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希阿榮博堪布 ─ 上師瑜珈、開光、會供、懺悔之開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0969)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2/20 上午 04:29:49 -- 希阿榮博堪布 ─ 上師瑜珈、開光、會供、懺悔之開示 法王如意寶圓寂日共修開示 堪布希阿榮博仁波切 今天是藏曆 自從一九八零年法王建立五明佛學院並對整個藏區的佛教進行整頓以來,二十餘年中,佛學院已為藏、漢兩地培養了大批僧才,這些僧才現已在各地廣轉法輪,使得藏漢兩地的教法、證法空前興盛,聞思修行日益增上,可以說今天佛法的再弘與法王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此時此刻在藏地也有以五明佛學院為主的所有對法王如意寶具足信心的僧俗弟子在共修,我們能夠與這麼多的道友一起共修非常殊勝難得。共修不僅讓所有參加共修的人都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而且因為這其中有許多高僧大德,也會讓我們所得到的功德直至菩提之間也不會滅失。當年大圓滿祖師吉美林巴尊者曾經這樣講過:凡夫修持佛法如果沒有以三殊勝攝持,一但出現嗔心等違緣,功德很容易滅失。與具德上師一起共修的話,功德不會滅失。一般凡夫人,修法時很難真正地以三殊勝來攝持,所以看到吉美林巴尊者有這樣的教言,我們應該很高興。 小乘佛法的修持以出離心為主;大乘顯宗當中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以修持菩提心為主;無上金剛乘,在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基礎上,以修持對上師的信心為主。因為在金剛乘中,修行者的所有成就主要依賴於對上師的信心與上師賜予的加持,沒有對上師的信心,不論你有怎樣的世間聰明,也不管你閱讀過多少經論,都可以肯定,你的修行很難有結果。所以《上師供修法》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大家以後在修行時,不能忘記時時刻刻祈禱自己的上師。一會兒我們在念修《上師供儀軌》時,大家可以按照儀軌的內容,將法王如意寶觀想為文殊菩薩,好好地向法王祈禱。你們中有的人可能會想我沒有拜見過法王,也沒有得到過法王的傳法與灌頂,我祈禱法王會不會有加持?能不能將法王觀想為自己的上師?這不用有任何疑問!法王是真正的佛,只要你們真心祈禱法王,一定會得到法王的加持。比如我們都是佛教徒,但誰也沒有親眼見過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我們一樣可以通過信心和祈禱與佛陀的加持相應。在藏地,歷代祖師們所得到的殊勝成就,無一不是依靠對上師的信心而獲得的。因為是上師親自來到我們的面前將佛陀傳承下來的甘露妙法毫無染污地傳承給我們,所以上師與我們的因緣更近,對我們的恩德也更大。我們祈禱上師,會很快得到加持。 從今以後你們在每天早上做功課時,最好能先修持上師瑜珈。修持上師瑜珈時,首先要觀想上師,上師顯現上是什麼形象就觀想什麼形象。如果有多個上師,可以觀想自己最有信心的上師,然後其他上師與觀想的上師成為一體。或者觀想蓮花生大士等佛菩薩的形象,而觀想的本體是自己的上師。這兩種觀想方式都可以。這樣觀想後,心中開始憶念上師的功德。法王如意寶曾經講過,真正的具德上師大多是普賢如來的化現,所以一位具德上師在功德上與佛陀沒有區別。這樣觀想後,再繼續憶念上師對我們的恩德:往昔無數的佛陀出世,但我們因為自己的業障,沒有得到度化,現在上師以無量的悲心重新來到我們面前,為我們開示解脫之路。如果沒有得遇上師,自己肯定還會繼續在輪迴的苦海中漂浮,感受無量的痛苦,沒有解脫的機會,所以上師對我們的恩德很大。這樣開始一點點觀想,慢慢地就會在觀想到自己上師的時候汗毛豎起,甚至流下眼淚。這時你對上師肯定生起了信心,然後觀想上師融入到自己心中,這樣安住一段時間。如此觀修後再開始念誦每天的功課或者開始其他的聞思修行,不管是修前行法還是正行法,都會很快趨入正道。具體方法《普賢上師言教》中的「上師瑜珈」一節講得很清楚,回去後一定要認真學習。當年法王如意寶就是在對米滂仁波切生起信心後,念誦了米滂仁波切的祈禱文一百萬遍和米滂仁波切所作的《直指心性之教言》一萬遍後,顯現開悟的。所以修持對上師的信心非常重要。 最近有的弟子對我講,能不能在修上師瑜珈時觀想我的形象。我是一個凡夫,大家觀想和祈禱我沒有很大意義,你們想一想,一個凡夫祈禱另一個凡夫不會得到什麼加持。有的人可能會想,希阿榮博上師這樣講是不是太謙虛了,不是,真的不是!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1990年,我在五明佛學院的時候,一個青海的出家人叫德利,他對我的信心非常大,1995年德利患了重病後就從佛學院回到家鄉青海,在臨終時他一直念著我的名字祈禱,最後在祈禱中離開了這個世界。後來他的家人來到佛學院見我時把他的情況告訴了我,我本來是不怎麼愛哭的人,但聽了他的故事,我心裡感到很難過,還掉下了眼淚。我當時就想,他應該觀想和祈禱法王如意寶。大家希望能在修法時觀想我,肯定是對我有信心,對我有信心就要聽我的話,你們有自己具德的上師,可以觀想自己的上師。如果要觀想我,你們就觀想法王如意寶。因為法王與你們的傳承非常近,現在我給你們傳承的法全是法王傳給我的,而且我在依止法王的二十一年中,從來沒有違背過法王的一句教言,也沒有一次讓法王示現不悅,傳承非常清淨。所以你們祈禱法王,一定會很快得到法王的加持。 剛才有的居士還請我講一講開光和會供的意義,今天我簡單講一下。佛教的寺廟或者是佛教徒的家裡一般都會供養佛像、佛經、佛塔等三寶所依。佛像和佛塔首先要裝藏,裝藏非常重要,裝藏所需的物品在專門裝藏經文中有具體的說明。另外對於裝藏過程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給佛像裝藏的人要是戒律清淨的出家人,在裝藏期間不能吃肉、吃蒜、吃蔥等等,最好還要守持八關齋戒。裝藏用的經文不能損毀,裝藏過程要嚴格按照儀軌、如理如法。如果在裝藏的過程中有絲毫錯誤,這不但會有很大的因果,而且對自己也非常不好。 為佛像、經書等開光應該是由具德上師念誦佛菩薩制定的開光儀軌,迎請諸佛菩薩降臨,將加持融入佛像。所以對主持開光的上師有很高要求,對於開光上師與灌頂上師的要求是完全一樣的。首先應該是一個具德上師,像我這樣的人是沒有很大的能力為佛像開光的。不過以前的高僧大德講過,如果念誦七遍以上的緣起咒,佛像也會成為三寶所依,具有很大的加持。另外,開光時要按照佛菩薩與傳承上師加持制定過的儀軌修持。二個條件都要具足,真正的具德上師是一定有能力迎請到諸佛菩薩的。開光後的經書、佛像與沒有開光的經書、佛像在加持與供養的功德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一些古老的佛像、經書等,非常珍貴,其主要原因就是古老的經書、佛像是很多傳承上師開光過。 會供對於我們積累福報和清淨業障有著不可思議的加持。首先要求參加會供的人,一定要守持清淨的密乘戒律,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不允許參加會供,這個要求也與灌頂一樣。在密乘根本戒律中金剛上師的對境最嚴厲,對金剛上師有誹謗、邪見等行為,肯定破了根本戒;還有就是對金剛兄弟嫉恨、仇恨也會破戒。在密乘戒律中這二條最為主要,所以法王如意寶八零年成立五明佛學院時就特意規定,如果以金剛上師和金剛道友為對境破戒的人,在沒有按照密乘戒律的要求通過懺悔恢復戒體之前,不允許參加會供和灌頂。 會供嚴格來講,要具足很多條件:比如要有金剛上師主持,要有帶領念誦的維那師,還要使用手印以及諸多法器等等。會供後的供品與一般食品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在上師的帶領下,所有的人按照儀軌修持,迎請諸佛菩薩,由於諸佛菩薩的加持,使食品變成甘露。