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74731)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12/2 上午 04:10:18
--  【轉貼】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
本文7000字,但很干貨,請耐心看完。

因為很多時候,不是母以子貴,而是子憑母貴。

正妻適用于婚姻法,而妾只適用于物權法。妻的地位就是老闆娘,而妾就是一個人工智能性愛機器人。更加無語的是,這個人工智能性愛機器人還是夫妻共同財產,妻可以把妾當畜生一樣賣了。

嫡長子繼承制,其實完整的意思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翻譯一下就是,有嫡子的話,就立嫡長子。沒嫡子的話,就立身份最尊貴的兒子。怎麼判斷哪個兒子身份尊貴呢?主要看孩子他娘的地位。

以娘定子,這個制度,看似很荒誕,容易出現一系列的昏君。

但實際上,卻是古代維持一個大帝國時,最好的權力繼承制度。

為啥從周朝開始,我國就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得先明白權力繼承是怎麼演進的。

而電影《一出好戲》看似荒誕,卻很好的闡述了權力的演進之路。

權力這玩意看起來很玄乎,能把一個內八字的羅圈腿,變成外八字的大官步。能讓農民的兒子,變成騎在農民頭上拉屎的爺爺。甚至還能左右無數人的生死。


但你要往它祖墳上刨,就會發現權力的本質很簡單,就是共識。

誰匯集的共識越多,誰的權力也就越大。一個人只有三個人相信他,那麼他就是一家之主。

如果有幾百人相信他,他就是酋長。

如果有幾億人相信他,他就是釋迦摩尼和耶穌。

看過紀錄片《王朝》的人應該都知道,對于黑猩猩來說,他們的共識就是猴拳(別計較,猩拳聽起來別扭)。

哪只猩猩猴拳耍的厲害,把群里的猩猩全干趴下了,它就是猩王,就可以獨享群里邊的母猩猩。

但是,隨著猩群的擴大,以及猩王年齡的增長,年輕又壯實的猩猩,在荷爾蒙的刺激下,就會不斷的挑戰猩王的位置。有的老猩王很快就被干趴了,但是,有的老猩王就很聰明,慢慢的學會了結盟。

例如《王朝》中的猩王戴維,就找了一個胡子灰白,已經對自己的地位沒有威脅,但是仍然還能打的猩猩克洛做盟友。

為了籠絡猩心,他還自降身價的給老克洛,來了一個價值198元的富貴人生套餐——按摩、采耳、推油一條龍。




不過,挑戰戴維王位的大金子,也不是吃素的。人家也學會了結盟,而且還找到了兩個盟友。

雙方棍子掄、石頭砸,再加上一通王八拳之后。戴維終究寡不敵眾,被干趴下了,新的猩王開始誕生。

猩猩族群就這麼一代又一代的傳了下來。當然,后續還有其它故事,但我們不是講紀錄片,只說到這里。




其實人類社會剛開始和猩猩差不多,共識也是拳頭。

2018年黃渤、王寶強、于和偉、張藝興等人演了一部電影《一出好戲》,講的是一群人因為暴風雨流落到了荒島之上,并且和外界失去了聯系。

于是,大家只能靠采摘為生,這就相當于人類的原始社會。這群人中很快就產生了第一代領導人——王寶強。

雖然他腦子不好使,身份比較低,原來只是個導游,但奈何人家會武術,拳頭硬,遇見不服的就打。

于是,他就有了權力,可以要求別人到外面采果子,完不成任務還得受懲罰,而自己則只用躺在山洞中,抱著大胸妹,享受做領導的快樂。



但是,人類與猩猩不同的是,猩猩的組織能力有限,一個族群最多也就30多只,加上智力低下,只會硬拼。所以,猩王結盟兩三個就能搞定整個族群。

而人類隨著語言、文字、武器的發明,以及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族群開始越來越大,變成了成千上萬名。這時候拼得就不是一個、或幾個人的武力值了,而是組織能力。

誰當老大,不再是看誰的拳頭厲害,而要看誰能組織起更強大的力量。

于是,權力運作的邏輯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共識從拳頭,變成了組織能力。

《一出好戲》中的于和偉沒有一點武功,後來為什麼敢挑戰王寶強的地位,自己出去單干,就是因為人家原來是老闆,有名望,而且組織起了自己的小團伙。

王寶強能打得過一個人,但絕對打不過一群人。所以,他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于和偉那群人另立山頭,而無可奈何。



