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入大乘願文講記0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3084) |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4/9/24 上午 10:29:11 -- 入大乘願文講記0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課
視訊:入大乘願文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5yXFSlfzsk
願我如理以入勝乘行,心無貪欲無畏得自在, 一切時處唯行利他事,普能入於佛子諸行海。 念這一頌時要發願:願我能完全如同大乘的理趣那樣,入於大乘的行為中後,心中沒有貪欲,得到一切處都無所畏懼的自在。由此唯一行持利他事業,而入於如海的佛子行中。 為什麼要祈願「心無貪欲」呢?因為障礙我們完全趣入菩薩行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一是認為這世上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我,二是認為這世上有特別多的非常好的名利享受,那當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把好東西給我,這樣就會因貪而有怖畏。這個心時時跟著貪欲,隨著境緣遷轉,也就完全沒有了自在。這樣念念貪著自我,做什麼都只是在注重供養自身心,時時裝飾這個自我、顯耀這個自我、張揚這個自我、打造這個自我、護惜這個自我,這就直接成了入佛子無邊行海的最大障礙。所以要祈願,願我能真正按照大乘法理規定那樣,依照自心大乘的緣起律那樣,來入到殊勝的大乘行門中。 所謂的理則、法則,無非是自心上有一個緣起律。這個緣起律是什麼呢?就是智慧和悲心的雙運。智慧不住輪迴邊,所以「心無貪欲無畏得自在」;悲心不住寂滅邊,所以「一切時處唯行利他事」。這樣就成為使大乘道相續不斷的大善巧,因此就「普能入於佛子諸行海」。 這是非常殊勝的發願,它既是我們不間斷大乘種性相續的方便,而且是成辦無住大涅槃的正道,統攝了一切趣入大乘行的方便,可以說是普入大乘門的大總持願偈。因此,在發願生生世世都得到修行大乘的殊勝所依後,緊接著就要進行這個如理入大乘行的發願。 我們在學「心無貪欲無畏得自在」這一句時,重要的是自己先再三地考慮怎麼來遠離入大乘的障礙,然後有個決定的認識,之後就會至心地發願遠離這個自私的貪欲。思惟到量時,就會產生真心發誓斷除自私自利的心,這樣就起了極大的作用,開始否決掉以往的做法。從今往後,不再為了一己之私而貪求,不想動一點心考慮以後怎麼來獲得名利、享受,什麼時候都把這個自我扔掉,把私欲徹底忘掉。這樣完全放下私我來普利眾生,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在為眾生做事,唯一實行利他。這就像《禮記》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我們這樣來做的話,就會得到無畏自在,就有了大乘法的義理之身,這叫菩薩身,大義參天,忠義貫日月,在任何處都無有畏懼,大乘的光輝處處發揚。有這樣的大願力、大心量,人就容易成道。 大小乘的根本差別,就在心量上。小乘是心量較小,只做自了漢。跟大乘相比,這種只求個人解脫的心被呵為「下劣意樂」。修大乘的道,首先就要遠離這個障礙。要有非常大的胸襟、器量,才能行大乘法。這是極廣大的意樂,一發出來,就是為全法界眾生謀求最真實、最圓滿利益的心,是這麼不可思議的大志願。志大,行就大、果就大、方便就大,一切都是從這個大志願出來的。 這樣破除了「一己之私」這個大魔頭之後,就能無畏自在地「一切時處唯行利他事」,就「普能入於佛子諸行海」。這後兩句要由大乘的欲樂來發起,一定要刻在自己心版上。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唯一行持利他的事業,不再為私欲做任何事。