迷亂而無法自製,在精神失控之後,殺盜淫妄的行為也就會隨之而陸陸續續產生,所以,為了保護前四種戒體,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二、酒戒如何說? 關於飲酒的規定,小乘佛教內部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凡是飲酒,都屬於罪業;另一種觀點卻認為:對於沒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為酒也是一種飲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適當的飲酒也不算是罪業。 但是,從戒律的角度而言,大多數人的立場還是站在飲酒就是罪業的一方。暫且不論飲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當中明令規定不得飲酒,我們就應當嚴格遵照執行。 雖說隨著時代的更替、思想的變遷,傳統的習俗、舊有的觀念、往昔的行為就會因跟不上潮流而成為過去式,新時代的人是不會再對其感興趣的,但佛陀對弟子們的這個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都不會因過時而被淘汰的。 三、止惡永遠符合歷史潮流 無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進步,即使在一萬年,乃至幾十萬年以後,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倫理道德觀念,而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地去殺盜淫妄。 只要人世間需要和平與幸福,就需要有斷除殺盜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對殺盜淫妄的行為加以約束,整個社會就會亂套,在動盪不安的生活環境中,又怎麼可能有什麼幸福、和平可言呢?因此,佛陀所制定的殺盜淫妄戒,是永遠符合歷史潮流的。 只要人世間需要和平與幸福,就需要有斷除殺盜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對殺盜淫妄的行為加以約束,整個社會就會亂套,在動盪不安的生活環境中,又怎麼可能有什麼幸福、和平可言呢? 因此,佛陀所制定的殺盜淫妄戒,是永遠符合歷史潮流的。 四、在家人的居士五戒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對佛教徒的起碼要求。 自古以來,學佛的人就可分為兩種——在家人和出家人。作為出家人,就應受持難度較大的沙彌戒與比丘戒等等。 佛陀對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較低。即便如此,作為在家人,也必須受持不同層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屬於別解脫戒。為什麼稱為「別解脫戒」呢?所謂別解脫,也即別別永久解脫或分別永久解脫的意思。分別解脫的內涵雖然有多種,但最主要的,就是誰受持該戒,誰就會得到永久解脫的意思。比如說,兩人當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則受戒的人可以獲得永久的解脫,不受戒的人就不能獲得解脫。 五、就否是解脫戒,關鍵是動機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殺盜淫妄酒五戒都稱為別解脫戒呢?並非如此。殺盜淫妄酒五戒可分為三個層次——世間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計十五條戒。 也就是說,不殺生戒可以分為世間的不殺生戒、小乘的不殺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殺生戒三種。舉一反三,不與取(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酒戒也都可分為三種。 同樣,沙彌十戒也可分為三種,也即三十條戒,包括世間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類推,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條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世間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屬於別解脫戒,就要根據受戒人的動機來判定。如果一個人受持五戒的動機,是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為了來世可以轉生為天人,或者具有名利、地位、財產、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稱為世間五戒,世間五戒與外道的戒律是沒有區別的。 為什麼與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屬於別解脫戒呢?因為,在不具備出離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屬於世間的戒、定、慧,其果報充其量就是在以後流轉六道輪回的時候,可以享有好的善報,除此之外,絕不會讓我們超越輪回而獲得永久的解脫。 比如說,如果斷除了殺盜淫妄酒,最多只能臨時性地讓我們脫離惡趣,投生善趣,卻不能徹底脫離六道輪回,所以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 而在具備出離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體,就屬於別解脫戒。守持別解脫戒,就可以令我們獲得永久的解脫。 別解脫戒可分為大乘的別解脫戒與小乘的別解脫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體成為小乘的別解脫戒,就必須具備出離心。出離心是小乘別解脫戒的起碼要求,如果具備了出離心,則所受的戒體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別解脫戒。 修持出離心的方法,就是四個外加行的修法。 總而言之,無論所受持的戒條再多、再嚴格,如果不具備出離心,則所受持的戒體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而只能稱為世間的戒律。 