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64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3284)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4/10/8 上午 05:21:40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64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六十四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6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vJpW6XjYo&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index=1

有人問:以上說到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佛智慧法門,那麼它究竟達到了哪種不可思議的程度呢?以下佛就用一個極大量的比喻,來讓我們明白佛智慧的深度和廣度。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

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

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這兩頌是這樣假設一種情況,來說明佛智慧的量:假使一切人都證了菩提,用他們的清淨智慧,共同在億萬劫中思惟阿彌陀佛的智慧法門,並且窮盡智慧力極度地講說,一直到涅槃為止,都還不知道佛智慧的量度,因為佛的智慧沒有邊際,如是離盡了客塵障礙,到達了最極清淨的地位。

這是通過五種相來表達佛智法門不可思議:一、「假使一切人」,指人數極多;二、「具足皆得道」,指證德極殊勝;三、「淨慧知本空」,指認識極深;四、「億劫思佛智」,指思惟的時劫極長遠;五、「窮力極講說」,指極度地宣講。雖然這樣,窮盡壽量,也仍然不了知佛智的少分。最後兩句是總結讚歎佛智慧如海。「海」,表無邊際。佛智慧橫遍十方,所以是「無邊」;豎窮三際,因此說「無際」。佛智慧無邊際,因此大悲無邊際,遍入眾生心,無不救度。「如是致清淨」,是讚歎已經證到了離垢妙極法身,窮徹了法性的底源,因此一切人都難以測知,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

下面我們再仔細地講解經文:

 這裡的「一切人」,是指法界一切眾生。這要想到法界中有多少世界,世界裡有多少眾生,小小地球上就有幾十億人,加起來無量無邊。「具足皆得道」,就是他們全部都證了菩提。(常常說的「悟道」「得道」「成道」,這些「道」字都不是指能夠得果的因地的修行,而是指萬法的本體或本源。所謂悟了「道」,就是指見了本性,見了萬法的本源。我們現在說的「宇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其實就是指時空所攝的有為法的現象。而問到這些現象從何而來,就是在探究萬法的本源。發心要證到這個本源,叫「求道」。比如參禪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已生後表示有為法,是本體隨緣變出來的現相,而參到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是指見了萬法的本性或本源,這叫悟了道。就像佛在臘八的清晨見明星而徹悟,就是證得了本體,叫做「得道」。)

像這樣,這一切得道的聖者,以無漏的清淨智慧,親證了萬法本空或本無自性,這叫「淨慧知本空」。(就是說,一切法不是在本性外別有它的自體存在。我們凡夫都處在愚蒙當中,萬法顯現了,就認為在顯現的那裡有它的自體存在,這樣就認為在自己心外有各種各樣內外法的實體可得,這樣的心都是虛妄的分別,不是無漏的清淨慧。得道的聖人見了本性,就曉得一切都是它,並不是在這個本性外有這個法那個法的自體,這樣就知道凡是分別心所知所見的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或自體存在,這就叫「淨慧知本空」。)

「億劫思佛智」,就是這些「淨慧知本空」的聖者們,不是看虛妄的假相,而是能了知甚深的真如,但是他們經過了億萬劫思惟佛的智慧,也測不到少分。就是在無數劫裡(漢譯),窮盡自己的辯才,滔滔不絕地演說這個佛智不思議法門,比如佛的大威德力、西方淨土的十玄境界、法門的奇特因果等等,即使這無數聖者窮盡了他們的壽量,還是不知道佛智慧的量。

這就看出,這個佛智慧不可思議法門遠遠超出了這無數聖者了知的量。這才知道淨土法門有無比深廣的境界,它的後臺就是阿彌陀佛最不可思議的智慧。只要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會對這個法門產生極大的信心,會對往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生起真正的欲求。而且知道了這個背景,就會用最大的誠心來和阿彌陀佛的智慧相應,會徹底地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的智慧,這就到了歸依的根本點上。這是因為自己深知沒有比佛的智慧更深廣、微妙的了,自己已經勝解了佛的智慧證到了極處,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從這裡會發生堅定的信念。

