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益西彭措堪布編述普賢行願品講記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0550)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2/14 上午 07:02:18 -- 益西彭措堪布編述普賢行願品講記 普賢行願品…………1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唐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行願品講記
普賢行願品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今天是吉祥日子,我們開講《華嚴經》的精華——《普賢行願品》,對此經持誦、開演、聽聞,都有無量功德。經上講:“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所以這是值得歡喜的事,能令上師三寶歡喜,諸佛菩薩歡喜,護法龍天歡喜。 解釋名義 分二:一、釋經名 二、釋品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七種佛經命名中具足人、法、喻三者的經名。“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經題包含七義,大是體,方是相,廣是用,佛是果,華是因,嚴是總相,經是能詮。這個經題是人法雙題,法喻齊舉,體用無礙,因果周圓,所以極為殊勝,無盡法門不出於七字。 (一)所證——大方廣 “大”是當體得名,常遍為義。(意思是在心的本體上得名,以常住、周遍為義。) (二)能證——佛華嚴 大方廣是所證,能證是佛華嚴。佛以覺照為義。華從比喻得名,以感果、嚴身為意義,就是:由萬行圓滿成就,感得佛果;由眾德具備,莊嚴佛的十身。“嚴”是總相,能嚴是“華”,所嚴是“佛”。“嚴”以功用立名,以資莊為義,就是以廣大的體用莊嚴法身和色身。 (三)經 “大方廣佛華嚴”是別名,“經”是通名,有十種義: 二、釋品名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從所入、能入、入三方面作解釋。“所入”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能入”為普賢行願;“入”指智慧與法界契合,如空印於空,沒有能、所。 (一)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圍繞“不可思議”從三個方面解釋普賢行願所入的境界:一、為什麼叫做不可思議;二、不可思議的體是解脫境界;三、以何緣故不可思議。 先釋行願,再釋普賢。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罽賓國是北印度羯濕彌羅國的異名。三藏般若就是精通經律論三藏名叫般若的法師。這位西域法師從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六月至十四年二月,在大唐京師的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華嚴經文。 一、序分 即:連結前文第八十卷末尾的偈頌,總結讚歎如來的功德廣大無盡。 (一)結前廣偈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爾時,普賢大菩薩稱揚讚歎了如來的殊勝功德後。 (二)結說不盡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普賢菩薩告訴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來功德,不僅菩薩宣說不盡,即使十方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 相續不斷地演說,仍然宣說不盡。 二、正宗分 以上序分中極度讚歎了如來廣大功德。那麼,怎樣才能成就如來廣大功德呢?以下的正宗分就正式宣說能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普賢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此功德門”,指如來浩瀚如海的功德。想成就圓滿的佛果功德,就必須修持圓滿的因行——禮敬諸佛等的十種廣大行願。(“行”是造修,“願”是希欲。)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善財童子代表與會大眾提問:“大聖!請問從禮敬到回向的十種廣大行願,具體應如何行持?” 第一願王——禮敬諸佛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禮指禮儀,體現在身口上,如合掌、曲躬、五輪投地、接足等等;敬屬於意業,禮的精神是恭敬,《禮記》說:“勿不敬”。行為舉止恭敬,禮就在其中。 (二)願王之相 這裡文字省略,後面稱讚如來等願文中說得詳細,完整的表達是“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每個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2、能禮之因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能禮因有二:一、普賢行願力:這是法力,不依行願不能周遍故。即以普賢願力見一切境皆是諸佛而為所緣,名為法力;二、甚深信解力:這是自力,印持諸佛,遍于時處,如對目前。即以甚深信解的智慧決定印可,攝持如上佛境,令現在前,名為自力。 3、禮敬之相 對於三世一切諸佛,悉以清淨的身語意常修禮敬。(禮敬要點有二:一、以清淨身語意,二、常修不間斷。) ②別顯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 以普賢行願力與甚深信解力,在每尊佛的前面都頓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身體,每一身體都周遍敬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如來。 (三)總結無盡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到虛空界窮盡了,我的禮敬才窮盡,以虛空界不可窮盡的緣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像這樣,直到眾生界窮盡了、眾生的業窮盡了、眾生的煩惱窮盡了,我的禮佛才有窮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窮盡的緣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疲”是疲倦,“厭”是厭足。)可見此處普賢禮敬願是無盡願,以下諸願都是如此。 第二願王——稱讚如來 【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 “稱”是稱述,“贊”是讚揚,稱述功德,讚揚其美,叫做稱讚。“如來”,《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法身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此就法身解釋如來。)《涅槃經》雲:“如過去佛所說不變,從六波羅蜜來,至大涅槃,故名如來。”(如常軌,諸佛從六度圓滿而來,此就報身解釋如來。)《成實論》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諸佛從真如法身中示現而來,此就化身解釋如來。) (二)願王之相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所稱讚的境,以三重無盡來顯示,就是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的所有極微塵(第一重無盡),每個極微塵中都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的佛陀(第二重無盡),每一尊佛都有無量菩薩海會圍繞(第三重無盡)。 2、能贊之因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我應當以甚深勝解心現前知見一切諸佛菩薩海會。 3、稱讚之相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稱讚之相有四方面: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三願王——廣修供養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供”是供奉,“養”是孝養。