六、戒律是心中的功德 請大家回頭反觀一下,自己在受持居士戒的時候,究竟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如果發現自己當時並不具備出離心,則從受戒之日起直至今天,我們心中所有的戒體,就並不是佛教所說的戒定慧三者之一的戒,而只能算是一種與外道相同的世間之戒。 怎樣才能使其變為別解脫戒呢?是否需要重新受戒呢?不需要。要改變目前的現狀,使以前的所有戒體變為別解脫戒,只需從現在開始培養出離心。在生起出離心的當下,我們以前所受的戒體立即就可以成為別解脫戒。 因為,所謂的戒律、智慧、禪定,都是指某人心中的功德,這些東西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在生起出離心以後,出離心就會對原有的戒體起作用,既不需要捨棄以前的戒體,也不需要重新受戒,自身所有的戒體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成為別解脫戒。 如果我們還能更上一層樓,在生起出離心的前提下,進一步培植起無偽的菩提心,則以前所受的戒體就可以成為大乘菩薩的別解脫戒。 七、守持五戒的功德 現世的功德為:如果現世當中沒有戒律,就不會有禪定;如果沒有禪定,就不會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就無法斷除煩惱、獲得解脫。 來世的功德為:《等持王經》云:「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幔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 也就是說,在恒河沙數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勝幢、飲食、黃金、白銀等寶物供養諸佛菩薩,其功德也不能與在末法時代一晝夜中受持一條戒的功德相比。 佛經中還說過,某人在佛陀住世時,出家受比丘戒長達五百年,並始終保持戒體的纖塵不染。但是,如果有人在人類煩惱極其粗大的末法時期,在二十四小時內僅僅守持一條戒的功德,也遠遠勝過前者。 八、守持五戒機會難得 受持居士五戒的機會並非俯拾可得,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大家還是應當珍惜。現在普遍存在著自稱已經皈依,卻沒有受持皈依戒;自稱是居士,卻沒有受持居士戒的現象,這是很可惜的。如果沒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佛教徒。 九、如何受戒? 沙彌戒與比丘戒是無法對其中的戒條進行選擇的,除非不受戒,否則就必須受持全戒。 但居士戒卻並非如此,它與菩薩戒一樣,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對各個戒條的要求詳細地瞭解一番,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能受持幾條就受持幾條。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別無選擇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戒。戒除殺盜淫妄,都必須建立在戒酒的基礎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飲酒,其他的惡業都有可能因此而引發,所以不能成為完整的戒體。 但是,也有一種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難,也無法做到不飲酒,那麼這種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殺盜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條,但卻不能稱之為戒律。 不過,發誓斷除這些惡業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稱上有所區別,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當盡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條戒雖然好像沒有選擇的先後規定,想受持其中的任何幾條戒都可以,但最好能受持不殺生的戒律。 首先,因為殺生的惡業最為嚴重;其次,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也不應該殘酷無情地殺害生命;另外,在經書當中也說過,不殺生戒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條戒。 受持一條戒的居士稱為一戒居士;受持兩條戒的居士稱為二戒居士;受持三條戒的居士稱為多戒居士;受持四條戒的居士,名稱上也稱為多戒居士;受持五條戒的居士,就是圓滿居士。 受持的戒條越多,資糧積累得越快,斷除罪業的力量也越強。比如說,雖然受持三條戒與受持四條戒都稱為多戒居士,但實際的意義卻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條。 十、受持戒體的程式 受持戒體的程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應當發菩提心,至少也必須要有出離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時,也必須受皈依戒,因為所有的戒律,都必須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礎上;第三個程式,才是正式受戒。 十一、戒體在哪裡? 有人也許會懷疑:在我們念誦了三遍儀軌之後,善知識就會告訴我們已經得戒,但我們所得到的戒體究竟是什麼? 在哪裡呢?一切有部認為:我們所受的戒體,是一種稱為「無表色」的物質,這種物質,就像防洪水的堤壩一樣。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真正的戒體,就是發誓從現在起直至離開人世為止(盡形壽),絕不違背自己所受戒條的決心。 但僅僅有決心,還不能成其為戒體,只有在自己有了決心,並參加了受戒儀式之後,才能具備戒體。 如果有朝一日自己捨棄了當初的決心,並作出犯戒的行為,原有的戒體就不復存在了。由此可見,是否具備戒體並不神秘,只需撫躬返視,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便心知肚明。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