我們會供後食用甘露,一定會在佛菩薩的加持下清淨戒律。如果簡單的話,用簡供儀軌也可以。 在顯宗裡,居士戒清淨的方法主要是守持八關齋戒,出家人戒律清淨的方法主要是安居等。在密乘中,密乘戒律清淨的方便方法主要是會供。不管修持什麼法門,保持清淨的戒律是我們獲得解脫與成就的基礎。如果戒律不清淨,今生很難得到成就。按照小乘,如果破了戒,雖然經過懺悔能夠清淨業障,但戒體已經無法恢復,今生不能成就阿羅漢的果位。按照大乘,如果破了戒,經過懺悔能夠清淨業障,戒體也可以恢復,但對自己的修行會有很大影響。在密乘法門中,如果破戒應在最早的時間以猛烈的懺悔心懺悔,這樣不但業障可以清淨,戒體也能夠恢復。如果超過三年沒有懺悔,雖然業障可能得到清淨,但戒體已很難恢復。戒體沒有恢復,今生就不能成佛,到那時自己追悔莫及。另外,在密法中,給自己傳講無上大圓滿的上師是更加嚴厲的對境,無垢光尊者曾經在《七寶藏》中講過,如果以為自己傳講大圓滿法的上師為對境破戒的話,無論如何懺悔,業障也無法完全清淨,一定會在地獄中感受果報。即使懺悔,也只是減少在地獄中的時間和痛苦而已。 你們有很多人已經得到過灌頂,是密乘弟子,作為一名密乘弟子,應該時常觀察自己的密乘戒是否清淨。有的人想「我對自己的上師具足信心,對金剛道友也沒有嗔恨,我的密乘戒律應該是很清淨的」,講這話的人肯定沒有認真觀察自己。當年阿底峽尊者曾經這樣講過:我在出家後從沒有違犯過出家戒律;受持菩薩戒後,有過稍許違犯;在進入密乘後,會時常違犯,一旦違犯,我會馬上懺悔,從來沒有讓自己的過失過夜。凡夫人與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根本沒辦法相比,所以我們在進入密乘後,肯定會有許多違犯戒律的情況發生。犯戒後一定要及時懺悔,最好也能像阿底峽尊者一樣不要讓過失過夜,懺悔得越及時,業障越容易清淨。如果沒能做到及時懺悔,也應該在第二天懺悔;如果還不能做到,一個月內或一年內一定要懺悔;如果超過三年沒有懺悔,就像剛才講的,密乘戒律的戒體就很難恢復。 還有一個問題今天我想講一下,就是這些年我走過一些地方,看到一些學佛人對自己的上師產生邪見,甚至誹謗自己的上師,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非常可怕,果報也很嚴重。今後大家如果想向一位上師求法,求法前一定要仔細觀察,一旦確定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對上師的行為就要清淨觀,不能像佛陀在世時他的表哥提婆達多和表弟善星比丘那樣。雖然他們跟隨佛陀幾十年,但在他們眼裡佛陀非但無有絲毫功德,而且佛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欺騙眾生,最後他們不得不在惡趣中感受最嚴厲的果報。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金剛道友之間的不團結,這在學佛人當中本不應當出現的現象卻在很多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有些道友之間矛盾還很深。雖然凡夫人在交往過程中沒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但在尋求解脫的佛弟子之間,產生矛盾後應該馬上相互懺悔,不能相互仇恨、嫉恨,這是非常不如法的。如果對金剛道友仇恨、嫉恨,在三年內沒有懺悔,密乘戒律就很難恢復,到那時不用說一天念誦一、二個小時的功課,就是一輩子在山洞中修行,也沒辦法今生成佛。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最終獲得成就,這是最根本的。 今天念修《上師供儀軌》與《金剛薩埵修法儀軌》,你們以後熟悉一下,首先明白漢文的意思,然後按照藏文來念誦,經常會供對大家的修行非常有幫助。會供時人數上沒什麼特殊的要求,一般來講只要戒律清淨,人越多越好。不清淨的人有一個就會有很大的影響。以後條件具足的話,長期在初十蓮師聖誕、二十五日空行母的節日這兩天進行會供。一個月裡有二次會供一般人都應該能做到,何況這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利益。 有的人想修法太累,但一點不修持的話,即使皈依了也很難解脫。比如我們在世間做任何一件事,如果不努力的話,很難有結果。修行更是這樣,要想獲得成就,一定要努力精進。很多人平時都會忙於世俗事務,但世俗中不管多大的事如果與自己的解脫相比,都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佛教徒對世俗的事很努力,對關係到自己解脫的大事卻不怎麼努力,這也是很不應該的。學佛一定要努力。 今天我們一起修持了《上師供修法》和《金剛薩埵的會供》,與此同時,在全世界所有法王的弟子與我們共修,法王如意寶也一定會來到這裡加持我們。今後大家要經常祈禱法王,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2/20 上午 04:39:11 --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祈請文 晉美恰作尊比爹拉旺 無畏自在辯講著之藏 彭措拉巴孫既雲丹作 圓滿具足三學之功德 巴義潘第炯內仁波切 無量利樂之源如意寶 珍秋巴丹喇嘛梭瓦爹 吉祥殊勝上師前祈禱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2/20 上午 04:40:59 --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益西彭措堪仁波切 譯 三世一切善逝諸如來 自前顯現殊勝善知識 無比勝恩功德大海藏 祈禱於您上師如意寶 您度眾生善巧方便行 無論顯現何種之形象 乃至刹那邪見亦不生 一切所作見善求加持 師您慈憫教誨之善說 隻言片語亦不作違越 猶如傾注寶瓶諸加持 願悉無餘融入我相續 怙主您於淨穢刹土中 示現各種幻化戲舞時 願我幸能成您勝隨從 同時趣入菩提薩埵行 何時自現清淨刹土中 至尊顯現獲得正覺果 吾亦隨從最初得安置 願成增盛殊勝事業者 總之從今乃至世世中 與您依怙聖者不分離 既獲菩提亦成種姓主 祈願滅盡六道輪迴城 此文於五台清涼山,應金剛弟子日珠堪布誠心懇求,造一上師如意寶生生世世攝受之願文,阿旺洛珠宗美即刻任運而作。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2/20 上午 05:02:21 -- 事 師 法 五 十 頌 拔毗天大阿闍黎 造頌 湯薌銘居士 譯 頂禮妙音菩薩!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為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十方所住諸如來,三時現前為作禮。 以最勝信日三時,獻花中圍而合掌,頭頂接足為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師或在家新出家,為避世間譏毀故,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於誓句,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為上師。 堅牢調伏具足慧,具忍正直無諂曲,了知咒與續加行,具足悲愍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善巧繪造中圍業,了知宣說咒加行,其心專一根調伏。 於彼同等怙主想,既為弟子若輕毀,即名輕毀一切佛,是故恒常當得苦。 若有輕毀軌範師,便由疫氣傷害病,鬼魅熾燃或諸毒,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盜賊,鬼魅邪引所殺害,從此墮入那落迦。 普於一切軌範師,何時不應惱觸心,若由愚癡而現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諸所示現極可怖,若無間等那落迦,一切輕毀軌範者,正說應住於彼處。 