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文明與氣候變化的驚人「巧合」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60355)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2/23 上午 01:18:36 -- 【轉貼】文明與氣候變化的驚人「巧合」 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介紹:挪威冰川學家繪製了近10000年來挪威的雪線升降圖。雪線的升降與溫度有密切關係,氣候溫暖則雪線上升,時代轉寒,雪線下降。把我國5000年來氣溫升降與挪威的雪線升降相對比,大體是一致的,在殷、周、漢、唐時代,溫度高於現代;唐代以後,溫度低於現代,挪威雪線也有這種趨勢。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氣候變冷,都從一件很難讓世人接受的重大政治事變開始,而最寒冷時期,往往是中國政治動盪、人心不安的時期;而每個氣候溫暖期,則往往政清人和。這是一種巧合嗎?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后期,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一個寒冷期,降溫幅度較大,但持續時間很短。公元前995年,周昭王即位,兩次伐楚,皆屬不義,亦皆失敗,空耗國力,西周從此走向衰敗。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厲王生,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漢水結冰。 公元前850年——公元前770年,氣溫迅速回升期。這是宣王復興時期,但總的衰落趨勢已無可挽回。 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二個溫暖期,據《左傳》、《詩經》等古籍記載,那時山東冬季經常無冰,齊魯地區可一年兩熟,並多見竹子、梅樹一類的亞熱帶植物。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開始了東周春秋時代,這一時期,國家雖然分裂,但還沒頻繁發生戰爭,中華文明開始燦若星河的「百家爭鳴」時代,先後誕生了對中華文明史影響深遠的諸子百家。這個文化的高峰,是難以超越的,當時的溫度也是僅次於西周的第二高峰。
據地質文獻研究證實,這一時期的沉積物植矽石組合帶主要由表示溫暖濕潤型的長方型和示暖型的鞍型,以及表乾冷型的棒型、尖型與少許裸子類、闊葉類植矽石組成,溫暖類型植矽石含量下降,說明戰國後期氣候開始由溫干向涼濕轉變。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在秦漢之際確定的,始見於《淮南子》。其霜降平均日期,在黃淮海地區相當於公曆10月24日,比今天鄭州、西安(10月30日霜降)提前了一周。 公元前476年開始的戰國時代,戰亂不斷,這是中國文獻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大動盪歷史時期,之後由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劉邦建立了中華民族文治武功第一個最強盛的大漢朝代。 公元前100年——公元初年,氣溫明顯回升,鄱陽湖平原ZK01孔有機碳同位素值和孢粉組合表明,西漢中後期為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華北北部的渤海灣出現大範圍海侵現象,其範圍波及4米等高線以下地區,其現象反映在歷史書籍記載上,即「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
從公元初年——公元60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二個寒冷期,平均溫度比現代要低l℃左右。這是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以來的第二次大分裂期,但時間延長了兩三倍。 王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王莽天鳳四年八月,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 公元1年,王莽被封為「安漢公」,公元8年王莽篡位,結束了西漢王朝,在此期間,北方出現了嚴重和集中的降溫事件,氣候開始了由暖而寒的歷史轉變。 公元180年——公元600年,東漢後期,漢靈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邪井中冰厚尺余;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六月,寒風如冬時。此次波動為魏晉氣候大降溫的前奏,自此開始了長達約400年的寒冷氣候時期。公元241年1月襄陽大雪,平地雪深三尺;公元331年8月成都大雪;公元366年,從昌黎到營口的渤海海面連續三年冰凍,冰上可過往車馬與軍隊。
但中間有一個偶然升溫階段,公元401年由極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極端溫暖,413年後又迅速降溫。這段時期處於東晉末期,科研人員將這次溫度突變命名為"東晉事件"。 公元600年——110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三個溫暖期。唐朝時期的長安,數冬無冰雪,可種梅花與柑桔,柑桔果實味道與四川的一樣。公元七、八世紀,唐代前期氣候轉暖期,黃河流域氣候一度轉暖,長安盛開本生江南的梅花,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柑桔基本無凍寒。 麟德元年(664年)豫北出現「冬無雪」。儀鳳二年,豫西,豫北,豫南均有「冬無雪」的記載,垂拱二年,豫西「冬無雪」。從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至天寶年間,氣候仍然以暖為主。長安三年(703年)大曆元年(766年)大曆十二年(777年),河南地區都有「冬無雪」記載。 公元965—994年出現氣候極暖期,北宋資料中較多記載北宋初期開封有多年的冬無霜雪紀錄,象和鱷魚這兩種熱帶動物尚分布於中原和華南。這是宋朝皇帝宋太祖與宋太宗執政時期。