只要自己一心跟阿彌陀佛的智慧相合,佛一定做最恰當、最直接的加持。然後自己完全能定下心來,沒有任何懷疑、顧慮,會全心全意地走這條依靠佛智慧加被的極為奇特不可思議的妙道。(這裡的「妙」就是到了法門極妙的地方,就是指一心和佛的智慧相應。一旦領到了佛恩,就迅速成證,沒有更直接、簡要的了。所以《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有了這樣的對佛智慧的信心和恭敬,就會開始全心地交付,就是時時會發自內心極懇切地念阿彌陀佛。這樣就有至心信樂的內涵,然後信願行就順理成章地生起,就是會主動至心信樂地念佛,來和佛智慧相合,會一心想求得佛智慧的攝受。

而且想到這每一念阿彌陀佛,都是和最不可思議的佛智慧在接觸、在聯合,這有多麼殊勝!想到這每念一聲佛都不可思議,就會有極其踴躍、歡喜的心。這就是由高度的勝解發起了猛利的欲樂,然後就會至誠地念佛,所以信願行就是在這個根本上發起來的。

這個法門的根源一旦打開,這樣的話,像《西方發願文》裡的那些發願就自然會在你心裡出現。比如一心懇切地求阿彌陀佛攝受,求阿彌陀佛證知我、哀愍我、加被我,求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能到阿彌陀佛的寶嚴國土,能得到阿彌陀佛的灌頂,得到佛光明的照觸,佛來摸頂,讓自己頓時就空掉煩惱、破掉無明、開悟本性。然後又是祈願臨終的時候怎麼得佛放光接引,怎麼生到佛國,花一開就見佛聞法,證到無生法忍等等,一切都歸到跟阿彌陀佛智慧的相應上。

這樣就算你心裡在真正地祈願,而不再是有口無心。這以後你的心就完全轉掉了,再也不像以前的心態,叫你來修,還有很多的不甘心,總覺得這是很低、很淺的法,「我怎麼甘心就學這個?我有能力的話,一定要搞個好一點的!」總之就是不肯修,心裡怕吃虧。但真的起了信心,那就成了完全相反的心態,就怕自己錯過了這次機會,所以會不斷地在佛前祈求攝受,生怕做不到阿彌陀佛的弟子,生不到佛國淨土,這樣才真正有了祈禱的內涵。這都來源於你對這個佛智慧不思議法門有了真實的瞭解,之後就認識了它的殊勝,也就非常肯修這個法,念念都非常想得到這不可思議的利益,這樣一切心態都會轉變。

這也不怪大家。很多人以前對於彌陀法門極其深廣的背景,基本上沒有什麼認識,只是一種很膚淺的認識,是自己想出來的一套看法,這種看法跟真實的情況相差十萬八千里。甚至因為自身的業障,會出現很多排斥、藐視、疏遠等的奇怪心理。總的就是心裡有無知、邪解、疑惑三個大障礙,就把你的心給封閉住了,怎麼也生不起信心,怎麼也起不來猛利的欲樂,一點積極性也沒有,根本不往這上靠,就像野獸面前放青草那樣,瞧都不瞧,非得要別人強迫,才勉強念一點。在很多人心裡,這是百分之百的副課,他想:「我不是來聽這個的,你要講嘛我就忍一下。」或者「你上面講什麼跟我無關」,他自己埋頭看別的書。或者想:「那是給其他老太太講的,這是有必要、有密意的,不是跟我講的。」像這樣,你再怎麼推,他都穩如泰山、紋絲不動,真是很有「定解」啊!凡是了義的,全當成不了義。淨土上說什麼,他都認為是在說不了義的。這就是一種曲解,可以看出他沒有真實的信願,這種狀況完全是無知,還自以為得意。