就是要這樣想:以後我做什麼都只做利人的事,凡是為個人做什麼打算,一發現了當時就放棄。如果我整天都是個人的小打算,那就根本沒辦法實行大乘。既然我已經發願入大乘的行列,那我的心就應當改變,就要開始心懷法界,心懷大地蒼生,時時不忘利益全法界眾生,一定要有這樣的心。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宋儒張橫渠先生的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大儒的胸襟和志願,非常讓人敬佩。而我們呢,現在要學習的是立大乘的無上志,就是誓願竭盡自己的力量,為法界蒼生謀求究竟成佛的利益,就是誓願實現一切普賢行海。這種襟懷全包法界,對於行大乘道要有無量的踴躍,以這種欲樂來恒時行持利他。一心想的、做的就是為眾生服務,一點為自己的私心都沒有。如果能深化這種願力,久而久之就凝成精誠的利他之心,這樣你就根本不想自己了,結果反而成就了自己。這就是老子所說「後其身而身先」的大道。 「普能入於佛子諸行海」,這樣的話,一切身口意的所作都能入於無邊的菩薩修行海當中。這是我們至心希願之處,是非常好的大乘欲樂。自己一心嚮往的就是能像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那樣,真正入在佛子行海當中。對於一切佛子行海我都要時時效仿,時時都能用自己的心來趣入。但願我的一切行為,下至供一枝香、施一碗飯,都全部無餘地入於佛子行海。 今天我們有了這個志向,就已經成了佛子行海班的預科生,我們所作就是為了完成佛子行海而作準備,我們希慕之處就是追隨諸大佛子,效仿他們的所為。他們往昔世也都這樣行持,我們也同行這條大路,在身口意上開展出無邊佛子行海。如果大家真正動了心要效仿諸大菩薩,就會整天都在菩薩行當中修福修慧,時時都在聞思修正法,學菩薩的智慧,又不斷地利益眾生,學菩薩的福德。不斷地這樣發心、這樣修習、這樣回向,直到做成跟諸大菩薩完全一樣為止。 這篇願文有很大加持,大家一定要依金剛句好好地想、再三地考慮,來決定自己未來的一切方向,這是極重大的事。能這樣思惟產生願力,再好好祈願,那用不了多久,我們就開始真正用自己的心來入大乘了。 以下祈願入於大乘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 何處有苦有為煩惱逼,隨見即由悲愍發起心, 於一切眾苦惑相續流,誓斷無餘祈入此願力。 這是趣入悲無量的發願,也是真實在自心上這樣作願:無論哪裡眾生有苦、有被煩惱逼迫,我一見到就以悲的力量發起無量的善心,就是誓願斷盡一切眾生煩惱和苦的相續,沒有任何剩餘,祈願我能入在這樣的大悲相續流裡。 在修好了無我以後,就沒有其他特別的關係,一視同仁。既然一切都是無我,所謂的自他、親疏、遠近、同異、派別等等,都是自己的心假立出來的,沒有必要特別執著,所以就一概視為一家的親人那樣,這樣就會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五湖四海、九洲萬國,乃至一切眾生都屬於同一法身的本體,就像牽一髮而痛及全身,一定會隨著事生同情心。見到人苦,就苦在自身上,就有所謂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悲愍情懷。就像自身上有苦,自己想的就要讓這苦和苦因徹底斷掉那樣,再發揮推己的大精神,想到跟自己同體的眾生都是如此,也就不分什麼自他,當時就由悲愍而發起大心——對於法界一切眾生的苦和煩惱的所有相續,誓願一絲不剩地全部斷除,讓法界一切眾生徹底出苦海。祈願時時都能見苦興悲,入在這個拔濟一切苦的大悲願力中。 學了這一頌以後,我們就要在自己心上開始改。要通過不斷立願,把自己麻木不仁的心改成悲無量心。以後看到眾生受苦時,或被煩惱逼迫、身心沒有自在時,造作各種惡業時,心裡不是麻木不仁,而是感覺眾生特別可憐,自己當時就由悲愍心發一個誓願:我一定要拔除一切眾生所有苦和苦因的相續,直到沒有絲毫剩餘為止。心當時就要入到這樣的願力中。全知的金剛句加持極大,只要你切實地按照全知的教導來作願,你的心就會直接被引入到大乘的行願中來。 