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送200老兵骨灰回鄉 劉德文21年擺渡人生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7496)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5/1/28 上午 03:53:39
--  【轉貼】送200老兵骨灰回鄉 劉德文21年擺渡人生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劉德文去年十月背著三位老兵的骨灰,從小港機場搭機前往大陸,讓他們落葉歸根。記者劉學聖/攝影

「伯伯,回到故鄉了、我們到家了…」二○二四年十月六日,劉德文踏進中國大陸領土後,捧出裝在胸前背包內的骨灰罈,雙膝下跪恭敬置放於出境大廳地上;跪迎的家屬哭成一團。廿一年來,他已完成兩百多件「送老兵回家」任務,這次他前胸、後背、手提,送三名老兵骨灰回江蘇及安徽老家安葬。


三人都是一九四九年隨國軍來台的老兵,戎馬一生卻孤零零在台度過晚年,再回故土已是七十五年後,令人不勝唏噓。劉德文沿途輕喚三人名字,叮嚀「要跟緊、我們要回家了」,航空公司刻意安排他坐飛機最後一排,讓他有機會把骨灰罈放在空位上,因為他堅持「骨灰不是貨物,託運對長者不尊敬」。




接受榮民懇求 開啟擺渡歲月


「開啟擺渡歲月,一切都是緣分。」劉德文說,二○○二年當選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長,里內有座安置退役單身榮民的「祥和山莊」,因他送餐關懷,與老伯伯們交情不錯。隔年冬天,文姓老榮民找上門,淚流滿面說「二十多歲隨國軍來台,如今八十七歲了,希望死後能與父母團圓。」文老希望骨灰能葬在湖南老家父母墳前,「起碼讓我在九泉下服侍父母」。


大概是要過年了,文老思鄉之情湧上,愈說愈傷心,不斷央求「里長務必協助」;劉德文不得不點頭應允,否則無法止住老先生的眼淚。不料,文老交代「遺言」數個月後往生,劉德文替他辦妥後事,依約踏上「送骨灰返鄉」之路;那是二○○四年十二月。


「老兵總在清明節買供品紙錢朝家鄉方向祭拜,我原以為是習俗,深入了解才發現,長年離鄉背井的老兵以焚香遙祭來解鄉愁。」劉德文說,送回文老骨灰後,他更了解老榮民的心願,只要有里民想落葉歸根,他就先記下地址,當榮民過世、辦妥後事、聯繫妥大陸家屬,就立刻送老榮民骨灰返鄉。


剛開始「執行任務」,劉德文很低調,義舉在大陸傳開後,越來越多人聯繫。劉德文收到許多老兵大陸家屬來信,也有在台陸籍配偶找上門代親友懇託尋找亡故親人,「迄今收到七百多封尋親書信,每一件都是超級任務。」


劉德文說,尋親信除了線索有限,許多還沒取得榮民資格,就算是榮民,也因早年退伍老兵奉派到花東地區開墾,亡故後就由戰友就近下葬,他打聽全台各地公墓及存放骨灰的寺廟,最終在宜花東地區尋找到卅多人。


「田伯伯的故事,印象最深刻。」劉德文回憶,田姓老榮民隨國軍來台後,留在大陸的妻子始終惦念;一九八七年開放大陸探親,田老歡喜著準備回鄉,卻在出發前兩天車禍身亡,由台灣親屬安葬。在大陸的田妻晚年想和老伴團圓卻未能如願,二○二○年遺憾過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劉德文帶老兵骨灰回到對岸機場,會跪地放下骨灰罈,「讓伯伯知道已經回到故鄉了」,老兵家屬跟著下跪接骨灰罈。圖/劉德文提供


請老天爺幫忙 一年覓得墓地


後來,田老的孫子在北京巧遇台灣律師,輾轉拜託尋找,唯一線索是「葬在嘉義縣中埔鄉頂六地區的私人墓園」,一名村長想起「小時候放牛的山坡有片私人墓地」成了重要線索,他前後花了一年來回嘉義高雄廿多次清除雜草與雜木,但卻未見墓碑。