這個寒冷時期,開始於宋徽宗執政時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他信奉道教,重用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大奸臣,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後被大金國囚禁五國城(黑龍江省依蘭縣),導致大宋王朝退出中原,偏安一方的南宋王朝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還把寒冷氣候從北方帶到了杭州。 公元1260——公元140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四個溫暖期,在南宋時期消失的黃河兩岸竹子又重新廣泛分布,但這次不如隋唐時期那樣溫暖,時間也較短。 公元1260年,忽必烈稱汗於開平,之後滅南宋,完成了中國版圖自秦始皇、隋文帝以來的第三次大統一。 公元1400年——公元1870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2℃,甚為嚴寒。
公元1580年——1670年最冷,蘇北雙季稻完全絕跡;江南湖泊河流經常結冰,雙季稻所剩不多;經營千年的江西柑桔種植業在17世紀中被二次嚴冬所摧毀,1670年,長江都幾近封凍。 1580年——1670年,正是明末清初國家戰亂時期。明朝萬曆皇帝執政(1572-1620年),初期重用張居正,國力中興,氣溫也略有一個短暫回暖(見竺可楨的溫度曲線),但張居正1582年死後卻被定為「大奸」,萬曆皇帝自此28年不上朝,後連續在西夏、播州、朝鮮作戰,國力大降,明朝從此走下坡路。 接下來的大清王朝所謂「康乾盛世」(1681年-1796年),氣溫也略有回暖(見竺可楨的溫度曲線),乾隆皇帝死後,大清王朝一天不如一天,氣溫也日益降低。 公元1870年——公元1900年,氣溫回升期。 公元1900年——公元1945年,是世界性氣候溫暖時期,也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第五個溫暖期。 1945年以後,世界又逐漸開始變冷,1955—1977年,是新中國建立後的最寒冷期。1955年,安徽正陽關達攝氏零下24度,南京攝氏零下14度,連廣東陽江,都降到攝氏零下1.4度。當時正陽關附近的淮河、漢水、洞庭湖曾封凍三日。 公元1980年——現在,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溫暖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2/23 下午 01:34:59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2/23 上午 02:27:35 -- 【轉貼】上古時代的中原已見大象的蹤影?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 為虐於東夷。 周公遂以師逐之, 至於江南, 乃為《三象》」, 是說商朝人馴化大象, 用於對東夷的征服活動。 但周朝滅商後, 周公東征, 一路將商朝的戰象部隊驅趕到南方, 還創作了一首詩歌《三象》作為紀念。
然而中國這個在北方建立起來的文明,與大象的情誼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漢人勢力擴張,大象的生活領域一再退讓。再加上氣候變遷,華北的氣候不斷的變得乾燥及寒冷。
↑商末銅象尊(酒器) ↑西周鳥紋象尊..明明就是豬的說xd..這也說明大象愈來愈罕見、以致造型逐漸失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2/23 下午 02:28:42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2/23 上午 02:34:40 -- 【轉貼】氣候里的人類文明史 氣候變化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目前的主流觀點是,四千多年以來,人類已經歷了四次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和四次較大的溫暖期。很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跟氣候有關。 寒冷的四千年前事件 所謂的「四千年前事件」,是大約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的第一個寒冷期里,氣候變遷造成很大的災害。歐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無法取得足夠的飼料,以便在冬天餵養牲口。農耕民族則因生長季節太短而歉收。糧食需求無法滿足。人類遭遇饑荒,必須離開家鄉。遷徙行動剛開始規模很小,印歐人隨之大規模出走,向外擴散。美索不達米亞一向是流著牛奶與蜜的富饒之地。由於氣候最適期結束,人類不得不放棄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農耕居住地長達300年。早期青銅器時代文明於公元前2200年左右開始消失,農耕民族一直到公元前1900年才回到此地。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民族也必須離開,向東遷徙到季風降雨較多的地區。四千年前事件,對撒哈拉地區的民族也是一場大災難。遊牧民族必須向南遷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帶,或是向東遷徙到尼羅河河谷,最後撒哈拉湖泊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乾涸。
