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奇襲陽明堡:手榴彈捆在一起塞進飛機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0783) |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10/3/2 上午 10:57:36 -- 【轉貼】奇襲陽明堡:手榴彈捆在一起塞進飛機 “七七事變”後,日軍沿平漢、津浦、平綏三條鐵路線向我中原腹地進攻,企圖奪取、控制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對山西形成重兵壓進之勢。為守住華北咽喉,以保衛太原為目的的“忻口會戰”即將展開……此時八路軍3個師業已完成整編,並承擔起會戰中的主要任務——“截斷敵人後方交通,打擊來援之敵”。1937年10月初,八路軍總部發出命令,要求各部隊積極配合正面守軍,深入敵後,展開攻勢…… 10月10日,129師的先遣部隊769團由師長劉伯承率領渡過黃河,到達五臺縣東冶村以北地區待命。此時山西已是一派蕭瑟清秋,但渡過黃河的769團官兵嗅到的卻是擴散在空氣中、無處不在的濃烈戰爭氣氛,尤其是團長陳錫聯。 陳錫聯當時剛滿22歲,雖然年輕,但資歷卻不淺。他14歲參加革命,憑著勇猛機智果敢,18歲任團政委,20歲長徵時已經是紅四方面軍第4軍10師師長。戰爭對他沒有絲毫陌生,他本來就是從戰爭裏打出來的,但現在的情況很不相同。從陜西北上的一路,劉伯承師長講了一路的政治形勢和軍事鬥爭:作戰對象變了,作戰形式也要有變化…… 劉伯承師長一路的教誨,讓陳錫聯對當前的形勢有了更多的了解,樹立了必勝的信心。在東冶村停留不到一日,陳錫聯的部隊就接到任務——在忻口以北的崞縣、陽明堡之間截擊敵軍。受命後,陳錫聯率部向代縣、崞縣東部地區插去。 10月16日上午,部隊進抵代縣以南的蘇龍口村一帶。蘇龍口村是滹沱河東岸一個不小的村莊,順河南下40余公裏便是太原的最後防線——忻口。此時的忻口會戰開展得如火如荼,而蘇龍口一地既是敵後更是敵人增援的必經之途。于是,陳錫聯決定在此伺機“截擊敵軍”。當然,作出這個決定的因素還有,陳錫聯發現除了公路上日軍的汽車整天運輸外,涂著太陽標記的日軍飛機也接二連三地“轟轟”飛過,飛行架次之密就像在馬蜂窩附近,飛行高度之低簡直就像在頭頂掠過,而且飛機很快就在地平線消失——難道附近有敵人的飛機場?果然,經當地老鄉證實,隔河10來裏外的陽明堡鎮確實有個簡易機場。看來,這裏是敵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團官兵頓時為之一振,紛紛請戰要去攻打機場。 打還是不打?陳錫聯心裏並沒底。輕率魯莽是要賠本的!但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夜晚降臨了。劉家莊村,團部駐地的馬燈點亮了,陳錫聯和營以上幹部的心裏一點也不明亮。大家圍著展開的地圖,一個個沉默不語。副團長汪乃貴一語打破沉寂:“幹脆些,端了鬼子的機場!” 這個想法是大家的共識,但以端敵人的機場為目標的戰鬥在當時我軍的歷史上還“史無前例”。沒有前例當然不是最主要的障礙,主要的是,怎麼個端法。陳錫聯沒有吭聲,他緊蹙眉頭,露出與年紀不相符、但與老練指揮員相稱的深沉。 又有人建議:“要不,還是打埋伏,切斷他們的公路交通。” 陳錫聯也沒有回應。臨別時師長劉伯承曾交代:“可以先報告以後再打,也可以打了以後再報告。情況不清楚可以隨時電報來問。”他確實很想聽聽師長的建議,但電臺一直不通,請示的電報怎麼也發不出去!他來回踱著步,心裏盤算著這個難得的戰機。停頓了片刻,他堅決道:“要吃就吃肥的,送到嘴邊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怎麼個吃法,先看看再說。” |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10/3/2 上午 10:58:05 -- 第二天天亮,他便帶著團裏的3個營長去現地偵察。 順著山溝走近滹沱河,剛登上河邊的一座山峰,2營長譚德仁就叫道:“快看!飛機!” 