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六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7891)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3/10/16 上午 01:26:18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二十六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十六課

現在學的是《中觀四百論》的第四品——「破我執品」。前面已經學了「廣明其理」中的前兩科,接下來要學的是第三科。

戊三、斷勝種姓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說 二、教誡斷除由種姓我慢而造罪

勝種姓就是出身高貴的意思,此處是指王族的剎帝利種姓。那麼現代的人如果對自己的出身也心存傲慢的話,就可以用下面的瑜伽方便來進行對治。

己一、正說

設問:國王有王族血統,有統治國家的權力,而這是百姓所沒有的,所以他有資格傲慢吧?

答:

若時大權勢,由自福德招,

是則不可說,此終無權勢。

難詞釋義

此:此人的意思,即是任何一個人。

頌文直解

國王所擁有的巨大權勢,完全是由國王自己往昔累積的福德所感召的,而不是依靠種姓而獲得的。因此,不能說一個人自始至終都不會擁有權勢。由此可見,因為種姓而產生傲慢是不合理的。

釋義

國王等的權勢是往昔善業所累積的福德所感召的,而善業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並不是只有王族才有權力去做。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行善積德,都會有機會在後世獲得國王等的大權勢。

《四百論廣釋》中說,社會上會手藝的人很普遍,只要想學,誰都可以學會,這是沒有階層等等的限制的。同樣地,只要行善積德,誰都有可能獲得王位,這個機會,是任何人都平等具有的。現在國王的權勢,是他過去世善行的結果。同樣,現在的每個人只要能作善行,在後世裡你就可能做上國王,甚至獲得比國王更大的轉輪王、帝釋等的權勢。因此就像古語中說的「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織網」一樣,大家只要在因上用功夫,就自然能夠獲得好的結果,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設問:按照種姓制度,護國的職責只屬於王族所有,並不屬於其他的三個種姓,所以王族還是可以傲慢的吧?

答:

諸生活方便,世間說名種,

故一切有情,無種姓差別。

頌文直解

如果仔細觀察,所謂的種姓,僅是社會分工不同,除此沒有任何其他意義。比如剎帝利的護世,婆羅門的苦行,吠的經商,首陀羅的種田等等,都是生存的方便,並以假立的方式,在世間中冠以各自種姓之名。因此,對於一切有情來說,在自性上,都沒有種姓的差別。

釋義

印度有四種姓,婆羅門專門進行祈禱、修行,剎帝利掌管政權,吠舍從事手工業、商業等生產,首陀羅則是從事做僕人等的工作。

剎帝利種姓因為掌管政權,面子上很風光,所以容易對自己的種姓生起傲慢。但是就像前面說過的那樣,劫初的時候,世上是沒有種姓的,後來為了守護田地的需要,而雇用了人,這就是剎帝利種姓的起源。所以無論種姓高低,都是為了生活的需要而設立的。

現在的中國沒有種姓的差別,但是因為地域、工作等等的差別而引起的歧視有時還會出現。比如有些地方農民會被城裡人看不起,而城裡人會被更大城市裡的人看不起。還有工作輕鬆、收入較高的人,會看不起清掃工等工作繁重、收入較低的職業。其實無論生活在農村,還是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自己謀生的地方,而工作,則都是自己謀生的方法。這些都是因各種因緣而形成的,並且會逐漸改變,並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

《四百論廣釋》中說:瓶子都是一樣的,只是裝了不同的東西後,才被叫做不同名稱的瓶子。同樣地,人本來就沒有高低的區別,只是因其他的因緣,而出生於不同的階層、地域,或者從事不同的工作等等,才似乎具有了高低貴賤的區別。

瓶子這個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大家想一想,同樣的一個瓶子,當裝了醬油後,成了醬油瓶,裝了醋後,就成了醋瓶。那麼當醬油用完後,裝上了醋,它就不叫醬油瓶,而叫醋瓶了。一個人的出生、工作等等,就像醬油、醋一樣,都不是註定的,不能改變了,而是可以改變的,尤其到了下一世,現在的這些人都會有很大的變動。這輩子權高位重的人,因為權力的誘惑,更容易造重大的惡業,下世往往到三惡道去了;而這輩子並不起眼的人,如果奉行五戒十善,下輩子可能就做上國王了。

並且,一個人的出身即使很好,他也不一定能從事體面的工作;即使有體面的工作,他的家庭也不一定和諧;即使家庭和諧,他的身體也不一定健康;即使身體健康,他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因為這一切,都需要取決於一個人的見解的對錯、煩惱的輕重,和業力的善惡、大小等等因素。

設問:那麼在種姓制度建立起來之後,不同種姓的人自然就有區別了吧?