講到這裡,我想起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說到的六種信心——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所以信心的內涵非常深。具足了六信,那就是完全的信心,這就是成就淨土的大根本。這個信心一起來,淨土的門就直接打開了,跟佛智慧直接相應的妙道就進入了。又想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判定信願是慧行,持名是行行,前者像眼睛,後者像腳,說到慧行是前導,行行是正修,就像目足並運。這個判定是很殊勝,直接命中靶心,就是要由揀擇的智慧來開發信願。雖然要完全具足六信,會有一定難度,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這並非不可能,可以十分肯定地說,這些信心都完全能夠開出來,只要在淨土經教上長期努力,就一定會充分地打開。而且可以十分斷定地說,只要有一定的慧根,然後一字一句按規矩學好《無量壽經》,這就是引生淨土信願最直接、最有力的途徑。真正學得相應,就會在信願上得到很大長進。這也是我們凡夫一生修學當中極重要的一個進步,對於成就自己往生,可以說做了最直接的幫助。《無量壽經》號稱淨土第一經,有佛語聖言量的直接加持,你會從這裡得到真實的信心。凡是從頭到尾認真學下來的人,一定會在信願上得到非常大的開發,上等的會極大地打開淨土的大門,由此就變得非常有希望了,感覺離淨土非常近了,馬上就要去佛國了。真正信願起來了,你會感覺這件事已經非常近了,好像比去哪裡都近。但是信願沒起來的話,那就感覺是太遙遠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遠和近都在於自己的心。就是感覺自己的心已經跟佛很親了,已經有了很深的信心,佛在心裡的位置很重,那就非常近了。只要一舉念就可以到淨土,淨土就在眼前,連一步距離也沒有。

 

下面再深入解釋最後兩句:

「佛慧無邊際」,好比我們坐船到了太平洋的中央,往四周看,那是煙波浩渺,一眼望不到邊際,再往下看,大海非常幽深,看不到底在哪裡,這比喻阿彌陀佛的智慧沒有邊際。這個智慧是指法界心,絕待離相,遍一切處。徹證時,沒有什麼時空的割裂,十方三世都在法界心當中,圓融無二。阿彌陀佛的智慧橫遍了十方一切處,這叫做「無邊」;豎窮了三世一切時,這稱為「無際」。所以說:「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這樣以佛智慧無障礙遍照十方三世的緣故,佛的大悲心就沒有邊際;以佛的智慧和大悲沒有邊際的緣故,就又遍入在一切至心念佛者的心裡,以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量攝持和轉化他的心。因此就有從阿彌陀佛的智慧法身顯現色身,色身又恒時放無量光明,普照到無數世界,無所障礙。這一切光明都在攝持念佛眾生,直接把他們從生死中拔濟出來。這是來自佛力的救度,怎麼能看成跟通途法門一樣呢?眾生只要至誠地念佛,就已經被佛力攝持,念到這一生結束,就被直接攝持到淨土。所以是即生就解脫的,根本不是什麼別時意趣,不要搞錯了!像這樣遍入無量時空,自在的極廣大的事業海,整個就是佛的智慧在起用,一切都是從彌陀法身智慧的本體,以大願力順應著無量眾生的善緣,極其任運自在地作佛的事業。這是妙到了極點,不必要動一個念頭,就做到了普度無量眾生。這個佛智慧的本體是最深、最不可測了,力用是最廣大、最靈妙了。「海」,只是用我們這個世界能看到的最廣闊的水域,來作一個相似的比方,其實哪裡能比到佛智慧的境界。海只是有限的幾萬里,而佛的智慧周遍十方三世,無論用什麼心識、神通、高功能儀器都絲毫測不到它,這根本不是心識的行境。海只是有限的幾千米深,佛智慧的起用完全超出了心識的行境,是一種最不可思議的、沒有任何邊際可得的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下至一個音聲、一個毛孔都完全超出了分限的量,無論多少菩薩合在一起,都絲毫測不到它的邊,就像善財童子經過普賢菩薩的一個毛孔那樣。而且大海只起到一些有限的養育水族、負載航行等的作用,彌陀智慧海起到的是給法界無量眾生作現前、究竟的真實利益,是給予無量無邊的開發智慧、得到相好、得到三昧、發起神通、成就普賢願海等的真實利益。所以只是權且用「海」作個比方,因為佛智慧的本體和力用超出了邊際,哪裡有對等的事呢?所以這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如是致清淨」,這是指阿彌陀佛證到了最清淨的離垢涅槃。「致」是到達的意思,指徹證了無上果位。「清淨」可以就離垢和自性兩分來解釋,離垢指最細的所知障都消盡了,就好像沒有一點雲翳的晴空,雲消盡了,青天徹露了,這就證了離垢妙極法身,也就是到了自性清淨的本地。