是故一切勤勇者,於其金剛軌範師,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時不應起輕毀。 諸有恭敬供上師,隨順師故而奉施,從此熾燃等侵害,當來亦令不出生。 於自誓句軌範師,以非可施妻與子,及以自命常承事,況復變動諸財物。 是故無數俱胝劫,極難獲得大覺位,若有具足勤精進,亦於現生能賜予。 恒常守護自誓句,恒常供養諸如來,亦恒奉獻其上師,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以其少分堪悅意,變成至極殊勝者,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於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此施名為福資糧,資糧令得勝悉地。 是故弟子應具足,悲捨戒忍諸功德,軌範師與金剛持,不應觀為有別異。 可畏等同壞塔罪,不應踐踏上師影,況復更所不應踏,若鞋若墊若乘等。 大覺慧者以歡心,精勤聽受上師命,若如理事無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樂,是故一切精勤者,不應違越上師命。 上師諸物如自命,上師所愛亦如師,上師眷屬如親屬,依於等住恒思維。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縛其頂髻,置足於墊手置腰,上師面前皆不應。 上師安住或起立,不應偃臥或端坐,恒常於彼諸事業,善巧興作令圓滿。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於坐墊,往來經行或諍論,上師面前皆不應, 摩擦支體或舞躍,歌詠伎樂皆不應。加行眾多雜言論,能聞近處不應作。 鞠躬從座而起立,當大恭敬而端坐,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軌範所能現見前,具慧不應旋扭身,不應以背倚柱等,不應牽曳其指節。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與撫摩等,皆應先行為作禮,禮已後當隨所喜。 若當稱說上師名,名後隨行面前文。為令所餘起恭敬,故先稱說勝敬詞。 若於上師請教令,即應說云如命行,雙手合掌勿散亂,當善聽受上師教。 發笑及與唾痰等,當善以手遮其口,作所命事究竟已,當以柔順語啟白。 師前調順面端坐,善護所著衣等相,以膝著地而合掌,為求聞等三啟白。 於作敬事一切行,其心應離於我慢,慚羞怖畏善防護,住於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開演師前應遠離,所餘類此諸所行,自內觀察應遣除。 善住中圍及護摩,攝收弟子及講說,其處若與師同住,未得許可不應作。 若開眼等隨所得,一切皆當獻上師,師與所獻取受已,有所餘者隨所喜。 上師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師前,隨行所有諸敬事,及作禮等當摒退。 隨於軌範有所獻,或軌範師有所賜,具慧於彼應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能以正念無忘失,於自遍行皆精進,同法違越自所行,以歡喜心相勸阻。 有病恭敬師事業,亦未得師賜許可,於諸遮制雖現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中多說何所用,令師歡悅所應作,令師不悅皆遠離,於彼於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大金剛持所親說。既曉了已以諸事,一切為令上師悅。 意樂清淨諸弟子,已正皈依於三寶,隨順上師而轉者,便應施與令記誦。 此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為正法器,一十有四根本墮,正所應誦及受持。 如是弟子隨師轉,生無餘利無過患,集此我積無邊善,願諸有情速成佛。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2/20 上午 05:10:16 -- 《事師法五十頌》大義 拔毗天大阿闍黎 造頌 湯薌銘居士 譯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傳講 頂禮歷代傳承上師! 作者簡介:本頌的作者是印度人,從小便依止了很多善知識,出家後精通顯密論典,成為一名大班智達。因未被國王重用,他心中不快,離開了寺廟,準備去東方朝拜一聞名的度母像。途中經過大海,非人大興違緣,把他劫持到了非人的居住地,他心中大苦,於是天天祈禱度母,希望早日得以離開,後夢中度母告知,若想去某個地方,晚上頭朝這個方向安寢即可辦到,照辦後果然又回到了印度。但這時已過去很多年,自己寺院裡的老班智達們都已去世,新一輩的班智達們對他的弘法又不支持,為此轉恨海中的非人對自己所作的障礙,於是念了很多降伏咒,使害他的非人島嶼沉入了海中。後來度母告訴他因為這個重業,小乘、大乘、密乘三大戒律都已違犯,須好好懺悔,否則必墮惡趣。他欲往五臺山朝禮文殊以期懺罪,度母指示此猶未能淨障,若能造一有關依止上師方法的論著,使初學密乘者知道如何行持,方可淨障。於是大阿闍黎在第二天即依續部造了此頌。 又有一說是拔毗天違反了上師教誨,在欲割自己舌頭時,度母現身告之如是難以淨除謗師之罪,須造一指導後人如理依止上師的論典方可,故造了此論。 頂禮妙音菩薩! 這是由梵譯藏時譯者所加的頂禮句,妙音菩薩即文殊師利菩薩。前弘時期藏王赤熱巴巾(815—838,約唐朝末葉)規定:凡有翻譯,若屬經藏,開篇加「敬禮一切諸佛菩薩」;若屬律藏,開篇加「敬禮一切遍知佛」;若屬論藏,開篇加「敬禮文殊師利童子」,以示區別。 本論科判分三:甲一、首義;甲二、中義(論體);甲三、末義(迴向)。 甲一(首義)分二:乙一、皈敬;乙二、立宗。 乙一、皈敬: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為作禮。 此半頌為皈敬句,意即上師是獲得最珍貴超勝的法報化三身的根本因,在這樣殊勝的上師蓮座下,把上師之足,頂戴於自己最尊貴之頂上。「貴勝」是指無二智,「金剛」指與實相無分別的法身智慧,「薩埵」指從法身智慧中產生的報、化二色身,這些指的均是佛的功德。此功德唯從上師而獲得,因此作者在此先虔誠恭敬地頂禮上師。 乙二、立宗: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此半頌是立宗句,也就是造此頌文的依據及其必要。此頌文的依據是諸大清淨續典,而並非個人分別心的臆造。諸續典中雖有如是的教言,但因人生短暫,加之內容分散,次第多未有序,故將諸續中依止上師之要義,集中而成為這五十頌,俾使後學者省去費力翻檢之勞,而一覽無餘。故而依行之必得解脫,應恭敬聽受,並隨宜為他人宣說。(另外,依止上師之法在《如意寶藏論》、《心性休息》、朗日塘巴的「依師法」中都有廣講。) 甲二(中義)分三:乙一、依止上師之法;乙二、為弟子宣說依止法之適宜時機;乙三、云何令作相應之法器。 乙一分二:丙一、總示依止之法;丙二、特別開許之處;丙三、總結依止法之要義。 丙一分二:丁一、正義;丁二、附義。 丁一分二:戊一、略示依止之法;戊二、廣說依止之法。 戊一分三:己一、應恭敬上師之理;己二、如何修恭敬;己三、觀察所恭敬境及能依之人。 己一、應恭敬上師之理: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三時現前為作禮。 對於具足法相能賜予自己清淨灌頂,現前了自然本智,能以一切行為顯示金剛法要的金剛上師,十方如來每天在早中晚三時都前來恭敬頂禮。十方如來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弟子呢! 十方如來承侍禮敬金剛上師的教證,散見於各種續經及注疏中。如《密集金剛》說十方如來都於三時中前去供養軌範師,回歸各自佛土後又以金剛語讚歎「此師為我等一切如來之父、母、導師」等。月稱菩薩在《密集金剛疏》,哲魯巴、賢帝巴、無垢密等眾多智者在各自的《大幻化網疏》中也都作了直接論述。