并且,于和偉這群人還在小島的另一邊,找到了半條擱淺的大船。船雖然很破,但是里面應有盡有,有酒,有油,有布,有漁網等等。這就相當于,他們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有了更多的剩余產品。

因為自己武力值不行,所以,于和偉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很快就讓渡出了一部分權力給自己的幾個馬仔,這樣就誕生了最初的統治階級。



而于和偉就成了小島上的第二代領導人。可以和他的幾個小兄弟,天天坐在船里,喝酒耍大胸妹,讓其他人去外面打漁。

但是,飽暖思淫欲,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在吃飽喝足之后,就會追求精神上的需求。而且,由于鄧巴系數的存在,人類想組織起更大規模的力量,就必須依靠精神的力量。

「鄧巴系數」是指,人類可維系的平均小組成員大約為100到200,其預測值為147.8。也就說,任何一個人只能維系一個100-200人左右的團體。例如,新石器時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村落,人口數就保持在150-200之間。

黃渤和張藝興在河邊的那一次「天降大魚」,就代表著小島上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小島上的人們從此之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不用愁吃穿了。然后,他們便開始追求精神需求了。


恰好,張藝興因為會修發電機、手機,能讓小島上的人享受精神生活,很快,他就成了島上的「神仙」。



當燈泡亮起來,音樂響起來,別人手機中的照片被他修復之后,他就全面的掌握了小島上所有居民的精神需求。在精神的控制下,他建立起了更加強大的組織。

第一代領導人王寶強,第二代領導人于和偉,在張藝興的精神控制下,也不得不向「神權」低頭。這就是君權為何要向神權低頭的原因。

至此,古代權力的演進之路基本結束。

後來無非是君權、神權之爭,要麼像歐洲中世紀,神權加強;要麼像古中國,君權加強;要麼像中亞的駱駝們,君權神權兩者合一。

下一步,就該考慮統治階級內部,如何進行下一代的權力交接了。可惜電影沒有朝這個方向繼續講下去,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我國的歷史講一下。

統治階級誕生之后,王就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單純的王了,而變成了統治階級的代表。

王總有死去的那一天,那麼,下一任王讓誰來做,就成了一個統治階級,能否延續下去的最重要話題。

剛開始,整個中原大地上,有無數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搶占資源,奉行的都是叢林法則,天天互砍互殺。

老一代王死去之后,必須讓統治階級內部最強大的人當老大,否則自己的部落就根本沒法存活下去。

這就是三皇五帝的那個時代,后世給這種權力繼承起了一個名字——公天下,禪讓制。

但是,隨著部落的不斷兼并,等到大禹的時候,大禹所在的部落,已經成為了中原大地上最強大的部落。而且,隨著制度的完善,人類壽命的延長,大禹家族人口越來越多,勢力也越來越強大。

等到大禹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啟已經控制住了整個部落的權力。于是,啟就自行襲位,建立了夏朝。公天下就變成了家天下,禪讓制就變成了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

剛開始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其實是并行的。例如商朝就有將近一半兄終弟及的案例。那麼,為啥後來父死子繼成了主流呢?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1、兄終弟及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老大死后,王爺傳給了老二。老二死后,王位是傳給老大的兒子,還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無論傳給誰,另一方肯定不服,很容易引起內訌,導致國家混亂。例如我們之前講過的突厥,隋朝就是抓住了這個矛盾,讓突厥分裂為了東突厥和西突厥。

以后我們講唐滅東突厥時,大唐也是抓住了這個矛盾,然后把東突厥給滅了。

2、權力制度相對完善了,哪怕新一代君主年幼,在外戚和家族的幫助下,也能坐穩王位了。

3、人類壽命延長了。大部分老王死的時候,兒子年齡也不小了,能夠管理國事了。

于是,等到周朝的時候,父死子繼就成為了主流。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到底讓哪個兒子繼承王(皇)位呢?