我們還要把法義會歸生活,讓它滲透。比如時時都能看到這個世界眾生正在受的生、老、病、死等身苦,以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種種心上的苦惱,看到浮華、光鮮表面下所掩飾的各種焦慮、鬱悶、糾結、壓抑、空虛和浮躁。當你看到眾生被非常粗猛的煩惱力逼迫時,作何感想呢?我們是大乘行者,要有深切的同情,要感同身受。要想到不只這個眾生此時此處有苦、有被煩惱逼,要想到法界中無邊的眾生,都處在恒時相續不斷的苦和煩惱當中。當時就要有一種難忍的悲愍,猛利地在自己心裡發願:對於法界一切眾生所有苦和煩惱的相續,誓願無餘地斷盡!有這樣至誠發願的話,就會在虛空界盡之間,無時無處不利益眾生。哪裡有苦、哪裡有煩惱,以悲願力就必然化現在那裡,以悲的力量猶如日月不住空,不斷地運行,而不會住在小乘涅槃裡。 這裡要深刻地檢討到,求小乘涅槃還是一種私心,不過比世人求小利益更究竟、更高明。世上的人,眼光短的只求現世的利益;眼光長的,要求來世的利益;眼界高的,希求升天的利益。然而這些都不究竟,在這之上就是要徹底解脫三界的苦苦、壞苦和行苦,得到滅盡苦和苦因的涅槃樂。但是如果只是為了自己得到涅槃樂,而捨棄全法界眾生,那就不對。因為無量無邊的眾生都還處在相續不斷的惑、業、苦的流轉中,無法解脫。如果坐視不顧,那就是最大地違背了大乘的行願。如《普賢行願品》所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無量諸佛菩薩都是這樣發悲愍心、立菩提願,並實際行持而成無上道的,無一例外。而我們作為隨學者,也就應當如是立願、如是起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他們能做的,我也能做到,不能自甘退屈,說什麼「我不行,我不是這塊料;實在太難了,我做不到……」這樣的心根本行持不了大乘法。修大乘法就要器量大、願力大,勇於擔荷救度法界蒼生的重擔,願意盡未來際不惜任何勞苦地利益眾生。 若見有情現前樂具德,願無嫉妒而以歡喜心, 由作利樂種種方便門,無有親疏等護一切眾。 這是作願趣入大乘慈、喜、捨三種無量心的修法。前面是見眾生有苦和苦因,悲愍發大願心斷盡一切眾生苦和煩惱的相續。這裡是反方面的祈願:願我現在見到眾生現前了安樂,有財富、相好、智慧、辯才、威勢等各種具功德、有福德的相出現時,沒有一點嫉妒心,而是由衷地生歡喜心,由作利樂的各種方便門,平等地、沒有任何親疏地護持一切眾生。一定要按照這樣不斷地發願。 如果把法界眾生看成一家人,看成法界同胞,那別人有什麼好,就像好在自己身上一樣,就會由衷地歡喜,而且通過各種作利樂的方便門去護持他。就像《莊嚴經論》所說:菩薩對一切有情,總是沒有親疏分別的用慈悲心來對待,所以恒時不會捨棄有情,會在盡輪迴邊際之間攝持有情,就像慈悲的母親攝持她的胎兒那樣;而且一直孕育他,直到他證得聖者地、成為聖者為止,就像慈母生產自己的孩子那樣;又用種種方便來讓有情增長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根,就像慈母用喂奶、喂食物、洗浴、撫摸等的行為長養自己的孩子那樣;而且護念有情,不讓他落在惡趣等的苦果裡,又遮止他積累惡業等的苦因,就像慈母護好自己的孩子,遠離各種危險之處那樣;而且給有情一句一句地教正法,讓他明白法義,就像慈母教孩子學字、學語言那樣。這樣就是做有情的慈母,就有這個「等護一切眾」的內涵。 學這首偈還是要反在自身上,儘量往大乘的心態上靠攏,才有切實的效果。也就是遵照這裡的指導,一遍一遍地考慮,再一遍又一遍地發願:以後不管我見到有情身上現前什麼樣的福德、安樂,什麼樣的圓滿,願我心裡沒有任何嫉妒,對於任何有情的圓滿都由衷地為他歡喜,而且由各種方便來扶持他、成就他、保護他,要再三地這樣猛利發願。對待任何眾生,我都以各種方便門來做利益安樂,絕對沒有親疏的分別,唯一平等地護持一切眾生。就像阿底峽尊者修「念母」的時候,看見狗都會想「這是我母親!」要像這樣對待眾生。 其實,一切眾生就是我們心中的眾生,本來沒什麼親疏。就像太陽光沒有任何分別地普照萬物,賜予溫暖,就是這樣的心。 