《寶蘊經》中佛陀告訴阿難:若諸菩薩乘車,受用五妙欲供,而無人駕車時,如來也會前來駕車。以此更可知我們凡夫供養禮敬、承事上師極為必要。(灌頂有三種:1.在上師前所獲得的成熟弟子根性之灌頂;2.修法中觀想上師的身口意三處發光,融入自己頂、喉、心三處而得灌頂的解脫道之灌頂;3.十方佛心口發光而為十地菩薩灌頂的解脫果之灌頂。此處指第一種。) 己二(如何修恭敬)分二:庚一、總示恭敬承事之法;庚二、特殊開許處。 庚一、總示恭敬承事之法: 以最勝信日三時,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為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中圍」即壇城,應每日三時獻花於開演佛法精要的金剛上師面前的壇城中,然後以清淨深廣的信心合掌、頭面禮足。 庚二、特殊開許處: 師或在家新出家,為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如果自己已出家,而自己所依止的上師是一位在家居士,或自己已受比丘戒,而上師雖出家未受比丘戒,或戒臘比自己小,則又該如何呢?為了免去形式上與小乘戒的衝突,以及為避免他人誹謗,同時不失對上師的誠敬,應在上師面前陳設經書、佛像等等,以身禮經書、佛像等,而心禮自己的上師。若沒有上述所避之處,則應直接恭敬頂禮上師。法王仁波切曾特地指出,做上師者至少必須具有居士戒,否則無有做上師的資格。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然除上述禮拜以及洗足等應有回避之處外,其餘如獻座、起立、供養等事皆應實行。對此《勝樂金剛上釋》、《時輪金剛無垢光釋》依照續典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可能部分人會提出疑問:《毗奈耶經》中已說過,比丘所應頂禮之處只有佛與戒臘高於己者,這樣密乘與小乘不是相違了嗎?其實,這一疑問可用提婆(聖天)菩薩《思擇焰》中的依據來解釋,《思擇焰》依教證論證了出家人也可禮在家菩薩,依此理,故出家人亦可禮在家上師,為重毗奈耶故,而於極應回避之處善作回避。又《時輪金剛無垢光釋》從毗奈耶可令正法長久住世故應深生尊重的角度指出:若有比丘形象的金剛上師,不宜再依止在家的金剛上師。 己三(觀察所恭敬境及能依之人)分二:庚一、上師與弟子應互相觀察因緣;庚二、觀察後應取捨之法。 庚一、上師與弟子應互相觀察因緣: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於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在結成密乘的師徒關係之前,如果不經謹慎觀察,將來上師與弟子極有可能違反兩者之間的金剛誓言。觀察的方法是,上師觀察弟子是否屬於密乘相應的法器,弟子則觀察所依者是否具足一個金剛上師所必須具備的法相。《金剛鬘續》也說明了互相觀察的必要性:獅子乳不可盛在一般土製容器內,否則容器會破裂,獅乳撒地;同樣,密法也不應隨便傳付於非法器(否則雙方毀)。按正式的規矩,上師應觀察弟子六年,否則,若弟子實際上不是法器,則雖受誓言也不能守,必將破戒,如此上師則犯了洩密的過失。 庚二(觀察後應取捨之法)分二:辛一、應捨之相;辛二、應取之相。 辛一、應捨之相: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為上師。 什麼樣的人不能依止為上師呢?重要的有這樣七個方面,隨具其一,都不堪作為上師: 1.無有悲愍,即不具大慈大悲心,不堪做大乘善知識;2.忿,即有上品瞋心;3.毒,即喜歡以身、語損惱他人,如慣以惡意嘲諷、譏笑等,或錙銖必較,對他人的怨氣久久不能釋懷者;4.貢高,即具有上品我慢;5.貪著,即貪執一切財物;6.不守護,即三門不注重護持戒行;7.自矜而伐,即因自己稍有功德就喜歡自吹自擂。 辛二、應取之相: 堅牢調伏具足慧,具忍正直無諂曲, 了知咒與續加行,具足悲愍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善巧繪造中圍業, 了知宣說咒加行,其心專一根調伏。 根據薩迦派的祖師根嘎娘波的《大幻化網疏》,「堅牢」指善護其身,即身穩重之義;「調伏」指善護於語,即常能觀察自己的語言之意;「具足慧」是具上品智慧。「具忍正直無諂曲」指善護其意,「忍」是對他人的侵害、常人難行處及甚深法都能安忍;「正直」指能對一切有情發起並增上清淨殊勝的菩提心;「無諂曲」指對於過失能及時警覺,而不起現行,並且不假裝為有德行之人,這是指身口意三業。「了知咒與續加行」指上師必須精通以咒力與藥力成辦息、增、懷、誅等事業的能力;「具足悲愍」指於諸有情起極大悲心,欲使其離苦得樂;「解諸論」指於十明學處通達,也就是說要精通顯密教法,特別是對內明的經律論三藏,若不全部精通也應概略了知三藏精要總義。 「十真性」詳見於《金剛藏莊嚴續》,有內外二種十真性。內十真性:1.修法回遮:如修忿怒十種明王遣除魔障(十大明王是:①焰摩;②無敵;③馬頭;④甘露漩;⑤大欲;⑥蘭帳;⑦大力;⑧不動;⑨頂髻轉輪;⑩地下金剛);2.佩戴回遮:如繪忿怒本尊像或書寫咒語等,並將之佩戴身上;3.秘密灌頂;4.智慧灌頂;(上二是指已真正得到了寶瓶、秘密、智慧、句義四灌頂)5.離合儀軌:指使怨敵與他的護法等分離;6.供食:指精通十五種供養護法食子的做法;7.金剛誦:指上師能精通意念誦,出聲誦,以及其他念誦等法門;8、修降伏儀軌:指得了灌頂,並且成就了誓言,戒律清淨,在按儀軌所說修持了十八個月後,仍未得到成就時,具備以金剛橛來對本尊作降伏的能力;9.善住:精通開光儀軌;10.修中圍:指先觀起壇城,作供讚後自己再契入壇城,如是後再為他人灌頂或作密宗所說的種種事業的能力。 外十真性:1.中圍:指上師能依眼根可見的壇城,或內心本具的本性壇城作諸佛事;2.等持:指上師應有觀修本尊的修法及應具初、中、後行的修法定力;3.契印:指上師有依自己的手印印持本尊的能力,即不離本尊手印,已得本尊印持,手印與本尊無別;4.姿勢:指上師要精通諸本尊的伸足、手印等種種身形姿勢;5.坐式:指金剛跏趺;6.念誦;7.護摩(火供);8.供養;9.修事業:指上師必須精通灌頂、傳法等時的修護輪,召請本尊從自性刹土中來融入自心,並作誦咒、觀想等事業;10.收攝:修法完畢要迴向時,念讚詞與供養咒後,送本尊回歸淨刹(有些送有些不送,根據個人在後得時有無執著而定)。這兩類十真性,對於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與無上續部的上師要求各不同,外三續側重於外十真性的條件,無上續部上師側重於內十真性。 「善巧繪造中圍業」指精通於用線、顏色等繪造種種影像壇城;「其心專一」指上師對大小乘以及對密法有甚深的信解,專一堅固;「根調伏」指依正知正念善護根門,善於對治諸散亂境。 宗喀巴大師又在他的《事師法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中把上說的種種做上師的條件總結為五項:1.對一切眾生具有大悲心;2.對大乘正道有堅定的正見;3.精通顯密教法;4.有攝受弟子的大善巧方便;5.善護三門,諸根調伏。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條,尤其對於已犯根本戒的,切不可前去依止。 從古至今,印度與藏地的大成就者多外現小乘聲聞形象,內修秘密金剛乘。《時輪金剛灌頂品疏》等密典中講了在不同的金剛上師中,以比丘上師為上,沙彌上師次之,在家上師為下,但在家上師若已獲大成就則又另當別論。 若未有圓滿具相的上師又該如何?《勝義近事續》指出:在末法時代,眾生之心剛強難調,上師示現之相功過相雜,很難找到一位功德圓滿者,如是則應找功多過少的上師依止。 關於密乘弟子所應具備的條件,在《大幻化網》第一品中舉出了四條:1.喜歡善法;2.喜歡修行;3.恒常恭敬上師;4.相續中喜歡供讚本尊。至於無悲愍心,又忿恨惡毒以及與上述四條根本相背的人,不能攝收為弟子。 戊二(廣說依止之法)分二:己一、遠離不敬;己二、修恭敬之法。 己一分四:庚一、遠離輕毀;庚二、遠離惱觸師心;庚三、宣說不現見的謗師過患;庚四、小結。 