諸佛菩薩、賢善之人都行持供養,為什麼呢?供養可獲福德;供養是根本,本立則道生。不對有恩有德的境供奉、孝養,在緣起上,則不順乎本性,且不得根源上的加持,這樣沒有根基,就不會有成就,即使暫時有成就,也不會持久。 (二)願王之相 了知了供養境、能供之因、供養具,才能準確地把握普賢供養的方式,也才能讓觀修準確到位。不然要點不明確,修也是無的放矢,無法契合。因此,認識願王之相是至關重要的。 1、所供之境 我們的心性含裹十方三世,因此我們發願要稱合本性,極法界量地發起。不必自狹心量,局限在狹小的範圍裡。比如擁有萬頃良田,不應任它荒蕪,十方三世佛菩薩盡在一念心性中,是可供養生福的廣大福田,為什麼不周遍地行供養呢?所以應放大心量,廣修供養,遍供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 2、能供之因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本來都安住有一切世界極微塵的諸佛。我們沒有現前知見,是因為自心有障礙,與法界真相不隔而隔,等到障礙消除,必然現前法界本面。 3、供養具之相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十方三世諸佛,我都以上妙供養具供養。有哪些供養具呢?花雲、鬘雲 、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 、燒香、末香 ,每一種堆積如須彌山。點燃種種明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王,一一燈油如四大海水。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以如是種種供養具常供十方三世佛。 4、特顯法供殊勝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普賢菩薩強調“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並列舉七種法供。“法供”顧名思義是以法為供品。 校量功德: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前面財供養的無量功德與法供養一念功德相比,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之一、迦羅分之一、算分之一、數分之一、喻分之一、優波尼沙陀分一分。 法供養殊勝的原因: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為什麼法供養更超勝呢?因為如來尊重法的緣故,由如說修行出生諸佛的緣故。如果菩薩行法供養,則能成就供養如來,這種修行是真供養的緣故。 (三)總結無盡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廣大最勝的供養,直到虛空界窮盡了、眾生界窮盡了、眾生業窮盡了、眾生煩惱窮盡了,我此供養才有窮盡,以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窮盡故,我此供養永無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 “懺”是懺摩,意為悔過。清涼國師解釋:“懺”是陳露先罪(把已造的罪業陳述髮露);“悔”是改往修來。 1、所懺罪業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菩薩自心思維:我於過去無始以來一切劫中,由貪嗔癡發動身體、語言、意念,已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若此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界也無法容納。 2、能懺之心(即逆生死心)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由心造成生死業海,懺悔反染為淨,仍是以一念心懺,只不過是反向用心,以前以順生死心造集惡業,現在以逆生死心除滅業障。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自覺,念念反省,念念改過。以普賢懺悔願王攝持,令身心遠離障礙,趣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第五願王——隨喜功德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隨喜,意為隨念善根功德而歡喜。作用:破嫉妒障,生平等善心。 (二)願王之相 1、隨喜如來功德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佈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是盡時空量;“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是盡諸佛量;從初發心至分佈舍利,是盡諸佛善根量。以上即對一切諸佛從因至果的修行、善根一一都作隨喜。 2、隨喜眾生功德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注意,處所是十方一切世界;眾生是這些世界中六趣四生一切種類的眾生,六趣指地獄、餓鬼、旁生、天、人、阿修羅,四生指胎、卵、濕、化,總之是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所隨喜的功德是這一切眾生中的每一個眾生的所有功德,下至一微塵許的功德。 3、隨喜二乘功德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和辟支佛,無論有學或無學,他們修道證果的所有功德,我都誠心作隨喜。 4、隨喜菩薩功德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菩薩,他們修持的施捨頭目腦髓、安忍有情邪行等的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菩提修持波羅蜜多的廣大功德,我一切都作隨喜。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的心性是常存不壞的。既然它常存不壞,為什麼不發起永無窮盡的隨喜願呢?如果人生只是一世,發這樣的願可謂虛願,沒有實義。但心性是無限的,理應稱合無盡的心性發無盡的隨喜願。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2/14 上午 07:03:57 -- 就像一室千燈、光光互遍,每盞燈的燈光都遍滿全屋,因此每盞燈的燈光都入到一切燈的燈光裡,而每盞燈的燈光裡也含攝有一切燈的燈光。燈光比喻一切有情的心性。佛的心遍滿法界,眾生的心遍滿法界,你、我、他的心都遍滿法界。因此,心和心是融攝交徹的,我的心可以入你的心,可以入一切眾生的心。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轉法輪的意義,從所轉、能轉、轉三方面作解釋。 (二)願王之相 1、所請之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所請之境分為所周遍的處所和所請之人。 2、如何勸請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種種方便”指身勸請——恭敬禮拜、長跪合掌等,口勸請——口說偈頌、稱揚讚歎等,意勸請——為利眾生至誠恭敬。“殷勤”指情意深厚。通過殷勤勸請,諸佛菩薩觀察眾生根機,隨根演說種種大小乘法門,即是轉妙法輪。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一切法中最殊勝、最稀有的法就是聖法。只有聖法才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眾生心是在光明中,還是陷於黑暗中,取決於是否轉法輪。法輪轉了,眾生的心才有光明,否則就陷在長夜無明中,顛倒夢想。所以,轉法輪與眾生的命運攸息相關。 【善男子,請佛住世者:】 如何請佛住世?佛無生滅,並非以祈請才住世。然而,隨眾生心有生滅的顯現,眾生心染汙,佛就舍壽而去;眾生心清淨,佛就現前。而且,心越清淨,所現的佛也越殊勝,凡夫、二乘人心清淨時,現化身影像;福德增上,現八相成道的殊勝化身;登地見法界,現報身佛說法;徹證法界,與十方佛同共一法身,恒時不分離。 (二)願王之相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在何處請佛呢?盡法界、虛空界處處遍請;請哪些佛住世呢?