公元前21世紀正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即夏朝誕生的時期,夏朝建立是和開國君主大禹治水成功的業績聯繫在一起的。大禹治水之時,中國也是洪水遍地,氣候異常。大禹的成功,可能並不只是因為他治水變堵為疏,也許此時地球的氣候已由溫暖潮濕轉為寒冷乾旱,中原地區降雨減少,水災也隨之平息。 溫暖期催生百家爭鳴 很多人認為,歷史上的溫暖時期也是征服時代。比如,公元前1900年至前1250年是我們這裡所說的第一個溫暖期。巴比倫人、亞述人、埃及人和西臺人此時在中東地區建立帝國;特洛伊人、古希臘人和克里特島人在愛琴海地區建造宏偉的紀念碑;邁錫尼人的影響力最遠可延伸至不列顛群島。而第二個寒冷期出現在公元前1250年至前650年。青銅器時代的北歐人在遙遠的北方享有乾燥溫暖的氣候。但是氣候變得寒冷潮濕後,村民便需要離開居住地。有些人到達法國與西班牙,許多人定居在巴爾幹半島和義大利。其中一個部落色雷斯到達保加利亞,引發一連串效應,最後造成多利安人入侵。邁錫尼帝國滅亡,殘存的阿卡迪亞人遷徙到愛琴海沿岸和賽普勒斯。在旱災、饑荒為害和入侵者的壓迫下,歐洲和亞洲西部進入了地中海區的「黑暗時代」。
寒冷期摧毀兩大帝國 第三個寒冷期出現在公元紀年開始至600年左右。希臘羅馬溫暖期結束後,全球冷化再度降臨。氣候於公元2世紀變得更加惡化。日本學者田家康認為,歐洲內陸的氣候一旦變得寒冷,包括裏海在內,中亞的內陸地區就會變得氣候乾燥,降水減少。從公元205年到295年,挪威西部的冰河規模擴大,裏海的水位下降,亞洲內陸地區的氣候變得乾燥。這次乾旱不僅讓商路衰退,還引起草原沙漠化,奪走了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而內陸地區的氣候變化,又成為日耳曼人大遷徙的契機。在公元2世紀下半葉以後,企圖攻破萊茵河沿岸的羅馬城牆入侵羅馬領土的日耳曼人,原本並不是生活在羅馬附近。日耳曼人是由哥特人、勃艮第人等居住在德國東北部地區的部族向西南方向遷徙時所自髮結成的團體。由於周邊地區民族大遷徙更加活躍,羅馬帝國不得不舉全國之力以應對日耳曼人,而同一時期首都羅馬等地自然災害頻發,地中海一帶農作物歉收,經濟活動衰退,羅馬帝國每況愈下。
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西羅馬帝國因此滅亡 而在中國,公元紀年開始時出現了王莽篡位的政變,酷寒在東漢末期又迫使飢餓的農民起而造反,以後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大量移民向南遷徙,中國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這個寒冷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混亂時期。 中世紀溫暖期的繁榮 公元650年至1280年,新的溫暖時期開始,在西方被稱為「中世紀溫暖期」。田家康認為,在中世紀溫暖期,歐洲各國在經濟發展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由於農地的擴大和經濟的發達,整個歐洲的人口急速增加。據推算,歐洲的人口在公元650年時只有1850萬。然而,由於中世紀溫暖期的溫暖氣候以及農耕地的擴大,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3850萬,並進一步在公元1340年增加到7350萬,約700年中人口增加了約4倍之多。中世紀溫暖時期,北極海域的浮冰大量減少,使古斯堪的納維亞人(或稱維京人)能橫越北大西洋,抵達格陵蘭和北美東岸,促成了與因紐特人的短暫相遇。也正是在這個溫暖期,中國在隋唐時代再度統一,並開始了唐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時代。
1280至1860年,第四個寒冷期來到了。很多西方學者用「小冰川期」特指這一個離我們最近的寒冷期。有學者認為,約公元1200年起格陵蘭島和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極寒天氣。隨著北極的大片浮冰向南漂移,維京人的西部探險航線被迫改道大西洋,並最終徹底廢棄。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1315年至1319年間歐洲暴雨連綿,饑荒席捲歐洲大陸,導致數千人喪命。至1400年,氣候明顯變得更加不可預測,風暴更頻繁。氣候變化之頻繁和氣溫之低,在16世紀晚期數十年的寒冷期達到頂峰。隨著城鎮和城市的擴張,食物供應緊張,魚類便成為極其重要的商品。 16世紀時,歐洲仍然十分貧窮。基礎設施極其落後,人口多為農業人口。當時人們通常將氣候災難歸結為天譴或是人類罪孽,各國君主都忙於解決民生問題。到16世紀晚期,寒冷氣候對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的村落構成了嚴重威脅,冰川沿著山谷不斷前進,不僅摧毀了整個村莊,還淹沒了全部田地。歐洲北部經受了罕見的暴風雨襲擊。1588年8月的那場大風,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打擊力度遠遠超過了英國軍艦的炮陣。由於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法國的農業連年收成欠佳。直到1788年,糧食歉收導致農村貧困問題政治化,這就成為法國大革命的主要誘因。而從1860年至今,新的溫暖時代開始了。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總體來說,這是一個科技進步和繁榮的時代。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3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