庚一分二:辛一、總說過患;辛二、分說過患。 辛一、總說過患: 於彼同等怙主想,既為弟子若輕毀, 即名輕毀一切佛,是故恒常當得苦。 如果已確立了上師弟子的密乘誓言關係,弟子即應將金剛上師視同怙主佛陀。這時弟子若輕毀怙主金剛上師,即有等同輕毀十方三世諸佛之罪,必當感受大苦。所謂輕毀,即誹謗上師犯戒、懈怠、愚癡等等;即使見到上師顯現有不如法事,也應觀為這是上師的示現,如此方對修法有所助益。這裡的上師,非僅指灌頂上師,還包括傳授密續、竅訣等的一切金剛上師。至於輕毀金剛上師即是輕毀一切佛,是因為金剛上師即是諸佛的總相,是諸佛的化身,且諸佛也悉皆恭敬供養上師之故。又供養上師即如同供養十方佛,故輕毀上師也同輕毀十方佛。 辛二、分說過患: 若有輕毀軌範師,便由疫氣傷害病, 鬼魅熾燃或諸毒,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盜賊, 鬼魅邪引所殺害,從此墮入那落迦。 前七句說明輕毀上師的現世果報,後一句指出來世果報。「疫氣」是指「熾燃」以外的種種傳染病,「傷害」指遭受猛獸的傷害,「病」指除疫氣與熾燃以外的病,「鬼魅」指天龍鬼魅等,「熾燃」指過了一天一夜即無法治癒之大熱病,「毒」指用多種毒物和合而成之毒物。輕毀上師的人,因其強大的惡業,經常不由自主地遭遇上述苦緣,並且日漸愚癡至鬱鬱而死;又常常不由自主地遭受王法刑罰、毒蛇噬咬、餓鬼吞啖、盜賊搶掠等種種橫死因緣;或喪命水火。現世中感受種種痛苦報應,死後又墮入大地獄受苦,這在《金剛鬘續》及《勝德續》中有明說。 庚二、遠離惱觸師心: 普於一切軌範師,何時不應惱觸心, 若由愚癡而現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身為弟子,不論在何時何地都不應擾亂上師之心,否則因此業具足極大力量之故,後必受極重之那落迦(地獄)苦報。雖依顯宗《般若八千頌大疏》等經論中說,一切惡業可依四力懺除清淨,但此僅局限於顯教所說的重罪,密宗中的謗師之罪,悔悟後通過精進懺悔,可以減輕,但極難清淨,必親自感受惡果之後才會得以消除。故密乘弟子對於這一點應銘記於心,時時反觀自己的身口意三門,不使惡業生起現行。 庚三、宣說不現見的謗師過患: 諸所示現極可怖,若無間等那落迦, 一切輕毀軌範者,正說應住於彼處。 上頌所說之那落迦,即顯密宗的各類地獄,如寒熱地獄、孤獨地獄及金剛地獄等,根據謗師程度的輕重而入獄受報程度亦有別。誹謗上師的人,不但不會再受到護法神的保護,而且還將受其懲罰。又《密集金剛》指出:造了顯宗中的五無間等罪,入密乘後依密法的殊勝加持仍可獲得成就,但在密乘中僅在內心輕毀金剛上師所獲之罪也較此更重,極難懺淨。月稱菩薩在《密集金剛明炬疏》中解釋,造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謗正法的五無間罪,以及造了殺比丘、殺沙彌、壞尼梵淨行、毀經、壞塔等近五無間罪的顯宗重罪後,尚能在密宗中因上師的慈悲攝受而即身成佛,但若在密乘中依止了金剛上師,並聽聞密續,基本上已通達了密法後,開始在心裡生起傲慢,輕蔑上師,認為上師已於己無益,這即為心毀上師。這種人不可能在今世修行成就,而且他人若與其交往、共同使用財物等也會受到牽累而不能成就。謗師之業可劫奪一切悉地,招致最重的地獄果報,故應引起高度重視,嚴加防範。 總之,一個學佛人,尤其學密宗的人對這兩條應堅信不移:1.堅信因果;2.堅信謗師的過患。反覆思維、恒常憶持,若輕毀上師,不持戒律,則即使精勤修持也必將墮入地獄。如《金剛藏莊嚴續》第十四品云,謗師後即使遠離鬧市,日夜不眠而精進修持十百劫,亦僅成就地獄之果而已。《上樂根本續》云:真正的修行者,首先應好好守護誓言,若毀壞了誓言,即使再得到灌頂,也不會獲得悉地。 庚四、小結: 是故一切勤勇者,於其金剛軌範師, 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時不應起輕毀。 如上已知謗師的過失,故勤修密法的弟子,應盡一切力量,對自己具有大恩德之大智慧、大善根、大功德上師,不論何時何地都應恭敬,不起輕毀。不僅如此,僅僅與輕毀上師者有聯繫也會對自己的悉地產生極大障礙,故《大幻化網》第一品云:對於輕毀上師的人應發願連夢中也不要見到,因為他已被邪魔外道牽引,故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離。 己二(修恭敬之法)分八:庚一、獻供;庚二、觀師為佛;庚三、依教奉行;庚四、對待上師的財物、眷屬的方法;庚五、一切侍奉皆應清淨;庚六、身語恭敬上師;庚七、遠離我慢;庚八、不超越上師。 庚一分四:辛一、清淨自己的一切不淨法;辛二、供養自己之一切所有;辛三、供養之理證;辛四、守護三種誓言。 辛一、清淨自己的一切不淨法: 諸有恭敬供上師,隨順師故而奉施, 從此熾燃等侵害,當來亦令不出生。 此頌說明供養上師能清淨自己的一切不恭敬過失。尤其已造下謗師重業的人,應心懷極大恭敬,時常供養上師喜歡的食物等等,這樣能消除前面所列舉的熾燃等病和魔怨的惱害,縱使偶有發生,也能馬上制伏。 辛二、供養自己之一切所有: 於自誓句軌範師,以非可施妻與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況復變動諸財物。 密宗的所有上師與本尊無別,應供養一般人難以捨棄的妻子兒女甚至自己的生命,更何況那些無常變動的財物呢?《桑布紮續》云:對自己的上師應供養妻兒、姊妹、奴僕乃至自己的一切財物,自己也應願為奴僕。 辛三、供養之理證: 是故無數俱胝劫,極難獲得大覺位, 若有具足勤精進,亦於現生能賜予。 對上師如此供養的理由,即是因為上師與諸佛無別,不僅可以在即身中賜予有緣眾生共同悉地,也可賜予出世的佛陀果位,這些出世的果位若用其他方便修上無數劫也難以證得,故必須敬供上師。又恭敬供養、依止上師後,另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便是勇猛精進,恭敬依止與勇猛精進這兩者任缺其一,便不能現生成就。 辛四、守護三種誓言: 恒常守護自誓句,恒常供養諸如來, 亦恒奉獻其上師,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以其少分堪悅意, 變成至極殊勝者,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於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為福資糧,資糧令得勝悉地。 「守護自誓句」即指守護三種誓言,即:自己的身、語、意三門不間斷修本尊瑜伽的誓言;為圓滿自己的資糧故,常以外、內、密遍供諸佛如來;又祈禱供養上師與祈禱供養十方三世諸佛等同,故也應對上師恒時而作種種供養。《金剛藏莊嚴續》云:具有智慧,並欲求成就安樂的金剛弟子,應了知上師的功德,以大信解心對上師恭敬供養,若心已想供養或口已許諾而實際未供養者,則為欺騙上師,隨後將墮餓鬼與地獄之中。「欲得無盡真實者」,即指若欲得具無盡功德之法身位者,則必須把凡是自己喜愛的東西,從小到大,盡皆供養上師,而上師為斷除弟子的貪心之故,也應全部接受。上師是積累資糧最殊勝的福田,龍樹菩薩的密宗《五次第論》中云:即使遠離其餘的一切供養,僅以供養上師,使上師歡喜所賜予的加持力,即可獲證一切智智,所有福德資糧與苦行都已在供養上師中圓滿。 庚二(觀師為佛)分二:辛一、正義;辛二、於師影等也應恭敬。 辛一、正義: 是故弟子應具足,悲捨戒忍諸功德, 軌範師與金剛持,不應觀為有別異。 上師是積累資糧的殊勝福田,與諸佛無二,因此真正的金剛弟子,不應對上師與諸佛的報身金剛持有並非同一體性的分別執著,應有上師即是真正佛的信解。同時,真正的金剛弟子,必須具備下列四種大乘根本:1.大悲心;2.捨心,能把自己的一切——身體、財物與善根,普皆迴向施與一切眾生;3.持戒清淨;4.安忍,安忍其他有情的損惱與欺淩,難行能行,無有厭患。關於應觀想上師為佛,有多種續部為依據。在《密集金剛》中佛說惠賜「密集金剛」灌頂的上師,是諸佛身、語、意金剛的總體,故弟子應觀此上師為與十方佛無異的金剛持如來,宗喀巴大師在《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中進而說明其餘一切密宗的灌頂上師也都應觀為佛陀。