中國人很聰明的選擇了嫡長子。

為啥說很聰明,這主要和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息息相關。以前世界上大概有三種主流的婚姻制度:

1、基督教世界的一夫一妻制。

歐洲王室喜歡近親結婚,再加上一夫一妻制,就導致很多國王生不出兒子。于是,不得不讓女兒、女婿也有繼承權。這就是歐洲為啥有那麼多女王的一個主要原因。

2、伊斯蘭世界的一夫四個老婆制。

3、中國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今天主要講這個制度。

(其他非主流的還有黑人的三天一老婆制,泰國的有錢隨便娶制等等。)

我們形容某個人很有錢、很幸福,經常說會對方有三妻四妾、妻妾成群。久而久之,搞得妻和妾好像變成了一回事。

但實際上,我國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的「妻」和「妾」,在古代的法律上根本就不是一個物種。

妻適用于婚姻法,而妾只適用于物權法。妻的地位就是老闆娘,而妾就是老闆買來的,人工智能性愛機器人。

更加無語的是,這個人工智能性愛機器人還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妻也是妾的主人,隨時可以把妾給賣了。

妻子,一般都得經過三書六禮、明媒正娶才能娶回家。

而且,古代也有婚姻法,能保護妻子的合法權益。別看古裝劇里的男人動不動就休妻,但其實沒那麼容易操作。

比如唐朝就有規定:如果妻無「七出」、「義絕」的行為均不得離婚,否則男方要「徒一年半」。

「七出」和「義絕」的大概意思就是沒生兒子,或者淫蕩,或者不孝等等。

另外,妻還有個「三不去」。也就是三種情況不能休妻:

1、妻給公婆守喪三年,盡了孝道,不能休。

2、娶妻的時候貧賤,後來當官了,有錢了,不能休。做人得有良心啊!

3、妻娘家沒人,無家可回時,不能休。

但是妾就不同了,只要有錢,你想娶就娶,想買就買,想賣就賣,想送就送,完全就沒把妾當人看。

比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蓮,9歲時,被她媽賣給了王招宣,15歲時王招宣死了,她又被賣給了60多歲的張大戶,當傳宗接代的陪睡保姆。

但是,張老頭睡了幾次之后,小潘不但沒懷孕,還讓張老頭得了幾件病:腰疼、流淚、耳聾、流鼻涕、尿分叉,還尿不凈。

于是,張老頭的妻余氏大怒,便把潘金蓮毒打了一頓。張老頭一怒之下,便倒貼嫁妝,把小潘嫁給了武大,還免了武大的房租。

武大白天去外面賣饅頭,小潘就在家里對張大戶賣饅頭。武大回家后,一不小心看見了,也只能當看了一個澳門皇冠小視頻,屁也不敢放一個。

武大死后,潘金蓮又被西門慶一頂轎子娶了做妾。注意,只有一頂轎子,沒有吹吹打打。

後來,潘金蓮讓西門慶吃了幾顆胡僧藥,沒日沒夜的把西門慶搞死了。西門慶的大老婆吳月娘,就讓王婆把潘金蓮給帶走了,王婆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反正趕緊賣了。

注意,是賣,當畜生一樣賣出去,說明潘金蓮的所有權歸吳月娘。

最后,王婆僅以100兩的價格,把潘金蓮賣給了武松。潘金蓮高高興興,歡歡喜喜的打扮了一番,就準備嫁給武松。

然后,洞房花燭夜,武松便把潘金蓮一刀給宰了。潘金蓮死的這一段,寫得十分精彩,我就順便貼出來了:

武松一提,提起那婆娘,旋剝凈了,跪在靈桌子前……那婦人見勢頭不好,才待大叫。被武松向爐內撾了一把香灰,塞在她口,就叫不出來了……

武松恐怕他掙扎,先用油靴只顧踢他肋肢,后用兩只手去攤開他胸脯,說時遲,那時快,把刀子去婦人白馥馥心窩內只一剜,剜了個血窟窿,那鮮血就冒出來……

后面太血腥,就不貼了,想看的自己搜吧。

你看潘金蓮的一生,從小就被親媽賣,後來又被三十兩賣給張大戶,然后再白送給了武大郎,再被西門慶一抬轎子娶過門,又被100兩賣給了武二。

潘金蓮從來就沒有掌握過自己命運,全是被別人當畜生一樣賣來賣去,送來送去。

她的一生,大概就是古時大部分小妾的一生。難怪蘭陵笑笑生才會說:往事看嗟一場夢,今身不值半文錢。

那麼,為啥妻的地位那麼高,而妾的地位那麼低呢?其實就是兩個字:出身。

西門慶的妻吳月娘,是清河縣左衛吳千戶的女兒,人家有個好爹,西門慶敢欺負吳月娘,老丈人就會來削西門慶。

而潘金蓮就是一個從小沒爹,又被娘賣了的東西。受欺負了,沒人撐腰,哪怕是死了,也不會有人多看兩眼的東西。

都說狗眼看人低,其實人眼看人更低。

不論什麼時候,男女結婚都講究個門當戶對。家里有錢,就娶個大家閨秀;家境一般,就娶個小家碧玉;家里冬涼夏暖,就只能娶個五姑娘。

愿意給人當小妾的女人,都是和潘金蓮家一樣的窮苦人家。在豪門眼里,就是攀高枝、寄生蟲,跟現在印度的賤民一樣,那就不是人。

如果吳月娘和潘金蓮都給西門慶生了個兒子,西門慶死后,讓潘金蓮的兒子繼承自己的家產。你說,吳千戶會不會提著刀就砍過來?

皇帝的女人也一樣,皇后大部分都是家世顯赫、名門望族的女兒,甚至還是自己的表妹,外甥女啥的。

嬪妃們就不一樣了,只要皇帝一時興起,后宮里的宮女、奶媽,甚至宮外別人的老婆,都特麼能成為嬪妃。

你說,皇后與嬪妃這地位,這出身,這娘家人的實力能比嗎?

皇后有兒子,嬪妃也有兒子,皇帝敢讓嬪妃的兒子當太子,皇后家人,不把嬪妃家人給削死才怪。皇后如果沒有兒子怎麼辦呢?

1、皇后可以認養一個兒子,當然,認養的也必須是皇帝的親兒子。

2、也可以立地位最顯貴的妃子的兒子,總之,還是看地位。

都說母以子貴不假,但很多時候,子也憑母貴。

所以,嫡長子繼承制的第一層意思就很明晰了。嫡的意思,就是誰的地位高,就讓誰的兒子繼承自己的權力和財產,這樣權力交接時,才不容易出亂子。

那麼,為啥又必須是長子繼承,而不是次子,三次,或者賢子呢?

主要原因就是權力和資本一樣,十分不喜歡內耗與動蕩。

幾個兒子,哪一個賢,怎麼去判斷?

我們前面說過,權力就是共識,大家認他,他就有權力,大家不認他,他就沒有權力。

那麼,在大兒子的狐朋狗友、親家面前,大兒子就是賢子,必須掌握權力。在二兒子的狐朋狗友、親家面前,二兒子就是賢子,必須掌握權力。

如果不早早確定只有長子能繼承自己的家產,百年之后,這群兒子必然打個你死我活。

最好的結果,就是一個兒子把其他幾個全干趴下,成功上位,這樣還能保證帝國的穩定,例如曹魏的曹丕。

最差的結果就是,幾個兒子內斗,然后被外人摘了桃子,例如西晉的八王之亂。

反正沒有一樣結果是好的。另外,大臣們也不希望皇帝立賢。

首先立了賢,皇帝英明,影響自己撈錢,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立賢就意味著皇帝不會第一時間立太子,而大臣們就要不停的站隊,稍微一不留神,站錯了隊,輕則發配邊疆,重則夷滅三族。

大臣們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幾十年的摸爬滾打,甚至幾代人的刀口舔血,終于爬到了人上人的頂峰。結果還要像賭徒一樣豁出性命去全梭,除了那些野心家,誰能受得了這刺激?

