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7/7/18 上午 01:02:41
-- 夢中雲遊佛土,睡時了知外境的修法怎麼修?見各方仁波切開示
夢中雲遊佛土,睡時了知外境的修法怎麼修?見各方仁波切開 何為睡眠禪修? 明就仁波切開示 這種睡眠禪修的徵兆,有兩種: 第一個徵兆是:沒有夢,不會有任何的夢。如果你作了夢的話,那就表示沒有睡眠禪修了。 第二個徵兆是:當你醒來時,你的心直接地保持在禪修中。換言之,如果當你醒來,你的心已經丟失了,那麼你也沒有在睡眠禪修;你醒來時好像是從禪修中醒過來一 般,感覺到充分的休息,你的身體也感覺到非常的輕安,你看到的一切,都感覺到非常的新鮮、清晰。即便你只是睡了十分鐘,也會覺得有助於休息,這就是有所緣的睡眠禪修。 睡眠禪修: 很多人都要我教“睡眠禪修”,現在,我們終於要睡覺了。睡眠禪修有兩種:一 個是有所緣的,一個是無所緣的。 一、有所緣的睡眠禪修:
有所緣的睡眠禪修是你用這個想要睡覺的感受,來作你睡眠禪修的對境。知道什 麼是一種昏睡的感覺?你知道這種睡眠的感覺嗎? 這種想要睡覺的感覺,有點好像是喝醉的感覺。我這一生還沒有喝醉過,所以其實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但是經典上說,是好像喝醉一般。當你感覺到那個感覺時, 就看著那個感受。 有些人會突然睡著,但在睡著前,你會有一些呆滯的感受。也許現在墊子很舒服,而且你也有點累了,你也可以運用這些感受。多數的人,在真的入睡前,會感覺到一股睡意,就看著那個感受,也許你就開始睡著了,持續地看著那個感受,再持續 地看,這時候你可能又清醒了一點,但依然持續地看著,讓你的心不要跑到了101 。 如果你能夠持續地和這種睡意同在的話,睡眠慢慢來了,這種睡眠的心就抓住了禪修的心,於是你整個睡眠,都成了禪修,直到你醒來為止。 這種睡眠禪修的徵兆,有兩種:第一個徵兆是沒有夢,不會有任何的夢。如果你作了夢的話,那就表示沒有睡眠禪修了。第二個徵兆是,當你醒來時,你的心直接地 保持在禪修中。換言之,如果當你醒來,你的心已經丟失了,那麼你也沒有在睡眠 禪修;你醒來時好像是從禪修中醒過來一般,感覺到充分的休息,你的身體也感覺 到非常的輕安,你看到的一切,都感覺到非常的新鮮、清晰。即便你只是睡了十分 鐘,也會覺得有助於休息,這就是有所緣的睡眠禪修。 二、無所緣的睡眠禪修 無所緣的睡眠禪修,就是安住在無所緣的禪修中,然後就入睡了,這樣做的話, 睡覺也能成為禪修。但沒有運用禪修的技巧,它就不會變成睡眠禪修。有些人問我說:“我這樣睡覺,是不是也是一種禪修呢?”但是當我們反問他們一些問題後, 就會發現他們從來不曾學過任何一種禪修的方法。事實上,沒有任何訓練,就想讓 睡眠直接轉化成一種禪修,是不可能的,雖然這樣好像很好,因為你就可以什麼都 不用做就成佛了。現在我們要來試一下睡眠禪修,因為要睡覺,我們要關掉燈。 但平常可不要為了想睡覺,就假裝在作睡眠禪修。禪修“心性”的人,這時也可以運用睡眠來觀修心性,這就會變成〝光明修持〞的一部份。 睡眠禪修的練習 1.關燈。 2.現在,先作無所緣的禪修。 3.眼睛往上看,放鬆的,只是稍微地往上看。 4.不要把頭太往後仰,保持平常的姿勢。 5.閉上眼睛,覺知到你的睡意。 6.如果你沒有睡意的話,就去覺知到你的呆滯, 7.持續地去覺知,直到你睡著了為止。 8.·現在,你睡著了都沒有關係。 9·張開眼睛,練習無所緣的禪修。 10·好。 當我們試著練習睡眠禪修的時候,慢慢地、慢慢地,我們的睡眠,就會進入到禪 修中,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當我們隨眠時是不是在睡眠禪修?你只能在睡醒後,透過兩個徵兆來判斷,才能夠知道你有沒有在睡眠禪修中。 如果你能夠一再地去練習這個方法,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當你在睡眠中,你就會知道 你是在作睡眠禪修,你可以看到你的房間,你可以看到一切。