請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住世(不是只請一尊佛而不請其他佛,我們成佛時與十方諸佛同共一心,離都離不開,所以因地發願時普請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一尊佛也不遺漏);在何時請諸佛住世呢?在諸佛即將示現涅槃時。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就自性佛而言,佛性並非請才安住,不請就不安住。那怎麼叫請佛住世呢?心中覺悟,常生智慧,佛就安住;心不覺悟,即使佛在,也像遠在天邊。如同窮人衣裡本有明珠,沒發覺時,就不得絲毫受用。現在請佛住世,就應請出覺悟的自佛,念念不迷失。 第八願王——常隨佛學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常”是盡未來際,“隨”是隨順相應,“佛”指一切佛,“學”是仿效修習。 (二)願王之相 1、隨學本師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佈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按常規,說娑婆世界時應配釋迦佛,說毗盧遮那如來時應配華藏世界。這裡為了表示“真應不二”(法身和應化身不二),所以說“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即法身佛,是遍一切處的意思。 隨學佛果地事業: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乃至”中包括佛從最初發心到成佛之間所作的無量修行。“樹下成大菩提”到“示現入於涅槃”是說佛示現八相成道的利他事業。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像隨學世尊毗盧遮那那樣,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極微塵中的一切如來,所有從因至果的善行,我都普皆隨學,念念之中,我皆隨學。 (三)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大乘學無止境的精神。如果學佛的願力有限,怎麼能做到學無止境呢?我們反觀自己的發願,會發現和普賢願王的量差距很遠。我們連續學上幾年,就會懈怠提不起,這是學佛的願力不夠。願文上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這是永無厭足的心。我們學佛,首先要發起這個常隨佛學的大願,以大願攝持,才能不斷進步,最終到達無上菩提的果地。“常隨佛學”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學習,故月月、年年相續不斷地去隨學,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九願王——恒順眾生。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 對於恒順眾生,要理解三方面:什麼是眾生?什麼是隨順?為什麼對佛說隨學,對眾生說隨順? (二)願王之相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隨順眾生,應持怎樣的態度和行為呢?對於眾生做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要像孝敬父母、奉事師長、阿羅漢乃至如來那樣。一般人認為眾生是低劣的,父母、師長、阿羅漢乃至如來是尊貴的,因此,對待眾生和對待這些有恩有德的境根本不一樣。然而修普賢行願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卻是承事供養眾生,如同奉事佛陀。 問答闡述: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問:只應隨順諸佛,為何要隨順眾生呢?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問:眾生與佛相差懸殊,為何隨順眾生諸佛即歡喜呢? 比喻顯明: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曠野”喻生死。生死無依,漫長無際,比作空曠無人、漫無邊際的曠野。“砂磧”比喻生死中不生善根。“大樹王”喻菩提樹王,即一切眾生的本覺智慧之體,大樹王在沙漠中孤零零的,沒有綠葉、紅花,喻菩提樹王隨染汙緣,成為染汙法,不能顯發佛菩提的作用,雖然智慧本體從未喪失,但受煩惱障蔽,不開智慧花果。“樹根”喻眾生自性住種姓或本覺智慧,根埋在燥熱沙石中不得滋潤,比喻佛性處於貪嗔癡熱惱中,不能顯發。“水”喻大悲。樹根得水滋潤,枝葉花果繁茂,說明水是助緣,砂磧不是。眾生的佛性之根,怎樣資發才能成熟智慧花果呢?就是以大悲水澆灌。這可以兩方面理解,從自身說,以大悲利他能顯發智慧覺性。以愛執自我只會障蔽佛性,現在要開顯佛性而成佛,應修大悲心去除我愛執,由此會顯發智慧花果。從他者而言,以大悲心把其他眾生安置在三寶良田中,普降法雨,滋潤眾生的善根界,由此令其善根蘇醒、增上、成熟,開出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問:為什麼利益眾生而能成就佛果菩提智慧?豈不像給他飲食,自己空口而飽嗎? 三、總結成立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這一句有兩種解釋: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你對以上的甚深義,應如是領解。對於無量眾生,內心平等,無有偏執,以大平等心,就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隨順眾生故,就能成就供養如來。 (三)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窮盡了,眾生界窮盡了,眾生業窮盡了,眾生煩惱窮盡了,我此隨順才窮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無有窮盡的緣故,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普皆”指回向的善根和回向處都是周遍的。即把從禮敬到恒順間的一切善根,回向于眾生、菩提和實際,或者說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事指事相,“理”指本體。) (二)願王之相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從禮拜至隨順間的所有功德,全部回向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眾生。 這是回向發願令諸眾生離苦得樂。眾生盡虛空、遍法界,是橫遍十方;“常得”,是豎窮三際;願眾生得安樂、無病苦,是同體慈悲。大家都應當這樣發願。 發願代眾生苦: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要以心作意發願:一切眾生因積集諸惡業將感得的一切極重苦果,我都代受,令彼眾生都獲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三)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這樣修回向,即使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沒有了,眾生業沒有了,眾生煩惱沒有了,我此回向也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願王利益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以上就是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如果菩薩對這十種大願隨順趨入,就能成熟法界一切眾生,就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就能圓滿成就普賢菩薩的如海行願。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所以,善男子,你對普賢願王的意義,應當如是知道。 (二)於本品經作十法行利益 這是用強烈的對比襯托出聽聞《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 下麵略說對本品經作十法行的殊勝功德。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先總說十法行,次釋十法行的利益。 1、增上果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以讀誦普賢行願的力量,行於世間,無有障礙。