有人可能會說,清朝的時候,就不是嫡長子繼承制,權力過渡一樣穩當。那我們就詳細的分析一下清朝。

清朝的時候,雍正因為經歷過9子奪嫡的痛苦。所以,當上皇帝之后,就搞了一個秘密立儲制。但是,這背后其實還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延續。

乾隆雖然是庶出,還是老四,但奈何雍正的皇后,烏喇那拉氏所生的嫡長子8歲時就死了,也沒有再生,而她本人也在乾隆登基之前就死了。

另外,乾隆的另外幾位哥哥,也全都早死了。乾隆便由老四,變成了老大。沒有嫡子,乾隆又是實際上的老大。所以,乾隆繼位,還是相當于實際上的嫡長子。

等到乾隆立皇儲的時候,他立的第一個秘密皇儲便是嫡長子永璉。結果,永璉8歲的時候,突然死了。

幾年之后,乾隆又立了嫡次子永琮為秘密皇儲。可惜,乾隆好像沒有立嫡子的命,永琮2歲時又死了。

搞的乾隆悲痛不已,說出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話:

「朕自繼位以來,敬天愛民,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竟然嫡子再亡。推其原因,乃本朝自世祖章皇帝(順治)到朕,全部不是嫡子繼承大統。沒想到,這竟然成了家法。朕想讓嫡子繼承大統,行先人未行之事,享先人未享之福,此乃朕過也。」

兩次立嫡,兩次亡子。此后乾隆再也沒有立嫡長子的打算。但是,如果不立嫡子為皇儲,以后權力交接時必然出現動蕩。如何避免這一情況發生,乾隆主要做了兩件事:

1、打擊皇后家族。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與其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不知道為什麼,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之后,那拉氏的皇后名存實亡,第二年7月,她便抑郁成疾死了。乾隆還以低于皇后的規格把她給埋了。

新一任嫡長子永璂,再也沒有威脅儲君權力的可能。

2、乾隆60年,他便把皇位禪讓給了太子永琰,也就是嘉慶帝。保證了權力的平穩過度。

再加上,乾隆太能活,嘉慶雖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但是,他登基的時候,前面的14個哥哥,已經死了12個。

其他兩個也都是庶出,一個是鐵公雞加埋頭書法的永瑆,一個是殘疾人的永璇。這倆人不可能對嘉慶的皇位有任何威脅。

而等到嘉慶的時候,他立的秘密儲君,就是自己的嫡長子旻寧,也就是道光帝。大清繼承大統的人,終于從變相的嫡長子,變成了真正的嫡長子。

我們再來看道光帝。道光一生共有9個兒子,但是,老二、老三夭折了。老大24歲的時候也突然死了。

怎麼死的,有種說法是,他不好好學習,道光踢了他一腳,但是很不巧,正好踢著襠了,下體爆裂而死(有點慘)。

老四就是我們熟知的咸豐帝奕詝(zhǔ ),他母親為皇后,實際上的嫡長子。

道光曾經在奕詝和庶出的奕訢之間猶豫不決,最后,還是選擇了嫡子奕詝。所以,咸豐帝也屬于實際上的嫡長子。

而咸豐31歲死的時候,只有一個5歲的兒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所以,同治也相當于實際上的嫡長子。

同治死的時候只有19歲,沒有孩子。于是,慈禧就從宗室中找了4歲載湉當皇帝,也就後來的光緒。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清朝雖然是秘密立儲,但總體上還是嫡長子繼承制那一套: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所以,綜合對比一下,還是早早的定好規矩,讓長子繼承權力,把其他兒子的野心全部扼殺在萌芽之中最劃算、最安心。

雖然這種制度有弊端,容易產生昏君,但只要長子不是蠢得像一頭豬,依靠制度的慣性,一個王朝還能延續個200多年,否則傳不了幾代,就會出大亂。

現實中不就有這麼一個反例麼?



這些年,澳門賭王何鴻燊的4房太太、17個孩子爭家產的新聞可沒少見。這要不立個分家產的規矩,何家恐怕也揮霍不了兩代了(沒有蹭熱度的意思,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何鴻燊還活著)。

看完這些,大家應該就能明白,嫡長子繼承制是古代最好的繼承制度,自有它內在的邏輯,基本上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也許偶爾會出現一兩個奇跡,但要從根本上否定這個制度,再建立一個新的制度,只能是自找苦吃。注意,我說的不是現代,而是古代。

蝚血���冽�苷辣���望��1璇� 嚗𣬚洵嚗�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