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歷史上的那些「鹽」事兒

您是本帖的第 4576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轉貼】歷史上的那些「鹽」事兒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3
積分:11988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細說鹽的歷史

鹽的製作與使用起源於中國,鹽」古作「鹽」,此字本象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現在推斷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之間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最早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的。人類食用鹽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古往今來,由於鹽在人類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在人類文明史上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從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到救死扶傷的靈丹妙藥,從流通的貨幣到祈禱的聖物,鹽的身影無處不在,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推進器,甚至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還有那些姿態各異的鹽田:產自木架上的鹽——西藏鹽井、從石盤上曬出的鹽——海南洋浦古鹽田,距離海洋最遠的鹽——新疆和豐鹽場等等各有特色,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鬼斧神工。


 

早期,人們用各種辦法獲得鹽分


早在鐵器時代,英國人就開始將海水裝入粘土罐中,在火上加熱,通過蒸發來提取其中的鹽分。羅馬人則開始用襯鉛的大鍋煮海水來生產鹽。中國人則採用曬鹵法製鹽。在海灘邊就地取材,將砂子攤曬在地面上,灑上海水,太陽把海水蒸發之後鹽分附著在沙子上,再收集這些沙子用海水澆灌,成為濃鹵。最後,注滷子鍋,煎熬成鹽。而甲骨文的鹵字,就是高空俯視人工鹽田曬滷製鹽得到的象形文字。

瑪雅人則從植物中提煉鹽,雖然植物鹽通常是氯化鉀,而不是氯化鈉。他們會燒掉植物、特定種類的棕櫚葉和綠草,把它們的灰燼浸泡在鹽水之中,然後蒸發掉。這一技術是由那些遍布美洲和非洲,居住在森林中,與世隔絕的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


 

在歷史上,鹽導致的戰爭無數


在中國,有人考證,傳說中的黃帝與蚩尤戰爭的目的,就是爭奪山西運城鹽池。蚩尤帶領的南方部落,與黃帝帶領的北方部落長期進行了爭奪戰,以黃帝取得勝利告終。

戰國時期,楚國曾經多次發動對巴人的戰爭,目的是搶奪巴鹽資源,最終楚國奪取了巴鹽。有了鹽資源以後,楚國成了富國。秦國接著又發動了對楚國的戰爭,從楚國手裡奪取了巴鹽,有了繼續發動戰爭的財富,得以一統天下。

法國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們不滿於沉重的鹽稅。在英屬印度殖民地,只有英國政府才有食鹽的生產權,他們大肆剝削印度沿海製鹽工人以牟取暴利。 1930年3月,聖雄甘地和他的追隨者舉行了為期23天的遊行,以抗議這種壟斷。在到達沿海城市丹迪後,甘地煮了一大塊鹽土,以此表示對法律的不滿。這次遊行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丹迪鹽路長征」。


 
而美洲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連綿不斷為鹽而戰的戰爭史。誰控制了鹽,誰就會擁有權力。如同在義大利半島那樣,美洲大陸上所有偉大的文明中心,都建立在能夠獲得鹽的地方。荷蘭與英國也曾經因為爭奪美洲大陸上的鹽而大打出手。

直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鹽還是相當重要的戰爭籌碼。北方聯邦軍認識到南方鹽的短缺是一種重要的戰略優勢,謝爾曼將軍決定斷絕南方的鹽。「鹽是不同尋常的違禁品,因為它可以用於肉類的加工處理,沒有鹽,軍隊就不能生存下去。」他在1862年這樣寫道。

南方沿海地區的那些大種植園的主人恢復了他們在獨立戰爭中的做法,派遣奴隸用水壺蒸煮海水。但是不久,封鎖和戰爭都變得遠比想像的更為嚴重,用這些水壺生產出的鹽,根本無法解決他們的難題。

在戰爭爆發初期,紐奧良碼頭上一袋200磅的利物浦鹽只賣50美分。封鎖了一年多時間之後,1862年的秋天,同樣一袋鹽賣6美元還算便宜。到了1863年1月,在薩凡納,鹽的價格是25美元一袋。南北戰爭中北方大獲全勝,也要記上鹽的一份功勞。


 