因為眾生以深重的業障,對於佛的不動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無緣得見,故諸佛安住於上師之身來調化眾生,使眾生得以淨除業障。至於觀上師為如來的必要,是為了增上自己的佛慢,依上師即佛之方便,無勤而可積資除障,速成佛故。《金剛鬘續》中云:金剛薩埵化現為普通形象的上師來利益眾生。故應觀上師為五部佛,應常常思維上師的功德,這是增長自己悉地之因。應恒時以正知正念謹慎護心,防止尋找過失,即使稍觀過失也會成得悉地之障礙。《金剛藏莊嚴續》云:恒常恭敬上師的弟子,應把上師觀為佛,觀為具不可思議智慧者,是賜自己佛果的如意寶,故應觀上師的功德,而不可觀察過失,觀察功德能得成就,尋找過失不能成就。《金剛空行續》亦云:把上師的身體觀為佛身,把上師身體的部分如眼睛等觀為諸菩薩,諸毛孔是諸羅漢,頂髻上住有五部佛,足下有帝釋、梵天等,藥叉、乾達婆是上師自性功德所發之光,作為護法,修行者應當如是恒時觀察。若生起尋師過之心,應該即時發覺,並防護將來再生過患之心。常常見上師之功德,思上師之深恩,這是修上師瑜伽的最大方便。 辛二、於師影等也應恭敬: 可畏等同壞塔罪,不應踐踏上師影, 況復更所不應踏,若鞋若墊若乘等。 《大幻化網續》等經續中說,踐踏上師影子的過失,與近無五間罪中的毀塔罪相同,影子尚不能踏,則更何況上師的鞋子、坐墊、車乘呢?《金剛鬘續》第八品云:「上師所愛與其影,鞋履座具及枕褥,諸大愚癡若踐踏,是人從此墮刀山。」《金剛空行續》云:對上師的身影與用具皆不可踐踏,更不能嘲弄上師的一切動作、言笑等等,否則將恒常遭受諸苦,常遇不吉祥事,也很難成就。但若在為做打掃等等三寶之事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先念誦任何一首佛親口宣說的四句偈,或者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可免罪過。《如意寶藏論》中無垢光尊者指出,若上師已開許則無妨。 庚三、依教奉行: 大覺慧者以歡心,精勤聽受上師命, 若如理事無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樂, 是故一切精勤者,不應違越上師命。 具有大智慧的弟子,應以極大歡喜心而奉命行事。但自己遇到無力承辦,或考慮到上師的要求不如法時,則可婉言辭謝,並說明理由,但不可以因此而對上師退失信心,產生邪見,甚至誹謗。但對上師如法的教言,則應以大精進而努力承辦,因共同與不共同的悉地都必須通過上師的加持才能得到。八種共同悉地是:1.眼藥:塗上後可見地下寶藏等;2.健行:一種神足通;3.寶劍:一種修屍法,修成後屍體變成金子,屍體舌頭成寶劍;4.土遁:地下無礙行走法;5.哩嚕:依鳥卵成就之法;6.空行:空中無礙飛行法;7.隱行:一種隱身術;8.仙丹:一種辟穀法。 庚四、對待上師財物與眷屬的方法: 上師諸物如自命,上師所愛亦如師, 上師眷屬如親屬,依於等住恒思維。 對於上師之物如生命般愛惜,對上師的空行母、子女們也等同上師般恭敬,而上師的所有眷屬則當視如親友般愛護。恰美仁波切也曾說:如果不如理如法謹慎地對待處理,上師的財物便會如同毒藥,一不小心就造下了墮惡趣之因。 庚五(一切侍奉皆應清淨)分三:辛一、遮止一切不如理行為;辛二、依止一切如理行為;辛三、遮止一切其他不如理行為。 辛一分二:壬一、在上師視力所及之處所應遮止的行為;壬二、在上師聽力所及之處應遮止的行為。 壬一、在上師視力所及之處所應遮止的行為: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縛其頂髻, 置足於墊手置腰,上師面前皆不應。 上師安住或起立,不應偃臥或端坐, 恒常於彼諸事業,善巧興作令圓滿。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於坐墊, 往來經行或諍論,上師面前皆不應, 摩擦支體或舞躍,歌詠伎樂皆不應。 上師前通常不應坐(上師開許或有特殊緣故則不在此例),也不能戴帽、纏頭、帶兵器,上師未上座前不應先坐,上師席地而坐時自己不應坐於墊子上,不叉腰,師坐己不可臥,師起座時自己也不可坐臥,通常應走在上師的左後方,但注意不可踏上師的影子,對上師吩咐的一切事,應善巧承辦,盡力使其圓滿。也不能在師前涕唾、指手劃腳、伸腿展足、往來經行等,除大會供等有必要之時外,上師未開許處不得隨便歌舞伎樂。 壬二、在上師聽力所及之處應遮止的行為: 加行眾多雜言論,能聞近處不應作。 在上師能聽聞處不高談闊論、相互嬉笑,不說無意義之綺語。 辛二、依止一切如理行為: 鞠躬從座而起立,當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在師前或端坐或起座,都應心存恭敬,動作如儀。在夜行、渡水或行險道時,為防有意外,應請求走在師前,待開許後,再在上師前面引路。 辛三、遮止一切其他不如理行為: 軌範所能現見前,具慧不應旋扭身, 不應以背倚柱等,不應牽曳其指節。 上師面前不做上師不喜歡的種種動作及行為,如扭身、背倚牆柱等,也不做拉曳手指關節,使出聲響等有失威儀之事。 庚六(身語恭敬上師)分二:辛一、身恭敬;辛二、語恭敬。 辛一、身恭敬: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與撫摩等, 皆應先行為作禮,禮已後當隨所喜。 為上師洗足、浴身,或拂拭灰塵、按摩等,應先作禮,再以至誠之心做之,做畢再次頂禮上師。 辛二、語恭敬: 若當稱說上師名,名後隨行面前文。 為令所餘起恭敬,故先稱說勝敬詞。 若需稱上師之名時,應在名後加「座前」、「吉祥賢足前」等敬詞,又為了讓其他人也生起恭敬心,故也應在師名前加殊勝讚詞,如大恩、金剛、至尊等,如上師名「寶金剛」,則應稱「至尊正士寶金剛座前」等等。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2/20 上午 05:10:45 -- 庚七(離我慢)分三:辛一、聽受吩咐時離我慢;辛二、聽法時離我慢;辛三、一切時處離我慢。 辛一、聽受吩咐時離我慢: 若於上師請教令,即應說云如命行, 雙手合掌勿散亂,當善聽受上師教。 發笑及與唾痰等,當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當以柔順語啟白。 向師請示時,應雙手合掌,心神專注,師不論有什麼吩咐,都應依教奉行。辦理完畢後,也應以柔順語稟白。退出時,應面向上師徐徐退出。自己在吐痰、咳嗽、發笑、打呵欠等時,應當掩口。 辛二、聽法時離我慢: 師前調順面端坐,善護所著衣等相, 以膝著地而合掌,為求聞等三啟白。 弟子不論向上師求法,求灌頂,還是求抉擇中觀等顯宗法要,都應合掌,於師前三次請求,並且語言調順、溫和,衣著端正,遠離傲慢,一切行為如法如儀。 辛三、一切時處離我慢: 於作敬事一切行,其心應離於我慢, 慚羞怖畏善防護,住於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開演師前應遠離, 所餘類此諸所行,自內觀察應遣除。 上師前不論做何事皆應離慢,否則不會得加持與成就。《大般若經》中云:對上師等殊勝對境生起我慢則有重罪。《大毗婆沙論》中云:恭敬是以慚為本性。總之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三業不可雜有慢心,一切輕佻等不如法行為應予遠離。依止上師之法在《如意寶藏論》、《心性休息》、朗日塘巴的「依師法」中都有廣講。 庚八(不超越上師)分四:辛一、欲行利他時應求開許;辛二、所獲利養皆應供養上師;辛三、上師前不應接受他人的恭敬;辛四、身威儀之恭敬。 辛一、欲行利他時應求開許: 善住中圍及護摩,攝收弟子及講說, 其處若與師同住,未得許可不應作。 準備為人灌頂,或收弟子或傳法,或燒火供等時,若與師共住一處,則應先請求上師,上師開許則可,不開許則不可。若當時未與師同住則另當別論。 辛二、所獲利養皆應供養上師: 若開眼等隨所得,一切皆當獻上師, 師與所獻取受已,有所餘者隨所喜。 開光(藏文意為開眼、善住)、灌頂、傳法等所得的供養,都應供養上師,待上師納受所需後,剩餘的方可隨意使用。 