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1)
----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5801)

--  作者:阿貴
--  發表時間:2007/3/31 上午 04:30:32
--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下)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下)
  

(1991年初夏於北京蓮舍開示)

(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背塵合覺,再把他說得具體一點。在塵勞之中最厲害就是貪瞋癡
三毒。貪是貪戀、貪求、貪愛。貪名好利,好色貪杯等等都是貪心。
瞋是瞋恨,讎恨。發脾氣,暴燥如雷,笑面虎,笑裏藏刀都是瞋心。
癡是愚癡,不懂道理,不明是非,無有智慧,不信正道,這是癡心。
稱為三毒。再加上一個字就是「慢」,我慢。老覺得自己高明,比別
人強,別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個字就是五
毒。第五個字有不同的說法,一個是疑惑的疑,一個是妒嫉的嫉。妒
嫉別人,逞能好勝,這是修羅的特性。另一個是疑。初果斷見惑裏面
就有貪瞋癡慢疑。多疑是很大的毛病。因為有了疑,就不可能真信了
。所以嫉或疑都是毒。但不管是貪瞋癡慢疑還是貪瞋癡慢嫉,其中以
貪瞋癡是最嚴重的。

  所以要「
息滅貪瞋癡」。我們要背塵,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貪心,
瞋恨心、愚癡心。但他是多生的習慣,你一起心動念不知不覺就在貪
瞋癡裏。那就要有一定的辦法。就是要「
勤修戒定慧」。貪瞋癡是從
六樣裏挑出的三樣,那六樣都是毒。戒定慧也是從六樣裏挑出的三樣
。這六樣是六度,六度總括萬行。菩薩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個主要的就是持戒、禪
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進、忍辱也就包含在裏面了。

  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
首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戒是攝心。最淺近的說,就是壞
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講到徹底覺悟的時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
。就離開好壞,就任運了。所做的沒有不是好事。像孔子,從心所欲
不逾矩。所以戒的一個總的精神就是止惡生善,這是最基本的。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條。你總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不
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去影響別人。

  現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的上頭,踩著
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這種情況很多很多。這都不好嘛。具體說呢,作
為佛教徒,應該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門。皈依後這才是真進了佛
門。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決心。我依止佛,依止佛
給我傳的教法,我也皈依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眾。這就叫三皈依
。有了三皈依就成為佛教徒。

  再進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殺盜婬妄酒。這個五戒不一定全受。
你五戒能受哪一條,受哪一條都可以。比方說,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
吃了。我就受一條不喝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條了。你做不
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條受兩條受三條受四條都可以。
受了五條就具足了五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難了。但是受了之後就不
能犯。再往上有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寶塔第
一層。你要蓋個寶塔,最底下這一層絕對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緊,
暫時你可以用戒來要求自己。總之自己對自己有個要求吧。戒就能生
定。定能生慧。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怎麼樣呢?

  就像一個東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在一個破瓶子裏
,全給你漏光了。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
對自己一點約束都沒有,屬於漏器。現在大家沒有因緣受戒,可以按
這個來要求自己,減少殺盜婬妄酒這些事情,不殺生,首先是不殺人
,也不要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東西。不偷盜,偷竊搶奪,貪污受
賄,佔公眾的便宜,私吞別人財物等等都犯盜戒。在家人不邪婬,夫
婦之間是不犯戒律。

  所以剛才說到戒,還有菩薩戒。你守菩薩的戒律就是行菩薩道,
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密教是金剛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條最要
緊的就要相信師傅。對於師傅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話去做,尊重
他的話,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見了站起來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
心裏不恭敬更壞。虛偽。要真正從內心中對師傅要真正了解,不是硬
裝著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從內心中生起恭敬心來,這就如法
了。你能不能學密,這一條就是如人飲水。可以檢驗自己,如果能從
內心生出來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學密就能順利。

  受了戒就必須認真持戒。比方說,你不殺生,你要是沒有受殺戒
,你不殺生沒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沒有別的功德。你又沒有救他,
你有什麼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殺戒的話,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
德。從反面看,殺了生的話,要是不受殺戒的人殺了他,就是一個罪
報,你欠它一條命,將來就要還它一條命。你殺它吃了,將來它把你
殺了吃了,這樣才平等,不然講不過去。但是沒有破戒的罪了。要受
了殺戒的人,你把鴨子殺了吃了之後,來生你變鴨子被它殺了吃,這
樣還解決不了問題,你還要加上一個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
就比被鴨子殺了吃還要大得多了。

  所以持戒就是這樣,你要持住了,功德極大,要犯了,不僅僅是
受殺生還命的報,而且加上一個破戒的報。所以要受戒。要有一個約
束自己的心。還沒有受戒,就先拿戒條來要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
,利他的事情我要盡力去多做。