障礙不在外境在自己心上,心裡有煩惱,跑到天邊也有礙;心沒有煩惱,入地獄也無礙,所以障礙在心不在境。 2、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所謂等流,就是修普賢因得普賢果。因和果是精確對應的,造惡得苦果,行善得樂果,因不圓滿,果就不圓滿;因圓滿,果一定圓滿。此善男子誦持普賢行願,正是修集圓滿之因,所以是“善得人身”,在他身上將會圓滿普賢的所有功德。 3、異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如果來世還轉生人天道,不論受生在哪裡,都會生在高貴種族中。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造成惡趣的因是貪執世間八法,以普賢行願的熏發,心量擴展到廣大周遍,由此不再貪著世間名利、財色的小法,也就不會為此生煩惱造惡業,所以悉能破壞一切惡趣。 5、離系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以普賢行願力,一切煩惱自然解脫,像烈日之下,一切寒濕都會消融,以普賢行願的大光明能驅散內心的一切煩惱暗。 以下講解持誦《普賢行願品》往生淨土的殊勝果報。首先顯明行願功能: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是講:世間身、財、眷屬、有漏果報萬般帶不去,唯有願王不相舍離,引導往生淨土。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2/14 上午 07:04:43 -- 世間有哪種法能比得上普賢願王的作用力呢?比如擁有最好的一輛車,需要你開,才會送你走,你不開,它也不會動,而且它只能送你走世間的路,對走出世間路毫無作用。又比如,有漏善業雖然會自己轉動,但只會牽引我們入生死。唯有乘大願輪才能走向解脫,走向大菩提。如果我們乘普賢願輪,願輪之大,遍覆法界;願輪之賢,具足萬善;願輪之遠,盡未來際;願輪之深,稱合法界。我們求生極樂世界,乘上願王之輪是最迅速、最穩當的,能駕馭願王之輪,可謂世上最稀有、最尊貴的人了。所以,我們要真切的相信無上願輪的作用。 對於普賢願王的殊勝性,我們再通過比較來說明。比如,劫末火可以把堅固的須彌山化為灰燼,卻絲毫損壞不了大願王;無數世界都在虛空中安住,虛空可謂廣大,但不及願王廣大;又一切世間的內外種子都不堅實,願王種子最為堅實;又一切象馬、車乘、宮殿、園林都會舍你而去,但願王永不舍離……像這樣,智者在了知大小、優劣後,應當切實攝取堅實,以願王作為引導。從現在起發普賢願,願力不空,生生世世會引導我們,直達佛果。 實際上,能真心隨文發普賢願,未來一切菩薩行的綱領都已經確立好了,未來生生世世修行的道路和方向都已經確定了,從勝解行地直至成佛的宏偉藍圖都已經描好了。所以我們應珍重受持普賢願王,因為未來的一切修行都是源于她而建立的。 我們可以比較,很多人來到世上,對自己的未來會有種種設想,但想到的只是希望造一些有漏業來得到一點世間圓滿,對未來的設想是如此短淺狹小,而我們隨普賢願王構劃未來無盡的光明前景,以普賢行願力會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普賢願海中含有佛子一切時處應作的行為,比如隨順眾生、轉正法輪、隨學諸佛等等,一切行門無不具足。所以能真正受持願王,生生世世行普賢行,不會走邪道、走小徑,最後必然獲得與普賢菩薩無二的果位。 以上講解了普賢願王的功能,特別從往生淨土來說,普賢願王攝盡了積資淨障的扼要,而且體合虛空,與彌陀大願完全相應,所以是往生淨土的圓滿正因。 當年,諦閑大師最初聽《法華經》聽到《法師品》時,心裡歡喜仰慕,本準備發願終身奉持《法華經》,但又顧慮經文長,做不到每天諷誦,心裡猶豫不定。後來,有位同學贈送他一本《普賢行願品》,他打開讀到“又複是人,臨命終時”這一段時,心裡歡喜,就決定以《普賢行願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指南。所以,諦閑大師也是見到普賢願王的殊勝功能而歡喜信受的。 下麵講解往生後的殊勝果報,分三段:一、化生得記;二、利生大用;三、究竟成佛。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到了極樂世界就面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等。(“等”字包括其他新賢舊聖和常常隨侍彌陀的諸大菩薩,《阿彌陀經》說:“其國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可見生到極樂就以無量補處菩薩為伴侶。)這些大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共同圍繞在阿彌陀佛身邊。往生者見自己生在寶蓮花中,得到阿彌陀佛授記:善男子,汝于某時在某世間成佛,眷屬多少,名號如何…… 二、利生大用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得到佛授記後,就能以普賢行願力極大地發揮利生的作用,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隨順眾生意樂而作利益。 三、究竟成佛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這是講成佛前後的六個內容:身坐道場;降魔成佛;傳法利生;令眾發心;隨根成熟;廣益無盡。這些可以歸在離系果中,就是由受持普賢行願離一切系縛而成佛。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上面只是就持誦一項法行大略宣說了五種果和往生淨土的功德。實際上,緣本品經作十法行的功德無量無邊,無可言盡。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這是普賢菩薩殷切勸導華嚴會上善財童子、菩薩海眾及後世聽受普賢願王的人,也包括我們在內。 再贊普賢行願的勝德: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是諸人等”是指對本經聽聞、讀誦、受持、演說等的人。此等人在一念中,所有的行願都能成就,所獲的福聚無量無邊。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從利他角度而言,修學普賢行願以大願力能在煩惱大苦海中救度眾生,令他們出離輪回,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爾時,普賢菩薩想再度宣說普賢行願的意義,他普觀十方世界之後,演說了以下的偈頌。 (一)禮敬支 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出世的一切諸佛,我以清淨的身語意遍現在諸佛前恭敬頂禮。 2、身敬禮 3、意敬禮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在一個極微塵中有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一一佛都安住在菩薩眾會的圍繞中。無盡法界的每個極微塵都是如此。深深信解在每個極微塵中都充滿了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 4、語敬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對以上一切諸佛,都各以微妙舌根發出無有窮盡的音聲海,每一音聲流出無量微妙的言辭海,盡未來一切劫,稱揚讚歎如來的甚深功德海。 (二)供養支 “最勝”要加在每一種供品前。如人天世界中色、形、香等都最勝妙的花,叫最勝花等。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以最勝妙的衣服、最勝妙的香、末香、燒香,種種燈、燭的光明,一一像須彌山那樣高廣,殷勤地供養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這一頌講了兩種能供之因:一、廣大勝解心;二、普賢行願力。“勝解”,淺的解釋,就是經由聞思對淨見量的境界有堅固不退的定解。儘管還沒有現證不可思議的境界,但內心深深地信解“一切三世佛”,具體是信解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極微塵中,一一都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的諸佛,一一佛處在菩薩海會的圍繞中。 所懺的罪業,並非僅是一段時期所造的部分罪業,而是從無始至今所造的一切罪業。造業的等起是貪嗔癡三毒。造業的工具是身體、語言和心意。造業的體性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三種。