大家不約而同地舉起望遠鏡,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對岸陽明堡的東南方一群灰白色的敵機整齊地排列在機場,機體映著太陽光,發出刺目的光芒。 正當他們仔細觀察機場周邊的情況時,一個人出現在他們的視野裏。這個人越來越近,他衣衫襤褸,打著赤腳,神情緊張,由此判斷肯定不是日軍。他們迎了上去,可這個人就像驚弓之鳥,見有人招呼他,立刻抱頭蹲地,嚇得直哆嗦! 陳錫聯走過去,說:“不要怕,我們是八路軍,是來打鬼子的。” 這個人一臉疑慮地抬起頭,看著陳錫聯,哆嗦著嘴說:“老總……” 陳錫聯將他扶了起來。見到是中國人的部隊,再加上陳錫聯又如此和顏悅色,這人的緊張感消除了。原來,他叫賴保三,家在機場附近,被鬼子抓來做苦力,每天從早累到晚,不僅不給吃飯,還經常挨打受罵。他實在受不了折磨,便趁鬼子不注意逃了出來。 陳錫聯與3位營長交換了一下眼色,問他是否熟悉機場的情況。賴保三頓都沒頓地說,從修建機場到現在,他一天都沒離開過,對機場裏裏外外非常熟悉。 這簡直就是天助769團!這位賴保三為陳錫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情報:機場位于陽明堡鎮南側5裏之小茹解、下班政、小寨、泊水4村之間。裏面共有飛機24架,成3列停放,每列8架。白天起飛去忻口、太原轟炸,晚上全部返回。守衛部隊是日軍香月師團的一個聯隊,大部分住在陽明堡鎮,機場裏只有一小股警衛部隊和地勤人員,約200人左右,集結在機場北端。飛機集中排列在警衛部隊的東南側,防禦工事粗糙,僅有一些簡單的掩體。日軍雖然對進入機場的各個路口警戒很嚴,盤查很細,但對機場周圍疏于戒備。 這些情報讓陳錫聯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傍晚團部的會議開得順利多了,一致認為:日軍正忙于奪取忻口,而其側後兵力不夠、警戒疏忽。機場內工事簡陋,敵人兵力不多又守備松懈,如果隱蔽潛入,出其不意,突然襲擊,取得勝利是完全有把握的! 露出了難得笑容的陳錫聯拍著桌子,下定決心:“打!” 10月18日,作戰計劃和部署在精心策劃中:3營確定為突擊隊;1營襲擾、牽制、阻擊崞縣可能增援之敵;2營為預備隊。 但是用什麼東西幹掉飛機,這又是個新課題。現有的武器裏,手榴彈是威力最大的,于是決定,將手榴彈捆在一起,塞進飛機“肚子”…… 10月19日夜,769團各部進入預定陣地。淩晨時分,突擊隊從東西兩側秘密進入機場,可在接近飛機約30米時被敵哨兵發覺,營長趙崇德當機立斷,命令發起攻擊。敵機在一捆捆手榴彈的打擊下頓時爆炸起火,起火頓時一片火海。夢中驚醒的日守軍不知道該救火還是該反擊,戰鬥持續不到一個小時,24架敵機基本被毀,趕在敵增援部隊來到之前,3營撤出戰鬥。營長趙崇德,這位積極請戰、敢打敢拼的紅軍時期的團長不幸犧牲。此役,我軍傷亡30余人,殲敵百余人。 這是繼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切斷日軍交通運輸線之後我軍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劉伯承在接到電報後連聲稱讚:769團首戰告捷!打得漂亮! 國民黨方面對此戰所取得的戰果從將信將疑到深信不疑也經歷了一個過程。為了證實情況,國民黨飛機到陽明堡偵察,看到機場一片殘骸才心服口服。忻口會戰正面的國民黨軍突然發現日軍的飛機幾天都不來轟炸,開始覺得還奇怪,後來才知道,是八路軍把敵人的機場給炸了。一直承受著日軍空襲壓力的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致電周恩來:“陽明堡燒了敵人24架飛機,是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我代表忻口正面作戰的將士對八路軍表示感謝!” 陽明堡戰鬥在抗戰中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時間成為中外媒體的頭條新聞,並將該團譽為“抗戰四大名團”之一,蔣介石不但頒發了嘉獎令,還發了2萬元獎金獎勵參加陽明堡戰鬥的部隊。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2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