「田伯伯,您是否在這裡?」劉德文最後的辦法是請老天爺幫忙,結果連續獲三聖杯,他再拿出家屬提供的下葬照片仔細比對丈量,最後在擲筊處五十公尺外找到田老墳墓,當他告訴田老在大陸七十多歲兒子「找到了」時,對方激動哭喊「媽媽生前交代把父親接回安葬在一起的心願,總算完成了」,令人動容。


前年三月,劉德文把田老骨灰送回北京,田老媳婦說「如果沒有您把爸爸找回來,我們真的一輩子不知他葬在哪裡…」劉德文說,田老沒和大陸親人相處過,子孫卻堅持接回骨灰,「這種重逢感動就是我堅持送老兵回家的原因。」



單身就養榮民 全台剩一千人


行政院退輔會把一九三四年之前出生、在大陸從軍的老兵定義為資深榮民,有六十多萬人隨國民政府來台,至去年九月僅剩三萬人,其中在台沒有家屬的單身就養榮民約剩一千人。


廿一年來,劉德文護送老兵骨灰足跡踏遍大陸廿多個省,到底送回多少老榮民返鄉?六十歲的劉德文淡然地說「這不是做業績,我不會刻意算送回幾位,超過兩百位吧,我會繼續送下去」。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5/1/28 下午 03:56:55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5/1/28 上午 03:58:25
--  「帶老伯伯回家 冥冥中有保護」
「第一次背骨灰覺得怪怪的,但想到能帶老伯伯回家,內心很踏實;奇妙的是每趟旅途都很順利,彷彿冥冥中有人保護。」劉德文談起廿一年擺渡人生,眼中露出使命必達的堅毅。


裝老榮民骨灰罈的紅背包,正面繡了「背」字;背字上半部的「北」,是劉德文與老兵家屬跪地交接骨灰的剪影製成,目的是時刻提醒「尊重」。他說,搭車若隔壁沒空位,就把骨灰罈抱在胸前,住宿一定要選兩張床,一張留給老兵骨灰,這都是尊重。


學會看羅盤、紅皮通書


有些老榮民故鄉偏遠,下了飛機要搭綠皮火車、轉高鐵、換巴士,單趟車程近廿小時,劉德文曾睡過車上臥鋪,還要不時問路。他說,起初一次背一個骨灰罈,後來為了節省旅費而一趟背二、三個,每次出發要先研究路線,思考如何更快速把骨灰送到親人手上,為此還特地學會看羅盤、紅皮通書,目的就是協助家屬挑時辰重新安葬。


「七百多封尋親信,仍有六百多件無法達成任務。」劉德文說,台灣早期土葬紀錄多是手抄本,甚至沒登記,找起來如大海撈針,但累積經驗後發現,尋找土葬遺骸在清明節後是最佳時機,因為掃墓會除雜草、燒紙錢,老兵在台沒有家人、後代,長雜草的墓區很可能就是他們安葬之處。


劉德文雖然摸索出尋找老兵遺骨的最佳方式,但無功而返是經常發生的事。有一次他一腳踩進撿過骨卻沒回填的墓穴,肋骨骨折,但仍堅持先找到老兵葬身處才就醫。



找墓穴不慎摔斷肋骨


「那次摔斷肋骨,太太擔心我獨自在荒郊野外發生意外沒人協助,現在會請假陪我出任務。」劉德文說,家人支持是支撐他無畏流言堅持走到現在的主要原因。他說,父親知道他常自掏腰包往返兩岸,多次拿種水果賺的辛苦錢資助,離世前一刻還叮囑要盡力協助更多老兵返鄉。


「我和老兵的大陸親屬宛如『沒有血緣的親人』,他們逢年過節就打電話或透過通訊軟體賀節;台灣發生天災,也會收到老兵親屬來訊問候平安。」劉德文說,曾經遇過老先生在迎回胞兄骨灰時連跪三次,第一次是跪謝終於完成父母遺願、第二次則跪迎哥哥返家,第三跪是感謝他成了幾代人的大恩人,「如果有一天我體力真的無法負荷,我會鼓勵兒子接棒,繼續送老兵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