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轉貼】佛教徒需要信心、大悲、智慧 ----索達吉堪布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2473)

--  作者:good
--  發表時間:2012/7/12 上午 06:05:57
--  【轉貼】佛教徒需要信心、大悲、智慧 ----索達吉堪布
點亮智慧人生——20120603索達吉堪布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4.佛教徒需要信心、大悲、智慧

佛教徒應當具備哪些要素?顯宗有顯宗的條件,密宗有密宗的資格。作為一個佛教徒,至少應當具備三樣。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悲心,第三是智慧。佛教徒與其他人不同,對佛陀、甘露妙法和具相上師如果沒有信心,那麼,無論你擁有怎樣的頭銜和聲望,都無濟於事。許多知識份子對佛教抱有好感,但就是沒有信心。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信心之別。

為什麼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皈依時,著重強調了三種信心?沒有信心,就不會皈依;不同的信心,有不同層次的皈依。信心是入門之基,沒有信心,就沒有資格入門。佛經中說:沒有信心之人,如同種子被烈火焚燒殆盡,善法的妙藥功德,一絲一毫都不會在他心中產生。

第二,大乘佛法的基礎,就是對一切眾生的悲心。沒有悲心就會鐵石心腸,視生命如草芥。你會一邊念經,一邊打蚊子、殺螞蟻。如果沒有悲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致證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產生,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子。

第三,佛教徒要有智慧。這幾年來,我到過很多地方,相比從前,佛教徒的佛法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每到一地,心裏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和慨歎:假如這些人瞭解佛法的內涵和意義,該多麼好!他們是那麼虔誠、那麼有信心,卻對佛法一無所知,多麼地可憐!

雖然各地佛教徒有了較大的進步,但迄今為止,不要說佛法深奧廣大的意義,有些人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讓人十分悲憫。昨天,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說:“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還要迷信!”有些人平時也不重視學習,比不學佛的人還要迷信無知。

一些參加金剛薩埵法會的人,不僅受過皈依戒,還得過密乘大圓滿灌頂,卻對密法法本和出家人的法衣滿不在乎,在上面任意跨越。法本就像佛像一樣,不能踩、不能跨。如果這麼做,受過皈依戒的人,就會失壞皈依戒的戒體。

我在傳講《入菩薩行論》和《前行》時,都再三提醒過,只要是學會學員,都知道如何恭敬三寶所依。《大圓滿前行》中說:“出家人的三衣,哪怕是一塊碎片也不能跨越,一定要恭敬頂戴。”學院的出家人在經堂走路時,都特別小心翼翼,儘量讓別人歸攏法衣和法本,不會在上面跨越。

從這一小小的舉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有的人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但由於沒有次第系統地學習顯密經續,連基本的佛法常識都不懂。他們的行為,與經論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佛教徒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佛教團體,如同群盲一樣,對自己、對眾生,不可能成辦任何利益。

近幾年來,各個地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前進的步伐不能停頓、終止,還需要不斷地深入。提高佛教徒的綜合素質,不僅是我的責任,也是你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否則,在任何一個場合,或者在其他宗教徒面前,一些佛教徒的言行,讓我們深感羞愧,無地自容。學會裏一位大學老師說,本來,他認為弘揚佛法是堪布和上師的事,現在,他終於明白,弘揚佛法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們應該回憶,每天念誦的發心儀軌是怎麼說的?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責任。

有些人經常說,我是這個寺院的法脈傳承,那個上師的根本弟子……除此之外,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漠不關心,這對整個佛教的發展是相當有害的。我們是否聽到過基督徒說,我是這個牧師的、那個神父和教堂的?他們都一致讚歎基督的慈悲,思考的是如何發揚基督的濟世精神,怎樣播種寬恕、喜樂、讓大愛充滿世界。由於他們卓越的努力和團結的力量,致使他們的教法傳遍人間。

佛教徒卻作繭自縛,將自己禁錮於一個狹隘的概念中,開口就是我的上師是如何了不起。有人這麼讚歎我時,我也深感不悅。你如果對某位上師深具信心,不需要把信心變成嘴上的泡沫,發出空穀回聲。

大家要感恩釋迦牟尼佛,要讚歎佛教的殊勝和偉大。只有這樣,佛教徒才會親如一家。否則,這位上師有一群弟子,那個上師有一群弟子,上師與上師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矛盾重重、互相隔閡乃至對立,這樣,佛陀的法教永遠也不會有廣弘的機會。佛教徒要有廣大的智慧,要精誠團結。是顯宗或是密宗,是藏傳抑或漢傳南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麥彭仁波切也說過:“佛教的各宗各派就像是一對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畢竟,你的父母是同一個,彼此應該相親相愛,而不是兄弟相煎,以一種偏狹的意識互相競爭、拉攏弟子。

學會也要求不干涉任何上師,不拉攏其他教派的弟子。未皈依之人多如繁星,如果能讓他們皈依三寶,是對他們最大的利益;已經皈依三寶之人,拉來拉去,都是在一個大家庭中,沒有些許意義。對具相上師而言,是從來不會缺人的。真正的上師不需要弟子拉人來填補空缺,不需要弟子關心上師弟眾的數量。我對佛教徒提出的第三個要求,就是佛教徒一定要有智慧。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