  定:使心堅定在一個境上,不叫它散亂,就是定。三學中是禪定
,也稱定學。指從修行中所得的禪定。梵名三摩提,翻譯為正定,等
持。在三界中這是超過欲界,在色界與無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須勤苦
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禪」是眾所周知的。這是佛教與外道都可修
習的法。須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這是天乘,修成功了
也不能出六道輪迴。

  
初禪:端坐、調和氣息、安攝自心,使之清淨平穩,專注一緣,
沒有移動。這是粗住。再繼續修下去,其心愈來愈靜,這叫細住。此
後相續一二日,或兩月,忽然自心開明一分(這只是自心極初步的開
動,與開悟完全是兩件事),此時自身如同雲影,空無實質,但獨存
身相之相。這是欲界定。在此基礎上,身心又一轉,以前定中所獨見
之身體衣服床鋪,到此皆同虛空一樣,這是未到定,未入初禪。在此
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是相續一日,乃至一
月或更多,定心不壞。就會在定中發現八觸功德(動、痒、輕、重、
冷、煖、澀、滑),這是從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風)轉變為色
界四大之相,此時正入初禪。

  呵棄初禪的覺受入二禪。呵棄二禪之喜受入三禪。呵棄三禪之樂
受(三禪非常樂,俗說菩薩怕三禪,怕留戀三禪的禪樂)入四禪。四
禪心如清水。以上為色界四禪定,再加無色界四空定: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能觀所觀皆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
極為寂靜,心想雖有如無)共為八定,是即眾所周知的四禪八定。可
見前五度,若無般若,則不是波羅密,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
能生無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是通達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別事理與決斷所疑。《唯識論
說:「
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分別事理,決定是非),斷
疑為業
(破除疑念)」慧不同於智,通達有為事相為智。通達無為
之空理為慧。《
大乘義章》說:「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為慧。」故慧
實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諸法。《
譬喻經》云:「慧解可修經戒
梁僧傳序曰:「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慧解開神」即是「
真心體明,自性無闇」,則無量無邊聖道,都在其中了。三無漏學中
的慧學是般若,這個智慧不是世間說的智慧,世間的智慧很膚淺,不
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
議。這個事情是你腦子裏想不出來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
語言表達不出來的,你長一萬個嘴,一個嘴有一萬個舌頭,一萬萬個
舌頭來表達也表達不出來,表達不清楚,這叫不可議。這個智慧是不
可思議的。戒是止惡向善,定是去亂趨專,慧是除惑明理顯明自心。
勤修此三無漏學,自然除滅三毒。三毒之中,癡是根本。癡正屬無明
,無明當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癡。行人勤修三學,生一分智慧,就
去掉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頭是岸,背塵合覺了。
(五)直趨覺路,會歸淨土
勤修三無漏學,消除自他三毒,背塵合覺,直登覺岸。這是萬古
撲不破的原則。至於具體行持,則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通覺岸。
但當前已是末法,環境是五濁惡世。所選行門,切須合於時代,契於
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抉擇。
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
說彌陀本願海。
」這就是說本師釋尊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只是為了宣
說阿彌陀佛廣大如海的本願。也就是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廣演種
種經教,另開教外別傳,全部目的,只為眾生彙歸淨土。《
大集經
中佛說:「
末法中億萬人修道,難見一個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門仍能
救度眾生
」。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論,禪宗一千
七百則公案,一切戒律都在裏面。
」又說一切禪定也都在裏面。所以
末法行人,洗砂應知淘金,探龍須能得珠,學佛須明佛心,人道咸歸
淨土,才不負兩土導師苦心,才是真實佛子。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徑中的捷徑。《
無量壽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小本《阿彌陀經》以「信願持
」為宗。這就是淨土宗的宗要。也就是淨宗的正行。先師夏蓮老於
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輔行,寫了兩句話:
                              
    持戒念佛看經教   察過去習毋自欺
   
                              
  這兩句是一切淨宗行人,背塵合覺的要徑,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輔
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頭兩個字是戒學。末後三個字
「看經教」是慧學。「定須習,慧須聞」。多看經教,正是聞。一切
依據聖言量,禪宗不立文字,但禪宗的悟證,沒有不合於聖言量的。
中間「念佛」兩個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
定。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寶。念佛得正定
,可見念佛正表定學。但念佛還不僅是定學,老實念佛就能暗合道妙
,巧入無生。專心念佛,不起雜想,就暗合「無所住」。老實念佛,
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於是暗合了《
金剛經》的「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所以念佛也是慧學。念佛時「都攝六根」豈但不做惡
事,心中也不起惡念,所以念佛也攝戒學。念佛雖攝戒定慧,但夏師
句中,還是指出了「持戒」與「看經教」。喚起大眾的重視。