不管是開燈或關燈,都 沒有關係了,這就是止的睡眠禪修的結果。 如果你有這種心性的睡眠禪修時,你的智慧就會變得更大。當你在睡覺時,你可 能知道整個臺北,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你會知道每一件事情。但是,在這裡是沒有概念的,當你醒來時,你就忘了;你知道自己好像知道些什麼,但 沒有辦法形容。當你一再地去練習之後,你就會知道過去、未來,跟現在。即便你醒來,也不會忘記。 但不用想說:“誰知道呢?好像我現在睡覺也是這樣子耶!我好像也知道些什麼 耶!”對我們現在來說,那還是很遙遠的事情,現在我們不必刻意去製造好像是這個樣子。
索達吉堪布(心經講記) 在講蓮花生大師《六中陰解脫》的時候,上師如意寶也講到他老人家自己的一些境界:他能非常清楚地觀照夢境的顯現——整個夢中器世界的種種顯現明明清清,同時他也完全知道自己當時是在睡夢當中。這種境界在大圓滿很多上師的竅訣裡面都講過(尤其是講《六中陰解脫》的時候),在蓮花生大師及其之後的很多密宗瑜伽士的故事或是傳記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高僧大德們都能處於這種境界。 漢地禪宗也有一邊做夢,一邊了知一切外境的公案。 一次,四祖道信禪師跟法融禪師住在一起,道信禪師晚上是躺著睡覺的,而法融禪師一般不睡覺,一直坐禪。到了晚上,法融禪師坐在一個石頭凳子上,而道信禪師就睡著了,並開始打呼嚕,一晚上都讓法融禪師無法安心。 第二天早上,法融禪師就對道信禪師說:你晚上睡得太沉了,一直打呼嚕,讓我一點不安心,坐禪都非常困難。道信禪師就說:我沒有睡著啊!我晚上一直都是非常明清的。法融禪師不信,說:你一晚上都在大聲打呼嚕,哪裡會有這樣的現象?道信禪師說:沒錯啊!當時你身上有兩隻跳蚤打架,結果一隻跳蚤失敗了,摔到地上斷了一條腿,一晚上都在叫,我一直聽著它的聲音,怎麼睡得著覺呢?法融禪師還是不相信,就去找是不是有摔斷一條腿的跳蚤,結果真的找到了。 對於初學者來說,顯現和空性總是有點矛盾,睡覺和了知外境更是矛盾,但一些大圓滿的中陰竅訣中卻說:雖然外表看起來是在睡眠,但在睡眠過程中,完全能了知外面的環境。兩個禪師的公案,就與中陰的很多教言非常相似。 索甲仁波切: “欽哲仁波切有種讓你覺得自己很特別的力量,就好像他一整天見到的人裡,你是最重要的一個。你會因他的情感而融化,僅僅是用他的大手輕輕將你的頭拉到他的面頰旁。仁波切會一口氣講授20分鐘以上,然後在譯者開始翻譯時他便休息。等他年歲稍長,他則會小睡片刻,但是不必任何人叫他,他自己會精準地醒來,同時繼續從半小時前停下的地方開始講述,毫無任何變動或猶疑。有時我會想:頂果欽哲仁波切較偉大的貢獻,除了他所有的巨大成就之外,就是他在我們這時代來到世上,並且給予教導這件事,一位悟道者真正在此顯現並開展事業。我們很幸運,能親眼見證這件事。 探索夢的奧秘-3-認知夢境-丹增嘉措活佛 如何訓練夢 一、認知夢境 訓練夢境,是有著重要而深刻意義的。 那麼,如何訓練夢境?“欲要修習訓練夢,認知變化與光明,勿如傍生癡昏沉,夢境光明當雙運”——依據蓮華生大士的教誨,訓練夢境需要三個階段。 首先是認知夢境。在白天之時,我們必須時常修習“醒時幻身法”。無論眼前所見環境場所,日常居舍,還是平時行住坐臥,待人處事,都要觀知“這些都是夢境”,而且,在夜晚也要同樣提醒自己——此是訓練夢境修法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 接著,我們轉入正式訓練夢境階段。在夜晚睡覺時,要頭朝北方,身體姿態當依獅子臥式:即身體右臥,右手側放頭下,左手平伸身上(有些特殊情況,例如,經常容易進入睡眠狀態的嗜睡者,可採用坐睡方式)。然後,自觀頭頂前方,根本上師金剛跏趺坐,將自己頭部觀放于上師腿上。喉間觀想顯而無自性的蓮花生大師,並且猛勵祈禱蓮師加持能夠認知夢境。之後,意念不斷反復提醒自己“要認知夢境”……依照這種步驟,漸漸進入睡眠狀態。如此行之,我們是有可能認知夢境的。 在認知夢境過程時,首先是夢境會增多,然後夢境愈加清晰,最後成功認知夢境。