除罪的方法是具足四力,即怖畏苦果生起追悔心(破惡力),防護當來(恢復力),深信十方諸佛具有能拔除惡業的大威神力(依止力),通達罪業三輪無自性或念誦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等(對治力)。 (四)隨喜支 “十方”要貫到下麵五類有情上。“五類有情”指六道眾生、聲聞、緣覺、如來和菩薩。“所有功德”,指一切六道眾生所修的佈施、持戒、修定功德;一切聲聞緣覺從預流向到阿羅漢向的有學道及無學阿羅漢果的功德;一切如來從初發心到修十波羅蜜多、證入十地乃至成佛的功德;一切菩薩從初發心到十地之間的功德。普賢隨喜沒有時空、種類、大小等方面的局限,沒有取捨的偏執,是橫遍豎窮、平等廣大的隨喜。 (五)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十方刹土中的世間燈佛陀,在最初成就菩提時,我都殷勤勸請為利眾生轉甚深廣大的無上法輪。 (六)請佛住世支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在十方諸佛將欲示現涅槃時,我都化現無量身合掌勸請諸佛,為了生起一切有情的現前安樂和未來利益,唯願諸佛久住佛刹極微塵數劫,勿舍眾生入於涅槃。 (七)回向支 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等的一切善根,都願與眾生一同以猛利欲樂回向成為大菩提之因。 大乘發願和普賢願王 (八)願差別 1、修煉意樂清淨 (1)修煉常隨佛學意樂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我誓欲隨學一切如來從因至果的善行,恒時修習圓滿一切功德的普賢行。我誓願對過去諸佛以無上的供品廣修供養,又對為利眾生現今安住十方的如來,如是供養;又對未來出世的天人師如是供養。願我圓滿一切常隨佛學的意樂。我願普隨三世諸佛修學,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2)修煉莊嚴國土意樂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所有十方刹土都像極樂世界一樣廣大、清淨、莊嚴,其中每一個世界都成為廣大的菩提道場,菩薩眾會圍繞如來,都在菩提樹王之下。 (3)修煉利樂有情意樂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不論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其遠離身心憂患,得到永不退失的安樂,獲得修持甚深正法的利益,無餘滅盡一切煩惱。 2、不忘菩提心之道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這一頌有三項發願:一、常憶宿命;二、常得出家;三、修持淨戒。 隨順眾生語言說法之願: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不論對天、龍、夜叉、鳩槃荼、人與非人等的哪一類眾生,我都以他們各自的語言為他們宣說妙法,顯示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正道。這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三因緣。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這是發願生生世世堅持菩提心,勤修清淨波羅蜜。其中,勤修六度是指堅持行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這是發願:願我能斷除障礙菩提心的一切罪垢,願我成就一切妙行。 3、自在無礙行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業、煩惱、魔境是有漏法中的因果。“得解脫”有兩方面的涵義:一、從不善業、煩惱、魔的境界中解脫,也就是不以這些染汙而在世間遊行等,恒時行持。這與什麼相像呢?“猶如蓮花不著水”,如同蓮花出水而不著水,不染著煩惱、業、魔等的世間法。二、沒有福業、不動業的貪執,也就是不希求異熟果,一向謀求眾生的利益,這就是菩薩之行。這又與什麼相像呢?“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虛空中無阻礙地運行)。在世間,日月就像如意寶一樣唯獨趣入利他行,沒有絲毫自利心。日月無私地照明整個天下,比喻利他行;從不耽於靜止,比喻無礙行。弟子書雲:“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太陽乘著七馬拉的寶車,永不停息地在虛空中運行,唯獨把光明帶給世間。大地則不挑選地擔負一切世間。大士無私的本性正是如此,一味對有情作利樂。) 4、利益有情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在浩瀚的虛空世界中,不只某一方的眾生,而是十方一切種類的眾生,我都拔除其一切輪回苦,將其安置在暫時人天安樂中,不僅如此,我還用善巧方便將其引向無上菩提,成就究竟利益。像這樣,經過佛刹極微塵數劫,在十方世界中永無止境地利益眾生。 5、披精進甲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願我恒時隨順眾生根性啟發他,使他順利地趣入大乘,盡于未來一切劫數,恒無厭倦地修習普賢廣大行,由此圓滿福慧資糧,證得無上菩提。 6、會遇同分菩薩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所有與我同修菩提行的菩薩,乃至成就菩提之間,一切生常常與我相遇,相遇之後,身口意業共同修學一切普賢行願。 7、令善知識歡喜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依於悲湣以無染心為我開示大乘道的諸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法,在我未證得菩提期間,願我與這些說法的善知識恒時共住;共住後,何時也不違逆他的心,不說一句不悅意的話,專一地成辦依止的意樂和加行,令他常生歡喜心。 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願我恒時無障礙地親見十方世界中成為眾生唯一怙主的佛陀,都在佛子海眾的圍繞中。願我一一刹那都對諸佛菩薩獻上殊勝供養,如虛空般廣大,遍滿法界廣興供養。這樣盡未來際,也無絲毫疲厭之心。 9、攝持正法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三世諸佛所宣說的十二分教所有法蘊的文句義理,我都以不忘陀羅尼門真實攝持,並對眾生無誤解說一切能成就菩提的修行。而且,願我能令普賢道——菩薩的菩提心究竟清淨。盡于未來一切劫,恒常無疲厭地勤修。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2/14 上午 07:05:38 -- 大家知道,阿難尊者就有這種能力,所謂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那時候聞法沒有答錄機,阿難尊者全憑陀羅尼的能力把佛傳的教法憶持在心,佛涅槃後,以阿難尊者為主結集了佛的三藏教法,成為後世眾生安樂的源泉。我們發願要成就像這樣的攝持正法的能力。 像省庵大師發四十八願,很多願如“願得聞持陀羅尼門,自然記憶一切經典,為人演說,而無疲倦。”“諸佛為我說法之時,悉得聽受,乃至一文一句,無有遺忘。”“願我得大智慧,悉皆通達一切佛法。”等等,都屬於攝持正法願。裴休《勸發菩提心文》中也有一段說:“從今身至佛身,誓欲修一切佛法,窮一切教門,四無量心,六波羅蜜,法義深淺,因果有無,性相二宗,頓漸二教,悉皆通達,開導眾生。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現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誓欲修習一切佛法,窮盡一切教門,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施戒忍等六波羅蜜,不論哪種深淺法義,不論說因、說果、談有、談無,性宗、相宗、頓教、漸教,一切都通達無礙,開示引導眾生。雖然現在能力達不到,但恒時運轉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守持這一願心嗎?能守持,則永不退失無上菩提。) 總之,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 像這樣,憶念一切功德由法出生,法是諸佛之母、是安樂之源後,應發大願盡未來際攝持正法、光顯正法、修持正法。以此願力推動,日日夜夜對於正法聞思修行,聞受正法、憶持正法、讀誦正法、思維正法、修習正法、演說正法,以此為起點,堅持不懈,最終達到“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的佛果境界。 