  夏師的第二句:「察過去習毋自欺。」正表「息滅貪瞋癡」。「
察過」,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認真察看自己
的過錯。「去習」,去掉不好的習氣,一些不好的習慣叫作習氣。多
生多劫的煩惱,成為積習,煩惱雖除,舊習未盡,這就是習氣,所以
要去掉習氣。「毋自欺」,要認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這句話就是
不但要除貪瞋癡三毒,還要對煩惱所留的餘習,都要檢查除去,不可
欺騙自己,這才真是背塵。兩句話合起來,就是淨土宗的人,背塵合
覺的,全面的,具體的,必要的行持,是淨土行人修行的要徑。

  我們要背塵合覺,要證到本來是佛,要覺他要自覺,就須在這十
四個字上用功夫。在這十四個字中,要抓住「念佛」作為核心。淨宗
與密宗的殊勝之處,就因為這是他力法門。前在介紹觀音耳根法門時
,已經說了,觀世音菩薩入三摩地證入楞嚴大定這一步,經歷了多少
修持,破除了多少層「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結都開了,覺也
滅了,空也滅了,滅也滅了,一切生滅都滅盡了。於是寂滅,獲兩種
殊勝,上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並得十四無
畏。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長壽得
長壽,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這就是他力法門,所求得的種種果實
,是靠觀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門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門。

  持戒,察過去習都是靠自己,必須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這是
靠自力。但是這個自己很難靠,不是那麼老實。進進退退,力量又很
微弱,所以還要靠他力。沒有自力,自己根本沒有動力,也不中用。
但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
觀經》指出,至心念一句佛號,
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號有這麼多的功德與作用。自力能
行嗎?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長啊,說不清了,電子計算機都打
不出來。單位是劫,八十億個劫,這時間是多少?那麼重的多劫生死
的罪,一句佛號能消。要不是觀音耳根圓通章講出道理來,今天大家
理解《
觀經》的話仍是很困難。

  觀世音菩薩以超越無比的大慈大悲的心,專精勤久勇猛無畏的精
進修持,證到了兩種殊勝,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與一切眾生同一悲
仰。所以就可以施無畏,有這個力量。可以讓你念觀音聖號的人得到
無畏。因此你念就對了。我們抓住這個救生圈。密教說觀音是彌陀化
身,所以念觀音正是阿彌陀佛化身的名號。念佛是核心,其餘是輔助
,也不可沒有。不持戒是個漏器。多少功德都會漏光。不看經教,行
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說:「
行而不解,增長無明。」不但無功,
反而增過,所以必須行解相資,使理解與實修互相促進,兩方面自然
慢慢增長起來。

  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時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經教,讀誦大
乘。要多聞法,要多思惟問題,要多問問題,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
看經教」。另外一句「察過去習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
現在哪裡?都等臨死再檢驗,那就晚了。過去是不夠,到臨死才知道
有什麼用,落了個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壞,連勇猛勁都沒了。所以要
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變這種情況,要把我們的主動性、積極性
,早日發揮出來。常看看念佛之後,到現在為止,自己的過失,習氣
是如何了,一點沒變呢,還是有所減輕呢。還有的人甚至是有所發展
,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這是我們真正的修持。

  真正要自覺覺他,發了大願的人就不避諱這個問題,就時時要觀
照自己,所以,夏老師檢點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檢點一下,我這一身
都是短處。這才謙虛,才不會錯誤估價。這才會精進。貪瞋癡很難對
付,不可掉以輕心。不真實用一番功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過程中
貪瞋癡會暴發,這仍是自然的現象,不是出軌。有的人婬慾心猛增,
脾氣越來越彆扭,有的越來越糊塗,這都要警惕,不能退縮,要堅持
,要祈願,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這一句佛號就是咱們數學
上的無限大。總之,你真正依靠這句佛號,真正念的清淨了,你任何
的習氣,任何貪瞋癡的毒都可以徹底消除。這個信心必須得有。
  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經教,行解相資,要加上察過去習,綿綿
密密的,使得自己對於塵緣日漸淡薄。這就是背塵的初步,再加上持
戒看經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議的他力,這便是日趨覺路,我
們已在背塵合覺的大路上。
(六)覺路進程─
   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
先師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十四個字
,概括了淨業行人背塵合覺,全部的用功下手處。又以「
理明信深.
..妄消真顯
」十六個字,指出了在覺路前進的,從始至終的全過程
。夏師所示,文字精簡,義理深廣,實是無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體,即「實際理體」。「理」與「事」相
對。從理顯事,從事表體。譬喻:理為水,波為事,波從水現,波有
千差,水只一體。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無相,現一
切相。所以「青青竹葉,無非法身」。密宗觀音儀軌:「所見一切皆
法身。」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如水上之波,從水所現,除水以外,
沒有自體。於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
諦,老實念佛,念念中暗契無住生心。念來念去,念到事一心,見思
惑任運脫落,便是進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顯一分
法身,便是真實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無明,明顯本具的如來智
慧德相,使成正覺。