假如未能認知夢境,在白天就應該有意識地強烈觀知“一切皆是夢”。並且,依據竅訣中所提到的不同技巧,輪換使用,在一個月到三個月之內,應該能夠認知夢境。 有關認知夢境,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認知粗猛之夢,一種是認知平和之夢。所謂認知粗猛,就是夢境中出現恐怖景象時,而能立刻認知。例如,在夢中自己被大水沖走,或從懸崖峭壁摔下……依靠這些極具刺激性的顯現,是比較容易認知夢境的。所謂認知平和,就是夢境中沒有出現特殊景象,而是一些平和場面,自然而然認知夢境。我們要知道,認知後者夢境比認知前者夢境要困難得多。一旦能夠認知後者夢境,那就說明認知夢境的能力比較穩固了。 如果掌握相關竅訣,能夠成功七次認知夢境(可能要連續不斷地認知),那就可以認知中陰境界。 然而,有時也會偶爾認知夢境,出現這類情況若以為自己已經達到很高修行層次的話,那就有些自以為是了。在工竹仁波且 傳記中曾記載說:“我(工竹仁波且本人)在小時候,家鄉有位喇嘛名叫岡•尼瑪沃茲,人們都說他能夠認知夢境,曾哄動一時。我想,我也應該可以。在一天晚上臨睡時,我全神貫注一心想認知夢境。果然,在夢境裡我能夠清楚認知。後來,又有幾次同樣能予認知……這些都是偶然情況,未予充分應用,也就談不上什麼實質意義。” 有關認知夢境的問題,當今在西方社會已廣泛引起各層人士的關注,有許多學者科學家正在深入探討研究。他們也曾經採用了這些類似的認知夢境的方法。例如,在《雷音》雜誌刊載的“說夢”一文中寫道:“要想認知夢,必須訓練自己是在作夢,方法有好幾種,如白天醒時隨時提醒自己:‘這是夢’,夜間也會習慣提醒自己。另一方法是清晨靜坐二十分鐘後再小睡,這時,最容易知道自己在作夢。史丹福的Laberge博士建議的方法非常有效:睡前開始數數,每數一下,默念‘我在作夢’,一直數到睡著為止。” 探索夢的奧秘-4-改變夢境-丹增嘉措活佛 二、改變夢境 在認知夢境獲得穩固之後,就可繼續下一階段的訓練——改變夢境。 在夢中,已能覺知自己正在做夢,此時,馬上提醒自己:“我現在已經具備改變夢境的能力。”然後,自己可以變化成天人或者佛菩薩……這樣,逐步訓練自己達到隨意變化的水準。 為了提高改變夢境的能力,我們可以應用“交替變化法”。例如:將自己先變化成文殊菩薩的形象,隨之又由文殊菩薩變成觀音菩薩的形象,再由觀音菩薩變回文殊菩薩。另外,從起初的自觀一尊文殊菩薩到變化成無數尊文殊菩薩,再從無數尊文殊菩薩合為自身一尊文殊菩薩,也就是由一變多,由多變一。 依照這種修法,經過反復慣用,修到一定層次,就可以去改變其它事物。例如:把火變成水,把水變成火;將虛空變成大地,將大地變成虛空…… 在夢境之中,如果出現象徵妖魔鬼怪的東西,比如:人形物和狗等(這種東西一出現,往往自己心感不安),自己就應當立即變成憤怒本尊,以兇猛之勢調服它們……此類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可以在無限自由的領域中,隨心所欲地去改變。 此外,還有一個改變夢境的修法,那就是冒險習練法。在已然覺知是夢境以後,自己有意到江河險灘邊。先提醒自己:“現在我是夢境意形身,根本不會被河水沖走的。”隨之猛然跳入河中……結果,不僅未被河水沖走,反而有可能產生樂空無別的覺受。同樣,不論是熊熊烈火之中,還是懸崖深淵,只要是有危險恐懼的地方,都可以進行冒險練習。最終,能將一切恐懼現象完全轉變成禪定。 我們要想擴大夢境訓練範圍,在夢中就可以到神山聖地和佛國刹土去觀光朝拜。方法是在白天時,自己經常提醒自己這是夢。在臨睡前將自己要去的地方或刹土觀想在喉間,聚精會神地漸漸進入夢鄉。在夢境中認知夢以後,提示自己:“光是認知夢是遠遠不夠的,意形身應當離開血肉之身,到神山聖地或佛國刹土去。”自己專心一想,就很容易到達目的地。在觀覽朝拜之後,自己思量一下:“現在我應該回到家中神識入竅。”就這樣,自己返回住處…… 初次前往佛國刹土等地方,在開始時,景象有可能模糊,不過,隨著訓練的深入,會逐漸地顯像清晰的。