答:

過去時久遠,女性意動搖,

是故剎帝利,非由種姓生。

頌文直解

至於這僅是假立的種姓,也無法維持純正,而不錯亂。總體而言,因為過去世極為久遠,而且世間女人的心也因為貪欲而會有很大的動搖。是故,今天的剎帝利種姓,實際上已經並不存在了,其實只是首陀羅等種姓的人們,在自以為是剎帝利而生起傲慢而已。

釋義

從種姓形成以來,已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在前面「破淨執品」中也曾說:「若時未知他,爾時愛其夫,婦女如惡症,常應防外緣。」在這期間,如果剎帝利的妻子與屬於吠舍的商人、或者屬於首陀羅的僕人偷情,那麼他們生下的子女,表面上還是剎帝利,其實已屬於其他種姓。而這些子女的後代,也都已經變成其他種姓了。所以自認為種姓高貴的剎帝利,其實就他們自己來說,恰恰是那些他們輕慢的吠舍、首陀羅的後代。

那麼在現在,有的人因為自己住在大城市,享受到比較多的便利條件,而覺得有地域優勢,看不起所謂的「鄉下人」。其實認真去觀察一下,祖祖輩輩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非常地少。中國的大城市,都是近幾十年裡,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現在大城市裡人的父輩、祖父輩,就很有可能是從外地遷居進來的,屬於自己瞧不起的「鄉下人」,那更不用去說更早的祖先了。而且,即使歷代都居住在城市,但是那時的城市,家家要用柴火燒飯,要挑水、倒馬桶,生活和農村一樣都很繁重,還沒有農村寬廣的活動空間,所以根本沒有值得傲慢的地方。

還有,有些所謂的「富二代」等人,認為自己出身名門,有著高貴的血統,從而看不起生活清貧的人。他們現在享受的生活,是父輩努力出來的。他們父輩在年輕時,也正好是他們瞧不起的窮人,如果上溯到爺爺輩,那個時代生活都一樣地清貧,那麼這種所謂的高貴血統更是無從談起了。

設問:雖然現在的剎帝利已經不是真正的剎帝利,而是首陀羅等,但是他們通過作護世的業,可以成為真正的王族,這還是可以傲慢吧?

答:

首陀由作業,既成剎帝利,

首陀由作業,何非婆羅門。

頌文直解

如果首陀羅通過作護世間的業,而能成為剎帝利,那麼首陀羅為何不可以通過作誦咒等的業,而能成為婆羅門呢?是故,應當斷除因較高的種姓而產生的傲慢。

釋義

首陀又譯為首陀羅,他們是四種姓中最低的種姓。那麼有人就想,雖然說剎帝利的種姓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但至少他們還在護世,行持著剎帝利的職責,因此就有資格傲慢。聖天菩薩就說,如果最低種姓的首陀羅通過護世,可以成為剎帝利,那麼同樣首陀羅學會誦咒,讀誦《吠陀》等婆羅門的經典,應該也能變成最高種姓的婆羅門了。但在當時奉行種姓制度的社會裡,由最底層的首陀羅成為最高貴的婆羅門,這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聖天菩薩就用這樣的方式,清楚地說明,由首陀羅變成剎帝利,也同樣是不合理的。因此具有剎帝利種姓的人,還是根本沒有生起傲慢的理由。

《四百論廣釋》說:河有兩岸,在其中一個岸上的人會說:「船到對岸去了」,然而另一個岸上的人也會說:「船到對岸去了」。兩個岸互相都可以叫對岸,但在本性上,兩個又都不是對岸。同樣,社會階層也是這樣互相觀待的。名義上每個人都可以說是某個種姓的人,但實際上誰都不屬於任何種姓。