這樣就要曉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事業相就是從這毫無障礙的妙到極點的法身智慧所流出。這是一個全體,就像獅子搏虎是用全力,搏兔也是用全力,作為起用方的阿彌陀佛,徹底圓滿地起用的時候,法界是怎樣的體性,就是以那個體性起用的。體和用是一如,一一都是最靈、最妙,極其不可思議,都來自無上果地的力用,都應當至心地頂禮、讚歎,就像讚歎十二光佛那樣。

再擴展到一切相用,就能完全確定,淨土法門的神妙全體是本師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神力所致。由於這是離垢最極清淨,離絕了一切戲論妄動,所以神妙到了極點,沒有比這更靈、更妙、更自在、更奏效的力用了。就是說,以這個離垢妙極法身,就出現利他的方便力到了最不可思議的境地,它的神妙成了完全不可測度。

所以在講到五種不可思議時,以佛力最不可思議。而且這個力量沒有任何障礙:沒有無明,就沒有任何錯過;不是別別他體,就沒有任何間隔。所以沒有比這更可信賴的事了,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救度力量。從這個離垢清淨的佛智慧上,就能徹底地信入這個奇特法的各種功效。

在這樣總的明白了「清淨」的涵義後,再展開來體會:極樂世界器、情兩種清淨所攝的無量無邊清淨相,都是由阿彌陀佛的離垢妙極法身所流現。以這個道理,就可以一以貫之地把一切西方淨土的清淨功德都安立為如意寶性,因為這一切相用的本體是彌陀離垢極清淨的妙極法身的緣故。它的力用沒有任何障蔽,所以能普應每一個眾生的心,而現出相應的所知量,就是能順著無量眾生的意願,最自在地賜予所欲。所以,這是名副其實的無上的如意寶性。

這裡有廣、略兩種說法,其實略就是廣,廣就是略。略是統一起來說,就只是一個佛智慧,沒有兩個東西,這就是從差別中悟到無差別。廣就是分開來說,就是指這唯一的佛智慧應著無量眾生的善緣,任運地顯現無量的幻變、無數的清淨莊嚴。因此,《彌陀經》說:「都是阿彌陀佛神力變化所作。」因為這是從離垢佛心起用的緣故,任何一個都是如意寶性,以隨緣變化的緣故,具有無邊的差別莊嚴,這就是從無差別中解得了差別義。

再圓融起來,要會入「廣略不二」,看出這裡是「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差別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差別」,或者「全體起用,全用顯體,全理成事,全事顯理」,一切都本來不二。因此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壽量光明,皆是法身。」每一個莊嚴都是以佛智慧為體,從離垢清淨的法身流出,所以都是如意寶性。林、鳥、池水、蓮花、寶樹、光明、甘露、音樂等,每一個都在作佛的事業,都能一時隨無量眾生的心來賜給他所欲,所以每一個都是如意寶性,原因就是「如是致於最極清淨」的緣故,所以沒有絲毫妄動,也就能在同體當中任運地隨感隨應,這是到了利他最究竟的境地。