在習練這些修法時,一定要注意:身體不要歪拐、彎曲和蜷縮,否則,會影響風脈正常暢通,對訓練夢境不利。我們不僅需要有正確的睡臥姿勢,而且,呼吸要緩慢、神志要清醒…… 對於夢遊佛刹,難免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在夢中所去的刹土,象極樂世界或銅色吉祥山等是否是真實的?” 就此問題,我覺得,若沒有有關變化夢境與光明夢境的殊勝竅訣,這樣的人在夢中所去的地方,不一定是真實的佛刹。因為,根據密法理論所說:風湧而動,意識隨之進入身體脈絡之中,則產生夢境。其中,風入明淨脈中,就會出現“前往佛國刹土”的感覺。宗喀巴大師針對這類情況曾指出:“利用風的力量和‘想去刹土’的意識力量,所能見到的清淨刹土,只不過是真實刹土的影像而已。‘看到真實刹土’的說法難以成立。” 然而,那些能夠充分運用變化夢境與光明夢境的高層次修行者,他們的意形身極有可能離開血肉之軀,到達真實的佛國刹土。工竹仁波且談到:“夢境意形身離開和未離開身體有此兩種。”他所說的“離開”是就真實抵達佛國刹土這種情況而言的。因此,曾有修行夢境修法獲得成就的人們,相互約定同一時間去同一刹土,後來發現,他們所見情景一模一樣。 以前,烏金巴大師 、達絲巴大師和察瓊巴喇嘛三位一同相約,在當天晚上共赴兜率天。兩位大師因夢修成就甚高,所見景象別無二致。而察瓊巴喇嘛夢修成就水準一般,他之所見與他們略有出入…… 夢游佛國刹土,在佛菩薩座下祈聞佛法或者夢中獲得善知識傳法加持等等……對於此人來說,是否真實得到佛法受用?答案是肯定的。以前,有位弟子向噶瑪巴(第三世)讓雄多吉求法。噶瑪巴先讓他回去,答應在夢裡傳法。後來在約定的時間裡,噶瑪巴真的向他傳授了佛法。第一世噶瑪巴曾祈問岡波巴大師說:“在夢中所得到的灌頂傳承有無真實意義?”岡波巴大師回答道:“只要你具足信心,夢境所得灌頂傳法不僅具有真實益用,而且較之現實灌頂傳法更為殊勝!”有關這類教誨在達龍夏仲•紮西巴珠善知識 回復喬美仁波且的信件中也談了同樣的觀點…… 變化夢境不僅可以獲得求法灌頂,而且還可以給自己提供有利方便。例如,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夢境學習經論。以前,若必多吉(第四世噶瑪巴)大師,在自己的寢室中堆滿經書,他利用夜晚的時光,在夢境中廣學經論。他不僅通曉經義,而且還對經論文句記憶猶新…… 以上僅僅講述了幾種改變夢境的技巧與相關若干實例,其實,夢境修法是可以應用到各種領域的。比如,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激發我們潛在的生命原動力,修補前世與今世的某些殘缺,恢復生命生機……諸如此類的應用是極其廣泛深入的。其中,一些方法已被西方一些專家學者開始採用。 例如,美國休士頓有一個改夢學講習班,就改夢學的應用,曾有一份這樣的資料:“改夢學的應用,小則可將惡夢改為美夢,大到能將整個醒時的‘夢’改善:夢可利用作人生預演和實驗的場所。某女士每年都作惡夢,夢中被兇惡的妖怪追趕,每次從惡夢中驚醒後,感到難過。但在參加改夢學訓練後,他在惡夢中知道是在作夢,因此改變她以往的反應,她不但不逃跑,而且勇敢地面對著兇惡的妖怪,沒想妖怪竟化成一團煙消失了,她從此再也不作這種惡夢。在夢中可開始改變一個人習慣性的反應或缺點,比如某人脾氣不好,對不如意的事,總是怒氣相應,因為反正是夢,何必那麼認真?慢慢地在醒時的反應也會有改善。再舉一例,假如有人怕在公眾場合中發言,在夢中有這機會則可大膽地練習。慢慢地我們會發覺‘人生如夢’,生活中的一切,也會因我們行動思想態度的改變而不同,一如夢中的惡夢可改為美夢,人生的‘夢’也就同樣可由惡夢變成美夢。” 對於這份資料所提的觀點,我表示極為讚賞。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夢境與醒時之間的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正因如此,如果能夠隨意變化夢境,那就可以改變現實境遇,這是很符合邏輯的。這些道理,從個人經驗中也能得到證實。 