10、得無盡藏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以救度眾生的緣故,我受生於三有中時,願我所修的福德、智慧無有窮盡,虛空無垢手印等三摩地、了達真實性的智慧、教化有情的方便、大乘大悲的解脫等,每一種功德都無窮盡,由此獲得共與不共功德皆無盡的大寶藏。 11、趣入(以下一組是修習聖者地的大願)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在極小的一個極微塵中包容了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中的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佛刹,每個佛刹都有以思維無法衡量那麼多的諸佛,每一尊佛都處在菩薩眾會中,恒常演說菩提行的妙法,祈願我現見此境界(“現見”即是證入。初地開始部分證入此境界)。 (2)趣入十方一切刹中,亦如是見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上一頌是發願現見一塵中有塵數刹的境界,即一個極微塵中有佛刹極微塵數的世界,一一世界都充滿了不計其數的諸佛,一一佛都處在菩薩眾會中。 (3)趣入佛語 (4)趣入轉法輪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趣入三世一切諸佛轉妙法輪的語言海。 (5)趣入一念入諸劫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趣入念劫圓融的境界。念是一刹那,代表最短的時間,劫代表極長的時間,能在一念中深入未來一切劫,叫做“盡一切劫為一念”,也就是在這一念中顯現未來的一切劫。進一步,能在一念中遍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劫的每個時間點,叫做“一念入於三世一切劫”。 (6)趣入觀見如來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念這一頌時,要發起現見如來和趣入如來境界的願。 (7)佛刹修行而趣入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刹, 前兩句和第三句是遞進關係,前兩句是講趣入一個極微中有三世佛刹的境界,第三句展開來講十方塵刹的無數極微,一一如此,發願無餘證入此境界。“莊嚴”是指佛刹無量器情的莊嚴,如器世界的量莊嚴、形莊嚴、色莊嚴、光莊嚴、音莊嚴,有情界的主尊莊嚴、眷屬莊嚴、受用莊嚴、相好莊嚴等等。就像《往生論》所說的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再使它最大化,不但一佛刹土的莊嚴,而且三世佛刹中的一切莊嚴,都在一個極微中全體顯現。 (8)趣入往詣如來面前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起親近未來一切諸佛的大願。何時親近呢?在未來諸佛成道、轉法輪、示現涅槃時都前往親近。這裡說了佛示現三種事業時,但不僅僅是這三時,而是以三時為代表,在諸佛示現十二相(漢傳佛教說八相)稀有事業時都去親近。這樣發願才算圓滿,無有欠缺。我們發願是為了徹底顯發自性普賢,理應把自己的誠心拓展到無所不行、無所不入的最大量為止。 12、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 神通是指能隨心所欲地施展。力體現在眾生的心會被不由自主地吸引而獲得滿足。以神通力能完全攝服眾生的心,使他們一心一意地信受追隨。“速疾周遍”是指一刹那就遍至十方世界,不必借助其它工具,以心的能力就能到達。 普門遍入大乘力 比小乘大或者是諸菩薩所乘,所以叫大乘。大乘實際指能得佛果的道——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或者,修習波羅蜜多叫做大乘。大乘的力是指一切違品都無法摧壞,或者,當它發出來時沒有障礙能阻撓它。 智行普修功德力 “智行力”指智的力和行的力。智的力體現在決斷,能對萬法的緣起和真如抉擇斷定。行的力體現在嫺熟,身口意運轉起來,能任運地趣入利益有情。有了智行力就能普修功德,也就是,一切時處能都成就真實的利益,而且修功德時能做到初善、中善、後善,所以叫做“智行普修功德力”。(智行力是普修功德的條件,普修功德是智行力的作用。) 威神普覆大慈力 大慈心就是普覆一切眾生界、欲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安樂的慈心。像雨雲覆蓋天下,大慈心遍覆十方眾生界,叫做普覆。威神力指能無礙地遍入、能極妙地發揮作用,讓所作真正實現。就像在熱地獄中化現慈三摩地雲,降澍雨流,將眾生安置在安樂中,能於十方無量世界普遍以慈心三昧施予安樂,叫做“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 福德的作用是能清淨和能莊嚴。“能清淨”指以福德力能令外在環境、內在身心清淨無染。“莊嚴”相當於“美好”的意思,以福德力能不斷出生妙善的現象。(所以,能淨化的緣故,是福德。數數成就莊嚴的緣故,是福德。) 無著無依智慧力 以智慧證悟遠離一切戲論的真如的緣故,無所著、無所依。或者,智慧是指對一切所知了達的心。無著就是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住著,以不著任何法就能無障無礙地見一切所知。 定慧方便威神力 包括三種力——定力、慧力、方便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 “菩提”指無上正等正覺。什麼是菩提力?就是自相續能速成諸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力量。依止上面的種種事業,就有堪能證得菩提的力量。“普能積集菩提”,就是指能切實地修集一切能證大菩提的因。 13、修習對治 清淨一切善業力 怎樣才能讓業清淨呢?這需要由逐層的淨治把雜染業力從相續中除遣出去,也就是,從粗至細,依次淨除不善業的業力、有漏善業的業力和有漏不動業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貪欲等逼惱身心的緣故,叫做煩惱。或者說,一個法在剛剛生起時就使內心不寂靜,這樣的法就是煩惱。 降伏一切諸魔力 “魔”指天魔等的四魔。他們有干擾的力量,能對修菩提行等作障礙。能令魔無法施展力量,或者能以神通力滅除魔力,叫做“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力”指違品不能為害,能任運地趣入。“諸”是一切的意思。“圓滿”是指上面速疾周遍等的十力和三種對治全部都具足。普賢諸行,每一種都到達違品無法障礙的地步,叫做“圓滿普賢諸行力”。 14、菩薩諸業 “菩薩諸業”指聖者菩薩所行持的種種事業。具體指每個刹那都能嚴淨諸刹海,解脫眾生海,分別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淨諸行海,圓滿諸願海,親近諸佛海,供養諸佛海,修行經劫海。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海表示無量無邊。藏文每一句都有“能”字,漢譯為了照顧譯文的優美和氣勢,有幾句省略了,但我們持誦發願時,要有“能”的內涵在裡面。 普能嚴淨諸刹海 無量無邊的刹土叫做刹海。以修證的力量普遍淨除無量刹土中的器情垢染,令其清淨,功德莊嚴,叫做嚴淨刹土。念一句時,應當發願:每個刹那都能令如海的刹土像極樂世界一樣清淨莊嚴。 觀察輪回的現狀就知道,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身陷在三有牢獄中,被銬上煩惱枷鎖,日日夜夜受眾苦逼惱,無量劫不得解脫。我們要發願:一切系縛在惑、業、苦中的眾生,我能在說法時以身神變和意神變讓他們歡喜、滿足,之後,以語教誡神變宣說妙法,讓他們當下心得解脫。 善能分別諸法海 諸法海包括講述方面的教法海和修證方面的證法海。教法按經、律、論分,有無量的文句法蘊,證法按戒、定、慧分,有無量的證德,所以都叫做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從哪個角度講智慧是如海呢?打個比方,我們稱讚某人智慧如海,是指他對各領域的現象、原理等都瞭若指掌。由此就知道,是從“智慧的境無量”上來說智慧如海的。所以,智慧海是指對諸法的性相、因果等的無量所知一一通達的智慧。 所謂行海,“行”指菩提行——能成就佛菩提的妙行,海指無量支分。菩提行就是福慧資糧——能成就佛功德法的智慧資糧和能施予一切眾生利樂的福德資糧。成就佛果需要圓滿無邊的福慧資糧,福和慧都要修到最圓滿為止,要修滿一切菩提行海,無欠無缺。 這是發願一一刹那都能以戒、定的力量圓滿無量菩薩願海。也就是,每個刹那都能令無量的菩薩願圓滿地實現。比如,利益眾生方面的許多願——願眾生見聞憶觸即能滅除罪障、增長福德、獲得辯才、開啟智慧、增益菩提心、止息煩惱、堅固正念等等,所有這些發願都能在一個刹那圓滿地實現。