聖天菩薩的偈頌,是從種姓制度的角度,指出首陀羅不能成為真正的剎帝利,因此不能生起傲慢;而月稱菩薩的這個公案,則是從種姓觀待的角度,指出以種姓而傲慢是非理的。

這以上通過「斷勝種姓者之我慢」的「正說」,教誡了國王自恃為高貴種姓而生起我慢是完全不應理的,接下來聖天菩薩就進一步教誡斷除惡業。

己二、教誡斷除由種姓我慢而造罪

如王分權利,不能分罪惡,

智者誰為他,自摧毀後世。

頌文直解

世間國王受到這樣的教誡後,應當恒時安住不放逸。國王可以用權利來分配財富,但是卻不能用權利來分配他的罪惡。對於取捨非常善巧的智者,有誰會為了他人今生的稍許利益,而摧毀自己的後世呢?是故,應當努力用各種方便斷除罪惡。

釋義

世間國王因為有我慢,所以對待民眾沒有慈悲心,盛氣凌人之下,造下了各種惡業。這些惡業的後果,都要世間國王自己去承擔。世間國王在分配財富等方面,有他的特權,但是他的權力,在業力面前,就失效了。每個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的,這是由因果的無欺法則所決定的。對於所造下的業,國王只能完全由自己去承受後果,根本不能用他的世間權力去分配到別人的頭上。

《四百論廣釋》中說:有人殺了一頭牛,宴請眾人。雖然其他的人吃到了牛肉,但是這個殺生的惡業,還是歸於這個殺牛設宴的人。同樣,國王為了國家的需要,造下了很多惡業,民眾從中得到了稍許的利益,但是這個惡業,需要國王自身來償還。

月稱菩薩還講了這樣一個公案。獵人的兒子害怕造下惡業,因此不去殺生。他的家裡人來勸他,說這個殺生的惡業家裡人會平均分攤的。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說:「我現在頭痛得很,大家幫我平攤了吧。」他們回答說:「頭痛怎麼平攤得了呢?」於是他反問說:「那麼大家又怎麼來平攤三惡趣裡的痛苦呢?」

這以上學完了本品的「略明自性」與「廣明其理」,下面來學最後一部分「障治攝義」。

丁三、障治攝義

這裡障就是我慢,治是對我慢的對治。

自在所起慢,當觀他有勢,

若等若增勝,善士心不起。

頌文直解

因權勢自在生起了我慢,就應當去觀察權勢與自己相同,以及超過自己的人,以此來進行對治。這樣,善士的心中,就不會再存在以權勢自在而生起的我慢。

釋義

這裡的障,就是因自在擁有權勢、財富等,而生起的我慢。這裡的對治,就是去和那些權勢、財富與自己相等或超勝的人相比較,以此來消除我慢。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個婆羅門的妻子,自恃長得漂亮,以此抱怨婆羅門沒有給她買珠寶和得體的衣服。婆羅門於是帶了妻子去到王宮,見到那些比她漂亮得多的侍女,以及更加漂亮的皇后,這時婆羅門妻子的我慢心就消失了。同樣,當國王看到其他更有權勢的國王,那麼他不可一世的我慢心也就會消失了。

對於「當觀他有勢」,除了上面說的去觀察功德相等或更高的人,來消除自己的優越感之外,還可以從自己所輕慢的那個人身上,尋找超越自己的優點。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優點。對於傲慢的人來說,他很少能看到其他人身上的優點,但是知慚有愧、謙遜低調的人,卻能夠在任何人身上都發現很多很多的優點。

比如說,城市裡的清潔工人,做的是又髒又累的工作,吃的往往都是自己帶的鹹菜加饅頭。當一位白領走過清潔工人身邊,看到他們吃得如此簡單的時候,心裡可能會產生優越感,覺得與這位清潔工人相比,自己在能力、職位、收入、眼界等等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對這位清潔工人產生了傲慢心。那麼如何來對治這種傲慢心呢?一方面這位白領可以想想同事或朋友中比自己能力還強、職位還高、收入還多、眼界還開闊的人,和他們詳細比較一下,就知道比自己優秀的人還有很多,自己的慢心馬上就能夠消除了。