辛三、上師前不應接受他人恭敬: 上師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師前, 隨行所有諸敬事,及作禮等當摒退。 上師的弟子,不可收作為自己的弟子,即使是自己的弟子,也不可在師前為其說法等。在上師前不可接受弟子給自己披衣、禮拜、供養等等。 辛四、身威儀之恭敬: 隨於軌範有所獻,或軌範師有所賜, 具慧於彼應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在供養上師,以及上師有所賜予時,自己都應躬身,以謙卑柔順之態雙手承接。 丁二、附義: 能以正念無忘失,於自遍行皆精進, 同法違越自所行,以歡喜心相勸阻。 這是附義:此處從前半頌總結承侍上師的方法,在後半頌中附帶地說明了對待道友的方法。不僅對自己在上師面前所得之誓言,時刻以正知、正念、大信心等攝持而護持不忘,而且自己的一切行為,皆以大精進盡力遵照金剛持所制的規範而行。假若金剛道友的行為有所違越時,也應該和言悅色以歡喜而不是煩惱之心加以勸阻,若對方不接受,則不應強勸。 丙二、特別開許之處: 有病恭敬師事業,亦未得師賜許可, 於諸遮制雖現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如果是病人,對於一些非性罪的輕罪,如上師面前坐臥等,如果心存恭敬,事先未請求上師的開許,也不會構成墮罪。如翁珠仁波切1997年在學院圓寂的前一天,上師法王仁波切前去探病,因病重體虛,翁珠仁波切便只是雙手合掌,而未起身。但是若想藉助疾病而輕毀上師,則仍有罪。《金剛莊嚴續》中廣說了不構成違犯的條件,其中包括病人、殘疾,或是證了無生法忍的弟子,或有相應的證悟,或有上師的開許等。 丙三、總結依止法之要義: 此中多說何所用,令師歡悅所應作, 令師不悅皆遠離,於彼於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大金剛持所親說。 既曉了已以諸事,一切為令上師悅。 總之在依止上師時,凡令上師歡喜之事則盡力去承辦,而凡為上師不喜之事都應遠離。因金剛持如來親口教示:一切悉地,都是從隨順上師,令上師歡悅後才得到。明白了此因果關係之後,則應以三門盡一切努力令上師歡喜。 乙二、為弟子宣說依止法之適宜時機: 意樂清淨諸弟子,已正皈依於三寶, 隨順上師而轉者,便應施與令記誦。 著寫、講解上述頌詞的目的是為讓學法弟子背誦熟記,了知其中含義,然後以此為標準,來指導自己依止上師時的身口意三門。那麼上述依止方法應在什麼時候給弟子講解呢?條件有二:1.弟子已皈依三寶,具有皈依戒;2.弟子意樂清淨,已發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此二條件中,已暗示對顯、密二種大乘有一定的基礎)。對此種弟子可授與《事師法五十頌》法,使弟子先修依止上師法,成為修學密乘的法器,再使其對密乘產生殊勝的信心後,傳與密法法要。這就是《事師法五十頌》的密意所在。在歷史上,釋迦童子卓彌大師(約於朗達瑪遇刺百年後出生,入印度、尼泊爾修學了十三年,為新密有名的大譯師,特別是在翻譯父、母續方面較有貢獻)在傳加行前必先傳皈依、發心,在傳正行前先講此《事師法五十頌》;馬爾巴大譯師在傳密宗之前,也先講說此《事師法五十頌》,這是那若巴所立的規矩。 若有人問:對未受灌頂的人講說此《事師法五十頌》是否有洩密過失?答:無,因為頌詞的內容中涉及密法的地方很少,即使略有涉及也不明顯,又聽此法的弟子已有顯宗基礎,對密宗也有一定的信心,因此不可能導致洩密的過失。類似的教證,見於《金剛空行次第》、《壇城儀軌金剛鬘續》以及《十真如續》等等。 總之,無論修學哪一乘的佛法,在開始時認真學習依止上師之法,最為重要。特別是金剛乘,眾多續部中已再三強調過,一切悉地皆由依止隨順上師而得,故依止上師之法乃是修道的根本。了知了《事師法五十頌》的內容後,當以正知、正念及大精進力而守護此金剛持所制的學處,這樣,對已犯過失可使漸趨微弱,即便再犯也能生起悔愧,馬上懺悔令其清淨。這樣在此生、後世,便能漸漸善巧地依止善知識。但如果不了知上述學處,或雖有了知而不加守護,則必多有違越,以此習氣,在以後多世累劫中,也無法修學這些學處。真有智慧的弟子,應知這一頌詞是最殊勝的上師瑜珈教言。 乙三、云何令作相應之法器: 此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墮,正所應誦及受持。 若弟子已修學了共同乘的皈依、發心等,又學了依止上師的學處,故為了使其相續成為相應之法器,上師已可賜予弟子灌頂(此處咒乘即灌頂)。而弟子既已成了相應的密法之器後,最重要的是守護所得的誓言,因為若失壞密法誓言,聽聞、修習再多也不會得到證悟,已失得悉地之根本故。因此在得到灌頂之後應馬上學習密乘戒,須先了知什麼是要避免處,以及什麼是應依止處。密乘學處雖多,但主要有十四條根本戒,若犯此根本戒,其罪難以懺除,而其他支分戒在違犯後仍可還淨,故對此應能背誦,並通曉其內容,平時盡力而作防護。欲修學無上密宗的人,在學法次序上應先學《事師法五十頌》,再求灌頂,次學十四條根本戒之後才可聞思修續部諸教義及竅訣。 甲三、末義: 如是弟子隨師轉,生無餘利無過患, 集此我積無邊善,願諸有情速成佛。 總之,弟子依止上師的方法歸結為捨棄自在,遵照上師的意志行事,這樣弟子可生起無邊無際的利益,同時斷除多說、顛倒說等的過患。作者拔毗天願以編撰此《事師法五十頌》所得到的無邊善根,能令一切有情速得佛果。 後 記 《事師法五十頌》詳細講述了密乘弟子依止金剛上師的規範。藏譯本題為印度論師拔毗天所作(宋朝時由日稱法師譯成漢文,題為「馬鳴菩薩集」,收入《大正藏》第32冊)。宗喀巴大師著有《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宗大師在論中條分縷析,廣徵博引,且文字淺顯,使文義昭然若揭,在西藏倍受推崇。1998年春,在五明佛學院漢經堂詳細講解了《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選用了現存較好的民國湯薌銘居士的譯本,然仍嫌晦澀,且間有誤譯。為使大家瞭解事師法的內容,如理依止上師,特將詳細的講解用簡潔、通俗的方式整理而成,以利大眾。 一九九九年四月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2/20 上午 05:13:21 -- 佛法住於心臨終無恐懼 珠古圖登諾布仁波切 口述 聽列秋准 筆錄 末法時代,當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信任愈趨衰微的時刻,對於一個佛教徒而言,經典上所提到的:「視上師如佛」、「弟子對上師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將身心全然交付給上師」,似乎只是一個屬於經典中高懸的理想。而高僧大德傳中所載種種圓寂時的瑞相:寧靜安詳,全無恐懼、預知死期,灑脫自在的情形,似乎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對此半信半疑。但是今天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一位西藏喇嘛圓寂前的種種示現,證明了經典所言真實不虛,打破了一切的質疑。 卓洛(才讓)喇嘛生於一九七○年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多貢瑪鄉。自幼即於噶陀傳承的果洛溫達寺入佛門,在具德上師白玉派嘎旺尼瑪仁波切前接受別解脫戒。而後隨著三學清淨的舅舅拉門喇嘛學習藏文及噶陀傳承的一些修法儀軌,並於珠古圖旺前接受基礎佛法理論的教導。 當他第一次聽到無上大圓滿成就者堪欽慕謝仁波切的名字時,不由自主地生起強烈的信心,並多次於夢中接受慕謝仁波切的傳法,因此決定前往旺青多巴寺,依止慕謝仁波切。 根據紐修堪仁波切的著作「大圓滿上師傳」中記載:果洛堪欽慕謝仁波切出生於藏北果洛旺青多巴,在種種瑞兆中降生。先於家中依止老師,學習藏文的讀寫以及修法儀軌,及長前往噶陀祖寺進入佛學院。有一天,從舂口迎請第三世格澤瑪哈班智達吉美丹巴南賈到祖寺,很多僧眾前往迎請時,格澤瑪哈班智達向僧眾們問候:「各位貴體好嗎?」慕謝仁波切一聽到上師的聲音,當下即於實相無造作的境界中安住,一切動念都好像天上的雲消散於空中一般。