所以,一定要破掉私我意識。這是根本障礙,是它使得我們只會想到自己,只會想到一個小家庭,其他的眾生全部置之不管,這就是小心、小行、小願。所以首先要把「小家庭」的觀念破除,擴充為四海一家、天下一家、法界一家,然後就是給這個法界大家庭做事,盡心盡力地給這一家人謀求最大、最好的利益,這樣就轉成了大心、大願、大行,就入了大乘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學好了這兩頌,大家要記住:以後不管做什麼事,哪怕供一盞燈,當下要想到法界一切眾生,我要給我法界這一家人作利益。總之,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學什麼、念什麼、修什麼,前面都是這樣想:為了給法界我的這一家人作利益,我來這樣做。做完了功德,又這樣回向:我得到的善根功德,要平等地分給法界這一家的每個人身上。這樣「三殊勝」裡的前行發心殊勝和結行回向殊勝,你就完全會了。經常這樣發願、串習,心量自然就會擴展到一切處。關鍵就在於你的心量能否打開,能打開,就好修大乘了。何時何處都要持住這樣的心,做什麼都一定是在這樣的心境當中,關鍵還是在心。做任何功德,都要平等布施給法界眾生,不要在這裡面分別,不要說這部分人我想給,那部分我不想給。平常就要深化這個「法界一家」的觀念。 過去我們的想法是,只有我父親、我母親或者子女、兄弟姊妹、叔伯姑姨、朋友等這個小圈子裡,才是跟我最親的人,我的心還是蠻好的,常常都能想到他們,有什麼好處都想到他們。現在檢討下來,好像其他眾生跟我們沒什麼關係,統統視為陌路。如此一來,我們連一丁點大乘的氣味都沒有,更不必說內涵了。 我們不太懂大乘時,很容易把人天善道跟大乘混為一談。人天善道要求有一顆善心,有一種廣大利眾的心,而大乘的內涵則一定是以菩提心作為根本,而且,心心念念都是平等地、周遍地愛護一切眾生。 以上這些都思惟了以後,再發下面的願,就會更大地觸動內心的大乘善根。 私欲私利願我一切離,他利他義願其皆勝己, 佛子行海一切成滿已,作有情利念念恒精進。 一、「私欲私利願我一切離」,這是發願一切私欲私利,都完全遠離。也就是要在再三考慮之後,下一個決定:以後凡是涉及到滿足「我」、利益「我」、尊重「我」、供養「我」、裝飾「我」等等的一切私心、私欲,我都全部捨掉,讓我心裡沒有一點私欲私利的染污。 二、「他利他義願其皆勝己」,這是與愛執「我」恰恰相反的發願。也是在反覆想了以後,就開始在佛菩薩前發願:以後我對於別人的功德、利益,無論是哪方面,都願他比我好。要這樣發起善心,然後住在這個善心當中,不斷地祈願「他利他義願其皆勝己」。日常當中碰到人和事,也發自內心地希望別人好,希望別人先成就,願別人更圓滿。 這兩句願文對起來看,就很清楚,這是菩提心教授中「自輕他重」的修法。把這個「自輕他重」的修法貫徹在每天的發願當中,就是常常這樣心裡發願:願我心裡遠離一切私心私欲,下至一剎那都不貪求自我的利益,心中唯一想的就是眾生的利益。把眾生放在首位,看得重於自己。現在就開始訓練這樣用心、這樣發願,而且平時隨分隨力地按這樣做,這才是自己在用心趣入大乘。 如果我們還是念念把自己看得最重要,把眾生擺在最低,那就根本不是利他心,和菩薩道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要走大乘道,就要知道「菩提屬於眾生」,只有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才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大乘就是普載一切眾生同成佛道的殊勝大道。要入大乘,就要立願做一切苦難眾生的大商主,時時對眾生作饒益,引導眾生成佛。在任何處都是愛有情勝過愛自己,一心都是在給有情辦事,而不是給自己辦事。樣樣都是好的讓給有情,而不是留給自己。有這個先決條件,才能完成菩薩道的修行。 有了以上兩種願,就有第三句的發願: 三、「佛子行海一切成滿已」,這是自己心上發這樣一個願:諸大菩薩的行願,我都立誓一個不缺地在自身上全部圓滿。