這裡也只是權且拿世間的如意寶表示一下,其實不是有物質形體的如意寶,也不是只賜給衣服、飲食等的生活用品,也不是只能暫時賜給一點現世利益,對於心上和來世的利益就無能為力了。世間的如意寶只是一種寶物,它不是周遍一切時處、具有無量恒沙功德的法界體,相差得太遠了,所以完全是兩回事。阿彌陀佛的智慧如意寶,那才是無上的不可思議的如意寶,無論有多少人往生,無論是多少種品類的人,都能全數應著他們的心,賜給他們真實利益。無論是對色、聲、香、味、觸、法等的哪一點,見、聞、接觸、緣念到了,都能毫無空過地賜予利益。無論以什麼善緣來感,都決定有如量地回應。這唯一是「如是致清淨」的緣故,如來藏性徹底顯發的緣故,因此就能起這樣如意滿足的妙用。這是當之無愧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從彌陀智慧流出的淨土二十九種莊嚴都是清淨的。所以《往生論》中說到,一切國土莊嚴的總相就是「清淨」這兩個字,後來把二十九種莊嚴全部攝在一法句當中。就是指一切莊嚴海攝入了一個「法」字,一切一切都是妙法。又說:「一法句者,謂清淨句。」這指出「法」的內涵唯一是「清淨」。繼續說:「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說「清淨」的內涵如何呢?就是指一切相和用的本體是離垢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因此從中流出的一切相用,無不清淨,無不是妙法,無不圓明具德,因此說淨土法海以離垢清淨的佛智慧為體。這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所以其中的任何一法無量無數萬萬千千倍超過了三界的圓滿。

要這樣辨明、確認娑婆和淨土的染淨差別:娑婆生死界只是無明惑業力變出的苦性、染污的法,就像廁所裡的糞全體是臭穢那樣,沒有針尖許的樂可得,所以要徹底地厭離;極樂清淨界唯一是佛智慧大願力變出的樂性、清淨的法,這是大樂如意寶洲,沒有針尖許的生死苦惱,所以一心地希求嚮往。這樣對比認識,就會產生欣厭,就開始有淨土願的內涵。

我們檢討自己,過去發不起欣求往生的心,就是因為對於彌陀願海奇特大事因緣,對於佛智慧不可思議的力量,對於往生西方不可思議的利益,很多都是心裡一片空白,處在非常無知的狀態,還渾然不覺。眼光是那麼狹隘、片面,甚至在心裡把這樣的奇特大法貶得連世間法還不如。被這樣不正的心態障住了,哪裡有至心渴仰的心?根本比不上希求看一場電影的心,更沒有世間求名、求利的心那樣強,這都是無知造成的。不破除這個障礙,就走不上淨土的大道。相反,認識上一起來,信願就自然會生起。就是要真正地認定淨土法的體性和作用。一旦知道它的後臺是無上的佛智慧,信願就會迅速提升。

比如,一個商人知道某項投資能夠獲得一萬倍效益,而且非常容易完成,他絕對選定這項投資。同樣,你知道修彌陀法門有這麼殊勝的功德,是這樣方便簡易,就會一心希求,不會用世間的蠅頭小利來換這個成佛大義。我們講過曇鸞大師的傳記,他在聽到菩提流支開示西方無量壽法門後,就敏銳地感覺到這跟道家長生術有天壤之別,就像一塊瓦礫跟稀世珍寶相比一樣。他非常果決,馬上就放棄了道家修法,一心修阿彌陀佛法門,結果即生就獲得了大成就。

所以,關鍵要有識別真假和優劣的眼光。能對彌陀的智慧和大願產生信心,就算信到了最深、最妙、最具實義的地方。這種信心一旦起來了,就會不惜一切代價來求這個無上的大義,這裡會出現非常強大的信念的力量。這個識得大義的心已經被啟發出來了,不可能停在那裡無動於衷,而是會像佛的教導那樣,即使要穿過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海,即使身體要被燒毀億萬次,也一定要去聽聞阿彌陀佛的法門(就是指這部《無量壽經》)。這樣子就是真正求淨土法的心出來了。