  「信深」。經教中說;「
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足證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蓮池大師《
疏鈔》中說:「信即心淨
」「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如極穢物,自穢穢他。
」大師說:信
心就是清淨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渾濁污穢一團糟。這個不
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渾濁,它就像極髒的東西,誰接觸到它,誰就沾
上了髒。所以大師總結說「信為急務」。禪宗碩德
高峰禪師在語錄中
說:「
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無上佛菩提,信能永斷煩惱本,信能速
證解脫門。
」又說:「從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岸,轉大法輪,接物利
生,莫不皆由此一個信字中流出。
」可見「信」是關鍵當中的關鍵。

  一般人都會說,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這由於不知信有深淺邪
正之別。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這個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
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只信到這裏,此信很淺,不是深信。《

陀要解
》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
信有極樂,是信事;信有彌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佔兩信,僅有
1/3,此信甚淺。若要深信,就須明理。六信中的「理」與「自」
,都包括在所明之「理」裏面。前已說明理是理體,是法身。也就是
當人的本源佛性。

  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理體,法身,自心的流現。這就不但
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體會了事物的本體,才認識事物的真實處,
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師
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是佛。《
觀經》說:「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就容易了解《觀經》的經
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於自己的本心呢?「本
具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這才能接受《
觀經》的無上開示
。不但信他佛,並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樣是信,邪、正、深
、淺四種功德的差別,不是數字所能表示。

  「願切行專」。上明理明信深,由於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
。既明理體又能深信,自然會發願。產生願力。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
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淪六道痛苦無量,都是冤枉的在受苦。
都是在做惡夢,驚嚇得大喊大叫,趕緊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別發夢
癲了,何必受這罪。一醒就什麼事都沒有了。獅子老虎都沒有,夢境
,就是這樣。你懂得這個道理願力就來了。眾生都是可度的。沒有不
可度的,都是由於妄想執看,一時的顛倒。信能深,願就切。切就是
懇切、與切合實際。不懇切的願叫做虛願。不切實際的願叫做狂願。
兩者都是徒勞,不能落實。若發切願自然行持就專一了。《
四十二章
》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大經》三輩往生都因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不是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東翻一翻,西找一找。東
張西望一事無成。

  「功純業淨」。以上「理明信深」四字實是修行的關鍵,信願行
稱為三資糧,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願,願切起正行,非
信不能導願,非願不能啟行。有願無行,只是狂願,有行無願,不是
正行。以上四者關係密切,自然行專之後久久功夫純熟,乃到「功純
」。由於念佛都攝六根,自然不造新業,又由於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
劫生死重罪,故自然「業淨」。

  「妄消真顯」。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來
執著?所以「妄消」。「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
證得」。「妄想執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顯現。《
首楞嚴經
》說:「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過程
就這十六個字:「
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這十六個
字,我們還不忙於後頭八個字,現在要抓前頭這八個字「理明、信深
、願切、行專」就夠了。

  本文開頭導師直指:「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
著不能證得。
」結尾在夏師之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淨除了
妄想執著,恢復個人本有覺性,顯露如來的智慧功德之相。這就是聖
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學佛者必須具有的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有此
知見,名為正見。捨此別求,難出魔網。

  眾生沉淪,只因妄想執著。恢復本覺,顯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
想執著。迷悟有天淵之別,關鍵處只在回頭一轉。從背覺合塵,轉為
背塵合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更具體的內容,就是「
持戒念
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這兩句包括淨宗一切要行。貫徹始終
,可從初步直到歸家。

  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循序進修,自然入軌。初機學人,必須
從明理生信處下手,信心既深,必發切願。願心懇切,必起正行。正
行專一,自易純熟,功夫純正,無有夾雜,功力殊勝,速消業力,業
淨功純,妄想自然不生,妄想執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現,這就是全部
修持的過程。

  依止「
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兩句,這就是背塵
合覺。在覺路上,從「
理明信深...妄消真顯」,就是殊勝圓滿。
淨土行人,但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決定住生。前八個字就已能解
決問題。下餘八個字,則到蓮邦中繼續進修。若有人抱大丈夫沖天之
志,誓於今世破無明,見法身,那還有以下八個字,切盼您速成帶角
虎,普為人天之師。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3/31 下午 04:31:37編輯過]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1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