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1) ---- 自在心語之五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6065) |
-- 作者:阿貴 -- 發表時間:2007/4/11 上午 07:48:58 -- 自在心語之五 自在心語之五 自在心語第十三集 法禪法師 ○根是以能生為義,塵是以染汙為義,識是以了別為義,色是以質 礙為義,法是以軌範及任持自性為義。 ○在身、口、意三業中一般人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只是一般人不 容易察覺自己在造口業。他人的不是自是他自己要去承擔,這輪不 到你,然而你一旦講他人的是非,那就是你在造口業了,而這口業 就由自己來承擔了!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 ○凡事肯吃虧而從不與人計較的人,這種人在修行道上已經打好堅 實的基礎,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當你在修行時,愈修愈感覺到自己的無知與渺小,那表示你已經 進入狀況了;如果愈修行愈感覺到自己很了不起,那表示你的修行 已經在倒退了。 ○能夠降服別人的人,只能說他是個小英雄;而能夠降服自己的人 則是個大英雄,所以我們稱佛陀為大雄世尊。 ○一個不守戒的人,不管他自己說自己的證量有多高,別人是不會 相信他的。 ○多看一些高僧的傳記是很有益於修行,它會鼓舞你向高僧大德們 學習,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賢思齊焉!」 ○寧捨四肢、頭腦、身體及一切的財物也不犯戒的人,他的戒行也 就相當嚴謹了。 ○愚人以功名富貴、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及金銀財富來滿足自己, 然後向人炫耀,而智者以戒德來莊嚴自己,然後用它來灌溉菩提種 子以期開花結果。 ○名聞利養及飲食男女是法身慧命的大敵,智者應擎舉般若慧劍, 斬草除根,毫不留情。 ○所謂實相者乃一切幻相滅盡的當體即是,它並不壞一切世間相, 也並不壞一切世間法,而一切世間相及世間法都安在它自己的本位 上。 ○生命的一條鎖鍊就是惑、業、苦,也就是由迷惑而造業,因業報 而感招苦果。要解脫生命的鎖鍊就要斷惑證真。 ○惑有三種即:見思惑、塵沙惑及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 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等不正見;思惑則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痴 、慢、疑等五煩惱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證得 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度化眾生,如果不 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 惑。無明惑係指根本無明,它能障蔽中道實相,斷盡即見性成佛。 ○苦有三種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身心受苦時所生之苦; 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 不得安定的苦。 ○業有三種即: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如殺生、偷盜、邪淫、飲 酒等;口業即口之所言,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意業即意 念之所思,如貪、瞋、痴等。 ○眾生是有情的,菩薩示現世間就是要覺有情。情本身並無多大害 處,就一般人而言,親情、友情、恩情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但一味 地墮在情的執著中而被情所牽綁,那就不好啦!吾人學佛修道並非 一定要忘情,只要不墮在情的執著中就可以了。 自在心語第十四集 法禪法師 ○「終日吃未曾吃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這句話作 何解釋呢?其實這句話是指離一切相的境界,也就是無我相、無人 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所謂「未曾吃著一粒米,未曾踏 著一片地」是指心境上無有執著的狀態,也就是「心空境自空」的 狀態。這是絕諸對待,而入於實相無相的體性?自性本心的境界。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句 話的本義是指相對界的一切沒有絕對的標準,確切地說,相對界的 一切名相都是眾生所妄立,這與「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的道理一 樣,為了讓眾生跳出相對上的執著,運用反其道而行的手法,突顯 「二道相因,生中道義」的本懷。因此,它的本義是要眾生去掉相 對上的執著而契入絕對的本體。 ○「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是指契入實相體性,而實 相體性是實相無相的;不過不可以把實相體性誤以為是一種斷滅、 一無所有,或把無始無明當作體性。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悟道者當如是 ,若是愛聖憎凡,既同凡夫。 ○臨濟三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者,指實相體 性只可心印,而不可言宣,不可意解,但卻體用分明、賓主歷然。 「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者,前說、後說、左說、右 說,說盡妙理,不如無說,這與文殊讚嘆「維摩一默」,有異曲同 工之妙。「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者,死在他人名句 下,終不得解脫也,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終究非大丈夫兒。 ○臨濟四喝: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蜛地師子; 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如金剛王寶劍 」者,一切俱斬,聞之者,喪身失命也;「如蜛地師子」者,獅子 一吼,野干腦裂;「如探竿影草」者,意在勘驗學人也;「一喝不 作一喝用」者,體露真常,大用現前。 ○大善知識才敢向天下橫行,不被生死拘,不被凡聖惑,你若愛聖 憎凡,依然跳不出生死海。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俱斬。 實際理地無道可修、無佛可成,也無魔可惱。一味向外做工夫,倒 不如不修。 自在心語第十五集 法禪法師 ○出格的師子兒才敢向天下橫行,辱罵諸小兒。你若愛聖憎凡,依 然在生死海中沉淪。你若一味依附在他人言句之下,終究跳不出他 人的窠臼。比較好的辦法是把一切的言句暫且放下,好好參箇「萬 法歸一,一歸何處?」這總是比較穩當的。 ○不可將佛法賣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假如一句話通過自我心量 的檢定,發現有疑惑在,那就儘管疑吧!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 悟、不疑不悟」。也許這句話出在你師父的口中,只要有疑,還是 將它參箇透徹吧! ○參禪本來無祕訣,關鍵是在「生死心是否真切?」生死心一旦真 切,功夫自然得力。然做功夫是否正確,也是很重要的。吾觀學者 之大病,都是在求知見,覓解會,這豈是佛陀說教之本懷?欲明心 見性渡過彼岸,猶如渡河有了船以後,重要的是往前划,而不要一 味地研究這條船的構造如何?因為不管你研究百年、千年,終究無 法渡到彼岸。望諸佛子,實修實證要緊。徒記空言,只是掛在嘴巴 上說是說非、說對說錯,即使說盡妙理,依然抵擋不過生死,依然 是在生死苦海中浮沈。 ○涉世愈深,愈覺得言語是極不可靠的。難怪孔老夫子要說:「聽 其言而觀其行」。簡言之,說到不一定做到。說得一尺還不如行得 一寸。一位修行者其自內證的功夫,吾人可以不予置評,但若所做 所為常常違背佛陀慈悲喜捨的聖言量,或者修了好多年,但無始以 來的一些壞習氣,卻一點也沒有改變,即使他自認為自己有相當大 的證量,吾人依然不敢苟同。當然,在渡眾方面的權巧措施除此之 外。 ○佛法往往披上一層美麗的外衣,以增添神秘的色彩,如果修行者 被這些美麗的外衣所惑,將是一件相當糟糕的事。因為他很容易被 怪、力、亂、神所惑,而墮入外道的深淵中卻不自知。而今,當務 之急,只好把美麗的外衣取下,直接透視佛陀說法的本懷。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