由於鹽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東西文化中都產生了對鹽的崇拜


在古希臘,人們用鹽作為祭神的貴重貢品,以示對神靈的虔誠,並常在客人的右手裡放上一撮鹽以示尊重。

在古代歐洲一些地區,人們將品德不好或被人瞧不起的人稱作「沒有吃鹽資格的人」,向親人和賓客表達敬意的禮節,則是獻上麵包與鹽。在古埃及,人們以鹽作護身符,相信在戰場上會交好運,逢凶化吉。

鹽是古代英國國王餐桌上的一道珍貴的佳肴。國王進餐的時候,鹽就放在他的面前,與國王同桌進餐的人,要按照他們的身份高低決定座位離鹽的遠近。後來英國傳統的宴會,排列客人的座次,距鹽近者為「上席」,請貴賓坐,而距鹽遠者為「下席」,由一般的客人入座。

中世紀歐洲人對鹽由拜物而迷信,著名的義大利畫家達·文西在他的《最後的晚餐》這幅舉世聞名的作品中,用一隻翻倒在叛徒猶大面前的鹽瓶,表示叛逆者死亡的下場。以後凡弄撒了鹽的人,就得抓一小撮鹽放在左肩上,因為左肩被看作是不吉利的地方。


 
許多古老的民俗也說明鹽在往昔的歲月中具有不凡的身價。俄羅斯人請客,用夾著鹽的麵包給客人吃,以示歡迎。羅馬尼亞至今還保留著對客人表示敬意而「獻鹽」的傳統禮節。在匈牙利的農村,人們在新居落成時,便在房屋內外撒些鹽以示喜慶,在門檻上撒上一些鹽,便可以避邪驅鬼。不少歐洲人認為鹽是健康之神,羅馬天主教徒的洗禮儀式中,要把一丁點鹽放進嬰兒口中,祝福嬰兒靈性純潔和健康長壽。


鹽做的貨幣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田賦和鹽利稅,「天下之賦,鹽利居半」,特別是在中央政權和財政收支陷於困境的關鍵時刻,從每一個老百姓頭上聚斂的鹽利、鹽稅,往往是官府挽救危機的重要手段。

自春秋以後,歷代王朝都壟斷鹽的生產。春秋時期的管仲就是鹽專賣的創始人,漢朝以後,實行鹽的產、運、銷全部官管專賣制。歷代專賣鹽利豐厚,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太宗至代宗是中國歷史的極盛時期,當時全國財政收入約1200萬貫,鹽利稅收曾達680萬貫,占全國財政收入的57%。


 
20世紀初,清朝政府每年歲入白銀在8000萬兩左右,而中央政府每年集中的鹽稅收入約有1300萬兩左右,這隻占全部鹽稅收的30%,加上地方政府所收留的鹽稅,全國鹽稅收入應在4300萬兩左右。正是為此,古代的鹽商大都富可敵國。《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擔任的是兩淮巡鹽御史,正是既有權又有錢的肥差,按說比賈家更闊,因此劉心武會寫文章推算,林黛玉本應繼承的巨額遺產是不是被賈家人私吞了。

不但如此,鹽曾經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直接擔任過貨幣的功能。我國雲南、西藏、內蒙古等地都曾經把鹽巴當成錢來使用。在唐代前後,雲南出現了鹽製成的貨幣,在元代流行的雲南鹽幣是由官方發行的,蓋有君主印記,每塊重約半磅(0.23千克),鹽幣的價值是固定的。雲南鹽幣一直用到民國時期。

1295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第一次來中國。回國後,他向威尼斯總督侃侃而談一枚蓋有大汗(元世祖)印記的鹽幣故事。這樣的食鹽貨幣在古羅馬也盛行一時。在古羅馬,官府付給的報酬不是金銀錢幣而是鹽。英語裡「薪金 salary」一詞,就是由「鹽 salt」字轉化而來的。「不配得到鹽」在英語中一直延用到今天,指在工作中不稱職的人。


 
古代非洲衣索比亞人也把鹽作為貨幣。官吏每月領的工資,是方形的鹽塊,在市場上拿幾個小鹽塊,就可以買一條大魚。古埃及人將煎好的鹽倒入特定的模型里,製成刻有特別印記的小鹽塊,就可以在市場上當錢幣流通。時至今日,在衣索比亞的邊遠地區,10磅重麵包狀的鹽塊,仍作為貨幣使用。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1/12 上午 11:38:4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12/4 上午 01:18:40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1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