總之是發願讓自己一切發願的能力都畢竟圓滿。 親近供養諸佛海 這是發願一一刹那都能化現無數身顯現在十方諸佛刹土,親近如海諸佛,以周遍虛空界的普賢供養雲獻上供養。 這是發願:以上這七種事業在無量劫數中行持也無絲毫厭倦,以精進波羅蜜多的力量勇猛勤修,永無疲厭地嚴淨諸刹海、利益眾生海等等。 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這是發願: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為了成就最殊勝菩提所發過的一切行願種類,我都一個不缺地全部圓滿修習,願我以修持圓具一切善的普賢行現證無上菩提。 (2)隨學菩薩的回向 這裡“菩薩”是指釋迦佛的左右脅士——普賢和文殊。毗盧遮那佛(法身佛)、普賢、文殊,叫做華嚴三聖。其中有甚深的密意,普賢主一切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理”即法界本體),與文殊主一切諸佛的智德、證德相對,表示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因此,以普賢、文殊作為佛的脅士,文殊騎著獅子侍奉在佛的左邊,普賢乘著白象侍奉在佛的右邊(現在反說智是右、理是左,是表示理智相互融通)。理智相即,行證相應,三昧與般若不二,即是毗盧遮那法身佛。《華嚴經》所闡明的意義都歸於這一佛二菩薩的法門中,所以叫做“華嚴三聖”。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凡是諸菩薩的普賢行,菩薩所有的傳記、所有的三摩地,總之一切菩薩有多少種的功德,就有那麼多到達究竟,以這個原因,尊稱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按密教說,普賢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智《五秘薩訣》說:“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以上“願等普賢”的發願再具體化,就是願我的身口意恒時都清淨,願一切的行為和刹土恒時都清淨,唯一像大聖普賢菩薩那樣,願一切的一切都與他同等。為了成就此普賢行,我把所有的善根往這方面回向。 ② 願等二聖 念這一頌時,應當祈願:為了清淨一切普賢行和成滿文殊師利的諸大願,我誓欲圓滿他們所有的事業,在盡未來的一切劫中恒時無有厭倦,也沒有別的庸俗之念。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念這一頌時,應當祈願:我所作的修行成為無量;我所獲的功德也無量;我安住無量的修行和功德後,對於諸佛菩薩的種種神變等全部無礙了達。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這裡隨學的是文殊的大智和普賢的大行。“勇猛”是形容智慧的力量,文殊以智慧劍從根斬斷我執無明的命根,叫做勇猛。“普賢慧行亦複然”,就是說,不僅隨學文殊的勇猛智,也隨學普賢的巧慧行。“行”前加一“慧”字有甚深意義。“慧”是巧慧。《維摩詰經》說: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菩薩的系縛。可見普賢行是巧慧行,裡面有靈明的智慧。不然,執著那麼深重,連基本行為都做不好,怎麼能施展無邊妙行、廣大地起用呢?真正說來,以根本智證悟法界後才能流現廣大的菩提行。所以智慧和方便不能脫離。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念這一頌時,應當回向: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一致稱歎的如是最殊勝諸大願,我此刻把自己修持的善根,為證得普賢殊勝行,而猛利回向。 16、淨土願 讀過《華嚴》的人都知道,在《華嚴》最後一會《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以十信後心接受文殊的教導,參訪一切善知識。最初在德雲比丘那裡聽聞念佛法門就證得初住,成為法身大士。從此遍參諸善知識,都有所證。最後到普賢菩薩處,蒙大士開示和威神加持之力,所證等同普賢、等同諸佛,這時是等覺菩薩的地位。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到我臨命終時能以普賢行願力斷除一切障礙,親自面見阿彌陀佛,見佛之後,一刹那頃即往生極樂世界。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願我往生極樂之後,現前成就這一切普賢大願,也就是以上講的無量的普賢願都圓滿成就。由此能在世間流轉沒有窮盡之間,對一切有情成辦暫時、究竟的利益。也就是由自己來成熟他們的相續,讓他們都發菩提心。這樣,窮盡未來劫海,普能利益一切眾生。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這是發得佛授記和利益眾生的願。“彼佛眾會咸清淨”,指阿彌陀佛以清淨海眾圍繞。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0/2/14 上午 07:05:57 -- 怙主法王住世的最後一年在極樂法會期間對在家信眾作了最後的教導,法王說:“何時何地都非常難得的暇滿人身寶,你們已經得到了。對這個好好想一想,不僅獲得了暇滿人身寶,還遇上了尊貴的善知識。不僅遇到了上師善知識,而且這些上師口中宣講正法,即真實地在講解該如何做善法、如何斷除不善業。是這樣的話,你們這些在家男女,他們講的不一定全部都記住,你們要看其中的一兩句能不能明白,明白了儘量按那麼去行持。不管哪位上師,詳細廣講很多的法,你們不一定需要全部都瞭解。因此應當要想:利益我自相續的法是哪種法好呢? 這一次你們這些從四面八方來的具信男女和很多出家僧人來到喇榮,那麼全部的目的主要是哪一個呢?從這裡講的話,自己、自己的親友以及凡是結上善惡緣的眾生,今生具有長壽、健康、福樂圓滿,來世也生到極樂世界的方法,是哪個好呢?你們是想這次參加極樂大法會的共修,有這麼好的方法,而全部來到此地的。到了之後,每個人要在自己心上寫一個誓願,寫什麼樣的誓願呢?自己一生修行的這個是需要認識的。一個一般的僧人說這個好、說那個好——只說這一點對你們的心相續利益還不夠,那麼說起對自己的相續決定有利益的是哪個法呢?我們主要對阿彌陀佛以信心作祈禱,這個是關鍵。因此你們昨天在大悲世尊的佛像前發願念一百萬阿彌陀佛聖號,單單這一次就已經達到了兩百多億的聖號。不但這一次,很多大德和喇嘛、覺姆以及國外勸人念阿彌陀佛,不到一千億的話,至少也做到兩、三百億以上了。是這樣的話,你們這次念誦一百萬遍阿彌陀佛聖號,如實做了的話,上面說的善根,你們每個人都會按那樣得到。你們回家時,自己心裡也需要記住:這次,如果我認認真真念了一百萬遍佛號,對於我的今生和死後決定有這麼多共修的功德。今年參加法會,初步計算所共修的阿彌陀佛聖號就有七百億。你們可以想,真正對你們是有這個善根的。 你們要知道,自己在某地閉關不見人,坐在那裡念誦的,認為有很大善根。與大眾共修,沒有認為有那麼大的善根。其實,你一個人念的,放逸而不回向,或者顛倒回向,或者對別人宣揚,以嗔恨心等等,這個善根是容易窮盡的。而這次法會中有上萬出家僧眾,如果你的善根與他們匯合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這樣的話,不可能有你本人的善根單獨窮盡的情況。是這樣的話,你一個人所念的根本無法相比,這是不可思議的善根。但這也不要單單想自己一個人,應該對周遍虛空的一切眾生作回向。由回向祈願這一切眾生也全部都在臨終無間就生在怙主阿彌陀佛的足下。應該這麼想。這樣做的話,虛空周遍之處的眾生是無有數量的,那不是說二百億、三百億的數字了。所以世尊說:眾生界無量,希求利他也無量。是這樣說了的。 因此,這次善根與其它不一樣,是有個殊勝的利益。平常也應該對怙主阿彌陀佛作祈禱,多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像這樣的西方極樂世界,容易往生,往生之後功德又很大,這是何處也沒有的。《極樂願文》中這麼講了:誓願往生數百億佛刹的功德莊嚴合而為一、勝過諸佛刹土的無上殊勝的極樂世界。 總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只有快樂,沒有什麼痛苦的。尤其是怙主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大概轉生做過國王和王子等,他們兩位是這樣恒時不分離而接觸的。凡是釋迦牟尼佛足下的弟子決定更容易往生。是這樣的話,你們發往生極樂世界的願,一定要好好去做!你們平時不要忘記這個,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有些大德說我會住世九十五歲。這應該是不了義的說法。住不了很長時間是絕對的。常言說,多病是死亡的前兆。所以,說我住世很長,我也知道;說我住不了多久,我也知道。無論如何,對我個人而言,就只有一隻老山羊住在世間的時間。 