這是普賢大願王,就是我們念的「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對於成就無上菩提所要行持的一切行為,不是只行持其中的局部,而是無論有多少佛子行,我都要全部完成。無論本性裡有多少種功德妙用,都讓它全分地顯發,成為無量無邊周遍圓滿的普賢行。 這樣諸大菩薩的行為全部圓滿後,就在盡未來際當中「作有情利念念恒精進」。也就是《普賢行願品》所說:「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念念恒精進」,就是在成辦利益眾生的大義上,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平時這樣發願非常重要,如果現在每天都能這麼發,那你就在不斷地培養願力。願力是一個操縱者,等它一旦堅固了,以願力自然就驅使你往菩提道上行,十分微妙。《普賢行願品》[1]裡說:「在一個人臨命終最後的剎那,眼睛、耳朵等的諸根都要敗壞,一切親屬都要捨離,一切威勢都將退失,一切財富沒有一樣相隨,只有這個大願王不捨離,在一切時引導自己向前,一剎那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可見臨命終時攝持、引導我們前行的不是其他,而唯一是大願。這就是「願能導行」的意思。現在我們就要開始注重修好這個發願,每天都要在心裡真誠地發願,等到它串習堅固了,自然就驅使你完全那麼做。無量的菩薩行都是由願力而來,現在立願發願確實是當務之急,是萬行的首要。希望大家加以重視。 前幾個月,我多次想,一定要講全知寫的《入大乘願文》和《持大乘法願文》這兩篇願文。學好了這兩篇,再加上《普賢行願品》,就會完全清楚自己該如何發大願了。《普賢行願品》本身就已經是最究竟的大願,被譽為一切行願之王,那為什麼還要強調全知的這兩篇願文呢?這是因為我們可以得到在傳承上最近的非常直接的加持,能夠迅速地進入,大家只要讀一讀、多講一講、多作思惟,就會很有體會。有了這個基礎,再學《普賢行願品》,就會非常重視。對普賢菩薩摩訶薩親自演說的大願王,會字字句句都珍重執持。這樣就開始有了全面展開大乘修行的最好的前奏。 遇何煩惱熾猛暴惡者,願我毫無嗔恚棄捨心, 於彼可憐眾生尤悲愍,唯行殊勝利樂吾祈願。 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誓願,這是一切大乘菩薩行的所依,是大乘修行「有這個就全有,沒這個就全無」的總根本。這個誓願所承諾的是對法界一切有情作利益,直到度盡他們成佛為止。由這個誓願就出現了菩薩無量萬行。這裡如果有一念生了徹底捨棄其中一個眾生的心,那就破掉了菩薩誓戒。所以不退大乘道的關鍵、護持菩薩戒的關鍵,就是不捨任何有情。而對有情生嗔恚心,又是致使自心捨棄有情的直接因素。 因此,為了入大乘修行而不遭嗔恚違品的破壞,我們要時時特別起願:無論我以後遇到哪個因為煩惱熾猛而作各種暴行的眾生,甚至不是一般的惡劣,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我也不起絲毫嗔恚和捨棄他的心,甚至連一點兒的嫌棄、不喜歡的心也沒有。 就像一位大醫王,當他見到一些精神病患非常嚴重地發狂,遭到他們的毀罵、侮辱、毆打等的時候,醫王只會生悲愍的心。因為他非常瞭解這些病人心識狂亂,是控制不了自己而這樣發瘋的,這些是可憐人,所以不會生嗔心恨他們,更沒有想徹底捨棄他們的心。不但這樣,而且「於彼可憐眾生尤悲憫」,而「唯行殊勝利樂」。就是對於這樣非常可憐的眾生,比對一般的人還要悲愍,還要更多地照顧、更多地作利樂。因為他們的苦更重,更缺乏安樂。 又好像母親最憐愍的肯定是她身體最弱,最不健康,甚至殘疾的孩子,而不是其他健健康康的孩子。無論情況有多麼糟糕,母親也不會捨棄自己的病兒,當他犯病或者發瘋的時候,母親心裡會格外地可憐他、疼惜他。就像慈母對病兒那樣,菩薩面對狂暴的眾生,絕不會以牙還牙,以暴抗暴,而是祈願盡己之力對他唯一只做利益的事,來讓他獲得安樂,因此說「唯行殊勝利樂吾祈願」。
[1]《普賢行願品》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