這種非常深的認識一旦開出,成佛之路就十分簡要地變成了一心和佛智慧相應。為了對佛生信心和恭敬心,就把聽聞《無量壽經》看成是生命中極其重大的事。因為自己已經選定了一心和彌陀相應來成佛的道路,而和佛的相應程度就在自己的信心和恭敬,《無量壽經》又是能最直接、有效地開啟對阿彌陀佛的信敬心的大法,所以就成了關鍵中的關鍵。聽聞這個法超過了無數個肉身的意義。由這條途徑,對於彌陀本師生起的每一念信心、恭敬和連帶而起的皈依、歡喜、希求等,都有非常深遂的意義。一旦聽聞信受了這部經,終究會在菩提道上得到不退。法的緣起非常特別,這裡面的字字句句一入到心裡,就特別能加持自己的心,特別能引動內在的信願、歡喜心等。

如果聽到《無量壽經》,對這樣不可思議的大事因緣,心裡竟然無動於衷,那是很不合理的。應當感到無比地慶幸,這是無量劫來難以遇到的機緣,這麼不可思議的法門終於遇到了。無量劫當中解決不了的生死問題,現在憑著一生努力就能解決。因此就放棄光憑自力來解決的道,而選擇一心跟佛力配合,來即生跳出生死。

這個方向真的定下來了,就會安下來,一心一意地跟阿彌陀佛相應。這就是善導大師說的「深心」,指的是對佛很深的信心發出來了。這個信心是淨土道的根源。從這裡會發出源源不斷的動力,會出現恒時不斷的歡喜信樂,每天都會像吃蜜糖一樣投入到彌陀法門中。在這裡面無論做什麼,都有真正的欲樂,都是最喜歡做的。這樣的話,就真的成了人中最幸福的人,會一天比一天歡喜,會越來越充滿希望,自己也知道快了,越來越靠近生淨土了,很快就要離苦得樂了。這樣一直沉浸在歡喜中,到了臨終預知時至,成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一剎那間就脫謝了長劫以來極為沉重的五蘊擔子,從此就永遠安樂了,這是這麼殊勝的事!

我們要像這樣來啟發內在真實的信願,這是最重要的。這個信願的力量一起來,自然會把握住你的心,念念不斷地往這條往生大道上前進。這樣有了內在最強大的動力,那無論修什麼淨土法業,都會自然主動地趣入,這個淨土的大道會由此充分地展開,就是因為內在的主動力已經開出來了。怎麼生起這個主動力?一個根本的因就是對不可思議的佛智慧生了信心。信心一旦開出來了,就勢不可擋,一定會湧出源源不斷的力量。這也就是「但得本,不愁末」,「本」就是信心,「末」就是一切法行功德,得了根本,淨業的法行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所以能不能得根本是最關鍵了,這又要源於聽聞《無量壽經》。

總之,淨土法海的本體就是沒有任何垢染、繫縛的佛智慧,一切淨土莊嚴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都歸入「清淨」兩個字當中。清淨就是因為流現一切事相的理體——阿彌陀佛的智慧已經完全離垢、力用妙到極點的緣故。

像這樣深入認識了彌陀法門是極為奇特、圓滿、廣大、甚深的法門之後,佛在下文就因勢利導,勸導我們發起勇猛尋求這個大法的心,因為從這裡就能快速實現解脫和成佛,得到生命歷程中最大的利益,是比其他任何事都重大無數倍的事,因此為求到這個法,即使犧牲無數生命也值得。我們要聽從佛的教導,不惜一切來尋求彌陀大法,盡自己一切的心來學好《無量壽經》。

 

 

思考題:

1、「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1)解釋「道」、「佛智」、「致」、「清淨」。

2)此頌要說明什麼問題?是以什麼方式在說?這樣說有何必要?

3)學習本頌對於生起、增上信願行有什麼幫助?為什麼?

4)解釋「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5)如何體會「清淨」的內涵?怎樣從這裡對阿彌陀佛和淨土法門生起信心?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