從一個角度說,多半這是最後的聚會,但願不要如此,我們還能在將來相會……祈願這一生也再再相會。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我會離開人間的,在我離開人間後,我會不會回來呢?在我死後,有可能還沒滿七七四十九天,或者在母胎中還沒住滿九個月零十天,你們就認定所謂的轉世活佛。但如果我的發願和自己有個自在的話,我離開人間的無間絕對不會最初來娑婆世界,我想我離開這裡能不能無間就往生極樂世界呢?因為在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聽到佛語,佛以蓮花般柔軟的右手放在我頭頂上後,得到菩提的授記。從此之後,智慧、神通等獲得自在,(這時)要作利益有情的事不會像現在這麼弱小,而是有獲得廣大功德的時候,就像《普賢行願品》那麼講的:“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在那時回入輪回的時候,方便、智慧、精進、禪定、神變等等獲得自在,這時總的南贍部洲和雪域西藏尤其是康巴地區我自己住的這個色達,我以大悲心何時也不會捨棄的。如果我轉生在三惡趣,那就沒有自由了,除此之外,我往生到任何淨土,我心裡何時也不會忘記而捨棄自己的道場和寺院分院的所有弟子的(《紀念心的甘露》)。 (九)願邊際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這一頌要配在前面所有普賢願的後面。偈頌以虛空等的五個比喻描述了無量願的邊際。五個比喻是虛空無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眾生業和煩惱無盡。 校量即比較衡量。聞經指聽聞《普賢行願品》的講解。眾行指緣《普賢行願品》作書寫乃至修習的十法行。 1、校量聞經利益 聽聞《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本來無法言表,那怎麼顯示它呢?這裡經中以慣用的手法首先假設一種極廣大的財供養作為校量物件,然後通過和它比較來襯托聽聞本經的功德。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眾寶供如來, 這裡的財供養,從供養的物品、對境、時間三方面作觀察,供養物極其豐富,包括充滿十方刹海的莊嚴眾寶和最殊勝的人天安樂,也就是,十方無邊刹土中有多少極微塵,就有那麼多的世界,在這些世界中都充滿了金、銀等七寶,加上種種人天最勝妙的安樂,作為供養的物品。這些供養物品供養誰呢?供養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世界中的諸佛,和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世界中以人、天為主的眾生。這樣供養多長時間呢?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劫數,相續不斷。這是極廣大的財供養,供養物、供養境、供養時間都大到極點。 下面就以這種大供養來襯托聽聞本經的功德。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如果這部超勝一切下乘的大願王一經耳根,能暫時生起一次清淨信心,對於最殊勝菩提的因果之相,內心渴望仰求,那麼由心與願王相應就能獲得遠遠超過前者的功德。 2、顯示眾行利益 ① 增上果 這裡,“惡知識”是指不信三寶和具有邪見等的不善友伴以及退出大乘趣入小乘的友伴。 ② 等流果 等是同等,流是流類。就像下游水和上游水是同類那樣,果是因的同等流類,叫做等流果。具體有:一、身口意的造作方式前後相似,果位元的造作是因位造作的同類,叫造作等流;二、果的領受方式和因的造業方式相似,叫做領受等流。 下面看修持普賢行願會得到怎樣的等流果呢?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是指對於普賢行願具有勝解的人。“壽命”是指由宿業力所感的異熟果。妙善的人生,遍滿善行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叫做“勝壽命”。 ③ 離系果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這一頌是說:往昔以無明為根本因所造的極惡五無間罪,依靠持誦普賢願王的力量,一念就能無餘消滅。 “異”是異時、異處、異性,“熟”是成熟。業的果報異時成熟、異處成熟、異性成熟,所以叫做異熟果。比如,今生緣普賢行願修持,來世成熟善果,是異時成熟;此處修持普賢行願,彼處成熟果報,是異處成熟;修持普賢行願時是善的體性,成熟果報時不屬善,不屬惡,是無記的體性,是異性成熟。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修持普賢行願有很多方面的異熟果,這裡列舉了種姓、相貌、智慧三方面。“族姓種類”指所出生的家族種姓。“容色”指皮膚的顏色。“相好”指身體的相貌。“智慧”指對所知明處無礙趣入的心。 ⑤ 士用果 士指人,用是作用。修持普賢行願有哪些作用呢?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修持普賢行願的作用:諸魔外道無法撼動,堪為三界所應供養。 諸魔外道不能摧 諸魔指對菩提道作障礙的邪魔,外道指誤入邪道的人。前者是故意障礙菩提道的行者,後者是自己沒走正路,見解和行為不純正。不論邪魔、外道,對於受持普賢行願的行者,不但不能障礙他的道業,還會被他的福慧力被摧伏。所以,受持普賢行願能對自身起大護持,自己具有大威力,諸魔外道就無法干擾。 堪為三界所應供 為什麼修持普賢行願能成為三界人天的供養境呢?這是由願王的力量而使行者上升到極崇高的地位。法和人息息相關,法越尊貴,行法的人就越尊貴。普賢願王深廣無盡,遠遠超過世間狹小、短淺的心量,只要如法按願王修持,頓時就超勝人天,成為極尊貴的身份,三界有情都應禮敬供養。 (2)究竟果 這一頌以“坐道場”、“降魔眾”、“成正覺”、“轉法輪”四相為代表,說明修持普賢行願的究竟果是速成無上菩提。 (十一)勸受持 具有信心的人對這部《普賢行願品》靜心披讀、高聲朗誦、在自己心中受持文句、為別人開演經文涵義,乃至研討、思維、修習,以此將獲得不可思議的出世間圓滿,唯有佛能證知其果報之量,其餘阿羅漢、菩薩等都不能了達此福德的邊際。毋庸置疑,這決定是能獲得無上菩提的最勝方便,大乘佛子應對佛的語言遠離疑惑,隨順信受。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誦”字代表十法行。普賢菩薩的行叫做普賢行,是具有種種廣大功德的行。希求成就普賢行的發願,叫做普賢行願。 (十二)總回向 這是總的回向祈願一切眾生都獲得究竟安樂。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 這時候,普賢菩薩在如來面前宣講了普賢願王的清淨偈頌之後,當機者善財童子踴躍無量(就是歡喜地跳了起來),在場的一切菩薩都生起了大歡喜心。(普賢願王的利益深廣無盡,所以一切菩薩聽法後都歡喜無量。) 【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三、流通分 分二:(一)出所說法 (二)時眾受持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二)時眾受持 1、列能持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第一類聽眾是文殊菩薩所領導的諸大菩薩,及由文殊所成熟的六千比丘。 第二類: 以彌勒菩薩為上首的賢劫期間一切諸大菩薩。 第三類: 以無垢普賢菩薩為上首的許許多多一生補處、安住十地灌頂位即將成佛的大菩薩。 第四類: 就是從十方種種世界中前來集會的,像一切刹海中的極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 (2)聲聞眾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就是以大智慧的舍利弗、大神通的目犍連等為上首的諸大聲聞。 (3)雜類眾 這第四類的雜類眾,包括人天世界的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的一切大眾,都在華嚴會上聽受了這部大經。 2、總顯受持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以上各類大眾聽佛說法都生起了大歡喜心,信受奉行。
思 考 題 1、解釋名義 2、禮敬諸佛 3、稱讚如來 4、廣修供養 5、懺悔業障 6、隨喜功德 7、請轉法輪 8、請佛住世 9、常隨佛學 10、恒順眾生 11、普皆回向 偈頌部分 1、大乘願的體性是什麼?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
蝚血���冽�苷辣���望��5璇� 嚗𣬚洵嚗�1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