著名佛學家更登群佩 曾對饒𠕇活佛講述了一次非常有趣的經歷:“在夢中,有時我能夠高翔於空中。當時,我可以隨心所欲選擇方向,只要稍微用點力,就能立即調轉過來……這種飛翔之夢,真正能夠夢到的話,心裡的感覺非常快樂愜意。有時我在夢境裡能認知夢,而且,還能分辨探知夢中所夢的紙與白天所見的紙二者有何差異。夢境中我試試用火燒紙,很奇妙,聞到燒紙的味道與白天的完全一模一樣。有時我從夢中醒來,夢裡所見到的東西在屋裡仍歷歷在目。可是當我的身體稍微動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那些景象就消失無跡了。” 這一例子,闡明了在似睡非睡假寐狀態,可以將夢境功能引用到醒時(初醒階段)中的道理。 探索夢的奧秘-5-光明夢境-丹增嘉措活佛
三、光明夢境 第三階段的夢境訓練是光明夢境,這是夢境修法中最為殊勝的,也是最高的層次。 具體修法是:睡姿依獅子臥式,全身放鬆,呼吸平緩……“鬚根將象捆金樁,長柄寶石之鎯頭,用作喚醒無明眠”……遵照此等甚深竅訣,意識專注心間,融入明空無別的境界入睡。進入這一境界的程式是,首先在似睡非睡假寐之際,保有虛空般的體受;其次,從地融入水至識融入光明為止,也同樣保持此一境界……這樣,完全進入“沉睡”狀態,但沒有一絲夢跡,處在徹底的光明境界。 這個修法成功的標誌是,從表面觀察,面部表情警醒清明,沒有昏睡鼾聲……修行此法若能成就,則在中陰階段基光明 出現之際,能立刻予以識別…… 光明夢境修法的意義與作用,不僅僅是在中陰之時認知基光明,而且,還能促進即身成就。拉瓦巴大師 曾安住光明夢境中長達十二年之久,從而獲得了殊勝成就。 一般來講,夢境光明分為證悟光明和覺受光明兩種。上面我們所闡述的光明夢境屬於證悟光明。修習此法之人,從外表看去,顯現上雖然是睡眠狀態,但其實質卻是如虛空一般的明空無別境界。除了存在形式上的“蘇醒”之外,完全都安住于光明境界。所以,它在夢境光明中是獨佔鰲頭的。 如果證悟光明沒能獲得成功,那就有必要去修習覺受光明。 自己觀想心間有尊通體光明亮晶的蓮華生大師,籍此為所緣境(在其它修法引導中,是以一團光蘊為所緣境,此法根據《六中陰引導文》而出)。在識融入光明境界之前,要一直保有明瑩狀態。在深睡時,會刹那間出現無分別朗如虛空之態。然後,心間安住之蓮師逐漸明現,由此境界將夢境取而代之。依次而現,自己身體如在白晝,清楚朗見……漸漸地,就連自己的寢室居所,周圍環境,皆能清晰起來…… 隨著夢境練習的深入,我們就能發現覺受光明的特點:雖然外現是睡眠狀態,但一切所見都十分清楚。看上去雖然如同白晝而感到未曾入睡,但仍有“蘇醒”現象存在。 我以為,在歷代眾多上師傳記中記載的有關在光明夢境中周遊各個地方或佛國刹土,大概都是在覺受光明中前去的。 覺受光明的特徵還有,它往往隨帶樂、明和無念等許多覺受。因此,有時會顯現如同神通般等特殊的明受。有關這個問題,在喬美仁波且傳記中指出:“我於似醒似夢覺受之間,仿佛得到了神通一般。有一次在夢中我感覺到,那位貝熱地方名叫頓約的王爺,正和幾個騎兵倉惶逃跑。而他們後面驅趕犛牛群的幾人向王爺呼喊著:‘王爺,您不要跑!先給我們吩咐一下,這些犛牛怎麼辦?……’王爺一邊策馬飛馳,一邊扭過頭叫嚷著說:‘我沒有什麼吩咐的……’就轉過頭,狂奔而去……這一情景,是我在二十七歲時在夢境中的感覺。沒想到不久蒙古兵來了,果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還有一次,我為一位病人念經,有一天黎明,我坐著睡著了。在眼前好象天亮了,一片通明。忽然間,浮現出一個家庭景象,那家有個人死了,屍體用灰色布纏繞著,蹲放在地上——在出現這個情景的同時,我認知了光明夢境。睡醒之後,我琢磨那個病人肯定壽終正寢了。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我聽說那個病人在當天上半夜就死了……如果出現這樣的明受,可千萬不要以為有什麼神通。這類明受進一步增上的話,那就有可能出現有漏神通(世間神通)。