另外,如果對這位清潔工人進行一番觀察,就會改變自己對他的態度。首先他沒有抱怨工資低、工作任務重,這說明他很勤勉、能吃苦。如果去瞭解一下這些清潔工人的背景,他們基本都是從農村裡出來的打工者,因為知識、能力、年齡等的局限,所以在城裡只能住最差的房,吃最差的食物,做最累的活。但是他們用這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要贍養家裡年邁的父母,以及供孩子讀書。因此他們對父母的孝敬,對子女的慈愛,對家庭的責任感,是非常讓人敬佩的。這是他們的優點,當發現他們這些優點後,就會覺得他們很悅意可愛,即使自己其他方面比這些清潔工人要強,也不會對他們生起傲慢了。

又比如,一位居士非常精進,每天早上五點就起來做功課,當他看到周圍其他居士起床都比較晚的時候,心裡就生起了傲慢。那麼這種傲慢,一方面可以和寺院裡的出家僧人相比,漢地的出家僧人,一般在凌晨三四點鐘,就起床上殿了,因此自己五點起來,也不算早。另一方面,可以發現周圍居士們身上的優點。比如儘管他們早上可能起來得晚,但是在信心、慈悲心、人品、為人處世、聞慧、思慧、修慧等等方面,各人有各人的專長,仔細觀察的話,都有值得自己學習、模仿的地方。

還有,如果一位出家人持戒精嚴,而且博學多聞,具有良好的辯才等等,這些都是功德,在弘法利生的時候都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即使是通達了三藏十二部的人,也沒有生起傲慢的一點點理由。如果因為學佛的功德而生起了我慢,造下了惡業,那麼這個人實在太沒有福報了,這就像有人發了一筆財後,用這筆財富去買毒品來吸一樣。

這一品是以國王為例來進行引導的,但是這個我慢,不僅僅國王才會產生。我慢是根本煩惱,所以只要是凡夫,都會有我慢。凡夫心中一直執著一個虛妄的我,這本來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以此而產生的我慢,則是更大的一個錯誤。有我慢的人,對三寶的信心也不會真正生起,更不會想到要去對治我執,所以是屬於連佛也度化不了的人。

在運用「當觀他有勢」的時候,除了觀察世間上有勢的人外,作為佛弟子,還應該觀察勢力遠遠大於自己的出世間聖者,即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上師等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這些聖者的功德,是清淨的、宏大的,凡夫在自己眼裡即使已經很了不起的功德,如果拿去和他們相比,也是又不清淨,又很渺小的,是根本拿不出手的。

在此之外,大家還可以結合前三品的修行教言進行對治。比如,從無常的角度,知道自己受死主的控制,明白「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的處境,那麼在如此巨大的恐懼面前,就不會為自己那些根本無法與死主對抗的微小功德去傲慢了。或者,從苦的角度,明白「人苦從身生,安樂由他起,身是眾苦器,汝何重此身」,知道在有漏業報身沒有脫離之前,感受到的都將是苦,而沒有真正的樂,自己的那些功德,在自己沒有出離輪迴前,也無非是苦因和苦果而已。或者,從不淨的角度,明白「雖經久受用,境無窮盡際,如惡醫治病,汝身勞無果」,知道這些功德,並不應成為世間凡夫耽著的對象。在這樣的正見攝持下,即便自己功德再大,也不會生起我慢了。

因此,想要饒益眾生的人,應該斷除我慢,保持低調,對一切眾生,都要像對上師和君主一樣恭敬,而不應該輕視。按這樣實行,將成為一切都圓滿的法器,從而進入讓眾生歡喜、滿足、得度的正道當中。所以這第四品對於初學者的修行,也是非常殊勝的教授。

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AHd5gEqJ4&list=TLMi_Di1ETjCaaLBfXk-aAskdJw_i9DV46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

蝚血���冽�苷辣���望��1璇� 嚗𣬚洵嚗�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