這都是因為遇到了生生世世具緣上師的緣故。慕謝仁波切在噶陀祖寺尊貴的知密欣窘恭博、錫杜秋吉江措以及溫竹貝瑪嘉稱、堪欽袞桑巴登等上師及活佛前,接受很多殊勝的教法。尤其是跟隨不共的怙主根本上師貝瑪拉密札的化身堪欽阿旺貝桑(堪布阿嘎仁波切),進入噶陀大續部佛學院,學習中觀、現觀、戒律、俱舍、因明五大論及密極論等顯密教法,以及共同的學科,均聞思圓滿,佛學院的師生都稱他為堪欽慕謝,一時智者之名遍及西藏各地。此時,他認為以往所學的僅僅只是一些佛法的皮毛而已,自己有幸得遇堪欽上師金剛持,一定要好好把握,求得即身成佛的不共口訣。好不容易獲得暇滿人身,遇到如佛的上師,如果以一種看似利他實為放逸的態度虛度此生,則是自身極大的損失,於是懇求堪欽上師傳其口訣。上師堪欽阿嘎仁波切傳其大圓滿的「耶喜喇嘛」(智慧上師)、隆多丹畢尼瑪的口耳傳承的口訣,龍欽寧體的「四部心要」等,「龍欽秘密心髓法」上下的一切口訣,均傾囊相授。就這樣,如珍寶般的三學訣竅遍滿其內心的寶瓶。而後慕謝仁波切返回家鄉,往無人的寂靜處,如密勒日巴般精進地修持,現證大圓滿任運四相瑜伽。噶陀恰擦仁波切非常讚歎地說:現代能夠如是現證大圓滿續部中所說的,就是像堪布慕謝仁波切。在此其間,由於西藏的共業及有情業力的感召,中共進駐西藏,大肆殘殺逮捕活佛喇嘛,堪布慕謝仁波切亦入獄。在獄中,他把牢記於心的大圓滿「耶喜喇嘛」及「法界藏」等法,偷偷地傳給了上千個獄友,因之死於獄中的很多行者,臨終時都現起了大圓滿成就的瑞相,尤其是恭賈珠古、囊欽阿帝珠古、囊欽賈斯珠古等都成為大圓滿龍欽心髓的持有者。而後由於政策改變,宗教尺度較為寬鬆,慕謝仁波切被釋出獄,返回藏北果洛旺青多巴。於其住所自然形成了一個修行的聚落,弟子遠從石渠、安多、果洛、色達、白玉、新龍以及印度等地聚攏過來。堪布慕謝仁波切於極其黑暗的地方,照耀出極為燦爛的大圓滿之光明,利益無數的眾生。當代像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達賴喇嘛、貝諾法王等多位高僧大德都公認其為當代非常偉大的大圓滿成就者。一百年前,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的預言授記中,極其清楚地預言慕謝仁波切為龍欽巴大師的化身。圓寂時,所有大圓滿成就的瑞兆全部出現。 卓洛(才讓)喇嘛於旺青多巴寺慕謝仁波切前接受了龍欽心髓的前行,並依此閉關圓滿五加行的修持。慕謝仁波切再以大圓滿口耳傳承的方式直指心之本性,生起「上師如佛」堅定不移的信心。於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前亦接受過大圓滿龍欽四部心要的灌頂。 堪欽慕謝仁波切圓寂後,至尼泊爾、印度等地朝聖,先後於多珠千法王、貝諾法王等多位高僧大德前接受種種顯密教法。 卓洛(才讓)喇嘛對根本上師慕謝仁波切的虔敬及信心至為堅定。離開西藏時,隨身攜帶一桶上師的尿,沿途由於負荷太重,還因此拋棄了很多行李,每當身體不適,即飲用一些。到了台灣,由於時間、天候的關係,尿液已經臭不可聞,他仍不以為意,混入一些泥土做成甘露丸,只要身體不適,即取出服用。慕謝仁波切的頭髮及衣服的碎片,是他永不離身的護身符;不論走到哪裡,必定隨身攜帶慕謝仁波切的照片,作為頂禮處。一切法中,最重視的即為慕謝仁波切的祈請文。 佛經中所說:先他後己,在卓洛喇嘛的身上,真的如是展現:任何時候,好東西一定先給別人,自己的東西,只要有人喜歡,則毫不吝惜地送給他,盡自己所有的力量去幫助他人。有一次,一位朋友要回西藏,他把積蓄全部給了朋友,自己則一文不名。在家鄉的時候,有一次大水把橋沖走了,他全然不顧自身的安危,跳入水中,救起兩位落水的喇嘛,深獲旺青多巴地區上師們及民眾的讚歎。 在佛學會的喇嘛當中,他的年紀最輕,平日活潑熱情、友善待人、坦誠率直,像個孩子般,見到熟人總喜歡拍拍肩,甚或重重的捶一下,然後哈!哈!哈的大笑。不拘小節,多數時間是不修邊幅、威儀不具,有時在修法的時候,呵欠連連,甚至睡著了,即令旁人不以為然,但他仍我行我素,不為所動。西藏有句諺語:佛和小偷在哪裡,不知道。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一九九五年底,他應中華民國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的邀請,到台灣協助師兄圖登諾布仁波切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或許因為水土不服,從一九九七年五月起,他的身體就持續消瘦。一九九八年三月初在陽明醫院檢查,證實身罹重病,其營養狀況與非洲難民相等,但由於佛學會的經濟拮据,其本人又沒有健保,根本無力住院治療。幸而經由靳應生、孫珍霞兩位師兄的奔走,慈濟委員 在此期間,卓洛喇嘛的另一位重要的具恩上師多珠千法王,八月中旬應 由於腹積水的情況一直無法改善,不得已遂決定於八月底動手術,然因大量失血,加上腫瘤與肝臟已結合,硬如石塊,手術刀下去根本無法切開,只得快速縫合。此後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所有內臟均逐漸衰竭。雖然肝腫瘤的壓迫及腹積水,經常痛得他青筋暴露,雙手抱枕直不起腰,但他本人均咬牙強忍,其忍耐 廿四日一早,圖登諾布仁波切率同嘎旺喇嘛及學會工作人員徐安湘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才一個多月不見,卓洛(才讓)喇嘛消瘦很多,一見到仁波切即非常高興地向仁波切說道:「我應該快要走了,上師不斷地出現在面前虹光中。」然後雙手合掌莊重地說:「上師的加持是不可思議的。」圖登諾布仁波切叮囑他:「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無二無別中安住。」他回答:「沒有問題,上師和我永遠也沒有分離過。」同時向仁波切表示:「非常抱歉,由於自己的病讓大家辛苦了,佛學會要好好地辦。」接著轉頭向好友嘎旺喇嘛說道:「雖然我不是一個好的喇嘛,但是對上師的信心從來沒有改變,因為這個加持力,我現在沒有任何的恐懼,死也好,活也好。你好好穿著喇嘛的衣服,做一個好的喇嘛。」圖登諾布仁波切和他一起唱誦共同的上師堪欽慕謝仁波切的祈請文,此時他說:「現在出現三個佛淨土,其中一個是文殊菩薩的淨土,也許是因為自己對文殊菩薩有興趣的原因吧!我可以自在地選擇前往那一個淨土。請告訴我的家人和朋友不用為我擔心,我和上師在一起非常順利地走了。」同時說道:「看來我就快要走了,現在我們一起唸誦一遍普賢行願品。」他一邊唸誦,雙手一邊如平日修法般的擺動著。六個月的臥病床榻,他的身體已是形銷骨立,衰敗不堪,但這絲毫無法影響他,他的雙眼清亮,炯炯有神;由於藥物的關係,全身一直抽動不已,但他仍力持大圓滿心性休息的坐姿,這個借住的軀殼根本無法限囿他。由於極度喜悅,令他的呼吸變得急促,病情驟然轉劇,當護士為他戴上氧氣面罩時,他一直以雙手推拒。經過大家的商議,決定不作任何的急救,讓他自然的走。廿五日晚間,溫迪師兄及妻、子探視他,九點離開時,他在昏睡中,雙手仍不停地打著手勢。九點十五分醒來,開始大聲地用藏語和恭博喇嘛講話,正在浴室裡準備為他擦澡的加護病 廿六日多位仁波切喇嘛及佛學會的道友聞訊趕到,承蒙慈濟醫院的特許,移至地下室助念堂為其修法,由於溫度過高,不得已將遺體放入移動的冰櫃。經請示教長貝諾法王,決定以傳統的西藏火化方式於廿八日圓滿三天修法後舉行。短短的二天時間, 廿八日早上花蓮在一片大風雨中,然而早上十點時火化處僅有微風小雨,火化正式開始。在場觀禮的還有他的主治醫師陳梓泓大夫,及給予其幫助很多的慈濟委員 尊貴的寧瑪巴教長貝諾法王得悉整個情形,非常非常的高興,表示:「在這個時代,臨終時能出現這些瑞兆,實在是稀有難得。這都是因為修持大圓滿的教法,以及對上師堅定不移的信心所致。」修持大圓滿的教法以及跟隨具德具傳承的上師, 其加持力真是不可思議,密教中強調的「視上師如佛」及「對上師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在卓洛(才讓)喇嘛身上得到了最圓滿的印證,深深策動了每一位佛子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