有時,施主等人不管在遠方還是近處,我夢中感覺到他們所思所想都能從他們口中講出來……諸如此類的明受,有時能顯現,但並非經常出現。初學者在出現這類相似的明受之後,若自以為是有神通而自高自大的話,那就往往會變成修行的障礙了!”樂、明和無念三者,無論出現何種覺受,都不要過於執著,這一點極其重要。正如《六中陰引導文》中所說那樣:“覺受光明必賴證悟光明引導。” 四、無修,即是最好的禪修 認識基礎意識 “無所緣”的禪修,可以說是一種特別的方法,幫助我們如何來和我們的基礎意識同在。什麼是基礎意識呢?就是清明的、無念的,明而無念就是我們的基礎意識。這種意識任何時候都和我們在一起,是一切念頭情緒的基礎。舉例來說:你到山上時會看到有一些湖泊,從外面看起來,這個湖泊會有晃動的波浪,好像是在動的;但你到湖裡面時,湖水是很清澈的、清淨的,裡面是沒有波浪的。這些波浪只不過是表面上的,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心上的這個波浪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層次。這個波浪是什麼呢?就是——瘋猴子的心,很多的念頭、很多感受,跟隨著外在的色、聲、香、味、觸,製造各種的概念。這些概念又是什麼呢?就是“我喜歡”、“我不喜歡”、“我不知道”,這三種概念。 這三種概念是一切煩惱情緒的三種根:“我喜歡”就是貪欲,“我不喜歡”就是瞋恨,“我不知道”就是愚癡;這就是輪回的根本。但這些只是表面上的,如果我們能夠從表面進入波浪裡,就是進入如波浪般的念頭中時,那裡面是清明的,那裡面是沒有波浪的,就好像珍珠一樣。你可以感覺到嗎?你相信你有這種基礎意識嗎?我們有時可以感覺到,但我們不知道如何與它同在。 如果你去花蓮的國家公園,會覺得很新鮮、很開放、很放鬆,還有很平靜……。 會有很多的感受是不是?你可以感受到這一些,但你卻無法清楚形容。如果你是來自很忙碌的地方,比如說臺北,有很多的建築,是很擁擠的地方,當你突然到了花蓮國家公園時,你就會有一些難以形容、無法形容的感受,對不對?那就是我們的基礎意識。 如果有一個三、四歲的小孩來到寺院裡,他可以看到寺院的一切:佛像、喇嘛、唐卡……但他不會想說:這個唐卡多少錢啊?這個佛像從哪裡來啊?價值多少錢啊?這位是好的喇嘛,那位是不好的喇嘛……。小孩沒有想很多,但是卻清清楚楚看得到一切,全部的東西他都聽得到、看得到,但是沒有執著、沒有概念,對不對?這就是我們的基礎意識。 還有一種基礎意識是年輕的快樂。比如說,像八、九歲的小孩,他們會感受到喜悅和快樂,但他們無法形容,因為在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太多的概念。有時候,太多的例子,會讓我們建立起很大、很多的期待。期待那種難以形容的感受,像去花蓮國家公園一樣的感受,像兒童般的心,或者是像年輕的一種喜樂……。但事實上,這種孩子的心、年輕的喜樂、難以形容的感受,都是非常簡單的。你不會覺得那是孩子的心,你也不會感受它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它非常的簡單,很容易,所以你沒有感受到,也因此,你會有很大的 期待。 事實上,這種孩子的心,已經和你在一起;這種難以形容的感受,也已經和你在一起。因為跟你在一起太久了、太接近了,所以你感受不到。很多人想說“禪修”應該是會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會是一種能夠打開的感覺,或是要平靜的、要放鬆的、要專注的……,這些都是作意的禪修,不是有機、自然的禪修。要怎麼樣和這孩子的心同在,這就是我們稱的“無所緣的禪修”。讓你的心,自然放鬆!自然地端坐,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但要注意身體的姿勢。 先放鬆,不去禪修現在,我們要先練習的是——不去禪修。實際上,我們每一天都不一定有在禪修,那跟不去禪修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的是,我們在這裡必須要放鬆,放鬆而且不去禪修。 怎麼去放鬆呢?舉例來說,你現在在工作非常忙,而且必須要在下午五點前完成,可是你的老闆卻一直打電話催你:“怎麼樣啊?”或你的部署也一直打電話給你。你有時間限制,但你又非常忙,做這個、做那個的,感覺壓力很大、很緊繃。到了下午四點四十五分的時候,工作也許快要完成了,但還有一些漏了沒有完成。四點四十九分的時候,你終於完成了!你在五點的時候跟大家說:“喔——我完成了!”你很高興與完成了工作,但是你覺得很累。完成工作之後,你回到家坐在電視機前面一張舒適的椅子上,心裡想:“咖啡在哪裡?珍珠奶茶呢?”你可能太累了,沒打開你的電視,但是你很高興,因為工作完成了——就是要像這樣子的去休息。 只是放鬆的,不需要去禪修,不要去試著做任何事,只是讓你的心,保持它的自然。這不是什麼禪修,所以念頭也不是什麼問題了,念頭可以來,念頭也可以去。 如果你作很嚴肅的禪修,就需要斷除念頭,但“不去禪修”不是什麼很嚴肅的禪修,甚至這根本不是禪修,所以念頭來也無所謂:“你好!歡迎你來!啊——歡迎你去啊!”就是這樣,只是放鬆著。 當你作“不去禪修”時,你會發現無法休息安住超過三、四秒,一下又不見了!忘了!你已經跑到餐廳去了,吃著很多的食物,豆花、臭豆腐、面……很多東西。你會突然回過神來:“耶?等一下!我不是應該在道場嗎?我怎麼變成在餐廳裡了呢?”這樣就表示你忘了,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了。這也沒關係,再拉回來,放松安住著。 現在來試一試。不需要擔心它的品質如何,不要去想:“我到底能否真正安住得很好?或不好呢?”只是保持它的自然跟原狀,不需要去擔心什麼清明、放鬆等等這些品質的問題,並且不要期待它會很長久,只有幾秒也行。 不去禪修的練習 1·開燈。 2·張開眼睛,開始練習不去禪修。 3·不用擔心有很多念頭,因為這不是在禪修。 4·繼續練習。 5·不用太用力地要去放鬆,只是放鬆。 也不要擔心是否能安住很久,只是安住個幾秒, 如果又忘了,這是沒關係的。 6·繼續練習。 7·好。 如果你是之前沒學過禪修的初學者,經過這樣的練習,覺得如何呢?更平靜、更放鬆了嗎?你覺得這麼做時,心中的念頭很多,沒有辦法安住放鬆?或者說你還是搞不懂怎麼做?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或覺得怎麼樣呢? 這些都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你是初學者。其實,剛剛做的練習,就是禪修。為什麼呢?無修即是最好的禪修!你不需要做任何事。覺得有更多念頭的,那是好的徵兆;有些人覺得沒有什麼感覺,沒什麼特別的,這也很好。因為它本來就很簡單,所以你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就像孩子的心、難以形容的感覺,或者是年輕的一種喜悅,你不會感覺到它,但事實上,它在那裡,和你同在。 你會感覺好像沒什麼特別的,只是在那裡而已。在那裡的感覺,是重要的。因為這表示——你沒有丟失掉!這也表示——你有覺知。沒有一種心裡“哇”的感覺,只是保持在那裡,感覺沒有什麼特別的。既沒有一種“哇”那樣特別的感覺,也沒有丟失掉。丟失的意思就是忘了自己在這兒,你跑到一〇一年去了:“咦?等一下,我是在這個中心啊!”像這樣子恍神,就表示:你丟失了。 你沒有丟失掉,表示:你和這個簡單,是同在的。其實,在那裡也沒什麼特別的,即便你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就和那個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在一起,那也很好。這就表示:無念。沒有“哇”的特別感覺,也沒有丟失掉。 還有一些人,覺得平靜跟放鬆,這也很好,因為這也是禪修——無修的禪修。很簡單的,只是這麼保持在本然和自然。你的心只是保持它的自然,這就叫“無所緣的禪修”、“止”的禪修。它還不是“觀”的禪修,也不是“心性”的修持。因為我們還沒有得到心性的指引,所以我們還沒有認識出心性,這只是一個屬於安住的止修。我們要試著去禪修這個“無禪修”,要去試著練習很多次。 無所緣禪修的利益 無所緣的禪修有兩種利益:一種是短暫的,一種是究竟的。 ⒈短暫的利益 短暫的利益是能夠讓我們的心更清明、清淨,還有更平靜、寧靜。瘋猴子的心,慢慢地就沒有工作了,因為它是一切問題的主要製造者。無所緣的禪修能夠找到內在的寧靜,內在的寧靜和快樂是與你同在的,你不需要依靠外在的現象。它是一種非常舒適的感受,是慢慢和你的內在一起增長的,於是你就能夠真的成為你自己,擁有自由。 平時我們是沒有自由的,我們沒有選擇地跟著念頭和情緒,心是一個主控者,是我們的老闆,就有問題了,很大的問題!然後你的“公司”可能就要崩潰了。所以,你要換個老闆!怎麼去改變呢?就是去轉化。 事實上,好的老闆是和你同在,只是你沒有認識他。因為我們無明,我們不知道有這個好老闆,清明以及無念的心是我們的好老闆,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也對我們的生活好、對工作好。 ⒉究竟的利益 無所緣的禪修第二種利益是究竟的利益。如果能夠安住在那樣的境界,它自然就能增長慈悲心、智慧,還有虔敬心,有助於這些證悟的特質,慢慢增長,幫助我們增長慈悲、虔誠,以及了知無常跟空性的智慧。所以,這是一種究竟的利益,你可以讓負面的情緒減少,慢慢地,它們就無法再顯現了。 五、培養專注的覺性 “無所緣”禪修是非常容易的,我們不需要去製造什麼,也不需要去禪修什麼,也不需要去買什麼,也不需要去觀想,它就是和我們同在的,就好像水。水的本質就是清淨跟清澈的,就像我們的基礎意識,本來就是清淨清澈的,而且是和我們同在的。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困難、問題、情緒呢?那是因為你在水中放了沙子,並且攪和它,於是水和沙就混在一起了。 那現在要怎麼做呢?只是把它擺在那裡,不要動它,自然沙就會沉澱下去,水和沙就分開了!所以,無所緣禪修是非常容易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太容易了!太接近了!因為太容易跟太接近,它就變成是問題了。 “有所緣”的禪修就是一個難一點的方法,不容易的。但對初學者來說,反而是容易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壞習慣,都是要去跟著那些外在的對境——“這個怎麼樣啊?”“要聽什麼啊?”“看起來怎麼樣啊?”“在說什麼呢?” “這是什麼味道啊?”“嘗起來怎麼樣呢?”“感覺起來如何呢?”……很多的東西。 我們總有這些習慣,去跟著這些事情,現在說:“要放鬆了!”你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做。事實上是因為太容易了!我們總是想要跟隨著一些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們的壞習慣,我們喜歡去製造一些問題。沒有問題的話,這個瘋猴子的心反而感覺害怕了:“喔!我該怎麼辦?我要沒有工作了……。”瘋猴子的心,喜歡去製造問題,所以,現在你也要有一些技巧。瘋猴子的心,它在跟你玩一個遊戲,現在你也可以跟瘋猴子的心玩遊戲。怎麼做呢?就是用那些壞習慣的對境,來輔助我們禪修。 壞習慣的對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我們無法停止它們,對不對?你不能去摧毀一切的色相、聲音;你也不能夠擋住你的眼睛,也許可以用強力膠黏起來、把眼睛縫起來,或者在耳朵裡放水泥……但是,這都是沒有用,你的瘋猴子心,反而會變得更瘋狂。你現在需要用個技巧、計謀,就是用你的各種問題來輔助,成為解決的方法。
[此帖子已經被版工2於2017/7/24 下午 05:42:15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